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生产发展

粮食生产发展

粮食生产发展

粮食生产发展范文第1篇

粮食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紧绷、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连年积累。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每亩耕地农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3倍;农工年使用量超过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比国际水平每吨高约900元。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过度消耗,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1南阳粮食生产现状

南阳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市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品质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均单产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1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49公斤。

2南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外,主要表现为:我市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非均衡化突出,防旱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当前我市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47%,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仅66.59%,低于全省水平;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到8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3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9.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6.32%和36.12%;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比全省低33%和40%。;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小麦外,其它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全市机耕占96.1%,机播、机收仅分别为38.7%和32.4%;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全市农技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为37‰,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为1.7%,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

3加快南阳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

围绕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两大瓶颈,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三个提高”,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目的。实现南阳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3.2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粮食绿色生产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组织体系建设,粮食生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信息服务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

一要完善粮食生产资金财政投入机制,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信息、预警和扶持各地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二要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从事粮食生产、加工、购销,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各产业链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市场化的良好局面。

3.4加快信息开发

解决粮食生产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要把农民的需求视为粮食生产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要尝试多种信息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

3.5引入社会服务

为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力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合作社或协会为龙头,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有信誉的优质企业进入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充分调动企业在南阳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运营机制。达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目标。

3.6注重人才培育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起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快速通道,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技术研发,为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提供智力保障。三要强化农民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宣传,着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7强化技术支撑

粮食生产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发展思路;对策;江苏新沂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99-02

1 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1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克服多重困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新沂市5年年均粮食总产60万t以上,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5 955 kg/hm2,总产32.2万t。水稻单产连续5年超过8 400 kg/hm2。2012年水稻平均单产9 045 kg/hm2,总产22.5万t。

1.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调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提高优质品种比重,把恢复扩大水稻面积作为稳定粮食总产的关键,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恢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积极性[1]。截至2012年,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49万hm2;小麦面积有所回升,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5.33万hm2。

1.3 栽培技术逐步配套完善

水稻栽培技术由单纯追求产量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全市肥床旱育秧、群体质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栽培技术把提高群体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重等作为主攻目标,达到以选用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纯良化、推广扩行精播、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持续高产栽培路径[2]。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新技术正逐步配套完善,产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1.4 产业基地逐年扩大

目前,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3.33万hm2,建立优质粮食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33万hm2,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1.5 产业化开发稳步增加

注重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扩大规模,提高粮食附加值,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提高种粮效益,利用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调动基地农民生产积极性[3-4]。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在粮食价格回升的同时,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农资市场零售价也全线上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和种粮成本大幅增长,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近年来,绿色通道、高速公路打乱的水系没有完全恢复,粮田抗灾能力低,农田灌排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许多老化破旧的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更新[5]。因此,近年来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抗灾应变能力有所下降。

2.3 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但同时新沂市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生产效率低下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新沂市的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小作坊的模式,数量多,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设备陈旧,粮食订单农业发展被动[6]。

2.4 农民种粮效益提高的长效机制尚未成熟

一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抗灾减灾应变措施不够得力,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民参保意识等均有待加强[7];二是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中老年人比例太大,导致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相对较低[8],从而制约了新沂市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3.1 加强组织培训,促进粮食生产提档升级

3.1.1 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粮食要增产,科技要先行,根本方法就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让科技带动农业增产。特别要加强对于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

3.1.2 推广粮食无公害生产技术。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粮食生产,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才能保证粮食产品的档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尤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粮食的质量检测,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的无公害化生产。

3.1.3 集中打造优质稻麦生产核心区。根据新沂市水源、土质、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因地制宜,突出亮点,重点抓好骆马湖沿岸0.67万hm2优质绿色稻麦产业园区建设。并以此为抓手,辐射带动全市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和档次的全面升级。

3.1.4 提高粮食加工档次。重点扶持大型稻麦加工企业,更新加工设备,提高粮食加工的规模和档次,打出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粮食附加值,进而促进优质优价的真正实现,全面提高新沂市粮食附加值。以粮食规模化优质化生产促粮食的流通和加工,以流通和加工的提档升级促进种粮效益,进而带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10]。

3.2 立足实际,明确粮食产业发展目标

3.2.1 水稻发展目标。以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等项目建设为契机,提升项目区栽培管理技术档次。在做好水稻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水稻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3.2.2 小麦发展目标。加快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生产,全面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在做好小麦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小麦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沿东陇海线3.33万hm2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工作。

3.2.3 玉米发展目标。在抓好港头镇和棋盘镇2个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全市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晚播晚收,机播增密”这一核心技术,促进玉米生产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新跨越。

4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对策

4.1 明确职责,层层落实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关乎国计民生。作为农业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干好本职工作,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多做贡献。为此,要明确职责,层层抓落实,特别突出抓好镇、村两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确保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工作扎实推进,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11]。

4.2 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沂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粮食生产中要加深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目前该市粮食生产面积相对稳定,今后将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坚决杜绝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挤压粮食生产面积的现象发生。此外,还需具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因为扩大水稻种植能够更高产、稳产,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更高。为此,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切实做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工作[12]。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除了粮食直补、增补、粮补和农机补贴外,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不断增加,为打造高标准示范方提供了资金支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切实建设针对全市不同生产区域的万亩示范片建设,特别抓好千亩核心示范片建设工作。通过高产创建,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片,再以点带片,以片带面,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大幅度提高,切实提高新沂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3 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目前,全市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数量不断增加,并初步建成5个家庭农场。今后应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下大力气鼓励土地流转,培植更多的种粮大户,建设更多的优良家庭农场,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从根本上扭转新沂市粮食生产的不利局面。

4.4 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

近几年,新沂市依托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水稻和小麦均利用33.33 hm2的粮食“三新”展示基地,召开现场观摩会,推介优良新品种、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条播和机摆播等栽培新技术和新模式。

4.5 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4.6 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重点做好灾情、病虫情、收种进度、农资供需情况等农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为抗灾减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资调配等决策当好情报员,将粮食生产风险降至最低限度[15-17]。

5 参考文献

[1] 巩普亚,韩从道,刘兆,等.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92,395.

[2] 孙治强,李胜利,齐卫强.发展设施园艺产业确保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J].种业导刊,2009(3):6-8.

[3] 徐雪权,陈晓强,陈菊蓬,等.关于慈溪市横河镇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思考[J].农技服务,2009(7):131-132.

[4] 黄秀山.临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6(4):99-100.

[5] 周莉,尚兆班,顾启花,等.苏北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15-20.

[6] 杨普,张长青.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4):21-24.

[7] 陈叶敏,林敏莉,林昌庭,等.景宁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61-264.

[8] 许美良,叶定池,林华,等.浙江省温州市粮食安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545-546.

[9] 秦嘉蔚,郭荣朝.驻马店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594-5596.

[10] 胡光杰.徐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11] 喻永华,汪大明,李建新,等.湘阴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12(6):685-687.

[12] 鲍文杰,刘易科,朱展望,等.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24):5549-5552.

[13] 曹劲虎,谢瑞峰,贾世隆,等.灵台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1998(5):6-9.

[14] 徐红,李成,徐晓青,等.建湖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对建湖县粮食生产现状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专题调查[J].北方水稻,2012(4):76-78.

[15] 林景元,林武.我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2013(4):8-9.

粮食生产发展范文第3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多年来,平罗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精神,始终坚守年产30万吨粮食和保有80万亩耕地两条红线不动摇,按照“稳定面积,突出重点,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发展基础,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有效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从2003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由22.68万吨提高到32.39万吨,增长42.8%,年均递增4.8%,实现了粮食连续8年增产的目标,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已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一、做强龙头,带动粮食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力引擎”。平罗县始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承载平台。坚持“规划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档次、配套高规格”的理念,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构建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体系,培育园区产业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强筋壮骨、增添活力,全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做大龙头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突出发展特色加工和精深加工,加速传统产业和产品改造。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扶持培育中粮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日月新米业、万寿米业、玉礼面粉、仁信达面粉等中小型企业改扩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现有粮食加工生产水平。发挥品牌效应。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意识,强化品牌策划和宣传,加大名牌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专用化、高品质、精细型、小包装的粮食加工品,着力打造“福临门“”五湖“”红枫“”日月新”“通伏牌”“通伏香”“昊香”“昊帅”“超娃”等一批“优粮”品牌,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市场销售率和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做大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依据土壤条件、水资源现状、养殖业与产业化需求以及市场、消费、科技水平,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力打造优势粮食产业带,推动粮食生产由扩增面积向提高单产和质量转变。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优质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以黄渠桥镇、高庄乡等11个乡镇为主的22万亩优质小麦区,以宝丰镇、灵沙乡等12个乡镇为主的3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区,以通伏乡、渠口乡、姚伏镇和崇岗镇为主的13万亩优质稻区,形成沿109国道两侧为核心,覆盖全县的优质粮食产业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土地信用合作社和村企合作模式,探索推行股份制农场新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户的“小店子模式”、灵沙乡“三农”股份制农场等多种流转模式,推动粮食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举龙头、带基地、联农户,探索开展村社联建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大力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关联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产品优质化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供给,实现企业与农户互惠双赢。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中北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国家千亿斤粮食生产县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化治理等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灌排条件,推动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做活流通,增加粮食生产效益。在粮食比较充裕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决定和引导生产,也引导消费。必须树立粮食流通是先导产业的理念,重视和提高粮食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肯定和强化其先导作用。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制定出台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以奖代补奖励政策,大力发展营销型、市场型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中粮米业为龙头、通伏乡稻米工贸产业园为补充的加工生产体系,成为全区功能设施比较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质大米流通、加工、交易集散地。要发挥流通合作社作用。围绕全县农村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及名优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参与贩卖、销售、交易,搞活粮食流通。要发挥现代网络作用。依托平罗县信息中心、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141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站,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区、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在网站设立网页和建立链接,开通宽带网络直销窗口,实现网上信息、网上订单和网上交易,提高粮食销售能力。

四、做优服务,强化粮食发展支撑。坚持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服务体系,为粮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1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在农业服务推广上,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实行农民、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评新机制,大力推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大力推广旱育稀植、水稻轻简栽培、麦套玉米“吨粮田”、冬麦北移、有机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控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积极开展粮食创高产竞赛示范活动,建立小麦套种玉米、水稻、单种玉米高产示范方,到2015年,小麦套种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的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分别达到400公斤、700公斤;单种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的玉米亩产达到1100公斤;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水稻亩产达到750公斤。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通过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引进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玉米精量播种机、旋耕机、翻转犁、深松机、中耕机、秸秆打捆机等新型农机具,加快全县粮食作物的耕整地机械化、插栽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全面提高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全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粮食生产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城郊型农业;问题;对策;市中区;山东枣庄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92-01

市中区是山东省枣庄市的近郊区,全区面积375km2,2011年全区耕地面积1.54万hm2,区内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9℃左右,年光照时间2400h,日照百分率为54%。市中区季风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860mm,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当地的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作物为主。粮食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是农业生产中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粮食生产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该区粮食生产主要受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对农业和农业原料的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合理的粮食生产结构要求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上,粮油作物的产量、质量不仅能够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还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种植效益较高。在品种布局上,能够做到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使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1 市中区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有利条件

1.1 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城郊型农业主要是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显著的特点是:农产品转化率高、商品率高;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迅速;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程度高;工业化、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广泛。

1.2 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强,交通发达。市中区地处枣庄市中部偏东,是全市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9:58.5:36.6,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产业优势显著。2009年全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的肉鸭产业、食用菌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主导产业优势十分显著。

2 市中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效益差。比较效益低

粮食生产虽然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点,但其生产效益却长期增幅不大。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不断上涨,使粮食生产的效益不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粗放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

2.2 土地生产能力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从全区的耕地质量看,总体土地生产能力偏低,加之农民长期以来只重视土地产出,而不注重土地培肥,化学肥料施用多,有机肥施用少,局部地区耕地污染有扩大之势,导致土壤的结构和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在水利设施方面,全区保灌面积仅仅占45%左右,远远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

2.3 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方式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需要,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解决了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国家的吃饭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开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 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市中区具有典型的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正确分析市中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生产的优势。处理好粮食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1 指导思想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市中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应坚持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质、高效相结合,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目标任务

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2万hm2以上,其中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在1.5万hm2以上、粮食产量11.5万t以上、优质率95%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

4 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4.1 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园地制宜,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处理好种植效益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其次,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这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最基本措施;第三,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对于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生产能力高的农田,要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土地瘠薄、灌溉条件差、生产能力低的农田。要通过改良后发展多经作物。

4.2 粮食生产要相对集中,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粮食生产要提高种植效益,从生产角度上看,首先要解决生产能力低的问题,改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现状。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种粮田向种植大户集中,逐步实现种粮的规模化生产,以加快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种粮效益。在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中,应将种粮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机械化纳入规划建设内容,逐步实施建设。

4.3 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深挖单产潜力

市中区发展粮食生产在单产上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现阶段市中区大面积粮食单产的增产潜力在20%-30%以上。首先,要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建立、引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的科学体系,坚持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推广原则,小麦的品种平均单产要求不低于6000kg/hm2。其次,要充分利用当地秋季和冬季丰富的温光资源,大力发展晚秋作物和冬季作物,增加播种面积。第三,要大力推广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充分挖掘单产的增产潜力。要大力推广实施地膜覆盖、稻田保护性耕作、无害化病虫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无公害粮食产品。第四,要加快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增加保灌面积,做到能排能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粮食生产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粮食生产;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47-01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

粮食总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区。2007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为105638.4千公顷,仅黑龙江一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就达10820.5千公顷,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0.24%,居全国第一;同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产量为3,462.9千公顷,位于全国第三。

成因分析:

1.地形与耕地资源: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农用地多,耕地资源多。

黑龙江土地面积为4526.5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6%。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7%。农用地面积为3792.4万公顷,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5.77%。耕地面积11830.1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72%。

2.气候: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适宜粮食作物生长。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一5℃~5℃之间,年降水量全省多介于 400mm~650mm之间。

3.水资源: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好。

黑龙江为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全省多介于 400mm~650mm之间;主要有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另有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沼泽。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好。

4.土壤: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面积广阔,土壤有机质高,土壤肥沃。

黑龙江省的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二)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低

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单产每公顷产量仅3200千克,位于全国第三十位,落后于全国绝大数省市区粮食单产。

成因分析:

1.气候:黑龙江纬度位置偏高,热量条件较全国其他省区较差。

2.科学技术含量不高。长期以来,黑龙江的粮食生产靠扩大耕作面积来增加产量,对于提高单产的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3.作物品种较差,不适用黑龙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没有利用到黑龙江自然地理的优势条件。

(三)粮食作物以豆类主,其次为玉米和稻谷

2007年,黑龙江省豆类、玉米、稻谷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全省的37.89%、35.89%、20.82%,三者几乎占到了全省粮食作物的95%左右。

成因分析:

1.历史:长期以来黑龙江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粮食种植面积居高不下。

2.政策: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政策倾向,刺激了当地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

3.作物特性:大豆、玉米、稻谷适宜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环境。

4.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豆类和饲料粮的需求增大。粮食生产结构随之发生一些相应的调整。

(四)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但单位面积产量均低于全国水平

从全国来看,豆类和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4,099.4千公顷和3,883.6千公顷,分别占全国的34.80%和13.17%,种植规模均位于全国第一,稻谷播种面积也达2253.2千公顷,种植规模位于全国第四。但豆类、玉米和稻谷单位面积的产量都位于全国较落后的水平。

成因分析:

1.气候:黑龙江纬度位置偏高,热量条件较全国其他省区较差。

2.科学技术含量不高。长期以来,黑龙江的粮食生产靠扩大耕作面积来增加产量,对于提高单产的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3.作物品种较差,不适用黑龙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没有利用到黑龙江自然地理的优势条件。

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主要问题:

1.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土地利用率低下。

2.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减少,使黑龙江生态环境脆弱。

3.靠扩大耕作面积的增产方式,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生态消耗。

解决对策:

1.设立粮食生产多目标取向。

改变以总产量为单一目标取向,加入单位面积土地产值目标、单位面积产量目标等。

2.积极提高单产。

利用农业部高产创建重要平台和黑龙江垦区场县共建模式,推挤和采用新技术,特别强调规模化经营条件下的达机械作业、标准化作业,促进农村土地大面积均衡增产。

3.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逐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积极扩大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

4.发展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积极发展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型机械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等高新科技在粮食作物的种植领域的应用。

5.保护粮食生产的依赖资源,提升农田生产能力。

重点开展土地平整,提升农田的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保护好现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恢复原植被、原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