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定向越野 教学 技能

一、定向越野中的技能概述

技能是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依据提高办事能力。按照运动训练学的方法,我们将定向运动技能划分为定向身体运动技能、定向技能、定向智能、定向心理能力和战术能力。

二、定向越野中单项技能趣味练习要点

(一)符号接力

目的:学生能通过该项练习了解符号的图形、色彩和表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能根据符号联想出每一种地面物体的外形、它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意义。

条件:图例卡片(自制)2-3套。

方法:每位学生手中都持有一张或以上的卡片,并熟悉它的内容。任意一名学生开头,大声说出手持卡片上的符号名称,手持这个符号卡片的学生高举卡片、大声回答“在这里”然后接着喊出他手中的符号名称,以此类推,将所有卡片循环完毕。

建议: 按照班级人数,可以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进行速度比赛。卡片的制作可以根据符号的分类与颜色做成若干套。

(二)“寻宝接力”练习

练习目的:学生通过练习能熟悉标定地图的步骤,提高确定前进方位的速度。

练习条件:准备几套标有唯一检查点的定向图做藏宝图。

练习方法: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各有一张与它组不同的“藏宝图”,他们分别派出一名队员出发前往。三分钟以后他们发现他们的队员并没有回来,一定是在“宝藏处”看守,于是第二位队员出发了,换回了首发的同学,然后第三位出发,换回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出发到“宝藏处”,与倒数第二位队员一同返回。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最短的队为胜。若队员中有人发生错误,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返回起点,视为该队“寻宝”失败。

教学建议:各个队伍之间的“藏宝图”可以互换。为了保持各队之间比赛的公平性,应该保证几套单一点标的定向图的难度、强度一致。

(三)堆沙盘

拿一张地图选取局部,让学生在沙坑中操作,要求堆出的沙盘,基本上符合比例尺的规定。能反映出山的高低,方圆大小,陡缓程度。

练习目的:学生能通过该项练习了解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特点,了解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为熟练地应用等高线图形、理解地貌特征打下基础。

练习条件:沙坑,地图若干张。

教学建议:可以选择定向图上常见的几种表示地貌基本形态的等高线图形。 可以将一张地图的地貌基本形态在沙坑中完整的“再现”出来,学生分组分工完成。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即能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练习。

(四)方向感练习

练习目的:体验快速奔跑和培养方向感,学生体验教师布点,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练习方法:将学生分成2队,路线由对方队员设置。比哪支队伍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对方设置的路线。

教学建议:要求各队应该给对方设置最远路线。

三、综合技能练习要点

学生通过分组练习能保持密切接触并进行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练习准备: 准备好练习器材、足够的定向地图。 学生通过练习能提高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身体素质(速度、耐力)等,增加定向经验,体验寻找的快乐,以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课前根据地图布点。

(一)星形定向接力

练习条件:准备几套不同路线的星形定向图(如图)、点标旗、针式打孔器(图章或笔等)。

练习方法:起点设在赛场的几何中心,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配每4-6人同时出发,每队的第一点各不相同,队员们每找到一个点就需回到中心(起点),换下一位队员出发。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各自依次完成所有的点标。以时间最短者为胜。

教学建议: 比赛结束后应指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重新调整队员出发顺序,提高地图的利用率。

(二)“小老师”

教学条件:若干没有路线的校园定向图(套上透明的塑料纸)、水笔。

练习方法: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组一“布点”,即按照徒步定向的规则,由组一的学生集体讨论设置一条路线,并在图上画出。组二“找点”,即按照组一设计的路线图,逐一进行定向练习。组三“收点”,即将分布在校园内的点标旗收回起点。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采用循环训练法,让三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角色的锻炼。 组三在“收点”前,即在组二“找点”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讨论并设计路线,在“收点”的同时也就可以“布点”了。循环结束后,教师应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总结三条线路的设计的优缺点及学生在找点过程中的体会。

(三)闯关寻宝

练习条件:教师使用OCAD软件设计“宝藏”路线,设定若干个关卡(即点标),将这些关卡逐个打印,即每张图只标示一个关卡(点标)。

练习方法:学生在起点看标有1号点点标的地图,然后记忆路线,前往1号点闯关。在1号点,看图记忆去2号点的路线,直到完成全程才能到达宝藏的位置。如果在半路迷失站立点或找不到下一检查点,不允许漫无目的的搜寻,必须马上返回上一检查点,重新看图,记忆路线,再继续前进。

教学建议: 教练放点时,在每个检查点处除了悬挂点标旗外,还需悬挂标有下一个检查点地图,最好附有检查点说明。首次练习时,点标个数应适当减少,并且允许学生手持无路线的校园图。

四、小结

在整个定向越野教学中,定向技能的学习是贯穿始终的。对初学者来说,定向技能是所有定向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他能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定向技能而服务。生动有趣的教学练习避免了常规练习方法的枯燥,能寓教于乐,并培养学生对定向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范文第2篇

建议一、修改教材示意图

八年级新教材上册第12页的例2,在再版教材中弥补了“小明家,菜地,玉米地有可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一漏洞,使问题的争议大大减少,但新教材左侧的示意图(如图1),起点不明,终点不清,令人费解,学生容易受到图形的主观理解,形成“这三地不在一条直线”的观念。建议教材示意图做如图2所示的修改。

同样新教材上册第19页第7题也应补全条件“张强家、体育馆、文具店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条件,否则上一版新教材的错误又要重新上演。

建议二、凸现图象的差异性

新教材上册第16页(黑白版)中第2题中的两条气温变化图象的颜色粗细一样,且有多处相交,不易辨别,给学习带来不便,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都有学生搞错图象走向的情况。全国使用黑白板新教材的地区和师生不在少数,希望新教材的编写人员能够注意这个问题,能否用粗细,实虚线,以免两条图象的“走向”不明,容易混淆;第32页的例5描绘的分段函数的图象,当x=5和x=15时,不能明显看出对应的函数值为y=300,当然也无法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建议:在图象的x=5和x=15处,标上两条与函数值对应的虚线,使图象更加具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建议三、相同内容描述应统一

在教材上册第163页,有这一段话:“上面列出的式子t-5,3x+5y+2z, ab-3.14r2,x2+2x+18,都可以看成是由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但到了倒数第5行,整式“x2+2x+18”却成为了整式“x2+2x+14”,显然是校对不严所致。

建议四、加强教参的审稿与校对

上册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290页第10题的解答中,出现错误:“该立方体左、右及下侧的面积为6a,正面的面积为3a×3,则表面积为6a×3+3a×6=36a”;应改为:“该立方体左、右及下侧的面积为6a2,正面的面积为3a2×3,则表面积为6a2×3+3a2×6=36a2”;第349页的右侧的”开方作法本源图“图中的四乘中的第3个数为11,也是一处错误,正确的数应是10,上册教参第351页拓展性问题有这样一题“已知2a=3,2b=5,求2a+b”,因教材公式中的指数都是以正整数出现的,学生自然要找到正整数a、b,使2a=3,2b=5成立,学生自然找不到,本题立意考查学生逆用公式,这很好,为何不将问题的条件模糊化,改为“已知: 2a=m,2b=n,求2a+b”,岂不更好?

建议五:修改几处小错误

1、新教材下册第26页例11中指出“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把1纳米的物体放在乒乓球上,就如图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这是一处错误,应该改为“将1立方纳米的物体放在乒乓球上,就如同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后者是体积单位的比较,而前者却是长度单位与体积单位的比较,显然不妥。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范文第3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数学;学习方法

高三作为高考的冲刺年,数学的备考和学习的做法已不是一个秘密武器,而是将一些常规的教学要求做好、做实,经过几年的高三备考实践,笔者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探索,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建议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能提供参考,有所启发。

问题一:基础知识不清楚,掌握不牢固

不少同学复习时曾多次因低级失误而无谓丢分。比如:公式中的正负号记错了,线面的夹角用向量法求解,最后取锐角或直角等,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

建议:强化基础知识,弄清关键概念,重点记忆易混点。

建立自己的基础知识本,对通过考试暴露出来的易错知识进行有效总结记忆,每次考试前阅览一遍。

以课本为主,以章节为单位,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加深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从而真正做到对基础知识胸有成竹,烂熟于心。

问题二:数学思想不理解

学生把老师讲的题都认真做了笔记,没有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学生认识不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做题就不会触类旁通。

建议:对高中教材中的常见数学思想进行学结。

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推理思想等。对于每一种思想,都要找一些典型题目做一下,并结合数学思想加强分析,整理到笔记本里,这样就会清楚每一种思想适合哪一类题目,对于解题有很好的作用。

问题三:做题思路不清晰

做数学题就像理一团乱麻,已知条件、数学定理、公理等不知哪个先用,哪个后用,哪个该用,哪个不该用,这个顺序就是解题,思路不清。

建议:分清已知和求解结论(即条件和结论),逐步把条件转化为结论。

针对大题,三解函数、立体几何、平面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函数及导数应用等六大题型,针对每一题型,做一些典型题,并总结做题思路。如:圆锥曲线题,一般会有两条主线条件(或明或暗),只要抓住两条主线,分别列方程,并将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就可以解出来了。

问题四: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不强

现在的计算器普及了,中考数学、理化都用计算器,而高考不让用计算器,学生平时作业和练习用了计算器,自然计算能力不足,在考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易出错。

建议:若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尽量心算和口算,复杂的运算应化简观察特征再算,平时的限时训练也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问题五: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

部分学生平时练习,总喜欢做一题就看同桌是不是也是这个答案,答案一致接着做,不一致就开始讨论,无时间概念,影响解题速度。

建议:平时做题当高考,选择、填空题有妙招。

平时的训练,模拟时给自己规定时间,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干扰,逐步锻炼,慢慢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选择填空题可以不用方法求解,据题意可用,特殊值,数形结合,排除法等方法解题,又准又快,在平时应留心观察,用心总结,寻找合理简洁的解题思路。为后面的解答题留下充足的时间。

问题六:考场心理素质差,遇到新变化,不能临场发挥

2011年陕西高考数学试题与近几年试题比较有了新的变化,在解答题中没有按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的顺序出题,而是把立体几何放在第一位置,三角函数考查课本必修4的93页的一道例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学生紧张起来,不是平时试题不知怎么做了。

建议:平时做题应强调怎样面对考场上发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遇到新的题型,仔细读题找到问题核心,因为它不可能超出教材,必然与课本有关联。在平时的训练,应做一部分新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以便在考场能灵活处理新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信。高三的人生,苦甜酸辣尽在其中,勤学而苦思,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去拼搏吧!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纲要(试行).

[2]和平教育园区:blog.省略.

线上教学的几点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慕课 《数学之旅》 优点 现状 建议

一、慕课是什么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M”代表是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为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表示Online(在线),而最后一个字母“C”则代表Course(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单地说,慕课就是为促进知识的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助精神的个人和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二、开设《数学之旅》的优点

(一)从《数学之旅》的教学内容来看,非常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选修课

《数学之旅》慕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维克教授主讲的一门网络公开课,我校将其设置为一门2学分的选修课。数学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发展和锻炼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能使人养成简明表达的习惯。就目前我校大一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及学习成绩来看,学好数学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不多。很多学生不重视高数的学习,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还不少,还曾出现过一个班70%的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不排除部分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所以,大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

首先,《数学之旅》摒弃了传统数学课程中“公式、证明、习题”的模式,将重点放在介绍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形成史上,试图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重走一遍前辈走过的路,做一次轻松的数学之旅。在这一旅途中,《数学之旅》不断揭示一些概念和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历史,让学生理解数学是什么,告诉学生数学是人类与造物主对话的语言,是我们理解世界非常好的工具。《数学之旅》通过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通过数学认识世界的,说明数学是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数学之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其次,《数学之旅》让学生理解了数学抽象的必要性和魅力,真实体会数学抽象所表现出的人类心智的荣耀,潜移默化地从中培养数学抽象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将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试图就一些简单的数学例子介绍数学抽象的一些特点,并试就学习数学时,如何克服抽象带来的困难谈了一些看法。

再次,《数学之旅》还讲了一些应用。如,列举了不动点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傅立叶级数在分析声波中的应用;混沌理论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用分形理论来研究自然界不规则和复杂的自然现象;等等。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展示了数学的魅力,能激发学生联想、创新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另外,《数学之旅》还能教给学生一些学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比如,《数学之旅》通过小老鼠能否钻过一个将原来紧箍地球赤道然后放长一米的箍的例子,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严谨,要养成多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二)从《数学之旅》的慕课教学形式来看,很适合开设这样一门选修课

首先,从师资的角度来看。不可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全校开设一门数学史课程。我校高数教师的教学任务已很繁重。而《数学之旅》是一门慕课课程,慕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地,学习人数必然受到限制;而网络平台的慕课,不受人数的限制,可以实现多达上万人同时在线学习。这样,只需要少数的师资,就能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这样一门有意义的选修课。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慕课还有一个特点是在线学习。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模式,可以突破传统学校课程的时空限制和约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有些学生平时专业课程排得已经很满了,他就可以利用闲暇和零散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该课程每个教学主题短的只有10多分钟,最长的也只有20多分钟。也就是只要20分钟,你就能学一堂课;或者哪怕你只有5分钟时间,你也可以只学5分钟,下次再接着学。这样从学习时间上来看,任何学生都不会因为课程太多,时间冲突,而没法选修。另外,学生个体的注意力、接受能力有偏差。在线学习的一个好处是:你没听清楚的,可以重复看,反复学。不像传统教学,学生可能因为思想开小差,没听到,老师也不可能单独再讲一遍。对于慕课来说,学生爱看几遍,重复几遍都行,学生对学习完全有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课后作业都是相互批改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题目的自主思考,或者借鉴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我校开设《数学之旅》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一)现状

2014―2015学年的下学期,我校开设了慕课《数学之旅》,笔者有幸担任了该课程的首位本地辅导老师。由于这是我校首次开设慕课课程,因此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学生选完课以后就不再关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了,甚至有些学生连慕课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虽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通知有选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慕课的学习中来,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观看在线视频,没有看教学通知,没有参与线上讨论与线下交流,没有按时提交作业,等等。因此,最后课程通过率比较低。而参加过学习的学生讨论不够活跃,有些学生只想到修学分、凑学分,应付了事,并非想学到知识,线上的学习偷工减料。另外,学生中还存在到“好大学在线”选课,而未到我校的“好大学在线”镜像平台中选课,从而未修到学分的情况。在主观题课后互评的环节中,学生反映被评分的标准搞得不知所措,评分标准中的“严密完整”“思路清晰”都不是明确的判断要素,都是由评分人员自己的主观经验决定的,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对评分结果不满意。

(二)建议

针对上面出现的情况,对开设慕课《数学之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有选慕课的学生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让学生充分认识慕课的学习方法及考核标准。

2.扩大宣传,最好是在大一新生一入学就提倡,鼓励他们选修《数学之旅》,了解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更有利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的学习。

3.作为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应增加浏览课件的占比,作业中加大客观题部分的比例。让学生做一次轻松的数学之旅,对数学历史、应用、方法进行一些了解,这才是这门课的主要目的。

四、结语

慕课《数学之旅》给我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体验。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多多少少知道了数学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的。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和学习途径,秉承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化学习的理念,其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慕课会给我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对我们教师也会提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03):30-36.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