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鄂温克族自治旗 美育资源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南端,滨洲铁路海拉尔站南侧,以东街大兴安岭脊梁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8°48′02″~121°09′25″,北纬47°32′50″~49°15′37″。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兰屯市、兴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尔虎左旗为邻,北邻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枫叶状,北缘自海拉尔市断桥距南端的伊和高古达山178.75公里,东部界山伊和布德尔距西部辉河流向北湾处173.25公里。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鄂温克”为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现在(2011年)只有243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更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地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功能。挖掘和有效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既是鄂温克教育发展主体的需求,更是地理美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的特征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物质文化美育资源(自然名胜古迹等)和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民间音乐、舞蹈、工艺、戏曲、故事、谚语、服饰、建筑、节日等)两部分。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可分为艺术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具有的特性。

(一)丰富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里有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千里松涛,婀娜多姿的白桦林中出没着獐狍熊鹿,朵朵白云掩映鹰击长空,千山万壑间飘来潺潺流水。走出大山,扑面而来的就是辽阔无垠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点点星河洒落在夕阳西照间,袅袅的炊烟升腾牧人千年不变的守候。有彰显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美育资源,如“爱大哈喜愣舞”、“阿罕拜”等。民族文学类有瑰丽奇幻的萨满神话,民间工艺类有刺绣、剪纸、木雕等;还有巴彦呼硕敖包祭祀民俗活动、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那达慕暨赛牛大会传统节日。特色的民族节日是倡导和祈求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活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鄂温克族自治旗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和故事就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故事《兴安岭的故事》、《狐狸姑娘》、《猎人和老虎》等,多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显示了鄂温克族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鄂温克族人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另外,在鄂温克族民间还流行着反映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舞蹈,如“阿罕伯舞”和“爱达哈喜楞舞”等,鄂温克族人通过这些舞蹈,充分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口弦琴)的乐器。鄂温克族人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三)不可再生性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丰富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口手相授传承下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温克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正在损毁、消失,面临失传的重大危机。一些鄂温克族儿童不知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历史、不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服饰、不会唱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些传统地技艺已经失传。显然,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非物质文化美育资源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渗透性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具有渗透胜,它常常在无形无意之中给学生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鄂温克民族民间艺术美强烈的感染性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孕育”或“催生”出儿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选择。我校学生假期进入鄂温克族博物馆做讲解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集体参加瑟宾节舞蹈表演,场面凝重庄严,这种训导环境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是一个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渗透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二、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开展课外后动让学生体验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郊游、社会劳动、开展对美的鉴赏和评价活动,以提高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陶冶健康情操。我设立地理橱窗、制作地理资料卡、组织气象小组活动、地理游艺活动等,上网收集有关地理信息资料等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又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例如,通过星空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领略宇宙的神秘美,激发探索宇宙的激情。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美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由静变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能克服这一缺陷,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地理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高中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较差的缺点。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的歌词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制作课作,把学生引进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乡土地理引导学生置身于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地理世界。通过真切的感受、自由的体验、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动,在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升华了认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世界更强烈的关心、热爱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乡土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第2篇

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学习成果、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论,其具体教学设计过程是从学习者分析开始,在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基础上,选择创新教学模式与策略,然后寻找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从而最终达到完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红色资源;教学设计;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教学策略

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是一种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极大差异的运动式、体验式教学,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其灵活多变的教学环境、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等特点,都要求教学组织与管理者进行严密科学的设计策划,并在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思考,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

所谓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指的是根据红色资源的教育特质和教育对象特点,在把握红色资源教与学规律的基础上,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等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设计,形成教学计划并不断优化。就具体内容而言,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学习成果、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这五大要素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

1.学习者。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对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学习者的来源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在校学生、党员干部、军人及其他各类公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起点,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的情况,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与课程。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把握并有效地满足各类学习者的内在教育需求。

2.学习成果。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首先指涉的是学习者思想认识的转变和人生体悟的升华,其次才是红色资源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养成。在更广的意义上,红色资源具有资政、兴党、育人的时代价值,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学习成果在于其时代价值的充分展现。学习成果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重要衡量标准。

3.教学活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现场教学、小组教学等。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中,大多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融入教学中去,让教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齐飞,实现学习者的知、信、行的统一。

4.组织管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有其自身特色:它是一种在运动中进行教学、在流程中进行管理的体验式教学,其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现场教学、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并通过流程描述、流程整合、流程实施和流程优化来实现红色资源教学流程管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流程主要包含教学活动事项、活动质量要求、责任人和事项衔接这四大核心要素;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流程管理的对象是教学流程,其核心就是构造卓越的教学流程。

5.教学评价。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是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的,在评价标准上以学习评价为主要内容,在评价取向上注重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上实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在评价模式上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机制。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在实质上是一种主观评价,它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教育教学评价作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对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与价值的思考,也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工作的延伸与优化的新起点。

二、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总体特点

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是一个关涉教学、管理、服务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动态性、体验性的教学特质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底色。事实上,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论,其设计对象是充满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包括从需求与目标分析到证实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步骤。[2]因此,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也就相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进程是非线性、多变的,教学进展主要受到道路前进顺序、景点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某一个教学环节脱节,将很可能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系统论和整体论深植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过程的内在机理。在实施整体性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不断调整教学各组成部分以服务于教学整体流程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教学设计虽然也包含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但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教育设计,是对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

2.齐头并进。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组织中,既包括纵向组织又包括横向组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且相互参透,其教育教学的主流程和组织支持的辅流程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并举。所以,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也必须是多任务同时进行的,而不需要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先后顺序或历史事件发生逻辑来进行教学设计。

3.灵活多样。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是极为开放的,其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既有课堂教学、专题讲课,也有现场教学;教学对象具有广泛适应性,其来源和构成是多样的,学生的流动性强,更换频率极高。因此,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上教学对象、教学方式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4.多方协作。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不是一般的学科教学,它将涉及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整个教学流程需要多部门、跨学科协作以实现教学目标。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者首先要听取多方意见,设计者必须与其他相关者一同设计教学模式,也为他人创设教学过程,在融合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最后做出设计方案。

三、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总体而言,目前诸多经典教学模式都是在AD-DIE模式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其代表的是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3]考虑到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具体情境和针对性的多元变化的特点,再结合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构成,我们认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主要从流程优化和变量控制的角度来决定所要采取的教学设计模式。其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起点,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学习者需求分析。这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分析的第一步。学习者需求分析首先是进行学习者需要的评定。不同的学习者或群体对于红色资源的教育需求是不一样的。由于红色资源既是人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其中既反映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饱含了对祖国人民的深切挚爱之情,也富含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传统。[4]因此,在校学生、党员干部、军人及其他各类公民都能够从红色资源中吸收到不同的营养,他们各自对红色资源的教育需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设计者需要通过估计方式和引出方式对学习者的教育需求进行评定。教学设计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服务学习者,有效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必要性论证。在获得了学习者的学习期望与学习现状的差距之后,再找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者要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是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也可以细化为以下问题讨论:从引出性的学习者分析中得到的差距,是不是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可以解决?这是否属于“学习需求”的问题?如果是“学习需求”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通过归纳、分析,把分散的问题变成几种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没有由非教学因素引起的?如果有,那就需要排除在外。其余的教学问题,通过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能否有效解决?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则应排除在外。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一些办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深入考虑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如果最终的答案是肯定的,说明论证分析已经找到了恰当的对象。

3.可行性论证。在必要性论证之后,还需进一步分析现有资源和条件是否能够支撑教学设计目标的达成。首先,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者要进行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充分考虑其现有水平和学习意愿,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活动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由于红色资源在存在方式上的情景性、离散性、非移动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因此,设计者需要通盘考虑现场教学点的情况,创设学习者愿意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再次,设计者要准备灵活的教学预案。考虑到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运动性的特点,设计者需要将教学设施、教学组织形式、时间管理等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制订可行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主题甚至不同的气候状况,要有不同的教学预案。最后,教学设计要遵循成人导向。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学习者大体都已是成年人,成人学生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其学习行为与需求等与传统在校未成年学生有着重大差别。设计者要依据成人学生的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计划、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终点。一般而言,教学目标涵盖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是一种知、情、信、意、行合一的教育,尤为注重理想、信念等情感学习效果,而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目标设定主要牵涉的是学习者情感学习目标达成方面的内容。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资政兴党,其个体功能是励志成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为市场经济培养、提供人力资源,而在于重塑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政意义上,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有助于人们坚定党的执政理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在兴党意义上,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可以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传承,夯实党内先进文化创新的思想根基,增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动力。[5]对于学习者而言,这将是一个关注、内省、转化的心路历程。关注红色资源本身就是学习者态度的一大转变。若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未能够引起学习者对红色资源的自发自觉的关注,说明这样的教育教学是彻底失败的。内省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的自我反思,也是学习者修养提升的关键。通过内省,学习者可以检视自身与红色资源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努力的方向。转化是红色资源在学习者身上内生并外化的过程。通过转化,促使学习者在思想与行为上的正向转变,切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励志与成人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学习者在经历关注、内省、转化等连续内化的过程后,才能将红色资源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习者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使学习者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培养学习者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唤醒学习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在确定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起点(学习者分析)和终点(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再来关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即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具体过程设计。由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极为重视学习者的体验与实践,因此,主要采取的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组织流程,可以将其教学模式设计分解为以下教学策略的创造性组合过程: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以红色资源为主要教学资料,学习者对于红色资源的基本认知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由于红色资源多是历史遗存,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并无多少直接联系,大部分的学习者尤其是在校学生没有经历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对于过去的历史缺乏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因此,红色资源教育教学首先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拉近学习者与红色资源在心理、时间上的距离。教师需要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并以班级教学等形式,以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该次教学将涉及的红色资源相关知识,让学习者对于红色资源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2.抛锚式教学策略。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中的“锚”一般是传奇式的历史人物或激动人心的红色经典故事。在进行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时,这些“锚”要作为关键话语,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将这个确定此类历史人物或红色经典的过程称之为“抛锚”。例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事迹,我们就可以将之进行创造性的提炼加工,变成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井冈山红色传说。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者首先要选择、提炼出能够引起学习者好奇心与情感共鸣的“锚”,通过学习者的内省、转化过程生长为他们的“心锚”;其后的工作就是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种心锚”,让这些经典历史事件或真实事例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进行视域融合,从而成为影响与改变学习者思想行为方式的活生生的典范。

3.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影像展现、实物实景等各种方式实现历史情境再现,让学习者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红色资源,在促进学习者对红色资源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者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陶冶修养和培养人格的目的。红色资源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创设情境。教学设计者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教学环境中的独特资源,并通过历史还原、情景再现等教学形式,为学习者创设一种逼真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其次,自主活动。安排、鼓励学习者在红色资源现场教学点选择进行唱红歌、看红剧、走红色之路等各种活动,让学习者在特定的氛围中自主、积极地进行体验、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习者思想信念等的转变;最后,总结转化。教师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教学总结,奠定学习者所学、所感内容的情感基调,深化其对红色资源的认识,将学习者导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来。

4.协作式教学策略。红色资源的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师生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教学协作。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组织既有集体化的班级教学,也有小规模的小组教学和个体化的自主体验,因此,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注重参与式教学、讲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强调协作互动。如在进行红色资源的进村入户搞调查时,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共同讨论、拟定各小组调查主题;其次,各调查小组自行确定调查的主题、地点、方式等,然后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任务分配;最后,调查小组成员要学会沟通合作,与调查对象进行社会互动。可以说,红色资源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是一种既适合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教为主),又适合于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教学活动是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励志与成人。那么,每一项教学活动就必须以此为基本依据进行相应的设计。在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为指导,凸显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要关注学习者的活动体验与思想升华。教学设计者要对每一项活动的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明确活动各方任务与角色、活动内容、教学媒体等在活动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对于红色资源中的井冈山精神教学活动,就曾推出以追寻红军足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行、穿越封锁线、胜利大会师等教学活动,它们以活动的方式展现烽火岁月中的井冈山斗争精神,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井冈山市黄坳乡独特的地理地貌、自然生态、革命历史文化为场景;以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素材,力求较为真实地模拟红军战争和红军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深度的切身体验和参与,感受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感悟红军当年的艰辛,体会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6]此外,教学设计者还要充分考虑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对于以党政干部为主的教学对象,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乃至反腐倡廉等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于以军人为主的教学对象,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特别突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红军优良传统和部队作风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于以在校学生及其他类型的公民为主的教学对象,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凸显毫不气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总之,即使对于同样的红色资源教学主题,其教学活动设计也要因教学对象、环境等的不同而进行细致的活动设计。

作者:肖绍聪 单位: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绍聪.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5.

[2]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29.

[3](美)琴纳莫•考克.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M].蔡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

[4]张泰城.红色资源:鲜活的教材[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06-01.

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利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移动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阐述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育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或参考的一个实体。教育资源包括用于数学过程及其评价、管理的教材、课件、辅导资料、参考资料、习题集试题集、工具型资料、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因特网是当今虚拟和分布式学习系统的普遍的支持环境,各种教育系统和资源纷纷出现,目前用关键词进行资源发现的搜索引擎技术或者基于分类法的主题指南方式在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发现资源方面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使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分析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 

在网络资源组织方面,元数据主要有5个作用:描述、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资源发现是元数据最大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是解决目前网络资源缺乏组织从而导致资源发现困境的治本方案。元数据通过使用规范的描述符,对网络资源进行准确和一致的描述,形成优化结构,从而趋向整个网络资源的自组织。元数据在资源发现中起一种间接作用,元数据应用的直接作用是网络资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组织,而结构化的组织直接促进了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以往主题指南和搜索引擎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解决混沌的网络中用户的迷路问题,它们的中心问题是用户,而元数据问题的中心是混沌的网络,它的目标是改变网络的无序。创造一个有序的网络是元数据的终极目标,而资源发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在教育资源中创建元数据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发现,教育元数据将通过准确描述教育资源,定位和区分不同类型资源,依据相关性准则发现并给出定位信息。教育资源的特殊性使元数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资源发现的能力。 

移动agent是一种软件对象,它能携带执行代码、数据和运行状态,在复杂的网络系统中自治地、有目的地迁移,并能响应外部事件,在迁移过程中能保持其状态的一致性。将基于agent的资源发现应用于教育资源的发现中,建立网格环境下教育资源发现模型。此模型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下层为物理网络层,由多个虚拟组织组成,采用globus mds组织和管理底层资源,每个虚拟组织是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节点构成。在模型里,将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运用于ldap目录服务中,全局ldap目录服务除了记录网格资源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外,还按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记录网格资源的各种属性。节点之问可以按照逻辑需要组成有层次的结构,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通过目录信息树记录这些结构。每个节点都部署基于agent的中间件和本地的ldap目录服务器。考虑到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类别特征,尽量将相同学科或相同媒体的教育资源组织成同一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中间层为社区层,由多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组成,即社区节点。每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虚拟组织构成,这些虚拟组织中的教育资源类型或类属尽量相同。根据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标准,采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按照学科进行聚类,称为虚拟社区,用来实现跨虚拟组织的资源发现,用户的查找请求只需在相应的社区内传播,从而提高查找效率。每个社区内选出一个能力最强的社区节点作为社区管理节点。上层为管理层,由社区管理节点组成,用来存储某一学科的服务信息,根据资源分类属性将节点组织成结构化的分类索引网络,负责在各社区之间转发资源请求。 

资源的组织与描述形式是资源发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发现的过程就是用户提交的资源请求与资源描述实例之间的匹配过程。教育资源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可按教育元数据规范进行描述。教育资源的类属性是资源的重要特性,每个教育资源都能归属于某个学习领域,因此可具有一个类别描述。采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利用xml语言对资源进行描述,利用元数据标准对资源实体进行元数据提取。因此,对资源请求的查找可限定在所属虚拟社区内进行,从而缩小了搜索空间,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发现速度。 

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模型由多个不同功能的agen组成。在远程教育网格应用中,将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组织成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整个资源发现过程在逻辑上可看作多个单一学科资源发现过程的组合。其资源发现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1)用户向本地虚拟组织提交查询请求,agent中间件首先派发一个query agent,先检查本地ldap目录服务器,确定请求资源是否与本社区资源为同一类别,如果是则在本地虚拟组织中查找,同时将查询请求转发到社区内其他社区节点进行资源请求的查找。(2)在本虚拟组织中无法找到足够的资源信息,则全局目录服务器复制一个query agent,派发到虚拟组织中心域中,对它的全局目录服务器上的资源静态信息进行过滤,然后查询符合条件的网格资源位置信息。(3)社区管理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按照请求资源的分类属性找到其所属的社区,将资源请求转发给该社区管理节点,在该社区节点内进行资源查找。(4)社区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在本地虚拟组织的索引服务中查找,如果找到满足请求的资源,则产生一个带有资源地址信息的查询结果result agent,返回给资源请求发起者。教育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文本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无法对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标引和发现,而元数据通过对资源类型的描述,只要用户在资源检索时对资源类型进行限定即可发现。因特网上存在大量教育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没法提供一个质量评估机制。而这正是教育元数据的一个特征,通过提供教育资源使用者的评估来反映不同资源之间的质量差异,有助于用户发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网格系统中,资源节点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为了保证服务的可用性,进行有效资源查找时必须考虑系统中节点的动态变化。该模型采用教育元数据规范来描述教育资源,使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结合agent的自治性、智能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资源发现效率和资源质量、良好的动态性和扩展性,基于类别的虚拟社区划分,使得资源发现限定在所属社区范围内,缩小了搜索空间,减少了资源发现的响应时间,提高了资源发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贺小扬.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发现机制[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9):48-50. 

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教育实践表明,“班班通”工程能否发挥效益和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3级管理,地方具有较为宽松的教材选择、开发和使用权利,造成了各地区和学校每年所用的教材版本都不相同;同时教材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不是某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传统的资源库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教材的多样性需求,因此,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共用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心和热点。为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区的做法是努力做到“三变”,力促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变网上资源为校本资源

面对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如何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加工、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别人的教育资源只是一个脚本,网上下载的教育资源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只有念好“和”、“时”、“效”三字经,才能真正融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而上升为教育智慧。

在对网上资源进行改造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演绎出自己的个性与功底,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生命课堂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的情况下,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对下载资源进行整合、排序、删减、增加、变化,打上鲜明个性的烙印,将那些旧的、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调整,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体现出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可接受性,真正将线性播放的“呈现/表现”型资源转变为网状交接的“人机互动”型资源,由面向教师“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转变为面向学生“以学为主”学习型资源,由离散的素材型资源转变为结构化的主题资源单元, 由难以调整的课件转变为素材和积件,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需要,为师生提供最急需、最实用、最便捷、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成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资源,成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资源。

二、变人力资源为教育资源

互联网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互联”、人的智慧的“互联”,“人”是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将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我区开通了教育资源网,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倡导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创造者的理念,突破了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的资源库模式。

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坚持有重点、分层次对辖区内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以赛促培,以考促培,以培促用,使教师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PowerPoint2007、Flash8.0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及教学设计技术,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二是按照教学科研资源开发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将人员、资金、设备、信息资源有机地组合,形成最佳的开发系统。每位教师在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与资源建设中,既能够彰显个性,又具备合作精神,形成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团结友善,充满活力的资源建设学习、科研共同体;三是借助博客搭建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通过设置名师、教学日志等栏目,使不断加入的教师得到自信心和激励感,让他们在互勉、平等、民主、自由的交往氛围中,不断地反思、学习、交流、合作、共享,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激发,使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资源建设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区域内不同学科的优质资源库在短期内很快建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达到了最大化。

三、变自制资源为共享资源

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性机制。共建比共享的难度更大,目前共识还不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协调和更多的支持,在共建中我们注重建好四个机制。

一是激励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注重实效、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先进单位(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制度,激励机制推进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对长期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加入到区域资源库中;同时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竞赛活动,对引进的师生教育资源给予奖励。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各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师生的创意、经验、作品提供一个向同行学习、展示、交流和提高的舞台。

二是月报机制。对学校上传的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周周展示、月月汇总”制度,每月对建设方面的典型经验进行网上交流,对先进及时表扬,以点带面,提高学校、师生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第5篇

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且能够被教育主体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不受限制地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现实中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在被教育主体认识并加以开发之后,才能够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切违背事实或主观臆造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还会产生消极和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是有利于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相关要素。由于开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有效地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因此,只能是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要素,才可以列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畴。第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是经过教育主体的开发利用之后才能得以显现和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没有被开发利用之前,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会有如何影响,其价值只能算是一种潜在价值。当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之后,才可能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产生出积极影响。而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观念是否正确、方式是否得当,决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和影响程度。

第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实现的。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其本身不会自发地产生任何作用。开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能被教育活动所利用,只有当教育资源被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可能产生作用,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实现载体,离开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在价值就无法得以实现。

第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指的是一切能被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不管是什么样的资源,只要是能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且能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作用,都可以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其中既可以是各种物质性资源,如人、财、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资源,如文化、道德、价值等精神资源;既可以是正面的、起着积极引导作用的资源,也可以是反面的、起着警示作用的资源。一切的选择和利用均取决于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需要而定,并不是一成不变。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1.阶级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阶级性是由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党或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对其社会成员实施的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活动,必然反映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阶级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特征。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是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又为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服务,自然也就体现着教育主体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同时,在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解释时,同样也体现着教育主体的阶级意志和价值取向,这些均决定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然具有着强烈的阶级性。

2.实践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的特性。首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现实中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既产生于实践,又存在于实践。其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是为实践服务,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最终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始至终寓于实践之中。离开了实践的教育资源属于臆造的资源,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差异性特征会表现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心理及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质。源于实践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一例外地与这些民族特质密切关联,成为一些民族特质的重要载体,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会因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特点,这种民族性的差异性特点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4.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在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可供选择和开发利用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着区域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一些区域特有的教育资源。这种地域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种地域“特产”,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与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地域习俗等有关,也可能与民族有关,但都是当地人民所熟悉的、能够激发起内心情感的教育资源,有着自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比较适合于当地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具体实践中,应认识到地域性教育资源的优势,立足本地,开发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5.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现实中可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样,范围广泛。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可以看出,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各种教育资源,无论什么形态,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类历史上的创造发明,等等,只要是能被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利用,且能对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产生积极促进作用,都可以开发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谓是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

6.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丰富,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人类的教育活动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体现着教育的时代性,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同样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中心任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不能墨守成规,脱离时代,应根据时展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发出体现着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资源,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贴近社会实际,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更有利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

1.政策性原则

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所遵循的政策性原则体现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的遵守等方面。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着民族工作的相关性质。“民族、宗教无小事”,凡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谨慎对待,严格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这是民族工作的纪律和政策要求。既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且又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需要反映出民族政策的导向,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有效落实服务。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受到民族政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有悖于民族政策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甚至会影响到民族感情和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还要执行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精神。由于正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所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中,不能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能,应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资源共享、融为一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需要遵循的政策原则。

2.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就是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有要素的相关内容和信息都必须是真实、有据的,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体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真实性具有以下表现:其一,所选的教育资源是真实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是有据可查的,而非臆想和虚造的。其二,对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解释是真实的。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对所有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解释应充分尊重历史事实、民族习惯和等客观因素,力求真实地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原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不能用个人的主观想象或猜测去随意夸大或贬低,更不能曲解、甚至虚构内容和相关信息,贻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是可信的基础,可信又是说服和实现教育预期的基础,惟有真实才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与民族习惯有关又与相联,还会遇到民族崇拜或民族禁忌等方面的敏感事项,非常讲究政策性、原则性和真实性,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差错。某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哪怕只有1%的差错,就可能会招致教育对象对整体质疑、失信甚至排斥,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因此而挫伤民族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对立,出现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把真实性理解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命线,一点都不能算是夸张。

3.典型性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的历史,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不加选择地将所有的各种信息都运用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仅会显得有些过于浩瀚、繁杂,而且还可能会分散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对民族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根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更顺利地实现教育预期,从代表性、示范性、影响性、教育性和感召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那些具有榜样、激励、导向或警示作用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教育资源,在充分尊重教育资源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地深度挖掘、系统整理、丰富内容,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形式和手段,综合利用,发挥其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典型性还要求所选择的教育资源一定是在当地或某一民族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典型事件或人物。由于是本民族或当地流传已久、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资源,教育对象会觉得自然、亲近、可信,更容易接受,能使人产生见贤思齐的感觉,这样的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更大、更强。在强调正面典型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有必要适度地利用一些反面典型的教育资源,对反面典型的剖析,具有着正面教育不能替代的警示作用,同样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可采用的有效形式。

4.导向性原则

资源是客观存在的,选择什么作为教育资源,则会因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向的不同而选择不同信息指向的教育资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导向性是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任务、内容、目的、方向等特征的具体体现,反映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突出的主题、彰显的内容和倡导的方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预期目的,决定了其教育资源的政治方向、选择标准和纪律规范,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具有引导、培育和不断强化社会成员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的导向作用。

5.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是一个动态地、不断发掘和完善的过程,应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时代性。其一,应根据新的发现,及时发掘和补充新的教育资源,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内容、信息更全面、更完善;其二,对已有的教育资源要及时地整理、更新和充实,使之更完整、更具时代性、更能彰显时代主题;其三,要不断提升开发利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展示形式和技术手段,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更易于向人们传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承载的各类信息。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创新能给予工作新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还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和需要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新,必须符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阶级性、民族性等特征,必须严格遵循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政策性、真实性等原则。不能假借创新的名义而主观臆造出一些有违客观实在的所谓新资源,更不可为追求花样噱头而不讲原则和纪律,这样的创新是不负责任的伪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更好地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更好地实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预期,这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的落脚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