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浙江省东阳市近几年在开展防雷科技减灾在农业科技服务和防雷减灾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当前解决东阳市在履行防雷减灾管理这一政府职能工作中的方法对策。并结合东阳市实际发展水平,不断规范和完善防雷减灾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服务质量,依法行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防雷减灾科技服务纳入地方公共管理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人员素质修养,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服务目的,树立防雷减灾部门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良好形象。关键词:防雷减灾; 农业科技服务; 队伍建设; 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前言:防雷减灾服务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切实履行"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理念的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防雷安全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国务院第 412 号令)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国务院第 570 号令) 、《气象行政处罚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 2005年1月28日中国气象局令第 11 号公布) 等法律法规对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明确的赋予气象主管机构管理职能。1-2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则是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我国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巨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必然决定着不同区域或地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有差异性和针对性。随着农技推广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农技推广不再是个别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责任,而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教育部门、企业和民间团体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性事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在东阳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防雷减灾在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 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防雷减灾科技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雷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县级防雷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防雷安全工作的规划,负责信息收集、行政区域内雷电监测、防雷装置设计初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组织对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开展防雷技术交流、培训、咨询和防雷安全的科普宣传工作,对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 构) 筑物和其他设施的防雷装置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及施工监督工作,定期向市气象局汇报及工作总结。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着避重就轻,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由检测中心完成的工作,防雷装置设计初审人员也有参与,甚至出现检测、验收、工程一批人干的情况职责不明确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雷击灾害造成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追究相关责任将无踪可循,防雷减灾科技服务的社会形象将大大受损。1-32、没有系统全面的防雷减灾科技服务规划。目前防雷减灾服务多是以“走一步,看一步”的形式开展工作,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防雷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及掌握。每年做到的也只是大的项目、突出的隐患、长期开展的工作,而往往灾害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一些隐藏的、小型的、不能形成大的收益的项目存在着较多隐患。工作存在零散性、盲目性,无法形成体系,主观上使防雷减灾科技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偏低。3、防雷减灾农业科技服务技术能力不够。防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防直接雷击,同时也要防雷电产生的雷电感应和雷电波的侵入,专业性较强。但基层气象台站现有的防雷仪器设备根本达不到实际工作的需求,防雷工程技术含量低,缺乏可信度和竞争力,防雷减灾科技服务存在滞后性。4-54、 宣传力度不够,不被社会重视。长期以来防雷避雷不被社会重视,一是防雷意识淡薄。雷电安全常识缺乏,以为雷击是小概率事件,存有侥幸心理; 个别人防雷观念陈旧,以为有根避雷针就能避免雷电灾害; 二是防雷设施不规范。无防雷设计、不按规范设计、先开工后设计、有设计无施工、不按设计施工等现象,造成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不少居民住宅区的电线杆缠绕着电源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等。布局上不符合防雷要求,一旦遭遇雷击就有可能导致区域性、大面积的雷电灾害。而存在以上情况其主要原因还是防雷安全宣传不到位,缺乏防灾意识。6-7防雷减灾科技服务没有明确的定位,忽视了社会效益。防雷减灾农业科技服务是气象服务的一部分,而气象服务已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但在效益考核中,往往是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服务认识不到位。3. 防雷事业发展的解决对策1、 更新服务理念,加强组织管理。防雷管理工作要改变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的观念,将防雷减科技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首位,切实履行部门职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气象主管机构切实履行防雷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职能,政企独立,权、责、财明确,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2、壮大业务团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气象部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作为发展防雷事业的重点内容抓,服务到位,人才先行。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注意: 一是要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在学习; 二是要多吸纳社会上多年从事此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因业务熟练在防雷工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三是在高校吸收防雷专业的毕业生来充实业务队伍。这类人才有着完善的理论基础,再经实际工作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发挥关键作用。3、 坚持依法行政,促进防雷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气象部门行政许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促进防雷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文书要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要规范、许可事项要有法可依、存底存档要规范,行政机构章、行政许可专用章、技术服务用章各司其职,依法依规加盖。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防雷事业健康发展。4、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部门形象。随着法制观念的渐入人心,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气象部门在注重业务能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强气象执法队伍的建设气象执法队伍是防雷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一是要攘匪刂释馐餍蜗蟆V捶üぷ鞑皇撬姹闩扇司屯瓿傻模要有一支守法、懂法、用法,且具备气象专业知识和较高实现政治觉悟的人员队伍; 二是严格把关,无证不上岗。行政执法人员是尽管专业培训并取得一定资格的人员构成,坚决杜绝无执法证人员上岗,不但违背法律法规,而且有损部门形象,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是建立健全专业培训制度,以培训学习,目标考核,考试评分的形式提升执法队伍的素质,树立执法主体部门形象。84总结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防雷等灾害的防御在农业科技服务管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防御管理。防雷工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防雷审核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严格把关,才能在源头上杜绝防雷事故的发生。何庆团.崇左市防雷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 31 (1): 91-93.[2] 张许斌, 许勇.气象科技服务之我见 [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30 (1): 98-100.[3] 王文祥, 梁青建, 张志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状况分析.[J]. 山西科技, 2012, 27 (3): 25-26.[4] 朱斌 , 姜殿荣.吴智君.12121 气象信息电话的营销策略探讨. [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 32(1):98-101.[5] 袁丽军, 粟华林.探讨气象短信的发展之路 [J]. 广西气象, 2006, 27 (3): 49-50.[6] 龚敏 . 气象短 信 业务 发展 分 析 [ J]. 江西气象科技 ,2005, 28 (3): 53-54.[7] 黄尚丰.对广西气象科技服务的一点思考[J]. 广西气象,2003, 21 (2): 62-64.[8] 熊文兵, 周能.气象科技服务的当前形势分析 [J]. 广西气象, 2003, 24 (2): 61-63.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内蒙古阿拉善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48-02

气象是“三农”及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天气气候的高影响行业,农村也是气象防灾减灾薄弱地区,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尤为迫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3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在推进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成效的可靠经验。始终坚持把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两个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农村牧区深入,在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和拓宽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上不断下功夫,为“三农”与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效益明显,赢得了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的肯定以及广大农牧民的好评。

1 建立健全有效运行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为了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满足农牧民需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气象局首先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共识,齐抓共管做好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

1.1 强化组织领导

盟、旗(区)级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当地区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

1.2 强化部门合作

一是先后与涉农部门、环保、国土、旅游等11个单位建立了合作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做出明确规定,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协调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实行科研项目合作,以项目求发展,共同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拓展重大项目建设:①与移动、通信、电信等公司进行深化合作,开发了手机短信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平台,开辟了“绿色通道”,免费为党政领导、涉农部门、种养殖大户、重点服务对象以及农牧民等发送手机短信,正在将城镇居民、学校、相关企业等有关人员纳入免费信息数据库,并列入2012年盟惠民工程;②与盟林业局开展贺兰山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项目合作建设,在贺兰山灾害多发段建立了4个地面自动观测站、8个人工增雨烟炉,第1期共投入资金207万元,有效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③通过经济开发区“金沙苑万亩葡萄园”特色气象服务项目的建设,获得盟、区财政投资53万元,在金沙苑万亩葡萄园建成了七要素、三要素自动气象站,在经济开发区气象局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业务平台。目前,以上3个重大专项项目建设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效果明显,赢得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农牧民满意、称赞。

1.3 完善应急机制

为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制定了盟、旗(区)、苏木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盟、旗(区)、苏木镇3级预案体系;政府发文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成阿左旗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当地政府先后下发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国办44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性文件,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要求重点成员单位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预警信息,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并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列入政府“十二五”规划。

2 增强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阿拉善旗是受大风、沙尘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村牧区自然条件较差,加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灾害防御相对薄弱,各类气象灾害与极端天气频发,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1-2]。

2.1 加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经过多年建设,基层拥有气象、水文等监测预报设施,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来看,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全方位监测预报网络还未形成。今后要朝着资源共享、部门联动、互通的方向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农村牧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作用。通过优化布局、合理规划、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截至目前,建成3个特色农业小气候自动气象观测站、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1个强风自动气象站、3个通勤机场无人自动气象站、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5个七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2个移动自动气象观测站、1部713型天气雷达,同时依托阿拉善盟气象局天气雷达,能对各地区强对流天气状况实时跟踪监测,遇有灾害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变化,加紧会商,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2 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

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扎实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积极探索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新举措,通过“两个体系”建设不断将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阿拉善盟已建成盟、旗(区)、苏木(镇)、村嘎查4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体系;建立了集手机、电视、广播、网络、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建立24个标准化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65块电子显示屏、63个大喇叭、54个气象短信预警机,6块警示牌;建成拥有232人气象助理员、信息员的队伍,实现苏木镇(街道办)有气象助理员,村嘎查(社区)有气象信息员的目标。此外,还组织开发了阿左旗苏木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渠道预警信息。每年围绕农牧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等主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苏木镇、村嘎查开展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开展气象助理员、信息员及防灾减灾联络员培训,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3-4]。

2.3 完善农村牧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目前,已基本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旗,应急预案到苏木镇,预警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种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能力,提高农村群众互救自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合作能力和水平。

2.4 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编印《农业与气象》《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指南》《农牧业气象服务手册》《农村雷电防御知识》等宣传资料,通过进学校(社区)、科技下乡、3·23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采取座谈、讲课、演练、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不断增强和提高农牧民合理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科学生产、管理及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3.1 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

打造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对决策气象服务实行“直通式”服务,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各旗(区)、苏木镇(街道)分管农业生产的领导、村级干部及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手中,同时也为能够接收手机短信的农民提供“直通式”农用气象信息和灾害性预警信息。信息多渠道,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12121”气象服务电话、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直通式”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服务。

3.2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涵,组织与涉农部门合作,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通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调查资源情况和承载能力,以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当地气候资源,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决策服务,帮助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充分发挥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防灾、生态环境改善中的作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促进农业增效的现实生产力。

3.3 打造特色气象服务

针对地方农牧林业生产需求,突出特色,不断拓展专项气象服务,为专项生产或活动提供气象服务,开展额济纳胡杨景色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马莲花旅游文化节、万峰骆驼赛文化节和向日葵、油桃生长季气象条件分析等专项预报服务产品;制订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制度[5]。

3.4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针对该盟主要农作物玉米、向日葵、西瓜等的播种、施肥、喷药、收获和设施农业蔬菜、特色农业、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双峰骆驼保种基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各种农牧相关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在春种春管、夏收、夏种、秋收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

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该盟气象为农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产品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农业气象业务观测手段落后,需加强现代农业观测站网建设;三是农民对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欠缺,防御意识淡薄;四是部门合作、专业技术交流不够,提高灾害防御的能力不够;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农村终端系统不够完善;六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不够广[6]。

4 参考文献

[1]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2] 矫海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3] 严晓岚.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J].科技,2009(3):54-56.

[4] 肖佳萍.新一代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方法探讨[J].贵州气象,1999(5):38-41.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范文第3篇

1桓仁县农业灾害特点

农业灾害分为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农业自然灾害是指因气象、病虫等原因而造成的农业灾害;农业人为灾害是指因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当所造成的农业灾害。有效实行农业防灾减灾需要从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去综合分析,科学实施。

就农业自然灾害来说,因桓仁县2011年冬季降雪较少,根据气象预测2012年春季降水量少于往年。2012年在春耕播种时土壤缺水、水稻插秧时供水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1-2],同时因2011年冬至2012年春缺雪少雨,农作物虫害的发生程度相对偏重,因此2012年出现农业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就农业人为灾害来说,受人们种植方式的影响,因施肥、打药、耕作不合理而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因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因农艺措施普及与应用的面积不够而导致的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农业人为灾害的重要原因。总体来说“天灾和人祸”是农业灾害的综合表现。

2保障措施

2.1科学备耕保春耕

强化备耕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可靠、充足的农资储备是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在种子备耕上要着重储备耐旱品种,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适当地选择同一生长期的耐旱品种,以有效地应对2012年可能发生的旱灾。在肥料储备上要储备符合桓仁县耕地养分特点的配方肥,根据桓仁县土壤检测分析,种植玉米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28∶10∶10的配方肥,种植水稻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16∶8∶10的配方肥为宜。农药的储备应选择高效、低毒、安全、低残留的农药制剂。同时应做好水泵、地膜、遮阳网等农资的储备。在备耕工作中要严格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证农资安全,为农业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2.2加强田间技术指导,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倡适时抓早,要特别注重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是保证水稻早插秧的根本。实现水稻早插秧就可以充分缓解插秧用水,提升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水稻生产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桓仁县的水稻育苗时间应掌握在4月15—20日。在水稻田间管理用水过程中,要采取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既有利于水稻生长,又能均衡农户用水,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在设施的维护与使用上要创新方式,实施有偿管理和有偿使用,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在防汛抗旱的基础作用,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效率。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旋耕、机械插秧等技术,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抢抓土壤墒情,加快春耕进度,实现农业防灾减灾。

2.4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

针对八里甸子镇的马鹿泡村、柞木台村与木盂子的高俭地村等高寒冷凉地区,要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5实行科学施肥

一是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和需肥量实施配方施肥,把握好基肥、种肥(口肥)和追肥的施用时间和方法。基肥、口肥应选择有机肥和磷钾肥,在翻地和播种时施用;追肥应以氮肥为主,在作物生长的最佳施肥期施用。一般来说,玉米的最佳追肥期是大喇叭口期,水稻的最佳追肥期在水稻分蘖末期;二是肥料深施。通过肥料深施能有效地减少肥料损失,实现农民节本增效,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肥料深施具体来说,要做到基肥深施、口肥底施、追肥覆盖;三是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2.6科学有效地实行安全控害

一是对桓仁县的鼠害、玉米螟、稻水象甲、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要实行全面的统防统治,提升防治效果,实现防灾减灾;二是针对不同作物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组建专业机防队伍,实施统一防治,从而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测预报工作,普及科学用药技术,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减轻农业人为灾害的发生,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目标。

2.7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行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好国家各项农技推广项目[3],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十、百、千、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县、乡、村农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的无缝对接,有效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光荣而艰巨,增强农业防灾减灾,人民群众是主体、春耕备耕是基础、科技指导是关键。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4-5];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该项关涉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推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4参考文献

[1] 常原飞,武红敢,董振辉,等.部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J].林业科学,2011(6):93-100.

[2]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长期趋势分析[J].山东农药信息,2006(7):25.

[3] 迟安荣.瓦房店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2):65-66.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我市地形复杂,气象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市气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气象为农服务目标任务

围绕减轻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影响,着力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三、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快农村山区、林区、重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雷电多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完善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全市各级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要齐心协力,全力配合,推进气象设施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和信息共享,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气象信息设施建设。以农村信息化体系为依托,结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和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大气象信息设施建设力度,在全市所有乡镇逐步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气象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加快建成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体系,至少在每个乡镇政府和人口密集区建设一个电子显示屏,在2/3以上的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高音喇叭,并保持设施正常运行,及时向农民群众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信息电话、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与服务,促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通过至少一种手段将气象信息传送到每一位农民。

(三)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建立我市现代农业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1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观测基地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四)加强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建设。各地要组织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推进农村科学防雷。要把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与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防雷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建筑物防雷减灾能力。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各级农业、水利、林业、国土、通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通信部门要建立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及时免费向公众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乡、村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制发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设立安全转移路线警示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农村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二)提高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各地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中,科学运用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加强专项气象服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创新气象服务载体,建立气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的“联系卡”制度。

(三)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要认真组织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做好精细化的动态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优良品种引进提供科技支撑。要建立农村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重大农业工程项目,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县、乡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县、乡分管领导、乡镇气象协理员、农村气象信息员等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追究制。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特征;防灾减灾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极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农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解,对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对策,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使我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得到保证。

1农业气象灾害现状

1.1对减灾防灾工作缺乏重视

所谓的防灾减灾,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对策或措施,来对气象灾害产生之前展开管控的过程,与救灾工作相比,我国当前对于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其投入的力度不足。对于农业的气象灾害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气象灾害的出现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也不限地域。因此,在对其展开预测期间,极容易造成失误的现象出现。由于在开展防灾减灾期间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相关部门对此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1.2对于农民是否精准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如果气象灾害信息被农民接收到之后,则需要利用多种对策来对气象灾害展开防御,从而避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作物带来较大的威胁,虽然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看上去较为简便,但是,其属于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开展气象服务期间,经常会面临气象灾害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对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御造成极大的影响。

1.3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力度不足

针对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对于多种减灾设施来讲,其日常的维护工作必须要积极展开,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要不停完善。然而,对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地区在气象灾害的预防设施建设方面比较缺乏,同时也没有展开定期维护的工作。例如:在雨季到来前夕,必须要将水利基础设施加以维护,从而将防洪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或是设施的维护队伍水平不高,都会导致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养护,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或危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阻碍。

2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2.1干旱

在农业生产期间,主要是因为降水量低,空气中水分含量不足,造成土壤缺水干裂而被称之为干旱气象灾害。此种干燥天气会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在我国,出现干旱气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1]。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其干旱发生频率非常高,长期干旱会导致河流干涸、人、畜、农作物缺水,从而对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2.2洪涝

对于洪涝气象灾害而言,主要是因为连续降雨、暴雨,造成雨量集中,地面径流量大而造成的,会淹没大片土地、农田。对于洪涝气象灾害,会严重毁灭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面临减产或是绝收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到洪涝影响,也会将生态平衡打破。洪水的淹没会造成害虫的聚集、蚊蝇的滋生、动植物的腐败,从而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对于洪涝灾害而言,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是其明显的特征。2.3台风台风气象灾害属于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中,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俗在每秒32.7~41.4m,即12~13级,则被称之为台风[2]。台风的发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具有的危害,对植物幼嫩组织带来直接的冲击,其破坏力非常大。对于台风气象灾害而言,季节性、旋转型、毁灭性、不可抗性是其主要的特征。

2.4冰雹

所谓的冰雹灾害,实际上就是因为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剧烈性气象灾害发生,同样也会带来大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极大的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会摧毁农作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害。而冰雹具有历时短、局域性、年际变化大等特征。

3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3.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发展

3.1.1将农业生产实际状况作为依据展开气象服务工作。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其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作为依据,从而展开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确保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带来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期间,必须要将农作物的培育地区、生长规律等作为依据,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加具有精确性的信息,例如:降雨信息、风象信息等,从而保障农民能够将气象灾害预防做好。同时,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服务还需要通过常规的农作物气象灾害服务转换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并且将农业生产状况作为依据,展开农作物产量预报等工作,促使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水平获得提高。

3.1.2将气象信息运用并展开农业生产工作。对于农业生产工作来讲,其无法与气象灾害服务分割。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气候情况的观察,从而做好农事安排。将农村气候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将气候变化图进行编制,并且将气象信息牢牢掌握,从而调节农业生产体系,促使农作物能够得到重新布局,不断引入全新的品种,从而防止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会发生盲目跟风、肆意农作的情况。

3.2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完善

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而针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而言,具有极高的质量要求。对于气象工作人员来讲,其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放置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真实性、准确性上,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加精准的气象灾害信息。当前,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人员来讲,普遍存在职业素养偏低的现象,对于气象灾害机制的设立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展开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时,无法将预测到的灾害结果准确率加以保证,也无法将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得以满足。所以,想要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健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处理:首先,需要开展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形式,并且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从而对农村地区重大的农作物灾害发生条件做出预报或是预警,不断的扩展气象灾害服务范围及区域。其次,对于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依然需要进行改善与建设,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来讲,主要由多个部门以及多个组织构成,并且由政府统一展开监管与协调,对每一项工作做出细致的划分,确保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分工合作,并且将沟通体系设立完全,促使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系统能够组成,共同展开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3.3及时农业气象信息

为了能够保证农民可以在第一时间收获气象灾害信息,必须要将农事安排做好,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个气象灾害专用报警网,并且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进行农村气象信息工程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依靠气象业务体系,从而建立一个专业气象灾害的信息平台,利用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等形式,为农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将覆盖率提高,促使多数农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信息,并且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期间遇到气象问题时,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及时的向气象部门传达,同时,气象部门依据农民的需求以及当时的气象,从而对气象服务做出调整,将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使农业生产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