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地保护措施

林地保护措施

林地保护措施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源地保护工程 中幼林抚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31-01

1 基本概况

贺家湾水源地位于固原市以南20km开城镇境内,属半阴湿气候区,海拔1600~1800m,年降水量400mm,流域总面积2.4万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耕地面积3700亩,荒山荒沟1万亩,土壤为土石质山地,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农民长期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2009年固原市委、政府为了解决宁南山城固原及周边50万城乡居民的生活引水问题,对这里居住的农户实行生态移民,采用鱼鳞坑、集水坑、栽植穴等整地方式,在地势平坦处栽植1.5-2 m云杉、油松,林区道路及水域附近栽植胸径4cm,截杆2m樟河柳,地势较陡地段栽植山桃、山杏、沙棘、丁香、连翘、柠条等树种64万株。营造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4700亩,有效恢复了生态,改善了水质。然而,由于重造轻管,使林内杂草茂盛,造成主要树种生长缓慢,林相杂乱无章。所以原州区试点启动实施中幼林抚育项目是非常必要,又十分及时的,对保持林内卫生状况及居民饮水意义深远。

2 土壤管理

2.1 中耕除草在幼树生长初期,采取人工或原盘耙对幼林土壤随时进行耕作,深度一般为5-10cm,利用太阳光杀菌消毒,起到熟化土壤,消灭杂草的作用,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表温度及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杂草与幼树的竞争,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为幼树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一般为5年。该区属湿润、半湿润地区,营造的是针阔混交林,营造后由于抚育经费的短缺,由林场职工、护林员采取划片区责任进行修枝、除去部分重点地段的杂草,致使抚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为此,我建议从现在开始对该造林区的林相按照规定进行标准地调查,编制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案,按林班、小班分年度进行松土除草、修枝等抚育措施,可连续进行3年,第一年2-3次,春季树液未流动前进行修枝、涂白等,并将修枝、枯枝、落叶清除干净,以减少病虫害危害。夏季对水源地1000m以内的杂草采取人工携带割草机进行割除,在离水源较远的小班适当采取化学除草,但一定要小心谨慎,将除草剂包装瓶带出水源地掩埋,严禁污染水源。进入秋冬季,杂草枯死,结合防火及时对林内的灌木、杂草、枯枝落叶进行彻底清除,保持林内卫生,保持水源地无污染物;对平坦地段杂草较旺可采取机械旋耕处理,深度一般为5-10cm。第二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抚育,第三年秋季1次;保持水分的充分利用,直至林分郁闭。

2.2 浇水

由于固原地区地处西北干旱地带,降水偏少,水资源缺乏“十年九旱”,为该地区生态造林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提高造林成活率,浇水是关键,主要是造林第1年,大面积采用水泵人工扬程灌溉技术,及时浇足、浇透定植水,使树木根系遇水下垂充分接触土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以后,遇干旱年份每年要人工对幼树进行有效补水1次,促进幼树生长。

2.3 施肥

结合除草、耕耙对部分过于瘠薄的沙石质平缓地段的针阔叶树种沿树冠追施有机肥基肥,有效增加土壤氮、磷、钾的含量,在1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结合浇水或有效降雨,在栽植坑内施入尿素和磷酸二胺复合肥撒入后覆土,促使幼林快速生长,及早郁闭。

2.4 补植

幼林补植造林后的1-2年内,通过检查验收,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要及时进行补植,如果成活率低于40%需要重新造林。

2.5 修枝

由于树木的分枝较多,主干不明显必须要对中幼林进行修枝工作。主要是通过整枝,改善林分光照、通风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植被的稳定性,减少干旱威胁,降低病虫危,害。提高主干材质,以此带动经济效益。修枝工作是保证中幼林正常生长,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之一。修枝要根据林种、树种、造林密度、造林目的等不同情况来进行修剪。栽植密度和栽植模式不同林木的检修程度也不同,对于樟河柳等速生树种营造的护路林和用材林,栽后3年以内的幼树进行修剪时,注意培养直立强壮的主干,去除和控制竞争枝,保留辅养枝,并剪去树干基部的萌条,以加快高度、粗度生长。幼龄林阶段(3-5年)树木修剪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阶段(6-10年)树木修剪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时间以早春树液流动前修剪为宜。

2.5.1下层修枝是要把林冠下层的被压木、即将枯死木和枯立木清理干净。将自然稀疏过程中被淘汰的林木及时砍伐修剪。

2.5.2上层修枝是针对阔叶树种混交林,疏出冠幅过于庞大、分枝多、经济价值低,干形差、无培养价值的上层林木。

2.5.3上下综合修枝法可根据人工混交林的实际特点,可以从林木上层和下层选择修枝。修枝强度有很大的伸缩性,修剪后形成的大中小林木都能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形成多级郁闭。

2.5.4间伐部分品种差和生长不良的树木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的生长率和木材质量,将已感染病虫害的林木尽快清除,避免对其它林木造成传染。对于枯梢、干部受伤、枝叶稀疏、枯黄或凋落立木,可根据情况确定砍留。针对于生长快、高大、圆满通直、无节或少节、树冠发育良好的林木进行保留;剪去双杈木、多稍木、弯曲、多节、偏灌、生长慢等品质低劣和长势弱的树木。林地内的枯枝、树叶、杂草等杂物及时清理,做好维护和改善林地的卫生状况,防止病虫害发生蔓延,并能提高预防森林火灾能力。

参考文献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措施;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68-01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在黄土高原腹地及六盘山的北段西麓,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 143 km2,地貌主要是黄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层叠,自然条件恶劣且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导致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前西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2000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目的是保护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充分改善县内生态环境,贯彻“封、禁、造、护、管”等方针,对县内的林地实行科学规划,坚持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进行经济和生态双赢的发展道路,天保工程得到了显著成效。

1 紧抓机会,赢得发展

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由于西吉县情况较特殊,所以将其作为实施的重点,希望扩大中西部的人工林地,快速建立其西吉县东北部的百里生态屏障,恢复林草植被,有效增加森林资源,充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坚持封山育林和保护林地的政策。坚持封山的同时,结合封造和林地保护,对当前的林地、草地及荒山进行大力封育,促使全县森林资源得到长期持续的增长。15年来,全县共完成封山育林3.39万hm2,管护森林面积达9.92万hm2。

2 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为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西吉县成立了机构组织,配置了专门工作人员,针对本次工程展开设计、编制、实施、检查以及技术档案管理等。认真落实工程任务,务必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制定,同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1]。

3 加强措施,严格管理

在建设工程中,西吉县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等,积极探索、总结,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及管理水平。首先,研究《西吉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西吉县护林防火制度》等多项林木保护办法,帮助实现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设计、组织实行的标准化、资源管理法制化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县、乡镇(场)、村、组等4级护林组织,各组层要签定管护责任书,先后选派专职护林员418人,强化林地防践踏、防垦、防盗和防火“四防”措施,确保林地及林木不会受到损害;再次,要实施护林员巡山登记制,护林员对每天出入林区的人员进行登记,排查各种危害森林资源的隐患,贯彻山头有人守、林地有人护、责任有人担政策;最后,要规范工程档案的管理,建设专门化的档案室,并且配备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在相应的培训之后,统一整理和管理工程规划、作业设计、调查表和护理员档案等多N资料,实现规范化管理工程技术和资料[2-3]。

4 求真务实,创得实效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恢复林木生长资源量。乔灌型封育区小班乔、灌木达1 350株(丛)/hm2以上,总覆盖度 ≥30%;灌草型封育区灌草综合覆盖度≥50%。全县森林覆盖由2000年的5.1%提高到7.8%,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明显减轻,侵蚀模数降低了18个百分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二是将天保工程与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移民搬迁指标,动员封育区内及周边居民搬迁,不但扩大了林地,而且减轻了管护压力,促进了工程区植被的快速恢复。三是以天保工程实施为契机,加大种苗工程建设力度,建成总面积逾400 hm2的现代化林木采种基地,年产山桃、柠条、山杏等林木种子逾300 t,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工程实施,分流安置富余工作人员270名,系统内142名职工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保证了部分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来源,消除了后顾之忧[4]。四是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积极改善,带动森林旅游及林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形成、发展,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天保工程区内的火石寨林区已经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很快就发展成为了全县森林旅游业龙头。

5 基础建设,完善措施

建设健全工程管护机制,积极筹措护林资金,加强护林防护的完善措施。在主要的道路口和沟口等地设立永久护林封育的指示牌,并且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森林管护宣传活动,强化公民护林的意识;建立护林点和检查站等;同时强化交通、通讯2项设施建设[5]。

6 参考文献

[1] 贺培荣.曾溪“天保工程”的成功做法[J].陕西林业,2009(增刊1):10.

[2] 代兴波.浅谈对天保工程的几点认识[J].农业与技术,2015(14):94.

[3] 王瑞芳,李辉.国有森工天保工程区长远发展思路及其对策措施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2002(1):1-3.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第3篇

当今我国开展的水土保持事业,其主要目的就是建设流域“海绵体”。水土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三大项,这三大措施均与建设“海绵体”有很大关系。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分坡面工程措施、沟道工程措施和蓄水引水工程措施。坡面工程的功能是截短地表径流线,分段拦蓄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水分。坡面工程的重点项目是整修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改善了坡地的地形条件,加厚了活土层,可增加土壤入渗,减少雨水径流冲刷,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从而改变坡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使土壤越种越保水,越种越柔软,越种越肥沃,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绵田”。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造林可分为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塬面塬边防护林,梯田埂坎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池塘水库防护林等。在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营造林,其最突出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保持林自上而下有林冠层、灌木层、地被物层、地表枯枝落叶层、土壤根系层等五个层次,可层层阻截降水。据调查,林冠可阻截15%~40%的降水,5%~10%的降水为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70%的降水通过土壤变成地下径流,只有1%的降水变为地表径流。水土保持林庞大的根系像重重密密的篱笆、栅栏拦住土壤,以抗衡雨水的冲刷,而被固定的土壤则成为一个可观的水库,可缓洪减灾,除害兴利。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 保护 管理 工程 措施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是林业工作的基本内容,特别在新时期更应该以林业资源保护为手段,达到推进林业健康发展实现的目标。本研究根据林业资源保护的实际工作,对当前林业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梳理了林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性问题,从林业资源保护的观点出发,提供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工程性措施和管理性措施,希望以适合林业资源保护实际的方法实现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升级,达到促进林业工作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1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1.1林业发展的实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和建设工作走向正规,林业的基础性地位再一次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林业资源保护、造林绿化事业得到了普遍开展,形成了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入新世纪,林业的价值和作在社会上已经建立了共识,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最新结果显示,我国已有近20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首次突破20%的森林覆盖率,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活立木总蓄积,≥13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其中,人工林面积在6000万公顷以上,已经成为世界首位的人工林建设国家。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这都给林业资源保护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林业工作者必须迎接这一挑战,通过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现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1.2林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国是一个经济待发展、社会待提高的人口大国,尽管有非常丰富的森林面积以及储量,不过由于人口众多,加之高速增长的经济需求,使得林业资源的利用不规范,消耗很大,以至于林业资源保护的严重不足。一般的说法为:我国人均森林储量仅有世界人均储量的1/8,这一实际情况值得林业工作者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要时刻提醒自己。其次,受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从整体上看西部更为落后,再加上投入不够,不完善的林业体制、机制,以及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突出;最后,因人们受利益所趋对林木大肆地砍伐,没有重视林业资源真正的价值,因此造成了不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最终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再就是管理体系的缺失、执法不到位等,尽管林业资源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消耗的却要多得多,这就要求在开展林业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管理与种植齐抓,科学地管理和保护。

2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措施

2.1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工程性措施

浪费以及破坏林业资源,不但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造成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和灾难,也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大整治措施,特别是采取一些工程性的措施。首先,采取工程性措施对天然林加强保护,以保证天然林面积和储量的稳定。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使林草面积不断扩大,加快林业培育速度;其次,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不能把其内在和价值忽略掉了,加大投入力度,倡导退耕还林,是人工林的面积以及储量不断增加,减缓甚至解决一些地方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问题;最后,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确保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更加宽阔,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湿地,即使发生旱涝灾害,也不会严重威胁到生命以及安全。

2.2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性措施

林业行业的强项就是管理,在当前的背景下更需要狠抓管理,因此这就必须深化改革,对管理机制、体制进行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对林地林权加强管理,以防资源流失;其次,对林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森林利用率,加大森林砍伐以及木材加工的管理力度,使林业建设更加规范化、法律化,提高森林质量,减小付出且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对现有林业加强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使森林事故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更加完善,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搭建林业信息化平台,确保林业发展得更加健康和安全。此外,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管理队伍的稳定,使管理人员的质量不断提高,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管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营造良好的森林执法环境;还需加大旅游业倡导的力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并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在管理和政策层面上实现为林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确保林业健康地发展。

3结语

需认识到林业资源对人民群众和社会生产的重要价值,要从促进进步和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林业资源的保护问题,要将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转化为促进林业工作全面进步的途径和动力,从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以促进林业工作整体性的进步。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是要在此强调提高管理工作的价值,要依靠法律、技术的力量,发挥管理的优势,在促进林业资源保护目标实现的同时,创造出林业健康发展的新态势。

参考文献

[1] 叶庆辉.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05)

[2]吴剑锋,张燕婷.如何解决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信息.2012(17)

[3] 祝思明.浅析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

林地保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7-05

生态旅游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建立在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森林旅游已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而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场所的森林公园,正好为人们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自1982年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森林公园迅速发展[2]。森林公园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我国一大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期为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的资源条件

河北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河北省围场县西部小滦河流域,南北长15 km,东西宽9 km,面积5 351 hm2。地质构造上,公园地处内蒙古台背斜东南部,构造、岩性复杂,岩层古老,受历次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区内岩层破碎、断裂、节理发育,流水切割作用强烈,为丰富多彩的造型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地貌上,森林公园位于坝缘山地区,地处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山结”地带,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多变,山峰林立,沟壑纵横。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短暂,升温较快;夏季凉爽,雨量丰沛;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迅速;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园区内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多雨中心。地表径流丰富,汇聚于谷地河流中,形成常年性河流,滦河支流小滦河就在其中。公园地处国有林场内,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初步调查统计,有高等维管植物90科371属793种。天然次生林植被依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带谱,从低至高可见到落叶阔叶灌丛、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园区内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山地森林中有狼、狍、狐狸等十余种哺乳动物以及黑鹳、金雕等数十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82种。

园区内满清皇家猎苑(木兰秋狝)文化氛围浓郁,自1681年清政府建立木兰围场以后的139年中,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构成了满清皇家“三点一线”的政治活动线。随着时代变迁,木兰秋狝文化活动除保持传统的骑马射箭外,还逐渐衍生出了独具满蒙民族风味的民族歌舞、马术比赛、摔跤比赛、敬酒献歌以及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礼仪、萨满教祭祀观礼及篝火烧烤等,使木兰秋狝文化除具有政治、军事等要素外,更增加了体育、娱乐、欣赏、休闲和参与等内容。

2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布局

2.1 总体布局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又有浓厚的森林文化、皇家猎苑文化与民族风情,公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相结合,可发展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会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部级森林公园。

根据公园的内部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的功能需求,划分为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小滦河休闲游乐带、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和东山生态文化园4个部分。五道沟生态旅游景区面积4 406 hm2,属木兰林管局孟滦林场,可依托区内良好的植被生态环境开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小滦河休闲游乐带面积239 hm2,属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主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河岸景观,打造别具特色的漂流及滨河休闲旅游项目。浩赉郭勒皇家狩猎体验区面积466 hm2,属

兰林管局桃山林场。该区曾是当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现处于滦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开展狩猎体验活动。东山生态文化园,位于围场县城东山,面积240 hm2。利用其区位及资源环境优势,建成围场县集文博、健身、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大众活动场所,同时配套完善围场县城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

2.2 植物景观规划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中的主体景观又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环节,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按景观需要,结合造林(种草、种花)、改造和整形抚育等措施进行设计,尽量保持森林植被原始状态;森林公园内尚存的宜林地,应结合景观进行人工造林(种草、种花),植株应自然配置;对于生长不良、无景观价值的残次林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景观应具有特色,并应与总体景观相协调。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充分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并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合理搭配、相互协调。营林生产过程中兼顾景观性,在重要的游览区不对景观构成破坏。

植物景观规划具体措施。水土保持林绿化规划:对于山地上部、公路两侧及阳坡等植被稀疏地带,规划水土保持林,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防止水土流失。主要种植根系发达、耐旱的乔木、灌木等。护路林带绿化规划:以护路为目的,减少和防止塌方,保障行车安全。绿化应因地制宜,道路两旁平坦的部位或区域可种植单行或双行树冠较大的乔木(结合灌木)。道路两旁为陡坡时,可种植藤本和木本地被植物。在适宜的地段可选择种植照山白、迎红杜鹃等花灌木。特殊景观区绿化规划:对于特殊景观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应以不破坏其植被资源为前提,适当增加色叶和花果类观赏树种的比重,丰富林相变化,强化季相交替。而对于重要景点的植被改造,要根据实际条件避免单一结构,注重乔木、灌木和草结合。游憩区绿化规划:应着重将绿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地以乔木、灌木、地被相搭配的观赏型植物为主,植物品种可选择部分野生花卉、乡土树种、当地特产果树等。亚高山草甸植物景观规划: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种类基本以双子叶植物草本为主,且观赏效果较好,有大量的开花品种,花期集中,景象壮观。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比较脆弱,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草甸的破坏,严禁人工种植乔木和其他外来品种,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湿地景观规划:现有的湿地以保护为主,湿地的开发应该以不破坏湿地环境为前提,现有的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以喜水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菊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等,不宜引进外来品种。  2.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为突出公园的文化特点,可建设“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布局于服务中心的展览馆内,具有游客中心和园区概况展示两大功能,包括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综合展厅、森林公园自然与生态展厅、森林公园动植物展厅、森林公园人文景观厅。游客中心具有完备的导游服务功能。各个展厅以照片、录像、光盘、触摸式显示屏以及图册、折页及动植物标本等形式介绍园内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带及植物、动物的种类、演替规律、生活习性等内容;以沙盘、导游图、环境公约及游客须知等指导游客在园内的行为,以减少在游览过程中的管理压力。展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给游客一个明晰简要的公园概貌,学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让游客在参观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景区与游线,安排好在园内的游览行程。

建立完善标准的生态标志标识系统。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态旅游概念,充分利用导游系统展示森林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如草甸草原、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对本区的稀有植物、药用植物和古树名木要着重介绍。游客可通过沿途的标识系统了解不同的代表性植物、气候带及所栖息的野生动物。通过学习各种生态标志,提高游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让人们在欣赏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以森林生态为基础,完整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保证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

持续利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1 生物资源保护

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生态环境表现出其脆弱性的一面[3],而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1 植被保护

1)河流源头及两侧植被保护。河道两侧的植被对于保护河道、美化河岸、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至关重要。园区内河道两侧的植被严禁破坏,因景区景点开发受到影响的,应及时补植补种,严防由于旅游开发而破坏植被。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规范游人的旅游行为,使游人自觉按照指定旅游线路参观游览,不能擅自进入景观生态保育区;适当设置围栏及标识,明确保护范围,特别是在天然林资源周围游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同时设立标示牌;在源头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

2)山区植被保护。①对山区现有的天然林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封护措施,同时对民俗部落景区、白桦林景区要进行林地补充,使成林面积不断扩大;对河道沿岸、陡坡、山脊、梁峁等生态脆弱区域现有的植被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尽可能繁衍扩展;在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周围,视立地条件和当地的需求,在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部分经济林的同时,营造景观风景林带,增强景区美感。②对于高山草甸区域,由于其生态十分脆弱,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现有的天然草甸实施就地保护,严禁乱采滥挖及牲畜啃食,并创造条件使现有植被能自然繁衍、自然演替,进入良性循环过程;沿旅游路线树立宣传牌和标示牌,对游客进行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对国家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境应划区、定点进行保护;对涉及该区域的景点开发,只能进行必要的修饰,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并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作。

3.1.2 野生动物保护 ①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周围通过设立标示牌、张贴警示语、加强巡逻与宣传等措施,使之免受人为干扰,保证其正常栖息。禁止追打、恐吓野生动物;禁止游人自行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②在鸟类频繁出现地带,有计划地设置鸟巢、投食台,以招引更多的鸟类,特别是为冬季觅食困难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③在园区内人类活动较多的河段设置护栏和警示标牌,提醒人们不得在溪流、河流中捕鱼,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正常生存环境。

3.1.3 护林防火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生态和景观的物质基础,对其加强保护是第一位的工作。木兰围场森林公园每年春秋季节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必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①改造现有的防火瞭望塔,使其具备防火瞭望和观景平台的双重功能。瞭望塔在设计上要求大方新颖,取烽火楼的形式,顶部平台兼防火瞭望与观景于一体。②公园范围内的一切道路都可以作为防火的应急通道。③储备防火用具,防患于未然,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措施。储备库要建在游客较集中、易引发森林火灾、交通比较方便、取用便捷的地方。

3.1.4 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同时,保护现有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开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的研究工作,在林区设置森林病虫害监测点,配备监测和防治设备。明确防治责任人,定期汇报本辖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时间、数量、危害面积和发展趋势,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播。

2)严把病虫害检疫关。森林公园营造林应尽量避免引进物种,对确需引种的,应严把病虫害检疫关,配备相应的检疫设备,避免在引种时造成新的病虫害侵入。

3)落实生物防治措施。采取就地保护、区内移放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2 景观资源保护

内容丰富的森林景观和优美的地貌景观是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保护这里的植物、地质地貌景观,就是保护木兰围场的生命力。

3.2.1 一般景观资源保护 ①禁止私搭乱建与景观资源不协调的建筑物,除规划的设施项目外,不得随意增设与生态旅游无关的建设项目。对现存不合理的建筑应拆除或移位重

建。②景点、景物及其周围禁止乱刻乱画,以保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③对以木结构为主的景点,应注意消防、清洁卫生及蠹虫危害。④利用原有林区公路系统,尽量避免对路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⑤对影响公园整体景观资源开发的住户实行搬迁措施后,选择种植适当的地被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改善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的环境质量。  3.2.2 特殊景观资源保护 ①古树名木保护。完成古树名木的普查登记、建档造册。对目前需重点保护的树木,可在周围重新设立围栏和标示牌、通气透水、堵洞支撑、防病治虫等。②古遗址保护。对园区内的古遗址进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格、传统风貌,作为供游览欣赏的宝贵文化景观资源。森林公园内的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应考虑与景观的协调一致、与木兰秋狝文化传统协调一致。

3.3 生态保护措施

3.3.1 管理措施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4],为此对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应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①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把环保工作列为森林公园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③兴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其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处置设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开发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④在施工中,要减少采石、破土对环境和景观的不良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地段,施工结束后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环境。⑤施工期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严禁雨季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⑥对游览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⑦对现有植被加强保护,做好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得出现采伐游览区内的林木和其他破坏植被的行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⑧食宿设施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3.2 监测措施 规划在园区的重点和敏感地区设环境监测点,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co2、co、so2、总悬浮颗粒(pst)、氮氧化物、氟化物、苯并芘、臭氧、负氧离子浓度、细菌含量及噪声等。在游览区内适宜地段布设气象、水文监测点,定期监测气温、湿度、水温、悬浮物、ph、电导率、溶解氧及盐度等要素。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估[5],以控制由于游客数量增多对森林公园造成的破坏,将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限度[6]。

3.3.3 保护措施

1)垃圾污染处理。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不留陈旧垃圾;垃圾箱标志明显,数量能满足需要,造型美观、实用,与环境相协调。加强废旧电池等危险废弃物的环境管理,防止重金属、有害细菌污染土壤,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2)污、废水处理。污、废水在管理服务区主要为生活污、废水。排水方式采取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明暗沟导流直接排放。为了不影响景观和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需净化后才能排放。园区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并限制洗涤剂使用量;一切生活污水经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经过生物消毒处理后再排入林地或沟谷。

3)大气污染防治。园区内的烟囱均应安装排烟、除尘设备,增加烟囱高度,达到环保要求;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需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外部车辆仅可停放在各景区的停车场,严禁进入景区腹地,由停车场到各景点的运输由森林公园设置液化气游览型班车等无烟运输工具予以解决;禁止柴油船参与游乐活动。

4)噪声防治。新建建筑物旁尽快种植绿化林带,尽量发挥林带的吸声作用;并利用自然地形,屏蔽一部分噪声的传播;园区内禁放高音喇叭,进入园区的车辆禁鸣汽笛,公园内以及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控制标准,以保持幽静的生态旅游环境;各类型住宿房间必须达到隔音要求。

5)环境容量控制。森林公园经营和管理部门及旅游组织部门应将游人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旅游线路安排游客活动,并对游客采取严格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6)能源建设。森林公园内管理服务区及接待服务设施应采

用电、气代煤、柴,减少大气污染,又保护自然资源。采取节能措施,景点越冬用房和农户住房做好保暖设计;景点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和加热设备;建筑门、窗使用夹层保温玻璃窗。

4 结语

森林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建设,通过国土治理、清理污染源等生态景观保育措施的实施,将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发展,丰富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多种功效。以保护生物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发展森林旅游为宗旨,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准则,对公园内的建设和旅游活动组织进行严格规范,确保园区资源、设施和人员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公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世勤,屈作新.中国2000-2009森林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73-79.

[2] 吴楚材,黄 艺,刘云国,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园林,1994,10(3):32-38.

[3] 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 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 严健标,于晓聪,毛成龙,等. 低碳经济下城市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探究[j].生态经济,2011(8):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