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范文第1篇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

、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

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表现力;舞蹈训练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年轻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横跨体育、文艺和教育三大领域,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健美操不仅保留了徒手体操中各种类型的基本动作,而且从舞蹈和武术中吸收了诸多动作,除了要求其他项目的力量、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外,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表现力和音乐的融合性,因此如何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是一个很有必要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健美操的训练过程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力,是我们主要的训练任务之一。

表现力是指人内在的情感在外部动作表现的形式,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抒发内在的情感;具体地说就是运动员现场表现出的运动激情和自信能力以及在整个成套表演中利用动作、表情与裁判员、观众进行交流的反映。展望健美操的未来发展,单方面攻克高难动作,是满足不了健美操高水平、高质量需要的。因此,在健美操训练中加强对表现力的训练以及在健美操中进行高水平的艺术性处理是健美操达到完美表现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

(一)运动员的因素

1.专项素质因素。健美操的专项素质一般包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协调性素质和灵敏素质等。竞技健美操是由身体各部位多种协调运动的动作所组成的,其中各种动作变换及动作造型的完成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重要环节,而专项素质是保证质量、高规格完成动作和提高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基础,专门性的长期基本功训练能使健美操动作达到一定的力度、规范、协调。力度与表现力,实际上就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运动员必须在有厚实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谈到培养表现力。

2.艺术修养水平。舞蹈是借助各种动作及音乐的配合而表现出来的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舞蹈与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密切相关。舞蹈训练是培养健美操运动员的内在气质和提高动作规格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赋予动作以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情是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美操运动员面部表情的培养要借鉴舞蹈、艺术体操等相关项目的表演知识,吸取一些有利于自身的技巧、方法。运动员的表情主要是对整套操情绪的体现、自信的流露以及对音乐、动作的领会。表现力体现在身体的每一个环节,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身体姿态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健美操运动正是通过身体动作、身体姿态展现运动员的激情与生命力,反映运动员对音乐的感悟,对美的追求。

音乐和动作在健美操表演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那么表现力就是实现音乐灵魂的“唯一”,是健美操艺术的升华。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受优美的音乐旋律的启迪,引动其艺术表演的激情,尽情自如地展现动作,抒发情感,使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提高其动作的表现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情绪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之把各种动作和运动员的艺术造诣紧密结合,形成健美操项目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因而音乐是健美操运动员充分表现动作的潜在催化剂。

3.运动员心理因素。健美操的比赛、表演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体的活动,也是运动员心理的活动。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在健美操比赛中,由于运动员过分紧张而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时有发生,表现为动作失常,过度抑制或过度兴奋,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呆滞等,所以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消除自卑心理,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使成套动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教练员的因素

1.成套动作的编排。一套成功的竞技健美操要以成功的创编为前提,而成套动作的创编又是实现表现力的基础之一。创编一套健美操不仅要注重每位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还必须注意与整套操风格特点的统一性,一套操的时间太短,重点不突出,风格特色展现太多,难免给裁判、观众以目不暇接的忙乱感觉,风格特色动作就不成其为特定动作了。所以,是风格特色动作就应该始终如一、前后呼应,淋漓尽致地将运动员的风采展现出来,这是增强运动员表现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音乐的选编。音乐是通过组织的音符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健美操的灵魂,如果没有音乐的伴奏,健美操将失去它的魅力。在健美操运动中,音乐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气势、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是运动员与裁判、观众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运动员通过融入音乐在健美操比赛、表演中来完成自我表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果所选音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突出,与成套动作风格统一,将会进一步渲染、强调、烘托整套操的动作,并且赋予动作以更全、更新的诠释。

三、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培养

(一)素质训练

通过人体运动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与灵敏等机能称为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与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提高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基础。在训练中,各种技术的掌握和完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对表现力最有影响的是柔韧、力量及协调性等基本素质。

1.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的好坏在健美操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柔韧性能够增加动作的幅度,使动作更加舒展、优美。根据健美操的特点,应重点发展肩、腿跨的柔韧性。肩部的柔韧性应重点发展肩的伸展性和灵活性,腿跨部柔韧性应重点发展大幅度快踢腿的能力、腿的控制能力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发展柔韧性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主动柔韧性练习更接近于实际需要,而被动柔韧性练习能有效地提高柔韧性。

2.力量素质训练。通过力量素质练习可增加腿部支撑人体各种协调的能力以及立腰、立背的力量,还可以提高动作姿态的控制能力,使动作更富弹性、节奏感和感染力。在力量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一定要有姿态要求,每个动作之间的间歇一般不超过30秒,每组动作之间的间歇不超过3分钟。练习部位可重点放在腰腹部、腰背部、臀部和腿部。

3.协调性素质训练。协调是指人体各部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而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协调素质可通过一些有特点的组合、套路进行练习。在音乐伴奏下进行专门的协调性练习,可提高运动员的中枢神经机能,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得到合理的交替,改善神经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运动员控制肌肉的能力增强,因而使其动作更富有韵律感和美感,使其能自如地通过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舞蹈训练

健美操的表现力主要也是通过人体的形态美来表达的,因此,在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中通常要融入大量的舞蹈训练内容。在训练中,可通过各种拉丁舞、芭蕾舞、现代舞、摩登舞、爵士舞、民族舞等内容进行练习,充分发挥胸、腰、髋所潜在的表现力,锻炼躯干部位的灵活性,培养规范的姿态、漂亮的手势、灵活的关节和节奏感、音乐感,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强化,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健美操基本训练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舞蹈基本功训练一般分为扶把和离把练习。扶把训练着重解决运动员下肢立踵及躯干的力度,加强腿部力量,控制身体重心的正确感觉,如利用把上的擦地、下蹲、控制、屈伸、小踢腿、大踢腿等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腿部的控制力、稳定性以及灵活性。离把训练主要采用各种动作的组合、基本步伐、身体波浪组合等练习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及其表现力。

舞蹈训练其重点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完善动作技能和身体姿态,使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表演技艺及优美的形态。通过舞蹈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表演者的表现意识,这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运动员提高其动作的表现力度,完善在完成不同动作时的表演技巧和恰当地抒发情感。舞蹈训练着重培养运动员的内在气质和富于内涵的外部动作表现,而这些也正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三)音乐素质培养

音乐犹如健美操的灵魂,如果没有音乐的伴奏,健美操将会失去它的魅力。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健美操是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是内在情感形于动作的外在体现。因此,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受优美的音乐旋律的启迪,可激发其艺术的激情,尽情而自如地展现动作,抒发情感,使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提高其表现力。在训练中,要非常注重培养运动员利用音乐节拍的强、弱、急、缓来充分展示动作艺术风格的能力。

(四)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及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运动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在健美操比赛中,健美操运动员如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消除自卑心理,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心理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训练运动员肌肉运动感觉能力;训练进入特定的心理环境中用情绪、意念法去诱导动作的完成能力;造型动作在精神上的意念和自己的情绪向观众投射的感觉中完成;跳跃动作脚下应充满弹性感,以及所有动作都是通过情绪、用肌肉运动表现出来等。运动员通过训练使心理能力逐渐加强,在比赛中就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冷静地面对比赛中所出现的意外事件,并能随机应变,使技术运用自如,使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健美操运动员必须重视心理训练,以达到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目的。

四、结论

(一)身体素质训练是提高动作表现力的主要条件之一

学习健美操的学生首先应该抓好身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各部位基本姿态的规范训练,并通过走、跑、舞步、摆动、绕、屈伸、弹动、旋转、跳跃、把杆等各种动作的训练,掌握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方法、韵律和节奏感,塑造优美的姿态,使肌肉得到均衡发展,有效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增强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能力,并结合高规格的动作,才有可能使动作优美、舒展、协调,才能具备提高表现力的先决条件。

(二)舞蹈和音乐是影响动作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必须加强舞蹈训练,使学生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其自身特有的表现风格,这是提高表现力的有效手段。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其能理解音乐、融于音乐,并借助音乐的伴奏找到节奏、风格,充分展示健美操艺术的内涵。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杂技演员;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99-01

杂技表演具有惊险、奇特、高难度等特点,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欣赏要求,一直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观众的欣赏品味越来越高,以及杂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杂技表演越来越向着挑战人体极限和超越自我的方向发展。

一、杂技演员必备的素质

(一)提高身体素质

杂技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杂技演员表演杂技的基础,是完成杂技表演的第一前提。身体素质指的是身体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度、平衡力以及协调性。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可能会使得一些技术动作无法完成,或容易造成技术动作上的失误,甚至会直接导致受伤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在跟腱弹性、伸展性不足的情况下,跟腱在快速起跳的时候容易造成拉伤甚至断裂。所以,提高身体素质是完成一些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前提,是行之有效的防止训练、表演受伤的措施之一。

(二)体会技术要领

杂技表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大部分吸引观众的杂技表演都是一些具有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表演。杂技演员在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的时候,光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刻体会技术要领,科学地完成技术动作。技术要领体会不足或完成动作不科学,可能导致表演过程中受伤、表演中断甚至无法完成技术动作等后果。因此,体会技术要领是杂技演员必须具备的另一个素质。

(三)加强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是杂技演员演艺生涯的终生课题。随着杂技演员身体素质以及技术动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心理素质越来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针对不同的表演项目,例如有的表演项目要求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有的表演项目则要求动作的快速和肢体的敏捷性等,杂技演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有些杂技演员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评价不足,缺乏自信心,因此产生畏惧心理,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表演失败;有些演员情绪容易起伏,难以自控;有些演员态度消极,没有表演欲望等,都会对杂技表演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培养杂技演员的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

二、杂技演员心理素质培养

杂技演员的良好心理素质并非是天生的,要想使得杂技演员在情况多变的杂技表演过程中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必须要经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攻克高难度动作的心理素质

在杂技表演训练中有时会出现高难度技术动作屡攻不下的情况,久而久之会对杂技演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良心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偶尔完成技术动作,也很难保持稳定,经常会出现“抛脱”现象。这与技术动作的高难度有关,也与杂技演员对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心态有关。

(二)培养强烈的表演欲望

杂技演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因为杂技表演不仅是杂技动作的简单完成,更是一门表演艺术。人皆有欲望,而表演欲是杂技演员在其演艺事业上不断进步的原始驱动力,是其杂技事业成功的基本元素。

(三)培养平和淡定的心理素质

部分杂技演员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各种利益关系、人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对杂技演员表演前及表演过程中的心理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演员发挥失常甚至无法完成表演。在一些重大的表演或者比赛现场,部分杂技演员会产生过度紧张、甚至怯场的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着力培养平和淡定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接受失败、愈挫愈勇的心理素质

杂技表演因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在表演现场时有意外发生。因演出与训练的差异以及当天的场地情况和杂技演员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杂技演员经常会出现严重的技术失误甚至因此而受伤,导致表演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杂技演员会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万念俱灰。因此,在训练和表演时,要确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容易因完不成目标而丧失斗志,失去信心。设立明确而合理的奋斗目标,可以让杂技演员循序渐进地朝着目标而努力奋斗,慢慢培养成勇于接受失败且愈挫愈勇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决定一个杂技演员最终能否胜出的关键因素。杂技演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贯穿于杂技演员的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用科学良好的训练方法,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心理状态,这是每一个优秀的杂技演员必须面对和完成的挑战。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范文第4篇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影响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理论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测评工具

2.2.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为王极盛编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竞争心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初步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作答,从1~5分别表示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

2.2.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有十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MH1)、偏执(MH2)、敌对(MH3)、人际关系敏感(MH4)、抑郁(MH5)、焦虑(MH6)、学习压力(MH7)、适应不良(MH8)、情绪不稳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该量表为王极盛(1997)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所编制,信度、效度较高[7]。

2.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统计处理。

3结果

3.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分别计算三个子量表各项目得分与其相应的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创新意识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1~0.69之间,创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5~0.76之间,竞争心子量表中,除第58项与其总分的相关为0.31,其余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2~0.79之间。

3.1.2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

分别对这三个子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将区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个项目剔除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卡特尔“陡阶检验”原理,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创新意识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为7.45,其余特征值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1.4%,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4。对创新能力子量表进行同样的分析,发现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5,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8.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1。对竞争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6,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54.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6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三个子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a)分别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别为0.87、0.88、0.91。

3.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整体特点

将三个子量表所含项目的评分之和除以其项目数作为该子量表得分,中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上的得分分别为3.38±.76、3.32±.81、3.52±.83。

3.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3.1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创新意识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抑郁、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呈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1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附图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创新心理素质的差异比较

选择在心理健康总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试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两组,对这两组学生在创新心理素质子量表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在创新意识和竞争心上均有显著差异。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两组被试创新心理素质的比较

心理健康水平高组心理健康水平低组

MSDMSDtp

创新意识3.540.863.270.673.03**.003

创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竞争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子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与之显著相关的心理健康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学习压力分别进入了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回归方程,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则依次进入对创新能力的回归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与创新心理素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素BR[2]Betatp

创新意识学习压力-.183.032-.1804.315.000

创新能力学习压力-.210.014-.1953.436.001

适应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竞争心学习压力-.242.047-.2185.255.000

4讨论

4.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对创新心理素质三个子量表分别进行项目一总分相关分析,正式项目与其对应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均在0.50以上,表明这些项目均有较好的鉴别力。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子量表均有一个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说明该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个子量表的项目在该子量表的这一因素上均有较高的负荷,这一结果与我们编制量表时的理论构思基本吻合,从而表明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的信度进行考察,发现其同质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个子量表的信度较高。

4.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心理素质整体状况不错。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权威,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处于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可塑性较强,因此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使其具备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这应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强的个体,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创新意识和竞争心上要显著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创新能力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认知结构,创新意识和竞争心则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结构,因此相对而言后两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比前者更为密切些。已有学者[5-6]对创新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两者关系紧密。创新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影响作用较大,创新能力受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现在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学习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任务使他们体验到较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应激反应。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智力效应,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提高创新敏感性,对有关创新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创新效应。时常处于抑郁、焦虑、紧张状态下的个体,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受到抑制,难于保持较高的水平。学习压力对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如何将学习压力调控到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以便促进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创新教育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与适应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适应不良对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较为有趣和费解。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创新能力愈高,个体行为方式独特性愈强,导致有时与外界的常规不太适应有关,具体的原因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总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维护有利于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长。

5结论

5.1自编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经检验这三个子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

【参考文献】

1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教育发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1):5-13

4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学刊,1999;94(2):23-25

5王极盛.创新时代.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25-146

心理素质强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表现力

一. 大众健美操运动员目前状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大众健美操在全国的大众健美操大赛中屡获佳绩,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要求日趋严格,不仅要求动作的完成规格上,更注重的是完成成套动作的同时,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力能感染观众,更具观赏性。从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现状看,对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十分欠缺,因此本论文对该课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影响部分大众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加强对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今后江西代表队在以后的比赛中更具竞争力,并为这方面的训练提供参考,比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运动员具体情况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影响表现力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影响表现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气质与性格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为便于研究,把影响表现力的诸因素按不同的内容分为气质与性格、专项素质与动作规格、舞蹈训练、音乐修养、兴趣等5个方面分别讨论。

1 气质与性格因素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上的差异是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一个本质特征。气质不仅影响着感情的表现,也影响着其他心理过程,甚至影响性格特点的表现。从竞技训练和比赛的角度讲,这两种气质类型的运动员更适于接受高水平健美操训练。根据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胆汁型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表现为神经过程属强的、不可遏止的不平衡型;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表现为神经过程属强的、灵活的平衡型。这两种气质类型的运动员,与粘液质和忧郁质类型的运动员相比,在比赛中更加容易兴奋,能充分表现自我,而这些特点正是健美操项目所要求的。可以看出,性格反映在情感上的稳定与乐观和反映在意志上的坚毅果断被认为是健美操项目所重点要求的。健美操运动员所具备的气质与性格特征与其表现力水平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前人研究表明,气质上表现为胆汁质、多血质性格上表现稳定、乐观、果断的运动员会往往在比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附表 运动员及教练员对健美操项目所要求具备的性格特点的认识性格特点处事情感的稳定意志道德的诚实灵活性与乐观别坚毅果断与责任感。

2 专项素质与动作规格因素 大众健美操是由身体各部位多种协调运动的动作所组成的,其中不但各种动作变化及动作造型的高质量完成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重要环节,而且专项素质又是保障高质量、高规格完成动作和提高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基础。通过专项素质对影响运动员表演水平及其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调查发现,专项素质对运动员表演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体现在运动员的自信心及动作到位程度、感染力、协调性、节奏和可赋予动作内涵等3方面。其中,认为专项素质对动作规格有较大影响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0%,认为对动作协动作规格对运动员表演水平的影响较专项素质更为全面,所占人数比例的均值较高,但专项素质对动作规格的影响则是最大的,因而专项素质的好坏深深地影响着动作规格的高低,动作规格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表演水平,而这些都与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发挥紧密相关,所以加强运动员专项素质与动作规格的训练对提高表现力水平非常重要。

3 舞蹈因素 舞蹈是借助各种动作及音乐并配合演员的生动表现来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舞蹈与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密切相关。在竞技健美操的技术训练中通常要融入大量的舞蹈训练内容。舞蹈训练是指所有属于舞蹈艺术的动作训练,其重点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完善动作技能和身体姿态,使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表演技艺及优美的形态。通过舞蹈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表演者的表现意识,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舞蹈内容涉及面广,贴近生活,通过训练能使运动员提高其动作的表现力度,完善在完成不同动作时的表演技巧和恰当的抒感。舞蹈训练着重培养运动员的内在气质和富于内涵的外部动作表现,而这些也正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4 音乐因素 由于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风格各异的特点,因而各种健美操动作在不同风格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动作节奏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变化,使整套动作错落有致,从而提高表演效果,增强了感染力。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音乐是通过多方面因素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其对人体肌肉、神经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这些积极性作用通过运动员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外部形态变化两种形式来体现。因此,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受优美的音乐旋律的启迪,可激发其艺术创造的激情,尽情而自如地展现动作、抒感,使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提高其表现力。研究证明,音乐素质高低与运动员的表现力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5 兴趣因素 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容来讲,兴趣可以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对健美操而言,一方面,运动员对从事该项目有稳定和专一的兴趣,可以唤起他们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坚定性,从而渴望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提高竞技水平。这种渴望的产生就能够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进而有利于运动员表现力的发挥;另一方面,运动员广泛的兴趣对全面提高其自身的艺术修养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艺术修养的提高又可完善自身的表演水平,提高表现力效果,增强感染力。本研究针对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了调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对绘画、书法和收藏艺术品等有兴趣。这说明运动员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培养其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过程。

三.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气质上表现为胆汁质、多血质和性格上表现出稳定、处世乐观、果断、勇敢的健美操运动员更能在竞赛中表现自我,有利于其表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专项素质与动作规格是提高运动员表现力的基础。再次,舞蹈内容训练不但是培养健美操运动员内在气质和提高动作规格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而且对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赋予动作以丰富的内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音乐可激发运动员的情绪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可把各种动作和运动员的艺术造诣紧密结合,形成健美操项目所特有的艺术风格。稳定、专一和广泛的兴趣可唤起对长期从事健美操运动的积极性,并可不断全面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表现力水平。

2,相关建议 通过影响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发现,我认为可通过肢体末端感觉训练、乐感训练,心理训练等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力。

第一,肢体末端感觉训练 肢体末端感觉训练是指对四肢末端的手、脚的运动神经末梢进行动力或静力训练,使运动终极核数量增加,终板底盘变大,神经纤维增粗,从而使手、脚的运动感觉增强的训练。练习肢体末端感觉的目的在于增强手指的力度和脚对地面的亲和力,克服不良的手型及的勾、松现象,使动作线条清晰、舒展。

第二,手的感觉训练 手的感觉训练的两种方法:第一,通过学习不同类型舞蹈的不同手型,增强手指的感觉。如:通过芭蕾的手型体会其柔美;通过西班牙舞手型体会其奔放;通过爵士舞手型体会其果断;通过中国古典舞手型体会其抑扬顿挫。第二,健美操各种手型互相变换的方法。如:由拳变掌,体会变化的速度与五指充分撑开的感觉,然后形成动力定型。

第三 脚的感觉训练 首先要通过扶把练习来完成。如:进行擦地、勾绷脚、小踢腿、画圈等练习来增强脚趾关节的感觉。其次是不加上肢动作的走、跑、跳练习,从而体会脚掌与地面的亲和力,增强动作的弹性。

第四,乐感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健美操的动作只有在音乐的衬托之下,才能使健美操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可以说为健美操添上两支翅膀,使健美操扩大了表现空间。音乐的风格指导着动作的风格,为动作风格引导与控制。音乐的强弱变化为动作的力度与起伏创造了内在的条件,从而增加健美操的韵律美。因此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音乐的风格,掌握了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强弱变化才能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才能表现出运动激情与自信;才能充分的用身体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乐感训练首先要听并理解健美操中经常使用的音乐。如:爵士乐常常表现一种欢乐喜悦的气氛;迪斯科表现出一种旺盛的精力;摇滚乐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轻音乐表现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其次要进行节奏感的练习,可将同一组合动作用不同种节奏的音乐来完成,又可用同一节奏的音乐为不同组合动作来伴奏。

第五,心理训练 表现力是健美操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健美操的比赛、表演、训练中不仅仅是身体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当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相差无几时,心理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在健美操比赛中,由于运动员过分紧张而出现心理障碍导致行为障碍的情况时有发生,表现为训练失常、过度抑制或兴奋、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呆滞等,心理训练就是为解除运动员这些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1]张绍程主编.【健美操】.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