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武术硕士研究生 教育 培养 对策

1.引言

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模式亟待转型以迎合时展要求的形势之下,社会对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现代武术专门人才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武术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育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分析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2.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武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据调查表明,现我国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原则上在一年半内完成,实践活动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技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科研工作的能力过程中都需要以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文件作保证。而调查表明,现武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一年半内完成了,这说明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2.2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生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的专业式模式,即导师组负责制。虽然部分高校已强化导师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但远不能满足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武术研究生全面知识体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武术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

2.3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的现象。其中,武术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毕业后,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不能胜任指导教学与训练任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研究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有近80%的招生单位不能切实地根据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缺乏明确、务实的培养原则。

2.4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根据对部分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培养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表1 武术方向专业课程学时数统计

调查表明(见表1),被调查的高校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中,专业理论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的2/3;专业技术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1/3,平均每学期也只能安排几次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普遍存在武术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偏少,又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目前武术硕士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应引起高校领导和导师的高度重视。

3.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3.1正确认识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目标。

武术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显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武术人才的特殊要求。如何根据武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的高等学校武术师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理应成为拥有较强的学科力量并符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体育教育发展要求,成为以适应社会急需的体育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

3.2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当前,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必须摆脱单一化教育模式的桎梏,建立以传统教育模式与协作式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新教育模式。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导师个人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校外合法、健康的武术学校或民间武术组织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校的理论、科研、技术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华武术的认识程度,丰富了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完善了专业技术培养体系,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高校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调整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制定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

针对目前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等情况。在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增加武术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保证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的学时数,将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与布置课外训练任务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3.4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武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仍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向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缺乏启发性和探索性,不仅压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制约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认为,应认真贯彻师生合作研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积极合作、互动,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课外,教师应与学生加强联系,针对学生论文研究和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对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建议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宏观培养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目标。

4.2针对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建议在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完善武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在教育模式上实现多样化、灵活性;培养方式上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现状,切实贯彻课程与论文、理论与技术、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数,调整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的比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邬力祥,肖湘愚,王维平,于德介.研究生教育论坛[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新华,刘波.体育体院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08.

[3]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4]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改革;发展;中小学;武术教学;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33-02

前言

2004年3月30日,、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为此,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总课题组”)。针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改革、发展等问题,总课题组的专家和很多其他非课题组的仁人志士从各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对改变今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举步维艰的局面及今后如何开展武术教学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只要我们深入到中小学去调查一下就会发现,今天的改革可谓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那么,造成这样局面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笔者以华中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在掌握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试图提出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同时为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并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制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华中地区普通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现实状况,从多个城市中随机抽取10个地市30所中小学为本次调研的样本,包括省会城市,样本设计比例是:城、乡按1:2,小学、初中、高中按3:2:1的比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1961-2004年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教材和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书籍并通过CNKI搜索相关文献多篇,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修改整理以后,对问卷进行了问卷效度评定。

3.访谈法

本课题研究实地走访了武汉、荆门、长沙、怀化、郑州、商丘、周口、信阳、洛阳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真实地了解学校武术教学的一些实际状况,并与广大一线武术教师深入探讨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4.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用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这些因素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做了统计与分析。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占67.42%)、教学内容(占50.56%)、学校重视程度(占42.69%),而在这三个关键因素中教师是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武术教学在中小学的发展。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事实表明,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的专项分析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教师中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的仅占12.35%,绝大多教师的专修是田径(35.96%)和球类(37.08%)项目,虽然这些教师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武术,试问当他们毕业时又有多少人敢在人前说:“我能练武术技术,懂武术理论呢”?著名武术家蔡仲林先生在讲武术时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他说:“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没人敢说他(她)不知道莎士比亚,中文专业的学生没人敢说他(她)不懂四大名著,惟独学体育的中国学生敢说他(她)不会武术”。其实,很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学过武术而“不会”,而是因为学过忘记了,不敢说会,怕在人前出丑。这是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毕业前的情况。这反应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从专业素质考虑,很难适应当前教改的需要,从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讲,一个不太懂道的人处于无奈向别人去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会对他(她)传的道感兴趣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其实,不仅是华中地区,根据大量资料来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就是这样的。试想大量不懂武术的人充斥着武术课堂,让这些老师来发扬我们的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个灾难。

(三)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分析

从现用武术教学内容来看,小学阶段的武术教学内主要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简单的动作组合为主。初中阶段主要突出武术套路教学,而在高中阶段则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生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来看,突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总体指导思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数教师不理解,不知道武术不教套路,该教什么?怎么去教?

(四)中小学校领导武术教学的认识分析

在被调查的校领导中,多数人认为武术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并且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多数校长们认为:专修田径球类等项目,教师能教好武术,专修武术的教师教不了田径球类等项目。也就是说,毕业前说“不会武术”的学生们,在中小学的校领导们看来能教好武术。《课程标准》实施后,对武术教师的武术教学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难教、受累的武术课。于是教师们消减了武术课,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来教学,以达到学生锻炼的效果。这和《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背道而驰。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不用西方竞技体育和韩国跆拳道等域外武技的强势入侵,我们自己就会把这块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丢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华中地区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在教师、教学内容、学校重视程度,而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

2.武术专业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学中占的比例最少,影响了武术教学的开展。

3.每年就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比例不少与我们中小学缺少这种专业的老师相矛盾,究竟流向何方。

(二)建议

1.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让武术课真正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3篇

摘 要 武术社团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中重要的社团之一,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为目的。但目前,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社团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器材场所条件不足、社团经费严重短缺、缺乏专业老师对社团的指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社团本身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科学性的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武术社团 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有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任务,体育课的教学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校园里不断的出现了以学生自发和学生参与为主的体育类的体育文化社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武术社团作为最有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就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总结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为今后社团的壮大和规范化发展提高科学性的参考意见。

一、现状分析,

(一)武术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

武术社团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机构等内部建设不完整,社团运转不交混乱,社团内部的机构设置是决定社团内部职务的分工,权利义务的归属,任务分配及责任的承担等。如果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就会出现先管理方面的混乱。没有任务的具体分工安排,领导者的决策等。社团组织活动就无法开展,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二)武术社团内部活动计划实施方案缺失

活动计划是社团内部活动的总规划,需要有具体的目标,活动方案、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俱乐部的活动计划可以分为一学期的活动计划和一年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的详细制定是保证社团活动有组织有阶段性和有目的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社团没有阶段性的活动计划,那社团在组织活动时就无法有目的的进行,没有目的性在活动开展时就比较混乱和没有秩序性。同时,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针对活动计划进行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实施方案的制定是社团活动计划开展的基本保证。实施方案根据阶段性的活动计划可进行具体的实施。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这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社团活动组织不规范,没有目的性,阶段性、无法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武术社团的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目前,武术社团开展的主要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剑术、刀术、棍术、枪术等,武术表演套路为主。很少涉及对抗性的教学内容,如;散打,自由搏击、女子防身术等。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这些对抗性的武术技法比较感兴趣。由于武术社团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的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武术社团的发展和壮大。武术社团的特点和积极性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在参加武术社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能够强身健体和培养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武术的学习,真正的掌握武术的知识和武术特有的技击性。武术本身具有这种特性,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武术套路的演练,把武术各种具有攻防含义的武术动作有机的编排成一定的套路,来让练习者进行练习,同时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对抗的表现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武术散打,散打的技术动作比较实用,基本动作由拳法、腿法和摔法组成。练习者可以通过散打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在社团活动组织方面也比较单一,除了每周2次的武术教学指导外,基本没有开展其它任何形式上的活动。学员很难在社团中学得较为全面的武术知识和掌握全面的武术技术。在参加武术社团中的学员,由于武术基础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一样的要求和进度,不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不需要再学了而有的学生没有学会。社团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会员的具体掌握情况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内容。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影响了武术社团整体的发展。

(四)缺乏武术专业教师的指导

高校武术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社团,学生是社团的主人,主要管理和组织都是有学生完成,学校的管理部门这是起到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也是由社团内部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社团的主要负责学生基本上是社团内部的骨干承担。由于学生的武术专业水平不高,在教学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实践知识,在社团内部对其他同学进行武术技术方面的指导时总是会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无法保障,教学内容也统一,在没有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情况下进行武术技术的教学显得没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武术社团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对不统一。学校体育教师队伍里有不少武术专业的教师,但是武术教书一般都不承担对武术社团的武术教学和指导,由于学院没有明确教书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工作量和课时费等相关政策,所以,大部分体育教师都不愿意主动程度各个体育类社团的活动中目前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师相对较少,专业师资数量无法满足高校武术教学,更无法满足学校的各项武术组织的指导需求。同时很多武术专业的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也参差不齐,有的武术教师是其它专项转成武术的,在武术教学和武术指导方面都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武术社团的教学任务和效果。

(五)专业场地器材的稀缺

专业场地器材是社团发展和壮大的基本物质保障条件,由于学校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备和投入不够,专业武术场地和武术器材数量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武术社团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随着武术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热爱武术的学生和喜欢参加武术社团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场地就会越来也相对减小,器材的数量也随着人数的增加不断减少。导致,最终无法满足学校武术社团的基本需求。专业场地和器才数量和质量的不达标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武术社团的壮大和发展。

(六)社团经费数量较少,经费渠道单一

社团的正常开张是离不开经费保障的,经费是社团组织教学开展活动的经济基础。如何活动的组织和比赛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运作。目前,武术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由参加武术社团的学生自己向社团所教的会费,还有一种是院团委根据社团准备组织的比赛相应的划拨的专项经费。学员所向社团缴纳的会费数额相对较低,一般一学期5到10元。根本满足不了社团的正常开支。院团委所划拨的专项经费也仅仅是能够开展活动的基础保障,想要把活动做大做强基本实现不了。于社团本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自身能力的不足,通过社会上的一些渠道来募捐一些社团经费也是相当有限的,社团的影响力不足,在为企业或是个人做宣传时也无法给对方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的自身想要在他们身上得到所得的活动费用。

二、结论

高校武术社团是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体育类社团,本身承载着很多教育意义。经过分析,总结出现状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社团内部制度的不健全、开展活动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同时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触动你地和器材以及经费的不足也是影响社团发展的客观因素。总结目前存在的额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三、建议

(一)规范社团内部管理机构的建设,健全和完善做到责任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二)增加和补充教学内容,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会员的不同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

(三)建立体育教师的工作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参与性,同时提高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学校重视,增加场地与器材的数量和面积的投入,扩大武术社团在学校里的地位。

(五)扩大经费渠道和增加划拨数额,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青.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

[2] 尹双双,王珍.论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

[3] 邓昔平.长沙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及多功能开发的研究[J].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4篇

一、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种文化类型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必须具备两种特质:一是这类文化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具有其它文化不可取代的品质;二是这类文化需要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吸收与溶入相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营养和充实自己。”中华武术就具有这两个特质,作为民族国粹的武术千百年来植根于民间土壤,它是亿万人民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是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举措。

(二)学校武术能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武术运动能全面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良好习惯。能够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学校武术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和儿童,而学校武术普及和发展的对象也正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在学生时期加强武术锻炼不仅能促进其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武术技能一旦习得就要求长期坚持运动的这一特点本身就具有终身体育的特性。因此通过学校武术的大力普及和发展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武术健身的快乐,成为终身武术运动的实践者、宣传者,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锻炼的条件。

二、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意义。应试教育是中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唯一指挥棒,武术不是湖北省中学体育考试科目,也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上影响了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专任教师缺乏是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数据调查显示,湖北省专业体育院校和综合高校武术专业的学生比例较小,加上武术运动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了武术专业毕业生少和毕业后从事武术教学的人数较少的情况,不能满足在中小学配备武术专业教师的教学需要。在对教师调查的数据显示:80.6%的教师认为中小学需要配备专业武术教师,而实际上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中大多数是球类专业和田径专业人才,只有8.3%的学校有武术专业教师。由此可见,专业武术教师的缺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

(三)教学主体基础薄弱

学生武术基础薄弱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相互制约。目前,湖北省就武汉市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较好,其他地区武术运动开展情况不尽乐观。全省呈现出小学、中学、大学的武术教学严重脱节的情况。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运动缺乏了解,一般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才接触到武术运动,而此时身体、年龄条件的又制约了武术的学习。由此可见,抓紧抓好中小学学校武术教学工作,提高中小学生的武术基础,对完整的武术教学体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武术场馆器材不足

湖北省大部分中小学校武术器材设施和武术场馆建设跟不上学校武术的发展需求,80%中小学校没有专业武术器材和武术场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五)武术项目舞蹈化趋势

目前大多武术教材没有能很好的体现武术攻防技击的特点。特别是武术套路为了向奥运会发展,采取体操、跳水等技能类项目的评分方法之后,更加注重高、难、新、美的发展路线,忽略了武术技击的根本特点,出现了武术技术舞蹈化的现象。这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出现武术舞蹈化现象,没能从小打好学生武术基本功,影响了武术教学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六)教学时间太少

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中其它项目相比,所占的教学时数没有体现其“国粹”的地位。湖北省大多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程,在武汉市等开设地区,一个学期安排得武术课程也只有3-4个学时。教学时数少,没有达到《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不够理想。

三、加快湖北省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国家教委在1992年下发的《在学校开展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示》的文件中指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首先要解决校长、任课教师、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对传统体育的认识问题。学校领导应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基本目的出发,更新观念,重视学校武术。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多渠道地加大武术宣传力度,正面引导与宣传武术运动的不同项目特点,以学校为重点,使人们全面了解武术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化他们的继承意识,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武术师资的建设可以通过多渠道完成。首先,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武术专业的招生比例,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人才匮乏的现状。其次,可以组织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并将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教学内容通过他们普及到中小学校。另外,还可以聘请校外的优秀武术教师和老拳师兼职,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水平。

(三)加强场馆器材建设

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基建部门应该加大学校武术经费和设施的投入,特别要加强中小学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建设合格的武术场馆,购置必要的武术器材。高等院校也应该加大经费投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场馆条件和器材设施,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改良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门在武术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做全面、系统的考虑,将小学、中学、大学武术教学分步实施,逐级推进,形成科学、系统的武术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进一步完善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强调武术人才培养 “从娃娃抓起”,要特别关注中小学武术的教学与发展。

(五)抓好武术科研,改编武术教材

小学武术教学教案范文第5篇

(Sep. 2008——present)

YANG Xiang-quan

(Wushu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唱响中华牌,弘扬大武术”。2008北京奥运会后,武术沿着竞技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继续前进,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武术功力比赛的完善、功夫王赛事的推出、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强化、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推出等,这些都蕴含着未来武术发展的一些迹象,值得重视。

1 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召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2009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结合竞赛活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先在四川成都、江西宜昌、上海三地进行了武术工作调研座谈会。随后又在北京、合肥、银川、昆明等地举行了武术工作调研会议。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就武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情况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精心挑选正反两面的案例进行剖析,认真查找影响武术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形成了初步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经过精心的准备,2010年3月25日-27日,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换届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建章立制,促进武术事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开创武术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会议对北京市武术协会等10个武术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等15个全国武术之乡、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协会等10个中国武术协会先进单位会员、袁晓超等十佳运动员、庞林太等十佳教练员、徐伟军等十佳裁判员等进行了表彰。

新的机遇,新的征程。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武术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规划。武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主要围绕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主题,“以规范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平台,运用武术会员制和武术段位制构建推广网络,发挥教育宣传的传播作用和竞赛活动的杠杆作用,促进国内外武术文化交流、活跃国内外武术市场,向武术的国内普及和国际推广目标迈进。”

2 中国武术研究院功能的实体化转变

“武术之事无大小”〔1〕,上任伊始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锐意改革,通过不断擦亮武术研究院这块牌子、成立专家委员会等种种措施,为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2.1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机构调整

高小军主任特别重视中国武术的研究工作,明确提出了“擦亮武术研究院这块牌子”的口号。他认为:“武术研究院是向内的力量,将武术界的教授、专家、大师们都集中团结在武术研究院这块牌子下,将全国的力量向内集聚。如果向内的力量无法集聚,宝贵的资源无人组织,基础的事情没人做,肯定无法满足武术界对我们的期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决定“让武术研究院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空牌子,而是有人、有位的实牌子。把武术研究院的工作抓实,抓好武术教育,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和武术精英,做好科研工作”〔2〕。基于此,2010年,在不增加机构、不改变编制的情况下,为了加强业务方面的指导、增强服务功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进行了机构改革,各部门进行了优化组合,其具体思路为:

保留外事部和社会部两个部门;套路部更名为训练竞赛一部、散打部更名为训练竞赛二部;撤销总务部和财务部,将后勤和财务合并到办公室;科研部和发展部合并为研究发展部;新建训练竞赛三部、青少年活动部、推广培训部(各业务部门的领导分别为外事部张玉萍、社会部冯宏芳、训练竞赛一部金肖冰、训练竞赛二部杨战旗、训练竞赛三部周金彪、青少年活动部李小杰、研究发展部罗卫民、推广培训部章王楠)。

这种机构调整加大了业务部门的比重,从而更有利于武术的管理和推广。如训练竞赛三部的设立,将自由搏击、综合格斗、泰拳、武术功力、长短兵等统一管理起来,使比赛更为规范、合理。

研究发展部和推广培训部(分别负责对武术的全面研究、新项目的开发、段位评定、会员管理和武术宣传推广及教育培训工作)的设立,实现了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实体化转变。另外,武术专家委员会(武术青年学者研究会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的成立,更是加速了这一实体化转变。

高小军的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并得到了全国武术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认为,“要擦亮武术研究院的牌子,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思路”〔3〕;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霞光也认为,中国武术研究院的牌子的确到了非要擦亮不可的时候了〔4〕、暨南大学马明达教授认为,“应该强化武术研究院的工作,使之成为实体,成为组织和吸纳社会各方研究力量的科研机构”〔5〕。

2.2 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的产生

中国武术研究院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门致力于武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唯一下属单一项目的司局级科研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武术的历史、理论、技术和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研究,培养和训练武术骨干队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服务。”〔6〕武术研究院成立以来,在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组织学术研究、普及和推广武术健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武术事业的发展,目前武术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发展和弘扬武术,具有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青少年中普及和加强武术教育,既能健身,又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还是保证这宗民族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绵延不息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2009年12月22日,中国武术研究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批专家聘任仪式。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政法司、科教司、群体司以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首批专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经过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反复研究,最后张文广、蔡龙云、马贤达、习云泰、夏柏华、门惠丰、吴 彬、张 山、江百龙、邱丕相、庞林太、陈昌棉、杨振铎、梁以全、吕紫剑、刘鸿雁、陈顺安、康戈武等18人名列其中。

首批十八名专家分别来自武术教学研究领域、武术训练领域、传统武术领域和跨学科武术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整合了全国武术优秀科技人才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和规范标准。相信这一组织的出现对推动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促进武术运动的科学化发展,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武术功力比赛的完善和“全国武术运动会”概念的提出

2008北京奥运会后,竞技武术继续向前发展。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武术功力比赛的进一步完善和全国武术运动会概念的提出,这使竞技武术体系趋于合理,各个武术门派有了一个新的展示、交流的平台。

3.1 武术功力比赛的完善

经过2004-2008年近五年的发展,武术功力比赛的裁判员队伍日益成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日臻完善。

2009年11月1-3日,第六届武术功力大赛与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武术预选赛如期在山东省淄博市体育馆举行。此次比赛的突出亮点是增设了弹弓项目(为将弹弓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光大,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将自己在四民武术社跟随吴子珍所学的这一项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使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和利益规范,并培养了一批弹弓运动员)。

2010年12月11日-12日,由河南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这届比赛,并没有设立新增项目弹弓的比赛)在河南大学体育馆举行。这次比赛,一改以往由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现已调整为研发部)具体负责,为由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竞赛三部负责。这标志着武术功力比赛已经由实验性的研究型比赛转化为推广比赛阶段,这是武术功力比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1年4月20日-22日,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竞赛三部为进一步推动武术功力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完善,在北京举办了武术功力比赛项目设立研讨会,就武术功力比赛的项目和内容,武术功力比赛的竞赛办法、比赛规则、评判标准,武术功力比赛的场地、器材样式,武术功力比赛的服装和礼仪等进行了研讨,为该运动项目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3.2 全运会瘦身,武术金牌总数减少

2008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全运会瘦身,作为唯一的非奥项目——武术的去留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武术将退出全运会、亚运会的说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听取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汇报时对此给予了正面的回答:“武术是国粹,谁敢不支持!”〔7〕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全运会继续保留武术项目。

“全运会是全国最高水平的竞赛平台,在举国体制下,是项目发展的指标和杠杆,在全运会中的位置如何,会对各个项目的发展和未来带来巨大影响。”高小军说:“正是出于这些考虑,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研究,经历至少四次党组会的讨论,在全运会瘦身宗旨下,总局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武术项目保留在全运会,并慎重做出在原有金牌总数基础上减少7枚金牌的决定。”〔8〕减少7枚金牌后,武术在全运会上的金牌总数还剩12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把影响降到最低,在不影响整个项目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12枚金牌的分配方案:套路由原来的12枚减至7枚,散打由原来的7枚减至5枚。其中套路部分保留原有项目,金牌只是团体和个人的改变,原来分别占有金牌的男子枪剑和对练、女子刀棍和对练都纳入团体金牌中;散打的5枚金牌中,女子三个级别的小团体1枚金牌保持不变,男子散打的四枚金牌分别为60kg、75kg、90kg三个级别及1枚团体金牌(团体包括56kg、65kg、70kg、80kg、90kg以上)。

全运会武术金牌的重新分配兼顾了套路的发展,同时又使散打金牌的比重增加,这种精简的全运会金牌分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良性的导向,必将对武术技击性的重视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全国武术运动会”概念的提出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中明确地提出了“为向全社会展示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保护并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本周期内组织专家论证促成办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的设想。

全国武术运动会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它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不同武术项目之间的相互学习、全面展现武术的文化魅力和运动特色,对传统武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扬光大,扩大武术的社会影响、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等,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 “功夫王”及“WMA”赛事的推出

“散打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尝试进行了“功夫王”、“WMA”等比赛的尝试,在武术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4.1 功夫王

“功夫王”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黑龙江电视台承办、黑龙江珍宝岛药业集团赞助。2008年3月开始海选,11月29日,在黑龙江电视台2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里,70公斤级宁夏队“过江龙”姜春鹏和军体队“齐城塞断江”曹耀民、80公斤级广东队“盖世虎”边茂富和吉林队“长白大侠”方便、90公斤级北体队“傲世苍龙”黄磊和广东队老将“小霸王”王旭勇、90公斤以上级河南队“中原黑马”陈彦召和广东队“南海神龙”王强之间进行了四场强强对抗,最终姜春鹏、边茂富、黄磊、陈彦召四人胜出。12月31日,“功夫王”总决赛三场比赛在胜出的四人中展开。第一场比赛由70公斤级擂主姜春鹏挑战90公斤级擂主黄磊,结果黄磊胜出,第二场比赛由80公斤级擂主边茂富挑战90公斤以上级擂主陈彦召,结果边茂富胜出。姜春鹏和陈彦召被淘汰后,第三场比赛在黄磊和边茂富之间展开,最终,90公斤级擂主黄磊取得了“功夫王”。在此基础上,2009年7月17日-18日,在广州新体育馆还成功举办了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广州市体育局、中国形意武术专业委员会、世纪荣华国际武术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首届世界功夫王争霸赛。

4.2 WMA(武林大会联盟)

WMA(武林大会联盟)是WushuMastersAssociation的缩写,它是在2007年3月6日诞生的“武林大会”基础上于2008年12月30日成立的一个传统武术职业赛事联盟。主要由山东兴武堂俱乐部、广东搏牛俱乐部、河北云飞俱乐部、陕西红狼俱乐部、青岛响虎俱乐部、广州永侠俱乐部、山西鑫度武术俱乐部、陕西大鹏俱乐部旗下的签约注册运动员参与。

为了使比赛规则简洁、规范,亦为了便于武术推广,WMA的专家技术小组大胆尝试并制定出了30个标准化技法。选手比赛时,只有使用这30个招法并产生明显的打击效果时才能给分。

作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端于中国本土的武术职业联赛,WMA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第一档真正具有较成熟产业链的职业联赛〔9〕。2009年12月17日,由国家版权局指导、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办的“2009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年度评选结果揭晓,央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凭借WMA的成功运作当选。

2009年12月22日,为进一步发掘WMA的潜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从功夫到武术——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在广东省从化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体育产业经营者以及WMA八个武术俱乐部的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大家共同为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发展献计献策。

2010年1月9日,由CCTV-5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CCTV央视体育承办,以“体育产业,2010新气候”为主题的“2010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在这次高峰论坛上不但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江和平和张海潮任主编、阮伟任和王兰柱任执行主编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而且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IMG亚洲区副总裁及市场和销售总经理范思高、《中国体育报》常务副总编辑张乐年、《中国日报》社总编助理任侃等还共同探讨了“武术的全球化版图”,试图构建我国武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体系〔10〕。

无论是先前的“武状元”、“散打王”,还是如今的“功夫王”、“WMA”,都沿着武术社会化、散打产业化的路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也预示着未来武术的发展趋向。

5 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新发展

2007年10月,在新疆召开的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段位评定从套段转入考段”的决议。以此为契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开始举行部级段位考评赛并策划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

5.1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策划与出版

为规范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工作,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相继聘请了一百多位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启动了段位考评内容的创编和配套教程的编写工作。

2008年7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提纲通过中国武术协会的审定。随后,《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工作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年10月,该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

2009年10月16日,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列为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宾国(一年一度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被誉为出版界的奥林匹克盛会,2009年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展)活动计划之一的《‘魅力武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全球首发式在中国主题馆隆重举行。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详细介绍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制度、内容、标准和实施办法,其精彩的演讲穿插中国武术家的精湛表演,为传播中国武术文化以及扩大中国武术段位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月19日,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于再清、国际武术协会秘书长王筱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及主编康戈武亲笔签名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为纪念教程出版特别订制的邮折被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副社长刘援送到了位于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了《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史》、《武术概论》三册理论教程和一册《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试题解》;选编了长拳、少林拳、太极拳(陈、杨、武、孙、吴、和)、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戳脚、翻子拳、八极拳、螳螂拳、五祖拳、咏春拳12个拳种的17册教程以及不受拳种限制的《趣味武术》、《武术功法》、《自卫防身术》和《剑术》、《短棍》、《二节棍》三种器械教程。

为体现传统武术“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风格特点,该系列教程不但按照打、踢、拿、靠、摔的顺序编排1-5段的单练套路(6段套路为打、踢、拿、靠、摔技术的综合),而且,单练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合起来就是对练。这样,每一段的单练、对练以及拆招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此一步步逐渐练习,为较为科学、系统地掌握好某一个拳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套教程得到了有关人员的高度认可。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认为,“这套《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是中国官方首次制订并推出的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标准的配套出版工程,完善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内容和等级标准”〔11〕;中国武术协会的审定专家认为该教程“编写目的明确,体例得当,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段级标准与技术难度适宜,技术规范,拳种和器械风格突出,是一部学术性、代表性、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达到了实施的标准”〔12〕。

5.2 武术段位制进入学校

2009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议,将武术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加强武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积极推进武术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13〕。在武术进入学校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对练习武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为此,许多人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诸如“淡化套路、突出攻防”等一些启示性意见。但终因可操作性差而没有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出炉,为解决武术进入中小学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

5.2.1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开题

2009年6月30日,为更好地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开题仪式,迈出了“武术段位制”进入学校的第一步。

该课题采用《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的《长拳教程》、《剑术教程》、《短棍教程》、《趣味武术(段前级)教程》为教材,力求在解决学校武术教什么的基础上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

研究将在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东北、西南七大区域的266个教学实验点进行全国范围的教学实验。为出色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在主管单位拨给的课题立项经费50万元的基础上,又将陈正耀捐赠的159316元投入进来。

我们相信该项课题的顺利开展会对长期以来困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武术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5.2.2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首家试点学校挂牌〔14〕

2009年11月30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稻地镇中学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试点学校挂牌仪式。

稻地镇是古滦州四大名镇之一。2004年,王立光担任稻地镇中学校长。2005年,稻地镇中学本着传承武术文化,发扬武术精神的理念,把武术搬入校园,并且开发了校本教材——枫叶长拳。

“健身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以体育为龙头,体育以武术为亮点”为办学特色的稻地镇中学通过普及武术,不但增进了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6 武术科研的新动向

2008奥运会后,武术科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兴起、武术定义研讨会以及统一武术散手和武术散打名称研讨会的召开、蔡龙云大师工作室的设立以及众多武术学者纷纷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等均显示出武术科研强大的生命力,昭示着武术科研新景象的出现。

6.1 “武术定义与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的召开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里,武术邻近的属概念使体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2009年7月8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研究院“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武术文化,建立标准化体系,从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方面形成统一”〔15〕,在河南省登封市禅武大酒店召开了“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

7月9日上午,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武术被定义为:“是以攻防技术为基本素材,以中国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表现形式的体育运动。”

这一概念与1988年的定义相比,有如下三点突破〔16〕:

(1)在武术的表现形式上强调除套路、格斗外,武术功法同样是武术运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弥补了原定义外延的不足。

(2)在“传统体育”下去掉了“项目”二字,更突出了武术文化归属的社会性。

(3)去掉了非概念定义要求的“注重内外兼修”几个字,使其更符合逻辑学有关定义的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义中武术邻近的属概念仍被认为是“体育”,从这一点来看该定义只是对1988年定义的一种“微调”,仍可看作武术的狭义定义。武术的广义定义是什么,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6.2 统一武术散手和武术散打名称研讨会的召开

2009年8月11日-14日,“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论坛”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召开,论坛设专场进行了“统一武术散打和散手名称的研讨”。

研讨会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发展中心科研处处长康戈武的主持下,首先由武汉体育学院的曾于久教授和天津体育学院的杨祥全博士分别作了《武术散打与散手项目属性论证》和《散打、散手基本意蕴考析》的专题发言。随后,各位专家就散打、散手两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意见趋于一致:散手、散打连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与现在的意思不一样;现代语境中的散手是传统武术的术语,散打是散手体育化的一个运动项目。至于散打在试验阶段称为散手,是散打运动不成熟的表现,是散打运动的一个过渡阶段。

这次研讨会统一了术语,为未来在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散打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3 武术古籍点校工程及武术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2008北京奥运会后,武术史学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在史料的整理、拳种研究等方面又有新的扩展,从而使武术史学研究又前进了一步。

2008年12月,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理论教研室余水清等人编著的《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对明清时期武术论著的基本情况、成就特点等进行综合介绍的前提下,重点对《武编·拳》、《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经拳法备要》、《苌氏武技书》进行了研究。

余水清之外,广东省社科院的阮纪正研究员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拳以合道:太极拳的道家文化探究》一书。

尤其难等可贵的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伟良教授在进行“内家拳”研究的同时,2009年由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选编》一书。该书共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部分,分别对先秦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几千年的武术史料进行了分类与归纳。此时期,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的武术古籍点校工程尤其值得关注。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活动中,社会各界共捐献了武术拳经拳谱476册,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但可惜的是,“挖整”工作结束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仅出版了一部《中国武术拳械录》,其他后续整理和研究工作没有展开。随着武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对这批资料进行整理、点校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武术界众多人士的期盼。2011年9月9日,中国武术研究院终于下发了《挖掘整理资料研究工作方案》(讨论稿),决定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归档、保存、研究、点校、出版和信息化。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挖整资料研究专家会商会议”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层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对如何开展武术挖整资料进行点校、研究进行了会商,并初步选出急切需要研究、点校的一些拳经和拳谱。

2011年12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决定将武术挖掘整理资料的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武术研究院的重大课题给予立项,开始对1982年至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期间收集的120本拳谱手抄本进行分类、点校、注释、翻译和综合研究。

2012年3月19日-21日,中国武术研究院又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召开了“武术挖整资料点校方案专家会议”,研究确定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整体方案、点校规范和课题组任务分工等事项,这标志着武术古籍点校工程全面启动。

对武术史料的重视是新时期武术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大量此类研究成果的问世将有利于夯实武术学的根基、有利于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加快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友唐.春天的气息〔J〕.中华武术,2010,(3):24.

〔2〕〔3〕〔4〕〔5〕王涛.擦亮武术研究院牌子做实武术研究工作〔J〕.中华武术.2009.(6):6-11.

〔6〕中国武协.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武术协会换届会议文件:17.

〔7〕王友唐.刘鹏:“武术是国粹,谁敢不支持!”〔J〕.中华武术,2010,(4):1.

〔8〕武术全运会金牌数减至12枚〔J〕.中华武术,2010,(4).

〔9〕王悦.2009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年度评选结果揭晓,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助中视体育当选〔J〕.中华武术.2010,(2):10.

〔10〕2010中国国际体育产业高峰论坛在北大隆重召开〔J〕.中华武术,2010,(3):22.

〔11〕王涛,龚建新.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J〕.中华武术,2009,(11):29.

〔1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内容、结构和特点〔J〕.中华武术,2009,(10):27.

〔13〕王悦.取之社会,回报教育——访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J〕.中华武术,2009,(4):32.

〔14〕森森.稻花香中盼丰年——“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首家试点学校挂牌〔J〕.中华武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