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18-02

陶瓷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汉代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伴随商旅的车马队伍一路向西的过程中,就将精美绝伦的瓷器带向了遥远的西亚和中东地区,让那些居于更加遥远国度中的人们通过这一件件看似“鬼斧神工”的作品,窥测到东方古国那充满艺术人文的气息和奇思妙想的创意。时至今日,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愈发迅速的今天,传统陶瓷不断依托现代化的技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但不变的是精髓、是文化,是中国人镌刻在陶瓷之中的情怀。

一、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必要性所在

传承与革新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命题,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成了事物发展的两种轨迹和趋势。深厚的陶瓷文化,随着中国五千年绵延历史的不断推进,其也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历史”,也形成了其内涵、深邃的精神风貌,以及独有的技法和工艺,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陶瓷艺术的稀世和珍贵,构成华夏文明也极为重要的一环,让一代代国人将陶瓷之艺薪火相传直到今天。为的就是将那份铭记历史、包含文化的珍藏带到每一个崭新的今天,而不是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当中国发展进程之中一系列有关文化、有关政治经济和思想解放的内容,不断在改变周边的社会形势、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时,社会的艺术氛围也在随即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和丰富、人们的审美元素更加广泛而多元。当传统的陶瓷艺术犹如一支帆船驶入一片全新的海洋世界时,其必须改进“船体”上的些许元素和零件,以便能够在这片全新的海域中更加稳而急促的前行――这些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传承与革新统一的必要性之所在。

二、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价值所在

随着国际间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形式之间的融合愈发密切,越来越多的外来风俗、外来文化甚至是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国人眼中的“世界构成”,也随即让陶瓷艺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状况,呈现出一种更为丰富、更加广阔的境界和美感,为重新审视传统艺术文化及创新带来一种必然性的契机。而在这一层面来讲,这也就是陶瓷艺术传承和革新的驱动力和价值之所在。

(一)有所传承才能有所发展

从本质上说,所谓传承不但是对历史的记忆,是对一种古老文化和技艺的延续,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未来的铺垫,是发展的重要基石。所谓“只有深知昨天的人才懂得怎样过好明天”,就是对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的最佳概括,而这也就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事实上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之中,陶瓷无论是外在的形体还是技艺的创新、还是用于装饰材料的变化,总之其一直都是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从最初单一粗糙的外形,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到后来曲线流动、婀娜多姿的造型变化;从早期纯色渲染,到后来的颜色纷繁绚丽、画面华美复杂;从最初单一的生活祭祀器皿,到后来因为审美而创造、因为欣赏而创新的发展历程,都充分说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前人的历史、前人的技术、前人的审美和对艺术文化的理解。换言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对前人文化底蕴和发展状况的理解,其在未来就不可能有所应对的展开变革、展开创造。

(二)有所变革才能有所传承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关理论中有一句“适者生存”,一直以来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其不仅适用于生物物种的进化和生存,同样也适用于艺术门类的发展。纵观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会发现很多古籍或历史典籍上所记载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以致后人只能从出土文物甚至古书的字里行间去窥探一二,发掘蛛丝马迹。后世人在评价这些艺术为什么会消失,除了曾经战乱更迭所引发的一系列流离失所、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的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艺术形式其内部自有体系之间难以融合所构成的矛盾。历史一路前行,一切艺术形式,不能适应这种潮流的变化,不能基于其而有所变革有所创新,当这种矛盾转化为一种僵持时而不能自拔,其则被淘汰以至消之。所以说,革新并不是一种背弃传统的“脱胎换骨”,很多时候,革新反而是一种维系,是为了在未来更有能力的让艺术形式去传承、去发展。

三、陶瓷艺术传承与革新的途径

(一)传道授业

从古至今,陶瓷艺术是在一代一代艺术家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将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延续至今,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时期,陶艺艺术的传承必须要注重对传承者的培养传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把握好传承的环节,就不能忽视对于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开展和支持。在中国越是传统的技艺越尊崇师徒之道,越是民间的传承越注重对于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把握。中国很多陶艺家也就是依靠这样一种形式,让“陶瓷”,在一代一代手把手的过程中传承千古,直到今日。现代社会较之科技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其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而这也就为陶瓷艺术的传承和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陶瓷艺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像其它职业教育那般带来可观的前景,因此必要时,陶瓷艺术的教育需要政府出面,加以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中国陶瓷事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这一技术学习的队伍当中,将一代代国人的艺术陶瓷之梦,绵延千古、传承流芳。

(二)基于生活元素的变化而有所革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陶瓷艺术的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生活的影子,也必然会拥有无数基于生活元素而形成的创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革新,国内外交流频率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愈发多元化,这就必然导致了其对于传统陶瓷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赋予新的生命形式和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内容。但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陶瓷艺术无论怎么变革,气都不能脱离中国这个母体,不会脱离华夏文明的内核,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谓的革新就可以充分基于周围生活元素的变化,融入新的表现内容,在不违背其价值观和艺术核心的基础上,糅合多种艺术形式,在融合中寻找创新变革的“图景”,也在创新变革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

总之,陶瓷艺术和许多其它类型的艺术形式相同,要想存在发展,就要秉承传承与革新的统一。传承是为了铭记昨天的历史、承载古往今来的记忆,只有深知过去、才更有资本去探测美好的未来;而革新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潮流,不断缝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只有保障生存,才有可能赢得发展形成的历史。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陶瓷艺术中的一切元素与工艺手法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其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革新,就要坚持“师者,传道授业”的传承之道,以及基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展开的各类元素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面对社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始终绽放出持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唐玲,郭峰.溉古泽今 艺无止境――当代陶瓷艺术从传承走向创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1).

[2]李曼丽.平面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设计[C].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A].2015.

[3]王响铃.抟埴之道:从传统到实验性的发展和探索:基于对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三代陶艺人的访谈感想[J].艺术品鉴,2016(01).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陶瓷艺术;生产技术;应用理念;设计创新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明,在成熟的文明机制中,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善的元素内容,这些元素内容是以物质元素应用为基础,融入具体应用理念的元素体系。当然,在整个文明体系内,通过各种元素进行融合作用,从而构成了体系化的文明体系。在这一传统文明体系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这一艺术元素中,其不仅是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融入了相应价值理念的具体设计元素。尤其是茶文化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就必须从其应用基础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其中所具备的关联元素,从而形成完善全面的应用效果。

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实际上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通过将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在融入时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结合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为我们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其对相关元素应用也形成了各种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饮茶环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着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对茶文化理念形成了成熟感知。而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茶具品茶,不仅能够感受茶中所具有的芳香,同时也能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在使用的茶具中,陶瓷茶具有着成熟的应用体系。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但是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必须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层次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和客观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

2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

事实上,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元素,而陶瓷艺术的应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标准和要求的具体提升。陶瓷在生产应用的初期,其更多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无论是材料的生产与提取,还是整个陶瓷生产技术的完善性,均较为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瓷艺术更多充当的是极具应用属性的生产工具。而随着陶瓷应用与研究不断成熟,陶瓷工具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其艺术性元素和文化性元素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的体系化形成。当然,在陶瓷艺术应用过程中,其通过生产陶瓷茶具,通过融入相关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当然,陶瓷茶具在应用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相应载体和基础,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事实上,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支持。想要形成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具体影响认知,就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化元素形式,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形成对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发展压力,而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必须从该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探究其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艺术传承理念探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压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很难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传承载体,从而使得这一系列文化元素未能形成全面传承。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其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丰富认知元素的重点,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压力下,提升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具体应用内涵就极为必要。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融入,通过创新发展,结合保护机制与开发策略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传承压力。所谓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在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系统化传承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将各种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融入,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进行全面融合。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都必须从其中所具备的内涵理念中切入,通过融入理念元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着重要要求,当然,将各种具有内涵关联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融入,从而也使得各种关联性文化也实现了有效推动力。对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来说,茶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内涵,而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和载体,因此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应用。无论是茶文化元素,还是陶瓷艺术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想要对最大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文化认知,就需要充分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对整个社会传承环境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其在充分满足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多样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

4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还是相关陶瓷艺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在整个文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需要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茶文化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全面融入。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陶瓷茶具艺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理念,更是为陶瓷艺术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陶瓷茶具艺术作为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主体和关键,提升陶瓷茶具艺术的内涵元素,丰富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其综合价值的诠释与发挥。当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弘扬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并将其与陶瓷艺术文化的相关内涵想系统化融入,其不仅是对该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为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民族认同感的实质性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相应关联点,而这一关联点实际上就是陶瓷茶具,因此优化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创新陶瓷茶具的材料选择,通过有效融入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理念,并探究适合二者融入的元素,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整个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茶文化不仅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其同时还是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对于陶瓷艺术发展来说,想要实现该艺术体系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不仅要从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与陶瓷艺术利用相结合的共性元素,同时也要从传统艺术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理念内涵,通过将其融入到整个陶瓷器具生产过程中,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运行而言,通过有效开发传统茶文化的各项内容,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系统化经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在传统茶文化经营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资源优势,融入实质性创新和元素完善,从而为传统茶文化开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各种生态;绿色元素发挥具体文化元素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具备了相应价值。而在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陶瓷艺术有着重要的应用技巧和成熟度,无论是茶具的应用材料选择,还是茶具的生产发展历史,都与陶瓷艺术发展应用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茶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不仅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理念内涵融入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素媛.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2):131-134.

[2]林建群.陶瓷艺术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缘来如瓷”会所设计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2014(3):220-222.

[3]龚保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开发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3-75.

[4]董余靖.中外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佛山陶瓷,2015(16):156-158.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第3篇

雕塑陶艺作为陶艺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通过分析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并阐述我国现代雕塑陶艺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为我国雕塑陶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现代雕塑陶艺是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分析西方雕塑对传统雕塑陶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雕塑陶艺必须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要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现代艺术审美。

一、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

西方雕塑发展历史悠久,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也被古埃及雕塑所影响,创造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流传千古的作品。古希腊雕塑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古风阶段、古典阶段和希腊化阶段。古风阶段的希腊雕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借鉴古埃及雕塑作品的风格来制作雕塑,雕塑大多古板、生硬,雕像的重心总是放在双足之间。直到古典阶段,希腊人们倡导自由,将雕塑的重点放在一只脚上,显得人体雕像更加生动、真实。古典阶段是希腊雕塑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希腊雕塑追求真实、生动、完美。历史中将亚历山大远征直至罗马帝国的建立时期称为希腊化阶段,在此阶段,希腊雕塑充满对人体的赞美,崇尚人体美感,这点可以从这一阶段诞生了大量的雕塑来体现。

罗马帝国的诞生让西方经济中心从希腊转移到意大利,罗马虽然迫使希腊成为其国土的一部分,但从文化层面来说,希腊可谓是胜者。罗马贵族以获得希腊雕塑为荣,使罗马人大量学习希腊雕塑的创造并模仿其创造风格。乃至流传至今的很多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人仿造的作品。罗马雕塑延续了希腊雕塑对真实、完美的追求,著名的罗马雕塑《奥古斯都全身像》《卡拉卡拉像》等都突显了罗马人对宏伟、庄严的追求。

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基督教的盛行反应在当时雕塑作品的创造中。当时,许多雕塑作品充斥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活动促使人们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艺术家对人体的赞美和追求促使当时的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大卫》是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出作品,在这一作品中,表现的是一个肌肉和体格都比较匀称的青年,他面容俊朗、充满自信,双眼凝视着前方,仿佛在观察远处的动向。这一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雕塑中最值得夸耀的人体雕像之一,它突显了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是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复制,但实际上是对禁欲主义束缚的突破,充分表现了人对改变世界的巨大影响。

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丰富了西方雕塑的内涵。19世纪,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新型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的诞生,为西方雕塑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作思路。20世纪后,工业革命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也对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挑战。后现代主义雕塑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物品的集合、工业废料的再创造和新材料的利用等,表达了这些艺术家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赞美。

二、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

我国雕塑陶艺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彩陶雕塑。彩条雕塑表现了当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和象征意义。原始陶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无法就生老病死和自然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便将巫术和图腾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原始雕塑的诞生正好与巫卜文化相对应,其在当时是一种人类与神灵沟通的道具,其蕴含的意义超过了普通的器皿,突显了象征意义。古代人民对生死的看重使得冥器类雕塑陶艺得到空前发展。“兵俑”是一种“冥器”,用“俑”陪葬在古人看来可以寄托生者的哀思之情。陶俑是雕塑陶艺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理论。随着清朝的覆灭,我国开始近代化发展,此时中国雕塑陶艺开始出现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对陶艺求变求新的要求展开了新的探索。促使中国陶艺多样化发展。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使我国雕塑陶艺的创作思想、创作思维发生变化,并且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创造工艺和审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西方雕塑讲究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中国雕塑陶艺更多的是对传统陶艺的传承,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对立的因素。

中国现代雕塑陶艺是建立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也促使我国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呈多元化发展,从而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前卫雕塑陶艺,其突显的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创新。现代雕塑陶艺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的创作群体,同时也以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表现风格是以雕塑陶艺表现主义作为重点,突出艺术审美的表达,主要通过借鉴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对事物的重新提炼,表达事物的内在涵义,促使雕塑陶艺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

三、中国现代雕塑陶艺发展方向

如何进行雕塑陶艺创作?如何继承传统雕塑陶艺?如何创新雕塑陶艺?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雕塑陶艺术家的问题。“西学中用”虽然是传统的论调,但仍未过时。继承传统雕塑陶艺中的精华,如器物的线条、釉色的选择、装饰的华丽、雕刻的精细……这些无一不是传统雕塑陶艺的精华,现代雕塑陶艺必须继承这些精华。同时,要摒弃“拿来主义”,不能将“后现代”“古典”全盘照收,而是要学习西方雕塑对个性的追求。盲目照搬,不加以分析和评判就抄袭他人,只会让雕塑陶艺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优秀的雕塑陶艺作品,应该是让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能够激发观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对陶艺家来说,雕塑陶艺作品就是其思想感悟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现代艺术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艺术家为了获得关注,错误地将创作观念放大化,导致作品失去了艺术性,使观赏者无法立即明白其中的涵义。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突显作品的精髓,还需要不断发扬艺术审美精神,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造型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表现雕塑陶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传达陶瓷家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赏者的认同。。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化的视角研究磁州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转型,针对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为磁州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磁州窑 传统手工艺 时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是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因地属古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烧陶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出土的夹沙红陶和朱沙褐陶器断定,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窑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编者加:彭城即徐州,历史上磁州窑的中心)”的美名。

磁州窑烧制的瓷器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其中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方法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的装饰方法最为盛行,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婴戏杂技、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等绘制在瓷器上,形成了质朴、明快、刚劲、豪放、纯粹、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中外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曾经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今却面临如何保护和传承,进而健康有序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磁州窑的保护状况、现存问题、发展趋势及产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磁州窑在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二是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三是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四是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 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1、保护遗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建立完整的相关措施来维系我们对磁州窑文化的高度敬仰,将这些陶瓷记忆、文化积淀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体现和延续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关于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磁州窑的研究人员也从事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对磁州窑有形的东西进行保护,而且要保护磁州窑文化艺术无形的活标本,例如博物馆既要有有形的静态文物陈列,也要有动态的过程演示;既要有专业人员对磁州窑做系统的发掘、抢救、整理、甄别和保护,更要做深入的学术保护,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从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专家、学者要相互支持与协作,拓展学术领域,通过研讨会、现代传媒、出版印刷等手段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推动学术保护的深入发展,丰富磁州窑的学术研究氛围。

2、扶植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磁州窑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刻记忆,而那些生活在民间的磁州窑传承者和实践者们则是磁州窑文化活的载体,磁州窑“千年窑火”摇曳到今天,只有工艺的传人才是它尚未熄灭的象征,高素质、高水准的传承人能使磁州窑文化传承有序,上千年形成的磁州窑工艺分工精细,从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炉共有72道工序,没有40多人完不成制瓷的全过程,所以必须把这些民间工艺大师重视保护起来,要对磁州窑传统的工艺大师进行认定,进一步加强“活态传承”方面的制度规划和建立,对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优秀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展会、交流会等平台为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创造机遇。

3、推动创新。首先,从创新的观念上看,磁州窑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磁州窑的生命力取决于和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大众生活相融合。磁州窑艺术要创新发展,继续发扬光大,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让它和当今社会生活价值和人们新的价值判断结合起来,磁州窑艺术不仅要以原生态、单体的方式存在,更要让其优秀的的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先进文化艺术和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结合,从宏观上逐步实现体制、品牌、产业、管理和教育的创新,从微观上则实现技术、工艺、材料、造型、包装和宣传的创新。

其次,从磁州窑的创新形式上看,创新必须摒弃守旧,守旧就是迷信古代,唯古是尊,不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装饰方法、器物的造型还是制作的工艺手法都盲目的仿效古代,因此在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上都难以创新,有的甚至仿制古董,这样的磁州窑产品缺乏创新,没有艺术生命力,很难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创新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那就是猎奇,盲目的搞一些所谓的很“艺术”的东西,脱离了磁州窑艺术的精髓,失去了磁州窑的文化生态特征,认为越是奇怪就越有创造性,这是一种缺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不尊重。

今天,在彭城,一大批当代陶瓷艺术家如:任双合、阎保山、刘立中、张润生、魏启山、谢凤芹、安际衡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努力寻求独特又合理的创新,创造了许多当代磁州窑艺术的奇迹。例如刘立中的作品里不仅有他烧制的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花梅瓶、八仙祝寿、红楼十二钗等彩釉艺瓶,还有他运用现代手法创作的抽象的陶艺作品。

二 处理好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严重制约了磁州窑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磁州窑和其它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在应对“现代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传统与顺应现实之间,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有些学者是反对磁州窑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原汁原味”的东西最能反映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本色,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磁州窑陶瓷的传统审美(艺术价值),势必会忽略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如何保持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性并协调好现代化才是磁州窑应真正面临的问题。

双轨制是磁州窑陶瓷产业化的可行之路:一方面坚持传统,特别是艺术陶瓷,沿用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结合现代科技条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造,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手工工艺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机器生产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同时寻求手工陶瓷的生存空间,拓展高端市场,这样传统手工陶瓷就能够吸聚足够的设计、制作和销售等领域的人才,进而使其传统的手工艺和技术得以留存并不断改进。工艺可以是传统的,管理、营销却是现代、科学的,所以这也是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另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是发展日用陶瓷的规模生产,首先可以在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上做出探索,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装饰手法及艺术特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形成产业化规模;其次是进行产业联盟,陶瓷行业内部通过分工合作,整合现代磁州窑的配套资源,同时要在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改进,做大做强磁州窑陶瓷产业。

如今,彭城的陶瓷艺术家们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集合起来,不仅开发出了象牙瓷、骨质瓷、白玫瓷、美术瓷、高温瓷板壁画等新型产品,还创造出手绘、雕金、托金、嵌金、窑变花釉等新的装饰技法,在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 处理好艺术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产品应具备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审美属性,二是市场属性。陶瓷作品必须具有审美属性,能为消费者和欣赏者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必须具有市场功能,可以通过产业经营和现代市场的运作而营利。也就是说,磁州窑文化应具有双重功能――陶瓷作品的审美功能和市场功能,所以,磁州窑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市场方式运作来向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审美需求的精神产品。

艺术化和市场化是长期困扰磁州窑发展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片面的市场化,二是片面的艺术化。片面的市场化说的是磁州窑艺术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济利益的驱使,管理的混乱,形成了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磁州窑领域严重失衡的商品倾向,唯利是图、粗制滥造、恶性竞争、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不但抹杀了磁州窑的审美价值,还误导了消费者和欣赏者,破坏了磁州窑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再说片面的艺术化,磁州窑陶瓷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包含作为商品的使用功能,同时又具有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磁州窑陶瓷的实用功能逐渐衰退,审美功能趋于主导作用,所以磁州窑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供人欣赏的对象,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但片面的追求艺术化使磁州窑艺术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这样,磁州窑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了,阻碍了磁州窑艺术的健康发展。要逐渐形成一个有当代市场价值的磁州窑产业,艺术性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是“阳春白雪”,它要进入当代生活的环境,市场价值及市场化是磁州窑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陶瓷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格,走过75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成就。磁州窑艺术的独特魅力除了自身的卓越表现外,还吸收了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如书法、绘画、年画、剪纸、木刻、雕刻、诗词等,尤其在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调查表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磁州窑的艺术传承主要是靠师傅传帮带的方式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难领会西方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无法再现,西方的优秀文化更难为我所用,以至于设计的作品没有创新,不伦不类。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过于传统,这是磁州窑人才培养方式的硬伤,只有提高磁州窑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认为:磁州窑可以与河北省的一些高等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联合,相互交流与协作,高校应把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放到磁州窑的“作坊”和工厂里去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当面向老艺人学艺,民间艺人也可以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高校要开设陶瓷艺术的相关专业,建立陶瓷艺术工作室,(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设有“泥人张”、“面人汤”民间艺术工作室),使好的创意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手变成优秀的作品,产学研一体化,把作品变成产品,产品再变成商品,这样学生就知道它的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投身于这个行业的积极性。现代设计教育除了传授现代设计的观念外,一定要注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是现代大学的明智之举。另外,学术的交流与学习也是必要的,通过展会、陶艺比赛、创意园等形式来聚集人才发现人才,营造良好的陶瓷艺术氛围。与其它相关学科融合,培养懂得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陶瓷管理、研发、营销、策划、技术人才等。磁州窑陶瓷艺术要想再次飞跃,创造出民族工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建立完整的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磁州窑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强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挖掘和保护,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磁州窑文化的丰厚资源,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在保护磁州窑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磁州窑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是磁州窑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的世界语汇。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 任泰逢:《我国陶瓷产业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探析》,《兰州学刊》,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陶瓷艺术,学院派,创新精神,否定传统

一、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概述

学院派陶瓷艺术的产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瓷”的烧制。以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祝大年,高庄等为代表,设计制作了一批即继承传统装饰纹样,又融入西方雕塑造型观念的实用型器物。此后形成了一批专业艺术院校,艺术院校陶瓷专业以及陶瓷艺术研究所等,并影响了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韩美林教授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学院派的发展经历了与民艺派风格的融合,受西方现代艺术与陶艺的影响,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感受,不受传统,地域及创作形式的影响,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陶艺作品。

二、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现状及个例分析

当今的陶瓷艺术,艺术价值相对较高,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瓷器,既有继承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又有一批新生代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院派青年作品。学院派的代表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何炳钦教授,他的早期作品运用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将中国吉祥的花卉图案经过设计组合,通过浅浮雕工艺进行制作,使用素雅柔和的色釉进行装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自我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后期作品用色泥镶嵌创作花卉素材的现代陶艺,将色泥组合成花卉,镶嵌在泥片造型作品中,保留了创作中泥土的运动状态,将陶瓷材料美感营造到了极至;近期的创作又加入了青花花卉元素,不仅如此,为了作品的稳定性还花消大量时间研究稳定的釉里红,使用到个人创作中。何炳钦教授将继承来的传统当中的精华元素与自己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花卉样式到器皿造型再到亲自动手镶嵌现代类创作,始终都在探索和研究,甚至利用高科技成型手段进行创作,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都是无前例的。立足本土的传统图案花卉素材在他的思维牵引下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创新的“差异化”。汤正庚的青花山水更是独具一格,由于他长期从事国画山水的教学与创作研,有着雄厚的国画功底,其陶瓷作品以中国水墨绘画为雏形,在继承传统国画中对于笔墨神韵意境追求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山水画表现力的理解,从形式上打破传统。他的早期作品致力于青花瓷表现的探索,画面敦厚华滋,水色交融,在典雅精致的瓷韵中蕴含着高洁意境,皴法独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多元艺术语境中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景德镇这片具有极强包容性的陶瓷艺术孕育地上,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以继承传统为主的民间陶瓷艺术家,他们将优秀的陶瓷制作工艺传承到了极致,例如陶瓷艺术大师彭竟强,他的花鸟可谓将传统的粉彩工艺延续到了极致,他对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只有先继承好了优秀的传统工艺才能既而加入自己的认知进行个性化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他真正做到了与创造经典作品的古人进行交流与对话,从古代作品中学习精髓和技术。他为了看傅抱石的用笔专门跑到南京去看原作,感受原作与画册的区别,从绘画大家那里吸取养分,再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重新面对古彩工艺。他将西方现代艺术以及时代给予他的影响运用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空间的表现强烈的反映出他的个人艺术修养。

三、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存在,就不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和争议的产生,学院派认为,大师们再怎么做都做不过古代官窑,而能代表当代中国人审美思维特征的现代陶瓷还是需要学院派陶瓷创作者们去创造。他们站在不同层面上,代表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向,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会引领将来陶瓷艺术的发展。现如今,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思想在引领这种“创新精神”呢?不难看出,由于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这种排斥,导致现今许多年轻的学院派陶瓷创作者所谓的创新走向了盲目跟风的现状,这股风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而完全对我们的传统工艺视而不见,甚至把继承传统看做是可耻的。

艺术需要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的理念来源于我们个人的艺术感知力,个人的精神感受,而非流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传统”有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已经成为历史的事物,,而另外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一种贯穿古今的内在联系,甚至还包孕在未来。艺术创新中的“反传统”,对于“传统”的第一层意义上的否定还是言之有理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将创新与传统彻底的隔开,彻底地否定传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艺术活动也将返回到原始艺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与排斥也是有历史性原因的,逻辑也很简单,传统的艺术既然产生于过往的封建社会,那理所当然带有落后,封建的影子,因此现在必须否定与弃之。因此由于这种传统艺术的阶级性,使得它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也受到了否定。尤其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以后,加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环境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许多艺术家们迷失了方向,忽视了艺术创作本身的意义,出现了迎合市场,崇洋媚外的现象,陶瓷艺术界亦是如此。

四、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发展对策

好的陶瓷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个人化的,不论表现形式是融合了传统元素还是现代的表现手法,只要出发点是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或是对于艺术的一种探究的态度,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论表现形式是沿袭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的现代艺术。艺术本就是无界线的,更何况工艺性较强的陶瓷艺术。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拘一格,因为他们懂得“取其善者而用之”。对于我们年轻的学院派创作者来说,“善者”即是优秀的传统工艺。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纵观历史上的艺术潮流变革,学院派陶瓷艺术才算刚刚起步,像初生的太阳,既然有了优秀的领路人,只要重视自己的艺术生命,相信我们的路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