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为载体,以开发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带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介,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市场空间。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从项目储备上为扩大引资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推广。不仅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更要鼓励、支持开发企业或个人开展乡村旅游形象营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把乡村旅游做响做亮。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和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控股和农村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以优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环境、田园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普、观光、度假和农事体验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1](P58),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撑。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我国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在政策和市场的不断推动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迅猛发展。[2](P92)农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在推动旅游方式转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产业园区形式引领农村旅游业发展,拓展旅游产业范围,完善农业旅游发展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成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加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指导借鉴意义。

一、城乡融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城乡融合的加速推进,为实现农村资源精准定位,农业生产要素汇集,旅游资源价值在城乡融合中得以开发提供新动能。农村立足城乡差异确定优势定位、资源价值,谋求融合发展,这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城乡平等互惠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一是城乡融合可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引导更多城市资源下乡;二是城乡融合可推动城乡互惠大流动,以农产品为城乡沟通媒介,开辟农产品市场空间也促进城镇旅游资源的丰富;三是城乡融合可打开三产融合的路径,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当地农业品牌的树立,推动传统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城乡融合可带动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发展,引导更多科研、生产、销售、电商、物流、资金等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力推动农村发展。[3](P82)

(二)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途径城乡融合为促进城乡统筹,并形成城乡良好互通,进而实现以城促乡,优化农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一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各乡村因地制宜制定主导产业,构建以自身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结构;二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渠道,通过城乡均质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和涉农服务业的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契机,借助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文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合适途径。[4](P154)

(三)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新渠道乡村旅游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一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中的自然生态、农业经济、社会、农业文化、农业市场以及政策等相关资源,进而对农村自然生态、文化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体规划,为乡村旅游树立创意性品牌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加强城乡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新途径,近卫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对外推广奠定基础;三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与城镇逆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转移需求更好地融合,促进城郊型乡村成为都市人的新生活空间的发展,进而构建宜游、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内容更加丰富园区开发主要是在农村已有的生态资源、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片区内的旅游业进行了整体开发,形成了具有观光休闲、科技展示、文化交流、亲子互动、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载体。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倾斜,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活动,乡村旅游产业园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更加注重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着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从而焕发了农村旅游产业的活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用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旅游的新载体,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其开发过程充分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到园区建设中,实现了旅游理念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传统观光农业旅游相比,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和优惠支撑,还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社会企业和资本的入驻,也进一步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三)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更加注重人文性和服务性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主要以旅游生产要素和消费服务业态集聚为核心,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满足多层次旅游体验需求。[5](41P)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会兼顾“文、养、学、闲、情、奇、商”等各类休闲需求,注重设计开发的人文性和服务性,选择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区域,深度开挖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并通过园区开发形成集聚地方特色的高水准、高要求、多活动、多文化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同时,园区运营中也引入更加成熟的营销策略和运营团队,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并在着力规范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确保交通、住宿、娱乐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游客体验度。

三、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到位,很多停留在文件里、口头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其他和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文件,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的政策落实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严重受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很多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希望借助乡村旅游政策文件和当前火热发展趋势,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落实较少,导致很多项目难以持续下去。

(二)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风土文化,加强该地区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前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但是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往往配套资金有限,很难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园区建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融资。但当前社会融资环境不足,融资方式匮乏,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因此,资金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三)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不足一方面,当前很多地区政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受政绩观和地区经济利益驱使,盲目跟风上马产业园区项目,但在园区开发前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及专业性指导,仅仅是照抄已有的项目案例,并未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趋同性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很多乡村旅游产业园区项目仍停留在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农家乐”等初级层次上,导致产业园项目类型单一且雷同现象突出,对当地农耕文化挖掘不足导致旅游产品体验性严重匮乏。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的缺乏与当前公众对旅游多样化的需求脱节。[6](P61)

(四)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经营管理混乱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由于自身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不足,很多地区政府为弥补不足利用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来谋取地区发展,导致很多开发商对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中由于资金不足和政策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园区科技投入缺乏,进而导致园区科技性和前沿技术应用有限,难以吸引游客;再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缺乏顶层规划设计,且管理团队整体水平较低,导致经营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7](P21)

四、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路径

(一)以城乡融合下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提高开发科学性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必须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立足当前,全面统筹设计,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旅游空间范围和产业布局。[8](P102)在开发前要先对当地旅游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制定符合城乡融合下满足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园区开发规划方案,突出园区建设的“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要素聚合、运营整合”的特色。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提高园区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园区开发要紧紧围绕城乡融合这一根本原则,在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设计中要体现城市元素,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融合的原则对地区旅游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提升旅游园交通、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城市旅游者进入园区旅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化检查和监督,将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通过政策倾斜、统筹整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及投资等措施,确保方向引导和扶植政策能落到实处,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检查和监督,重点培养创意性且符合整体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在产业园正常运营阶段,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资金扶持,强化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旅游产业园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形成,确保产业园资源充足,园区运营规范,利益分配合理,保障当地农户的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培养乡村旅游新业态城乡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新契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的条件和动能更加完善。城乡融合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首先,借助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带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发展;其次,通过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民俗文化、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园,形成以城市居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既解决城市居民对田园的向往需求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吸引城市社会资本,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立足农村生态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策划包装形成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新型产业业态,形成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在农村地区的集聚效应。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满城县 乡村旅游 旅游产品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优质旅游产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加快推进长江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及配套完善,园区已完成投资4900万元,并形成《内江市东兴区长江农业示范园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期汇报稿),建成占地1000亩,集赏花、采摘、生态垂钓、中餐、火锅、特色烧烤、趣味种植、迷宫、儿童乐园、认知教育、真人CS、体育运动、水幕电影、激光水柱、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长江田园”生态农业运动休闲主题公园,并配套建设旅游厕所、停车场、休息亭椅等设施设备。千缘书房文化度假村项目已完成投资3200万元,已建成环湖公路4000米,并对1000米进村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建成20万株观赏类苗木培育基地1个、人工湖1个。千草中医药康养文化村项目已选址于田家镇尹井村、双桥村,目前,正在修改完善项目策划方案初稿。小青龙河休闲绿道二期工程,正在修改完善景观方案。以上各项目进度均已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50%以上。

二是奋力实施旅游扶贫,助推建成全面小康。提升、完善双流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已完成双流村内天荷旅游度假区外部旅游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制作、安装村内旅游标识导览系统,全面提升双流村的可达性和观光、游览、休闲指数。继续推动慈花村、红林村、芋河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慈花村已发展李子树种植1100余亩,预计年产量20余万斤,年销售额100余万元,已注册“慈花李”旅游商品商标,乡村旅游特色不断突显;建成储量300吨的冷冻储藏中心、250㎡的旅游商品购销中心,硬化6公里的通村旅游公路,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红林村将水产养殖、红林生态鸡基地、水果种植区连片开发,正在进行200余座民房的提档升级工程,以乡村旅游产业、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芋河村以蚕桑为主,种植桑园面积1100亩,成立桑椹种植专合社,通过桑果采摘、土特农产品销售吸引游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建设,已选址确定高梁杨岭村和新店双流村两个村进行民宿打造和提档升级。

三是强力开展宣传营销,提升东兴旅游形象。大力开展借势营销。积极借助2018西安丝绸之旅国际旅游博览会、2018山东(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评选大赛、2018年“5·19”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等会议、活动平台,强力推介、广泛宣传我区旅游产品。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今年已成功举办“甜城游·山水情”内江山水之旅——2018·内江市乡村文化旅游节暨“花开东兴”旅游季、隆新苑第四届桃花节、高梁镇杨岭村第四届荷花节、新店天荷旅游度假区首届荷花生态文化旅游节、长江田园欢乐游园会等活动5场,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是全力抓好行业监管,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利剑行动-1’”、“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景区’”、“2018年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月’”、“全区景区(点)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旅游包车专项整治”、“汛期及暑期旅游市场秩序暨安全工作专项整治”、“农家乐(民宿)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切实维护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日常检查。以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旅游安全检查等活动15次,开展消防、防汛应急演练2次,督导全区各涉旅企事业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落实旅游安全事故防范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全方位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二、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快速推进。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统揽,紧紧围绕全市旅游发展“138”计划、“358”方案和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点多级支撑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三大战略,自加压力,努力推进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二是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层出不穷。认真抓好旅游宣传营销,实现旅游市场多级联动。大力实施“山水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乡村之旅”四大旅游品牌,积极配合办好“甜城味 幸福年”2018·内江美食之旅活动,成功举办“甜城游·山水情”内江山水之旅—2018·内江市乡村文化旅游节暨“花开东兴”旅游季开幕式。支持和指导举办双才隆新苑桃花节、高梁“荷花谷”荷花节、天荷旅游度假区首届荷花生态文化旅游节及暑期水上世界等各类涉旅节会活动,不断增强东兴区旅游吸引力。

三、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区旅游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一是部分景区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清,受编制、资金约束,部分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体制未理顺、机制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存在多头管理、管理不到位或无人管理的问题。二是旅游发展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我区需要建设的重点旅游及旅游配套设施项目较多,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紧缺,同时旅游项目招商优惠政策和旅游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欠缺,尤其受规划调整、土地保障等因素制约,项目落地困难、发展后劲乏力。三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内部分旅游景区(点)、餐饮、住宿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不专业、不细致,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要。

乡村旅游策划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树立“乡村旅游”理念,四种模式助推旅游扶贫全面发展

依托大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全县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示范点达23处。

1.乡村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以“红色游”促扶贫。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先后规划建设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隐蔽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洞长岭会议旧址、池江改编旧址等红色景点,促进旅游业持续升温。截至2015年9月止,全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33万人次,同比增长68.5%;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60%。红色旅游吸纳当地群众直接或间接就业1200余人,其中贫困户288户,年户均收入1.8万元。

2.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以“景区游”促扶贫。高标准打造提升了丫山旅游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天华山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河洞温泉漂流等旅游景区,共帮带贫困户680多户。其中丫山旅游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目前首家且唯一一家5A级乡村旅游点景区,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逾10亿元,惠及周边10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0多户,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建设施工、景区就业、农家旅社、农家乐、乡村导游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途径,年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3.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游”促扶贫。将牡丹亭文化、古驿道文化、理学文化、佛教文化、钨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规划建设了牡丹亭文化公园、梅关古驿道、新城周屋理学文化旅游新村、左拔围屋古村落、青龙赤江阳明心园、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青龙元龙畲族特色村寨等文化旅游景区,共帮带贫困户380户。新城镇以周屋为核心,开发融理学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农庄和景区住宿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项目。青龙镇以元龙畲族村、赤江阳明心园、河南农家乐新村建设为重点,打造以畲族文化、阳明文化、乡村民俗体验、果园采摘为主的特色畲寨,每个周未接待游客达300余人次,当地100多户贫困户通过“保底+提成+务工”的方式,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4.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游”促扶贫。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优势”、“一庄一特色”的思路,着力发展花卉观赏、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皮筏冲浪、池塘垂钓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县级主要打造了大龙山乡村旅游点、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龙核心区乡村旅游点、浮江双田“三月三”乡村旅游点、青龙河南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旅游点等,每个乡镇也打造了1-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现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市级11处,市三星级农家饭馆5家,星级农家旅馆近百家,带动惠及近千户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贫困户就达480多户。浮江乡整合“天籁人家”旅游新村、双田“三月三”乡村旅游点建设园林度假园,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万元,惠及当地13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6户。

二、强化“全县一盘棋”意识,四项措施凝聚旅游扶贫强大合力

1.规划先行,政府推动。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国家顶级规划队伍,修编全县旅游整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如牡丹亭文化公园项目,网上公告吸引13个国家顶级规划设计队伍,经过初审、复审和民主投票,确定和完善建设方案,确保了景区定位准、标准高。县级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县11个乡镇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抓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易操作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任务分工和时序进展,确保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扶贫办、旅游局、林业局、国土局、城建局、金融工作局、工商局、交通运输局和县委农工部等相关单位强化协调、管理和服务,对旅游扶贫产业给予项目、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保障。

2.整合资金,多方投入。制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推动形成“政府+投资商+金融机构+农户”的多主体、多渠道投资体系。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上半年筹措近亿元用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0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产品展示等,投入500万元开展特色小吃评比推广活动,等等。组建一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围绕旅游扶贫产业开展项目招商,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今年上半年已达成意向性协议6个。县金融局和各金融机构开发了一整套旅游扶贫产业小额贷款政策,提供一定额度的无需担保贷款,浮江乡“三月三”景区就是通过这项政策得以启动运作。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贫困户,采取以资源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既得到股份分红,又加快了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运行。

3.完善配套,合力保障。从设施、营销和环境三个方面完善配套,打好“组合拳”。设施方面,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打造星级农家乐、农家宾馆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营销方面,按照“七个一”(即一套整体的策划方案、一部高水平的旅游宣传片、一首大余县歌、一句形象的大余宣传口号、一本高质量的旅游宣传画册、一个高水平的游客集散中心、一个人人会讲的大余故事)的标准,提升旅游知名度;环境方面,围绕“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目标,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对国道沿线重点路段、市容环境开展“三整治三提升”工作,提升旅游满意度。

4.培养人才,创优服务。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培养乡土人才。整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阳光培训”等资源,以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对在乡村旅游点从事讲解员、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以及在农家旅馆、农家乐从业的贫困户,进行全面系统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同时,强化对景区周边农民的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

三、发挥“致富主引擎”作用,四大实效凸显旅游扶贫致富捷径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拓宽当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增收渠道,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余县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将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等工作有机结合,在全县58个贫困村建设道路34.8千米、水渠46.4千米、桥梁16座、文体设施61套,并按乡镇现有人口每人每年40元的标准建设环境保洁设施,各贫困村基础设施有效完善,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2.贫困户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旅游扶贫从七个方面,为全县近2000多户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①土地流转收入。每亩年收益600-900元;②林地流转收入。每亩年收益18-30元;③临时建设用工收入。通过参与建设景区公路、水渠、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80元;④固定公益岗位收入。通过担任景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清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月人均收入可达1600元以上;⑤开农家旅社收入。通过为热爱农家体验的游客提供农家旅社,每间农房每天可收益100元;⑥开农家餐馆收入。通过到农家餐馆、农家乐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⑦销售农副土特产收入。通过售卖特产小吃、旅游小商品,或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青菜等农产品等,每年户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