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精选

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科技中的佼佼者,各个国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试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非常有必要。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资源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要想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分析

1.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是科技最前沿的代表,人们很早就希望机器能够拥有人的思维和行为,为人类服务。如今,人工智能已不再新鲜,相关理论、技术都渐趋成熟,但是机器设备始终无法超越人类智慧,完全理想化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实现。从技术构成方面看,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该技术从智能的根本原理出发,实现了语言、图像的识别和处理,让机器拥有类似于人的反应。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家居、家政服务机器人等;人们网络购物、导航出行、玩游戏等,也都会用到人工智能,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虽然很多领域都能见到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中学生对人工智能还不甚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就意味着科幻片里描述的场景,不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渗透人工智能教育非常有必要。

2.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而应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在设备操作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产生,但是近十年才得到发展,这都是由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获得了巨大发展,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操作才有了依托。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必要渗透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促进二者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分析

智能时代,各国都在加紧培养信息化人才、研究最高端的智能技术,我国也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学阶段融入人工智能教育,不断促进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引入最前沿的科技,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基本技术,从而提高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技术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技术关系到国家发展,中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可以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来说,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新事物,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知识。中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概念等内容,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并尝试构建简易的智能系统。

2.推动信息技术教学革新

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革新,丰富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推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如对信息的敏感度、搜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让学生综合学习数学、计算机、信息学、哲学等学科内容,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直接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教学工作。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全班学生的学习信息,综合分析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从而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及时反馈学生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教师可以将其应用于作业批改,加快批改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中学信息技术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的途径

1.分层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对中学生来说,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结合,此外还要契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理论,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做好教学设计,保证人工智能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一,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所了解,学习兴致高,但也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较弱,缺乏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采用分层教学法,照顾到每名学生,从而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A层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算法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引导学生编写程序,例如小游戏程序、错题本程序、背单词打卡程序等,这些都能锻炼学生,提高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针对C层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概念理解、产品讲解等方面,让学生真正接触、体验人工智能,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语音识别等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兴趣。针对中间的B层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编程教学的难度,引导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项目,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2.案例教学

理解所学知识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不应该局限于概念理解、算法等方面,教师要拓展人工智能教学的内容,透过生活案例来解读人工智能,让学生掌握其应用原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能够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例如某商城购物网站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的点击量、购买数据、浏览时间等,对用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用户的性别、职业类型、饮食喜好、购买能力、穿衣风格等,从而不断优化主页内容,为用户推荐适合的商品,并随时更新。还有一些短视频App,能搜集用户点赞数据、浏览时长等数据,科学分析用户喜好,呈现用户喜欢的内容。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智能技术能够对画面、文字等进行扫描,自动添加特效,呈现智能化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这些App,浏览相关网站,并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剖析网站创建、软件设计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原理。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将前沿科技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3.任务驱动

解决学习问题人工智能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彻底摆脱照本宣科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提出具体的智能项目设计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创新能力,应用算法知识进行编程,增强实践操作水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发“校园人脸识别系统”,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系统的构建流程、方法、操作步骤、所应用的具体技术等,通过人脸数据采集、程序设计等步骤,最终完成这一项目,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管理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展开,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项目组,辅助学生做好方案设计,将整个实践项目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都要形成开发设计报告;项目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测评,在使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不但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掌握相关算法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研发,在研发中提高。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增加前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引入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原理,不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学习算法知识,并应用合作探究的模式,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薇旭,董玉琦,杨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下)—基于信息技术教科书使用的访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3-38.

[2]张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S2):82-83.

[3]甄宗武,冯玲玉,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93-97.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国家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2)社会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3)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4)人身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学习和教研的相关网站或平台,通过加大人工智能伦理学方面的信息建设,使教师既可以获得最新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的教育。为此,相关网站或平台要不断丰富和充实相关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为学生的信息活动提供更多专业的指导。此外,相关网站或平台还可通过信息检索服务项目,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的内容,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麒.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初步探讨[C].上海市法学会会议论文集,2021:24-33.

[2]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第3篇

人工智能装备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装备的兴盛要求教育教学的模式必须紧跟而上。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一个部级的大战略。国家未来发展,要从教育抓起。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1.1人工智能装备在教育教学的运用的认识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报告提出,2017—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增长50%,这一领域很可能在未来10年呈指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迫在眉睫,提升中国未来教育竞争力的必要举措。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促进了不少行业的兴起,比如域名,许多相关的.top域名已经被注册。人工智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对传统的教育进行大改造,利用数据分析,精准的调整学习进度的难度,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很多弊端和不足。教师要学会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运用这一高新技术,也要成为每一个在学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有效整合新技术手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教师大数据,建立教师数字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多以高考为目的,以高考成绩排学校的名次,高考人数影响学校的社会地位。导致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体制,甚至教育的内容,都形成了体系、模式化、固式化,因此,要转变教学思维、转变教学手段。借助人工智能装备,实现从封闭化学教育教学向开放式、创新式、探究式模式转变。

1.2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内涵

人工智能教育,简称:智能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全民智能教育,涵盖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智能装备包括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硬件和对应的软件设备,人工智能装备集智能对话、在线教育教学、习惯培养、家长远程陪伴等功能于一体,把人工智能装备和教育教学的功能有机融合,可以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未来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当前,人工智能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尖端科技成就之一。有预言家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能征服整个世界。为了抓住时代机遇,为了抢占先机,力争203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装备是化学教育教学创新的中心。在中国,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刚刚起步,力争在化学教创育教学中会用游戏化教学、图形化编程、与人工智能装备交互体验等方式来提高化学知识接受度,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和遇到的地点。使得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具有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积极的发扬。自我发展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1.3发展历程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2018年9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应运而生,在走访调研部分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之后,项目组聚集起包括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力量,开始了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研发。2019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成果会,会上,中小学人工智能装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装备配备方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等3项成果同时。

2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原则

人工智能装备为学提供创新式、开放式教学环境,一个开放的、宽松的优化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式、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是聚焦教与学瓶颈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集教学、管理、研培、家校沟通等方面于一体的联动新教育体系,并按照新教育体系建立有效支撑环境,改进优质师资教育智慧供给方式,实现知识深度理解、合作、体验探究和个性化学习。

2.1渐进性原则

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必须按照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方案进行,保证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利用智能装备自动批改作业,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

2.2结合性原则

利用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相结合,与教育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支撑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撑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装备,在设备上设置好程序,并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外活动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装备的优势。2.3自主性原则利用人工智能装备,进行广泛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学习能力,进而培养终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育。

3实现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模式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教育叫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培育。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人工智能装备与教育教学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教学、建设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教学人才高地。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未来教育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虽然具体变化形态是多样的、无法预测,但以下五个发展方向则是确定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介入到学生的课前测试、学习流程、课后测试、教学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可定义、可测量、可传授的个性化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

3.1课前测试

课前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知识层次、学习方法潜在学习技能,利用智能装备的软件进行测试。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3.2学习流程

一是研究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人工智能装备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参与机会。二是研究课程的设计思路,把人工智能的基础作为科学科普课,课程中要涉及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识别和语音合成等概念。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很多问题他能比人更精准、更快速,但是就教育这件事而言,跟学生打交道,学生是个有灵魂的个体,仅仅是基于大数据根本无法解答,因为学生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所以再设置学习流程时既要结合智能装备的先进性又要结合学生的客体性。

3.3课后检测

无论什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化学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化学课的基本宗旨。3.4教学评价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教学要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要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教学评价内容通常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活跃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活动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二是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加以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得智能装备有效的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处。

4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保障体系

以“智能装备”引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化学教育教学实行开放管理后,学生可以在8小时外、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来解决。

4.1建立教学网站

使化学教育教学建设与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了解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原理、操作步骤,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和结果,避免了亲自操作的危害性。

4.2“有偿”的管理方式

开放学校化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耗材的使用等费用,还涉及指导教师的报酬问题。设立教育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专项基金,添置开放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所必需的智能装备设备,适时投入经费对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完善化学教育教学的功能。

4.3建立教学智能平台

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功能与水平的重要工作。软件资源建设的任务是根据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收集、配备、更新和开发各类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智能平台,这个平台是学生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的根本途径。总之,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教师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人工智能+教育bai”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可以凭借学习系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解决、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参考文献

[1]姜旭苏.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形式[J].考试周刊,2009(2).

[2]郑琼如,钱波.高校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管理制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智慧教育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区块链、5G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正在系统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塑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作为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智能技术在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如何彰显价值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面向过程的动态挖掘与实时分析等技术,可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需求识别不精准、供需结构不合理、供给碎片化、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分析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需求识别与精准挖掘中的作用机理,破解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将技术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技术路径,探索大数据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以期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为进一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据IDC预测,全球数据量的总和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大量数据,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智能信息技术具有的赋能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施策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人工智能究竟以怎样的路径嵌入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如何在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彰显价值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经验问题。同时教育也在决定着人才素养,影响着科技创新,所以说技术赋能教育是双向的过程,二者完美结合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从规划与机制服务等方面指明了智能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的路径,厘清了教育生态系统中供需两侧的主体关联特性[1]。目前有关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影响在学术、政策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和研究愈加热烈,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领域,为了应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对具体人才培养和实践活动的供给乏力,教育供给存在结构性障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精准化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精准性灵活性等困境,嵌入与融合大数据技术和思维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必然选择。

1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的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时代。鉴于智慧社会转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应该积极探寻未来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新路径,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在建立有效运行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努力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7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2018年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实施智慧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飞速应用和发展[2]。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智能技术的介入可以缓解部分区域教育水平的限制条件,对教育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动态监控,识别目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对供给侧配置进行精确调适的基础上,挖掘并分析教育需求,实现精准匹配供给策略,能有效解决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教育问题。将智能技术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了教育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大部门分行业都依赖于人机协同,如何运用智能技术革新教育模式方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智慧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双创教师队伍,建立动态、多元化的新型评价方式,提供精准便捷的教育服务,构建新型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等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除带来的机遇之外,还应注意人工智能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挑战,伦理的选择与重建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进教育智慧化的同时,保持审慎、理性的态度,正确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技能技术赋能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机理,不难发现,这是在供需两端同时驱动,在要素、资源、服务优化配置、相互关联基础上实现整体重组过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加速教学方式的升级和教育理念的变迁,提升教育质量。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已经形成了智能信息化引领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全新生态系统,包括建设智慧校园也成为了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已有研究涵盖了“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沉浸式学习环境的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方法的运用、区块链对高等教育的变革”等方面,智能教育供给模式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等特征,是打破传统教育供给模式、构建高等教育新形态的推动力,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利用智能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储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通过人工智能促使学生学习相关智能技术培养在人工智能理念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各种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MOOC是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实施线上开放课程,基本服务是利用使用者的智能终端设备或者互联网平台上传课程的数据来获取资源,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更优质更有序的学习服务。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是重要的工具和变量,各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是重要的建设者,目前中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处于“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状态,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在生态系统建设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双重转型探析

人工智能赋能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多元主体间的复杂网络互动日益增加,这些互动最终都会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智能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手段,其具有无区域、无阶级、无阶层且无政治属性,基于人工智能建构的智能生态系统可以打破原有行政壁垒、行业壁垒的限制,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扁平化发展,增强教育信息数据的流动性和治理主体的关联性。通过构筑人工智能嵌入下教育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理论框架,揭示了教育生态系统转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引导智慧教育实践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1从“旧三螺旋结构”向“新四螺旋结构”演进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是最重要的基础,其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核心内容,原有三螺旋理论中,高校和外部生态环境,包括政府部门等政策制定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公司等相互协调互动,共同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构建面向受教育者多样异质化学习需求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人机系统学习模式为目标,采用智能技术,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辅助、创新导师教学辅导,能够精准识别分析学习需求和学习意愿,利用多模式交互的思想和方法实现机器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已逐渐转向“受教育者-智能技术-教育供给主体-时空和社会环境”的智能生态系统框架,以智能技术为依托,实现对多元学习场景的智能互联,为受教育者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产品。人工智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中的应用尚需不断探索实践,在数智经济背景下,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政府、高校、企业)间资源互补、相互协调,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平台,打破主体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协作,构建新的螺旋式互动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3]。

2.2从传统供给模式向智能教育供给模式转变

传统无差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对创新创业具有不同兴趣及能力学生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非结构化的数据共享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受教育者通过智能生态环境获取知识和相关创新创业技能,教育主体创建智能化的教学空间,进行相关的教学和实践设置,更多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更加精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大数据、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技术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推动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受教育者、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需求侧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受教育者越来越希望以快速、全面、个性化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取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技能,这种多类型的需求采用原有的教育供给模式往往难以实现。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形成的动态化和网络化的智能生态系统,将数智技术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将大数据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在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科研活动投入、创新创业成果产出、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够创造并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层次化、精细化的需求,进而重塑教育结构、回归教育本质,将“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教育主体、客体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三者不断互动,打破原有的界限,将教育不再局限于高校,实现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动态供求平衡。

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系统探析

加强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应用,提升智能教育服务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点是将其融入教育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过程中,打造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无缝衔接教育需求和资源服务供给,关联教育供求主体,优化教育供给结构,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破解当前教育发展与落后的教育供给体系和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是以AI服务教育为指导理念,利用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智能技术,营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作为智能化的学习辅助,教育信息化产品,如智能手环、眼动仪、AI学习机、翻译笔、平板电脑等能够全方位、全时空识别追踪受教育者的各类行为状态,根据受教育者潜在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意图,采集汇聚学习数据,构建更新受教育者画像,分析预测受教育者学习需求,计算输送实时高价值数据,提供精准的智能服务。在教育供求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人工智能赋能“融合化、智能化、数智化”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系统,既需要在供给方式上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要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上把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机理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发挥技术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形成完善的运行系统和实践系统,创造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利用智能技术对教育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及分析,受教育者在海量数据和智能产品之间进行多主体交互。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技术的异化和滥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保障体系,提升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师的智能化教育教学能力,加大智能教育资金投入,增强政策执行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此外,应当认识到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智能化面临着很多结构性困难和障碍,如教育数据安全性、网络安全性易受挑战,技术的异化和滥用,技术的伦理安全、信息安全,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中各要素的主体能力、组织惯性和协同关系,进一步明确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引导激励机制,切实优化智能教育系统建设中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数据的动态流动、推动优质智能教育产品的普及使用,构建生态系统智能评价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志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教育变革与中国教育机遇[J].教育研究,2021,42(3):4-11.

[2]贾同,顾小清.数据技术驱动的教育形态重塑:路径与过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38-45.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英语教学;创新思维;教学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领域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作业。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而且能使英语教学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中英语课堂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英语教师必须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并在组织形式、活动设计、师生关系和技术融合等方面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改革,促进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理解仍然处于基础阶段,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便是简单的语音识别,或者是人脸识别等技术。但人工智能实际上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文中所谈论的人工智能,本质是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大量数据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最高运算。因此,与人工智能比记忆力、运算能力都是没用任何意义的,就如同将车与人比速度一般。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创造的产物,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工智能合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人工智能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给传统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应地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人工智能可以为英语教学的进程提供新的契机,开创出新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语音测评、语义分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或者是在英语分级阅读中,可以使用机器或者算法来制定标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完成自适应阅读。另外,人工智能同步翻译也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充分体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人工智能的教学作用。但是,高中英语教师也应当清晰地知道,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的背后都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表达,这种表达承载着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沟通表达。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到英语,而是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英语这一门语言的文化以及发展过程。

三、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了,而是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效整合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使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转变教学目标

未来,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师可以不用再充当知识的传输者了,教学也会变得十分简单。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停留在工具性的教学上,而应当使原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为思维性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人工智能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数字化教育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背景下,微课、幕课、移动学习等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因此,英语教师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新兴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理念和文化中,借助技术创新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自主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全人教育。

3.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通过记忆或者是模仿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并不具备个性化以及创造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被淘汰。在未来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不需要再单纯地进行记忆和计算了,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辅导完成。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导,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来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能使得学生通过阅读等方式,发展跨文化理解能力,有效促进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有着这种思维的人往往比较善于思考和质疑,不会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暗示。当前,如何有效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量大,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得他们在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时,可以进行有效的选择,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做出决策。

5.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生失去了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就会在学习上举步艰难。人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积累知识以及智能发展引发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形成。因此,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必将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优化带来新契机,为智能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新平台。因此,英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和促进者,转变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资源挖掘与整合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探究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刚.“人工智能+教育”引领英语教学迈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J].英语教师,2018(11).

[2]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03).

[3]华璐璐,陈琳,孙梦梦.人工智能促进英语学习变革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6).

[4]万成.智能时代背景下现代英语教学的反思[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3).

[5]汪元媛.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变革浅议[J].海外英语,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