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的困境

媒介融合的困境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第1篇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的下行压力

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的挤压下,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在极度地萎缩。这种危机不仅涵盖了纸质媒体,而且蔓延到包括电视和广播在内的整个传统媒体。报纸的零售、电视的开机率持续下滑,必然带来广告上的压力,增加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上“断炊”的风险。由于传统媒体的发展不景气,势必影响到新闻评论的发展。

最显性的影响就是传统媒体中大量的优秀员工跳槽到新媒体或从事其他行业。一些媒体中的评论人才在逐渐流出传统媒体,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创作队伍受到了削弱。

(二)缺乏时效性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归根结底,新闻评论还处于新闻的范畴下,这就必然需要强调其时效性,需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发出媒体的声音和观点,表明立场和态度。

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新媒体则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青睐。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进行编辑制作,特别是新闻评论,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分析过程,评论写作过程可能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就使得新闻评论的滞后性与受众的“翘首期盼”的答疑解惑形成时间上的矛盾。

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而这样的“舆论空窗期”,却成了各种谣言的井喷期。受众往往缺乏耐心,容易被一些别有用途的消息或评论所牵引,形成对于某事件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要想更正受众的错误观点,消除错误观点的影响,重新夺回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往往需要耗费更大的精力,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单线传播,缺乏互动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也希望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但是传统媒体的最大缺点就是单向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的表达欲望。虽然也有些报纸和电视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渠道,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其原有的价值就被弱化了。网络平台上的微博、微信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互动场所,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相比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新媒体在对受众信息的处理与答复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加畅通且对等信息交流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完整的媒体体验,参与感更强。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为受众之间搭建了互联沟通交流的渠道。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受众在品读某篇新闻评论或许会产生疑问甚至是异议,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评论员,这就势必使得受众转向新媒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进一步消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价值。

(四)精英话语受质疑

自康梁时代的“文人论政”,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话语权通常是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在传播意见性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性。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评论员,主要是精英阶层的“三高”意见领袖(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或是专家学者,或是领导阶层,这些人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科学的视角和看法,同时也掌握更多的某些方面的权威资料,因此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所表达的意见性信息,更多的属于精英文化。

而在Web2.0时代,随着论坛、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受众自我表达的渠道多样化和便捷化。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先于传统媒体发表意见性信息。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以消极对待的方式“逆反”地去解读精英文化,例如“砖家”“叫兽”等变异词汇的流行,说明大众已不再对精英文化“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身的观点和意见。新闻评论的主体由职业评论员变为由精英代表和普通公众平等分享,从而构建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二、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

(一)增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

信息社会的一大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同时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的问题也相应而生,它们分散、浪费人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人处于被动感知、消极接受的状态,导致受众迷失自我。新闻媒体在提供信息上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已丧失了其优势。

我们应看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已经不再缺乏信息,而更多的是缺乏判断力资源,也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①在这方面新闻评论就有着天然的优势,传统媒体应该依托新闻评论竭尽全力地为受众提供正确的观点,引导受众去判断、去分析,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更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在传统媒体发展中,很多人鼓吹“渠道为王”“经营为王”,但是无论怎么转型发展,在这两个方面都不足以与新媒体抗衡。传统媒体在做好信息报道的同时,应该做好新闻评论,生产非同质化的优质内容,掌握好社会话语权。传统媒体应该重新审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传媒的重要武器,以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二)积极拥抱新媒体,形成评论矩阵

新媒体作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在任何传统媒体的发展转型中都已无法回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其中汲取养分,扩宽自己的发表渠道。

以《人民日报》为例,通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初见规模的评论矩阵,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中,通过“你好,明天”“微评论”等栏目发表短小精悍的微型评论,体现出微言大义、口语化表达、立场鲜明、善用修辞等特征,在坚持权威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与民众“协商式对话”的范式,在字里行间强调公信力与责任意识。②同时,在微信平台上创建“人民日报评论”的公众号,在每天推送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之外,通过“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版”“评论员文章”等栏目,既与《人民日报》的报纸版面的评论对接,又发挥平台优势,添加更接地气的评论栏目,鼓励民众参与对话。

(三)鼓励受众参与,汇聚群众智慧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各种自媒体使得受众能够很便捷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不可能有“皮下注射”的效果产生,受众表达信息的渴望使得受众寻求各种途径主动发出声音。同时,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得民间存在很多极具利用价值的民间智库。这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后备力量,传统媒体应当主动为受众提供发表平台,鼓励受众积极参与评论,共同探讨新闻事件。

例如,《新京报》评论部出品的微信公众号“沸腾”通过“超级实习生”这一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新闻评论的创作中来,每天都能收到几十篇的新闻评论稿件,编辑们通过筛选择优在其公众号“沸腾”中发表,优中之优的作品还会发表到《新京报》的纸质报纸上。同时,择优录用优秀者到《新京报》评论部进行实习。

这一活动带来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为广大学生受众提供发表平台,更多是给他们带来了激励,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创作的激情。对于《新京报》而言,不仅获得大量优秀文章,增强其评论的深度和广度,更为其评论部发现和挖掘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四)打造有影响力的知名评论员

在媒介融合时代,“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已经毋庸置疑。传统媒体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也要打造知名评论员。知名评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评论文笔,为传统媒体带来忠实的受众群体。因而,要鼓励传统媒体评论员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与受众开展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

在打造知名评论员方面,凤凰卫视可谓是独具特色,成功打造出了“风云名嘴”阮次山、“理性文人”邱震海、“针锋相对”何亮亮、“大话先生”马鼎盛、“港式书生”梁文道、“财经大亨”石齐平等一大批广受好评的知名评论员。他们的存在,使得凤凰卫视的各档新闻评论节目都拥有相对不错的收视率,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像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中国青年报的曹林等属于此类。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化;三网融合;互联网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4] 章平.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传媒集团化再思考――兼论动态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优势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1(3):19-23+221.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13-02

2014年8月,中央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指导意见后,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遍地开花,无论从数量、地域分布、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但与此同时,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运营中所面临的困境也需要去正视和解决。

一、面临着互联网思维欠缺的困境,要把“受众”变成“用户”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方党报在PC互联网时代就曾经跟随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步伐制作自己的新闻网站,但此类网站并没有取得与党报地位相应的影响力。认真观察地方党报的新闻网站,不难看出这些网站大多只是照搬了纸媒的新闻内容,延用的还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思维模式。以智能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次为地方党报走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机遇。地方党报在制作新闻客户端时,一定不能重走新闻门户网站的老路。

目前上线的一些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最常见的栏目分类为:要闻、时政、财经、文化、社会、科技、体育、本地、历史等,点击进入所看到的新闻也只是简单的照搬纸质版本,客户端的内容生产仍然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视角,即媒体受众收看,缺乏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视角、用户视角。

除了内容生产需要树立用户视角,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端最本质的特征是用户兼具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地位,客户端与用户之间的粘合度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地方党报所办的新闻客户端,大多存在着互动性差、产品形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摆脱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模式,忽略了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模式,而不仅仅是传播平台的更新而已。如果党报还是抱着原来靠机关定报纸的思维模式,新闻APP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二、面临着资源、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要突出地方性

就目前的新闻类客户端下载量而言,一方面,全国性商业新闻客户端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稳居前茅;另一方面,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为代表的央媒客户端凭借其强大的新闻采编力量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也能位居前列。显而易见,这两类客户端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用户获取国际国内新闻资讯的主要选择。因此,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商业新闻客户端和一些主流媒体客户端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既不具备商业媒体巨头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也不具备一些大的主流媒体特有的资源优势,要想在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就必须突出地方性,发挥地方党报接“地气”的优势,满足用户对本地资讯的需求。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浙江新闻”就锁定了精准的目标用户:浙江全省180万公务员以及省内外关心浙江时政经济的群体。其推出的本地特色栏目“浙江时局”主要就浙江当下的时政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策划和约稿,几乎每篇报道都能获得几千次的转发,大大增强了“浙江新闻”客户端的影响[1]。很多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利用自己在本地域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率先民众关心的本地重要资讯,提高新闻客户端的用户粘合度。如针对市民十分关心的本地中小学入学划片方案,一些党报新闻客户端率先划片信息,转发量极高,体现出了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在获取和本地资讯上的优势。地方党报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深耕本地多年的独特优势,做好本地新闻,成为本地资讯最重要的采编与传播平台。

三、面临着同质化的困境,要突出与众不同,凸显特色

媒体同质化倾向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频道、广播频率也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往往都是特色鲜明的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党报新闻客户端同样面临着的同质化的困境。通过观察目前上线的一些省市党报新闻客户端,无论从UI视觉的呈现,还是新闻内容的选择,很多客户端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辨识度较低。

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在打造有特色的新闻客户端上也不乏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上海报业集团重点推出的“澎湃新闻”,着力打造“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抛弃“大而全”的做法,以原创时政深度报道为特色,把“关注上海、关注中国的政经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内外精英”定位为核心用户[2]。在栏目设置上也一改传统新闻栏目格局,设置了中国政库、中南海、舆论场、知食分子、打虎记等栏目,特色鲜明,辨识度高,下载量在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中名列前茅,且成为了用户获取时政深度报道的重要渠道,与核心用户形成了较高的粘合度。

湖南日报社新闻客户端“新湖南”一直通过坚持高质量的原创本地新闻来凸显自己的特色,迄今已推出《早读》《晚安湖南》《一线记者看湖南》《‘新湖南’的市州朋友圈》等原创栏目,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系列新闻大餐和生活服务专题,深受用户热捧[3]。“新湖南”通过凸显自身的湖南特色,迅速增加到目前700多万的下载量。

四、面临着融合深度不足的困境,要努力实现深度融合

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地方党报把新闻客户端的建设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实践。媒介融合的本质是立足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介再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媒介形式的相加或组合。但目前地方党报所推出的新客户端,很多仍然停留在新闻资讯的阶段,且内容基本也是报纸的翻版。新闻客户端不仅业务形式单一,且融合层次也较浅。

“传统媒体的转型既不是现有业务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现有业务的简单升级,而是孕育出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新业务和新项目。[4]”目前地方党报客户端在拓展新业务方面普遍走的是“新闻+服务”之路,如打开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今贵州”客户端,在右下方就有“随手查”功能按钮,有“我要挂号”、“优惠购车”“网购”“教你烧菜”等互动版块。不可否认,这是客户端为用户提供除新闻之外的增值服务,增加用户黏性的很好的尝试,但当用户打开这些互动版块时,会发现一些版块华而不实,实用性较差。如打开“预约挂号”版块,能够预约的四家医院都不是贵阳市民看病的主流医院,其中一家民营医院在该客户端的预约量只有数十人次。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党报客户端上都存在,拓展业务、增加融合度的意识已经有了,但怎样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实现真正有价值的业务拓展,实现媒介再造,却是一条长期而艰难的路。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在拓展业务范围、增强用户粘合度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人民日报利用党中央机关报特有的政治优势,着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在线上通过桌面网站和客户端渠道收集用户提问,网友通过“指尖”就能将自己的需求和建议送达全国各级领导的案头,直接对话各地党政“一把手”。而解决问题则依靠庞大的线下渠道,目前已在全国19个省区建立了制度化的办理程序,有专门的力量分解、办理、督办用户的留言[5]。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做自己擅长的事,理应成为党报客户端发展的基本遵循之一。

五、面临着盈利能力较弱的困境,要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虽然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但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地方党报客户端在经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境。目前,国内的新闻客户端除了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全国性商业新闻客户端是通过广告模式来实现盈利的能力较强外,很多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吸引广告商的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能盈利的要求。如目前《杭州日报》新媒体实践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其内容快速与全媒体传播的问题,而且杭报在线近年来的年经营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仍然称不上找到了新媒体的有效盈利模式[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报新闻客户端还是依靠传统媒体时代盈利主要靠广告的模式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还有哪些盈利模式值得去探索和创新?

一些地方党报在新媒体盈利模式上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如瑞安日报社利用新媒体平台参与城市智慧政务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以“无线瑞安”APP等新媒体平台为通道平台总入口,接入政府各部门的新媒体端口,统一政务信息,把近60万人的数据掌握在手中,利用报社品牌的号召力组织各种营销活动。在此基础上,瑞安日报社还开发了无线城市客户端、问政平台客户端软件,推销给各单位,实现了二次盈利[7]。地方党报虽然不具备互联网巨头的技术、资金、用户量大的优势,但地方党报接地气、体量小、深耕本地数十载,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才能够创新客户端盈利模式,为客户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地方党报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是地方党报进行媒介融合的重要实践。地方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只有真正树立互联网思维,找准市场定位,建立自身特色,创新内容和形式,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在夹缝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陆逯涛.党报集团新闻APP如何打破同质化?[J].中国记者,2014(12).

[2] 张涛甫,覃琴.下好一盘媒体战略转型的大棋――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6(3).

[3] 蒋祖@.党报发展探新路 融合创造‘新湖南’――湖南日报社新媒体发展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6(4).

[4] 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的三个前提[J].传媒,2015(20).

[5] 李仕权.“有品质的新闻”:中央党报新闻APP运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对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观察和思考[J].传媒评论,2015(10).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 批判主义 媒介素养

从批判主义视角来看,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快乐与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沉浸在媒介营造的世界中,难以分清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饱受困扰。1932年,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科幻小说中《未来世界》中描写道:“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没有人会在愿意读书,在如海的信息中变得越来越自私……”

随着3G的浪潮席卷而来,手机媒体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于一身,又因其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使人和媒介融为一体,成为麦克卢汉媒介延伸理论中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的延伸”的媒介。正如“iphone”广告语中所说,“iphone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持设备。它既是大屏幕的ipod,又是突破性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借力于这无与伦比简单的高科技,iphone重新定义了在手机上的一切可能。”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对媒介的依赖已经达到了“无时无刻不,随时随地都”的程度。由此可能引发或者加剧媒介环境下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从批判主义传播学理论出发,对手机媒体传播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问题如同影子跟随着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人类面对着自己制造的信息越来越感到压迫和无力。更让人头痛的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越大,信息过载问题造成的影响也越深重。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具体包括:信息容量过大,信息重复、混乱,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加工过于低级或过于抽象,信息无法理解等等。

作为新媒体家庭中的新成员,手机媒体的发展正在起步,信息过载问题带来的挑战也是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手机媒体的许多特点都会导致信息的过载。

1.手机媒体信息过载问题的技术根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强大的软件功能。

I-mode、Wap,以及基于3G网络下的手机网络技术,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至每个用户,并且实时更新。这样使得信息在手机媒体中的传输越来越便利,成本也越来越低廉,信息的海量性和越来越低的传播、存储成本使得信息不断贬值。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出现在手机媒体中,而对于信源发出的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保障,面对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2.手机媒体的便携性

在各类媒体中,手机媒体可以说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媒体了。手机媒体克服了传统互联网络终端体积较笨重的缺点,以其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口袋里的手机随时随地与世界联通,这也使得人们随时被大量信息所包围着,难以自拔。

比如基于双向寻呼技术,以移动接收邮件为特点的“黑莓”手机自问世以来,很多公司都为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配备“黑莓”,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随时随地处理公司邮件。这使得使用该手机的企业人士必须实时面对公司事务的压迫,无法回避。随着手机媒体功能的不断拓展,人类如何控制手机媒体中的大量信息而不是反过来被其控制这一课题,需要人类共同去思考和面对。

3.全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集中体现了网络技术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必然的这一趋势。它可以融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几乎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各种媒体信息的集合,在如此庞大、重复的信息面前,人们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形成“信息爆炸”后的“信息真空”,使用者无法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它们被大量的信息碎片所湮没;造成“意见部落化”,当信息的数量过于庞大时,受众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只接触最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不接触和自己观点有矛盾的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观点逐渐走向偏激。

4.开放、交互、多元化传播

在手机媒体时代,每部手机都是一台微型的迷你电脑,手机传播可以实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点对点传播和点对面传播等多元化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3G基础上的手机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等功能。这使得信息的进一步摆脱专业媒体的限制,变得更加大众化。草根化。可以说,每个多媒体手机用户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随时随地向其他手机用户和网络传播他想要传播的信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早在2006年,全球就已经有20亿人使用手机,是全球电脑用户的10倍。本来就已经海量的信息又再次被手机用户所的信息所“稀释”,而每个用户所发出的信息中的大部分对其他人来说无用或者价值很低,导致人们更难在手机媒体中获得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增大了原本就混乱的信息环境的噪音。“就好像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每个人都叫嚷着希望被听到,最终将使每个叫喊的人窒息。”届时,关于信息的信息可能会比信息本身更具有价值。

二、加剧“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环境是区别于客观环境的,由信息及其符号载体构成的环境。传统社会中,信息环境和客观环境基本上是重合统一的,但是随着信息社会使得信息环境无限扩容和丰富,信息环境逐渐从客观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行,“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真实,而真实的世界则会与受众渐行渐远。

手机媒体的出现,使用户可以随时任意游走于信息环境和真实环境中间。很多往常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完成的事物,如聊天、购物等,可以在信息环境中完成;而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宠物、视频等则变得愈发真切、流行、触手可及。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普及,人们必将加剧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进而愈加远离现实环境而亲近信息环境,加剧“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根据2009年2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手机媒体应用最多的是19-23岁的人群,我们也经常会在地铁、广场、商铺等场所看到许多青年人手捧手机,沉浸期间,完全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青少年时期是对周围环境认知深化的年龄阶段,高频次的接触手机媒体环境,而忽视身边的现实环境,在加之本身认知能力和对媒介分辨能力的相对薄弱,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受到手机媒体信息环境的影响。而目前对包括手机媒体内容在内的各种网络环境内容良莠不齐,各种信息充斥期间,可以说通过手机媒体加剧的“信息环境环境化”问题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完整清晰地世界观方面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总之,在手机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使得“一切都可能发生”。当人们失去现实世界的坐标时,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我,何为他,何为幻觉,何为具象,都将成为困扰人类的问题。

三、加剧文化工业的异化程度

“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被自己的创造出的事务所支配和控制。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与商品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很可能会导致文化工业的异化现象。工业文化产品本身的商品属性和利润动机,决定了其标准化、模式化的特点。按照批判学派理论,工业文化产品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的真正需要,而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通过精巧的包装和强大的宣传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吸引受众眼球,使人们丧失各种正常的需要,沉迷于各种工业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中,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一环。

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各种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劲的冲击。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引发了媒介融合,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传媒产业到传媒相关产业,都在网络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走向融合。手机媒体,无疑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产物。小小手机既是工业文化产品很好的消费场所,同时也是工业文化产品的一种。

手机媒体的功能越强大,传播的信息越丰富,其对受众的异化作用就越强烈。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似乎离开手机,我们就失去了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变得与世界隔离,被世界遗弃。

在“M-ZONE人”的广告中,人们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排队看医生的场景像是对其产品的宣传,现在看来则更像是文化工业对其创造者――人类的蔑视与嘲笑。再比如前文中“黑莓”手机,很难厘清在用户和“黑莓”互动过程中,究竟是用户在支配“黑莓”,还是“黑莓”在支配用户。

以上是对手机媒体传播的批判主义思考。但是天性使然,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人类势必会在技术发展、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纵观人类文明史,虽然每走一步,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我们仍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坚毅前行。面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推进手机媒体信息标准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功能完备的搜索引擎。

在信息急速膨胀的今天,手机媒体信息的标准化可以使手机媒体环境从目前的混沌状态变得逐渐清透,使用户摆脱信息界面繁复杂乱的困扰。这与手机媒体的个性化发展并无矛盾,手机媒体信息的标准化可以使信息在网络和手机用户之间流动性更强,同时又可以减少手机信息形式对用户的干扰,并使用户高效、快速的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减少搜索时间。

同样,在海量信息中冲浪时,搜索引擎就像冲浪板,可以让我们感受冲浪的快乐但不被大海吞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众可以在手机媒体环境中轻松地屏蔽掉任何自己不愿关注的信息,可能引发前文所述的“意见部落化”的问题。因此,在某诸如新闻、观点、评论等信息在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需要适当加入与其向左的信息,强制受众接触,以避免手机用户观点的极端化。

2.出台相关法规,规范人们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正如麦克卢汉的论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手机媒体的发展终会使手机与用户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既然人类自身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那么作为人体的延伸的手机媒体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而且,适当的规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保护,正如现行法律限制人类某些行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一样。

规范应该首先是针对手机生产商和手机媒体内容产品供应商,因为他们是文化工业产品的制造者,而消费者在面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时的能动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手机媒体相关企业应该承担起防止异化的主要责任。只有从内容产品源头采取规范措施,人类才不会被手机媒体环境所异化,最终成为手机媒体信息的驾驭者。

3.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媒介素养。

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是解决信息化时代,由于媒介的发展而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学习是向来是被提倡和鼓励的。但是在手机媒体引发的“全媒体”时代,这种提倡很可能会误导人们被媒介操控而不自知。这时更迫切的需要加强的是人们对媒介环境的清醒认识。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使大众避免被手机媒体环境所俘虏,可以主动何平衡“学”、“思”、“行”三者的关系。利用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更加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日本,已经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官方教育体制。随着我国“3G”技术的推广,普及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从传播学批判主义角度分析,手机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困扰。在大多数人都在为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享受与商机欢呼的时候,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因为唯有正确、充分的认识到上述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并果断采取解决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问题,真正享受到手机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财富,成为手机媒体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

[6]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

[7]沉香.应对手机媒体的挑战.2006.

[8]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媒介融合的困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浅阅读 报网互动 公信力

从上世纪20年代广播的出现开始,“报纸还能活多久”就成为高悬在报纸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百年来,从广播电视取代报纸的忧虑,到互联网对报纸行业带来的寒冬,再到当前“屏阅读”造成的受众流失,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不断冲击报纸固有的市场,分流报纸忠实的受众。

报纸是否处于困境之中?答案是肯定的。从国外情况看,2009年,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因亏损而停刊印刷版;2010年,美国《西雅图邮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转型为新闻网站;除此之外,美国的《安娜堡新闻报》、《洛基山新闻》、《西雅图邮讯报》、《远东经济评论》等报纸停刊或停止印刷版;《佛林特日报》等由日报变为每周四五日出刊。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发行量跌破300万份,报纸价格也同时下调。我国报纸基于行政保护等因素,暂无停刊风险,但是经营困境已显端倪。以广告投放为例:2011年,与我国汽车销量的大幅攀升相对比,报纸汽车广告的投放量同比下降了4.1%。而其它媒体的汽车广告却保持着增长,其中,广播媒体增长25.3%,电视媒体增长11.7%,期刊也增长了16.8%。①现象和数据背后正是需要我们正视的报媒生存困境。

内容为王的尴尬

一直以来,报纸的优势来源于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聚集并不断职业化、专业化的新闻从业者。这些人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前瞻性的新闻预判能力使报纸成为新闻的代名词。内容为王因而成为报纸行业乃至整个传媒行业的行业信条。独家新闻、更具时效性的新闻、更全面深入的新闻分析等业务追求是对内容为王的完美诠释。

但是如今,内容为王的行业信条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尽管我国仍然没有向网络媒体开放新闻采访权,但是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却在社会催生出无数的“自媒体”。自媒体将原先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源信息还给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而这些社会个体又将获取的独家信息通过更易发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在一些重大热点事件面前,传统媒体甚至成为新媒体的追随者,“内容”优势正从传统媒体方面流逝;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新技术冲击下,内容为王正在向终端为王转变。由信息稀缺的时代过渡到信息冗余的时代,报纸的独家优势淹没于海量、迅速的数字信息当中。新闻内容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接触新闻的方式就成为影响受众选择的关键。相比于报纸,以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为代表的“屏阅读”接收终端,不仅内容海量,而且速度快,界面友好,信息获取便捷,大大增加了受众获取新闻的便利性和阅读乐趣。以iPad为例,通过iPad阅读报纸,通过手指轻触,可以放大、缩小、平移、翻页,而且轻巧,对于习惯数字阅读的年轻人颇具吸引力。有学者统计,截至2012年1月20日,我国大陆就已经有104家报纸拥有了iPad版。②美国密苏里大学雷诺新闻学院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平板电脑用户中,有75%的人每天花30分钟用iPad阅读新闻,而周一至周五通过报纸阅读新闻的只有21%,用电视的为53.8%,用电脑的为55.1%。③报纸变身数字形态出现,纸质载体的生存空间将更小。

随着媒体与人们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媒体的娱乐功能越显重要。与其他媒体相比,报纸内容中的娱乐劣势也被放大。在当前人们快节奏生活、碎片式娱乐的媒介需求前,数字媒体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浅阅读趋势下的深阅读之殇

提及当前的社会风气,人们常常冠以 “浮躁”一词。“浮躁”既是生活状态,更是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浮躁”状态的表现之一便是阅读形式及特点的变化。阅读是人类习得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人们都将深度阅读作为追求的阅读境界,阅读与理性、严肃、认真等行为习惯相结合。但在当前,阅读呈现出新的形态,也就是学界所提的“浅阅读”。

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不求甚解的、以消遣娱乐甚至感官刺激为旨的、匆匆进行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突出表现就是浅尝辄止,只求形象的生动而不问有多少思想内涵,只求语言的通俗性而不论精神上的积累,只求阅读的速度而不求甚解。”④学界认为,浅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趋势,兴起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阿尔文·托夫勒所提的“第三次浪潮”之后。“第三次浪潮”呈现出的“弹片文化”特征,即碎片式的、非线性的、快餐式、娱乐化的文化是浅阅读流行的社会背景。

浅阅读的特征有四方面,包括快餐式、随意性、享乐化和碎片化⑤,当前的电子阅读器更好地迎合了浅阅读的趋势。电子阅读器界面生动、检索方便、互动性强而且多媒体呈现,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和获取信息已成为当前年轻人的时尚。这也与报纸读者的老龄化趋势相吻合。调查表明,在北京阅读报纸的人群中,35岁以下读者已经有11.6%的人由过去经常读报转变为几乎不读报。⑥报纸的线性阅读结构更适于深阅读,报纸也以深度报道来与其他媒介相竞争。只是,在越来越不喜欢也不适应深阅读的年轻人面前,报纸应该如何开拓其生存空间?

被动的融合

从本世纪初开始,“媒介融合”在全世界传媒领域引发了变革。媒介融合打破了以往不同传播媒介孤立竞争的藩篱,促成了传媒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媒介融合适应了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技术需要,并带给受众以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媒介体验,因而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媒介战略发展的新目标。

媒介融合伊始,报纸行业就提出了“报网互动”的目标来推动媒介融合,开拓盈利空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报网互动不仅没有推动报纸本身的发展,反而有进一步削弱报纸影响力之嫌。历史地看,报网互动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门户网站兴起时期。门户网站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但新闻内容的缺失使门户网站采取与纸媒建立协议的方式来获得内容。这种合作模式使得门户网站获得极大的利益,纸媒却并未实现借新媒体提升影响力的初衷。第二个阶段是报媒依托母报自办网站等数字媒体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报媒数字化转型。但是“近10年来,报人的热情与数字报业发展的尴尬境地形成鲜明对比:大规模的资金、人力投入后,数字报业并没有为母报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赔本喊吆喝’的成分很大,报业数字化进程艰难前行但前途迷茫”⑦。

深究其原因,在于报纸的传播形态与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差异。“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⑧传统媒介如报纸采用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而数字化媒体则是“多对多”、“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传播模式的差异阻隔了数字媒体反哺平面媒体的可能性。

报纸和数字新闻媒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形态,带给受众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报纸中的一元的、权威性的内容在网络当中会遭到多元的解读。纸媒的融合之路,应当是在适应数字媒体受众的个性化和互动式需求之后,实现纸媒与数字媒体的互补发展。即纸媒提供议程,充当意见领袖;数字媒体实现相关内容的精细化加工,满足受众的碎片化需求。

报纸如何延续生命周期

尽管报纸发展的黄金周期已经过去,但是报纸是否会迅速走向消亡?答案是否定的。报纸基于严格的源头控制、流程控制的新闻所营造的公信力仍然是报纸媒体的法宝。而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力量博弈中,报纸媒体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现实的困境下,“转变”是纸媒谋求突破的主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角色转变。新闻源资源的缺失使纸媒很难继续以权威的信息者角色存在。在受众有多种信息获取渠道的情况下,纸媒应从信息者向信息解读者转变。避免大而空的综合定位,强化新闻内容的选择性、专业性和前瞻性,成为受众解读信息的意见领袖。第二,功能转变。精准的市场细分是纸媒发展的竞争优势,与地区、领域(行业)的高契合度给纸媒参与社交、提升服务功能的可能性。由提供信息转向提供服务,实现报纸媒体的功能转变。2011年8月9日南方日报正式启动了第八次改版,提出向全媒体转型,要从内容的提供商转变为全媒体信息服务商。⑨向受众提供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文化服务与媒介服务,延伸报纸的功能。第三,形式转变。适应浅阅读趋势的需要,一是强化视觉设计,增加图片和图表的使用,提升形式美感;二是增加“微内容”。尽量避免长篇大论,适应受众的“碎片式”阅读需要,增加个性化内容。摒弃将受众作为社会整体的观念,着力发现受众的差异,适应多元化的传播语境,从而拓展报纸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2011年我国报纸广告行业发展形势解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2012-6-15

②石长顺、景义新,《中国报业的iPad生存》[J].《现代传播》,2012(5):97

③王松苗、路倩雯,《iPad冲击下的报业生存》[J].《新闻战线》,2011(8):67

④⑤吴定海,《在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契合中寻求报纸的生存策略》[J].《新闻记者》,2010(5):17-18

⑥郑红,《新阅读时代与报纸生存空间》[J].《新闻实践》,2011(7):51

⑦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新闻界》,2011(7):117

⑧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33

⑨黄升民 等,《2011-2012年报纸媒体广告市场现状及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