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收治的47例NE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47例患儿治愈42例,平均住院15±0.8天。2例自动出院,肠穿孔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结论:通过加强护理,对提高NEC的治愈有明确的支持作用。

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的胃肠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三大主要症状,是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目前死亡率为存活新生儿的0.5%。2000年3月-2007年5月,我院共接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收治NEC患儿47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2例;胎龄

临床治疗:47例确诊后即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并积极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临床疗效:47例患儿治愈42例,平均住院15±0.8天,2例自动出院,肠穿孔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

护理

一般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否有呼吸暂停、心律减慢、烦躁不安、抽搐等。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的表现,皮肤颜色、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及尿量的改变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是否有手术指征,如气腹或门静脉积气,腹壁红肿,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或浅褐色,有腹膜炎表现,大量便血,完全性肠梗阻,腹部有肿物,休克或明显的酸中毒表现,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呕吐物的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是否为鲜红色、咖啡色、黄色、草绿色、白色黏液,呕吐物的量,并留取标本及时送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

Analysis on the risk factors which cause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LI Jun, LI Song,CUI Qi-li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NEC and the function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NEC. Methods 32 hospital neonatalwho were diagnosed as NEC during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7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 group,while 32 healthy babies who were born in the same dur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Conclude the 19 uncertain risk factors for the NEC about premature labor,asphyxia and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et al, use Logistic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data above by the software of SPSS 13.0,screen out the risk factors which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tion. Results There are threerisk factor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which were selected. They are premature labor,asphyxia andnon-breast feeding respectively.The other factors were excluded b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result of OR is respectively 19.474,12.96 and 16.245. Conclusion The data shows theOR valueof premature labor is the highest in the three risk factors,but we cann’t neglect the Pregnant disease and the other factors.Pregnant disease is maybe a indirect factor for the NEC.Thereby, the keys of prevention NEC are reducing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premature delivery and asphyxia,controing infection and feed baby in correct way.

【Key words】 Neonate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Risk factors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很常见的后天获得性的新生儿急腹症。国外研究认为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局部缺血、肠黏膜受到致病菌产生的毒素损害而导致坏死性的肠道病变,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1/1000~3/1000,发病的新生儿当中肠穿孔发生率占1/3。NEC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尤其是极低体重儿(VLBW),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NEC组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32例患儿,男20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67:1。NEC按《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bell评分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度。

1.1.2 对照组 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儿32例,男女各半,个别生后因母亲患病在短期内需要人工喂养的正常新生儿及生后生理性黄疸入选。

1.2 病例组临床资料

1.2.1 孕母患病情况 妊娠期高血压16例、糖尿病2例、脐带脱垂2 例、前置胎盘2 例、血小板减少6例。

1.2.2 出生史资料 足月儿 5例,早产儿26 例,过期产儿1 例;胎龄≥42周1例,37~42周6例,34~37周19例,

1.2.3 发病日龄 生后24 h内发病2例,1~7 d发病24例,7 d以上发病6例。

1.2.4 临床表现 呕吐17例,其中呕血8例,呕吐咖啡样物7例,含胆汁2例;便血14例,黑色及果酱样便5例;腹胀22例;发热2例,体温不升4例;黄疸10例;腹壁红肿1例;皮肤硬肿9例。

1.2.5 其他疾病情况 DIC 4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红细胞压积增多2 例、败血症4例、肺透明膜病9例。

1.2.6 喂养情况 母乳喂养8例,非母乳喂养24例。

1.2.7 实检室检查 C-反应蛋白(按本院参考值范围)升高 13例;大便潜血阳性30例;白细胞总数20×109/L 4例;血培养阳性4例,其中大肠埃希菌2例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真菌1例。

1.2.8 X线检查 肠间隙增厚7例,胃肠动力性肠梗阻4例,气腹3例。

1.2.9 治疗及愈后 ①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保证液体入量及基础代谢热卡)、抗生素及输血、血浆、血小板、复方氨基酸等支持疗法。并根据病情复查腹片及大便潜血;②手术治疗:3例肠穿孔并发腹膜炎的患儿行开腹手术腹腔引流;③转归:治愈20例、好转3 例、死亡9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 统计学方法

1.3.1 各危险因素赋值说明 针对NEC的危险因素将上述资料归纳为二大类:一是母亲患病情况,二是婴儿出生及患病情况,共19个危险因素。设NEC为应变量(Y),取值0或1,0表示出现阴性结果,1表示出现阳性结果。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X1~X19),取值0,1,2,…K。0表示非暴露,1,2,…K表示暴露,数值越大暴露水平越高。上述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为Logistic回归法。

1.3.2 SPSS 13.0参数设定 由于自变量数目较大,为了使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稳定和便于解释,尽可能将回归效果显著的自变量选入模型中,作用不显著的自变量则排除在外。Logistic回归参数设置为后退法和Wald检验,设定最多进行20步筛选。取95% 可信区间,α入=0.1,α出=0.15。

表1

各危险因素的赋值

危险因素变量名赋值说明

母亲孕期患病情况妊娠高血压(X1)无=0有=1

妊娠糖尿病(X2)无=0有=1

脐带脱垂(X3)无=0有=1

前置胎盘(X4)无=0有=1

血小板减少(X5)无=0有=1

婴儿出生及患病情况性别(X6)男=0女=1

胎龄(X7)≥37周=0 29~34周=234-37周=1

过期产儿(X8)否=0是=1

宫内窘迫(X9)无=0有=1

窒息(X10)Apgar评分:>8=0 4-8=1

呼吸暂停(X11)无=0有=1

DIC(X12)无=0有=1

PDA(X13)无=0有=1

红细胞增多症(X14)无=0有=1

低体温(X15)无=0有=1

败血症(X16)无=0有=1

肺透明膜病(X17)无=0有=1

CRP(X18)正常=0高=1

喂养(X19)母乳喂养=0非母乳喂养=1

2 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的14步筛选,最终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危险因素有3个,分别为早产(X7)、窒息(X10)、非母乳喂养因素(X19),OR值分别为19.474、12.966、16.245,P值分别为0.004、0.012、0.008。P值在0.05检验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早产OR值最高(X7)为19.474,其次是非母乳喂养(X19)为16.245。见表2。

表2

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

选入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Waldχ2P值OR

常数项 -3.6630.97714.0500.000

X7 2.9691.026 8.380 0.004 19.474

X102.5621.018 6.338 0.012 12.966

X192.7881.055 6.989 0.008 16.245

3 讨论

从本组资料看,NEC多发生于男性(男女比例1.67:1);大多患儿母亲在围产期有患病情况(共26例);早产儿发病率高,占81%;大多表现为呕吐(占53%)、腹胀(占69%)、大便潜血阳性(占94%);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占75%)。这些表现是NEC在临床上发病的重要特征。治疗方面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占94%),部分气腹的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通过Logistic分析,早产、窒息、非母乳喂养是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占病例数的81%、75%和75%。

早产儿易发生NEC是多因素和复杂的,正常的肠上皮细胞为肠腔内环境提拱一个物理屏障,也叫黏膜屏障,它的作用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1]。非免疫性作用的机制是肠上皮的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组成黏膜屏障,这种黏液含有多种糖蛋白和三叶因子[2],能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黏液产生的多少,成分的改变与胎龄及病菌侵袭有关[3]。病菌侵袭,黏膜屏障破坏可以诱发NEC病变。

胃肠道拥有体内最大的淋巴组织,能通过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应答来防御外来抗原侵袭[4]。在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这种杀灭微生物及抗原提呈作用都较弱。潘氏细胞在细菌或LPS、LTA的刺激下能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包括防御素、溶菌酶、磷脂酶A2和外源凝集素。防御素是一种小分子肽类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5,6],在胎儿时期只有低水平表达,因此,未成熟儿肠道相对缺乏该物质更易受到细菌的损害。特异性免疫方面包括B细胞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过程。消化道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小肠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固有层存在大量的T细胞及B细胞,它们在胎儿时期已逐渐趋向发育成熟,但生后才完善。新生儿窒息引起NEC归因于再灌流损伤机理,认为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休克、低血压等重症时机体或某一器官缺血、缺氧,经抢救好转又重新获得氧合血液灌注后可发生由氧自由基引起的肠壁发生非缺、缺氧性损害,进一步降低肠黏膜的屏障作用。Yoshiya等[7]研究小组认为缺氧出现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内皮缩血管肽(ET-1)的参与有关。研究认为ET-1能增加小动脉阻力,而对不能改变终端大血管口径,从动物实验角度证明ET-1在NEC发病中的作用。

初生婴儿肠道缺乏菌落,但分娩过程中经母亲产道污染很快建立移居性的共生的菌落,这种共生菌对生长发育及新生儿肠道成熟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肠道最早的移居共生菌是兼性厌氧菌,包括肠杆菌科和乳酸杆菌,逐渐过度到厌氧菌如双歧杆菌、拟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真菌。约产后10 d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占优势,与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比,后者菌种较杂,双歧杆菌只达50%母乳喂养儿水平,NICU住院的未成熟儿双歧杆菌的水平比非NICU的未成熟儿就更低。这种差异的原因是NICU病房环境特有的菌种构成不同及频繁使用抗生素。住院的未成熟儿肠道的移居菌更可能是一些致病菌,如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即使是母乳喂养的低出生体重儿也要花上几周时间才使肠道的双歧杆菌达正常儿水平。与配方奶喂养比较未成熟儿母乳喂养能降低NEC发病。

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针对NEC发病的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其中较为经典的有前生命学概念[8],基本内容是未成熟儿母乳养过程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等,可起到预防NEC的作用。作用原理中母乳喂养的优点在这里不赘述。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可以通过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无功能的受体诱饵来削减致病菌的数量,促进病原菌聚集避免上皮细胞的内吞。双歧杆菌产生的酸性产物能降低肠道微环境的pH值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通过发挥辅T细胞的功能来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等。前生命学的细菌能够抑制病原菌的附着,加强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达到防止病原菌进入循环系统的作用,还有上面提到的促使编码免疫因子IgA基因的表达。

NEC主要的危险因素集中在早产、窒息和喂养因素上,其他因素如感染在发病机理上看是主要的,但感染因素缺乏特异性,也就是说感染因素可能引起NEC但通常原发引起败血症机会更大,故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是一个保护因素,对初生婴儿来说,不管是为了起到预防疾病作用还是生长发育的需要都要提倡,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出生,防止窒息的发生,控制感染,合理喂养是预防NEC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Hunter Catherine J,Upperman Jeffrey S,Ford Henri R,et al. Understand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Premature Infant to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2008;63(2):117-123.

[2] Plaut AG.Trefoil peptides in the defens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 Engl J Med,1997 336:506-507.

[3] Deplancke B, Gaskins HR.Microbial modulation of innate defense: goblet cells and the intestinal mucus layer. Am J Clin Nutr,2001,73:1131-1141.

[4] Mowat AM, Viney JL.The anatomical basis of intestinal immunity. Immunol Rev,1997,156:145-166.

[5] Ganz T.Defensins and other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n update.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2005,8:209-217.

[6] Ouellette AJ.Defensin-mediated innate immunit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4,18:405-419.

[7] Yoshiya, Doelle Sarah, Clark Jessica A, et al. Intestinal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2007,61(2):180-184.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59-0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可见的一种肠道疾病,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道充气,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病理上以小肠和结肠的坏死为特点,临床上确诊此病后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和控制感染等治疗措施。自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儿科共收治该病5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日龄与出生体重 本组病例男32例,女18例,早产儿31例,足月儿19例,有窒息史50例,出生日龄1h-3d,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24例,其中小于1500g的8例,出生体重大于2500g的18例。

1.2 原发病情况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4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新生儿硬肿症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

1.3 症状体征 除各自原发病外,患有腹胀50例,呕吐物有咖啡渣样50例,潜血试验阳性49例,肉眼血便5例,1例因合并DIC、败血症和颅内出血而放弃治疗,其余49例均痊愈出院。

2 临床观察 本组患儿,在病程中似腹胀、腹泻、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注意观察腹胀发生的时间、程度,定时测量患儿腹围,同时听诊肠鸣音是否减低或消失。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呕吐次数、性质及呕吐物性状、量,为排除患儿是否咽下羊水或产血而致咽下综合症,先以1%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洗胃,注意洗出液的性状。若洗胃后仍有呕吐,且呕吐物含有胆汁或咖啡样液体,应予以禁食,并协助摄X线腹部平片以助明确诊断。故在护理中应注意对患儿排便情况观察,注意大便次数、性状和颜色的改变。小儿出生最初几天排除的粪便呈墨绿色并较粘稠。而本病患者除严重胃肠道出血致大便呈肉眼血便外,绝大多数大便颜色变深,甚至成柏油样。应做好两者的鉴别。同时应多次留便做潜血试验。

3 临床特点

3.1 肠道出血 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休克或缺氧缺血可引起缺血性坏死,结果粘膜分泌物减少,导致消化增强,粘膜屏障破坏造成细菌入侵,引起本病发生,早产儿肠道充血原因很多,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出生后休克,脐动脉或静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及高粘稠度血症等。

3.2 肠道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肠管尚未完全成熟,当肠道粘膜屏障遭到破坏时,肠道细菌感染机会较多,故小儿出生几天排出胎便不宜鉴别,只能靠细菌学检查而确诊,有的病例则需要连续培养,才能获得潜血试验阳性。

4 护理

4.1 禁食 临床上一旦拟诊本病,均应立即禁食,一般需要4-7天。重症病例禁食时间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恢复喂养前和临床症状消失后,必须大便潜血试验阴性,进食应逐渐增加,尤其应注意的是在恢复喂养过程中必须观察病情,如出现腹胀及呕吐则应再次禁食至症状消失后,再从头开始喂养。

4.2 胃肠引流减压 先行洗胃,抽出咖啡样胃内容物,观察有无新鲜出血,行胃肠减压,这可减轻腹胀,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若引流过程中腹胀消失,引流物由咖啡样转为乳白色胃液时,即可拔出引流管。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常频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089

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 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1]。在我国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为常见疾病, 严重者危及生命。对重症RDS患者采取最有效治疗措施是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既往采用常频正压通气治疗重症RDS, 也抢救了部分患儿生命, 但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率较常见, 费用较高, 住院时间长。近年来本院采取HFOV治疗重症RDS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本科诊断为3~4期的40例RDS患儿作为观察组, 本院2013年2月以前收治的诊断为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给予常频机械通气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8例, 胎龄28~38周, 体重1000~3000 g;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胎龄29~38周, 体重1000~3000 g。两组患儿入院时间均在生后12 h内, RDS的诊断、分级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2]。其中排除合并染色体疾病、先天性脏器发育畸形、严重感染、休克等疾病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转为高频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X线胸片分级、产后运用PS及部分患儿产前运用激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患儿均于入院后即给予置辐射台、保暖、心电监护、血气、床边胸部X线检查, 诊断为重症RDS后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部分患儿于入院后3 d内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 固尔苏)200 mg/kg, 必要时12 h后予第2剂PS 100 mg/kg。其余给予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监测血压、血糖、血气、体温、心率情况。

1. 3 观察和记录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各个时间点血气指标、OI=FiO2×100×MAP/PaO2、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

1. 4 两组呼吸机参数及调节 HFOV初设呼吸机参数:FiO2 0.4~1.0、频率:9~13 Hz、MAP 12~16 cm H2O(1 cm H2O=0.098 kPa)、调节振幅(ΔP)25~40 cm H2O, 根据血气分析、胸部X线结果调节各参数, 首先下调FiO2至0.6以下, 再渐下调MAP和ΔP, 一般维持频率(F)不变, 当FiO2

常频呼吸机(CMV)初设呼吸机参数:FiO2 0.4~1.0、呼吸末正压(PEEP)4~7 cm H2O、吸气峰压(PIP)20~30 cm H2O、呼吸频率(R)35~60次/min、I∶E:1∶2。根据胸片及血气分析调节各参数, 当FiO2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机械通气前、后各时间点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在FiO2、PaO2、PaCO2、MAP、O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1 h, 观察组FiO2、MAP、OI、PCO2均得到改善, 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6 h, 两组各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FiO2、MAP、OI、PC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OI、MAP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结果、并发症等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愈38例(95.0%), 死亡2例, 其中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放弃治疗死亡, 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对照组治愈35例(87.5%), 死亡5例, 其中合并DIC 3例, 肾功能衰竭1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例。两组患儿治愈率、死亡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RDS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 是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病因,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RDS的重要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CMV, 但CMV治疗NRDS时, 需用吸气压力较高, 吸气时间较长, 容易产生气压伤、容量伤和慢性肺部疾病, 并且干扰循环, 增加治疗难度, 增加患者费用, 增加后遗症机会, 从而限制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3]。近年来运用HFOV治疗重症RDS, 克服了CMV治疗RDS的不足, 取得了较好效果。

HFOV做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被大家所认识, 它是采用小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 以超生理通气频率的振荡产生双向压力变化, 继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一种肺泡通气方式[4]。RDS患儿使用HFOV时, MAP初调较CMV时高2~3 cm H2O。HFOV通过其恰当的肺复张策略使肺泡重新扩张, 并通过维持相对稳定的MAP阻止肺泡萎缩, 使肺内气体分布均匀,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进而改善氧合[5]。本资料结果表明, 两组RDS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前, FiO2、OI、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治疗1、6 h后, 观察组患儿FiO2、OI、MAP、PCO2均得到改善, 而对照组在治疗1 h后FiO2、MAP、PCO2均无明显改善, 在治疗6 h后明显改善;在机械通气24 h后, 观察组OI、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提示HFOV比CMV能更快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 能在较低吸氧浓度、气道压力下进行有效气体交换,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HFOV时潮气量低于解剖死腔量, 平均和最大气道压较低, 有益于循环系统心排血量的增加, 同时减少高呼吸机参数对机体的损伤, 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该研究显示, 对重症新生儿RDS的治疗, HFOV在FiO2、OI、MAP方面较CMV改善快, 特别在早期较CMV有明显优势, 提高RDS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死亡率。观察组无气漏病例, 对照组2例, 考虑与观察组采用小潮气量、较低的平均气道压有关, 此与蔡文红[6]运用HFOV治疗15例气胸患儿全部治愈研究结果一致。两组中IVH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因IVH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机械通气是否增加IVH的发生率, 有待进一步研究。两组在合并肺部感染、IVH、BPD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还待进一步研究。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监护心率、血糖、血压均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 HFOV治疗重症RDS患儿, 能较快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 提高患儿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轻患儿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 杜立中, 毛萌. 儿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19.

[2]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95.

[3] 周晓光, 肖昕, 农绍汉.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4-266.

[4] 周伟, 荣萧.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的应用.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27):217-222.

[5] 游楚明, 傅万海, 覃晓菲, 等. 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常频通气失败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10): 845-847.

新生儿nec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呕吐;原因分析;护理

由于新生儿时期消化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生后环境温度、营养摄入、喂养方式、代谢排泄等变化,加之疾病因索的影响,使新生儿特别是旱产儿容易发生呕吐,而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也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呕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大多为生理性,一般无严重后果,但如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当可影响生长发育,或延误疾病治疗,甚至可因呕吐导致窒息死亡,因此分析呕吐原因,及时进行护理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1护理体会

保持患儿安静,尽量防止诱发呕吐;采用上半身抬高取右侧卧位,头部偏向右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详细询问病史,如生产史、喂养方式、用药史,呕吐物量、性质、颜色、次数,伴随症状、大小便情况及精神状态,协助查找病因;严密观察有无生命体征改变,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及电解质改变

2原因分析与护理

2.1喂养不当

吃奶后卧位不当,如头低脚高位或者过量翻动,可引起新生儿呕吐。哺乳时含接不正确,哭闹后哺乳,人工喂养时奶液未充满等原因,使新生儿吃奶的同时吞入大量的空气,吃奶后可因活动用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喷射性呕吐。因此,在喂养新生儿时,应耐心细致地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的喂奶方法,如喂奶时应把新生儿抱起,斜卧于喂哺者的怀中,或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哺乳。合理正确地喂养及卧位,在避免新生儿呕吐中至关重要。让新生儿正确含接,即含住大部分乳晕,人工喂养时,奶瓶置斜位,乳液充满,以免吞入空气,每次吸吮约20min左右,30~60ml为宜。喂毕,轻轻竖抱新生儿,拍其背部至打嗝,这样排出胃内空气后,便于奶液在胃内流动,并顺利排入肠道。指导母亲进行正确的喂养,纠正不当的喂养方式。喂养后不宜立即平卧或过旱翻动小儿。对凹陷者应指导母亲进行纠正。因喂养不当引起呕吐的患儿,经过纠正喂养方式,都可很快治愈。

2.2幽门痉挛

由于新生儿自主神经调节差,加之喂养不当,易引起幽门功能暂时性失调,造成幽门肌肉的紧张痉挛,喂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吐出大量的奶汁及奶凝块。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责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肌张力弱,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肌张力强,控制力差,食后常发生胃食管返流。因此,为避免幽门痉挛引起新生儿呕吐,我们尽量做到细心、耐心、定时定量,喂奶前避免患儿过分哭闹,以防止吞入过量的空气。人工喂养牛奶的温度要适中,不宜过热过冷,喂奶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前15~20min可滴服1:1000阿托品2~3滴以解除幽门痉挛,吃奶后将头抬高15°~20°,使原来的水平胃向下垂,便于奶液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3消化道畸形

仔细观察喂乳与呕吐的关系,如是否每次喂乳后均出现呕吐,是否伴有紫绀,喂后出现呕吐的时间,呼吸困难等情况为医生早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4各种严重感染

肠道道感染性疾病应及早应用抗生索控制感染,肠道感染极易合井水、电解质紊乱,应仔细观察有无皮肤干燥、前卤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及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进行治疗。胎儿在母体中无法通过胎盘获得母体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即lgA、IgM,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对重症肠道感染的患儿,如: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原发病症状有无加重等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治疗不及时,可引发DIC以及NEC,常因严重感染造成中毒性呕吐。由于凝血机制的破坏,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新生儿胃肠黏膜出血,此时呕吐物可为咖啡色或血性液体。患儿常伴有神志萎靡、拒奶、发热、水样粘液稀便,甚至为赤豆汤样血水便,且有特殊臭味。因反应差,呕吐时易被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及呼吸暂停,危急患儿生命,此外,吸入呕吐物还可加重或激发呼吸道感染。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基础护理、控制感染及呼吸道管理,如严格执行医嘱、准确及时给药、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配合医生及早查明呕吐原因,给予正确的治疗与护理,无疑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2.5食管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直肠畸形等外科疾病

此类疾病所引起的新生儿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液体或胆汁样液体,常伴有排便困难、腹胀等,并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可有助于防止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呕吐。

2.6羊水吞入过多

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入羊水过多或者吞入被胎粪污染或混有母血的羊水,刺激胃薪膜使胃液分泌亢进,从而引起频繁呕吐,吐出清水、勃液或带少量血性液体,因此,这就要求助产士在助产过程中,防止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娩出时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羊水,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需用低压吸引器吸净羊水,以防止羊水过多地进入胃内而致呕吐。新生儿吞入羊水过多,污染的羊水或产道中的血液及黏液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给1%碳酸氢钠液洗胃,1~2次即可治愈。羊水11度以上污染常规给吸痰以减少胎粪对胃赫膜的刺激。早开奶、早吸吮,新生儿因吸吮及吞咽动作,刺激胃肠平滑肌顺行蠕动,尽早使胃内容物排入肠道,也是避免新生儿呕吐的方法之一。如反复呕吐,可给予1%的温碳酸氢钠溶液或温生理盐水洗胃。注意胃管固定牢固,头偏向一侧,每次灌入量10~15m1,注入后,等量或大于注入量回抽,反复

4~5次,直到抽出液清澈为止[4]。抽出不畅时可轻轻转动胃管或用手按摩胃院部以促进洗胃液流出,拔管时反折胃管末端快速拔出,防止洗胃液体流入气道。洗胃后暂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我们的体会是对重度新生儿窒息患儿生后即使没有出现呕吐,也应及旱洗胃,通过对比观察,生后即介洗胃者,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以明显减少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7其他遗传代谢病

如一些较少见的遗传代谢病也可引起新生儿频繁呕吐,如先天氨基酸代谢异常等,此类疾病多有家族史,且可能同时有外貌异常,身上有特殊气味,部分伴有行为异常和抽搐等,指导和帮助患儿家长制定周密的系统的治疗及饮食计划,给予低苯丙氨酸奶加适量母乳喂养,可减轻或避免呕吐及残障。

综上所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比较复杂,密切观察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及呕吐物的性状,常提示一些疾病特有的性质,为医疗诊断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呕吐,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为预防新生儿呕吐、避免新生儿呕吐引起的并发症,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马按权小儿外科学与小儿矫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3]Sehaffer.A.J.Dieases ofNewborn[M].3rdcd、Saundcrs.PhiladelPhia.1971.

[4]山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工继山,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人学中国协和医科人学联合出版社,1997.249.

[6]工琳,徐崇民,夏伟雄,等.母乳及配方奶对早产儿胃排空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利临床杂志.2001.16(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