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第1篇

1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以达到体育教学为目标,以身体练习、技能知识学习以及教学比赛为主要形式的能在教学环境下进行并随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动的内容的总称,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媒介,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载体,是直接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效果,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1.1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标准

1.2 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为价值主体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主体,从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不仅受国家与政府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所制约,而且受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念所制约. 这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至于体育与健康教材当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3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点要全面化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点,从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向注重学生的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受教育思想、方针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的制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

2.1体育教学内容的竞技性项目过繁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没有明显差别,特点之一便是这两个不同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重复. 以竞技为中心的运动项目教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竞技运动项目展开的. 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健康型人才,而那种为为奥运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竞技中心论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适应学生个人对将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2.2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缺乏远见性

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为考试而提高”的现象. 它以某学期内学生的运动技术和体能是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作为体育教学效果明显与否的衡量标准. 但这种评价标准是短视的.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放远眼光、讲求长效,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继续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长效、发展作为首要问题,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

3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3.1竞技运动项目简单化

谈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想到的是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功能。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由于竞技运动难度高、负荷大、练习枯燥等特点,常常使学生很难享受到竞技运动的快乐,相反却导致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下降。因此,运动竞技项目简单化将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使一些高难度技术通过提炼加工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

3.2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人类文化,是有形的、外显的民族文化象征。我国56个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这既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又符合现实的实际,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删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东西,弘扬其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进取的理想,使其最终成为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3.3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内容要考虑项目的趣味性,体育游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将运动项目与体育游戏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体质,既有趣味性又具实效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统一。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与进取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选择;设计

一、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等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同,学校之间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比较先进,有的学校则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有的学校田径场已铺上塑胶跑道或人工草坪,可利用其平整干净、线条清晰、色彩鲜艳、可跑可跳、可坐可卧、可撑可爬的特点设计出多种教学内容。如果体操器械比较齐全,可利用各器械的性能设计一些对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有帮助的辅练习内容,像利用单、双杠设计出手握单杠或支撑在双杠上做跳远的腾空步(弓步)练习、背越式跳高摆动腿下放的辅练习等内容;利用跳箱设计出俯卧在跳箱上展髋翻腿的俯卧式跳高或仰卧在跳箱上做背弓挺髋收腹收腿的背越式跳高的练习内容等;利用体操垫设计出多种滚、翻、爬、跳等的内容;如果是可折叠的小垫子,还可根据其小巧轻便的特点设计出多种利用其堆摆,拼搭成各种图案的游戏内容供教学使用。如果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还比较落后、简陋,可自制一些如水泥乒乓台、简易排球架、简易羽毛球架等设施、器材用于设计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另外,还可以将校园内的道路、空地、走廊、台阶、树、墙壁等都利用起来,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笔者就曾利用学校的墙壁设计过多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根据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各种办学的特色不同,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各自的传统和特色。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如有的学校传统项目是田径,则可多选择或设计一些田径运动中的有关项目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特色项目是某种球类运动,就可多将该球类项目中的有关技术动作选择或设计成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的历史比较悠久,就可多将健美操、体育舞蹈中的有关技术动作设计成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可引进或选择一些受到青少年学生好奇或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或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如软式排球、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扭秧歌等。凡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身心的发展有帮助的时尚或区域性民族运动项目或身体练习的内容均可选择和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三、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的个人专长是教师本人长期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后才获得的,对学习掌握某项运动的技术动作有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中的有关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知晓甚深,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完全可以运用自已丰富的田径运动知识、技术及实践经验进行;有的教师多年从事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独到之处,就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篮球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武术功底深厚,就可以结合自已丰富的武术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等。总之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将自已的运动专长充分挖掘、运用起来,这对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充分选用《体育与健康》实验科教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一些适合教学对象学习使用的现成内容外,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将一些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改造、整合、设计成技术要求一般、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分层次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再结合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专长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会非常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就可在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第3篇

全球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趋势之一,国家、民族的发展几乎都将目光锁定于人才培养、公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整。体能与健康是增进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新旧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梳理新、旧课标的相关理念和内容,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改革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不同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了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方面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基础、实践、健身、综合是该课程的四大特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2011年版》主要包涵以下四个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程的目标、结构须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方面;将体育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相融合;学生即要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也要达到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目的。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首先强调运动兴趣的重要性,对运动兴趣的重视可以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其次,重视学生精神意志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一切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4)关注地区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关注地区差异前首先须明确不同地区是否达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其次,承认各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后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的实施教学,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主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学习水平则通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划分,根据可评价的原则将学习目标分为可操作的目标和可观测的目标两类,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则通过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得以确保,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新旧课标不同的理念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教材方面。①呈现知识:传统课程根据竞技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各自独立的内容,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新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②教材对学生来说:传统课程难、繁、窄、旧。而新课程浅、宽、活、新。③教材对老师来说:传统课程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而新课程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④学习教材在于:传统课程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第二,教师方面。①根据什么组织课:传统课程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而新课程则以三级课程为主导,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②根据什么展开课:传统课程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而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多维度健康观(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③教师的作用:传统课程中教师是传授者、管理者,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注重军事纪律的培养。而新课程教师中教师是主导,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平等亲切的教学交流氛围。④教学的任务在于:传统课程学科本位,完成既定内容的教学。而新课程则重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经验,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受益。⑤教师行为在于强调:传统课程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统一评价。而新课程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我发展的能力。⑥教师眼中的学生:传统课程服从命令听指挥,为令是从。而新课程围绕课程标准共同前行。⑦教师对课堂的要求:传统课程整齐划一,秩序严谨稳定。而新课程各显其能,发展个性、课堂气氛和谐,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起来。⑧教师心中的期待:传统课程教师期待学生完成规定的教材内容,项目考试成绩良好以上即可。而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教师期待人人都得到发展,人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悦。⑨教师的满足:传统课程,学生体质增强,有良好的体育成绩。而新课程中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体质增强、成绩的提高,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方面,力图学生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后,学生方面。①学习的主要任务:传统课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看、接受,掌握运动技能。而新课程要求智慧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发展个性,完善自我。②学习的主要方式:传统课程以听、看、模仿重复练习为主。而新课程以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再造和创新为主。③学习的主要对象:传统课程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教材,即书本知识。而新课程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的实践。④学习的主要内容:传统课程主要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而新课程是获取实践中的直接经验。⑤学习的主要目的:传统课程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接受甄别和选拔。而新课程则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身体、心理全面发展并具备社会合作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学会学习与合作。⑥学生的自尊:传统课程归于体育成绩优异。而新课程在于清楚自我,进步循优势发展。⑦学生自己的满足:传统课程中学生希望得到老师、他人的表扬、夸奖。而新课程中学生主动反思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新课标还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水平。小学则包括三个水平,1--2年级为水平一,3--4年级水平二,5--6年级水平三,水平四则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各个水平的教学内容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学习目标,注释了评价要点,例举了评价方法。

当然,有好的教学指导标准还得有好的实施方案,否则光说不做是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的。教学的实施这就得靠那些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们了,国培计划为部分一线教师们带去了曙光,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桦.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8)

[2]王邵励.从“体育管理”到“体育治理”:改制背景与内涵新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5)

[3]闫成栋.体育规范体系的构建——刘作翔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6(05)

[4]姜南,陈洪.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9)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相互关系;体育教师

[作者简介]郑培萍,徐州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徐州221008

[中图分类号]C,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231―03

新课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由教育部组织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体育课程正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和发展。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对学习内容按学习领域进行划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形式上与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体现了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体育课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一些体育教师受落后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使得体育课程在改革中碰到了一些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的阐释,为新课程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

一、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与目标的制订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使体育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第一,新课程的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相对于原有体育课程来说,突出的一点在于其提升了课程的健康目标。第二,新课程进一步阐述了课程的具体方面的价值。指出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在保持原有体育课程中体现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的特点外,尤其重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第三,要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第四,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目标变得更具体化、明确化,注重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同时,新课程将其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至于如何实现教师可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灵活掌握,即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只提出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这给学校、教师、学生留有很大选择余地和空间,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到学习目标就可以了。

总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它已不再是拘泥于原来只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课内教学。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体育功能的拓宽,由原来每周二节体育课变成由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非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行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行为一体化,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变革。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以适应培养2l世纪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来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体育与健康学科则遵照它的教学特点和一般规律,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二是掌握2~3个体育项目和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强身健体、卫生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活动、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就必须对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当然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不是对以往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体育课程由原来的体育课改成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将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变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种改革,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娱乐有了时间、空间和课程的保证;使健康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运动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学生体能,的发展得到很好的结合;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课知识传递形式,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加深对健身、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动的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两类课程相结合体系吸收了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切中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弊端。笔者认为,两类课程相结合的理论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应重在学会体育技能、增强体质上,在此基础上再来实现其他更高的目标,不能为追求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而忽视健身这一体育课的基本功能。如当前一些体育公开课场面轰轰烈烈,无运动量、无技术可言,脱离了原有体育课的三基,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对新课程的错误理解。

三、新课程中健康教育教材的定位

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教材中。这里就有一个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孰重孰轻的问题。课程虽然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健康教育教材并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如何对健康教育进行定位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且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内容强调的是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基础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我们说体育教育(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服务,但对学生进行的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地用体育训练方法来进行,必须采用体育与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创新的手段结合来完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最后,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知道健康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在现有每周2~3课时必修课教学时间的条件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只能是精选其中与体育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影响人的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锻炼只是增进健康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就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转而成为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材料内容,决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而应扩展到使学生能理解健康是取得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特别要注重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状态。最后,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教材中的健康教育内容要采用区别对待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合理定位。

四、对新课程中体育教材的理解

传统体育教材选编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的”。其实仅以这三个方面为依据选编教材是不全面的。影响教材编选的因素很多,有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的历史的文化传统影响等等。传统的体育教材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材选编者往往考虑较多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所选内容是否符合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是否严密、是否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要的、恰当的,缺乏从学生身心需要出发的考虑,脱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其次,选编教材对学生群体共性心理特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考虑较少,更多的是从学生生理和体育项目着眼,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最后,教材体系的封闭性与教材内容的绝对权威性。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经济、文化内容的不同,也使学校实施教材条件的不同。因此没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强制性的统一要求。

新课程的体育教材选编恰好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材内容的灵活性。教材的灵活性主要指内容灵活、对象灵活、层次灵活,让所有学生都进退自由,各得其所。重视对学生的研究,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加大教材的选择余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从而让程度、爱好、个性不同的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2)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材内容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具有时代要求的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纳入教材内容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3)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材内容增加了身体锻炼知识、锻炼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知识,切实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技能素质,对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显性化。(4)教材内容的标准不同。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文体差异的特点,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这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材内容的人文性。1998年有学者在《体育科学》杂志上撰文认为,学校体育不能光把目光盯住跑步、跳、投、打球、踢球上,光这样就不是教育,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教育。新教材注重增加体育运动文化知识、体育人文知识内容。强调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提高了材料的文化性和可读性,把教材变成为学生与体育心灵沟通的读物。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体育素质,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6)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以往体育教材单一化,不管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个性有什么不同,一律用同一种教材、同样的教学法、同样的技术要求、同样的考核标准,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此,我们认为教材的内容应更多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弹性设计,体育项目、锻炼手段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