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民健身必要性

全民健身必要性

全民健身必要性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  必然性  问题  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法律保障;法规

经济社会发展与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制建设的进程。国务院在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了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权利。在地域广阔,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情下,如何才能使《条例》落到实处,广大群众的体育权利如何才能得到保证,除了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保障外,还必须加强全民健身事业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制来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落实。

一、在立法上应抓好的工作

体育立法工作是“依法治体”、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可以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把全民健身事业改革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以国家认可的法律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立法,构建完备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

1.加快立法速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各种体育法规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体育立法必须加快。根据目前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大众体育立法应予以加强的重点是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体育工作管理、体育经营与市场管理及体育纠纷解决等方面。

2.采取有效手段保证立法质量

①立法程序的规范化。体育立法有赖于立法程序来保障,任何立法工作只有通过法定的立法程序才能有效。没有立法程序的法定化,就无法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甚至法律效力。立法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起草制定体育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并按照《立法法》的要求,严格审查、报告、备案等必备程序,确保体育立法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②依法加强立法协调。立法要与国际体育惯例相衔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要建立全民健身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一性的审查机制,防止权限冲突、内容矛盾和越权,这关系到法规能否正确贯彻实施。

(二)实行国家体育立法与地方体育立法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地方体育立法迅速、灵活,针对性强的特点,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体育法规,作为中央体育立法的必要补充,这要求地方体育部门增强立法意识,主动协助地方人大、政府做好地方体育立法工作。要完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报送制度,一方面,国家体育立法可以吸收地方体育法规中的内容,尽快完善国家体育法律法规草案,争取早日出台实施。另一方面,国家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地方体育立法工作的指导、沟通,及时推荐介绍体育立法走在前面的省、市、自治区的立法成果、经验、做法,促进各地体育立法工作蓬勃发展,以此推动整个国家体育立法的发展。

二、在执法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行为是体育法规实施的重要方面,是《全民健身条例》得以有效贯彻实施,公民体育权利得以实现的关键。

(一)加大体育法规执法力度,奖惩分明

体育的各项运动虽然都有其规则和裁判准则,但它并不能保证体育运动及体育事业整体上的纯洁与自动的良性运转。尤其是体育日益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有必要在明确体育法律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体育行业中的腐败现象和各类违法事件的发生。并对体育法制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以领导责任为核心,把体育法规执法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执法机构、执法岗位、执法人员,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力争在解决执法不力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加强全民健身法规执行的效果如何,关键主要看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的体育队伍。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尤其是有关全民健身法规的学习,使其成为既懂体育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把学法与用法结合起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二是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推动依法行政,促进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法制水平与人事管理、领导干部选拔相结合,以此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

三、法律监督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行政部门是否依法治体,依法行政,全民健身法规的实施是否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以确保全民健身事业的法治化

(一)加强体育执法和体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工作

法律监督的实施主要由国家权利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进行,人民群众的社会舆论监督对体育法规实行也具有强大的力量。要增强体育执法工作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参与、了解法律法规的实施,只有建立起法律监督体系,才能使全民健身事业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健康发展。所以,在重视体育立法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执法和执法监督检查,完善体育执法监督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体育行政复议制度

体育行政复议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是对体育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救济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体育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行使职权,必须根据《行政复议法》,制定体育行政复议的具体法规,促进体育行政部门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

四、深入进行全民健身法规的宣传教育

全民健身法规的广泛宣传普及是实现全民健身事业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依法管理全民健身工作,必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在体育系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在各个体育部门和单位普遍建立体育法规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广大体育工作者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培养。同时要加大全民健身法规的社会宣传力度,使全民健身法规成为全民所熟知的法。要广泛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全民健身法规知识,进一步增强公民的体育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使全民健身法规得到普遍的遵从。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普法办公室.体育法规知识读本[M].2003,(12).

[2]罗嘉司.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法律责任的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J].2001,(9).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第3篇

摘要:从田径的基本运动特点入手,探究健身现状的同时根据新形势下阳光体育项目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浅析了新形势下田径运动与健身的科学化,市场化融合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田径运动;健身;市场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21

运动是维持生命体能的基本活动,任何社会群体都不能离开运动而生存,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运动量锐减的(前提)情况下,个体的亚健康现象却不断加重,将健身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顶峰,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参与健身却显得格外模糊。然而在新形势下能否有效的利用田径运动项目指导并丰富健身活动,推动阳光体育项目的全民化,健身化,将是田径项目与健身必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田径运动概述

(一)田径运动的概念

田径运动通俗的讲在于“田”指广阔的空地或原野,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统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1]

(二)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

1.田径项目的可操作性

田径运动项目与球类等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是,田径运动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就足球而言,进行足球活动,首先必须得有空阔的场地,而其他运动项目要求则更高,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器材要求和技术含量。但是田径运动项目却很少受空间和器材等要素的限制,也对运动主体要求不高,男女老少皆宜。

2.广泛性和团体性[2]

由于田径运动项目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加之作为运动项目具有较长历史,相对其他种类的运动项目而言,田径类运动项目普及广。无论参与人数还是相关设施都具有相应的广泛性,另外在众多的田径项目中大部分项目都是团队项目,需要团体参加因而具有较强的团体性特征。

3.田径项目的生活关联性

田径运动项目的生活关联性是田径运动生活化,常态化的基础,也是田径运动融入健身体系的首要因素。[3]首先田径运动的生活关联性表现在田径运动是人类体育发展甚至生活所必需的活动,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一部分。其次田径运动项目的生活关联性,这体现在除物质生活外的一切文明生活上。比如:精神追求,再者田径运动项目的广泛性和竞技性,使得它不仅是一项竞技项目,更是一项文化建设项目,极具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精神导向。

4.田径运动项目的保健性

田径运动项目对人体的形态,平衡性,身体以及心理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特别是部分个体项目和全能项目都能促进运动主体的身心健康。此外,田径运动项目对于一般性的肢体伤残都具有明显的保健功能和康复功能。就这一点而言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乃至健康都是有共同的指向性。

二、当前形势下国内健身活动的问题探究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公益健身与商业健身产业的发展,健身项目比较热,但是目前健身活动依然无法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健身往往成了人们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健身成本较高,市场化下的健身项目杜绝性选择客户,使得大多数客户退而求其次,无法满足自我健身需要,此外基础性的公益健身普及难,利用率低,破坏性严重,也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的基层民众的健身需要。

(一)“追风”潮流下个体健身的盲目性严重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亚健康人口剧增,健身成为了工作族特别是蚁族的社会群体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健身活动的商业化运行,一时间各种健身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使得人们不断轻信商家宣传,积极投身健身组行列并且受追风、攀比心理的影响,大批大批的人不经过专家指导,盲目参与,严重影响了健身的效果和质量,这种追风、攀比潮流下的健身既是盲目无计划性的投入,又是缺乏健身理念的体现,更多的只是商业运转的牺牲品。

(二)功利化视域下健身活动的系统性缺失明显[4]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健身主体急功近利,企图以一招半式的健身活动解决自身问题,常常由于工作忙等问题而拒不执行或者忽视健身养生专家提供的健身方案,企图健身速成,这极容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健身活动主体的功利化需求直接导致自身健身活动的系统性缺失,这既达不到预期效果,又加重了心理负担。影响了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主体的急功近利加快了整个行业的功利化,使得原先比较系统的健身活动逐渐褪色,反而滋生了大多数大跃进式的健身场所。

(三)社会性的健身理念片面化

随着健身活动的全面化晋级和社会群体的盲目性参与,使得健身理念逐渐片面化,而非科学化。据一家权威媒体报道,某社区三万居民中有45%的居民认为健身就是锻炼身体,25%的居民认为健身是缓解身心疲惫的过程,有10%的居民表示健身是凑热闹,好处多,有12.5%的居民认为健身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同时受商业化运行的影响,大多数健身项目逐渐向娱乐化和补氧运动方向靠拢发展,使得健身理念逐渐出现社会性的片面化理解,而缺乏有效正确导向。

另外,健身活动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健身兴起,但是同样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使得乡村地区体育健身器材成了摆设,缺少实用性。

(四)“健身专家人才”的稀缺,影响健身活动的良性发展

由于健身项目的爆炸式普及,使得与健身活动相关的人才紧缺,而粗放型的市场人才培养既不能满足健身行业的要求,又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群众的健身,因此可以说:相关健身人才的缺乏制约着健身活动的科学良性发展,当然相关健身人才的缺乏并不单单指量的稀缺,更多的是质的缺乏。相关健身人才的误导也是影响健身活动全面开展,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当前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方面受行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健身活动商业化运作弊端众多。另一方面健身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全方位的认可,使得健身项目全民化,公益化发展举步艰难。上述问题只是当下健身活动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

三、全民健身趋势下田径运动与健身的融合探究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不断推动,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众多健身项目,比如: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村等,健身器材普及化等项目意在加强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素质,共创辉煌中国梦。但是这些项目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佳,全民健身项目难以实现。随后全国各地在政策的指导下继续开展趣味健身比赛,及公益马拉松健身环区域比赛。但是普及度及参与度并不理想,同时本人在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种类及其运动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探究了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活动融合发展的新策略,如下:

(一)将部分田径运动项目纳入健身体系

将部分田径运动项目纳入健身体系,这是推动健身活动全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健身体系丰富完善的必然选择。首先田径运动项目具有极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能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将田径运动中的慢跑在结合健身理念的参照下进行修改纳入到健身体系。这一方面完善了健身体系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健身体系标准化,常态化普及。其次健身项目的基本环节与田径运动的基础性动作要领具有同一性。比如田径运动中的热身动作与健身基础操等基本一致,再者健身体系中的某些活动吸收了相关田径运动小项目,这就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将田径公益项目与趣味健身活动结合

目前为了吸引广大社会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相关部门联合健身商业团体不定期的开展趣味健身活动。同时部分企业也开展职工公益田径活动,使得田径健身逐渐在不同人群中得到认可。但是田径公益项目与趣味健身活动相比,前者缺乏一定的资金和设施的支持,后者缺乏理念规范的指导和科学性评估。因此使得两者之间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但是两者的结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发扬和推广。

(三)田径的基础性决定了健身项目方向

如果说健身是一项活动,倒不如健身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总和,就目前健身项目而言,健身活动涉及到了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当地民众也将骑马视为一种健身活动)。但是就当前三大体育项目的基础性及相互关系来看,田径运动是所有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和延伸,因此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决定了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两者之间的交流推动提供了必要前提。

(四)田径人才的资源雄厚,有利于健身问题的弥补和解决

随着“国家金牌至上”和“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理念深入,我国相继出现了大批优秀田径运动员和田径项目科研人员,使得国内田径人才的培养比较富裕。但是健身相关人才却寥寥无几。虽然市场业运作下的培养模式培养了部分人才,但是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目前国内健身专家的确不多,倘若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的部分融合,使得田径人才向健身行业流动,这既能弥补健身活动的不足,又能为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支撑。

新形势下全民健身旨在提升全面素质,共筑运动梦。而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活动的某些互补融合,既是推动全面健身的有力保障,又是健身活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文 超.田径热点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67-275.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10.

[3]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3-107.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 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 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 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 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新世纪宏伟工程,也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使之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让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时期得到很好的渗透,使高校体育尽快与社会体育相互衔接互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1.1 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身体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习惯并成为群众体育骨干。”这说明,高校体育既要扎扎实实地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大众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和群众业余健身的骨干与指导力量。我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党中央也发出号召“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表明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人关心健康,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所以,国民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这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体育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健身为主进行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1.2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质和健康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高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强调体育不是儿童期或青年期的最后就停止了,而是要持续一生。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给人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负荷,因此,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所以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出人们终身从事体育的志向和能力。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样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可靠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上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全体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本世纪初他们将进入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生的健身,就等于抓住了全民健身。所以,高校体育是本世纪实现全民健身的关键和基础。

2 加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策

2.1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技能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高校的体育课大都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很少有健身的内容。教师在学生时代学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来到工作岗位后所教也就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如何健身方面知之不多又研究太少。加之,高校体育长期在以竞技成绩论英雄的思想指导下,进而忽视了健身能力、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在相当部分体育教师意识中健身教育意识还很淡漠。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执行者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自己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无法体现其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去完成全民健身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认真研究、学习健身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将全民健身落实到实处。因此,体育教师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2.2 理清改革思路、加快课程建设

高校体育教育是多功能的系统教育工程,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地生活,也是提高人体劳动生产力的必然条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一门学科而设置的体育课程也应该和其它课程一样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而去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中心地位的确立,从而为体现上述价值提供了可能。高校体育的发展目标即可围绕长期效益进行探索和追求,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机会,珍惜接受体育的有利时机,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身体练习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方面应以开设普通课为主,来充实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做好与大学的合理过度和衔接。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吸收与引进相结合,根据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等实际条件,选择健身性强、便于个人独立锻炼活动的项目。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应增加健身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修养性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及独特性,从而发挥高校体育的真正作用。

2.3 加强学生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锻炼身体理论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科学健身知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机能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良好促进作用,还应懂得一些必要的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学生将来坚持终身欣赏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为此,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应在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特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体育健身知识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个人独立锻炼行为能力,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学校应该设立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势体育项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校体育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健身的积极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体育项目表现很积极和主动,因而健身的欲望也就很高。而一些学生本身没有体育爱好或优势项目,在体育上平平淡淡,那么体育课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更很少参与,因为他们没有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大学里开设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本身对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很好补充,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学生在协会和俱乐部不但可以受教师的理论和专项技术辅导,而且可以参加他们安排的训练、比赛、交流等。尤其对于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提高自己的专项水平,而且又可结交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集学习娱乐和身体锻炼为一体,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特长项目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育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加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参与,这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的体育能力有效途径。

2.5 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和体育意识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积极培养班级的体育骨干、体育委员、体育部长和学生体育爱好者,要使他们成为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和组织者,并通过进一步培训,使他们成为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这样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大学生具有比高中生更强的体育能力和基础,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整体上比中学要好,所以大学阶段应在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围绕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展开体育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做好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应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增强体质,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配合大众体育相统一的内容和方法,使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衔接,相互适应,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和终身受益者。高校体育一定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增设群众体育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后使每个学生既是终身体育的受益者,又是体育宣传员和指导员、组织者。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更多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自觉的、科学的锻炼又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