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特点

服务业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特点

服务业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业 产业特性 创新

创新是世界不同国家公认的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手段。在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是我国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传统上,创新研究一直围绕制造业展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创新是制造业的事,服务业的创新性很低,最多是对制造业创新的采用。但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服务业创新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如果承认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那么,服务业创新就不能不成为创新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正在或已经超越工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我国,服务业也在迅猛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日益稀缺的时间价值,让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升级,人们乐意通过消费服务使自己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过去难以想象的服务成为可能。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服务业在我国将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服务企业不论是在硬技术还是软技术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要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就必须了解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尤其是服务业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因为在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中,创新才是根本动力。为了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必要研究服务业创新的规律和特点。

一 服务业产业特性分析

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不同的产业特性,因此,服务业创新与制造业创新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以制造业为对象开发的创新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合服务业的情景,因此,确定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应成为服务业创新研究的起点。

根据词典中的解释,特性是指某人或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它往往通过某种特征表现出来。服务业产业特性指的是服务业所特有的产业性质,区别的对象主要是制造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顾客参与性是学者们常强调的服务业的几个特征,而这些特征中究竟哪些是服务业所特有的,以及服务业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征的问题没有被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学术界尚没有真正发现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前面提到的特征也只是服务业产业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服务业的产业特性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制造业来说,它的最终生产结果是产品。也就是说,在制造业,通过制造生产而以实体形式存在的生产结果是产品。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电视;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程序软件。对于服务业来说,它的最终生产结果不是产品而是某种效用,效用是不能实体化的,只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顾客所买的从来不是一件产品本身,而是对一种需要的满足,是一种价值。按定义来说,制造商并不能制造出一种价值来,而只能制造和生产一种产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类生产的目的是将资源组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效用。产品本身不是效用,只是生产效用的资源,效用只有在对资源的组合或使用过程中才能被创造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得出结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在于生产结果存在形式的差异。对于制造业来说,其结果可以以实体化的产品形式存在,而服务业中服务可以直接提供效用,因而不能实体化,只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

二 服务业产业特性使服务生产呈现的特点

1.服务生产的排队性

在制造业,消费者需求的波动可以通过库存加以平衡。而在服务业,由于服务生产的结果只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使服务企业的生产能力决定于顾客对其生产能力的利用,从而使消费者需求的波动直接反映到企业生产系统。这样,就使服务生产具有排队的特点。当消费者需求量超过服务企业生产能力时,一些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服务企业因此而损失部分潜在的收益,而当消费者需求量低于服务企业生产能力时,企业生产系统就出现闲置,同样会给服务企业造成损失。

2.服务产品的综合性和难储存性

服务产品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每一项活动都是构成服务产品最终价值的一部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服务产品整体质量受到影响,这是服务产品的综合性。如航空旅行服务,从选择航班、订购机票、到抵达目的地,顾客要参与许多活动,缺少某一环节的服务或某一环节服务出了差错,就会影响服务产品的整体质量。服务产品价值是由物化劳动价值、活劳动价值和无形价值组成,其中物化劳动价值和活劳动价值既不能储存也难搬运,其价值具有极强的易消失性,难储存。

3.服务质量的波动性

服务业中,顾客参与这一特征需要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而顾客的需求、偏好、期望、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服务场所,同一服务人员向同一顾客提供同一种服务,也会由于种种原因,令服务实际质量与顾客感知质量不一致。再加上服务生产者的服务技能、心理状态、努力程度和服务态度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极难控制。因此服务质量具有波动性,不太可能将服务绝对标准化。

4.服务价格机制的弱化

服务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服务的无形性,在服务生产和消费之前,顾客无法看见、试用服务企业的产品,因此很难判断服务企业的能力及将要获得服务的质量,顾客会感到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服务业特别强调通过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如品牌、服务承诺、价格等机制来增加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性和降低顾客对服务风险的担心,于是造成价格竞争在服务业不像在制造业中那么有效,因为很难客观比较服务的成本,价格高经常被当作质量高的信号。

5.服务设施的依赖性

在制造业,生产线出现故障企业可以调动库存进行调节,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也不会直接影响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评判。在服务业,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设施是否具有并且能够稳定发挥功能将直接影响服务能否成功和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如果设备失灵,直接会使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

6.服务顾客的亲和性

传统上,制造业企业的顾客并不参与生产过程,企业与顾客接触机会少。而顾客参与给服务业带来的最大机会是服务企业可以直接接触顾客,服务企业不仅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可以直接获得大量顾客的消费信息、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使服务企业得以开发更加卓越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 服务业创新特点的理论分析

服务业创新同制造业创新类似,但由于服务本身是一个过程,是无形的,因而服务业创新又有许多特殊性。

1.顾客和一线员工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在服务企业内部,顾客和一线员工的创新作用比在制造业高得多。在制造业,顾客不参与生产过程,企业与顾客接触机会少。而在服务业,顾客参与生产过程为获得创新思想提供了一个制造业所没有的途径。由于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一线员工接触顾客,因此可以直接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服务是否满足顾客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2.较少采用实验室研发模式

在制造业创新过程中,实验室研发模式常被采用,产品、工艺设备、原材料的设计先在实验室进行研发,然后才会在实际环境中实验和实施。而且绝大多数研发活动是在相对独立的研发部门中进行的,市场部门、营销部门一般不参与研发工作。在服务业,创新很少采用实验室研发这种正式的组织形式。因为服务本身是一个过程,由于顾客参与生产过程,所有的创新要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才能实现,建设一个类似于实际环境的实验室对许多服务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服务业一般会通过开设样本店进行新服务的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则通过复制进行扩张。如果实验不成功,则放弃或调整,而不会将样本店办成像制造业的实验室一样,继续下一个新服务的实验。

3.偏重软技术创新

为便于分析上的方便,可以简单把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类。其中硬技术是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类技术,主要以机器设备为载体;软技术指组织、管理、行为等方面的技术,主要体现为人的经验等知识,如商业规划、营销策划、企业选址和渠道选择等。由于受服务业产业特性的影响,服务产业中软技术的重要性要高于制造业。而通过机械化完成知识转化往往十分困难。因为机械化的实质是将原来经验性知识显化后固定在机器等载体上,这个转化过程很难做到,特别是对服务业中那些非常依赖个人技能和情景的知识,甚至是不可能实体化的。

4.解决服务生产问题成为服务企业创新的原动力

首先,通过自服务创新解决服务生产的排队性问题。酒店的自助餐、超市的自服务这类创新让顾客承担更多的活动,让顾客用几乎无价值的活动如等待和少量的劳动如自选换来商品价格的降低和消费的乐趣,从而使顾客获得的总体价值增加。同时也使服务企业极大地克服了服务生产的排队性问题,避免了顾客与一线员工直接接触带来的生产率低下的问题,这使得服务企业和顾客双方受益。其次,服务质量标准化创新。这类创新如零售业的连锁技术和餐饮业的快餐模式。连锁技术有效避免了由于服务企业受地理因素制约导致服务难以标准化问题,而快餐模式是首先将原材料加工成尽可能大的标准模块,然后在餐厅进行简单的组合与加工。这样一方面使服务过程缩短,另一方面降低了服务对经验性知识的依赖,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服务生产率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最后,提高顾客对服务设施利用的创新。零售业的购物街、商业街等零售业态将许多不同的服务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共同创造高的顾客流量,享受集聚带来外部经济;书报亭同时销售电话卡,还增加香烟、饮料等商品的销售;电信业的诸多增值业务,如信息服务、彩铃,都是提高顾客对服务设施利用的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柳卸林.对服务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J].科学研究,2005(12)

服务业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临安 饮食业 服务特点

“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饮食作为人的首要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饮食业在满足人们填饱肚子需求的同时,也开始向服务业发展,满足人们各种感官需求。本文特选取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饮食业中所体现出的服务特点,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汇集了几乎全国的财富,其饮食业具有先天的发展优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着饮食业的繁荣兴旺。《梦粱录》有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1]临安城内除了具有固定饮食场所的铺面外,还有众多小商贩走街串巷,由此可见当时临安城区饮食业覆盖面之广。从当时饮食业规模上看,据《武林旧事》记载,城内官营酒楼和和民营酒楼“表表者”就有29家,而且这些酒楼大量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饮食用具,官营酒楼“各有金银酒器千两,以供饮客之用”,民营酒楼“酒器悉用银,以竞豪奢”。[2]临安西湖边的丰乐楼更成为南宋中兴盛世的一个标志。[3]饮食行业繁荣兴旺的另一面则是当时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众多经营者为了能够在获利颇丰的饮食业中分一杯羹,在服务方面下大工夫,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下对临安饮食业服务特点的分析,探讨当时的经营者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

一、提供各色的供给

南宋时期的临安,河道进一步疏通,便利的交通运输为饮食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地食材随着钱塘江和大运河等河网便捷地运入临安,为临安提供了大量的饮食资源,再加上临安地处江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因此丰富的饮食资源为服务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此前提下,临安作为南宋都城,本身人口众多,各阶层也对饮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需求。在丰富的市场供给和市场多种需求两大条件的影响下,形成具有多种服务类型的饮食特点。这种丰富的饮食选择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食品类别丰富。正如上文提到,交通运输的方便,使得各地的食材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临安,当然临安本身也具有提供大量食材的能力。据《梦粱录》记载统计,仅仅当时的分茶、酒店所提供的名菜就有241种,各色鲜果干果71种,[4]这300多种菜式还不包括各类食店、街边摊点和小商贩所贩卖的食品,更不包括节日期间所提供的特色菜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更有供未尽名件,随时素唤,应手供造品尝”。[5]可见当时饮食业所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之丰富,由此极大丰富和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

其次,社会各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社会等级、不同,对饮食服务的需求各异,由此便派生出满足各阶层需要的饮食业。

临安城内各色大型酒楼主要是目标客户是社会的中上阶层。大型酒楼装修豪华,“店内座位宽敞舒适,陈设豪华,饮具精致”。[6]提供各类名酒,菜品出自名厨,兼有名妓助兴,因此深受中上阶层的喜爱。如当时的太平楼、和乐楼、春风楼等官营酒楼,更是主要为中上阶层所服务,“往往皆学舍士夫所据,外人未易登也”。[7]

相比之下,对于社会等级、收入较低的下级阶层,同样也有为之提供的饮食服务。这些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对于饮食要求不高,因此,有各类小酒肆、小食店甚至街边商贩满足其饮食需求。例如城内的散酒店“门首亦不设油漆杈子,多是竹栅布幕,谓之打碗,遂言只一杯也,却不甚尊贵,非高人所往”。[8]角球店“不卖食次下酒”,“零沽散卖”。[9]这类酒肆不卖下酒菜,只提供质量较差的酒供消费者饮用。另外,还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10]“菜面店专卖菜面、齑淘、血脏面、素棋子、经带,或有拔刀、冷淘。此处不甚尊贵,非待客之所”。[11]这类食店档次较低,所提供食品只供食饱,不适合待客。

由此可见,临安城内的饮食业提供了各式饮食服务以满足各阶层的饮食需求,将更多的消费者吸引到饮食市场中来,扩大其销售。

二、注重优质的服务

除了向消费者提供大量的食品选择,饮食业经营者还注重其所提供的服务,以此换取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从而使其能够激烈的饮食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南宋临安城内饮食业优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饮食环境上看,当时临安城内的大型酒楼无不装修豪华。如《梦粱录》所记载:“但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12]可见其酒楼装修豪华程度。而在《都城纪胜》中则记载了装修各具特色的酒楼,有模仿仕宦宅子装修的宅子酒店,有仿造园林设计的花园酒店,更有丰乐楼“正跨西湖,对两山之胜”。[13]可以说,豪华、别具特色的装修满足了众多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了愉悦舒适的饮食环境。

从驻店服务上看,经营者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在店内长时间消费或者多次消费,从而达到其盈利目的,营造其品牌。如在一些大型食店中,“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庑,称呼坐次。客至坐定,则一过卖执箸遍问坐客。杭人侈甚,百端呼索取覆,或热,或冷,或温,或绝冷,精浇烧,呼客随意索唤。各卓或三样皆不同名,行菜得之。走迎厨局前,从头唱念,报与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行菜,行菜诣灶头托盘前去,从头散下,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或有差错,坐客白之店主,必致叱骂罚工,甚至逐之”。[14]从这段材料既可以反映当时食店内的服务质量,又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经营者对员工的服务水平要求之高。除此以外,酒楼内更有提供各式服务的人员,例如有桌前卖唱的“擦坐”,有吹奏乐器、杂耍的“赶趁”,有供香的“香婆”,有提供各类小食零食下酒菜的“家风”、“醒酒口味”,酒楼内服务之体贴周到可见一斑。[15]

“歌管欢笑之声,每夕达旦,往往与朝天车马相接。虽风雨暑雪,不少减也”,[16]“虽饮宴至达旦,亦无厌怠也”。[17]可见,经营者体贴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生意兴隆。

三、灵活的服务时间和空间

饮食业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辟和扩展新的市场,扩大其目标客户。其方式主要通过营业时间和营业空间两个方面。

自北宋以来,随着交易时间限制的取消,饮食行业的营业时间随之延长,除正常营业时间外,还有早市、夜市,甚至通宵营业的店铺。早晨“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18]夜晚“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19]更有通宵营业的店铺,“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20]如今的24小时便利店、快餐店等均可在此找到踪影。饮食业服务时间的延长,极大地方便了夜晚有公务或者私事的人。除了营业时间的延长,在极端天气下,同样也有饮食商铺坚持营业,“自内后门至观桥下,大街小巷,在在有之,有论晴雨霜雪皆然也”。[21]“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22]可见,即便是在冬夜,甚至是更为寒冷的雪夜,仍有食店继续营业,方便城内市民。

随着北宋坊市制的打破,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大,饮食业的营业空间也变得更加灵活。除了沿街设置的大小酒楼食店外,还有“挑担抬盘架”[23]的小商贩,这些小商贩沿街叫卖,奔走于大街小巷中,所卖食品极为丰富,各种零食果子、熟食、点心一应俱全,“应千市食,就门供卖,可以应仓卒之需”。可以说,小商贩的存在弥补了大酒店、大食店在区位上的局限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如果说小商贩的存在更多是满足城市中下阶层需求的话,那么四司六局的存在则是专门为上层阶层服务的。四司六局是替人承办各类宴席的专业服务人员,包括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各有所掌,无致苟简”。[24]“凡四司六局人祗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可见,四司六局的存在为大户人家举办宴席提供了全面周到的服务。

灵活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无不体现着临安饮食业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以消费者为上的服务宗旨,也扩大了饮食业的规模,丰富了饮食业的类别。

综上所述,作为南宋都城,临安饮食业所体现出来的服务特点无疑能够代表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特点的本质在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业中的经营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以消费者为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周到体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饮食氛围,力求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享受优质的服务,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而这些特点,反映出南宋繁荣兴旺的饮食业,也体现出南宋市场竞争的激烈、市场自由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成熟,这些应为我国当前身处尴尬境地的饮食业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8.

[2][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西湖书社,1981:94.

[3]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中国社会出版社,163页.

[4][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256-259.

[5][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酒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1.

[6]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冷印社,1986:254.

[7][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西湖书社,1981:94.

[8][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0.

[9][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酒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1.

[10][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7.

[11][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2.

[1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酒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1.

[13][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0.

[14][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面食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6.

[15][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西湖书社,1981:94.

[16][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酒楼》.西湖书社,1981:94.

[17][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45.

[18][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8.

[19][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夜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9.

[20][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8.

[21][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8.

[22][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夜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20.

服务业特点范文第3篇

一、长春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1、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长春市服务业增加值为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是1990年的26倍,17年平均增长21%。传统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迅猛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增加值2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服务业增加值30.4%,是1990年的88倍,17年平均增长30.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1%,是1990年的13,9倍,17年平均增长16.7%。二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5%。基本占据服务业的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6%。其中,教育、文艺和娱乐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7%,是1990年的22.5倍,17年平均递增20.1%;金融保险业(含证券业)增加值达到50.9亿元,比上年增长4.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1%,是1990年的5.7倍,17年平均递增10.7%;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达到63.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5%。是1990年的52.7倍,17年平均递增26.2%: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2亿元,是1990年的31.3倍,17年平均递增2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较快。2007年增加值达到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3%。

2、服务业增长速度较高,但趋势有所放缓

长春市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9.6亿元,2007年为2089亿元,21年间增长了3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13.7倍。第二产业增加了33.4倍。服务业增加了57.1倍。长春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的21年平均增长率为18.5%,其中,第一产业的21年平均增长率为13.2%:第二产业为18.2%;服务业为21.2%,高于一、二产业,同时也高于GDP 2.7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的增长快于一、二产业,同时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如果我们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增长,按当年价计算。GDP 9年(1991-2000)平均增长22.5%,其中:第一产业的9年平均增长率为14.9%:第二产业为24.2%;服务业为24.6%,高于一、二产业。同时也高于GDP 2.1个百分点。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市服务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21世纪,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慢。按当年价计算。GDP 7年(2000-2007)平均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的7年平均增长率为8.6%,第二产业为16.9%。服务业为13.8%。低于GDP 0.8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3.1个百分点。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分,又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流通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餐饮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军队警察等。4个层次所创增加值以及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服务业内部的层次结构和发展水平。

长春市服务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重大调整。1986-1989年,第一层次所占比重较高,平均为44.9%,第二层次所占比重平均为35.2%,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14%和5.9%,说明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1990-1997年,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层次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第二层次所占比重大幅上升,8年平均比重为第一层次37.1%,第二层次为41%,三、四层次比重小幅调整,第三层次为13.7%,第四层次为8%,即这一时期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1998年开始,第一层次所占比重开始回升,第二、三、四层次的比重回落,8年平均比重为第一层次45.9%。第二层次为34.7%,第三层次为12.5%,第四层次为6%,这说明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仍以较强的势头发展,而传统产业经过改进、调整后,重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长春市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服务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首先,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水平提升。1978年,长春市服务业增加值只有4.6亿元,1996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6.7亿元,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已达到839.7亿元,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为35%。其次,经济效益提高较怏,服务业人均创造增加值不断增加。据长春市统计局资料看,1990年,长春市每个劳动者平均创造的增加值为3560.4元,其中第一产业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为2253,7元,第二产业为6336元,服务业为3473.7元,服务业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低于全社会劳动者平均创造的增加值。到1998年长春市每个劳动者平均创造‘的增加值为18179.1元,其中第一产业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为7962.3元,第二产业为38333.5元,服务业为20257.2元。到2007年长春市每个劳动者平均创造的增加值为63420.9元,其中第一产业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为15494元,第二产业为125974.1元,服务业为71768.8元。服务业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社会劳动者平均创造的增加值,可见,长春市的服务业促进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三产”的比重变化很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迅速增加,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86年的24.5%下降到2007年的9.6%,下降了1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1986年为52.7%,2007年为50.2%,比1986年仅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1986年为23.8%,在1987-1993年的7年

间基本上平稳波动,从1996年开始有了大幅提高,2007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0.2%。近年来,长春市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2007年为9.6:50.2:40.2.逐渐趋于合理。

3、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

随着旅游、会展、房地产和住宅服务、保险、现化物流、网络通信、计算机软件开发、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长质量提高,对财政的贡献也逐年增大。仅以2002年和2003年为例:2002年财政收入110.2亿元,其中:一产为3.1亿元,占2.8%;二产为63.9亿元(其中:一汽、大众、一轿、四环和长客为41.2亿元),占58%;服务业为43.2亿元,占39.2%。2003年财政收入134.8亿元,其中:一产为4.0亿元,占3%;二产为77.4亿元(一汽、大众、一轿、四环和长客48.2亿元),占57.4%;服务业为53.4亿元,占39.6%。由此可以看出,二产主要税源在中直企业带动,扣除其上缴中央部分,服务业对地方税源的贡献远远大于地方工业。

4、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主渠道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10多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一、二产业转移出来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自然人口增长。新成长劳动力的增加,妥善安置就业人员成了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大重要问题。服务业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能力。服务业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作用十分突出。全社会从业人员1998年比1990年增加了39.04万人,增长了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9.4万人。增长了6.4%;第二产业减少了12.49万人。下降了15.76%:第三产业增加了41.13万人。增加了59%。1990-2005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却直线上升。长春市全口径服务业从业人数已由1995年的10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30.4%,提高到2007年的11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35.5%,比1995年增加了12万人。服务业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城乡和产业结构、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且发展趋势越来越好。

三、影响长春市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工业企业自我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服务业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地位仍不突出。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确立。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比较缓慢。二是银行、保险、电力等一些服务部门垄断经营现象严重,市场化程度低,其产品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对一些具有双重性质的服务行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过于看重其公益;对邮电通讯、金融、广播电视,过于看重其政府调节经济和意识形态功能;对医疗卫生、住宅、城市交通,过于看重其福利功能,进而忽视其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四是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业统一的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遗漏管理现象。

2、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不足

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密切相关。2006年,长春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8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480元,同前些年相比虽有较大增幅,但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多年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后位徘徊的局面没有改变。低水平的居民收入难以支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消费自身来看,现阶段,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在60%左右。2005年,全国居民消费率是44.3%,而长春市居民消费率不到30%,低于世界、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吉林省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另一方面,长春市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保障能力不强。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足。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广东、浙江、天津、杭州等许多省市都加大了服务业规划和扶持力度,提出了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战略布署,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等多个角度扶持服务业发展。相比而言,长春市在鼓励经济发展的土地、税收、信贷、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偏重鼓励投资而不是消费、偏重鼓励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问题依然存在。

4、城市化水平偏低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只有入口相对集中。才能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只有聚集较高的消费群体,才能形成规模化的市场。这就是服务业企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根本原因。2006年,长春市的城市化率为43.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低位次。城市小、人口少、收入低和城市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对服务业的需求。

四、进一步加快长春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优化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的制度门槛,规范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种经济成份以多种形式参与具有巨大潜力的医疗、保险、教育等领域中来。打破地区界限,改变所有权的限制,加强所有权的管理。创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公开、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保护自主创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事业性收费管理和监督,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运用国际通用的准则建立开放的市场服务体系,营造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服务业发展。

2、优化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

妥善处理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带动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依托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交通、通讯、信息、物流、研发机构等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平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服务业的结构,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能级,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3、加大投入,拓展多项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进入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方式筹措资金。要探索用少量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募集资金发展的新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地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服务业。消除一些行业的体制性、政策性、管理,真正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同时,要促使现有的国有服务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制度变革中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服务业功能。

4、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大社会保障的改革力度,最大程度地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动机,扩大服务业的需求空间,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5、培养人才,提高服务业组织与管理水平

服务业特点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在全球服务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锐意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珠三角产业结构也面临新一轮的提升机遇。因此,在这些契机下,珠三角地区着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形成各自发展特点,构成珠三角地区离岸外包业务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键词:珠三角 服务外包 契机 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出现了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服务外包的概念也由此诞生。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性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它一般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商业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形式。

在国际服务业离岸外包浪潮下,中国政府调整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提出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战略。在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下,珠三角凭借多年对外开放的经历,有着丰富的国际经济交流经验,更是应该顺势而为,加快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脚步。

珠三角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契机

(一)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目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而信息技术革新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打下了基础。发达国家掀起了服务业离岸外包的新浪潮。数据显示, 2007年的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全部陷入衰退,在金融危机下,企业为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效益,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的驱动则更加强烈。因此,服务外包业的这种反周期特点,对于致力于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在2004年,我国就提出了从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举的战略要求。2006年,我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在中央经济方针层面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重点问题提了出来。商务部实施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以支持和推动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2009年,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都颁布了各相关政策,从税收、工作制度、资金支持、通信服务和信息保护方面给予服务外包企业进一步的支持。

(二)内部驱动

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长期以来依靠劳动力和资源大量消耗所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制约性日趋明显。珠三角地区土地、能源告急,环境、劳动力和市场资源消耗过多。广东省产业结构实现升级已迫在眉睫。

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首位。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本身便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以此“双轮驱动”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2009年4月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强调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服务外包产业可以填补珠三角旧有产业体系转移后出现的空档,而且,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的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等优点,正好可突破珠三角地区在环保、能源、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带动珠三角地区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广东省服务业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广东省服务业仍达到了11%的增速。作为广东省最发达的地区,珠三角集中了83.8%(2007)的服务业产值。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服务业增加值便达到全省总量的75%。在现有基础上,珠三角的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及建设各新兴产业基地,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这些新兴服务业均与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产业相对接,为珠三角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打下良好基础。

珠三角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

(一)服务外包业务种类较齐全并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为主

广东省拥有三角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惠州、东莞)和深圳两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四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在发展服务外包业上,珠三角因势利导,以承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广州软件园主要发展应用型软件技术产品;深圳软件园重点发展面向港澳台和国际市场的软件产品;珠海软件园主要发展通用软件和行业软件;南海软件园则是加工型的软件基地(宋中明,2009),由此形成信息产业集群。全球IT软件外包服务100强的Sierra Atlantic、微软、IBM等企业纷纷在珠三角地区落户,拓展服务外包业务。跨国企业建立的研发中心,使珠三角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所提高。截止2007年底,广东省软件出口额达38.2亿美元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离岸业务流程外包既有办公室支持、数据录入和处理、客户呼叫中心等低端业务,也开始发展软件编码和测试、信息技术支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高端业务。如,汇丰(中国香港)银行集团1996年和2004年分别在广州设立第一和第二个电子资料和数据处理中心,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又于2007年在佛山建立了第三个数据处理中心。广州地区的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已开展承接离岸财务会计和税务策划外包业务。东莞的虎门港和滨海新城两处园区初步形成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承接供应链管理外包、综合物流配送外包等国际业务流程外包。澳大利亚最大的离岸信息处理外包服务提供商―华拓数码,在中国的第三个数据处理中心落户珠海,为全球上百家客户提供信息处理服务。广东中山市作为中国香港业务流程外包的后援基地,承接了中国香港数家公司转移的公共信息呼叫中心业务。深圳易思博和博德公司,位列2008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50强,也分别承接人力资源、软件测试和数据处理外包。但目前珠三角仍以底端业务为主,高端BPO所占份额还比较小。比如深圳承接国际高端BPO业务比例只占其所外包业务的13%。

(二)广州、深圳成为承接服务外包的领先城市且其他城市各具特色

广东省服务外包企业聚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珠三角大城市,此四市的服务外包企业就有2728家。作为商务部确定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广州和深圳发挥着其领头羊以及良好的辐射作用。2008年,广州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达5亿美元,处于国内前列。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一批以承接系统软件设计、数据处理、系统应用和基础技术服务、企业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为主要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群体(孙雷,2008),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达1000家。广州市政府规划每年将投入至少1亿元资金推动服务外包发展。深圳以承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以深圳软件园为核心服务外包示范区内已经聚集400余家国内外软件企业,软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境外发包市场主要以欧美、中国香港市场为主,日本市场为辅。

珠海市2008年服务外包收入达4.62亿元,同比增长9.48%。由广东省和珠海市科技部门与高新区共同出资的筹建“珠海南方数字娱乐公共服务中心”,将被打造成华南地区的数字娱乐、动漫产业基地,为其承接高端服务外包业打下基础。佛山市将加强与港、澳电子商务应用合作,把佛山打造成为“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此外,在广佛同城的名义下,佛山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被商务部批示为广州的一个国家级示范区。高新区定位为依托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辐射中国香港、亚太地区金融的后台服务中心。中山则定位为以承接穗深港澳服务业外包为主。东莞市发展重点是生物医药、医疗保险、建筑工程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

(三)粤港合作联手打造珠三角外包基地

近年来,港资企业在带动珠三角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一大批中国香港金融服务、软件企业已开始加速进入广东。由中国香港新华科技集团及嘉誉集团投资的广东新华南方公司落户广州南沙,它是目前广东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中国香港700多家软件公司中有200多家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东方海外货运公司等都到珠三角设立数据处理中心和软件研发中心,转移中国香港的部分业务。其中,汇丰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年接包额约达4000万美元。此外,中国香港大量的基础设计服务、印刷服务、资料录入服务等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流程大部分外包给以珠三角企业。许多中国香港公司在珠三角地区设立了客户呼叫中心。

此外,珠三角城市也开始主动出击。如2007年广州软件企业在中国香港设立了境外软件机构。广州还在中国香港设立了广州软件(中国香港)合作中心,与中国香港软件外包联盟签订了穗港软件合作协议,穗港联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四)园区建设加速扩张且承接外包作用突出

珠三角的园区建设发展迅速,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生力军”。广州具备天河软件园、广州开发区的信息技术外包园、广州的南沙开发区的设计外包园区。深圳软件园有50多家承接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业务种类涉及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各个方面。佛山的金融高新区则定位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承接国际金融外包业务。珠海南方软件园已入驻美国花旗集团、中国香港东方海外集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近百家,已形成了以软件研发、外包服务、数字娱乐为核心的产业主体。东莞松山湖、虎门港、滨海新城等园区形成高端服务外包领域的“集聚式发展”,其中松山湖重点发展设计研发等知识流程外包,已显示出其珠三角研发中心的雏形,并计划申请成为国家级园区;虎门港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外包、综合物流配送外包;滨海新城重点发展跨国软件IT服务、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国际服务外包。

(五) 跨国公司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

由于外资企业有着国际市场、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因此,在珠三角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仍以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为主体。在广东省3559家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中,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企业达3066家,占86.15%。投资总额91.3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企业1800多家,外商的企业占1600多家。深圳外资企业占服务外包企业比例达到71%。如,深圳服务外包业的“领头羊”IBM,在2006年把全球采购中心设置在深圳后,2008年又将其IT服务外包业务的执行中心也放在深圳。2008年其业务总额达到了2.2亿美元,业务量增长了40%。世界知名的微软、爱立信、NEC等跨国公司在珠三角设立了研发中心,承接国际研发外包业务。宝洁总部、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几十家外资企业也向广州外包业务。

参考文献:

1.梅其洁.广东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经济杂志,2007(3)

2.孙雷.广州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网站,2008.3

3.绍学言,陈静宁.KPO浪潮,广东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J].大经贸,2008(4)

4.宋中明.广东省服务外包发展对江苏的工作启示[J].宏观经济观察,2009(7)

5.肖怡.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驱动模式及政策思路[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5)

服务业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本 农业 科技信息 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 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其中,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即便能去网吧,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相比较而言,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因此,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来源较广,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

目前,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但门坎较高,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而随意提高费用,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特别是县乡(镇)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取经日本,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重视政府在政策、完善法律、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分散经营,他们需要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法律、资金方面的支撑。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政策,如信息标准化;农业科技信息免费提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待遇、培训政策;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抓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出台一套完整的法律,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我国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

4.重视我国农民信息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终端,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成效。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各级成人教育中心、农校、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定期举办政府出资,农民免费的短期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接收、咨询、计算机运用、网络查询等信息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及查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或注意收看农业类有线电视节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询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