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评估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精选

新生儿护理评估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而越来越高,护理模式也在医疗体制的不间断改革过程中不断更新,当前,临床当中最为重要的护理模式已逐渐变成优质护理[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11月~2017年7月接收的新生儿74例,其中有39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日龄17~42天,平均(29.61±4.37)天,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新生儿各37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对照组新生儿包括清洁护理、巡视病房、基础健康教育、日常护理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新生患儿护理干预方法基础上予以研究组新生儿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协助产妇完成其人生角色的转换,消除其焦虑、紧张的情绪,对其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新生儿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需对新生儿体位进行定期调整,按摩新生儿腹部以对其肠胃蠕动进行增强,定期观察并清洗新生儿脐部,避免新生儿脐部出现炎症反应。为避免新生儿出现并发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人员需利用测定仪控制与监测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新生儿新生神经行为的发育可因舒适的体位而得到促进,护理人员需利用较软的床单安置新生儿,注意包裹方法。护理人员需在患儿摄取母乳的同时为其补充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新生儿各类新生儿病症于护理期间的发生情况,利用自拟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以结果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标准,X2检验计数资料,利用SPSS19.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新生儿病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为5.41%,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24.32%,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1。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程度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的护理满意率为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72.97%,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3讨论

优质护理模式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作为护理宗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相关研究显示,优质护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不仅可对其生存质量有所改善,还可对母亲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进行强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新生儿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为5.40%,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24.32%;研究组新生儿的护理满意率为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的72.97%,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云兰的研究结果为在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可有效提升新生儿临床护理效果与新生儿生命质量,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说明优质护理干预中完善的新生儿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优质护理在疾病发生率控制与家属护理满意程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4]。综上所述,为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减低其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并提升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云兰.新生儿护理中优质护理管理的运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20):4573

2王晓云.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263~264

3滕云,曹平,张君青,等.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及价值[J].饮食保健,2016,3(1):140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200例剖宫产术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产妇年龄是20-36岁,平均是(29.5±4.4)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90例直切口,10例横切口;观察组中产妇年龄是21-39岁,平均是(30.6±4.7)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85例直切口,15例直切口,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200例产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培训母乳喂养的专业知识,并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产妇以及家属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实施Orem自理模式。

1.2.1支持教育系统

在住院期间,支持教育系统一直存在,能够实时观察产妇的心理需求,并及时发现产妇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进行矫正,或产妇家属进行指导。护理人员需向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有关于挤奶、换尿布、抚触、淋浴等相关知识。

1.2.2完全补偿系统

剖宫产术后6h内就需开展完全补偿护理,主要是因为剖宫产术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还未恢复,护理人员需做好基础、皮肤、专科等护理,以疏导产妇的不良心理,提高产妇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增强信心。

1.2.3部分补偿系统

需在剖宫产术6h后开展,主要是因为产妇以恢复清醒,除了手术切口疼痛外,产妇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护理人员需积极鼓励产妇进行自我护理,并辅助产妇变换为半卧位,以方便给新生儿喂奶、淋浴以及换尿片等,并指导这个过程中产妇的不当行为。

1.3判定标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观察,并对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优:产妇出院前,已能够熟练进行哺乳姿势,例如:卧、怀抱以及坐等;良:产妇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能够顺利进行;差:产妇无法自行完成哺乳姿势,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也无法完成。产妇需通过笔试方式进行评估,优:≥90分;良:7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本次探究的相关资料,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本次探究过程中发现: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2.2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新生儿科;应用效果

新生儿护理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护理的一个重点领域,由于新生儿身体的特殊性,导致其护理工作难度较大[1]。在新生儿护理中,防抓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点问题。加强新生儿的防抓伤护理是提高新生儿科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新生儿安全,促进和谐护患关系构建的重要保障[2-3]。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科室在新生儿护理中开展了防抓伤综合性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新生儿11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观察组男29例,女28例;出生时间2h~13d,平均(7.12±2.03)d;胎龄34~41周,平均(36.43±1.62)周;体重1.74~3.53kg,平均(2.68±1.63)kg。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出生时间3h~14d,平均(7.54±2.11)d;胎龄34~40周,平均(36.72±1.53)周;体重1.76~3.61kg,平均(2.75±1.58)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

⑴对照组给予新生儿科常规护理。包括:①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原则,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护理操作行为。②常规对鼻导管、留置输液管等管道进行固定,例如输氧管的固定,常规应用医用胶布将鼻管前端粘贴在新生儿的唇前或者是脸颊的部位;而对于胃管的固定,则使用医用胶布将其粘贴在新生儿的下颌处;对于气管导管的固定,则将其粘贴在新生儿的口角处。③使用科室自制的棉布小手套包包裹新生儿的双手,或者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双手进行束缚,避免新生儿抓伤自己。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防抓伤综合性护理:①针对进行鼻导管输氧的新生儿,使用裁剪成蝴蝶状的胶布固定导管的前端,同时对新生儿脸部进行再次固定。针对留置胃管的新生儿,使用裁剪成蝴蝶状的胶布在新生儿的下颌部对胃管进行交叉固定[4]。②使用棉质、柔软的浴巾或小毯子,按照新生儿的情况,制作成“鸟巢”状,并将其放到暖箱中进行加热处理,暖箱温度调节到33℃,加热10min左右,即可取出使用。将制作好的“鸟巢”放置在婴儿床上,将新生儿放入“鸟巢”中,调整其体位,使其头肩部枕在毯子接口处,保持新生儿四肢靠近躯体成屈曲状。将各种管道顺鸟巢下过,隔绝管道对皮肤的压迫。③使用一次性无菌纱布或者是自制的棉质手套包裹新生儿的小手,并在小手掌心放置棉球,这不仅利于锻炼新生儿的持握能力,同时可减少抓伤。需注意小手包裹不可过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将缝线面朝外,避免线头缠绕新生儿的手指。新生儿的手部包裹物需每日更换1次[5]。④定期修剪、磨平新生儿的指甲,减少指甲损伤。⑤定期为新生儿洗脸、洗澡,更换衣服,严密监测新生儿是否有湿疹的出现。⑥为新生儿家长讲解抓伤的危害,让其多注意新生儿的皮肤状态。出院后,若发现新生儿皮肤有明显抓痕,需要立即就医,以免发生感染。

1.2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皮肤抓伤率、鼻导管脱落率和胃管脱落率。②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估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7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6]。③统计两组新生儿的日均睡眠时间和体温波动幅度。④采取打分法让两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作出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21.0;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抓伤率和管道脱落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抓伤率、鼻导管脱落率和胃管脱落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NIP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NI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日均睡眠时间和体温波动幅度比较

两组护理前日均睡眠时间和体温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日均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体温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护理;效果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体位,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乳头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体位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体位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体位,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16(11B):49-50.

[2]王珊丹,周均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0-101.

[3]李婷婷.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29(2):161-162.

[4]邹带娣.新生儿的疼痛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4,14(11):102-103.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反映新生儿病情变化与医疗护理活动全过程的客观记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指标、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组成部分[1]。为深化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本院产科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广东省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妇产科护理指南》,设计出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产科自然分娩的6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其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9.2±0.8)岁;文化程度:36例小学,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专及以上。两组产妇均无高危因素。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异常情况记录于产科护理记录单中,观察组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具体如下。

1.2.1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样式

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制成表格式,记录项目包括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日期、病区、床号、住院号、日期、时间、体温、心率、呼吸、体质量、皮测胆红素值、反应、面色、哭声、吸吮力、脐部、臀部情况、大小便次数、喂哺方式与次数、健康教育、特殊情况记录等。

1.2.2记录要求

记录书写频率为新生儿出生24h内,按照常规生命体征监测频次进行观察记录,24h后如无特殊情况,每班观察记录1次,有特殊随时记录。除表格中的观察项目外,严格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嘱对其他指标进行监测,如产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栏填写项目并文字描述情况。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其中,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及笔试法评估,优:产妇出院前,能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笔试成绩≥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识及技能,偶尔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识及技能,有时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识及技能,经常需要护士协助,笔试成绩≤60分[3,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较

观察组护理知识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率为(138.50±4.92)次/min,呼吸频率为(39.5±4.9)次/min,氧饱和度为(98.6±1.2)%;对照组:心率为(149.8±7.9)次/min,呼吸频率为(46.6±5.1)次/min,氧饱和度为(95.2±2.5)%;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以往产科实施母婴护理,护士对新生儿进行监测的内容及频次欠缺细化,工作思维得不到整体培养。本院自2014年4月以来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3.1深化专科发展,培养护士的整体护理思维

护士每天按照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规范的监测和记录,能有效提高护士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能力,规范护士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同时有效地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5],有利于产科专科的发展。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完整性及准确度

使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后,可对产科新生儿观察、护理模式进行严格规范,进而大大降低记录单书写错误发生率,提高准确度[6]。

3.3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使护士充分掌握新生儿观察及护理知识,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保障新生儿出生质量,改善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另外,通过对产妇加强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熟练度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产科新生儿护理记录单,促进产科专科护理的发展,有效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蒋红,沈君,孙超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96

〔2〕杨兰兰,王玉霞.产妇及新生儿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优质护理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张芳.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5〕杜海燕,吴涛,安桓奇,等.全自动配血系统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