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范文第1篇

课堂反馈环节是体育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自身身体机能的发育状态,导致一些体育项目也随之受到一些技能上的限制。因此,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形成互动,亲身经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阻碍,总结教学反馈信息有助于老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小学体育活动的比赛竞争形式居多,在竞争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成功与失败、自信与气馁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情绪化波动的承受能力,老师依照反馈信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学生感性认知能力上的互动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中,将课程学习定位在锻炼学生身体机能良好发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理念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教学学科的开展都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在体育教学课程上也是如此,文化认知素质教育是每个学生在任何学习阶段都要永无止境学习的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注重体育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炼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效果,忽视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心理变化过程的素质教育,进而影响体育互动教学的目标既定效果。

(二)在互动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新教改目标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的抛砖引玉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遵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指令式与学生服从式的教学状态开展知识内容上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学科探索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体导向作用的互动形式,不利于课堂互动效果的实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互动形式下体育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探索方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积极进取。

三、引导小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在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中开展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求完善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师生互相合作交流中,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活动上的启迪,对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加以引导。老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跟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发现问题。在体育课堂开始前老师可以选取两种活动方案,让学生们再次根据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投票相对较多的方案获胜。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胃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的选取和实施,为课堂互动模式的有效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范文第2篇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范文第3篇

⒈ 把握主导,激发主动

在体育课堂的互动合作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活动是以教师的主导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授新的体育技能知识前应该对学生的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在传授比较难的动作技术与策略的内容前,先让学生介绍一下相关的现实比赛、活动时运用的背景知识,再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感性的初步认识。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为学生学习新的技术技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目的是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体育运动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并开发自己的运动潜能及专长,以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主体互动、情知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喜欢上体育运动。

⒉ 增强意识,自主学习

互动合作意识应该是我们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互动合作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体育活动小组中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其他成员的学习、安全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保护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尊重等互动合作活动,使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求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

这样的互动合作式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运动的参与者、技能探索者、技术的实践者、健康的得益者。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运动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自我质疑、自我练习、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自学。

⒊ 小组活动,主体突出

互动合作教学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体育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向、多元思想交流的互动方式。生生间的小组互相帮助,可以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同时也符合学生自身动机。互动学习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运动探索的基础之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这种人人参与运动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前教师主讲、示范、统一运动动作教学方式,不再出现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和体能不好的学生处于旁观、旁听的位置的情况。这不再是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只管模仿练习的传统模式,这是一种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互动中,体育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地做到教学的民主显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

⒋ 组际交流,培养品质

互动合作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体育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体育运动小组学习模式。体育小组活动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友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因势利导,加强学生小组组际交流,为学生间相互提供信息、碰撞学生思维、小组协同合作探讨提供更大交流空间和更活化的情境,从而有利于师生、生生、小组等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运用时要事先规划和安排,不失时机地提出有关重点、难点、安全注意点,引导各小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开展研讨交流,并适时准备讲评;还要牢牢把握时间,对各个环节的活动效率及时调控,使小组交流高效进行。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理念;初中体育课;课堂

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初中体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不同形式的初中体育活动方法,培养师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师生互动相对的是“集体学习”。师生互动是指学习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以下将针对师生互动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地阐述[1]。

1初中体育课堂师生互动

1.1师生互动及其原则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主动地进行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师生互动教学原则,就是指参与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或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为探究某一问题而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

1.2初中体育课堂师生互动

初中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这种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为外显互动和内隐互动。

外显互动主要指课堂上的认知互动。它是课堂上教师关于知识的讲解行为,以及教师向学生进行纯知识性的对话(问答),即师生知识、经验、智力(不含情感智力)之间的相互作用[2]。内隐互动包括情感互动和人格互动。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情感内容以及情感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认知互动的动力与剂,情感缺失的教学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人格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人格及个性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2师生互动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现状

传统教学理念下加强初中体育课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忽视了发挥教师在校本此功能的教学理念,以学校为基础的地位不断下降,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初中体育课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

公开课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分组讨论,体育动作表演,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很多体育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师生互动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是不是给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给一个主题小组表演一下,就叫做“师生互动”呢?很多体育课上师生互动出现的频率极高,然而细细看来有时却缺乏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合作讨论活动展开的时候,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甚至学生上蹿下跳的混乱局面,教师无力驾驭,课堂缺乏应有的教学规范和秩序。学生师生互动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也差别极大,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和基本素养。师生互动成为了花架子。因此师生互动模式法是初中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设初中体育课教学,帮助学校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3]。

3师生互动模式理念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模式理念交流

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学习的动机一旦形成,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正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集中注意力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与强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将有利于他们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动机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为此,体育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以促进他们有效地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4]。

3.2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初中体育跳绳课程教学时,可分三种设计方案,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第一种设计的跳绳比赛,教师关注的是让全体学生都会跳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双脚原地跳绳的方式。采用友情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学生们可以心情非常愉快地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合作比赛。第二种跳绳比赛,老师稍增加了难度,由双脚跳变成单换跳,又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让学生互相之间更多地了解、配合、协作,符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的能力。第三种跳绳比赛,又增加了难度,改成行进间单换跳绳,比赛采用将学生好、差搭配在一组的形式,可增强比赛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也使他们更多地进行新一轮的合作、配合。三种方式的分组形式及三种方法的跳绳比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一节简单、乏味的跳绳练习,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学生练习得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比得难解难分,个个争强好胜,这充分体现了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作用,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5]。

3.3教学任务要明确化和具体化

学生在进行初中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想能够真正掌握概念,就需要与技术视频学习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对照,让书本知识自然而然地消化。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常会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办法,即运用教师导学的知识转向自主探究,教法要生动、变化,并组织游戏、竞赛、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编体育游戏和自制运动器材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适当使用音乐伴奏、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兴趣才能得以提高。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都尽可能是成功而有效的。

结束语

师生互动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锻炼身体,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与社会性、交往与社会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精神,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国和. 关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学周刊,2011(04).

[2] 王伶俐. “优质轻负”下的体育课堂教学[J]. 体育师友,2011(01).

[3] 周正富.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S1).

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堂互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60-05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ANG Yan1,2,YU Zhong-gan1

(1.Postdoctoral S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s provided with such 5 characteristics as highlighted scene emotion, obvious non official organization, natural and diversified types, diversified effects and instant feedback.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eading manner, the nature and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tudents during sports classes, and space setup for sports classes, ar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n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oday,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have an ambiguous recognition on class interaction scenes; the “directive - obey” type interaction in v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s excessive; relatively there is a lack of recognition type interaction.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class interac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01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2]。近8年来课程改革的多方反馈表明,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强调无疑是正确性。不过,方向上的正确能否带来实践效益的产生,必须取决于各科课程能否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践行方向的引导。具体到体育课程而言,当利用“互动的教学观”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时,首先应当对体育课堂互动的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和把握,否则,互动将可能流于形式。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看似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好看不受用”的批评,就与对体育课堂互动的认识和把握不当有关。此外,在一些有关体育课堂互动的研究文献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例如,以往研究把“体育课堂互动特点”归纳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体育课堂环境的效应性、体育教学交往的相互性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4个方面[3]。这种归纳显然没有抓住“课堂互动”的本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课堂互动”的特性。这些情况表明,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研究而言,加强对体育课堂互动之认识的深化和完善确有必要。

1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

1.1互动情景:情感性成分突出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工具性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职责,情感性关系则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育人”职责[4]74。不过,相对于一般的“文化课堂”而言,体育课堂互动情景中的情感性成分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文化课堂”中,其课程内容主要以内隐的“认知性知识”为主,这决定了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主要以中性的“思维引导”来进行;而体育课程内容则主要是以外显的“操作性知识”为主,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除了要进行必要的思维引导外,还会伴以频繁的“情感鼓励”。而且,这种“情感性鼓励”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懂”到“学会”的桥梁。例如,在跳箱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让那些胆小的学生完成练习,除了进行动作讲解展示外,通常还会使用诸如“大胆一点,不要怕”、“来,大家一起给他鼓掌加油”等言语鼓励。事实证明,在体育课堂中,这种“情感鼓励”往往比单纯的“思维引导”更为有效。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体育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1.2互动组织:非正式组织贯穿始终

从制度化的角度而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处于组织的高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指导者和被领导者,处于组织的低位。另外,就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有着明确的“游戏规则”和预期目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都要求围绕预期目标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非组织”特征。这是因为,体育课堂空间不像“文化课堂”空间那样具有固定性,而常常处于变换之中。学生因课堂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其学习活动并不总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并且,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比例的自主练习本身也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常规性要求。这就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私下”接触,特别是同辈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私下接触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多种角色体验成为可能,而这正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3互动类型:多样类型自然统一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占比例甚少。在本已甚少的学生互动中,也主要是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互动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4]84。

相对于一般课堂单调的互动类型而言,体育课堂互动的类型则丰富得多。首先,从教学交往行为的使用来看,非言语行为是体育课堂成员必备的交往行为之一。一堂缺少非言语行为的体育课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其次,从交往活动的外在形式来看,许多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要在交往对象之间的竞争或合作中来进行。如各种集体性项目的学习,离开学生之间的竞争或合作,几乎就无法进行。最后,从交往对象的构成来看,不同的教学任务又需要不同数量的成员来共同参与。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既有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互动,也有以非言语符号进行的互动;既有成员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并且,不同类型互动之间常常会随着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进行转换。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蕴含着丰富互动的教育场所。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课堂中,才会出现学生“随时会面临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5]。

1.4互动效果:“身、心、适”共同发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因此,从表现形态来看,互动的结果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身体行为。但是,这些身体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脑对来自互动对象一方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体育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依靠群体的共同行为来进行的,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以“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群体成员的身份出现。这种身份要求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知识、技能有关的“认知性”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态度、情感等有关的“非认知性”信息。例如,在篮球这一集体性练习中,学生个体的技术运用不仅要受制于合作方或竞争方成员的技术运用,而且也要受制于他们的情绪变化。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情绪变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这种影响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不仅能使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得到发展。可以说,在学校的常规课堂中,体育课堂是唯一可能使学生“身、心、适”同时得到发展的课堂。

1.5互动反馈:信息反馈即时把握

体育课堂与一般课堂有一个明显不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行为的外显性。通过这种外显的行为,教师能够立即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学生也能立即知道教师在某一项目上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讲,体育课堂互动是一种“即时性反馈”的互动。

从教师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能够为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教学节奏、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有助于教师顺利推进教学。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即时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课堂教学的运行带来消极影响。首先,由于体育老师在掌握项目技能上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体育项目时很难为情。正如一位体育教师所言:“不做示范吧,学生又搞不懂;做示范吧,又怕学生笑话”。体育老师的这种两难处境,使得他们很难与自己所教学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成为部分“体育差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体育差生”害怕自己做出来的动作遭人讥笑而不敢或不愿做练习;另一方面,体育课堂中大量的竞争使得“体育差生”在面对面的竞争中常处于“失败”境地,进而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

互动反馈对体育课堂的这种消极影响反映了当前体育课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一是体育教师个体技能的有限性与教学要求的全能性;二是学生个体体育需要的多元性与课堂教学任务要求的统一性。体育课的这两种结构性矛盾是从内部制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原因,此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将难以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2体育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2.1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李克特在勒温的研究基础上,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强硬集权、仁慈集权、放任和民主4种类型,在不同的领导类型下,学生的反应(即互动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6]。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这4种领导方式中,采取前两种领导方式的体育教师更像是训练场上的教练,其主导下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课堂上学生之间互动较少,互动的积极性不高。采取第3种方式领导的教师实际上是山坡上的“牧羊人”,在这种课堂中,与其说学生是在学习,不如说学生是在“设备简陋的游乐场”玩耍。在那些能够从“简陋设备”中找到快乐的学生之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互动持续不断;而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要么三三两两坐在操场边聊天,要么就溜回教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课堂”已经失去意义,所谓的“课堂互动”根本就不存在。在第4种方式领导下课堂的,由于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和谐,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而且也乐于帮助同伴,与同伴积极合作。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下,第4种领导方式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道路。当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在操作层面实现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民主领导,尚需通过广泛的教学实践。

2.2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吸引力

同“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相比较,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不是由书本来体现的语言符号,而是由各种具体的场地和器材来体现的实物。随着实物在类型或构造上的不同,也就形成了性质各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或以多人协同活动为主,或以双人互助为主,或以个人单练为主);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兴趣越浓烈,表明教学内容对他的吸引力也越大。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情况也明显不同。例如,于涛[7]在对初中体育课堂中5项不同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以群体性活动为主的足球、篮球、排球课中,其“课堂互动指数”明显高于以个体活动为主的田径和体操课,而且学生在前者课堂中的“肯定情感互动指数”也要比在后者的课堂中高,相反,“否定情感互动指数”则要低。此外,庄弼[8]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对教材认同程度的“一致性”也往往影响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兴趣较一致的项目,其课堂互动的频率和密度较高,相反,则较低。

积极的课堂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在外部压力下迸发出来的动力,如在升学压力下产生的积极性学习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内心认同而自动产生的动力,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内部动机。对于体育课而言,学生在其中感受的外部压力并不大,因此,通过其内部动机的激发来促进其积极性学习行为的产生,就成为有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需要首选考虑的问题。

2.3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地位与角色

课堂如同社会,其间的成员(学生)也会因各种原因被划归为不同的“阶层”。在课堂中,较明显的“阶层”区分有两种,一是学业成就标准下的“优生”和“差生”之分;二是学习行为标准下的“乖孩子”和“调皮蛋”之分。前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高低,后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类型。

马艳红[9]62在2004年的研究指出,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与体育优生的互动明显多于与体育差生的互动”,同时,“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优生和体育差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截然不同,对体育优生表扬的比例远远高于体育差生,而批评的比例则相反。”

笔者曾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体育教师自身权威的高低,将学生的课堂角色类型分为“乐学者”、“苦学者”、“自学者”和“弃学者”4种,并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不同角色类型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特征(见表1)。实践观察表明,体育教师的确更乐于与表1中的前两种学生进行互动,而与后两种学生发生互动的几率较少。并且,在互动的态度上,也的确存在与马艳红研究结果相类似的情况。

2.4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空间位置

学生在课堂队列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也会对其参与课堂互动产生影响。马艳红[9]63在同一项研究中指出,“88.4%的体育教师和65.9%的学生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中所站立的位置影响他们参与互动的机会。体育教师同处于队列中间位置的学生发生更多的互动,同处于排头的学生次之,处于排尾的学生同体育教师的互动最少。”尽管在课堂观察中确认了这一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对体育课堂互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却有进一步的原因解释。

空间位置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即教师喜欢与就近的学生发生交往;二是因为那些不喜欢或不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学生本身会选择远离教师的位置站立,特别是在体育教师让学生自然站立进行动作讲解或评价的时候更是这样。因此,在空间位置造成学生课堂互动差异的背后,有时候体现出的是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同态度问题。事实上,第2种原因常常在客观上强化了第1种原因中所说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空间位置因素造成的学生体育课堂互动的差异,其实是“学生课堂地位和角色”因素影响下的互动差异的延伸。

3体育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

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场所,其社会影响广泛存在。对于任何学生而言,在他们进入具体的体育课堂接受学习之前,都会对课堂情景存在着一种“前提性”认识。在逻辑上,对互动情景的前提性认识决定了互动过程的结构和类型。一般来说,这种前提性认识越清晰、统一,互动过程就会越趋于有序,反之,则越趋于混乱。

然而,就现实的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既不清晰,也不统一[10]305。体育课堂对他们而言,到底是学习知识的严肃性场所,还是缓解“学习”压力、调整情绪的娱乐性场所?在这里,他们是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体育技能,还是根据各自的兴趣“把玩”自己喜好的项目?他们并不清楚。用互动理论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他们对体育课堂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必然导致互动过程的“失范”。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种广泛而典型的“失范”现象就是,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留给一定自由活动时间的承诺,他们就会很不情愿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3.2师生言语互动中“指令-服从”型互动过多

从互动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性质来看,体育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可分“要求-遵从”、“提问-答复”、“评价-改进”等类型。其中,“要求-遵从”类互动又可根据教师要求类言语行为的性质分为“建议-参考选择”、“模糊-自主选择”和“指令-服从”3种子类型。在“指令-服从”型互动中,学生在进行行为应答时基本上没有思考的余地和选择的机会,而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机械反应。因此,从本质上讲,这种互动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互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但多则无益,至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笔者对36名小学5年级体育教师的课堂观测统计发现,“指令”恰恰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言语行为。在纳入统计的教师9项小类言语行为中,“指令”所占的比例比处于第2、3、4位的“建议性要求”、“肯定性评价”和“事实性提问”分别多出20余个百分点,而其它类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还不及它的零头[11]。

3.3认知性互动相对缺失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具有多种意义,但说到底,课堂终归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种课堂如果在发展学生的认知上无所建树,那么,这种课堂便失去了最为根本的意义。而体育课堂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得有些无能。20年前,于涛就曾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大多数是情感性互动,而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认知性互动很少,“暴露了我们在知识、技术、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294,[12]。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报道也表明,认知性互动在体育课堂互动中的缺失相当严重。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不会“前滚翻”、“蹲踞式起跑”、“三大步上篮”等基本技术的现象年年都不少见。体育课堂互动中认知性互动的缺失,使其作为一种学习场所的意义大大受损。对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并必须着手改进的问题。否则,体育课堂将失去其作为一种正规性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据。

以上分析表明,体育课堂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确具有学校一般“文化课堂”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这也说明了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目标的设置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对于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而言,强化课堂互动意识、完善课堂互动形式,进而充分展现其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天然优势,是应当继续坚持和深化的主题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本文还是要再次强调体育课堂应当尽快弥补自己在学生“认知性”发展方面的缺失。因为,后者才是体育课堂之所以可以称为“课堂”的存在之基。也就是说,当我们积极利用体育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之时,必须要保持“互动”过程中的体育知识含量。不如此,“互动”就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些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体育课之所以遭到“好看不受用”的广泛批评,盖其原因,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钟启泉,崔云,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

[3] 马玉芳.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1,22(6):82-84.

[4]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季克异.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1.

[6]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4.

[7] 于涛. 初中生不同教材体育课社会互动过程与教材互动指数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8(4):80-85.

[8] 庄弼. 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率与密度[J]. 中国学校体育,1991(6):29-30.

[9] 马艳红.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10] 卢青. 站到学生的后面去――思考学生心目中的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