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第1篇

__,女,1964年9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__第二医院卫校护理专业,分配到__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987年被医院推荐考取了潍坊医学院卫生管理系,脱产学习3年卫生管理专业。2004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潍坊医学院护理学本科毕业证书。2002年11月晋升为副主任护师,2007年5月正式聘任为副主任护师,曾兼任__市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__市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委员会委员。

她参加工作30余年来,政治思想素质高,有良好的医德医风。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现兼任保健党支部书记。工作上兢兢业业,服从领导安排。多次年度考评为优秀,2005年被评为全市妇幼卫生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选为__市优秀护士,2012年获全省实施“两纲”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实施“两纲”工作妇幼保健先进个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医院先进个人称号。倡导并组织成立了医院南丁格尔护理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组织参加多项医院、社区、助残服务活动。在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期间,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成绩突出,受到表彰。

她担任护理部主任期间,始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护理安全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以创三甲为契机,全面组织修订了医院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了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和评价体系。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护理工作情况,经常参加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指导,并定期组织护理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和长远培养目标,定期组织全院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定期进行业务技术考核,快速提升护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创新性的开展护理流程管理,制定覆盖护理全过程的各项流程。坚持护理业务查房制度,组织业务查房近30次,业务讲座40多场,严格教学与实习生管理,并承担教学任务。制定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夯实基础护理,倡导感动服务,编印了优质护理服务指导手册,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护士人手一册。强化护理管理,编印了新的护士长手册,举办了医院首期护理管理培训班,并担任主讲。定期主持召开全院护士长例会,分析护理工作情况,并组织护士长相互检查学习,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选派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培养PICC和PICU专科护士4名。她带领护理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在院内开展了PICC、母婴床边护理等新技术、新业务,有2项护理科研通过市科委鉴定。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了护理不良信息上报制度,对不良信息及客服中心随访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定期组织院感专题知识培训,监督指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等有关规章制度。在手足口病、甲流高发流行期,我院儿科作为__市手足口病重症定点救治医院,近几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000多例,其中重症患儿200余人。面对严峻的院感防控形势,她和科室人员创新管理,深入一线,加班加点,全面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实现了院内手足口病零感染、重症患儿零死亡。严格落实卫生部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等要求,切实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消毒供应集中处置。按照要求规范开展各项院感监测,医院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先进单位。同时作为全市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委员会办公室成员,承担着全市院感监控管理工作,多次制定全市院感质量检查标准,参加全市院感工作检查,组织举办了全市医院感染管理骨干培训班,指导全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院感管理工作。在社区护理管理方面,完善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常规,制定了社区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带领、指导社区护理人员进入社区,深入家庭,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1999年对我院所辖地段杏园办事处的7个居委会的近万名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和健康需求调查,通过查体和健康调查,掌握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为我院乃至全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保健管理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两纲”,探索建立我市产后访视系统,建立和完善了保健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做好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率先在全市开展妇幼卫生三项监测工作,组织开展孕产妇、儿童死亡评审工作,为我市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实现妇女儿童纲要目标作出了贡献。 2000她服从领导安

排,受命负责全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工作,她以系统论、控制论观点为依据,抓网络管理,抓环节质量控制,保证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正常运转。建立了__市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联谊会制度,每年组织召开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及家家长联谊会,引起全社会共鸣。2010年她负责起草拟定__市新生儿“四病”筛查方案,并组织实施,实现了我市新生儿筛查病种的成功扩增。她带领她的团队对筛查中发现的可疑患儿,为其父母反复讲解新生儿疾病的知识,保证每一位可疑患儿前来复查。对已确诊的患儿,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诊疗的依从性,目前接受诊疗的200多名患儿均能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圆满全市妇幼保健基层指导与培训任务,作为省、市专家,多次参加全省、全市相关业务检查,组织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近数十期。她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注重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平时认真阅读国内外护理、保健管理方面的专业期刊,及时掌握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多次参加省以上举办的护理、院感、妇幼保健业务培训,2004年她撰写的论文参加了亚太地区第五届新生儿疾病筛查研讨会,在大会上交流。她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有1项科研课题获__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有2项课题通过市科委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十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与编写著作3部。

她最崇尚冰心的一句话: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工作30多年来,不管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多大困难,她都坦然处之。微笑生活,享受工作的幸福与快乐,她愿用她毕生的精力奉献于她喜欢的妇女儿童健康事业。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834例产妇系统管理分娩结果浅析

 

一、一、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自澄海区妇幼保健院孕产妇保健手册,该院设备条件较好,保健人员配备比较合适,有高年资副主任保健门诊,有专职妇女保健医生,孕产妇保健比较完善。

二、二、系统管理方法

在保健门诊进行对孕产妇实行保健,凡是检查有早孕实行建册指导,筛查高危因素,个案管理,定期产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倡住院分娩,早孕检查率96.5﹪,产前检查率100﹪,人均次数5.8 次,住院分娩率100﹪,产后访视率98.6﹪,人均次数 3.6次,42天检查率98.6﹪,系统管理率96.5﹪。

834例产妇分娩结果,产后出血 8例,出血0.96﹪率,新生儿窒息3.76﹪率,早期新生儿死亡2.39‰率,新生儿畸形检出2.39‰率。

从分娩结局来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说明在分娩过程中,注重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早期发现胎心音异常及时处理,在保健过程中注重胎位异常纠治及优生优育指导,从而降低产科并发症,畸形儿出生及围产儿死亡率。

834例产妇中,发现高危孕产妇202例,其中过期妊娠 65 例,胎位不正43例,胎儿宫内窘迫18例,头盆不称14例,骨盆异常、双胎21例,胎盘滞留5例,妊高征12例,不良产史20例,其他4例。

高危孕产妇经个案管理,重点监护、纠治有效结果,妊高征得到及时治疗护理论文,无发现子痫,有效率100﹪,过期妊娠得到及时处理,无发生产后大出血,双胎得到重点监护,母子平安。

202例产妇,顺产 135例,顺产率66.8﹪,难产67 例,难产率33.1﹪,新生儿窒息高,发生率5.87﹪,围产儿死亡率2.39‰,无死胎死产发生及孕产妇死亡。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必须严密观察产程论文提纲格式。新生儿死亡在臀位牵引,这也说明在保健过程中注重异常胎位纠治,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讨论与建议:

1、孕产妇系统管理是指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系统监护和保健,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及发病率的主要措施。从 834例产妇系统管理分娩结果分析来看,得到系统保健管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从而降低产科并发症及难产的发生,也控制了子痫的发生。使有高危孕产妇转向正常产妇,体现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经过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3、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为了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目标,特别是基层,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必须重视孕产妇系统管理,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好网点,使孕产妇系统管理达到最佳预期效果。

4、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孕妇学习班,电视广播、讲座等宣传方式,让妇女懂得孕产妇系统保健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5、各级保健人员配备好,明确责任,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就能得到落实。及时抓好早孕建册,定期检查,进行首次高危因素筛查,实施个案管理,重点监护,能使孕产妇健康顺利度过整个孕期,确保母子平安,达到系统保健的目的。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5]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第4篇

一、《妇婴护理》与《母婴护理》的不同

1.涵盖的对象不同

《母婴护理》中的“母婴”,从名称本意上是“母”与“婴”,即围生期妇女和婴儿,服务对象仅限于孕妇、分娩期妇女、产褥期妇女及胎儿、新生儿。《妇婴护理》的对象则涵盖广,其对象为:未孕妇女、孕期妇女、分娩期妇女、产褥期妇女、中老年妇女及胎儿、新生儿,因此“妇婴”比“母婴”更能涵盖妇女一生的生殖周期。《妇婴护理》中的“婴”,根据儿童期从出生四周到12岁左右,[3]故《妇婴护理》中的“婴”部分包括胎儿及出生后28天内新生儿,以此与儿童护理划分开。《妇婴护理》中的未孕妇女的划分也需与儿童护理界定开,根据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是生殖器官、内分泌、体格逐渐发育至成熟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3]故《妇婴护理》服务对象中的未孕妇女从10岁开始较妥。实质上,《妇婴护理》从女性的性健康开始,因为良好的性生理与心理状态是成为健康母亲和孕育健康孩子的必备条件,所以,女性从小女孩开始,就应进入《妇婴护理》的范畴,[4]也支持了《妇婴护理》服务对象中的未孕妇女从10岁开始较妥。即出生28天后到10岁前的女性是儿童护理的范畴,余下是妇婴护理范畴。

2.工作范畴不同

《母婴护理》限于服务的对象不同,工作范畴只限于产科而无妇科,因此,教材内容也只限于产科内容而无妇科内容,而很多妇科疾病如妇科炎症则是产科发生问题的延续,妇科疾病与产科疾病常常互为因果,如拆开就不符合临床工作实际,学生在知识框架的构建上也不系统。《妇婴护理》,其课程是根据护理岗位要求,范畴包括了产科、妇科、计划生育三大部分。三部分在学术上均以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在工作岗位均以女性生殖健康问题为主导,引出护理工作任务,[5]工作范畴符合临床实际。

3.《妇婴护理》比《母婴护理》更贴近卫生行业命名

在临床,全国有很多以“妇婴”命名的医院,如武汉康健妇婴医院、北京玛丽妇婴医院、沈阳市妇婴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等等,因此,《妇婴护理》比《母婴护理》命名更贴近卫生行业,其课程内容也更符合职业标准。

4.《妇婴护理》比《母婴护理》更系统、更利于教学

《妇婴护理》课程设置,涵盖了妇女一生的生殖周期,从服务对象到工作范畴,从正常到异常,从产科到妇科,更系统、更科学,也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在教学中,由于知识与技能系统符合认知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妇婴护理》课程设置遵循了“以生命周期为主导,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原则,更符合高职教育理念和要求,[5]因此,《妇婴护理》更有利于教学。

二、《妇婴护理》的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

《妇婴护理》是护理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研究各个年龄段女性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以促进妇女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其课程涵盖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妇婴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未孕妇女、孕期妇女、分娩期妇女、产褥期妇女、中老年妇女及胎儿、新生儿,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并具有向个体、家庭、社区针对妇婴常见健康问题进行临床护理、健康指导和保健宣教的能力;具有对妇婴常见急危重症者进行应急处理并能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妇婴护理主要技术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为从事妇婴护理及社区妇婴保健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妇婴护理》课程内容

1.基础部分

包括基本概念,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及其一生各阶段的生殖周期的变化,女性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及各发展阶段的成长与变化。

2.生理过程

正常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心理社会变化及护理和正常新生儿的特征与护理。

3.病理改变

异常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心理——社会变化与护理和围生儿常见异常的评估及护理。

4.妇科部分

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理——心理——社会变化及护理。

5.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

计划生育的内容与方法,生殖健康与妇女保健。

四、教学改革的内容

在《妇婴护理》五大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使教材保持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乃至前瞻性。

1.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等内容

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游泳,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育儿方法,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新兴的一种婴儿护理技术,在教材中应有推广与介绍,让学生能掌握适用的育儿技术,能到临床进行推广与运用,保持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青少年健康促进、性教育

《妇婴护理》从10岁小女孩开始,因此,教学内容可中加入青少年健康促进、性教育,这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空白,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在教材内容上可大胆进行改革。

3.妇婴家庭护理

家庭是组成社区的基本单位,[6]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妇婴是社区护理开展的重点服务对象,家庭护理及新生儿家庭访视、产后访视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深入开展,在教材中呈现体现了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4.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

妇婴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国际组织提出“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倡议后,妇幼保健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和晚年生活质量是新世纪国际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的三大主题。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表的题为“珍爱每一位母亲和儿童”的报告中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加强维护母婴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各项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做好妇幼保健是保证人类繁衍、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提出了生殖健康的概念,生殖健康赋予妇女保健更深刻的含义,其宗旨是保护和尊重妇女权利、增进妇女健康、控制和调节生育、促进社会健康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与医学进步的标志。[7]

5.其它

分娩痛对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来说尤其焦虑,教材应介绍分娩镇痛的方法,包括药物、非药物镇痛方法;水中分娩是顺产的一种方式,给产妇多了一种自然分娩方式的选择,分娩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过程,分娩方式多元化,让分娩方式回归自然,减少医疗干预,已成一种共识;[7]自由体位分娩及无保护自然分娩让分娩方式更加多元;“以孕产妇为中心的导乐陪产”及“一对一的全程陪伴分娩”等形式,教材中也应有介绍;孕妇学校、助产士门诊、新的助产服务模式,临床正在摸索,教材中适当介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服务妇婴的全方位,突出以“妇婴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后访视 妇女保健 产后康复

产妇的产褥期,通常是其分娩后生殖器官复原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内对产妇的卫生保健、饮食干预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如若缺乏对产妇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很容易诱发产妇出现各种产后并发症,甚至造成新生儿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1]。因此,对于产妇分娩后的康复期间,除对产妇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产妇的产后访视及保健护理,以便确保产妇的身心康复,实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从我辖区住院分娩的产妇中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8.79±2.51)岁;剖宫产20例、顺产29例,初产妇30例、经产妇19例,男新生儿28例、女新生儿21例,体重2.5~4.5 kg,平均(2.84±1.01)kg。观察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8.09±2.16)岁;剖宫产21例,顺产28例,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有31例、18例,新生儿男、女分别有27例、22例,体重2~5 kg,平均(2.66±1.05)kg。所有产妇均为单胎、足月。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性护理:主要对产妇的产后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同时给予其相应的健康指导等基础护理工作,当产妇出院后告知其定期复查的时间[2]。⑵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应用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1)产后访视人员需要详细检查产妇的会阴部,查看其伤口的愈合情况,并且对产妇的乳头红肿、皲裂等情况加以探查,同时记录好产妇的乳汁泌乳量。另外,产后访视需要对产妇的子宫恶露情况,包括颜色、分泌量及触痛等进行检查。(2)产后访视需要了解产妇在产褥期的饮食状况、睡眠时间,并且对产妇的精神状态展开评估,能够针对产妇的恢复情况拟定科学营养的饮食计划,多以高蛋白及维生素等食物为主,同时做好产妇的休息时间计划表,确保产妇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而且产后访视需要定期进行产妇的血压、心率及血糖等等指标水平的测量,如若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医生,为其转诊。(3)产后访视要适当地与产妇进行交流,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分析产妇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便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与安抚,增加对产妇的访视次数,增加产妇的熟悉感与信任度,告知家属对产妇增加关怀与呵护,促使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爱。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产妇及其家属的疑问,帮助产妇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3-5]。(4)产后访视需要对产妇进行妇女保健知识的宣教及普及,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通常在产后的24 h后对婴儿进行哺乳。(5)产后访视要做好产妇的卫生指导工作,告知产妇注意自身卫生,禁止盆浴,时刻保持会阴清洁。同时为产妇营造出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定时开窗通风。(6)对于新生儿的访视,需要针对新生儿的面容、皮肤及吮吸能力、大小便次数及其性质进行观察,了解新生儿采取的母乳喂养方式,睡眠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深浅、频率,全身皮肤颜色等,重点警惕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如若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转到医院。(7)产后访视要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观察其脐带脱落情况,通常产后1周左右,脐带便会自然脱落,少数新生儿在满月后脱落。保持新生儿脐带周围干燥,预防脐带感染而引起的败血症。而且产后访视还要检查其先天的畸形、肝脾的异常肿大等情况。(8)产后访视要对新生儿体重进行测量,在出生2周后访视,做好新生儿的保暖,避免意外损伤及机械性窒息等情况发生[6-7]。

观察指标:(1)详细记录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等。(2)对两组产妇所产的新生儿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包括脐带感染、红臀、消化不良、病理性黄疸等等。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讨论由于产妇在产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很容易遇到各种异常的情况,尤其是诱发各种并发症,导致产妇产生心理抑郁、焦虑等倾向,而影响产妇的康复效果[8]。可以说产后是妊娠全部周期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对女性的生理、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产妇是初产妇,缺乏对新生儿的相关护理知识了解,在临床产妇护理中,不难发现因为产妇及其家庭缺乏对新生儿的护理,而影响其成长。

因此,为了有效避免产妇在产后的生命健康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就需要加强对产妇的产后保健服务能力培养,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指导。通常临床上对产妇进行常规性的护理,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以及观察产妇的产后恢复情况并给予其必要的指导,但产妇出院后便无法为其提供护理服务,而很多产妇的产后保健意识与方法不足,便会造成其产后恢复的效果不佳。所以临床上还需要加强对产妇的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以此来促进产妇的早日恢复[9]。首先,产后访视是产妇、新生儿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包括为产妇提供相对科学的生理及心理的康复方法,来减少产妇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产妇进行新生儿的正确喂养、护理,能够预防新生儿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妇女保健教育,可以帮助产妇了解到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促使产妇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从而能够安稳地度过产后的这一段特殊时期。其次,对产妇的产后访视,主要以保健为、预防为中心,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及生长情况,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并立即处理。因此,对产妇的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护理,可从多方面为产妇提供支持、帮助,从而确保产妇的产妇康复质量及效率,真正改善母婴产后的恢复情况,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0]。另外,护理人员采用上门访视的形式,能够对产妇喂养新生儿的错误姿势、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加以及时的纠正,促使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以避免乳汁淤积所引起的发热、乳腺炎等症状,并且保障新生儿的母乳充足、健康。同时对母婴的定期常规检查,利于及早发现产妇及新生儿的异常情况,以便进行相对应的干预与处理,来规避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还能帮助产妇更快地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由此提升其母乳喂养的意识。最后,实行产后访视与妇女保健,其护理人员可全面掌握产妇的各项指标情况,包括体温、大小便、睡眠和精神状态等等,并且为其制定血压、血糖的检测方案,按照产妇的康复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对其访视的频率,随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保持卫生、及时更换衣物和被褥,增加会阴垫的更换频率,并且将其放置到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相比于常规性护理来说,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对其母婴结局的改善作用明显。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证明其康复护理的效果,本文从我辖区住院分娩的产妇共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的入院时间,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产妇49例,实施常规性护理,而另外的49例产妇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产妇护理基础上应用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切口感染1例、产后出血1例、产后抑郁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高血压0例,对照组产妇的产后切口感染3例、产后出血2例、产后抑郁3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2例,说明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访视与妇女保健的应用,能够降低产妇的切口感染风险,利于其保持健康的卫生习惯,来预防多种的并发症发生,而且产妇在产后24 h内哺乳为早期哺乳,利于促进其乳汁分泌、子宫修复,由此减少其产后的出血发生。此外,观察组新生儿出现脐带感染1例、红臀1例、消化不良2例、病理性黄疸3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7/49);对照组新生儿出现脐带感染4例、红臀2例、消化不良4例、病理性黄疸6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65%(16/49)。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产妇应用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更利于产妇更快、更好地恢复,同时有效减少并预防其产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米爱民,王克玲,韩金玉.社区妇幼保健模式在产后访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母婴世界,2019(18):62.

[2]李新宇.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5):74.

[3]吴克勤.社区妇幼保健团队模式在产后访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20(4):283-284.

[4]王丽丹.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20,6(11):137-138.

[5]于小飞.产后访视宣教对出院后初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76.

[6]段红霞,陆大春.产后访视对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363-364.

[7]曹丽丽.进行规范化产后访视流程对产后母婴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19-21.

[8]谢玉.产后访视护理应用于产褥期产妇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