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艺术论文

数学艺术论文

数学艺术论文

数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我认为组织教学能力的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呀?是不是?等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做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点内容。

1、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1)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4)巩固性提出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问谁。也有四问四忌:(1)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问法。(1)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2)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3)问题要有启发性。(4)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5)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1、开门见山的问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创设情景的问

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穷追不舍的问

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

(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层次分明的问

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

(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

(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问题要有需要性

有时候在课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有时就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3、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4、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追求设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的追求。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数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答案符合教师期望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针对那些答案与教师预设答案相符合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大加赞赏,殊不知,这样的赞赏给其他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个同学的答案无可挑剔,这时候,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制着他们的答案。这时,教师应继续提问,等到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时候再进行评价,这样的提问过程既保护了其他学生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帮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二)答案与教师期望相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可能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与教师的答案一致,相反的,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刚把一个新课题抛出来,想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引发新课的教学,可是有学生却突然将答案暴露出来且答案准确至极。这时候有的教师会觉得尴尬,心里面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都不是滋味,一方面为学生的聪明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其实这时候教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看来这个学生在课下已经预习过了,这种习惯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不如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的好方法吧!”

(三)答案与教师期望风马牛不相及

在教师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许多学生会积极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但是回答的答案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听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产生了误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认真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积极的改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如果评价体系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持续发展,相反的,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拘泥于概念以及定理的讲解,要把概念、定理等计算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转为学生将来解决更难知识的基础,在重视结果目标的同时要将这些过程性的目标也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值得重视的是,除了注意知识面的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作为教师,还要重视整个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

(二)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指出,这样的评价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化片面为全面,要能够转换角度,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但这并不表示教师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想法、做法等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就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在传统的考试检查的基础上多多的增加一些探索型、开放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三、宽容并理解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下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宽容并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语言给学生的感觉就会是亲切、真诚,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增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比如针对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我很佩服你,你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佩服你敢说、敢想、敢于表达的勇气。”毫无疑问,教师这样的表达能够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能够与之交流、与之探讨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当中的“好”老师。

四、结束语

数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准确规范,杜绝歧义

严肃缜密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学生在理解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时都应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此对应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是准确规范,杜绝歧义。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介绍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必须完整地表达清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表述中,暗含着非常关键的信息“同时”,如果教师在讲解中把这两个字省去,那么就容易出现分数的分子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分数的分母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先后乘以或除以,这显然违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这个数必须是大小一样的,而且“0除外”,也就是这个数不能为0。不难发现,寥寥几字的一句话,却一个关键词也不能省,一个关键字也不能少,否则就不是完整正确的分数基本性质。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一是对教师基本学科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就能建立起对知识毫无歧义的认知。

二、激励勉励,提高信心

学习的过程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会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或者成绩的退步期,或者状态的萎靡期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用严格的学习制度或者学习要求来约束学生,并不能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可通过具有激励意义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为例,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这两个章节的学习状态不佳,但进入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便逐渐开始调整过来,渐入佳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直白的语言鼓励学生,如“进步很大,要继续保持!”“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除了这种比较综合性的激励语言外,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运算速度,思考时的反应力等来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用“先扬后抑”的语言方式。比如某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很快但错误率较高,教师就可以对该名学生说:“你的运算速度很快,思维非常敏捷,如果能够同时把准确率也提上去,那么会更棒!”总的来说,与严肃的教条、纪律等对比起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会更温和,更宜人。

三、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谈吐从容的老师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一种体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测量物体的体积》为例,教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先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白,比如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冲利用的是一种等量替换法的思想,这是测量物体体积时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不难发现,与上课后直接地快速进入知识讲解对比起来,以趣味小故事的方式引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慢慢地从课间拉回到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除了这种在课堂中引入故事以提高教学语言幽默性的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类比法,比喻法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类比到具体的事物之中,这在给知识注入灵动性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去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更加自然舒畅的方式。

数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艺术化的语言与严谨的数学教学并不冲突,相反还可以大大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使得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尤其是在学生解题或者进行口答时,对其进行满腔热情的肯定、鼓励对于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效果具有着重要意义。

注重语言多样性

职业中专数学教学语言应当注重多样性特征,是一个集“有声”与“无声”的综合体。教学语言,一般是指“有声响的口头语言”。教学语言具有时间性与空间的灵活性,一般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语言传达知识与情感,进而促成学习者知识、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从传统的职业中专数学教学语言来看,往往存在着单一化,枯燥化等突出特点。

职业中专数学教学语言之中,往往给人的整体感觉即是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滔滔不绝讲授,而职业中专学生则听的昏昏欲睡。因此,笔者认为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之中,要充分注重语言的多样性,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中专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的克服时间延续性较差的特点,使自己的手势、身体动作、眼神、实体语言相综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进而促成职业中专学生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同时,如果职业中专数学教师能够充分把握教学语言多样性,尤其是无声语言的运用,则更加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而促进职业中专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注重表情语言的运用

从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当个体与个体进行面对面交谈时,其获得信息的较大来源可以从对方的表情来获得。从职业中专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虽然表面来看是“一对多”的教学,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则是“一对一”的信息流的传递过程。由于我国目前职业中专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这使得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着几十个学生,不同的学生表情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中专数学教师,要能够充分的注重表情语言的运用。

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例如,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当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

数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0 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 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