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第1篇

一、知识经济的要素与特点

知识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它具有如下基本要素。

(一)知识。这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素。所谓知识是以一定形式表达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对重复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知识可分为四大类: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知识(Know-what);

(2)知道为什么的知织,即原理知识(Know-why);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技能知识(Know-how);

(4)知道是谁的知识,即人力知识(Know-who)。

(二)信息。这是知识经济的动力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

(三)人才和教育。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水准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于人才已成为社会所有方面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决策思想的理性化到生产要素的知识化,其前提是科学知识的首要地位和以人才智力资源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真正确立。

(四)管理和系统。这是知识经济的结构要素。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为客户生产和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系统。

由于,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信息、经济和产业的一体化,社会价值取向由劳力、资源、资本转移到知识和智力上。具体地说:

(1)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生产力;

(2)资产的组成以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为主体,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3)人员的组织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

(4)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5)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主流,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几乎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连接起来,知识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时空阻隔的情况下在全球迅速传播;

(6)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要素投入具有共享性,从而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人类共有的智力资源,真正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通过高技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取代已近耗竭的自然资源,使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实现低耗高效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综观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反应性,即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可以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与作为现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经济思想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理论发生革命性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基本会计概念和范畴的影响

第一,对资本制度的影响。

现有的会计理论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这一资本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实体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动力;

(2)实体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实体资本为中心的结构,即实体资本出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剩余(利润)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其基本任务是站在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企业实体资本的运动状态,帮助他们进行风险决策和业务监控,从而保证其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说,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拥有者应享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再被简单地认为是由实体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形成的生产和财务单位,而被认为是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实体资本)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的中心地位、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第二、对利润含义的影响

与上面的观点相联系,现有的会计理论认为利润是实体资本创造的,因而属于实体资出资者,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其回报仅仅体现为工资费用,利润表只站在实体资本所有者立场反映其投资回报。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润是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共同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资本创造的,在智力产品的价值组成中,物化劳动者转移价值所占比重很小,高智力的员工可以用他们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些员工和他们的智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明确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

第三,对资产概念的影响

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始终只占次要的地位。例如,我国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对人才智力资源,无法在理论上其作为资产的地位。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而对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其价值几乎全部体现为它的人才智力资源,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显得毫不重要。不正视这一事实,而仍将人才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环境相背离的。

2、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基本观点下,包括人才智力资源在内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无法在会计上得到反映。尽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人才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学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但是,受基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局限和影响,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按实际成本核算,未能反映出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和产出价值的计价等问题。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虽然试图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避免人们低估企业价值,但由于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存在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因而无法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溶为一体,始终游离于财务会计体系之外,因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加强对智力资本和人才智力资源确认和计量的研究,这势必对现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工作重点的转移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经济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普及和成熟,会计人员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填制亡帐凭证、登记总帐和明细帐、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以及在必要时查询凭证数据等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更多地参与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确立会议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第2篇

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关键生产要素即知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本文主要通过对智力资本的概念以及分类进行了探讨,给出对智力资本的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知识经济;智力资本;概念;分类

一、前言

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关键生产要素即知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智力资本的概念

一般来说,智力资本是员工通过智力劳动所形成的能够创造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无形资产的总和。相对于作为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的传统资本而言,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超额利润所必须的技能、诀窍、经验、创新能力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智力资本,从总体上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从数量上看,它是与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智力资产的总价值相对应。

下面两个等式被广泛用于反映智力资本的内涵。第一个等式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即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这种观点一方面说明了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智力资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智力资本,企业就无法运行;另一方面突出了智力资本与有形资产相区别的无形性。第二个等式为:智力资本=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即智力资本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这是该领域的实践先驱、瑞典著名的斯堪的亚集团首次提出的衡量模式。该公司认为,智力资本主要指公司所拥有的知识、实际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专业技能和跨文化技能,指公司的集体知识。它体现在公司的人才资本和结构资本之中,使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智力资本的价值由这些无形资产转化为公司经济收益的多少而定。智力资本的作用旨在将其发展为看得见的、长期的价值,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相辅相成。

三、智力资本的分类

根据智力资本的属性,可将其划分为显性智力资本和隐性智力资本两类。所谓显性智力资本是指不具有知识产权的、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的智力资本。隐性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与显性智力资本相比,隐性智力资本更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是创新的源泉,是一切显性知识的基石。

一般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与客户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和经理人员的个人能力、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动态学习能力,它们是最基本的智力资本,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由于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完成。企业应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员工潜力得以最大发挥,使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从而成为公司的价值源泉。由于人力资本具有随人员的流动而流失的特点,因此,智力资本管理的关键作用之一是使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组织结构资本指工作日结束后仍然留在组织里的知识,包括组织中的所有非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它包括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和基础结构资产(如管理过程、信息系统)。客户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关于市场渠道的知识和所建立的与外部的关系。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企业与外部关系中的知识。客户资本是人才资本、组织结构资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条件,是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重要途径。客户资本常常是公司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原因,如可口可乐公司,品牌效应使其市场价值达到其净资产的24倍多。在智力资本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人才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由于企业是一个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为此,应该将智力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将智力资产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且,智力资产不仅要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财务资本一起参与分享企业所有权。

参考文献:

[1]袁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李要贤,沈长富.论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发展新方向[J].会计之友,2006(5)

[3]赵艳娟.浅论公司智力资本及其开发[J].现代情报,2005(3)

[4]林宝玉.智力资本:管理会计面临的新挑战[J].财会通讯,2001(7)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控制方法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行业有机、协调的结合。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现代化的标志。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对“智能建筑”定义为:利用系统和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1.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未来的发展看,智能建筑将成为日后建筑业的主要潮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尚有待进一步发展,智能建筑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具体问题,首先,在社会和建筑从业者方面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问题。其次,有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没能给智能建筑更良好的发展空间。再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阻碍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其四,已建成的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严重影响示范效果。最后,片面借鉴国外经验,造成经济损失及浪费,阻碍经济的发展。

2.加强智能建筑工程的管理方法

鉴于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向,社会各界和从业者必须从明确认识,提高素质,完善政策,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建设智能建筑工程,本文推荐寻求处理智能建筑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如下:

2.1 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现实中许多业主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了解比较少,对信息化产品的要求又非常分散,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个性化”。一些开发商把智能建筑变成促销手段和炒作噱头,造成智能建筑不正常运行。从业人员对于智能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深度,真正达到智能标准的建筑缺乏。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像。上述原因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与设计要求存在差距,投资风险提高,技术和工程风险增加。智能建筑的发展应当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原则。根据服务对象和区域的不同装置智能建筑。

2.2 构建智能建筑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法律体系的规范、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是智能建筑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智能建设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漏洞和不足,地方政府对智能建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管理部门多且各种标准不同,上述原因严重制约了智能建筑的发展。需要从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技术规范和服务上对智能建筑进行有效的规范、监督和管理监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政府理顺现行建设体制、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改变管理观念提倡服务意识,综合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2.3 倡导智能建筑的一体化运作

智能建筑能满足人们自动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必然导致设计、施工与其相适应,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以便适应智能化高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系统,涉及建筑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一体化运作可以更好地融合各学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4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智能建筑的设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避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施工人员中缺乏掌握智能化的系统技术型人才,这导致施工、检查、竣工和验收等过程中不能严格把关,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智能建筑的管理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智能建筑是一个跨行业,多层管理的项目,需要培养出一批管理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管理人员,加强与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的配合利于智能建筑的发展。

2.5 提倡经验总结和反思

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建筑领域起步较晚,经过艰辛付出和努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正在逼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我们要看到,智能建筑在我国并未普及,应提倡在智能建筑完工后推行经验总结和反思活动,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普及智能建筑的知识和经验。

2.6 推进智能化生活小区的建设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第一,市场定位的问题,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在开发设计时就要明确建筑居住房屋的档次,提供那些智能化设施,不要使功能不够用或过剩造成浪费。第二,经济适用性问题,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窦志等. 建筑师与智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谢浩等. 城市住宅小区的智能化设计解读[J].规划与观察.2003,03.

[3] 吴建琪,等.智能建筑初探[J].陕西建筑.2005,05.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历史;经济形态;变化历程

中图分类号:F061.3;F120.3

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经历过不同的经济形态(a modality of economic production),才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未来学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的未来趋势做了大胆预测,可以把这些预测视为对经济形态的看法。托夫勒(Alvin Toff-ler)提出了“第三次浪潮”的概念,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的诞生;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是知识经济的出现。①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② 这些看法以人造品的种类划分经济形态,是对经济活动结果而非过程的描述,缺乏分析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做了科学分析,第一,他们把人类的社会经济形态划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主占有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社会经济形态是由劳动过程的性质决定的。③劳动过程是指人的劳动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出人造品。劳动过程性质由劳动资料的性质决定,劳动资料的性质由技术决定,劳动过程发生在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之中,它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把技术用于何处,是用于生产物质,还是用于生产知识;②使用何种技术进行劳动。工业革命使机器能够生产机器,但这种机器只能加工物质,不能操纵用于思维的符号。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这个局面,机器也能够思维;③人如何使用技术,是把技术作为工具,还是作为媒介。在物质生产中,使用工具是人的外在行为,体现在人的肢体动作;在知识生产中,使用媒介是人的内在行为,体现在大脑思维。人能移利用思维机器作为创造技术的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过程中,人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形态。从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二个概念出发,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经济形态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处理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经济活动方式。

一、经济形态的变化历程

人类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使用能量技术体系,真实世界的物质劳动过程形成物质经济形态;使用符号技术体系,虚拟世界的知识劳动过程形成知识经济形态。在物质经济形态,人类的目标是谋求外在的物质利益。使用要素集中式技术,少数人占有资本,并垄断技术,不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导致劳动过程中的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对立。马克思对此做过深刻阐述:“劳动资料一旦作为机器出现,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 ④在知识经济形态,技术创新借助于思维的机器。人类追求内在的智力开发,使用要素分布式技术,符号成为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媒介,个人智力的合力形成群体智力。随着智能网络的发展,机器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知识经济形态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全新经济形态,而知识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出现了。经历了漫长的物质生产发展时期,但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观点仍然认为,知识只是物质生产的附属物,知识经济是为物质经济服务的。

二、物质经济形态回顾

人类的财富生产始于物质经济形态。对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证明,原始人制造石器作为狩猎和切削的工具。人类运用人造工具改造自然,⑤运用智力制造人造产品并形成复杂系统,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但是,人们能看到的是具有新功能或新性能的新产品,而看不到知识的存在,因为无形的知识镶嵌在产品之中,知识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⑥人的思维成果转移到人体之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石器是人类历史上知识与人体的第一次分离。然而,在使用手工工具时,人力是工具的动力,人是工具的直接操作者。这种分离是有限的,不彻底的,手工工具的操作仍然离不开人手的动作,劳动过程仍然以人自身发挥的技巧为主。

由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手工业之间分工的深化,许多熟练工不仅能操作不同的工具,还必须制造和修理种类繁多的工具,具备了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而进行技术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改变了人直接操纵的机械方式(如转动手柄),产生了自身能够运动的机械,这是最早的手工业机器(如飞梭),工具开始从人手的操纵下解放出来。

始于工业革命的能量技术体系,开辟了人类发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新途径,财富生产的手段从使用简单的工具转变为使用复杂的机器。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力代替人力成为机器的动力,并用机器制造机器,实现了人力与工具的进一步分离。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就了批量生产方式,改变了人类造物的概念和方法。生产流水线把整个生产过程统一在机器体系之中。从技术角度看,生产设备是一体化的,实行一条龙生产。从经营角度看,生产是连续的,管理必须集中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中断整个生产过程。⑦从产权角度看,资本密集型的一体化生产系统不但需要巨额资本,还需要保持企业物质资产整体的不可分割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是垂直一体化的,生产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劳动过程的加工部分与管理部分实现分离。在人与工具分离和工具与知识分离的条件下,批量生产深化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也细化了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例如,在汽车生产企业,关键的生产设备由设备工程师设计;轿车的总体设计由产品工程师负责;零部件的设计由不同的工艺工程师负责。⑧

由于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必须对生产加强控制。劳动者掌握的生产知识越多,对生产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出于控制的需要,知识与大脑分离之后,蕴藏在组织之中。企业是为了控制生产要素的使用而出现的,它把生产要素组织在一起,才能生产出产品。控制最初运用于技术工程系统,自从维纳的控制论问世以来,控制的概念更加广泛,管理的过程就是控制的过程。控制机器的方式看似越来越简单,但却越来越严密。运输机器的速度超过人行走的速度,需要更精确的控制力,例如操纵飞机的规则比汽车更严密。机器的控制功能愈发重要,预示着利用符号技术控制劳动过程的广阔前景。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使用的知识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一)更需要显性知识

在手工业生产时代,很难洞悉生产知识的奥妙,秘诀成为哑谜,是难以明确表达的。在批量生产时代,为了适应标准化生产,生产管理需要明文规定的制度和规则,劳动者必须遵守一定的工作规则。例如,拧螺栓,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这种工作规则是可清晰表达的知识。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劳动之所以单一,在于劳动者具备的知识是可清晰表达的,且简单易学的。为了精确控制生产过程,需要把相关的知识写入文件,供劳动者遵照执行。例如,在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每天生产的上亿个汉堡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在一份长达740页的制作说明书中,规定了制作汉堡包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在烤箱上摆放汉堡包要从左到右,每个烤架上摆六排,每排放六个汉堡包。由于各排汉堡包距离电热丝远近不同,翻烤顺序也不同。要先翻第三排,然后依次是四、五、六派,最后是第一和第二排。如此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汉堡包的质量和产量。这个例证说明,由于机器的复杂性,不但生产时需要知识,使用时也需要知识。对机器的生产者来说,知识是镶嵌在机器中的;对机器的使用者来说,知识是关于它的使用方法。使用机器的工人不必知道镶嵌在机器中的知识是什么,但必须知道它是如何使用的。

(二)更需要科学理论

工业革命开辟了物质生产的新时代,得力于人类对物质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哥白尼的太阳学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些科学理论,诞生了应用于物质生产的科学知识。复杂机器体系是按照科学规律运行的,不能单凭直觉,经验和技巧。电力生产需要电学理论,化工生产需要化学理论,冶炼业需要金属学理论,机器的设计需要机械学理论,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组织学理论等等。出于对知识需求的不断增长,知识生产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出现了专业性的知识生产部门(如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种类不断增多,人造品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知识在财富生产的作用不断上升。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依靠的是节约劳动力的技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是有形资本的利用。20世纪则是无型资本(知识)的应用,采用了节约有形资本的技术,美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利用知识。⑨这个过程与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密切相关,与能量技术体系向符号技术体系转化并行不悖。

三、数字化技术被误读

能量技术体系解决的问题是控制特定领域的一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如,物体的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气体的压力与容积之间的关系,电力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工业的制造方法依据的就是这些对应关系。由此,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对应关系,如资本与劳动,供给与需求,收入与开支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变量不仅仅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也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符号技术体系解决的是如何控制复杂的经济活动体系的问题。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进化论把人的思维能力变为技术方法,一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用系统规则代替直观判断;二是复杂的数学手段需要大量的计算,符号技术体系便应运而生。从此,人类掌握了控制复杂过程的新工具和媒介――数字化技术。但是,一些人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只认识到技术的工具功能,忽略它的媒介功能,从而误读了符号技术体系的作用。

20世纪后期,以计算机为标志,符号技术创新成为技术进步的主导方向,能量技术退居次要地位。电脑价格大幅下降,使用量不断增长。1980年以来,美国家庭使用个人电脑的比重从0上升到2000年的60%。廉价的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蒸汽成为主导能源花了120多年;电力代替蒸汽成为主导能源花了70年;以使用者达到6000万人为普及的衡量标准,电话普及花了45年,收音机花了30年,电视机用了15年时间;电脑使用者达到9000万人,只花了3年。⑩

由于知识作用的上升,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知识经济形态的概念。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知识经济,对它的说法(命名)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86年,关于知识经济形态的说法多达70多个,!例如,电子经济、知识社会、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数字化经济等等。@有些说法不过是媒体的流行语,而不是科学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开始热起来。有人“把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形成‘新经济’的狭义概念”。#这个狭义的概念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没有说明知识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由于没有认清符号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一些经济学家对知识经济形态的地位估计不足。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提出,数字化技术无助于经济增长。他说:“电脑随处可见,但就是看不到劳动生产率增长。”人称“索罗悖论”。$为反驳索罗,不少经济学家利用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论证数字化技术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但是,他们几乎没有明确说明数字化技术发挥作用的机理; 依然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放在与以往的新技术革命同等的地位,没有指出它的独特之处。根据“索罗悖论”,有一些经济学家不相信知识经济是独立的经济形态。 美国经济学家高登(Gordon,R .J)认为,信息技术只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附属物,新企业和新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并没有获得显著的业绩。因为患了物质生产崇拜症,高登的观点既不尊重历史,也蔑视现实。第一,人类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经济发展自然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工业革命阶段。汽车刚诞生时,守旧的人把它视为妖魔鬼怪,宣扬马车的优越性,然而,汽车还是代替了马车。第二,人类的进步不是对历史的否定。在大工业企业身边,一些传统手工业仍然在经营;符号技术体系也不会消灭能量技术体系,人总不能因为使用了电脑而丢弃电灯。第三,技术的发展不是人的主观臆断决定的。技术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技术的效用不在于发明初期的预言,而是技术累加产生的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至今还有人说互联网与电话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或许因为人类一直都在从事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崇拜症并不容易医治。

技术进步不仅改造了财富生产,也改变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人的活动方式。对数字化技术的误读,来自于对物质生产的偏爱,也在于对人的经济活动方式变化的忽略。

纠正对数字化技术作用的误读,认识经济形态的变化,必须冲破传统经济学的桎梏。西方传统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经济活动做了许多假定,最突出的是把技术作为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把技术排除在经济分析模型之外。他们的生产函数概念不包括技术因素,只涉由价格决定的一般均衡。他们把经济增长的环境界定为企业之间的完全竞争,根本没有考虑到决定竞争的复杂因素,如产品的多样性、规模经济的影响以及市场的垄断力量。他们把资本积累视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不考虑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他们把投入-产出比例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不考虑技术进步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他们把经济活动看作静态的,即使发生变化,也是对供给和需求之间均衡关系的干扰,而与技术进步无关。总之,他们只研究资本、土地和劳动对增长的作用,只关心投入-产出、供给-需求,忽视了技术的作用,忽略了新投资所包含的新技术。传统经济学家把经济增长模型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正是由于忽略了技术的作用,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多姿多彩的现实经济世界的变化。因此,它几乎是不实用的。

四、解读知识经济形态

对知识经济形态的解读是从对知识成为独立生产要素的分析开始的。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题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ies)的研究报告,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份研究报告成为研究知识经济的权威文献,“知识经济”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研究新经济形态的通用概念。&

该报告指出,多种因素催生了知识经济形态的形成。第一,从经济增长实践看,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发达国家经济多次陷入衰退,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第二,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符号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以它为首的高新技术发展很快。第三,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经济学家改变了对经济增长动力的看法,认识到知识作为独立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形态研究理论的贡献,在于对知识的资源功能的论证,突出了知识的生产要素作用。但是,它忽略了人的活动方式在人与技术之间关系中的变化,仍然把知识经济形态的发展目标混同于物质经济形态。谋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目标没有变,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没有变,坚持市场体制没有变。他们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分析是不彻底的,因此忽视了知识经济形态的实际作用,没有意识到知识经济在人类经济形态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说明知识经济形态的具体特征,不能展现它的全貌。

研究人类经历过的经济形态,需要探索比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更为重大的理论问题,这就是人类的经济发展规律。人的行为起点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人类的发展依靠智力开发,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人如何运用自己的特有能力――智能,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在正确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中改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活动方式。

始人在用两条腿站立行走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靠“两条腿”。如前所述,一是钻木取火,即能量技术;二是自然语言,即符号技术。相对而言,自然语言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燃烧技术。正常人即使什么也不干,但总要说话,即使是聋哑人,也要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人类的造物运动却让人成了“瘸子”。文艺复兴之后,用于物质生产的能量技术突飞猛进,自巴比奇开始,西方学者格外关注能量与机器的关系。另一方面,自13世纪西方使用印刷符号技术,符号技术长时期裹足不前。学者们对符号技术十分冷淡,甚至认为符号不在技术范畴之内。重视造物的能量技术,漠视人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技术,是由于以往的经济学理论“见物不见人”。传统经济学理论只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活动,不研究虚拟世界的经济活动,忽视符号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也无视了符号技术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影响,因此无法正确界定知识经济形态的内含。

认识知识经济形态,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还有一条轨迹――人的智力进化。知识创造是人运用智力产生的精神行为,即智力行为。人类的进化与智力不断被开发并行不悖,但是,对人的行为作用的误读一直存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但对物的重视优于对人的重视;而且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对少数精英的青睐高于一般百姓,认为只有精英的智商高,有能力主导经济活动,一般百姓不过只是低能的苦力而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只研究生产目的和生产方法,没有具体研究人的行为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集中于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对平民百姓的作为则横加指责。*

智力是人类都拥有的,在物质经济形态,智力劳动被少数人控制,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财产权和管理权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平民的行为被精英支配,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智力开发受到约束。在知识经济形态,知识生产是人民大众的事业,而不是少数精英的掌中之物。智力开发的对象是所有的人,而绝不是少数人。人类行为不是由精英独揽,而是由平民百姓集体执行的。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并具有主动行为能力的是人,而且是社会人。

马克思把物质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联系在一起,提出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的必要性。他说:“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符号技术体系造就了符号技术范式,技术与社会关系直接连接在一起。人的智力得以扩展,实现了19世纪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所说的:“通过发明及发现而来的理智的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说明,人的行为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从个体的知识创造到群体的知识生产,表现了智力行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研究知识经济形态的特征,应该把焦点集中在人的智力活动方式的变化上。

五、知识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与物质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形态不仅在于生产知识,更在于知识成为劳动过程使用的独立生产要素,形成了知识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

第一,群体智力的平等特征保障知识生产过程的思维成果共享。

原始公社制度的劳动过程是人类群体智力最早的表现。原始人使用口语作为知识交流的媒介,从事集体劳动,形成了原始群体智力(origin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它均衡地分布在人群中,无精英主宰可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共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平等的。随着人的智力水平逐渐提高,原始群体智力转变为蚁群式群体智力(The Swarm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它本来是指昆虫的群体行为。例如,蜜蜂寻找新的住所就运用了蚁群式群体智力。就人类社会来说,蚁群式群体智力用于自由市场机制。通过个人之间的分散式商品交易,形成市场价格。这种群体智力缺乏远见,所产生的行为是短暂的,具有过渡的性质。_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由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精英阶层行使群体智力的集权式管理权,出现了金字塔型群体智力(pyramid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它贯穿于物质经济形态的劳动过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规模经济,使垂直一体化生产组织方式发展到极致,群体智力以层级制度和金钱刺激为基础,企业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体制,高层管理人员拥有指挥企业的最高权力,并主导技术开发。因此,熊彼特认为,只有企业家才有能力推动技术创新。1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出自少数知识精英的群体智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知识成为商品,被私有化,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传播受到人为障碍的限制。知识产权由少数大型企业垄断,进一步扩大了金字塔型群体智力的不平等性,妨碍了知识生产的健康发展。2进入符号技术范式之后,实现群体智力平等化的时代随之到来。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参与者各自贡献自己的智力,形成集体的力量,不但生产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还组合出新型的群体智力。它吸纳了广大民众,而不只是少数精英的智慧,具有平等特征。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全球性。因此被被称为球型群体智力(glob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3在从金字塔型群体智力向球型群体智力的转变中,人的智力进化向集权制度发起挑战。

第二,由于符号技术体系的智能化,人与机器一起参与知识生产过程。知识生产的劳动过程实现了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互联网成为外部符号处理和储存系统之后,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人的智力扩展到外部网络环境,形成新型的外部智力结构。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知识,不仅存在于大脑和电脑,还存在于网络。互联网处理知识的数量远远多于单个电脑或个人大脑,它突破了大脑记忆的生理界限,超越了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4外部符号储存系统与大脑创造的知识连接在一起。它与大脑记忆共生,共同生产知识。人类的认知结构更加依赖外部记忆,人的智力不仅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特征,还取决于由互联网组成的知识网络。互联网把机器思维与人的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中的知识连接,把个人的智力组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生产的一体化体系,发挥了知识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了球型群体智力的形成。

第三,生产方式从要素集中型转变为要素分布型,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有两种模式:一是紧密的层级式关系,又称作层级式互动,如物质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企业。二是松散的分布式关系,又称作结构式互动关系。在社会学的组织理论中,它们分别属于官僚模式和生命模式。5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固定的投入、线性生产和稳定的物质生产环境中,层级式关系是有效率的。在知识生产中,投入不断变化,生产过程多元化,环境不稳定,分布式关系是有效率的。

分布式关系来自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知识来自每个人的大脑,经验、技术和智慧分布在群体的不同的成员之中。人的认知行为被分为不同的碎块,并分布到无数的人和人的化身之中,呈现出分散的星座型结构。不同行为主体地位构成分布式结构(distributed agency)。例如,一架民航客机把旅客运送到目的地,需要由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行为主体参与。飞机由机长驾驶,旅客则是旅行社组织来的。它的飞行过程需要各种行为主体提供服务,如空中指挥机构和机场地面服务机构。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分布式行为体系。所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集中统一的层级关系。机长可以对飞机发出指令,但管不了旅行社。空中指挥机构可以向机长发出空中控制的指示,却无权干预地面的航油供应机构。旅行社可以为旅客制定行程计划,但航班飞行的时间要由空管当局决定。在整个航程中,这些机构必须协调,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个例证说明了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认知和分布式行为主体的真正含义。

在物质经济形态,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经济利益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上,多消耗自然资源者为霸主。能量技术体系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富足,却没有让世界更美好。在知识经济形态,形成了平等的球型群体智力,实现了要素分布型生产,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知识应用到节约上,致力于建设宜居世界,少消耗自然资源者成俊杰。冷战结束与知识经济形态的启动几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同时发生,并非偶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也非人的主观臆断。因此,物质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第8页.

②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7-101页,第201-205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71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

⑥Richard N.Langlois, Cognit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Work: Lessons from Herbert Simon’s Vision of the Future,2002.

⑦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78-279页.

⑧Womack J.P.,and Ross,D.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Rawson Ass. New York. 1990,p303.

⑨Moses Abramovitz, Paul A. David, Two Centuries of American Macroeconomic Growth From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 Abundance to Knowledge-Driven Development,2001,p49.

⑩John Zysman, Steve Cohen, and Brad Delong, Tools for Thought: What is new and Important about the ‘E-conomy,2001.

!B. God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Conceptual Framework or Buzzword?2005.

@Bengt-Aake Lundvall, Why the New Economy is a Learning Economy, 2004.

#梁优彩等:“新经济”在争论什么,2000年.

$Robert M. Solow, “We’d Better Watch Ou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ly12,1987,P.36.

%Paul A. David,Understanding Digital Technology’s Evolution and the Path of Measured Productivi-ty Growth: Present and Future in the Mirror of the Past, 1999.

^Krugman,P. America the Boastful,1997.

&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1996.

&侯若石:批判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Jean-Francois Noubel,THE ROLE OF ARCHITECTURES IN HUMAN RESOURCES,2007.

_同上。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0-211页。

1wiki.省略/English

2Jean-Francois Noube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The Invisible Revolution,2007.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管理创新;集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知识经济呼唤集智型管理模式

如果说1996年国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掀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序幕的话,那么,1998年由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则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粉墨登场。

(一)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智慧经济、创意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慧是最宝贵的资源。知识经济相对于过去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机械、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强调智慧的开发、共享和应用的重要性,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变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蕴含信息、知识于其中的智力资源将比有形却有限的土地、资本和一般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因此,智力资源占有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配置的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因而是第三个千年在全球范围内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促使组织管理向集智管理模式转变

工业时代是以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来实现更好的控制并以此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知识经济却不是这样,它需要不断创新对动荡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在知识经济中,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生长点。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智慧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作为基本支柱,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促使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种种变化,包括资产投入无形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服务柔性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垂直管理网络化、管理界面模糊化、环境应变快捷化、劳动支出智能化、效率标准知识化、竞争差距扩大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发着组织管理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必须“集智”、“激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经济为集智管理的实惠提供客观条件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人的学习需求从“低”向“高”,从“按需学习”到“终生学习”,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转变,各类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智能人才,进而为集知管理的实施作好了人力资源准备。其次,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组织中的普及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集体智慧的开发、共享增值和应用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封闭型、垂直型的组织机构,它强调权力与秩序的重要性,普通组织成员只能“服从”并按上级指令行事。当组织机构扁平化后,疏通了内外交流的渠道,突出了组织成员智能的地位作用,操作层可以在没有任何行政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知识经济承认“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天赋”差别,强调“按智分配”而不是抽象的按劳分配,更不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潜能是未被开采的金矿,是不付利息的银行”。一些组织也开始信奉“大家动脑筋,企业出黄金”,“借钱不如借脑,集资不如集智”。这种状况必然激励组织成员更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智力,也必然激励各类组织更好的开发、汇聚智力资源。

二、集智管理是基于智慧共享的管理创新

(一)集智管理的内涵界定

集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提高组织的应变、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以群体活动为基础,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激励,影响组织成员的心态、行为和相互关系,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集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创造,增强竞争优势。其次,集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第三,集智管理的直接对象是群体。组织是由若干群体构成的,集体智慧首先是群体的智慧。第四,集智管理以组织和激励为主要手段。

(二)集智管理的理论创新

集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智本管理等思想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予以创新,集智管理本身有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

1.以集体智慧作为核心资源。

2.重视智力资源的共享与创新。

3.强调参与和民主精神的培养。

4.实现智与人和物的有机整合。

(三)集智管理的功能优势

1.集智管理有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

2.集智管理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3.集智管理帮助增加组织知识存量。

4.集智管理能提高统一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在21世纪全新环境下管理创新.科学中国人,2002.

[2]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春利,李大利.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