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院;临床医学概要;分层教学

临床医学概要是卫生职业学院教学中的重点科教材,也是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认知。职业学院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知识基础、学习动力、操作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质量不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也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分层教学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本学院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于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间对40例学生实施了分层教学模式,并与传统教学效果实施了对比。以下就教学过程行回顾性总结: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取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选择本学院80例W生进行研究。纳入标准:自愿配合研究学生,均为女生,且由同一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按随机数表法将学生分为传统组(n=40)和分层组(n=40),传统组学生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6±1.2)岁;分层组学生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5±1.3)岁。对传统组与分层组学生一般基线资料实施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可实施比对。

(2)方法。对传统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教师单纯性讲解,学生听课并做笔记。对所有分层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模式:①素质分层: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学生成绩、档案、一对一交流等相关方式了解学生基础状况,分析总结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实际基础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按不同层次分配不同学习任务,并不断充实学生基础知识储备。②目标分层: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立针对性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重视度。③程度分层:根据学生学习现状、知识储备状况、教学要求等调整课程内容,尽可能减少教学理论深度,以实用为原则,对某类疾病进行授课时,可从疾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防治过程进行分层教学,并可采取口诀、播放视频、讲解病例等形式辅助教学。④考试分层:将理论考试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满分100分,选做题满分20分,鼓励学生做选做题,并可将课程考试成绩与学分挂钩,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于技能考核采取随机考核方式,总分100分,对于技能表现优秀者可进行适当奖励;每学期进行2次考核,采取A、B卷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考试。

(3)观察指标。①统计分析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状况。②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状况,评价内容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环境、教师表现、教学质量,每项0~100分,分数越高学生教学满意度越高。

(4)统计学方法。取SPSS19.0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状况分析。分层组学生理论考核、技能考核成绩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2)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状况。分层组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环境、教师表现、教学质量满意度评分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当前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下,就医人数不断增多,且人类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升高,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是当前医疗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教师以单一宣教者状态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职业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储备状况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进行统一进度教学时,难以顾及个体教学效果,不仅影响知识储备较优学生的扩展学习,也影响基础较差学生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长时间传统教学模式下将导致该类学生产生厌学心态,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潜能倾向等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分成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次实施分层教学时,主要从学生素质、未来目标、教学程度、考试内容进行分层,在分层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了解学生基础状况及学习目标,以便为学生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个性化程度,改善教学效果;且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多,能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因此可提升学生考试成绩。

综上,职业学院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效果,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高孟秋,黄艳伶.分层教学法在结核病培训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5,30(10):1000-1001.

[2]成功,黄源,秦超,等.课堂中分层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应用效果评价[J].才智,2016,15(29):28-29,31.

[3]李翠萍,张伟,赵春澎,等.分层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6(26):111-112.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SNOMED CT;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

中医临床标准术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的速度与效率,更有助于临床信息经过采集、存储、传输直至利用的多个工作环节仍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基于数据进行的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强。我们依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对现有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对术语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目标是基于现有标准的规范化应用,建立起能够理想地支持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中医临床术语集》。

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医临床科研涉及的术语已远远超过了纯粹意义上中医术语的范畴,西医术语以及非医学专有术语被大量应用,成为中医病历书写、科研、医事管理等工作所必需;同时,由于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相应指导性标准,在对研究需要达到目标或程度的界定上还缺乏清晰统一的定义。从术语涵盖范围、术语分类体系以及临床实用性等角度进行考量,现有标准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 CT)是一部先进的现代西医学临床标准术语集,已得到40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引进,广泛应用于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处方、医嘱录入、检验报告、文献编码等工作[1],证明其具备了能够满足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需求的标准化特征要素。系统总结提炼SNOMED CT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探索并提出《中医临床术语集》应当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将有助于强化工作重点,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及可应用性,更好地发挥术语标准对中医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

1 SNOMED 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分析

探讨临床医学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主要是为了明确术语集在完成哪些主体工作后才达到符合标准之标准,实质上属于术语标准化工作“指导性标准”研究的范畴。所谓指导性标准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原则和一些具体做法的统一规定”。由于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以SNOMED CT这样发展成熟、方法学体系完备并得到世界范围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术语集为研究对象,提炼总结其标准化工作的

原则与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捕获其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通过系统化研究,我们将SNOMED 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总结概括为“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1 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

与现有标准大多处于术语研究层次不同,SNOMED CT已转型成为以概念研究为核心的术语集。依据现代术语学理论,概念先于术语,具有唯一性,术语是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具唯一性。不同语言都可以描述同一个概念,同种语言中还有术语同义、多义现象,这是造成术语使用欠精确的原因之一,也是术语标准化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概念为核心进行术语标准化研究,能理想地甄别概念与术语以及同义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特定知识领域概念体系的建立。

概念定义是术语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SNOMED CT采用了“逻辑化”概念定义模式,将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作为中心任务,在实现准确定义概念的同时,也为术语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便捷运用奠定了基础。与现有标准惯常采用的文字描述定义模式不同,逻辑化定义是基于概念语义,通过建立概念间明确的关联关系而实现概念定义的一种标准化工作模式,此处关联关系包括了概念间纵向的上下位(IS-A)关系与横向的属性关系。与文字描述性定义模式相比,逻辑化定义模式能够更好地保障术语在临床病历书写及科研工作等脱离了文字描述性定义支持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得以正确使用。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的逻辑化定义为例(见图1),其下位概念是“先天性面神经麻痹”,其上位概念逐层向上分别是“颅神经病症”“神经系统疾病”……“疾病”“SNOMED CT概念”。“SNOMED CT概念”是术语集数十万个概念中最顶级的概念,又称“根概念”,概念“疾病”是根概念下19个顶级分类之一。基于纵向直至“根概念”的上位关系明确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分类上的归属(属于“疾病”类概念),与其紧邻的上位与下位概念则确定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体系中的纵向坐标;在横向上通过“发病”、“发现部位”、“严重程度”等概念,将“面神经疾病”与能够描述其固有属性的属于其他分类的概念进行连接,确定了其在概念体系中的横向坐标。纵、横定位结合界定了“面神经疾病”与其他概念的本质区别,完成了逻辑化定义。SNOMED CT采用数字编码固化了每一个概念具有的纵、横向关系及其拥有的多个同义术语,为实际工作中基于概念关联关系的术语快速调用创造了条件。

1.2 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

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是SNOMED CT最主要的两种标准化工作手段,两者在功能上“一分一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是实现概念体系建立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基础。

“概念分类”是依据标准化研究目标与成果的应用环境,依据对学科固有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特定领域知识体系进行有机分割,形成以其中内涵的互不重叠的若干顶级特质属性为轴心的概念集团,每个概念集团内依据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逐级建立起树状层级体系,形成术语集框架纵行支柱。我们研究认为,SNOMED CT进行概念分类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西医学本体论疾病观,其建立的19个顶级概念分类较理想地覆盖了临床科研工作所需概念种类,各种分类之间具有的逻辑关系符合现代西医学临床诊疗规律。

“语义关联”是结合应用环境,基于概念语义,通过特定属性连接概念,将具有内在关联关系的概念两两相连,并揭示出这种关系具体是什么。建立概念分类层级体系中用到的上下位关系,其实质也是一种语义关联。通过语义关联,将经由概念分类形成的概念集团从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概念体系的建立。SNOMED CT利用包括IS-A在内的60种连接概念,形成近100万种语义关联组合[2]。

转贴于

1.3 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3.1 概念表——概念的标准化

SNOMED CT概念表用于收录概念,并为概念提供了数字编码、概念当前的应用状态、概念完全指定的名称(FSN)、概念在CTV3(英国的医学术语集,SNOMED CT是由SNOMED与CTV3合并形成)及早期SNOMED版本中的编码、概念逻辑化定义程度等信息。概念编码与完全指定的名称在术语集中均具有唯一性,为同时满足概念的人类与计算机理解提供了条件。概念状态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程度,用于记录概念的加工修订。早期概念编码则为利用以原有术语集进行编码的历史性文档提供了概念映射的功能。

1.3.2 描述表——同义术语的标准化

SNOMED CT描述表用于记录同义术语标准化研究的结果。SNOMED CT中共有3种术语描述类型,即“完全指定的名称(FSN)”、“首选术语”及“同义术语”。每个概念都有一个FSN和一个首选术语,同义术语是除去首选术语外,其他能够描述FSN所描述概念的术语。描述表为术语指定了唯一的编码,标明其具有的描述类型,并将能够描述同一概念的所有术语都指向同一个概念的编码。如与“面神经疾病”相应的术语共计14条,亦即有14种不同的描述都能代表“面神经疾病”这个概念。通过建立概念与术语的对应关系、同义术语之间的等级关系,增强了临床科研工作中对概念表达的灵活性,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同义”、“多义”而造成的术语使用混淆。

1.3.3 关系表——语义关联的标准化

SNOMED CT的语义关联由“概念1+连接概念+概念2”组合形成,“概念1”是被描述的主体,“概念2”是描述的值,连接概念用于揭示描述的属性。关系表记录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全部语义关联组合,逐条为其赋予了数字编码及特征类型、可改进性、所属的关系组等信息,以“语义关系类型”的形式明确了系统当前使用中60个连接概念。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为例(见图1),通过“IS-A”、“发现部位”、“发病”、“严重程度”等连接概念与相关概念组合,形成“面神经疾病属于颅神经疾病”、“面神经疾病发现部位是面神经结构”、“面神经疾病急性、亚急性、隐匿性发病”、“面神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具有临床意义,可直接被用来描述临床事件的短句。不仅能提高临床病历书写的速度,也梳理了与概念“阑尾炎”具有语义关系的概念及其间具体语义关系的种类,为基于概念的数据挖掘提供了便利。

2 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初探

从现代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与提高标准化术语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建立概念体系、完成概念精准定义、编织概念系统化的语义关系网络,是领域术语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标准化术语集能够理想地支持实际工作的基础,这一点并不受中西医学知识领域个体化特质的影响。

《中医临床术语集》与SNOMED CT具有相同的研究目标与应用环境,均服务于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SNOMED CT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是术语集,而并非限定为“西医学术语集”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工作方法,其在主体上同样适用于《中医临床术语集》。因此,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固有规律的概念分类框架体系、概念的逻辑化定义、甄别明确的同义术语、翔实的语义关系,应当是《中医临床术语集》所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3篇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4篇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验后概率;AN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检索统计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进行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的数据。其中健康对照组来自体检数据,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共120例;大肠癌研究组为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病例,共63例;其他疾病组为本院内科其他患者,其中胃癌27例,胰腺癌2例,食道癌13例,肝癌4例,胃肠溃疡21例,胃炎112例,肝炎94例,腹泻112例。共385例。

    1.2实验方法

    对三组研究对象均采取空腹采静脉血3ml,做5分钟3000rpm离心处理,并进行血清含量检测。实验分析仪器采用ECL-2010型(美国罗氏公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析剂采用ECL-2010型分析仪专用的全封闭试剂盒。该分析仪采用了当前世界上较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用标本量少、线性宽、检验快速可靠,耗时短等诸多优点。

    1.3数据统计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建立相应的诊断模型。

    1.4临床实践

    将CA19-9、CA72-4、CEA三种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通过筛查模型以及诊断模型获得ANN计算值。阅筛查模型ROC和ANN预测值,获得验后概率检验报告。在定期回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ROC数据集,并实现院内数据共享。

    2结果

    胃肠肿瘤标志物检验中,三组检测结果呈现非正态分布。通过标志物对比,可发现大肠癌组三种标志物均明显 其他两组,具体结果如下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当代医学发展史看,检验医学大致已经走出了三个关键步骤。一是化学方式检验,主要用于检验蛋白以及钙、钾等离子浓度,人体酶糖等物质代谢情况,并以此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二是免疫学检验,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所产生系列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球蛋白和患者体内病原体的特异性相结合,据此来对病原体进行判断。三是进行基因检验,也就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人体基因进行探查据此进行基因缺陷诊断。可以说临床医学诊断的发展一直同检验技术密切相连。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十分迅速,给临床医学的高度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临床医学发展也有对检验新技术的出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多以及临床检验的日趋复杂多样,检验和临床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相悖情况。因此进一步密切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两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充分合作和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检验质量,避免和减少医疗事故,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的支撑作用。

    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大肠癌组CA19-9、CEA 、CA72-4三种标志物浓度均明显高于高于其他疾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能够比较科学地提供检测参考。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诊断效率较高,是临床检验实践的一个新途径。通过检验医师的密切协作,对各项检验项目深入分析和挖掘,构建ROC数据集,可以形成更加高效的检验医学系统。可以真正将有限的医学数据转化为服务临床的诊疗信息。

    参考文献:

    [1] 仲崇明,张子龄,蔡培培. ROC曲线评估相关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临界值[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9,(05) .

    [2] 秦耀春. 检验医学面临的挑战[J]. 当代医学, 2009,(28) .

    [3] 汤素丽,罗宇锋.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9,(10) .

    [4] 刘靳波,余晓林,夏乾峰,涂植光. 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评价肿瘤标志物在胃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14) .

    [5] 王华妮,陈文旭. 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及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 2009,(05) .

    [6] 陈俊. 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展望[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7] 赵一鸣. 诊断试验中的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J]. 华西医学, 1999,(03) .

    [8] 解庭波,张蕾. 人工神经网络在消化道肿瘤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09,(03) .

    [9] 严丽丽. 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测的进展[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06) .

    [10] 秦晓光. 诊断性试验临床应用——验后概率的探讨[J]. 江西医学检验, 20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