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界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受限于传统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仍然较多局限于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应用创新型人才[2]。按照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认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该是以“责任感”为导向,以“理论素养”为前提,以“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

(一)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家庭、工作、社会的主导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价值观。“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需要一定的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具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因而,责任感通常与“人品”、“道德”相提并论,是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本科教育的使命先是育“人”,再是育“器”。若无足够的理论素养,仅具备应用能力,那从高校中走出的学生将是工具,而不能称之为人才。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较研究型本科教育要低,比高职、专科教育要雄厚。由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往往受知识面广度的限制,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尤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应用性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应用性”。应用能力是指所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金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性质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寻找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地方财经院校有必参考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构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另一个核心特征。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业态和金融人才的评价标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新兴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为需要的人才类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现出学科的高度深入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二、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现有文献大多按照“素质”、“知识”和“能力”三大模块进行划分[4]。然而考虑到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殊性,依据此类人才具体特征来制定培养标准(图1),才能加强培养标准在后续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责任感”、“理论素养”、“应用性”和“创新性”四项特征,建立了涵盖“基本素质标准”、“理论知识标准”、“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四个一级指标、十一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的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图1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与培养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将传统的“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除了为了对应“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同时也是考虑到目前不少文献对“应用创新型”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过于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对“创新性”重视度不足。事实上,正如卞志村所指出的 [5],专科院校以高职教育为导向,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的人才,而本科院校(尤其是拥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本科院校)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和领导决策层面的通才。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非仅仅作为应用能力的下级指标。因而,与传统的培养标准相比,本文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将“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根据金融学专业的特征,对其他两项一级指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基本素质标准

大学生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备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等,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本文“基本素质标准”指的是非专业素质,具体而言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等。

1.品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

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其内容包括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处事态度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了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也是任何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2.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3.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金融人才的社会责任包括维护金融活动相关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等等。

(二)专业知识标准

“理论素养”之所以能够作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前提,是因为理论知识在根本上影响着应用要素与创新要素,乃至素质要素。知识的学习注重广度和深度,一定的知识广度要求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多角度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直接影响[6]。一定的知识深度是学生掌握应用技能的必备知识储备,同时,也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才能增强学生将来发展的潜力。具体而言,按现行的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标准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领域教育”三项二级指标。

1.通识教育知识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有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知识以及外语。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有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其他部分理工知识。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主要知识包括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管理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营销学等。3.专业领域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知识领域,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货币与信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三)应用能力标准

应用能力标准指标的构成,一般认为有学术能力、普适能力以及专业能力[7]。由于“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强调普适性和应用性,本文将更加注重普适性及应用性相关指标,并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具体而言,应用能力标准包括“普适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项二级指标。

1.普适能力是指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无直接

相关,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对于一切专业和岗位普遍适用。本文普适能力指标由基本办公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四项指标构成。基本办公能力,指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办公软件使用等基本办公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才在面临职业和工作场景的转化时,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是组织他人、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是指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专业能力指经济、金融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达到技术期望的能力。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参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技术期望的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另外,这三项能力都需要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

(四)创新能力标准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也是整个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一环。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在内容上主要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这三个要素组成。张玉荣认为[8],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才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方法。本文也赞同他的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近代和现代却建树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为重点工作方向。

1.创业人格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这两项三级

指标。创新欲望属于动力机制,是对创新的自主追求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渴望,而创新理念属于知识层面,指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对创新的价值、机制、机理有较好的理解。2.创新思维是指的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上,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

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徐文涛、方行明.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在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践中,通过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分析,逐步认识到,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为此,对如何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几点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供审计人员在对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时参考。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双重特征客观评价误区

科技型企业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产品。因此,与工业产品生产型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企业产品形态和技术经济形态。具体地说,科技型企业不仅具有广义的企业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科技人才价值。简言之,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的效益形态,具有科技型企业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这一效益形态的双重特征,对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及其货币化价值

作为技术经济实体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科研项目(以下简称“四技”项目)和承揽的一些技术工程服务项目等,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和技术研发。其目的是通过发展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科技生产力和不断提升技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少必须把握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

以某科技公司技术经济活动形态及其运作机制为例。该科技公司通过设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并构建以专业研究所和科研项目(课题)为技术经济活动载体的技术经济运行机制,使科研项目(课题)所蕴涵的科技应用价值及其利益关系等核心要素,设置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位置上,以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关系为纽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创造科技型企业基础生产力的能量,使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始终处在能够自我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通过创新学科和科研项目(课题)的技术成果,去创造技术经济效益和科技型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

考察科技型企业这一经济活动形态,就不难看出,科技型企业中的专业研究中心,相当于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一个“车间”;合格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就可能创造一个高科技的品牌产品,其产品形态就是这个专家或由他领导全体科技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智力成果。能够向当今社会展示的价值,就是智力成果被货币化了的价值量。这是科技产品社会认可价值的基本特征,也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蕴涵在科技型企业基本特征中的经济效益,也就具有货币化的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二)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握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所特有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存在价值的双重特征。

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科技型的科技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并存关系。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首先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双重特征(即人才价值和企业价值)入手,即要既考察人才凝聚能力(即企业特定的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能力(即为企业未来储备的人力资源预计创造货币化价值的能力)所表现的货币价值量;又要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贡献能力。这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企业员工和企业投资人所共同追求的效益评价目标。

就近期情况看,人才凝聚能力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仍然是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稳定前者的同时,应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发展前景和技术经济状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积极探求合理的企业、员工与投资人利益共享的目标和效益评价体系,应当成为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重点关注的问题。否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将有可能步入误区。

二、客观分析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双重特征,是把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

科技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形态中的特殊形态,没有现成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可供借鉴。必须在把握其经济效益特征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的切入点,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特征,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切入点。

考察科技型企业转制后走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科技型企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工资制度和利益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科技人才价值”货币化。并依此调整企业、专业技术研究部门、科研项目组及广大员工的利益关系,走出一条通过解放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生产力能量的新路子,从而凝聚了一支学科和专业基本配套的科技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和科技人员开拓技术市场的潜力。

据某科技公司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统计年度内,技术专家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7至8倍;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为一般管理人员年收入的2至3倍,在工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下,当年的技术经济创收总量较往年增长了50%。并在此后三年创造了连续递增50%的技术经济创收业绩。

就单纯的科研创收财务总价值而言,另一组统计数字则表明,由于体制的转换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列举的科技公司3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等于改制前15年所创造的技术经济总量的1.75倍;经营利润则为前15年的近3倍。

科技型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了一条具有科技经营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关键在于激活和释放科技生产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而科技人才价值难以货币化,正是多少年来科学技术生产力绩效倒挂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科技型企业通过变革企业生产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客观真理性和时代实践性。

(二)把握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和科技型企业特有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是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主线。

这里提出的广义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就是指企业财务报告的各类评价指标。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指标。比如说,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以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经济评价指标。

这里提出的技术经济内涵指标,就是指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效益评价应当所特有的技术经济指标。从科技型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分析,至少需要建立以下几大类指标:

第一类,人力资源储备指标。即依据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所确定的年度人力资源储备的增长和调整指标。其资源结构与人员分布及其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指标,如某一类专业技术人力资源预计给企业直接创造或能影响团队创造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二类,以技术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指标。即科技型企业依据自身的技术市场领域设置的专业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又依据各自的专业技术特点、进行具有某一技术领域的方向性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应当实现的科研成果项目数和预计产生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三类,技术储备指标。即通过对未来技术市场进行长远规划或阶段性的计划投入、或年度计划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前期研究经费投入的货币化价值量;

第四类,技术平台建设指标。即支持科技型企业技术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成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的货币化投入量;

由此形成具有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持续、递进的指标评价体系。

列举某科技公司初始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如下:

科技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科目比重指标内容比重考评结果

年度经营业绩40%技术合同总额40%

承担主业技术项目30%

员工收入增加30%

财务指标30%主营业务收入30%

现金流量30%

利润10%

净资产收益率10%

资产保值增值保值额10%

增值率10%

持续发展能力30%、获奖成果、专利30%

年度科研经费自投入30%

培训经费投入20%

人力资源储备、结构优化20%

不难看出,上述指标体系虽带有科技公司起始时的年度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形态,但已具有明显的科技型企业的业绩指标评价的特征,即:所表明的技术经济效益特点可描述为:力求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方利益和价值综合性提高。

所表明的利益分配关系可描述为:激励“多盈”的利益驱动机制,使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经济充满活力。

其揭示的重要内涵可描述为:追求科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员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并依此实现企业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愿景目标。

而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技术经济基本特点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即“事业收入-事业支出≥0”;其利益分配关系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足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力的“平均主义”。

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不仅差别之大,而且具有本质的不同。这为客观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同时,也为把握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尺度找到了切入点。

三、当前,在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提出

误区之一: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的货币化价值。因而人力资源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四技”服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技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一般都进入了集团型企业,成了集团型企业的成员单位。如果用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生产型成员企业的单一的平均人力资源成本指标,来评价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指标,就意味着将科技人才的“货币化价值”量与一般产业人员的薪酬价值量相提并论,并依此得出评价结论,容易步入“平均主义”的误区。

为此提出:科技型企业与企业集团中工业产品成员企业的单一的人力资源成本,无横向的直接可比性。

误区之二:科技人员往往以地区同类层次薪酬与消费水平为参照系。要定位科技人员和员工的人才货币化价值,从科技型企业以往流失人才的教训看,应以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留得住人才”为前提,防止偏离地区性薪酬与消费的参照水平,单纯以科技人才货币化价值某一增长因素去评价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容易步入“薪酬孰高”的误区。

为此提出:应以企业所处的地域经济区的中、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为参照系。

误区之三:科技形企业本身就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新生的企业形态。特别是在利益分配关系的处理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容易步入用传统单一的财务报告指标评价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的误区。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的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然而,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其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竞争的市场,工业企业应当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我国多数企业的热点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及特征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

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企业开发、改进新技术并将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应用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其中,技术创新属于技术经济活动,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由专家在特定环境下为企业组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活动。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具备两个特征,即结构特征与经济特征,具体如下:

1、结构特征

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承担者是企业和企业家。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在改进、研发新技术,并将其商业化,即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的生产、更新,进而为企业赚取更大的利润。

2、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包括:风险特性、资产特性、收益特性。

其一,由于企业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不一定可以成功,且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因而具备一定风险。

其二,由于企业在开发、改进技术时,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创新费用,为创新活动中所需的设备、材料等提供经济基础,因而具备资产特性。

其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并将创新的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品、工艺生产,促进企业的经济收益,因而具备一定收益特性。

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

其一,当前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制,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包括我国现今的社会激励与评价机制、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等并不完善,未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稳定、有效的环境。

其二,当前我国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尤其是相应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未能严格落实到市场管理之中,不利于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等技术成果。

其三,目前我国针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相关技术创新经费支持、创新人员的奖励与评估政策、减免税政策等制度的建设不完善,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技术创新信息匮乏

1、企业无法及时掌握技术创新信息

我国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因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只能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2、信息网络化程度低

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化程度低,其信息资源公开度低,无法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反馈力度不高,而且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独自进行技术创新,高校与科研单位缺乏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而企业也无法及时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生产之中。

(三)筹资渠道单一

大部分工业企业目前主要由企业自身经费及政府投资作为技术创新的经费支持,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容易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四)企业重视引进技术,忽视吸收、开发新技术

现今,愈来愈多的工业企业意识到引进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却未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无法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改进,难以形成更高的工艺技术,甚至出现重复引进的现象。

(五)缺乏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

由于我国具备高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不多,而且目前高科技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工业企业缺乏具备相应专业化水平的技术开发人员,加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

三、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投入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对于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规范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创新技术的基础。

2、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律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可以有效的保护科研人员及企业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人员及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此外,还应当完善相关的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包括:奖惩激励制度、科技工作者杰出贡献奖等,在保护科研成果的同时,提高科研人员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认可度与工作主动性。

(二)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信息交流

1、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

企业自身要提升创新意识,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明确企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现在企业由于种种顾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够,加大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2、构建企业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思想形成―产品构想―基型设计―小批试制―批量生产―市场营销。前三个阶段体现企业研发能力,四、五两个阶段体现企业制造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体现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同时,为保证上述创新过程的实现,企业应以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作为前提。因此,必须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八个基本要素(子系统)构成,这就是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组织、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技术创新评价。

3、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指通过信息网络这一平台,提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需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为方便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服务。

第一,通过信息的网络化,将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公布,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提高创新的实际效果。第二,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为技术创新服务的数据库,减少政府对公共信息的控制,以此降低企业获得信息的成本。

4、构建网络互动机制

(1)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

大部分科研机构都独立于企业之外,因此,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必要。科研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互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盲目投资和科研机构的盲目研发,降低科研成本。

(2)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企业与高校联合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培养现代化实用型人才。高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拥有良好的科研设施;企业在市场信息和资金方面有优势:二者联合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技术,将最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健全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

现今,我国的技术创新投资主要由银行提供,但由于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备较大的风险性和长期性,银行较支持短平快的贷款项目,而企业长远的技术创新贷款往往难以获取银行的贷款批准。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企业,并在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置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帮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数量,拓宽市场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资金。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容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可先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这种股权市场(二板市场)作为试点。

(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强化吸收并创新

中国的工业正在增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低等弱点。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首先,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即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多方努力,切实做到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最后,推进吸引外资方式的改革,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同时,把引进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核心技术、引进人才结合起来。

(五)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

1、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提高企业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将人才的自身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激发科研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及创新动力。设立杰出人才创新基金体制,鼓励有能力的人才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去。

2、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科技人才对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留住人才,并不断加大力度引进科技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具备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技术基础。因此,吸引人才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点任务,通过吸收各式人才,建设科技人才创新、杰出奖项以及科技人才基金,最大力度防止人才外流,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吸收更多的人才储备资源。

四、结束语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进步,保障企业的实际效益。通过规范技术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意识,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不断借鉴、学习,培养科技人才,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建设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高旭东.自主技术创新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理论与政策[J].技术经济,2009,28(6):1-4.

[2]华锦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路径及其适用性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07):33-38.

[3]朱云峰.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19-121.

[4]魏江.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奕,胡珊.浅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J].发展论坛,2003,(02):77-79.

[6]陈芝,张东亮,单汩源.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2):56-58.

科技创新最基本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层次分析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技术创新的特征

1.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从事农业新品种、新生产工艺、新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最终形成的农业的农业性高、规模生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有如下特征:(1)主要以新产品研发、生物新品种、新生产工艺等为主要经营对象,推出的商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2)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符合自主经营、责权利明确、自负盈亏等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3)区分农业科技企业与从事简单农产品经营的这类一般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研投入占有比重高,由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发达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等不一,占有比重不能一概而论。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1)参与创新过程的主体多。农业中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好农业技术创新,首先是认识清楚创新过程的多主题特性。(2)创新过程复杂。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精细,各学科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而这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把先进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一环。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致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最终产品并被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过程就变得较为复杂。

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经济因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便会殃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处于宏观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活动势必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产因素。生产环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4)管理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各管理者与外界的协调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内部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员工的激励制度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市场因素。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该对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其水平有所掌握。(6)财务因素。企业的自有资金、营运能力、融资能力以及企业资金回收期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

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R&D资金的投入力度。倘若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配备的人力物力水平就会比较高,无疑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便能达到较高层次,追随者在短期内无妨进行模仿与跟进,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较为长期的技术创新优势。(2)培养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农业科技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4)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大力增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较大,风险偏高。(5)走持续合作创新之路。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创联盟,进行创新分工,形成联盟式的创新合作机制,最终获得1+1>2的创新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如鱼得水似的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顾丽敏,安同良.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纵横.2002(1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