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及渔业专业会议精神,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渔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我部决定于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为确保该项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我部制定了《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

为推进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创新,提升渔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做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期,培训渔民3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万份(本、册),使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采取常规性科技服务与标志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性科技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等;标志性活动与科技入户、科技救灾、科普下乡、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相结合。我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5个渔业科技服务年标志性活动。

(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选择渔业科技工作基础好、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举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启动仪式,同时启动全国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现场还将开展技术咨询、赠送科技图书等活动。

(二)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在四川省举办灾后全面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派出抗震救灾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赴灾区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向当地渔民赠送养殖鱼苗和病害防治药物,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全面恢复和振兴四川渔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以“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健康养殖”为主题,在江西省举办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现场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积极各地积极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组织专家对西部地区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举办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进西部地区和盐碱地区的水产健康养殖工作,指导当地渔民脱贫致富。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在辽宁省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会暨全国渔业科技工作座谈会,全面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1月至3月: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举办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书籍。

4月至10月:开展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召开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会;举办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专题研讨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月至12月: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会议。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部属有关渔业单位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部成立以渔业局局长为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合理安排进度,明确责任分工。渔业科技服务年全国标志性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统一组织和协调,部属有关渔业单位按分工组织实施。其中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组织实施,部属有关渔业单位配合;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中国水产学会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配合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配合实施。各牵头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标志性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三)精心组织,扎实抓出工作成效。各地、各单位要组织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学会、协会、水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在配合做好全国标志性活动的同时,组织实施好本地、本单位的标志性活动。要紧紧围绕广大渔民群众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的科技服务活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渔业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要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把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四)争取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渔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全面开展。承担我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任务的地区,要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争取当地的支持,为渔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创造条件,确保渔业科技年活动顺利开展。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契合度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相应的,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则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如何有效和区域经济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1.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地位得到巩固;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扶持,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2)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突出项目建设,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通过实施“航母”项目工程,“三百”项目工程,“551”产业提升工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培育了一批能集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旗舰”企业,建立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突出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美食之乡、生态家园”旅游品牌;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集聚规模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淮安正逐步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始涌现。部分会计、税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综合化、规模化发展。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核心集聚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正逐渐成为苏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特色集聚区规模日益壮大。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淮通物流园、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逐步发展成为一级物流市场集群和物流服务中心。

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1)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五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稻米、小麦等产业深加工领域和生猪、蔬菜等加工总量上获得突破,切实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接近1.2∶1。提升产业化合作经营层次,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批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5%。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机构监督、市场中介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二、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

1.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淮安面临着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发达地区吸引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人才和技术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二、三产业继续保持用工主体地位,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99.2%。其中第二产业平均用人需求约占71.3%;第三产业用人平均需求稳步上升,接近总需求的28%。

(2)制造业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66.7%,继续成为用人需求最多的行业,表明淮安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工业拉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3)其他教学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成为最缺人的三大职业,求人倍率都高于2.0,意味着1个求职者有2个以上的岗位虚位以待;保管人员、秘书、打字员、财会人员、物业管理最不缺人,求人倍率都低于0.4。

(4)近9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硕士学历的求人倍率达到了2.23;近一半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初、中级技能或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伴随着淮安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加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2.41和4.03。

2.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1]“十二五”时期淮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环保服务等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纺织和服装业、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依旧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

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类新药研发业,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突出增长点;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成为人才需求的潜在增长点。

驻淮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1.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淮安地区现有高职院校五所,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契合度分析。其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部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这三所高职院校2012年招生计划为计算数据源,按照教育部2004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19个专业大类中的15个,覆盖率为78.95%;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29个,覆盖率为37.2%;开设专业91个,覆盖率为17.3%。其中财经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旅游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六大类开设专业数占总开设专业数的80.2%,招生计划数占到三所高职院校总计划数的89.76%。[2,3]

2.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从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来看,总体上驻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开始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和用人需求对接。围绕淮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三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食品营养与检测、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围绕淮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部分院校也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伏发电)等专业;围绕淮安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三所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流技术、金融保险等专业。然而,从表2所列三所驻淮高职院校计划招生总数排名前十五位的专业比较中我们也发现,三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没有进入排名前十五。实际上三所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里,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数仅为一个,专业数与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重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10%以上),且招生计划数远小于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与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淮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2)第二、三产业对应专业数和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计划招生数比重分别为98.9%和99.6%以上,明显大于第二、三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且开设专业数和计划招生数过于集中在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72.7%,而特钢、盐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棉纺织、服装、建材等区域传统产业和淮安市重点培育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弱,尤其是上述产业对应的核心专业设置的缺漏,致使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上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点契合度不高。甚至部分二、三产业对应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与区域第二、三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呈现两个极端的关系。

(3)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存在高趋同性。在排名前十五的专业里,会计、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七个专业三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三成。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六个专业两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约占总计划招生数的16.6%。可以说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致使三所高职院校间的不良竞争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未有效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对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一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根据淮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产业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并从制度上避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规范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高职院校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

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职、校际交流,重点扶持建设与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和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构建与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一批骨干专业;开发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若干特色专业;培育一批与新医药制造、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新兴专业[4,5]。

3.切实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使专业设置能紧密、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最直接信息动态。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的对接工作,通过共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制定章程明确企业职责义务;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企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机构的运行效能;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剖析现有专业,论证未来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的岗位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 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

育,2011,(2):17-19.

[2] 孙孝花.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研 究――以郑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14-17.

[3] 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 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弄清洛南县农技体系现状,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全县开展了农技体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洛南县农技体系共核准编制493人,现在实有人员503人,总体超编2.03%。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知识老化严重、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人员思想波动较大、推广机构运行乏力,提出了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队伍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加大政策扶持等建议。

关键词:

农技体系;现状;对策;洛南县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县境内北部秦岭环绕,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体、岭谷相间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属黄河流域、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的山地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县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3.07万hm2,人均耕地0.077hm2。当前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07万hm2以上,总产15万t,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1]。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技体系在科技服务中呈现出了一些不相适宜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全县农技体系现状开展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为农技体系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农技体系现状

1.1机构状况洛南县农技体系由12个县级单位和16个镇级服务单位构成。县级农技体系改革在2012年完成,镇级服务单位是根据《洛南县镇办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洛办发〔2015〕20号文件)精神,整合原镇办农牧综合服务站、林业站、水务站和社会事务服务站的扶贫职责,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主要承担农业、林业、水务、扶贫等综合服务工作,全县成立16个农业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站事业编制,经费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规格,隶属镇办政府管理。

1.2人员状况全县农技体系共核准编制493人,现在实有人员503人,总体超编2.03%。其中县级农技体系12个单位,核准编制135人,现有在岗人员170人,超编25.93%。镇农牧综合服务站核准编制358人,其中全额235人、差额123人,现实有人数333人,其中全额269人、超编14.47%,差额64人(乡镇兽医),未超编。1.2.1性别结构分析在全县503个在职人员中,男性372人、女性131人,男女比例2.84∶1,县级单位男性122人、女性48人,男女比例2.54∶1,乡镇男性250人、女性83人,男女比例3.01∶1。男女比例总体接近3∶1。

1.2.2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人员48人,占总人数9.54%;其中县级单位12人,占县级总人数7.06%;乡镇36人,占乡镇10.81%。36~40岁人员99人,占总人数19.68%;其中县级单位42人,占县级总人数24.71%;乡镇57人,占乡镇17.12%。41~50岁人员168人,占总人数33.40%;其中县级单位67人,占县级总人数39.41%;乡镇119人,占乡镇35.74%。51岁以上人员170人,占总人数33.80%;其中县级单位49人,占县级总人数28.82%;乡镇121人,占乡镇36.34%。如果将40岁以下人员列为青壮年,41~50岁人员列为中年,51岁以上人员列为老年,青壮年人员占29.22%(县级31.76%、乡镇27.93%),中年人员占33.40%(县级39.41%、乡镇35.74%),老年人员占33.80%(县级28.82%、乡镇36.34%)。

1.2.3技术职务结构分析在503名在职技术人员中,技术干部309人,占总人数61.43%;技术工人130人,占总人数25.84%;乡镇兽医64人属于差额人员,不划分身份。其中县级单位中干部94人,占县级总人数55.29%;乡镇干部215人,占乡镇总人数64.56%。技术干部中无正高级技术职称,副高职称22人,占总人数4.37%;中级职称160人,占总人数31.81%;初级职称73人,占总人数14.51%。技术工人中技师73人,占总人数14.51%;高级工37人,占总人数7.36%;中初级工20人,占总人数3.98%。无技术职务人员118人,占23.46%;其中乡镇兽医64人、行政职务23人。

1.2.4学历专业结构分析在职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48人,占总人数9.54%;其中县级29人,占县级170人的17.06%;乡镇19人,占乡镇333人的5.71%。大学专科学历141人,占总人数28.03%;其中县级69人,占县级170人的40.59%;乡镇72人,占乡镇333人的21.62%。高中专及以下学历314人,占总人数62.43%;其中县级72人,占县级170人的42.35%;乡镇242人,占乡镇333人的72.67%。根据从事的专业统计分析,农技人员216人,占总数42.94%;畜牧人员167人,占总数33.20%;经济管理56人,占总人数11.13%;兽医64人,占总人数12.72%。

1.3经费状况县级机构为全额财政拨款单位,每人每年财政预算工作经费3000元,大部分单位没有专项事业经费,少部分单位承担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镇农牧综合服务站为财政差额拨款,差额人员主要是镇级兽医,预算内工作经费每人每年2500元,无其他经费来源。

1.4基础设施县级机构硬件基础相对较好,植保、农技、畜牧、农检等都有独立的办公大楼。乡镇农牧综合服务站有14个在原镇畜牧站办公,2个在政府大院办公。16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站同时加挂农机交通安全监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配备摩托车1~2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用品1套,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随着乡镇农技体项目的实施,乡镇农牧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仪器设备得到更新,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难以满足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2农技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人员结构极不合理目前,全县农技体系人员结构问题突出,极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一是人员老化严重,从统计数据分析,青壮年人员占29.22%,中年人员占33.40%,老年人员占33.80%,中老年技术人员占到67.20%,出现了严重的人员老化问题,特别是乡镇更甚。二是技术职务整体偏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没有一名正高级技术干部,副高职称仅占4.37%,大多还集中在县级单位,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攻关作用不强。中级职称占31.81%,初级职称占14.51%,还有23.46%无技术职务人员,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能力总体较弱。三是技术工人比重过大,技术工人和乡镇兽医占38.57%,在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中,技术工人除了司机岗位外,与技术干部从事同样的工作,而技术工人由于专业和学历的限制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四是男女比例失调,男女比例总体接近3∶1,而心理学研究表明,1∶1的男女比例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2.2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农技推广的工作方法和范围也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个性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广泛,农技人员的文化层次直接决定了农技推广的效果和水平。一方面是人员学历偏低,从数据分析看,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9.54%,其中乡镇仅占5.71%,而高中专及以下学历占62.43%,其中乡镇占72.67%,低学历的技术人员成为了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是技术更新缺乏有效的手段,在中老年人占绝对数量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缺乏创业的干劲,缺乏干事的激情,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中一部分人在混日子等待退休。从政策角度分析,除了技术干部需要每年继续教育80个课时外,对其他人员没有具体要求。而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从近10年的执行情况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4点: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老师水平上很难做到专和精,基本都是泛泛地讲解,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二是培训时间过短,近几年每年还坚持培训4~5d时间,很难使受训对象有一个较大的能力提升;三是考核不严,每次继续教育结束都进行考试,由于考虑到是成年人,考核大多就流于形式;四是参训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不重视,培训班管理不严,加上自己不珍惜培训机会,部分人员工作较忙,很难静下心完成培训。从培训机会分析,提倡的是自学为主,真正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而学术交流、专业论坛、外出脱产培训都有很好的效果,但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学科带头人少,科研实力很弱,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基本没有机会。“八项规定”严格执行以来,所有的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都要求上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下发文件,各单位基本不安排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和技术培训。

2.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在职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89人,占总人数的37.57%,这些人员中党校、电大学历又占到1/3,而大农学类专业的人员占26.45%,硕士、博士一个没有。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乡镇近十年未进一名专业大学生,县级单位很少新进专业学生。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退伍军人直接分配也成为农技推广系统呈现出的一个尴尬现象,特别是乡镇近年来安排的基本都是退伍军人,在整个系统中退伍军人的比重较大。由于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人社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引进计划,使急需的人才不能进入农技推广系统。当然,这也与当前洛南农技系统人员超编有一定的关系。

2.4人员思想波动较大近年来,县镇两级农技推广系统经历了两次大的机构改革。2012年县级机构改革将原有县级农技单位重组成7中心、2站、1所、1办、1大队,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环保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农机中心、畜牧产业发展中心、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经管站、动物监督所、烤烟办、农业执法大队等12个单位,本次县级机构整合使部分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但整体工作没受到影响。2015年乡镇完成镇办农牧综合服务站、林业站、水务站和社会事务服务站整合重组,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业务指导隶属县农业局,人员与财务隶属镇政府管理。这两次大的机构整合对原有体系冲击较大,特别是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整合后为副科级建制,解决了基层一批干部的任职,但问题是90%以上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都是外来非专业人员,原有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站长不再任职。加之县农业局对乡镇站不再负有领导管理职能,长期形成的“农技人”行业感情无处寄托,导致一些农技干部产生了失落感和消极思想。这次乡镇机构整合重组从表面上看,貌似人员增多,合力更强,实际上对镇级农技推广工作有所削弱。

2.5推广机构运行乏力目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承担促进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但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服务上中间重、两头轻,尤其是在传递市场信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得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技推广单位属于政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执行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但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洛南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县镇两级财政以保证工资为主,县级每年人头经费3000元,除了农产品检测、特色产业发展等有少量预算经费外,其他单位基本没有业务经费。而乡镇人头经费2500元,没有其他任何工作经费。农技推广工作量大面广,农技推广工作要依靠农技干部宣传培训、科技攻关、抓点示范,如果没有地方财政支持,可谓举步维艰。

3农技体系建设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各级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十八届四、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精神要求,坚持粮食生产安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无农不稳”的思想,深刻认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三支一扶”“人才振兴计划”及其他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努力加强基层农技体系人才、设备、设施等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服务能力。基层农技单位和工作人员也必须充分认识在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勇担责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努力将自身建成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队伍。

3.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首先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空编单位及时补充专业人才,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及时转岗。对农技推广服务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争上岗,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其次加快人才引进战略实施步伐,确保“三支一扶”“人才振兴计划”中农业技术人才引进,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农业人员待遇规定,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以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队伍,解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三是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县级主管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发展需求,针对农技干部队伍现状和问题,制定培训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培训内容要全面还要突出特色,培训形式要多样,采用课堂讲座、实地参观、现场操作相结合,增强培训效果。要根据全体培训、重点培训和专业带头人培训的不同,在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四是对基层农技人员政策倾斜。以农技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对有突出贡献、业绩显著的人员可优先评聘和破格晋升。关心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

3.3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根据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提高农业科技覆盖率和入户率为目标,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在服务理念上,要由主要依靠行政干预逐步向主要依靠科技示范转变;在服务目标上,要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加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在服务形式上,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在服务内容上,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在服务的技术上,要由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特色作物扩展。同时,要树立服务理念,探索有效的服务方式,采取先进的服务手段,探索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信息服务,在农业品牌建设上下工夫,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3.4加大政策扶持,建设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引进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科研成果,强化科技创新协作,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请专家指导或参与地方的农技推广和示范工作。实施产业带动,支持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通过各种形式,从信息、技术、物质供给、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活动,促进科技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针对镇农技推广机构已合并成为农业综合服务站,承担了农技、畜牧、水利、林业、扶贫等职能,势必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这一现状,加强县级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提升县级推广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做好镇级服务体系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争取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争取省、市级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项目带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逐步建立以地方财政为主、上级投入为辅、社会资金互补的资金扶持机制,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必需的工作经费。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努力形成一个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多元素共同参与、竞争互补的农技推广体系[3-5]。

参考文献:

[1]董卫玲,董照锋.洛南县无公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8):131-134,142.

[2]董照锋.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业系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工作[J].理论导报,2013(12):39-41,43.

[3]周贤东,林昌庭,潘晓青,等.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72-274.

[4]王学荣.农技推广体系与实现粮食高产途径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3(12):1412-1415.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背景

目前,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相对薄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应用规模不大的“瓶颈”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民对公共科技服务的需求与实际供给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科技服务要求的多元化增加了服务难度,现有的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资源整合、转型探索新的服务理念和建立新的服务模式[3]。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概念并不新鲜,近年来,国内各省市都有尝试建设,多以农资经营为主,辅助技术服务。例如,由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乡镇农技站建设的农村科技超市,由湖北咸安当地科技局和种子、农资公司建立的农业科技超市,由政府出资倡导,各农业大专院校和涉农研究所共同参与的吉林省左家“东北农业科技超市一条街”等。虽然形式和称呼不同,但在实际运行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资源分散、各方力量协和力不强、运作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4]。

2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内涵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以有店面、有队伍、有网络、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等“六有”为主要模式,以有形与无形产品为商品,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专家服务相结合、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总店为协调指导、分店为服务龙头、便利店为服务主体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建专家服务队伍,筛选推广应用技术成果,运用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各类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见图1)。

3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内容

3.1科技超市店面建设江苏省在交通便捷位置建立了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店面,直接面向广大农户,提供科技服务。目前,在全省按地区产业需求建设总店1家,分店67家,便利店147家,每个县市一家分店带2~3家便利店。总店设立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店、便利店建在各地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地。参照商品超市管理建设模式,统一建设标准(形象统一、运行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质量统一),规范店容、店貌、店规,配套示范基地,并设有成果展示区、成果交易区、技术咨询区、信息区、培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室等,总店面积约900m2,分店面积600m2以上,便利店面积30m2。此外,配备经过岗前专职培训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设定每日服务内容,并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服务,便利店及时收集农户需求与难题信息,及时与总店、分店沟通,快速有效地解决农户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2科技超市专家队伍建设科技超市专家服务团队是保障科技超市顺利运行的核心力量,通过整合优化省内涉农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资源,分别组建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专家服务团队。在大宗农作物、设施蔬菜、特色畜禽、特种水产、经济林果、意杨深加工、综合技术等7个领域组建近190人的省级专家团队(见表1)。专家团成员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既有较高科研技术水平,又有丰富的科技服务经验,许多成员都是部级或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分店、便利店遵从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原则,从所在地区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子农资推广站等单位遴选专家形成分团和服务小分队。各专业领域设立分团长,负责召集专家团成员全方位为农户提业链一站式服务。管理上由总店面向全省公开征集专家成员,制定相关专家团队管理办法,设立年度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及奖励机制等,确保科技超市专家队伍的长期性、稳定性。

3.3科技超市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农业科技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发展趋势,网上超市是科技服务便携有效的新手段[5]。“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江苏省科技特派员网”是整个超市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共提供“三农”政策、成果技术、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咨询平台、供需信息、服务基地、超市万村行等十大类信息。由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综合型技术团队负责建设和维护网站运行,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处理,辅助12396服务热线、专家电子信箱、在线视频、远程教育、定期网刊等多媒体手段,准确、及时、便捷地和农户进行信息互动交流,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此外,还设定信息更新量、专栏点击率、互动服务数等考核指标来保障网站的长期有效运行。

3.4科技超市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的最终成效要体

现在实际运用中,因此,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是科技超市网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选择基础较好、标准较高、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合作社作为基地,主要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创新,繁育优质种苗,将地方土地资源、区域产业优势和科研单位科技人才优势充分结合,形成品种多、技术新、科技含量高的综合性示范基地[6]。在实际操作上,设立江苏省农科院六合动物养殖基地和溧水植物种植基地为总店基地,分店基地面积在10000m2以上,便利店面积在3000m2以上,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养殖示范点,开放式的管理基地便于周边农户参观学习。

3.5科技超市成果收集成果(适宜推广与交易的先进实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是科技超市的主要“商品”之一,需要保证其持续供应、品种丰富、高科技含量、成熟稳定。围绕科技超市7个特色产业,按年度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中广泛筛选、采集和引进国内外技术成果,目前,共收集第一批技术成果623项(见表1)。在成果筛选时,以实际生产增产或增收的效果是否显著,是否真正能为农民、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入选准则。同时,有计划地在总店、分店基地进行示范应用,经过基地集成试验示范后,将成熟的成果建立数据库,和相应专业的专家对应,由总店统一采购配送到各分级超市销售。此外,在网上实时更新成果信息,并定期制作成果汇编画册,各科技超市门店广泛宣传示范应用,通过科技超市大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6]。

3.6科技超市品牌建设科技超市要实现最终的市场化运作和有偿科技服务,就必须加大对外宣传,树立超市品牌。除了各级店面的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增强科技超市品牌影响力。例如,编制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宣传系列丛书、专家服务团名册、科技成果汇编画册等,免费发放给农民、企业等,并在政府网站、科技超市网站、网刊上宣传,让更多的农户、企业了解科技超市,主动与科技超市建立合作关系;注册商标为科技超市产品冠名,强力推行成熟有销量的产品,在包装上增加科技超市品牌标识;在苏果、家乐福等商品超市,设立科技超市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专柜,衔接科技超市的销售环节;引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和追溯体系,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品牌声誉。

4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创新点

4.1有效整合全省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体系的建设,首先是通过政府引导,先期汇集了省内外最新的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成为科技超市的无形商品。前期围绕7个特色产业组建了200人的科技超市专家服务团,收集近800项先进技术成果,整合优化全省涉农科技人才队伍和产业链上专家,囊括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各生产环节。此无形商品是保证科技超市稳定运行的主要力量,也是有形商品的辅助支撑,能使科研和科技推广取得“双赢”,既能方便广大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基层情况的高水平专家全方位为全省农户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也能使实验室内的专家更了解实际生产需求、农业科技更新状态。

4.2综合运用现代媒体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农业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受气候等外因影响大,因此,农业生产对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快速、便捷的手段采集、更新、维护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科技超市的建设也把信息技术的运用摆在了首要位置。由江苏省农科院信息中心建立的一支集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采集队伍,通过网站、网刊、电话、手机、报刊等方式,进行信息、在线专家咨询、信息查询、数据库搜索、视频诊断、远程教育、建立相关数据库等,既降低了科技超市运行成本,也快速及时解决了农户生产问题,还保证了科技资源的稳定新颖性,方便了各组成部分的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

4.3全面打造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体系的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各类科技超市,它以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超市机构为主体,通过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六大类科技要素的组合,采用单双向链接各分级店的下设机构,参照现代商品超市模式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该体系的建设属全国首创,是在原有农技推广体系基础上的重要创新,一改以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网破、线断、人散”状况,整体建设覆盖农业生产全程、综合配套齐全、服务手段新颖、服务成效显著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7]。

4.4建立切实有效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基本上采用的是单纯的政府主体模式。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建设初期也是靠政府牵头,但目的是建立以政府为导向、项目带动、各方参与、多元投资、企业化管理的长效科技服务机制,最终目的是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通过开展有偿科技服务获得收益,打响“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品牌,走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实现科技服务模式上的创新[8]。希望通过科技超市的建设,实现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应用的“无缝衔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转化速度。

5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科技超市总店建设速度有待加快科技超市总店注册成非企业法人单位,按规定要成立理事会,理事会主要负责科技超市的总体策划、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等各项综合事务。由于总店、分店、便利店是同步建设实施,总店规模大,人员复杂,特别是展示示范区建设规模档次较高,章程的制定、注册登记等法律相关手续烦琐,需要经过反复修改调整,所以建设进度相对有所滞后。此外,科技超市人员还未完全到位,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时常出现管理、协调工作难度大、效率低、影响整体进度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大政府推进力度,制订工程进度计划表,尽快协调各相关单位,落实建设科技超市实体工程,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5.2科技超市各层级联系不够紧密目前,科技超市的各层级店面均在建设和完善中,特别是分店和便利店的建设扩展速度较快,数量不断攀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分店和便利店的自主运行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相互间以及和总店间的交流沟通、信息反馈不够频繁,大多数还局限于完成总店安排的各项活动任务,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因此,需要总店制定相关政策、规章调动各层级店面的积极性,或定期举行一些店面间互动的推广活动;各分店、便利店也应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取长补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主动从总店获取资源信息。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机构编制情况

市区镇综合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职能和任务:为辖区群众提供职业介绍,用工登记,信息咨询,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组织培训等;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为育龄妇女提供各项计划生育服务;开展化教育,提供各种实用技术、短期培训和岗位培训服务;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开展“春风行动”慈善救助,医疗救助、低保金发放,慈善超市,助学救助及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扶贫等工作;负责镇国有(集体)资产的管理、投资与运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辖区内个体工商、农贸市场和私房出租税的征管;负责辖区内撤村建居社区的农转居多层公寓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任务;编制农转居多层公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科普宣传,文物、文化市场管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业、农机、农电的管理和服务,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负责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工作,提供畜牧兽医服务;开展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运营、维护、监督和城镇道路的卫生作业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自来水管的安装、维修,水费收缴工作。完成镇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单位规格为正科级,经费形式为财政适当补助,编制数30名,其中管理人员30个,无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

(二)正式在册人员情况

市区镇综合服务中心实有人数29人。

其中管理人员29人(单位领导正职1人、副职2人,具有相当于副科级2人;无内设机构;其他管理人员24人)。

(三)主体岗位情况

市区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岗位为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100%。

二、拟设置岗位情况

(一)岗位总量

市区镇综合服务中心拟设置岗位总量30个,其中管理岗位20个,专业技术岗位10个,工勤技能岗位0个。主体岗位是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67%;专业技术岗位占33%。

(二)管理岗位的名称、等级和数量

管理岗位总数20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67%。其中七级1个,占管理岗位总量的5%;八级(1)2个,八级(2)2个,分别占管理岗位总量的10%;九级15个,占管理岗位总量的75%。

1、单位领导岗位3个。其中:七级职员1个,名称是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八级职员2个,名称是镇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2、非领导职务2个,为八级职员。

3、其他管理岗位15个,为九级职员。

(三)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数量及结构比例

专业技术岗位总数10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33%。

1、高级专业技术岗位1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10%。

副高级岗位1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10%。其中:七级岗位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