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媒介危机治理

媒介危机治理

摘要:媒介是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危机情境下人们的特定心理和对于信息的强烈需要决定了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特有的提供有效信息!平息社会恐慌!实现社会动员!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本文通过媒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效发挥功能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危机治理中媒体要维护人的价值,要培育社会的灾难承受能力及与政府互动协同治理等作用,这也凸显了公共治理中正在成长的“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危机治理;媒介;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里氏810级大地震至今已造成近7万人罹难,37万余人受伤,500万间房屋倒塌,累计受灾人数4616余万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济时艰,积极参与,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奉献精神,也让人们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成长中的公民社会日渐清晰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意识。我国较为脆弱的危机应急机制得到了锻炼和完善,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间,媒介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抗震救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

一个有力的政府和具有强大自组织能力的社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总能够在最初的慌乱之后迅速展开有效的救治,确保其对生命强大的救护能力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能力。这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赖于完善的危机治理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在面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事件时,如何实现危机的有效控制和化解,避免大的社会震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确保人的价值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凝聚社会力量,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是衡量危机治理效果的标准。汶川大地震中,党的领导的坚强有力、政府和军队的快速反应、社会和个人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抗震救灾的根本。与此同时,通畅高效的信息传播和及时的沟通协调成为凝聚力量、克服危机的必备条件。由此,媒介的功能及其在抗击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迅速凸显出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媒介社会。通过媒介实现信息沟通、完善公共治理,是一条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媒介在治理中的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危机性质、公民的社会结构、占主要地位的道德观念以及政府对媒介的政策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经由媒介披露的事实的态度。此外,媒介本身的权威性!大众化程度!公信力也是影响媒介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治理中,各国政府或者政党借助媒介力量来影响公众,是一个成本较为低廉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过程。[1]1948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第一,监测环境,解释那些会对社会及其社会各部分带来影响的威胁和机遇。第二,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第三,传承社会文化,实现社会遗产的代际传承。后来,有的学者补充了必要的第四项功能,即娱乐功能。

汶川大地震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在短时间内摧毁了现代技术建构的物质基础和当地原有的管理框架,提出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应对灾难的极端任务。我们知道,危机事件的实质,既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也是经由有效的预警机制实现常性社会治理的过程。危机具有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要求党和政府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关键决策,给出具体明确的因应措施,并动员社会各界有效参与对生命的拯救和灾民的安置,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要发挥上述功能,完备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责任媒介的有效参与是重要前提。由此,政府需要强化与媒介的合作,并对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角色予以明确。

媒介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党和政府与日趋成熟的社会在面对灾难时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大地震后,遭受突如其来打击的灾区人民和全国各地的社会群体,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悲痛。此时,人们会比平常更加急切地关注媒介,渴望通过媒介获得关于形势的多方信息。另一方面,危机中人们的情绪需要通过媒介加以纾解和引导"由此,媒介对危机的监测作用和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得以发挥。此外,媒介在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行、推进信息公开!实现对灾区物资配给的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

在多数情况下,媒介社会责任的确定性决定了发挥媒介功能需要考虑社会稳定和危机控制的现实要求。政府对媒介的角色和职责的定位实际上建构了媒介功能发挥的价值取向。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各国政府都着力构建危机管理者与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使媒介成为传播危机决策、提供对称信息、协调和引导社会参与危机治理的平台。许多国家的媒介实际上也成为政府危机管理主体的组成部分,在危机治理中承担着社会心理抚慰、信息传播、政府形象塑造!社会力量凝聚等责任。

二、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实现媒介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强化媒介的以下功能:

1、有效沟通信息,提供事件真相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工具,其功能在于把握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准确捕捉、及时梳理和传播信息,引导人们把握真实情况,增强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参与能力,保障危机治理的成效"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首先是对所传播事实的客观性认定;其次是危机管理中如何科学维护媒介的传播信度问题,第三是在特大灾害中避免由于新闻大战而加剧社会恐慌和危机蔓延的问题。此外,在面对地震、洪涝、冰雪、瘟疫等灾难时,媒介的第一要务在于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起全社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普遍警觉。尽可能提供政府和社会足够作出合理判断的对称信息,并通过积极的报道引导,化危机为转机,克服危

机造成的不利影响。

危机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超乎事件本身,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控制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要求获得及时、真实、透明的信息反馈。此时媒介需要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和社会进行事实传播,让群众及时了解事态进程,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这实际上提出我国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过危机应对训练的权威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事件信息"512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平面媒介!网络媒介!音像媒介在第一时间开始了对灾区救灾行动的全方位不间断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大部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全天滚动播出地震灾区抗灾救灾的详细信息"电视台直播和录播节目长达数千小时"据央视-索福瑞统计,仅在5月12日到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即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15亿观众观看节目"如此高频度宽覆盖的信息播报,使得最大可能多数的人们清楚知道地震造成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巨大灾难中所表现的坚强品质,党和政府在灾区的高效行动及其所体现的对人民的忠诚通过媒介向世界传递。这一过程极大地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民心,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救灾中,充分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5月13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全国捐赠总额即高达12亿元;10万救援人员投入到四川灾区,无数志愿者快速集结"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动员和媒介对灾区报道的逐步深入,全国掀起抗震救灾的捐赠高潮,到了5月20日,捐赠总额迅速达到了139125亿元;5月26日,社会捐献的款物总额达到308176亿元"止于6月6日,全国捐赠总额高达438106亿元;各级政府共投入救灾资金232115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募集如此大量的款物,一方面源自于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另一方面与媒介所提供的充分完备的信息紧密相关。

2、积极引导舆论,保障社会参与

媒介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必然会引发、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尽管媒介的公信力强弱不一,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媒介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难以企及的。当地震等危机被报道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舆论的整合过程,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而这些意见和立场都会成为媒介对事件后续报道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媒介一方面要通过持续报道维持着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舆论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媒介通过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而促成主导性舆论的形成。[2]在引导舆论的同时,媒介要明确其首要任务是确保生命价值的不受损害,降低灾害损失,防止人为扩大危机。现代危机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动员不是简单地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是要提供社会可以即时使用的技术性手段和科学分析信息的可能。为此,媒介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以确保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性,避免社会的不当参与造成更大损失"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同样,这个过程也提出了新闻传播人员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惟其如此,媒介具有的社会评判功能和意见表达功能才可能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引导,来协助党和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灾害控制力量"而在汶川地震中,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不少记者既不知道社会亟需什么样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向社会提供有效信息。不少记者对于媒介在危机应对的每个阶段应该发挥的功能并不清楚,其间还发生一些媒介基于抢新闻的心态试图动用紧缺的救灾资源,甚至出现影响救援工作开展的情况。此外还包括不同媒体反复要求受难者特别是小孩子回忆灾难等等。上述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无疑不利于危机的克服。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随着社会参与的增强,媒介关于捐赠的排行榜层出不穷。通过输入四川地震捐款排行榜,显示内容多达1,030,000余条。似乎媒介和网民共同结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去评价企业的捐款过程,从而形成了过去未有的“舆论劝捐”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应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组织和个人责任缺失和角色失位问题"此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在媒介上反复劝导人们理性看待捐赠,感恩善行,别把爱心捐赠变成激发愤怒的过程,使这一行为很快得到遏制,并使得抗灾救灾始终成为这个时期社会的主导舆论和基本行为。另一方面,在这次灾难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天向媒体权威信息,很好地实现了与媒介的互动,并以此引导舆论"而媒介对于教学楼质量的拷问、对于捐款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都体现了新闻日渐透明公开和多元,大量对人的价值尊重与人们敢于面对灾难!努力自救和参与灾后重建的报道进一步把人们对人性的思索引向深入。3、维护基本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首先,媒介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10分钟,网络和部分媒介即做出了迅速反应,准确提供了公众关于灾害的信息"十余分钟后,国家地震局即通过媒介向社会通报了汶川地震消息"其次,媒介要及时告诉公众该干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危机"512之后,媒介在前期大量精力投入在报道如何救人上,对于如何逃生!如何进行心理抚慰、如何尽快恢复秩序的报道总体较少"在整个救援工作转入灾后防疫和重建时期,媒介随后开始采访专家,就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提供预应措施;并对如何防范瘟疫!如何避免次生灾害进行大量宣传"5月25日后开始向社会报道如何去银行取款(此前,银行已经在灾区设立流动银行,其他服务机构也陆续在灾区恢复活动)"5月26、27日后,大量媒体开始了对于恢复人们正常生活的报道,鼓励人们正常收油菜籽!插秧!重建家园"以此激励人们开始新的生

活。第三,媒介要通过其有效覆盖的宽广网络,及时阻断谣言,并对危机带来的恐慌与情绪失控实施心理救治"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也一度出现过少量流言的传播。其中典型的一则是关于当天晚上北京将发生地震的流言。伴随着地震波的冲击,网络和手机上迅速传播着关于北京市地震局指出北京当天晚上18:00-22:00将发生2-6级地震的信息,导致出现一定范围的恐慌"此后,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都出面紧急辟谣,媒体也全面援引地震局的说法进行辟谣,很快平息了恐慌。同样的事情出现在地震一周后的福建!广东等地,关于当地出现大量蟾蜍迁移,可能发生重大地震的流言多次传播,相关机构亦及时出面辟谣。5月24日,关于北川因为瘟疫而封城的谣言开始传播,当天下午5:00的新闻会即对此消息予以澄清。此外,5月26日,教育部在向新闻界介绍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杜绝媒体反复采访地震中受伤害的同学、老师,让他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3]第四,危机中的媒介更要善于保护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促成和维护危机状态下的良性管理机制。危机的化解和处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协助,这时候,高效而迅捷的社会动员就显得尤其重要。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各大媒介到地方各级媒介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一方面,各大媒介及时党和国家应对危机的重大决策和相关部署,同时将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及时全面地向公众传递,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一线的过程及时予以如实报道"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在灾害面前的坚强领导、快速反应和科学部署。另一方面,我国媒介在这次灾害中动员了大量媒介资源进行社会抚慰。许多记者深入一线,用详实的媒介资料向社会及时披露灾区受灾情况和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事实。由于媒介的全方位介入,加之我国近年来在社群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公民责任意识,使得这次地震灾害中的中国人民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关爱和宽容。救灾中高度完备的信息披露,使得这次建国以来震级和烈度均最大的灾难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人们的情绪得到较好平复。从而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让世人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大灾前的坚强和理性。

三、地震危机提出了社会常态下媒介新的作用

1、对人的价值的维护是媒介在危机治理中作用发挥的道德前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较好地改变了传统文化中较为严重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人们越来越有意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另一方面,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忽视却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媒介在常态治理中,首先需要明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提升"只有当个体的价值被唤起,人们才可能主动承担危机治理中的风险与责任,而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或者是非理性地参与甚至逃避。从危机治理的过程看,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维护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并且在危机治理中生命价值优先于物质价值"汶川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第一要务,指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人民生命高于一切。5月19日至21日的全国哀悼日,所有媒介和全国人民一起对汶川罹难者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和最后的庄严敬礼"二是个体对所处危机情境有知情权"即对个体可能遭致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有权知道"政府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已经获悉的信息。这次大地震中,党和政府以及国际社会能够迅速反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尽管在地市一级由于领导干部全部投入救灾而无法实现与媒介的有效交流,但是省级和中央一级在提供媒介充分获取信息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社会对灾区情况的充分了解极大地保障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党和政府真诚面对媒介,提供完备周全的信息,有效地防止了流言传播和社会恐慌。三是个体对于他人的生命财产同样负有维护和不损人利己的责任,对国家的利益和公共利益负有维护和不破坏的责任。四是危机治理中的个体价值是通过个体的实际参与过程来实现的"人们在危机中基于维护自身与他人价值的需要,勇敢地进入不确定性中,这本身构成了价值的提升过程。即人们基于责任而采取的应对危机的行为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社会治理得以维续的根本动力。这个动力构成了危机治理的道德基础。

2、培育社会在灾难面前的能力是媒介和政府共同的责任

汶川512大地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即在特大灾难,特别是难以有效预警的自然灾害前,党和政府与社会同时走在了危机应对的最前线"这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诉求。512地震中一些人拍摄的影像资料显示,在大地震发生的刹那,许多地方的人们并没有惊慌失措,无数的普通人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助被掩埋的同胞。同样,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多次公共危机事件中,救援人员、志愿者和无数普通百姓站在了危机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救护着他人的生命价值,并在灾难中坚韧地挺立起来。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中,媒体同样发挥了强大的抚慰能力。如贵阳交通台倡导的绿丝带行动!重庆媒体开展的募捐红丝带行动都在受灾地区和社会其他方面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参与。仅贵阳市就有3.8万辆私家车参与了绿丝带行动,为出行的人们提供帮助。正是这样一种被媒介广泛传播的行为自觉确保了我国尚在幼年的公民社会的有序发展,维护着人类道德的基础。

512汶川大地震连同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明晰了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和人民在危机应对中从理念到行为都得到新的提升。人们彼此之间的手机短信!媒介在危机报道中的话语更加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要求,符合危机应对的价值取向;各级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中的决策和对资源配置的能力更加科学;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力都进一步提升。

3、新时期治理框架提出媒介新的功能

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看,媒介在常性治理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下基本职责和功能:一是配合政府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给"媒介要通过舆论的力量维护资源配给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并在道德和价值层面上引导社会实现利益的自我调节,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这是当前媒介需要强化的第一个功能。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良序的前提是社会必须具有共同尊崇的核心价值体系"媒介本身具有的道德引导和思想整合功能,实际上提供了社会和谐的重要资源。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地震没有引发社会骚乱和严重的抢劫事件,也没有出现大量谩骂或者传播谣言的手机短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信息对称下人们责任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急速攀升,信息的交互性和公民在接受!改造与传播信息中角色的易变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介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强调媒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发挥媒介在教育、引导、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科学世界观方面发挥作用。由此,强化把关人意识,注重社会心理调适,就成为常态治理中媒介的一项基本职责。三是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媒介本身就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介形式的存在,提供了人们表达意愿!提出意见建议、发泄紧张或者不满情绪的重要平台。媒介要能够把握社会心理走向,实现对人们不满情绪的有效纾解"四是提供政府科学决策的社会基础。现代网络媒介具有的海量信息和传播过程的交互特点,实际上是一个民意表达和民智凝聚的巨大平台,也是提供政府)社会有效沟通的途径,为政府把握舆情,科学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五是提供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民主参与的平台与空间,推动社会民主发育和公民社会发育。

[参考文献]

[1]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3331

[2]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7-18.

[3]教育部1将杜绝媒体反复采访同一学生,中国网,2008-05-261://.163./08/0526/16/490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