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1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能力正处于一生中最高的时期,如果能够得到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带领,他们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塑造也将达到一个完整的水平,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国现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教学手段单一,小学生的反应不足,导致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态度消极。这表明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1.2 我国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人才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大高校,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院是我国培养专业教育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各专业的教学都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热点专业,承担着为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行业提供优秀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教学是小学教育所重视的,也是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2 分析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 老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够,不能进行良好的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老师对小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而在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小学生带入到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老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小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保障。所以老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中应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2 教学中不重视教学后的审查与考核,小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课堂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在课堂进行课堂考核,有利于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老师对小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小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但是现如今在的小学信息技术管理课堂上,老师对小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老师不了解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进度,使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 探究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手段与措施

3.1 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小学生的潜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小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现如今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老师如果能做到对小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老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小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公民在应急管理和救援中的表现,与其所受到的危机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为,通过危机教育可以树立公民的危机意识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3]经过了解,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建设与完善、危机教育及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应急演练等,如图1所示。其中,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养是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也是最需要建设和完善的环节。而应急知识教育又被称为危机教育。开展危机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忧患意识和认知风险能力,提高自救互救技能。[4]在实地采访过程中,针对上述工作范围,笔者走访了江宁区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局以及部分中小学校,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而翔实的交谈,做了详细的采访记录。此次调查后,发现南京市现在有市属高校3所,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登记在案的共有1062所。校园内部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火灾、食物中毒、拥挤踩踏事件、疫病传染和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等。其中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发生的几率最高。经过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相对多发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学生体质较弱,平常缺乏体育锻炼;二是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随着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和逐渐向学校的扩散,外来人员袭击事件也成为纳入学校应急预案编制之中的考虑因素。综上,学校突发事件类型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外部突发事件也会对学校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诸如地震、重污染天气等。因此,也需要加以注意并建立相应应急预案。从2006年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来,全市中小学业已经过两轮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第一轮在2006年到2008年,主要任务是学校初步建立应急预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预案比较粗糙,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二轮的应急预案修订,这一次全市中小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重点主要为应急预案的格式、种类和内容。南京市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在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市教育局统一了预案的基本框架。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在规范模板基础之上,分别根据学校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做相应内容的修改,体现了预案制定工作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现在,每所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预案。而且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层次,每所中学建立的应急预案不少于8项,小学7项,幼儿园3项。梳理各校所制定预案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各中小学校应急预案主要有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两类,如图4所示。专项预案针对某一具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而总体预案则对某一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如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就针对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提供了处置程序和信息报告流程。在应急知识教育及应急救援技能普及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南京市的应急知识教育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不仅是教授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处理,也更加强调对学生如何规避突发事件的教育。虽说如此,仍要注意到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的差距。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教育工作尚处于一种由杂乱无序过渡到比较系统的状态。而且,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并没有单列,而是将其作为日常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予以教学,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与之年龄段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在课程开设上,主要将危机教育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设立,要求是一般每周至少有2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全市有3个区已经编有配套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使用。至于其它关于危机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仍然是一种集中式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教学。其方式主要有:在每年3月底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以展板、海报、宣传标语和横幅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宣传教育;不定期地以班会、演讲之类的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此外,像“5.12”、“11.9”这些纪念日,也会进行相应的宣传。在学校组织应急演练方面,一般要求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上半年以地震疏散演练为主,下半年以消防疏散演练为主。这主要是围绕“5.12”和“11.9”这两个纪念日开展的。应急演练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即使是毕业班的师生也会被要求参与演练。就应急演练目前的形式而言,还是比较单一,以两种演练形式为主。当然各校也在努力丰富应急演练的形式,使其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一些学校尝试在平时的上、下午操中,融入一些相关应急训练。虽然这种尝试还处于实验阶段,但体现了学校对应急演练作用的认识和重视愈趋加强。应急演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按照演练类型来定,比如依据是全校师生参与,还是个别参与,来确定演练参与的人数、涉及范围和演练规模等。由于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备,所以目前各校举行的应急演练都是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演练,次数也较少,师生参与度虽然不低,但热衷度和认真度并不高。应急演练所产生的最终效果尚不明显,这种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现阶段,南京市的危机教育整体而言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也明显不足。在学校危机教育中,应该强化应急救援的概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使之相对独立,应急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全面、深入。另外,由于对应急救援的重视程度还在发展之中,在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人员、物资和费用的时候,尚没有与用于日常安全的人员或物资区分开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混乱。但是随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重大突发事件,这些现实的启发,通过“血的教训”让政府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南京市在教育局中设立了安全管理处,负责所辖区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处理,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教育上,而不是事后的安全管理处理。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建设思路。

2.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总的看来,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比较有序,呈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无论是从学校应急预案编制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应急教育理念的逐步改变来看,都体现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合理、科学、先进的一面。然而正如物有阴阳,现状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并具有以下特点。

2.1应急性

随着2003年“SARS”疫情爆发和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学校都会及时地开展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地质灾害的知识宣传并制定有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问题是,随着事件的平息,相关举措和活动逐渐销声匿迹,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又有所淡化。也就是,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应景性味道。当然,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的愈趋增多,有关应急知识教育的内容开始逐渐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逐渐向常态化发展。然而短期内,这种特性不会很快消失。

2.2形式性

在政府行政压力和要求下,作为应急知识教育的承担者,学校还需要一一应对和完成其它行政工作。而且由于传统教学任务的挤压,应急知识教育的开展空间被占用、压缩,为中考、高考的考核课程等让路,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部分流于形式,成为针对上级部门行政考核的应和行为。这一特点固然与学校行政任务有关,也是与应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能正确认识应急知识教育重要性紧密相关的。

2.3松散性

在中国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即使南京中小学校逐步开设校本课程,但很多学校在应急知识教育课程的具体讲授时也比较散漫,师生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校领导的忽视与教师的缺乏,这些课程常常被安排为自习或其它课程的辅导课,更有甚者被挪用为学生班会时间。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待应急知识教育课的态度都比较懈怠,组织也比较松散。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中还较为普遍,尤其在高中阶段。

2.4单一性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应急演练的现状而言。由于学校应急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缺少各种应急物资,造成难以开展大型应急演练,加之演练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趣味性也比较低,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对应急演练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单一的应急演练也可能会使学生对应急演练产生简单化、空洞化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树立全面的危机意识。

2.5无系统性

相对国外开设综合应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危机教育而言,南京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的危机教育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从而不利于达到较好地树立学生危机意识与传授应急救援知识的效果。与此同时,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也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一特性还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应急知识教育并不连贯,没有相互联系、前后承接,很难取得长期效果。

2.6弱实践性

学校编制的很多应急预案并不能实际指导应急演练,与实际情况缺乏联系,使得应急预案的可实践性普遍偏低。一般情况下,学校编制的应急预案,待上级部门检查完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学校很少通过预案指导应急演练,并通过演练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和完善。真的发生突发事件了,这样的应急预案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若还寄希望于根据它有效开展应急处置,更无异于纸上谈兵。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不仅与现行体制有关,而且与主管者及参与者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有关,如图5所示。学校应急管理现状的特性不单是某一种问题的反映,也可能是多种问题的交叉体现。而且就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也同时是全国很多地区中小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因此,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开展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三方的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找出一条既能符合现有国情、校情,又能向理想应急管理工作导引的发展道路。

3.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改善建议

3.1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建设

前文已述,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等内容。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对应急知识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尤其不好。这不仅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挤占,同时也是因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所致。本文对这一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要想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建设好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吸收和培养应急教育专业的人才以扩大应急教学队伍。而且考虑到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我国现有教学阶段的划分,在设计应急知识教育体系时,既要注意与不同年龄的学生素质相适应,又要注意保持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而且,应急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应急知识也不断丰富,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对应急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因此,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应该拥有的特性,如图6所示。针对上述特性,以及为了达到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的目标,将从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两部分出发对应急知识教育体系进行构建。顶层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除已经开设的安全管理处外成立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编写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知识教育读本,督导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对学校应急管理人员、教师进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联合教育局安全管理处展开相关工作,联络学校应急管理部门召开相关会议,促进校间交流。当然,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既应做到分工明确,也要与时俱进,应根据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不断更新。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教育局负责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老师代表等组成。另外,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高校相关领域内的教授或从事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士作为顾问,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指导委员会的社会广泛性,便于获取应急管理相关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底层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则是在各学校成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该小组是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考虑到学校单位相对较小,应急管理工作不能过于分散,所以工作小组的职责不仅在于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同时应该负责学校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配合学校保卫处完成应急管理其它基础工作,监督应急管理资源的配置和到位情况,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并制定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计划,等等。因此,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学校主要领导人、保卫处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教师组成,而且可以选入家长会代表进行监督和参与工作。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对应急管理的重视,明确应急管理的职责和范围;2)有助于改善学校其他工作对应急管理资源任意占用的现状;3)有助于集中应急知识教育老师的力量,吸引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合作,形成一支研究中小学应急知识、应急技能、教学方式、宣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队伍,形成教研结合的有生力量,从而不断完善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并促进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组织架构如图7所示。关于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上设计方案是在对相关现状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具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是在政府对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中,需要参照实际情况,有机吸收本文所提建议,以减少组织反复搭建的资源浪费,同时促进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实现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建言目的。

3.2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其他建议

针对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结合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在此方面的有关成果,提出以下建议,如下表所示,期望能对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所启发。以上几点建议,虽然结合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现状和其它相关研究成果,但是难免有不尽合理之处,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不断修正,才可以将应急管理工作中得到的新成果理论化和系统化,并形成新的方法和总结学校应急管理新模式。

4.结论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教育是开放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每时每刻都要与外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系统发生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同时,教育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每时每刻也都处在动态地运行中。为了保持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有效地运行、保持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的管理,因此,对教育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很高。

一、新时期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

国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管理干部“不仅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强的领导管理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如何办好学校、培育人才。可见,国家对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至少包括三大方面,即政治素质的要求、知识素质的要求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教育菅理干部的政治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即指胜任社会主义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名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干部,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是对一切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干部的第一位的要求,也是管理好社会主义教育的第一位的大事。

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的情况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①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在关键的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②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肩负人才培养历史使命的教育管理干部,首先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自觉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实践。这是第一位的职责所在。

2.必须具有“甘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承传和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崇高事业。因此,要求从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通常要求广大教师要具有“春蚕精神”、“红烛精神”、“人梯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而对教育管理干部,要求应当比广大教师更高,教育管理干部更应当率先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的职责。

3.必须具有‘与时倶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十六大报告提出,与时倶进,就是要使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今天,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教育事业,义不容辞地要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这就要求肩负教育管理职责的管理干部们必须具有洞察先机,把握机遇,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教育菅理干部的知识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知识素质”,即指胜任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干部,除了具备最起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起点学历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由以下几方面理论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民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指导工作,是教育管理干部最重要的理论武装,是胜任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的基本前提。它不只是一个知识素质问题,更重要的,它是每一名现代教育管理干部政治素质(即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科学理论基础。

2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科学知识这里所讲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科学知识,并非单指《教育学》、《教育管理学〉这一、两门学科,而是表示一个以《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为主轴的教育管理学科群。因为,要作为一名称职的教育管理干部:

--必须掌握并善于驾驭教育的客观规律,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必须掌握并善于运用社会主义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服务;

--必须掌握并善于运用教育经济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改进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益;

--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人才成长的科学理论,掌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科学地指导人才培养;

--必须善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做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等等。

为此,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干部,必须具有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在内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3.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管理,从来都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但是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是有一种质的飞跃,其原因除了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之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构成一种巨大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成为当代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但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正在引发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队伍素质、德育途径到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为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管理干部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便有效地运用它来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服务。

(三)教育菅理干部的能力素质

所谓“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即指胜任教育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水平和能力结构。但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肩负的管理使命、职责不同,所以,对其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如:

1.高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高层教育管理干部肩负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总体战略等制定和决策的重大使命和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依法治教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敏锐的信息综合能力、科学的预测能力和在此基础上的高超决策能力;

--对决策在实施中所遇到矛盾的驾驭能力,以及出现始料未及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科学地选拔、任用称职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

对广大教职员工内心愿望的透彻的体察能力;

--为人楷模的影响力和娴熟的领导艺术;

教育系统内、外的沟通、协调能力;

--宏观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研宄能力等等。

2.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中层教育管理干部肩负承上启下、将决策目标转化为实施行动,并负有组织、指导、监督基层管理干部的使命和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深入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法治教或依法治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对上级的决策目标和意图的透彻理解能力,将上级决策目标分解为子目标,并落实为实施方案的转化能力;

--有效地挑选并组合基层管理干部贯彻决策的组织能力;

--在落实上级决策意图时,善于利用本单位、本部门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对基层管理干部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能力;

--承上启下的艺术,准确、及时地沟通上下信息的能力;

--中观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研宄能力。

3.基层教育管理干部的能力要求

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处于教育管理第一线,肩负对决策的具体贯彻、执行使命,并负有组织、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这一职责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当具备:在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法治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目标方案创造性的组织实施能力;

--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调度、使用能力;

--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沟通的能力;

--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善于建立良好的基层干群关系、人际关系的能力;

--信息分析和筛选能力,能及时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地反馈给决策部门,为决策部门调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能力;

--微观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研宄能力,等等。

由上可见,尽管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因其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不同,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差异,但是,有几种能力是必须共同具备的:

--科学执法、科学执行政策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能力,及其转化为“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能力;

协调、沟通的能力;

--组织能力,即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利用能力;信息反馈和目标调控的能力,等等。

二、自考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科目设置

加强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工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与新时期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培养教育管理干部的科目设置也要在己有的大学相关专业科目设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面对的对象看,绝大多数属于基层教育管理干部,一部分属于中层教育管理干部,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必须适合他们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高的要求,设置培养其政治素质的科目、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培养能力素质的科目,从而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设置培养政治素质的科目

教育管理干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管理人员,对他们的政治素质要求和培养是第一位的,这是设置科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自考教育管理(本科)科目必须要设置体现教育管理干部政治素质要求的政治类科目。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学员的学历来看,他们均具有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己初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仍然迫切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等知识,因此,设置培养政治素质的科目主要有2科: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这是为培养和检验学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宄对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研宄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它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这一性质和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理论,使学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为教育管理工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2)毛泽东思想概论

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对学员进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员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与建设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

2.设置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

教育管理干部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之一,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除了对他们有较高的的政治素质要求外,还对其知识素质有着特殊的和明确的要求,这是设置科目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从自考教育管理(本科)学员主要为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构成来看,学习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主轴的教育管理学科群应是设置相关科目的基本原则,所以,培养知识素质的科目主要有以下10科:

(1)教育学

这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形成教育基本技能的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学员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宄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诸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等都是教育学研宄的内容。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员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2)心理学

这也是教育管理专业学员的专业基础课。设置这门课程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宄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学”课程主要涉及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员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学员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现代管理学

这是为培养和检验学员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要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获得系统全面的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培养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4)教育管理原理

这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 绍教育行政与教学管理的一般原理。其基本内容为:教育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内容、原则与方法;学校管理的目标、过程、内容、原则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5)中小学教育管理

这是根据本专业的学员主要为基层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层教育管理干部的特点开设的。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小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中小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使学员能够掌握中小学管理的规律和原则,能够运用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校。

(6)中外教育管理史

这是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开设的扩大学员视野的课程。主要介绍中外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教育制度、教育家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管理思想。培养学员用唯物史观,揭示教育发展规律,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7)教育管理心理学

这是根据教育管理者面对的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的特点开设的课程。主要介绍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使学员懂得如何针对人的心理进行管理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处理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使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8)教育经济学

这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开设的课程。它以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教育领域经济运动过程及其规律为研宄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充分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教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丰富教育科学的内容和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9)教育法学

这是为强化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现代管理思想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以教育法规以及一切和教育法规有关的教育法律现象为研宄对象,阐述教育立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规的分类研宄等,使自学者增强教育法意识,形成依法治教的观念,依法办好教育。

(10)外语

这是为使学员掌握国外教育管理知识和信息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使学员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英译汉能力以及初步的听、说、写和汉泽英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教育管理的信息。

3.设置培养能力素质的科目

政治素质和知识素质是教育管理干部的必备素质,但这只是他们的基本素质。一名合格的教育管理干部,只有这些基本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教育管理干部特殊的素质,这就是能力素质。从教育管理现代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时代要求来看,能力素质是其完成历史使命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应着重设置以提高科学执法和执行政策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共5门:

(1)教育统计与测量

这是为提高教育管理干部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开设的必修课。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验的编制、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抽样方法、Z检验、T检验、F检验(单向方差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员分析数据和参与科研的能力。

(2)教育科学方法论

这是为使教育管理干部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而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教育科学研宄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及其方法论原则,教育科研的特点、类型、过程和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技术、文献法等具体方法以及教育科学成果的表达方式及其评价等。培养学员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去研宄并解决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3)教育评估和督导

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开设的必修课,包括教育评估和督导两部分。教育评估主要介绍现代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意义、类型及特征和现代教育评估的目标、实施过程及基本方法,使学员掌握教师评估、学生评估、学校评估以及宏观评估、微观评估的实质与要求、意义及基本运行方式。教育督导主要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督导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督导制度的日趋完善。

(4)教育预测与规划

这是为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善于预测与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而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教育预测与规划在国家、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教育预测与规划的内容和实施途径、方法等。

(5)教学与教育管理基本技能

这是最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一门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考核,其目的是测定学员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素质。教学与教育管理基本技能课程包括教育管理案例分析、班主任工作、演示课等内容。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教学管理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学,采用刚性管理手段,纠正当前教学工作中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显然,过去中小学教学管理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不相适应,广大一线干部教师呼吁,中小学教学管理亟待改革,如果不紧紧抓住管理这根缰绳,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干部和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素质教育,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一些管理部门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并按升学率和分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队,以此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有的学校对国家规定的课程随意更改,或增加课时总量,或减少和挪用非考试科目课时,办复读班和反复进行模拟考试,滥编滥印复习资料,向学生硬性推销。有的剥夺学生休息权利,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追求所谓的高分数。有的对个别教师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大加赞扬、示为样板,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为此,有必要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加大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校长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老师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学生做完后,老师让学生把三角形放在一边,拿出教具让学生到讲台上比较三角形的大小,为什么不让学生拿自己做的三角形互相比一比呢?很显然,教师在完成教案,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节,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环节,却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看似一个简单的方法,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会很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然而恰恰被许多教师忽略了。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今天教育的弊端。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在这些地方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一旦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就会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当前,为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方向。那么,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专家认为,首先应该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当前在教学管理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是,第一,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什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第二,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也理所当然地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用新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教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尚凤祥到中小学听课后十分感慨,课堂教学并未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讲课十分投入,但更多的是在单纯传授知识,尚未体现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行为养成等,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有全面科学的基础目标,还应当体现发展性目标。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将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正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句话引人深思,课内课外为什么两张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是故意为之,广大校长教师对改革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深感无从下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点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梅汝莉认为,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只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之路。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统一,首先要弄明白知识的内涵是什么。知识和智慧是相伴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当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斥在外的知识传授都是盲目的

、片面的,不可能把人教聪明。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向已知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次发现、再次体验,教师要有这个意识,由已知不断地引出未知,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看是启发式,实际上仍然是灌输,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学生思维完全是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应该是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思维价值。启发学生智慧要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 其次,在教学管理中要弄清楚能力是什么。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 课程

在农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但是,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据调查,农村学前教育除乡镇人口集中的集镇外,大多数村小学都实行学前儿童与小学生混班教学,形成一种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复式教学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教学目标和内容小学化。据了解,许多学前班或小学混班的学前儿童使用的都是一年级教科书。他们经过学前一年教育后,几乎学完一年级的全部课程。三是教学方法小学化。多数学前班教师或小学教师,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把学前教育当成小学教育的提前。四是评价小学化。学前儿童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都希望子女早读书,多认字,会识数,他们以儿童接受知识多少来评价学前教育的好坏。有的学校用一年级试卷检测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依据。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混杂。山村小学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在社会上聘请的初中毕业生,他们都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缺乏学前教育必备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学前教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再加上学前班实行“以班养班”的待遇机制,使得他们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一部分是小学教师。学前儿童混编在小学班里,与小学复式教学。小学班本身的多级复式,小学教师教学头绪多,任务繁。如果对学前教育区别教学,就等于又多了一级复式。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差。农村学前班无玩具,无活动器材、场地,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无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三是管理松散,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管理范围,也未列入基础教育管理范围,因而无论是哪方面的督查,都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