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第1篇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今年夏粮生产形势面临的压力很大,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灾害威胁大等不利条件多,在这种压力下丰收在望,“主要得益于政策力度加大、科技服务到位、防灾应对有效、气候总体有利”。这一总结也是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的基本写照,正是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主要因素,我国夏粮有望实现“十连丰”,粮食生产保持了连年向好的大好形势。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的成功,如何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形势并不容易。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格局来看,靠扩大面积保持增产难以持续。2004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九连增”,种植面积增加1.78亿亩,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但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从资源要素的限制来看,农业用水空间被不断挤压,化肥、农药、农膜等约束也更加趋紧。从技术约束来看,过去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如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上世纪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等,但现在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瓶颈难以突破。

此外,我国基本是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许多地方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协会表示,现在土地流转的难度很大,规模效益难以上去。同时,灾害频发重发态势难以避免。一些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几乎年年有灾、季季有灾,而且难以改变。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第2篇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指出:“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实践中,由于种粮的成本收益低下,工商资本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投资积极性小。农业部的典型调查显示:“外来业主流转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只有7% 以制种等方式与粮食生产相关,其他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蔬菜、瓜果、药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更有甚者打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幌子肆意改变土地用途。”[ZW(]郭晓鸣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J].农村经济,2013(2).[ZW)]即使和粮食生产有关的企业,比重也是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农资供给、粮食加工、流通等在粮食生产链中相对高利润的环节。

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笔者认为:粮食生产领域并非工商资本主营业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文件并未明确提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2015年,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O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地要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对撂荒耕地、非粮化等行为,可以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范实施区违反产业规划的,停止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9条规定:“我国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可以看出,在对待工商资本非粮化问题上,国家政策导向只是对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进行了特殊强调,不允许工商资本在上述区域内大面积租赁粮田后改变用途。对于非粮食安全保障区,工商资本要能够保证参与农地经营,杜绝非农化。从二者的关系角度看,非农化一定是非粮化,但非粮化不一定是非农化。非农化是非粮化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生产,首先,严禁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农化行为,明确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的定位;其次,全面分析典型地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实践,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产业链,充分发挥资本在粮食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功能。

2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商资本投资种植业的范围界定,粮食是否属于工商资本投资的主营领域;二是工商资本种粮的运作机制,投资粮食生产环节能否盈利,是否能够带来农民增收。综合近几年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种植粮食是不现实的,家庭规模经营才是粮食种植的主要方式(贺雪峰,2012;陈靖,2013;涂圣伟,2014;蒋永穆,2014;吕军书、张鹏,2014;刘成玉、熊红军,2015;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7)。少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杨立、郝晋珉,2014;张洪源、张利庠,2015;曲峻岭、孔凡丕,2016;穆娜娜、孔祥智,2017)。综上所述,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视角对粮食种植的特征、成本收益率、资本逐利性等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有必要对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形势判断。

3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现状调查及形势研判

本部分选取了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几个典型区域,包括了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在湖南省的调研;陈靖(2013)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笔者(2014)在四川省的调研;贺雪峰(2015)以华中为主区域的全国范围调研。

31现状调查

(1)陈靖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黄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整村流转形成大规模经营,外来资本下乡并进入农业产业各个环节。资本主导下农地规模化经营更加注重资本、技术的投入,地租和工资也成为资本有机结构的重要部分。黄村的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选择了成本―收益更高的行为:一是良种种植。部分工商资本经营的是改良后的小麦种子,收获后作为良种出售而非主粮;二是转向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苗木等。若资本单纯种粮,除去地租、雇工工资、固定资产等投入外,年亩均收入仅为200~400元;三是转向深加工和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获益。一旦进入粮食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在转嫁风险的同时提高增值收益。因此大资本更愿意进入农业产业链前、后端,将生产环节直接外包。

(2)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的调研。根据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的调研:“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主要瞄准了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规模化、特色性的养殖业。在湖南省衡阳县,前几年搞粮食生产的工商企业有十来家,现在只剩两家,一家是湖南安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富农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目前,两家在全县共流转土地43000多亩。”[ZW(]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迈进农门以后一三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1).[ZW)]而在这仅有的粮食生产的企业中,其重心已经开始向粮食加工、流通以及农资经营等产前产后利润率高的产业链环节转移。

(3)贺雪峰覆盖全国的调查。调研显示:在适宜耕种的地方无土地抛荒,然而资本与农民争田耕种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占全国流转土地的1/10左右。工商资本加速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结果显示: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粮化比例很高,资本下乡种田很难成功。工商资本种粮,需要支付地租、固定资本、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工资等,难有利润空间。华中某地推动土地流转搞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几乎没有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4)笔者在四川省的实地调查。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销售为目的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由于普通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没有收益,所以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也是以高附加值的有机绿色粮食为主。比如,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以有机稻米的生产、加工为主,种植有机大米11000亩;二是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原料为目的的有机粮食种植。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是大型的高科技种养殖企业,主要以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茶等为特色。该公司有机大豆、有机玉米等仅是公司产业链的前端,属于原料供给环节;三是在生产耕作期间以粮食套种为辅。比如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丝绸企业。不过在桑树种植以及蚕桑生产期间,该企业兼有2000亩大豆套种。总体来看,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种粮上积极性较低,种粮也是以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为主。

32形势研判

(1)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化粮食生产并非有效。规模化农地流转能够培育一批粮食生产主体。城市工商资本机会成本较高,投资于粮食生产仍服从收益分配的微笑曲线。因此直接投资粮食生产是不经济的选择。

规模化种粮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是农地租金高。理性资本下乡,必须形成规模经济,才有可能形成线性利润积累。实践中,工商资本租赁连片耕地种粮,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意土地流转的农户租金为基准,这无形中提高了租金的标准。因此,相比农户间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租金要更高。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农地租金高达每亩每年1000元,这使得工商资本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二是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高。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带来了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雇工投入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成本。在资本主导下的雇工模式中,与家庭经营方式相比,田间管理细碎、无法计量、监督成本高。

粮食种植上,国家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因此粮食作物一般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粮食种植收益稳定。因此,规模化粮食经营也难突破产业分工体系和收益分配格局,只能通过规模化线性累积而获得微薄利润,这是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环节的结构性缺陷。

(2)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高。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主要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包含粮食和经济作物。工商资本种植经济作物,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从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看,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收益高,也可能严重亏损。若总体上粮食供给充足,当种植经济作物收益较大而风险较小时,粮田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就是理性选择。”[ZW(]贺雪峰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J].探索与争鸣,2014(2).[ZW)]此外,工商资本种粮面临着多重风险。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农资涨价,其盈利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3)初现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户间新型二元结构。马九杰(2013)指出:“当存在资本、土地、劳动三个要素分配不公平,或在交易、配置过程中不同要素主导权不一样时,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主体往往拥有主导权,从而在农业价值分配中对农户不利。”[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因此,农户的谈判话语权被大大弱化。从长远看,若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粮食种植,则会使农民加大资本依赖性,影响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利于农业深层问题解决。

(4)粮食补贴政策的低效化。以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补贴的普惠制方式是粮食直补的主要方式,补贴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实际生产者,因此仅能达到惠农民而非强粮食的政策目标。实践中,多地土地撂荒后农民继续享受种粮补贴,政策效能大大弱化。在分级承包的背景下,粮食补贴由农户获得,扶持大户政策被规模化主体获得,真正种粮者没有获得扶持。

4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思考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思考。

41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粮食范围界定

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是指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领域。在粮食范畴内,玉米、大豆等相对于小麦和水稻,产业链相对较长更适合企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可以进行精细加工和深加工。在种养业中,应结合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特征,优先鼓励企业进入玉米、大豆等产业链价值长、附加值高的粮食领域,而非进入小麦、稻米这种价值链短、不适合企业化经营领域。

42家庭规模经营是粮食生产最佳方式

马九杰(2013)指出:“作为农业要素的所有者和配置主体,家庭拥有剩余索取权,将会克服农业企业管理对生产员工的监督困境。”[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对于不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小麦、水稻等,更适合以家庭农场等家庭经营为主。在农地分级承包的背景下,工商资本等流转大户规模化农地流转后并非自己种植。对于分级承包后,以家庭经营形式种粮面积10~15倍、约100亩的,应给予重点扶持。

43鼓励将种粮低端环节外包,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生产要素优势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因此,应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中的适宜产业化、?模化与集约化的领域:一是良种服务。比如改良后的小麦种子,并非粮食市场中流通的主粮,而是附加值较高的良种;二是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价值链可以通过延伸来实现增值:“一是纵向扩展。工商资本一方面要注重粮食全产业链纵向扩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节点裂变。从粮食产业链加工、销售等中下游环节入手,在每个节点不断裂变出新的横向子环节,使农产品附加值产生倍增效应。”[ZW(]张尊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3(8).[ZW)]因此,应延伸粮食生产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平等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社会化服务。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中,鼓励工商企业在粮食生产基地设立如烘干、配送、仓储、物流等生产配套设施,提供全程服务。

44提高粮食补贴瞄准度,注重分级承包后思路转变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地分级承包的大背景下,应实行“有种有补,无种无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农地种粮的农户享受补贴,而非由土地承包者获得。在补贴标准上,将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45相关保障措施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第3篇

在全市春耕播种全面展开的关键农时,...县政府又召开全县春耕生产现场会,这对进一步宣传政策,全面掀起春耕播种高潮,为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情况看,随着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20__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前的水平,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很多国家采取了鼓励粮食进口、限制出口、增加储备等措施。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农产品价格将在高位运行。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全国粮食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但供给偏紧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20__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但对当前粮食生产和供应面临着的新形势。我省的粮食产量仅限维持口粮基本自给,而我市粮食自给率仅为1/3,20__年粮食生产又滑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仅为22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与71万吨粮食总产,粮食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

鉴于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近,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都已先后召开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当前农业工作特别是粮食生产和供应问题作了专门部署。3月27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理在会上指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4月8日,国务院又在山西太原召开春耕生产和农业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把春耕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争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也对粮食生产供应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20__年粮食生产的通知》,市本级财政投入粮食生产的资金就达到2385万元,比去年增加993.72万元,增幅达71.4%。昨天,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率有关部门领导专门到瑞安检查春耕生产,在听取了......的汇报后,又对我市春耕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如果粮食得不到保障,吃饭问题不能解决,是十分危险的,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是粮食销区,70%以上的粮食仍靠外地调入,粮食问题的形势与产粮地方相比更为严峻。因此,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经济看,还是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举重大措看,抓好粮食生产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第4篇

在全区粮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区长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动员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粮食工作任务。以上,xx粮所等四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对2008年度粮食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xxx同志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今年的粮食工作做了安排,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08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优势产业、实施追赶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突出五个亮点、强化四项措施、加强三项建设”的要求,克服困难,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了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可比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2元,比上年增加192元,特别是粮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粮油购销工作取得新成绩。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克服粮食减产,粮源减少,生产经营困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粮食购销面临的新形势,精心组织准备,积极搞好服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全年收购粮食6392吨,同比增加402吨,收购油料405吨,粮油经营总量37042吨,实现销售收入1582万元,保障了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二是粮食购销存管理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三项政策”,按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对高价位库存粮食进行了销售,财政、粮食、农发行通过三家对帐,各储粮点、粮食库存达到了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国家粮食储备库在顺利完成预验收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帐目审计验收,为下一步压仓试验、装存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企业经营和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完成减亏13万元,被市粮食局授予“全市粮食系统扭亏增盈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拓展经营业务,粮食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xx粮所被省、市粮食局分别授予“全省、全市粮食系统经济效益排头兵”称号,xx粮所被市粮食局授予“全市粮食系统经济效益排头兵”称号。四是粮食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有4家企业依法实施破产重组,妥善化解历史债务,盘活存量资产,为今后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五是在2008年防“非典”期间,粮食部门在搞好本系统防治的同时,制定了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和调控措施,粮食企业加班加点生产调剂粮源,为防治“非典”期间的粮价稳定和全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些成绩,是全区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估价。总的来看,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既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又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大的方面讲,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流通领域的国内经营权和进出口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外国大型商业企业将会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流通市场造成很大冲击。从今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给生产经营带来新的压力。从粮食系统自身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对粮食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认识不足,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到市场经济上来。二是由于历史原因,个别企业负担重、债务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三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粮田种植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和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 做好今年的粮食工作的有利条件也很多。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高度重视种粮农民增收问题。我省也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这些都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加快粮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二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为我们争取资金和项目创造了条件。三是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全区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改革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为今后的粮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希望全区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继续保持和发扬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再鼓干劲,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切实把粮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粮食事业发展 当前,粮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全区粮食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国家的粮食政策,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粮食经营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区粮食工作上台阶。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搞活粮食流通。一是加强产销衔接,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田面积有所减少,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因此,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鼓励支持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抓好粮食收购。抓好粮食收购掌握粮源,是粮食部门发挥主渠道地位,发展粮食事业的需要,也是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要严格执行粮食收购价格政策,认真执行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做到以质定价,及时结算,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售粮的积极性,维护农民利益。要积极筹措收购资金,严格收购资金管理,确保封闭运行。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管理,规范收购秩序。粮食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改进传统的粮食收购方式,以粮食职工和个体粮食经营业户为依托,培育发展粮食经营市场,发挥粮食企业点多面广优势,通过广设网点和订单收购,加强与村与农户的联系,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源渠道。要精心组织好夏粮、秋粮收购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任务。三是搞好粮食销售。粮食销售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粮食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采取有力措施,开拓销售市场,抓好高价位粮食库存的销售问题,实现减轻财政负担,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作好准备。 (二)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粮食事业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是继1998年之后,粮食流通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粮食风险金直接补贴农民、销售高价位粮食,这都是改革的具体内容,粮食部门一定要把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力量,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为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粮食企业面临新的形势,深化改革成为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总的要按照“化解债务、盘活资产、放活人员、繁荣三产”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改革改制力度。要积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作,千方百计化解历史债务,减轻企业包袱,实现轻装上阵。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吸收个体私营经济入股等多种形式,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转换内部经营体制,彻底放开搞活国有粮食企业,激发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拓宽发展思路,提升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粮食经营的形势下,靠单一经营抓发展困难重重,粮食行业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就难以避免市场风险,难以应对不测局面。因此,全区粮食部门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开拓工作思路,围绕市场抓粮食,跳出粮食求发展,实施多元化经营、跨行业发展战略,走多赢互补之路,努力营造粮食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四)抓好系统内部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稳定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稳定压倒一切。特别是当前粮食工作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稳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依法办事,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利益,切实维护粮食系统的稳定大局,为粮食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稳定的环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进一步落实安全保粮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三、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全区粮食工作再上新水平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粮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区各粮食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开创粮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粮食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全区粮食工作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志们,推进粮食改革,发展粮食事业,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希望全区粮食企业和干部职工担负起发展粮食事业的重任,进一步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振奋精神,服务困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真正把我区的粮食事业做大做强,为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第5篇

一、粮食安全观的内涵

粮食安全观来源于“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而粮食安全的中文名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FoodSecurity”翻译而来的。由于粮农组织提出“FoodSecurity”的背景是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并且提出的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概念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中国学者认为保障生存和健康的最基本的食物就是粮食,食物安全本质上就是粮食安全。因此,国内约定俗成将“FoodSecurity”翻译成“粮食安全”,而不是直译为“食物安全”。这种翻译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粮食安全观。但是如果直译为“食物安全”又无法体现出某些食物(主要是粮食)在保障人类生存需要方面的特殊性,过于泛泛而指。所以,本文仍然沿用“粮食安全”的翻译,但并不特指粮食②。“粮食安全观”这个名词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进行解释:“粮食”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特指某种农产品或所谓的“粮食产品”③,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保障人类生存的食物,但又不是全部食物,必须是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或者说当地居民食物链中最低层次的农产品,是生产其他农产品所必须的原料。它所包含的食物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安全”是人的一种不受威胁的心理感受,粮食安全就是没有因为“粮食”而受到生存和经济威胁的感受。“观”就是对事物的看法、认识。那么“粮食安全观”就可以解释为对于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不受威胁的认识,是有关粮食安全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组合,包括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标准)、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如何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成本的态度等内容。虽然粮食安全的层面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世界五个级别,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是个人及家庭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地区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探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所以,本文将粮食安全定位于国家层面。那么粮食安全观应该说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属于一种集体价值观。它将指导有关粮食生产、储备、流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整个国家农业政策的制定。

二、旧粮食安全观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一)产生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粮食安全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建国后不久,就提醒全党“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阐发过“粮食生产丝毫松懈不得”的思想[1]。1972-1974年爆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国际社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国内也就开始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1996年美国学者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中预测中国未来将无法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粮食短缺的问题。因此,旧的粮食安全观是在我国粮食供不应求的年代产生的,沿袭了中国传统粮食安全的观念。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出现了几次粮食生产的波动;再加上国际社会不断质疑中国的粮食保障能力。这就是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观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以粮食供不应求为基本前提。

(二)主要内容

在粮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产生的旧粮食安全观是一种数量型的安全观念,它认为只要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有充分的国家储备,就实现了粮食安全。所以,旧粮食安全观强调粮食总量的增长,追求一种短期的数量安全,要求国家掌控粮食资源,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心理安慰;而不关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不注重粮食供求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合理性,不考虑保障粮食安全的经济社会成本。旧粮食安全观是一种粗放型的安全观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范畴没有明确界定,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所有的粮食作物,似乎所有的粮食作物都应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发展重点。二是过分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从而延伸到对耕地面积的片面追求,导致我国有一段时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动摇了粮食安全的生态基础[2]。三是不对保障粮食安全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行约束,由于过分强调粮食安全的国家整体利益,其意义被无限放大,再高的成本与国家粮食安全利益相比也是微小的(赵予新,2008)。因此,旧粮食安全观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粮食发展观,不符合新时期我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

三、当前国内外相关经济社会形势

(一)世界粮食安全观念不断更新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概念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到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重新作了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表述更加严密,提高了衡量粮食安全的标准。相比首次提出的粮食安全定义,第二次提出的粮食安全定义不仅强调了粮食的数量要充足,还强调了粮食的质量要“安全和富有营养”,粮食品种要满足“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

(二)世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随着国际油价的提高和世界能源的日益紧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用粮食制作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从而加剧了世界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粮价和石油价格形成了紧密联系,当石油价格超过一定水平,生物燃料的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制作生物燃料的粮食需求就会猛增,形成了“人与车争粮”的局面。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许多发达国家的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经济发展前景仍然不明朗。国际资本在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紧盯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粮食日益成为热钱集中的投资领域,炒作之风愈演愈烈,粮食价格波动加剧。粮食的能源化、金融化趋势增加了全球粮食供求的不稳定性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三)外资对中国农产品产业链的控制不断增强

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逐渐进入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乃至生产领域,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不断增强。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食用植物油产业,外资在加工领域占到80%的份额,并掌握了定价权。2008年外资进入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设限消除以后,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规模、先进的管理模式、庞大的购销体系,逐步拓展业务并延伸到中国的粮食加工网络,在中国粮食主产区收购粮库等基础设施,企图控制粮源,对中国粮食产业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陈芬菲和李孟刚,2011)。同时,种子产业成为外资控制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突破口,其中转基因种子的生产销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最大。以美国孟山都公司为主的转基因技术开发商急于将技术转化为利润,在全球大肆推广转基因农产品及其种子。孟山都公司资助了我国很多科研机构进行转基因研究。根据绿色和平(theGreenPeace,2009)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最接近商业化生产或在研发的8种转基因水稻全都被国外专利所控制,一旦批准商业化种植,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粮食将面临重大危机[3]。

(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口粮消费逐渐减少,而人均食用油、肉、蛋、奶、水产品、水果、蔬菜①的消费逐渐增加。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食品结构演进时,将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谷物消费减少、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现象称之为食物革命。王恩胡和李录堂(2007)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的食物革命只是初步的,而中国农村食物革命才刚刚开始,中国城乡食品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现代化的进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从营养和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非粮食消费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粮食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粮食安全风险得以缓和[2]。口粮的消费已经成为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居民的食物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口粮的消费。同时,我国居民的粮食内部消费结构在过去的20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由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玉米需求快速增长。

(五)我国粮食生产、储存地区趋于集中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进一步向北方产区集中的趋势,北粮南运的购销格局今后可能长期存在。1997-2007年,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7个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36.2%上升到43.5%,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6个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比重由36%下降到31.6%。由于生产日益集中,导致我国缺粮省份增加。1998年我国产不足需的省份只有14个,2002年上升到17个,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与此相伴的是粮食储存地区趋于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国家商品粮食库存占总库存的87%,7个粮食主销区商品粮库存仅占全国库存量的1%;13个粮食主产区农户存粮占全国农户存粮的69%,人均存粮405公斤左右,7个主销区农户人均存粮只有154公斤,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户存粮水平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40%左右[4]。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强了粮食宏观调控,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销区多存粮,以优化库存布局,但整体而言,产销区之间库存比例变化不大。而同时主销区和部分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有些地区的缺口还有扩大的趋势。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调控市场粮源主要从产区购入,产销衔接和保证粮食市场稳定的压力加大[5]。

(六)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减弱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资源环境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由于长期投入农药、化肥,我国的耕地出现了土壤板结、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据王宏广等(2005)的研究,到2030年,中国人均耕地可能减少25%左右,降至FAO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耕地警戒线以下;人均水资源下降20-25%,水资源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经济社会条件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也越来越显著。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来多,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年龄偏大,再加上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偏低,种粮积极性下降,劳动力将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还没有出现新的突破,常规技术的增产效应逐渐减弱,粮食单产突破性增长的难度很大。

四、新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不再是单纯通过保障数量就可以实现粮食安全了。所以,我国也要顺应世界粮食安全认识的新发展,树立一个符合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的新粮食安全观。新的粮食安全观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结构型、效益型的粮食安全观,除了保证粮食供给数量以外,还要保证粮食的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价格调控,确保合理的粮食安全成本,建立粮食流通体系,注重生产的可持续性等更高层面的内容。

(一)粮食结构安全观

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不可能再按照旧粮食安全观将所有粮食品种都作为发展重点,而要将粮食安全置于食物安全的大环境中,根据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化和食物功能对食物进行等级划分,将重要的粮食品种作为发展重点。海外在研究食物消费结构时,根据功能将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热能食物,以供给热能为主,主要指谷物和食用油,它们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另一类是保护性食物,以调节生理功能为主,主要是指诸如瘦肉、蔬菜、水果一类富含无机盐、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的食品,它们是保持健康所必需的食物。保护性食物对于修复人体细胞、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是每日膳食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保护性食物只有在摄入足够热能食物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故二者必须适当的配合达到平衡,不可偏废[6]。因此,根据食物功能的划分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这里将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热能食物口粮作为第一等级,将满足热能需求的油料作物作为第二等级,将保障肉、蛋、奶生产的饲料作物作物第三等级,将满足饮食多样性需求的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保护性食物作为第四等级,将满足奢侈消费需求的工业用粮作为第五等级,详见表1①。这样进行划分以后,新粮食安全观首先要确保的数量安全就不是所有的粮食,而是集中于口粮。正如国家粮食局专家组顾问李思恒教授等建议的,应该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口粮方面,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国家应首先保障大米、小麦的供应,尤其应该重视大米的供应[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基本食物需求的范围发生了改变,口粮已经成为最基本食物需求的最低标准。应该说当前我国最基本食物需求的农产品范围应该包括口粮、油料作物和饲料粮。这是因为油料作物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可以满足居民对油脂的营养需求;同时压榨后剩余的饼粕成为养殖业的饲料来源。饲料粮可以满足肉、蛋、奶、水产品生产的需要,为居民提供蛋白质营养。油料作物和饲料粮都是动物养殖的重要原料,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中位于基础地位,满足上文的“粮食”定义,属于粮食安全的范畴。所以,现阶段可以将“FoodSecurity”更精确的翻译为“粮油安全”①。

(二)粮食价格安全观

由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以及粮食逐渐能源化、金融化,粮食价格不再单纯受到供求因素的影响,而是与世界粮食价格、石油价格、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密切联系。多种因素的影响将使得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成为常态。即使国内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粮食价格仍然会不断波动,粮食价格将超过粮食生产成为决定粮食可获得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粮食安全观应该在保障口粮、油料作物和饲料粮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将保障价格的稳定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全国性的粮油价格监控预警体系,包括覆盖国内外的价格监测网络、价格信息的即时机制、价格分析预警模型、价格宏观调控手段等。加强对国内外影响粮油价格的各种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国家对价格的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粮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

(三)粮食成本安全观

旧的粮食安全观认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可以不计成本,从而忽略了对粮食安全成本的核算。而这种不计成本的粮食安全观并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甚至还有可能成为造成粮食危机的隐患。因为在这种不计成本的粮食安全观指导下,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也往往不计生态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从而出现自然资源隐患对长期粮食安全的压力,以及由于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而导致耕地和农民等资源的流失(赵予新,2008)。另外,粮食安全成本高就说明效率低下,而这种效率低下本身就是由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从而为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如果不计粮食安全成本,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政府财力的基础上,一旦政府财力不堪重负,整个粮食供给体系就会崩溃。因此,不考虑经济社会成本的粮食安全观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是不稳固的。随着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旧粮食安全观指导下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粮食安全成本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应遵循“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指导思想,将保障合理的粮食安全成本作为粮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制度设计,提高粮食安全成本的效率。

(四)粮食流通安全观

我国粮食生产、储存地区集中的趋势增强了销区粮食可获得性的难度,同时,外资进入粮油加工流通领域不断挤压我国本土的粮油加工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成为保障我国粮油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挑战。所以,只有建立了强大的粮食流通体系,我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粮食安全。新粮食安全观应该把粮食流通安全放在和粮食生产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粮食流通安全观。国家应该加大对粮油流通领域的投资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粮食的储存和周转;完善铁路运输系统,建立粮油运输专用通道。同时,发展壮大本土粮油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强对外资进入粮油加工、流通领域的监管,运用《反垄断法》防止其对我国粮油加工、流通的垄断经营。

(五)粮食持续发展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