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40-04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动手、懂操作,实现零距离就业。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这就需要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重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内容、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四方面探讨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牢牢把握这个培养目标,才能促进广西高职实践教学的全面发展。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现有订单企业如玉柴物流、北部湾港务集团、翁氏八达物流等广西名牌物流企业紧密合作,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逐步推行“三对接、四一体、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三对接”即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接、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技能培养与岗位需要对接。“四一体”即“德能一体”,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品德的教育;“校企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过程都贯穿工学结合;“双证一体”,学生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一体。实现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培养专业的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覆盖培养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将企业对未来员工的职业化培训前置到校内学习,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需要对接,逐步为学生向“准职业人”角色转变奠定基础,较好地适应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

(一)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高职院校遵循“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原则,以各专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为重点、以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现代设备为依托,构建起专业化的实验室,为开展实验教学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广西一部分高职院校已建立有现代的实验室,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有建筑材料综合实验室、岩土综合实验室、汽车发动机实验室、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验室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既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技能鉴定达标实训和岗位素质达标实训。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历教育过程之中,并应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

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应具有自身特色。教学见习、教学实训和生产实训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订单企业和意向企业的性质,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需求,筹划建设集实践教学、培训考证、生产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多用途的一体的校内丰田汽车实训室、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叉车操作培训基地、企业ERP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创办营销实训商店,确保学生校内实训。

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物流实训基地,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的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培训中心、高校学生ISO 9000内审员培训基地、ITMC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统计从业资格中心及电子商务师培训机构等资质。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国家每年进行统一考试,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培训中心、培训机构、实训基地,长期为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考试服务,使学生的“双证”教育计划落到了实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对外进行物流师、助理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考前培训、相关企业在岗培训,为广西物流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1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性学院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对交通土建类及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组织申报了“交通土建类专业和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项目”,并获“十二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交通运输教育与培训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

(三)实习教学。高职院校的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毕业实习等活动。实习教学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向企业实际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校外实习,学生能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企业现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有全面的认识,增长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这种教学在国外已经成功运用,如美国社区学院明确规定实践时间要占总学时的40%以上,还有德国的工学交替、项岗实习等。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个别高职院校甚至由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部分学生没有能够将实习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我们要从高职培养目标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本文介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些值得参考的做法。

1.组建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创造性地开展实习教学。2008年,在广西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广西广缘汽车有限公司、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顶佳计算机信息有限公司等5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一个校企合作、广泛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共同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商学院办学定位、战略规划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2.积极探索紧密型校企合作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还依托交通行业,充分利用现有的52家合作发展理事会单位、170多家校外生产实训基地、1200多亩的校园土地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2009年在校内与企业创办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在校内拥有先进设备,管理规范科学,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该公司总人数为37人,实验室总面积3000 m2,固定资产原值325万元,仪器设备总数357台(套)。公司于2010年2月确认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综合乙级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且获得等级证书,为学生提供校内就能在企业实习的机会。现在路桥专业服务于实习的公路勘测与测量实习基地,占地面积600多亩,设有公路勘测模拟现场专用实习场所及工程测量模拟现场专用实习场所,是目前广西高校中建筑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最大的模拟现场实习场所,可同时满足学生进行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公路勘测仿真实习及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在实习场所根据实际地形选线,完成至少5公里以上的公路勘测实习,并根据所测得的外业资料进行毕业设计。初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新体制机制。

三、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

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包括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

(一)管理机构、实训基地和要员的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应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由学校统一规划管理体系的设置,院(系)分工负责管理。学校在成立校企业合作发展理事会下设置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在学校教务处设置专门管实践教学的日常机构,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负责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负责综合性实验室和基本训练中心建设和管理;院(系)负责所管专业的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教学的组织实施。

(二)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广西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时间占总学时50%左右,有的实施“2+1”的教学模式,前面两年重点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后面一年全部到企业单位进行项岗实习。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从教学计划上保证实践教学达到50%左右的时间,每一门有实践教学的课程都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每个学期安排两周专业实训,编写校内实训指导书,具体安排好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

(三)实践教学的考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是评价者判定实践教学的好坏、优劣及其实际效果的过程,也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实践教学过程价值的过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优劣将会影响到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评价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实践教学考试要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同时,也要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直接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指定用书做教材,按照考会计从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教学和考核,使考核标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广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一)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各自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出发,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淘汰机制、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从企业引进一批既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师;三是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项岗工作;四是送教师去教育部的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五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部分取得“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还需要安排到企业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增强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普遍缺乏教学经验,需要组织他们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师要确实安排他们到具体的岗位项岗工作,确保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安排去教育部的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的教师,因其培养目标与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有一定的距离,还须安排这些教师到企业单位项岗工作,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采取课堂为主体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多赢的方式值得参考。

1.培养方案校企共定。合作开展订单、工学交替等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遵循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在内的一整套培养方案和动态调整机制,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共同组织教学,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教材;进行相互兼职、员工培训,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

2.设备资源校企共享。运行校企共建,产学共赢的机制,学校实验实训室全面向理事单位开放,为企事业理事单位进行中间试验、研制新产品、产品性能测试提供方便;企事业理事单位利用自身设备资源为学院师生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科技项目实验、教学科研设备加工及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

3.人才资源校企互通。在人力资源上,根据学校的需要和要求,企事业理事单位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员工培训,为理事单位提供兼职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才及员工培训所需的师资、教材、实验实训场所等方便条件,亦可在对方开设教学点或共同开办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4.实践教学校企共管。实现“工学交替”,广泛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将在企业顶岗实习的“1”阶段作为管理的重点,对学生在企业的日常行为规范、“顶岗”后的工资待遇、管理和考核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管理办法和考核录用机制,派教师到企业与企业共同管理。企业还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鼓励订单班的学生和教师。

5.订单培养校企共赢。学院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主动到市场寻找办学合作伙伴,先后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日本小松公司、广西机电设备公司、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运用企业品牌,冠名办班,成立了“丰田班”、“博世班”、“小松班”、“机电班”、“润建班”等冠名订单班。

订单培养做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一是学生就业有针对性,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了就业成本,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二是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解决了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往往需要较长适应期的问题。三是学校落实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达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学生三方共赢,体现了学院订单培养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本场所。广西的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1.择优分期投入。广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在现有的实践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择优分期投入,争取在“十二五”的期间建成一批既能满足学院专业实践教学,又能兼顾社会培训,成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在全国起示范性作用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2.坚持普及与共享优先。广西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特色,吸收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增强办学活力。为了达到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一要立足于教学;二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点;三要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要有足够数量的设备,要保障学生与学员有足够的实训时间,才有可能达到技能训练目标的要求;足够数量的设备才能有余力发挥对外辐射的功能,可以承接区内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生实训,以及社会培训,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探索产学结合之路。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毕业生要直接面对就业市场。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必须保持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产学结合就是要学生参与实际企业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实际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实训基地的充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缩小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有广西唯一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TEP学校的院校和广西唯一的甲类驾驶学校,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平台。校内建设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称号;物流专业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八个实训基地荣获“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称号。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满足各专业课程教学、职业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等方面的要求,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与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南宁中达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70多个,每个基地都能为多个专业服务。在目前开设的33个专业中,每个专业至少建立起10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接受学院相应 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课程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又可以为各专业教师提供生产实践的场所,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任旺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境的现状与探索[J].内江科技,2012(5)

[2]娄志刚,岳保兴.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4)

[3]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6)

[4]曾旭华,李福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5]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0)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2009C137)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15-03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实用的实践教学过程和仿真的职业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素养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教学培训、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的重要场所,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色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辅助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完成岗位或职业所要求的岗前培训和训练,毕业时具备“顶岗操作”职业技能水平,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了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按专业大类组建功能较为齐全的、能满足实践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现代工业生产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教学性、真实性、先进性、技术性和开放性的实训中心,做到既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又能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真刀实枪”的职业技能训练。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应按照专业的实际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加以全面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开展技能竞赛为推动,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导向,“院校主导、校企合作、引资援建、开放共享”的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实践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院校主导,自筹自建自管 这种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常见的。学校作为投资主体,自筹资金,自主规划,校内师资,校内管理。这种方式是当前基地建设的主要类型,既有利于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实训,又易于依托专业实现教学培训、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院校的可控性和自主性较好,缺点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学校资源配置比较困难,后续管理成本较高。

校企合作,互惠互助互补 院校提供场地、房屋、理论教学和运作管理,企业注入资金、设备、原料耗材和技术技能,校企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进行建设规划,共同开发项目,既贴近岗位实际应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院校以较少投入赢得丰富资源,企业保障资金投入、设备更新和实训指导,有利于提升基地水平。缺点是院校的可控性不强,协调管理比较复杂。

引资援建,区域开放共享 这种模式建设的主体是国外资助方、外资机构或政府部门。在建设投入上,既可以是传统的资金、设备、技术投入,也可以投入土地建设、先进设备或优惠政策。在管理模式上,既可以是学院管理,也可以授权管理,还可以区域内几所院校共同负责公共实训基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面向社会,区域共享,水平较高,优势互补。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设备折旧较快,纵向横向间协调难度较大。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学生应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05年开始创建工程实训中心,以工程实训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技能竞赛于一体,在“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和培养“双师型”职教人才方面大胆尝试与创新,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实训基地的多元化建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组建于2005年,是集实训实验教学、职教师资培训、技术研究与开发、社会服务、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校级实践教学中心。2007年,逸夫工程实训教学楼落成启用。本着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宗旨,形成了“合理配置资源、跟踪技术发展、营造企业环境”的建设思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投资总额180万美元,重点建设了“自动化实训基地”;通过日本国政府提供的18亿日元的无偿援助资金,购置了8000余台先进设备,成立4个实习车间,建立28个实验室,涉及生产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汽车技术5个领域;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后续援助288万元人民币更新改善、调试维修设备121台(套)。实训中心还得到了天津市高校“十五”、“十一五”综合投资项目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大力支持,并与日本NEC公司、西班牙AMC 公司、中航工业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中外企业技术专家指导实训教学,建立联合实训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在数控、汽车、自动化、电子等领域的实训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训基地的多功能建设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在原有的汽车系实验实训中心、电子系实验实训中心、自动化系实验实训中心、机械系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工程实训实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而成。设有办公室、教学管理部、质量监控部、市场开发部四个管理部门;数控、机电、电工电子、汽车维修、金工五个实训教研室;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一个产学研基地。现已拥有发动机实验、数控机床维修、PLC技术应用、现代电子制造技术、数字制造技术、EDA技术、液压气动、单片机应用、智能楼宇、机电气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等50个实训实验室。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1.17亿元,生均设备值居全国高校前列。实训教师还自主开发自制了几十种实训实验仪器设备,研制的“模块化多功能实训装置”、“大众AJR”及“丰田8A-FE”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实验台等装置,已形成系列产品,被国内众多院校及科研单位购买使用;自行研制的最新“柴油电控发动机故障检测实验台”,“大屏幕彩电示教系统”等填补了国内此类教学仪器设备的空白。先后装备了北京信息技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二十余所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肯定。创建了以本科生工程实训教学为主体,本科实验教学为辅助,同时兼顾青年教师、研究生、高职生的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基地突出“一体化双师型”教学特色 “一体化双师型”师资是指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中78%的人员是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师和技师,在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一体化双师型”特色教师的比例已达到56%。本着“重技强能,致学致用”的教学理念,将“实行双证书制度、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教学方案中,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三层次五阶段”的特色工程实训教学模式,包括基础、核心、拓展三个层次和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高新复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活动五个阶段,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率先培养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技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已被全国多所院校借鉴。在为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还承担着中国西部教师及埃塞俄比亚、埃及、也门、越南等国家的师资和留学生培养和培训任务。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构想

注重合理布局,做好发展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性质特点和发展前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地做好建设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又要考虑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硬件建设应坚持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

注重内涵建设,树立品牌观念 实训基地建设应注重内涵建设,科学定位,明确特色,形成文化,树立品牌,并加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科学化管理,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工作执行力,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加大实践教学软件开发,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加大自身教师队伍企业锻炼的培养,形成一支符合教学要求、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树立品牌观念,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注重区域开放,发挥共享作用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和特点,科学规划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指导学校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科学组织技能训练,提高设备的先进性,种类和数量合理配备,发挥区域龙头院校作用,联合兄弟院校开放共享,完善校企合作科学模式,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发挥区域共享作用。以实用、通用、共享为原则,建设一批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省部级重点共享型实训基地,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真正实现、发挥共享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庆国,等.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2]郑江华,等.中日产学合作培养职教人才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3]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0).

[4]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5]王召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素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

[6]张志华.试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

[7]张小建.创新思路,明确目标,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培训,2009(7).

作者简介: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1倍,全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该项助学金用于免除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的学费。公办大中专院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大中专院校按同类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四)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省财政对一类、二类地区分别按7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实训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年,建设70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50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选择10个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全省产业带规划,突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评审。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省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省级实训基地申报与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地申报的省级实训基地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初选,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公布。

(四)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予以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

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

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争取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培养375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每年选取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4—5次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启动课程教材改革。“*”期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编写50种适应我省紧缺专业和新设专业急需的精品教材,同时支持学校开发一批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年选择2个紧缺专业进行重点调研与论证,制订课程教材开发方案,并完成2个专业20余种精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六)经费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给予补助。对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精品教材开发给予资助。

四、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责任。县(市、区)政府是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好1—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养培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到*年,全省再完成50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200个左右。

(三)扶持欠发达地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省财政重点扶持45个欠发达县(市、区)的骨干职业学校各建设好1—2个专业。

(四)经费筹措。对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按1∶1配套。对45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地方财政筹措。一类地区省财政补助50%,二类地区省财政补助30%。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省、市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省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确定50家为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市确定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县确定不少于5家为县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各地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省每年评选表彰20个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0个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财政予以奖励。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其中,以种养业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为主要对象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万人;以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务工农民为对象的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或由省示范性化技术学校与职业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省财政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的受训人数,对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分别给予补助。

(三)企业职工等就业能力培训。对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通过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达到700万人,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对策

0、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实践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制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明确办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不是培养理论研究人员,更不是培养熟练工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能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发展需要的、社会上紧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什么是适应生产一线发展需要?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然而,校内实训主要是建筑工种的实训,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建筑工种实训。显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技术员、施工员等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不是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熟练工人。建筑工种的实训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样的动手能力与我们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有什么联系?因而,校内实训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

1.2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实践教学地位较低不能自成体系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视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高于实践教学,因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全社会都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在努力加强实践教学,但是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仍然较低。学校在设置课程和编制教学计划时,首先考虑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实践教学则依附、服从于理论教学,没有自成体系。很多理论教师认为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理论课的验证。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建筑工种课,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那门课的验证呢?校内实训不能发挥其

区别于理论教学的特点,不能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教学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系统性。 显然,这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1.3 制度政策导向有误,实践教学待遇不公

专职从事实验实习指导和管理的教师(简称实习教师)是校内实训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校内实训就无法运行。根据理论教师岗位职责,理论教师只负责指导学生实训,不负责其它。根据实习教师的岗位职责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还要坚持8小时坐班制,因而,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自然就落到了实习教师的身上。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大多偏向于理论教师。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按高中级专业职务的不同在30元左右。而实习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高中级专业职务一律是3元。实习教师的工作量要比理论教师大的多。而课时费却比理论教师少了10倍之多。待遇上的不平等,分配上的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实习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2.1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使之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要完善校内实训的内容,使之与其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在开展建筑工种实训的同时,充分考虑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尽可能的纳入实训当中。比如:一个单位工程包括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10个分部工程。在实训当中,就是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即基坑开挖等分项工程的实训)、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即砌筑、模板、钢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装饰装修分部工程(即抹灰工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等10个分部工程的实训。我们在钢筋工实训中,要求学生编制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书以及进行钢筋工程的验收工作。把建筑工种实训与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结合在一起,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科研工作,不断引进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使之与其养目标相符合。

2.2 转变观念,提高校内实训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是否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应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设计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聘请精通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企业对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协调好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专业规格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互融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融为一体。

2.3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改革分配制度在课时费的发放上,对专职实习教师要像对理论教师一样,使他们安心实践教学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对理论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既要培训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又要培训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制定参与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理论教师的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理论教师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过程检查、质量考核、评定奖惩来规范理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提升理论教师的职业素质。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 培养 对策

[作者简介]蒋俊凯(1975-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67-02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必须达到90%以上。可见,建立一支数量达标、品质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发展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与基础。双师型教师是指高职院校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以及企业、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教学水平的工程师、专家等。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一是培养制度不完善。没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远规划,未将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训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不在师资管理机构的考核范围。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中小学师资培养,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失去了制度性的保障。二是人事制度老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编制控制、行政审批的人事制度限制着教师人才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流不出,另一方面优秀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进不来。三是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缺乏。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途径有两种: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院校选派的教师参与集体培训或由学校自行组织外派或校本培训。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两种培训常常无法落实,时间与场所均无法保障培训工作的实施。

2.双师型教师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专职教师比例偏低。专职教师约占总数的60%,兼职教师占40%,兼职教师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总量和结构。二是兼职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且年龄偏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经费有限,聘请低薪教师,大多是企业或行业的退休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操作技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三是专任教师分布不均衡。一般公共课占27.9%,专业课占35.7%,实践教学占21.4%,实践兼理论教学占15%。

3.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偏弱。一是教师整体师德水平不高。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与普通本科学院相比,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不均衡。高职院校教师有来自师范院校的,有来自企业的,还有自主培训的,师资来源渠道不同,导致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技术训练参差不齐,来自企业或行业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但教学理论不高,来自师范院校的教师理论教学基础好但专业技术水平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三是教学观念陈旧。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愿意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1.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教育部早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职院校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分设的力度与强度,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54%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响应落实政策,把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实重要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提高高职教师在群众中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2.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根据激励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促进教师学历提升、在职培训等奖励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聘用、晋升、考核评价、奖励等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促使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在激励的过程中,要重用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投入。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管理机制。根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高职院校应构建一整套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使双师型教师在认定、聘任、晋升、待遇、奖励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为双师型教师的长足发展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管理,教学、实训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另外,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机构,有领导、管理、评价等管理层级及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三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考核与评价两方面,考核是评价的论据,要准确、真实,评价的方式要多样,评价的标准要统一,评价的过程要公开、公平,评价的结果要公正、有效。在评价的方式上,笔者主张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全面、动态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发展。

3.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理论素养是每一位中职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职业教育理论培训是双师型教师的首要培训的内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外聘兼职教师大多来自行业或企业,缺乏职业教育理论基础,要加强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培训,这样教师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时,应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框架和前沿知识,又要准确地向学生传授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培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学生就业的岗位和岗位职业能力。随着教师掌握各专业领域的新动向、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做到与本专业理论知识同步发展,才能避免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需要或专业技能技术发生脱节的现象。三是加强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之一,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共性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素质,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教育转化能力等,其知、能储备要更为全面。在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论素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教师具备与其专业相符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挖掘各种培训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技能水平。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广泛运用于行业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而且更新换代迅速,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导的最新发展动态,还要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并能较好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教学、实训当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四是加强教育科研培训。培养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由经济型向双师型转化的必经之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在教学、实训中大量运用各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而企业可以利用教学科研中所发现的新工艺或新技术,真正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指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让学生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并为企业出谋划策,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研讨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青年教师要与专家学者合作从事相关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帮带”作用;学校要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提高教师搞科研求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拓展双师培养渠道,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第一,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双师素质教师进修。选派骨干教师进修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选派教师到企业、公司进行进修。专任教师大多理论教学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弱,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选派教师到相关实践性强的企业脱产进修,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选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进修。对于业务水平较高、思想较活跃的教师,可以选派到对口高校进修,充分利用对口学校先进的教学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应用于教学与实训中,提高学校整体师资素质。第二,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等单位进行顶岗实践。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重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等进行顶岗实践,一方面,教师可带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到企业去,向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将企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使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知识技术带到企业去,指导企业生产与技术开发,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双方互惠互利,真正达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第三,创造校内双师培养机会。在拓宽校外双师培养渠道的同时,不能忽视校内双师培养,可以开展自主培训,或利用校办工厂开展培训。第四,广纳贤才,通过政策引进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为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学历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要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使“可能”变为“可行”。

由于社会环境、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各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搭建一个较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发展性课题,一定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更加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EB/OL]. http:///link?url=JeMra-IrW3dsC3DaifMZMn4wj8WH1fn7a-uRRCH

vfxCFh1EfjOWEWOEnei8Ee3ky4hys52aZElktzKCwopODTa,2000-03-21.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

[3]杨金土,刘占山.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