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服务产业过程中,发现:专业教育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陶瓷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还不够灵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度不高;企业支持专业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此,专业建设主动对接陶瓷产业需求,把为唐山陶瓷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陶瓷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做到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专业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陶瓷企业有什么样的需要,专业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加强专业为企业多方位服务、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为基本要求,以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任务为载体,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专业与企业的联系,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在合作培养人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组织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教学资源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

二、实践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一)加强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与陶瓷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陶瓷产品设计师、陶瓷装饰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工作,参培企业员工获证率达到95%。与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唐山市工信局、工艺美术协会和陶瓷协会联合开展陶瓷大师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陶瓷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2012 年,鉴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对陶瓷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被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增补为副理事长单位。

(二)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本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内涵,进一步优化“产学合一、内外交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见下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生产项目合为一体;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深入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工厂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并先后与合作企业唐山陶瓷研究院、金方圆骨质瓷有限公司、唐山华美陶瓷有限公司等大型陶瓷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多角度合作,讨论研究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对陶瓷装饰行业的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做了分析。校企合作在专业定位、岗位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订、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本专业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做了整合和优化,探索和构建了综合性学习项目与真实性生产项目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在完成诸如陶瓷壁画生产、瓷瓶装饰彩绘、艺术座盘绘制等生产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

(三)建设教学团队,提升为产业服务的能力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可喜成绩。2011年,12名教师参加了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的陶瓷职业考评员培训并取得了考评员资格。一名教师获得河北省首届陶瓷作品评比金奖,三名教师获得注册陶艺师称号。

培养既能在教室授课,又能在企业研发生产“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院属实训工厂兼职设计师,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多项设计开发的新产品投入生产和销售,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陶瓷奶缸、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特大型陶瓷壁画《清明上河图》等;先后为唐山市美术厂生产项目完成了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型壁画设计、骨质瓷茶具托盘设计、礼品瓷徽标设计等任务。

(四)提升研发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对接、专业与企业实行交叉任职等形式,搭建起陶瓷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确定一批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校企科研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水平。

申报并立项河北省科技计划课题《骨质瓷色釉料深度开发》,通过课题研究,完成了沥粉工艺创新和骨质瓷釉下青花综合装饰技术等的研制任务,解决了陶瓷企业的技术难题。2012年经中华职教社推介,我院陶瓷艺术专业师生与企业陶瓷大师共同开发绘制的140块14吋骨质瓷月光座盘全部入选全国“两会”文化产品,精美的山水画面陶瓷产品《沧江飘影》、《江南新雨俊》、《溪山行旅》、《溪山策蹇图》得到代表和委员们的一致好评。

专业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先后为实训工厂、礼品瓷厂、金方圆金百特梦工厂职工进行陶瓷手工彩绘工技师和高级工鉴定培训408人次。为广盛居瓷业有限公司12名职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为河北省陶瓷艺术设计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对企业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人数达到200人次,共为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人数达100多人。

三、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瓷 实训基地 管理

2005年始,我院建立了中央财政“特色工艺实训基地”与江苏省“特色工艺实训基地”,并成立了“江苏省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管理、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报务能力的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思路

1.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实训基地按照“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在已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与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善硬件软件条件。根据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建立了两个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建立了一个省级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检测等方面建成了生产过程的流水线,满足了陶瓷生产各岗位的实训教学。同时,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项目课程方案与项目教材、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3.充分发挥基地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还承担“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将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应用项目研究、高新技术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与师生创新创业型基地。

二、实训基地的师资管理

1.加强实训师资管理。建立和健全了实训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培训和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在岗前准备、规范操作、岗位(场地)安全与卫生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按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进行聘用,在分配制度中体现“双师”教师的激励机制。

2.优化实训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实训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进修与行业活动,包括展览会、研讨会、鉴定会等,使广大教师与行业企业全方位接触与交流。

3.企业一线拜师学艺。积极开展科技下企业活动,每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生产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生产与技术管理,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让年轻教师在企业进行拜师学艺。学院规定专业教师三年内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或实践。

4.聘请企业专家教学。拓宽实训指导教师的引进渠道,努力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专职或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学院同时帮助企业人员提高学历,协助企业人员职称提升等工作。

三、实训基地的场所与设备管理

1.管理制度优先保证。建立和健全实训场所与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落实。明确设备维护的程序与工作职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实训,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设备领先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设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设备要求同步,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要求。操作岗位数量应符合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动手操作要求。

3.教学情景真实仿真。创造相应专业岗位群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同时将人文教育引进实训基地,包括劳动态度、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合作精神等。将企业文化引进实训基地,包括敬业精神、规范操作、质量与效益、文明与竞争、创新与创造、就业与创业等,使人文教育与企业文化在基地环境中得以体现。

4.设备完好充分利用。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账、物、卡相符,做好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工作,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确保实训教学稳定有序进行。鼓励和支持开放实训基地,开展对外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横向联合,支持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四、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管理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五结合”(即:“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训管理模式。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实训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及时开发校本实训教材。建立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3.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和方案,组织和实施岗位技术培训。采用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里做的结合起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围绕完成任务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4.重视职业技能提高。我院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建立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承担相应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目前主要有陶瓷原料制备工、陶瓷成型工、陶瓷烧成工、陶瓷彩绘工、化学分析工等。每年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比较分析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差异,推进陶瓷艺术毕业设计应用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意识,实现教学方法向市场化、应用化转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市场的敏感性。

【关键词】

陶瓷;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优势与弊端

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论著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诸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于陶瓷艺术课程教学则更强调第三类方法,实现练习、实践并得出结果的办法。当然在陶瓷艺术设计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始终是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运用的关键。相比较于陶瓷艺术的课程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则突出强调发现法、探究法等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如制定选题,根据选题选择元素,以及如何实现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教学的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形式有所不同,更注重一个点的突破。其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教学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极大的体现和反馈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创意能力,教师在其中担当的是辅和引导性角色。教学的形式也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到理论总结的模式转变为市场调研,实际操作到受众反馈。相较于相关学科的毕业设计教学,以包装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环节更加完善,更注重从设计到实物制作的整体流程及成品的完整度。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定调为可面向市场的成品创作。相对于国画、油画等艺术类别毕业创作的重技法、视觉效果而轻创意,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现过程则是以创新创意设计为基础,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及其市场反馈。

二、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出的几个突破

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首先应以应用型为基调展开,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出发点,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的创作者,或是陶瓷相关产业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学生既能掌握整个陶瓷的设计生产流程,熟悉陶瓷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创作。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个教学单元上进行目标化教学与管理,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与侧重点。

(一)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由理论“灌输”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陶瓷艺术的设计生产的技术及其艺术属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选题、项目的引导性意义,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陶瓷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去,积极地深入探索相关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寻找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进入生产车间—实物制作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二)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以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进入实际的创作,并完成整个设计与生产的环节,教师应承担辅角色,在具体的问题给予解答,在大方向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拟定设计选题,确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疑难点,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精神,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协作开展学习的场所。

(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陶瓷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多样化。如陶瓷的烧制方式中的乐烧,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烧制方法的同时,丰富其对陶瓷的认识和热爱。在上一届陶瓷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将陶瓷乐烧和烧烤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联系了师生的感情,又缓解了毕业创作的压力,学生通过乐烧对陶瓷也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对他们毕业设计选题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三、总结

陶瓷艺术因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材料属性,决定了实践实训是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推敲、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艺;同时,理论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创作的能力。陶瓷艺术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实践性,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现的保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作者:余德华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J].装饰,2002(4).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

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在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大三开设实践课程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生活陶艺。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装饰方法、烧成的技巧。在陶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点,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解决问题,并进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艺教育的实践,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陶艺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老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创作的经验及技巧,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创作,并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从而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陶艺有更深刻的体验和了解,通过创作陶艺作品,对学生设计思维,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强调开阔的设计思路、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实践课程需要艺术理念

针对陶艺的特殊性,雕塑专业开设了陶艺通识课程,此课程为理论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陶艺、近当代陶艺与陶艺技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陶瓷概述、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陶艺、博采众长的西方传统陶艺等;第二部分包括现代陶艺分类及风格流派、中国近当代陶艺;第三部分包括陶艺的成型技法、装饰技法、烧成技法。此课程使学生了解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的状态,了解不同艺术形态的变化,制作手法的进步以及装饰手法的发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日后的陶艺创作有一个铺垫,结合传统的艺术理论从而更好地理顺自己的创作思路。所有的实践课程都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理论的学习必须规范化,整体化,即可指导实践又可与现代的艺术思潮发展水平接轨,同时弥补作者的创作修养的不足。因此,实践课程需要渗透理论学习,需要有生命力的艺术理念的介入。

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

好的实验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我学院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从设计到成型制作,到装饰再到烧成全方位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综合运用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诸如泥板成型,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条盘筑等)进行作品的创作,完成好基本坯体后再运用刻、划、画等各种坯体装饰手法以及运用釉色进行装饰,最后装窑进行烧制。陶艺方向课程的学习从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为起始,而实践类课程为大三开设的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各门实践课程层层递进,并各有侧重点。

(一)陶艺基础

陶艺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如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拉坯成型等几种基本成型技法,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泥性,并解决立体的造型能力。

(二)陶瓷装饰

陶瓷装饰是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装饰课程现有设置主要包括彩绘装饰、雕塑性装饰、原料的装饰与火的装饰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第二部分包括刻划、镂雕、堆雕、压印和粘贴;第三部分包括绞胎、色釉、泥浆;第四部分包括素烧、乐烧、盐烧及柴烧。通过对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种装饰方法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自由运用并形成综合装饰的能力。

(三)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课程在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之后,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成型技法以及装饰方法,并且加以创作。创作是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关键,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专业只有在设置好课程,预想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步骤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科学的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

三、设置产、学、研相结合的“第二课堂”

在现代创新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践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现代陶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创作和生产工艺为主线,设置了产、学、研相的结合“第二课堂”。安排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和开放性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和创作与生产技能。

(一)校外实践基地

窑炉烧制等一直是陶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安全和场地等因素,我专业于校外设立“东崖柴窑”。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主要是方便学生对于陶瓷烧制部分的学习,实践基地现有大小两个柴窑以及一个中型电窑,陶艺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烧制的学习和实践,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趣味性。实践基地的设置同时方便了学生与陶瓷手工艺人的交流,我们经常会邀请当地的土陶艺人进行技艺传授,比如拉坯制作大缸花盆等等。同时也常邀请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来基地进行交流讲学,使得学生能集各家所长,更好地将学校与社会进行有效的链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第三学期”的设置

学校把每年暑期定为“第三学期”,设立了1—3年级学生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以及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大三的“第三学期”为现代陶艺方向对的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利用暑期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江西景德镇,深入产区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社会生产、技术应用中去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了解社会,了解技术应用状况,能够服务社会经济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总结

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全面发展,综合学习。陶艺本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在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需要集聚艺术理论、材料、设计、雕塑等领域人才的智慧,以及综合的实力来完成陶艺创作。在实践课程中就更力体会到陶艺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培养的是综合创作能力,这就需要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合到行起,通过老师的指导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以淘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综合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务实、全面的陶艺人才。

参考文献:

[1]竹内雄敏.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1.

[2]曾成平.教育实践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210.

陶艺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泥塑 改革背景 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