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低血糖;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其对母婴危害较大。新生儿刚离开母体,各项身体机能仍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其生理过程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期为新生儿各种疾病的高发时期[1]。

1 原因分析

2.1低血糖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代谢性紊乱疾病之一,但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2]。新生儿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新生儿有症状性低血糖。常不易被发现。妊娠糖尿病母亲所生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首先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高,大量葡萄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多,发生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葡萄糖来源突然中断而胰岛素水平仍然较高,易发生低血糖。

2.2出生后新生儿肝糖原储存量较低,消耗大。吸吮奶量不足,致使其体内肝糖原迅速下降,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的情况。并且足月双胎儿出现低血糖率较高,可能是因为双胎儿的本身体质量较低;再者足月小样儿的出生率较高,并且低体较低的婴儿也容易发生低血糖情况,由于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婴儿的体糖原较少,皮下的脂肪较薄,其各个功能也较差,这就导致早产儿及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无法保持稳定的血糖,进而出现低血糖情况。

剖宫产的新生儿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其原因为在进行剖宫产术前产妇必须禁食,极个别产妇的禁食时间较长,而术中进行常规的平衡液补充,葡萄糖的补充较少或较晚;再者剖宫产的新生儿不能像顺产的新生儿一样,不能立即进行早吸吮导致摄入不足,进而发生低血糖。在巨大儿中低血糖情况也比较多,其原因为胎儿代谢旺盛,出生后胰岛素分泌较高,容易发生低血糖,考虑与消耗大,进乳少有关。新生儿出生1~2 h内血糖最低,持续时间大于30 min的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坏死。由于血糖是大脑细胞主要的能量来源,低血糖可以影响脑细胞能量代谢。因此持续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复发生和严重低血糖,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极易影响新生儿脑细胞代谢。均可引起神经系统急性及远期的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的神经系损伤。临床上出现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视力与认知障碍,遗留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癫痫、脑瘫等后遗症。

2 护理措施

2.1医护人员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和新生儿出生后6 h血糖动态监测。加强保暖,保持正常体温,是防治新生儿低血糖的重要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婴儿能量的消耗。其温度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50%~60%,一定要保证新鲜空气的流通。足月儿出现体温不稳定时,可加包被或放热水袋。体重低于2000 g的新生儿,应尽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暖,暖箱的温度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体重越轻,出生天数越少,暖箱的温度越高,保证新生儿温度维持在36℃~37℃之间。 另外,母儿皮肤接触可以提供一个最佳的温暖环境。帮助保持新生儿身体的温度,必要的皮肤接触,可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2.2早期多次足量喂养,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关键措施。早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粘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和黄疸光疗的时间,防止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尿酮症的发生,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过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应首先进行母乳喂养,如产妇产后没有及时的泌乳,可在生后1~2 h给予10%葡萄糖液口服,反复多次直至泌乳后改为母乳喂养。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吸吮吞咽功能较良好,可直接进行哺喂母乳;吸吮吞咽功能较差的婴儿,应使用鼻胃管进行喂养,同时进行非营养吸吮,可以使婴儿的胃排空加快,缩短胃肠道转运时间,使早产儿增长加快,住院时间缩短,尽快的进行母乳喂养。若热能仍不足或存在有不能经胃肠道喂养问题者,采用胃肠道外静脉营养。对有发生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采取早开奶,早喂养,按需哺乳,补充脂肪和外源性糖类,维持能量代谢平衡,可有效避免或纠正新生儿低血糖情况。

2.3密切的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定时对婴儿监测外周血糖,以及定时的监测体温、心率、脉搏和呼吸等情况。严密的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哭声、肤色、肌张力、吃奶、大小便和睡眠状况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措施,确诊后应尽快的进行治疗。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是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最有效措施。如新生儿出现低血糖情况,无论临床症状是否严重,都应严格按照医嘱及时补充葡萄糖,尤其是有症状者,更应尽早适量补给。常用方法为:立即静脉注入25%葡萄糖液2~4 ml/kg(早产儿可用10%葡萄糖液2 ml/kg),速度为1 ml/min,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3~5 ml/(kg・h)[5~8 mg/(kg・min)],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经上述治疗,血糖仍不能维持正常水平者,改用12.5%~15%葡萄糖溶液以8~10 mg/(kg・min)速度输注。如经上述处理,血糖仍不稳定者,按医嘱给予氢化考的松5~10 mg/(kg・d)静滴或强的松1 mg/(kg・d)口服直至低血糖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24~48 h后停止,如血糖仍不升高,可给肾上腺素、二氮嗪、胰高血糖素治疗,并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对因处理。

总之,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好。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管理,实施系统的高危新生儿监护,及时监测新生儿出生后血糖,给予有效的保暖措施和最合适的喂养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防止持续低血糖对脑组织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莉.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282-283.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146-02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相关研究资料指出,在给予儿童对症治疗的同时,加以优质护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循证护理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是涉及应用、评价、实行等于一体的综合护理方式。为探究循?C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9月―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8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均与儿童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②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超过11.1 mmol/L,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下降。③患儿均同意且签订知情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认知障碍患儿。②不配合者以及资料不全者。男48例,女32例,患儿年龄在5~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3±2.5)岁;将上述患儿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并发症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主要内容:(1)成立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组成。(2)确定循证问题:相关学者指出,78%~85%的患儿及家长对儿童糖尿病健康知识、饮食控制、检测血压方法、胰岛素应用存在偏差,约70%左右的儿童糖尿病患儿会在两年内出现酮症酸中毒问题,约95%左右的患儿抵触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能力与自理能力的提升[3-4]。为了更高的提高儿童糖尿病患儿临床护理质量,该研究通过循证护理方法,在具体治疗中全面观察患儿情况,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与沟通,在全面掌握一线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健康问题。问题1:患儿与家长对儿童糖尿病系统知识比较缺乏。问题2:如何更好的针对性开展儿童糖尿病护理。问题3:如何更好的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3)寻求证据: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管检测,对相关文献进行整体、分析,并将获得的证据与儿童糖尿病患儿病情、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与经验结合起来,找到可行性、可靠性高的证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最优护理方案。(4)循证观察:收集并掌握常规儿童糖尿病护理的主要方式,患儿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对疾病掌握情况、胰岛素应用方法以及患儿心理情况等内容,对患儿、家长进行全面的评估,充分了解患儿与家长现有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展循证护理。(5)循证应用:在循证支持与观察基础上获得基本信息,并将其中实用性强、有效性高的内容与患儿实际情况相联系,积极改变患儿及家长传统错误的行为方式,为患儿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制的临床护理措施。①有效检测患儿血糖水平。相关研究资料指出,黎明现象、苏木杰现象等情况的出现,很容易导致患儿血糖水平上下波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容易诱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问题[5]。加强患儿血糖水平检测,是合理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础。给予患儿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空腹早1次,中餐、晚餐后常规监测,夜间1次,5次/d监测,能有效预防低血糖、苏木杰现象的发生。②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Ⅰ型糖尿病患儿需要胰岛素替代注射疗法。儿童糖尿病联盟提出了治疗儿童糖尿病的原则:使用强化治疗方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胰岛素皮下持续注射,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儿血糖水平[6]。改组患儿予胰岛素皮下持续注射,餐前大剂量控制在血糖,并指导患儿及家长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③饮食控制。儿童糖尿病饮食控制一方面需控制血糖水平,一方面又需要保证儿童健康生长需求。在制定饮食计划中比较复杂,若单纯的告知患儿与家长每天摄入的营养与热量,多数家长会感到无可奈何,无法制定合理的食谱。相关研究人员提出食品交换法原则,通过这种方式的应用能让患儿及家长轻松的掌握热量计算方式,这种计算饮食的方式有效、快捷,效果显著[7]。护理人员使用这种方式制成小册子,通过多媒体形式介绍给患儿与家长,更好的帮助患儿及家长熟练掌握。④规律运动。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年龄,制定个性化运动发难,不特殊限制运动。饭后1 h进行散步、爬楼梯等中等强度运动。⑤健康教育指导。结合入院评估,分别制定集体宣教内容、小组宣教内容以及个人宣教内容,通过集体讲座、饮食会议、演讲等方式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全面提升患儿及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血糖水平。主要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等指标。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采用该院自行设计的治疗依从性评估量表,患儿主诉联合护理人员评估方式进行评价,主要对疾病认知、遵医嘱、生活方式等维度达标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组间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40例,疾病认知95.0%(38/40),遵医嘱95.0%(38/40),生活方式92.5%(37/40);对照组40例,疾病认知70.0%(28/40),遵医嘱75.0%(30/40),生活方式70.0%(28/40)(P

2.2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4.1±0.9)mmol/L、空腹血糖水平(5.8±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0±1.0)%、餐后2 h血糖水平(7.3±1.2)mmol/L;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7.3±1.0)mmol/L、空腹血糖水平(8.9±1.9)mmol/L、糖化血?t蛋白水平(7.9±1.0)%、餐后2 h血糖水平(11.0±2.5)mmol/L(P

3 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循证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48-02

Observation on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YANG Wen-dou

Obstetrics Departmen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88 cases of delivery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4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basic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finally.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blood sugar control effect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of delivery women and complications of newborns decreased,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alysis of effect

有学者研究后指出[1],对妊娠期孕妇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该次实验为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选择该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8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活动共抽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88例,入选时间段为2015年5月―2016年4月。依据孕妇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孕妇比例各44例。研究组44例孕妇中,最大年龄为35岁,最小年龄为24岁,统计后平均年龄为(26.4±2.6)岁,其中30例孕妇为初产妇,14例产妇为经产妇,孕周均在32周至38周之间不等。参照组44例孕妇中,最大年龄为34岁,最小年龄为23岁,统计后平均年龄为(28.1±3.5)岁,其中28例孕妇为初产妇,16例产妇为经产妇,孕周均在32~39周之间不等。统计工具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分析与探究。

1.2 方法

参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对孕妇的病情变化进程观察,对各项生命体征予以监测,同时对饮食进行调整,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工作,对胎儿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组孕妇予以循证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如下:基础护理:首先建立循证护理小组,主要成员包括护师和护理人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并将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对护理要求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出循证问题:在妊娠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结合孕妇的病程变化、血糖监测和查房期间孕妇需求实施循证和依据,最后将问题提出,并实施健康宣教,对孕妇讲解妊娠糖尿病所带来的的危害性和主要特征,告知孕妇正确监测血糖方法[2]。与此同时,提出针对性方案,依据糖尿病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健康宣教以及运动疗法进行拟定,其后将妊娠期间较易出现并发症,如:低血糖反应以及低血糖休克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还需对心理护理和配合疗法进行分析,最后将护理要点一一列出。循证支持:结合提出的护理问题和孕妇的病情实际情况,筛选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该院临床经验和护理需求拟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实践:对孕妇进行疾病的普及,并讲解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宜,从而提升孕妇配合度。与此同时,对孕妇的病情变化进行了解,同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掌握,而后对其实施心理疏通,从而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而后告知孕妇如何监护胎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宫内窘迫[3]。依据孕妇的血糖为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日常饮食需加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除此之外,还需做好产前检查工作,对孕妇病情加以关注,同时为其提供整洁舒适的病室,对其予以安慰和鼓励,确保摄入足够热量,避免出现低血糖。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同时比对两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最后调查两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相加。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参数结果

两组孕妇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孕妇空腹血糖为(6.7±0.9)mmol/L,餐后2 h血糖为(8.5±0.7)mmol/L;参照组孕妇空腹血糖为(8.9±1.3)mmol/L,餐后2 h血糖为(9.5±1.3)mmol/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9 5,t2=4.492 6,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孕妇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2例孕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1例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参照组8例孕妇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8.2%,7例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 5,4.950 0,P

2.3 满意度结果

两组孕妇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7%,79.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生。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逐年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有学者研究后指出,胎儿的死亡率上升与孕妇血糖参数存在相关性,通常情况下,妊娠期糖尿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胎儿畸形、脑积水。因此对孕妇的血糖进行控制,并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可以使死亡率有效降低[4]。循证护理属于全新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满足和护理经验为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依据循证问题、支持和实践对孕妇讲解控制血糖的必要性,通过制定合理饮食使其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5]。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孕妇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血糖控制较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比例也相对较高,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其血糖,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2):31-33.

[2] 张志伟,赵文卓.维吾尔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控制血糖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1):1871-1873.

[3] 陈小琼.56例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循证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36-37.

[4] 智慧,杨倩,石亮,等.循证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38):85-87.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b)-0125-02

妊娠糖尿病在我国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部分产妇生产后糖代谢可能恢复正常,但中年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1]。同时,该病对母婴均具有较大危害,早孕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流产率为15%~30%;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难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率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产妇[2]。该研究对妊娠糖尿病产妇给予个性化阶段护理,旨在观察对母婴围生期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8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98例(均为单胎),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尿糖、血糖测定确诊,符合《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孕周不足35周者,精神障碍或文化水平不能配合该研究者,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8.1±3.2)岁;经产妇19例,初产妇30例;孕周36~41周,平均(37.8±2.1)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8.7±2.8)岁;经产妇21例,初产妇28例;孕周36~42周,平均(38.1±2.4)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围产期日常护理和检查。观察组给予个性化阶段护理,对该组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培训,使护士了解每阶段个性化护理的目的、方法及主要内容:①入院护理,入院后收集产妇基本资料(孕周、BMI、血糖等),针对产妇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第一阶段护理主要介绍疾病常识、回答产妇提出的疑问、进行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常规产前检查和血糖监测(至少1次/周),确保产妇摄入母婴所需的热量和营养,避免餐后血糖升高、酮症等发生,必要时酌情给予药物治疗,并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通过贴心的沟通和温馨的环境使产妇进入良好的待孕状态;②孕中期护理,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缓解邻近产期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嘱家属多陪伴产妇,并多鼓励产妇,指导产妇进行适当活动,根据产妇体重变化、病情及时进行饮食调整、每日热能供给增加200~300 kcal,少量多餐、适当补充叶酸、钙、铁等微量元素,确保产妇体重增长不超过0.5 kg/周,坚持血糖、血压监测(2~3次/周);③孕晚期护理,每日热能供给量增加200~300 kcal,血糖监测1次/d,根据产妇病情进行产前教育,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注意事项,指导产妇配合医护人员以顺利分娩,加强心理疏导;④分娩期护理,产妇及胎儿情况正常者鼓励产妇自然分娩,分娩时监测血糖、尿酮体等指标,分娩时间超过12 h或具有剖宫产指征者时进行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给予葡萄糖静注,防止出现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现象,并加强产妇血糖监测;⑤产后护理,密切监测母婴血糖及其他基础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治疗,根据产妇身体情况安排合理饮食、运动,进行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指导,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脐带、口腔护理;⑥院后护理,产妇出院后1个月内进行电话对方1次/周,介绍其家庭护理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答疑。

1.3 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空腹血糖、餐前30 min:3.3~5.3 mmol/L;餐后血糖、夜间:4.4~6.7 mmol/L;尿酮体(-)。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及对应新生儿围生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围生期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低血糖、窒息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早产;窒息;复苏;护理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进步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新生儿窒息规范复苏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特别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的观察护理,影响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早产儿的康复,生后5 分钟及10 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我院新生儿科NICU病房,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共收治早产儿窒息患儿768 例,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768 例。病例选择标准:①胎龄<37 W,②出生体重<2500 g,③出生1 分钟Apgar评分<7 分,④复苏后存在心、脑、肾、肺等脏器功能受损者。其中男412 例,女356 例,胎龄<28 W,4 例;28~32 W,213 例;32~36 W,457 例;36 W以上94 例。出生体重<1000 g 11 例;1000~1499 g,564 例;1500~2500 g,193 例。

1.2 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窒息患儿生后立即给予新生儿复苏。①复苏程序:A畅通气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应用E环境与评估。②复苏后监护:监护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③家庭支持:耐心细致解答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

1.3 结果

768 例早产儿窒息患儿治愈684 例,好转49 例,未愈23 例,死亡12 例,治愈率89.06%(684/768)。其中新生儿脑卒中2 例,后死亡,放弃治疗23 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体温监测及护理

《2005小儿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应预防和积极处理过高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于复苏新生儿尤为重要[2]。但是早产儿体温过低又易引起硬肿症。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根据早产儿胎龄和体温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相对湿度为55~65%。护士应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患儿体温未正常前应每小时监测一次,正常后可每4 小时测一次。

2.2 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是监护的重点,呼吸评分和呼吸次数对复苏后的观察有一定帮助。初生12 小时内每4 小时评一次,以后24 小时内每8 小时评一次,最后在出生后48 小时再评一次。二次评到8 分以上可停止再评,预后良好。假使呼吸次数有增无减,并出现呼吸困难则要考虑有无气胸。如窒息儿呼吸已接近正常而二天后有加快者,常是继发肺炎的征兆。若反复呼吸暂停,遵医嘱可用氨茶碱,以兴奋心、脑、扩张血管和利尿。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供氧勿常规使用,在发生呼吸困难和青紫时才给予。吸入氧浓度与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和用氧方法而定。一般氧浓度以30%-40%为宜,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PaO2 60~80 mmHg为安全。

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或早产儿视网膜病,导致严重后果。待呼吸平稳,皮色转红半小时后可停止给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喉有痰鸣音,呼吸时声音粗糙,呼吸停顿或有呕吐,均应用一次性吸管吸引。同时经常更换体位,以防止发生肺炎。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糖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标,预防氧疗并发症。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心音、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

2.3 消化功能的监测和喂养

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吞咽反射弱,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常出现喂养困难、胃潴留、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喂养不耐受者,多次喂奶有呕吐、腹胀或咖啡样物。要注意观察患儿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对于早产儿的喂养,目前主张早期从逐量逐逐步增加到足量的喂养方法。 第一次经口喂消毒过的水,如吸吮吞咽无问题,可给予糖水,以后给奶。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胃排空延迟等可用管饲法。对早产儿亦强调生母母乳喂养。早产儿喂养按日龄及接受情况而变动。第一日总量(水和奶)可60~90ml/kg。体重大于2000 g者,每4 小时喂一次;1501~2000 g者每3 小时喂一次;1000~1500 g者,每2 小时喂一次,小于1000 g者主要靠静脉营养。但亦宜试喂,可每2~4 小时给0.5~1 ml母乳,让其逐步适应。如为管饲者,饲前先进行抽吸。如吸出的量小于上次奶量的10%者,可回注,否则,应在再注入量中减去此量,方案要再议。在静脉营养期间,宜经常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无孔橡皮奶头),及早过渡到经胃肠喂养,并降低静脉营养的并发症。黄疸期间患儿吸吮无力、纳差,护士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果患儿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每天要详细记录出入量,以便制定出更适合患儿的喂养方案。

2.4 防止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有可能影响其脑部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根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全血血糖<2.2 mmol/L为新生儿低血糖;>7.0 mmol/L为新生儿高血糖[3]。监测血糖每天4 次使其保持在2.6~6.4 mmol/L之间,如有异常,须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5 脑水肿的监测

复苏后常见的脑损害为脑水肿,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抽搐及抽搐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监测患儿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过程。临床上一旦颅内压增高症控制不佳,很容易发生新生儿脑卒中即新生儿大脑动脉梗死,以右侧大脑中动脉多见。本科室也有2例脑卒中发生,预后不佳。

2.6 内环境监测

进行pH监测、预防酸碱失衡。监护室应严格记录小儿体重、腹围、前囟张力、尿量、肌张力、反应状况及一般情况,及早发现不良状况向医生报告,以便早期处理。

2.7 循环功能的护理

复苏后患儿常有心功能减退,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应持续心电监护,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电解质等变化。

2.8 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国外,早产儿感染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率比足月儿高3~10 倍[4]。须做好早产儿室及暖箱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每日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机消毒。要定时更换氧气湿化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须用快速手消毒剂,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及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加强早产儿皮肤、脐部、臀部及口腔的护理。早产儿中有感染者宜及时治疗,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7:131-133.

[2] 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