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管理概念

教育管理概念

教育管理概念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第1篇

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现实空间”,而且,又将进入并“漫游”在一个神秘浩瀚而又虚无缥缈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被叫做“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我国又称之为“在线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由数字化数据构成的思维和信息的虚拟世界,它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概念图;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课程。该课程要求在完成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要求学生具有相关财务与管理的综合技能。同时,财务管理知识面广,涉及的财务原理较多、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较多的公式化等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或者变弱。由其是在三本院校中该种现象更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分析现阶段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概念图的基本思想探讨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以概念图思想展示财务管理教与学的应用。

一、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记忆模糊,未达到熟知

财务管理的知识面较广,相关概念也相对多而杂,课堂上授课教师一再强调理解再理解,但学生并不能完全懂得什么是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死记、硬记为主,上课也就成为了速记员,尤其到期末考试,更是以死背作为考试的条件。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相反更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生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基本条件。

2.所授内容较多,连贯性较弱

财务管理涵盖的内容较多,从框架上来看具有关联性,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每部分的知识内容还包括深度知识的学习,或者有的内容在其他的知识中也存在,但所表示的经济内容不同。由于财务管理内容的这种特点,本身可以相关联的知识反而容易给学生带来混淆,时常学生会分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哪部分的知识,而削弱了财务管理内容的连贯性。

3.公式较多,不易记忆

财务管理不仅所授内容多,在每个学习部分中都会有繁琐的公式并存,这是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又一大难题。学生多以“背”为主要记忆手段,繁琐的公式只能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繁杂性,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在学到新的公式时都会有负面的情绪产生。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运用效果不强

现阶段,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讲授外,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模块,或是配有相关的上机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巩固,加强所授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但此授课内容多半以例题与简单分析为主,未达到实践的主要目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对改善财务管理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引用概念图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概念图的基本思想

概念图是由英文Concept map翻译而来,由美国康奈儿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诺瓦克教授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连接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连线和连接词是概念图三个基本的组成结构,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则是概念图的4个基本图表特征。其中:

(1)概念。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

(2)命题。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

(3)交叉连接。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相互关系;

(4)层级结构。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通常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到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其下面。

该理论基本思想就是借用概念图的4个基本图表特征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认知,以通过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加强记忆与理解应用。因此,主要借鉴概念图的4个基本图表特征运用于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加强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并为实践教学奠定应用基础。

三、概念图在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通过层级结构展示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

财务管理由于知识面广,相关概念的记忆就比较多,引用概念图中的层级结构基本图表特征,能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现以财务管理概念为例说明(如图1)。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

图1 财务管理概念展示

2.通过交叉连接展示财务管理内容链接

财务管理框架内容具有连贯性,但内容较多,往往会学生忽略内容的连贯性,学习中存在困难,现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展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连的交叉知识(如图2)。

图2 货币时间价值交叉知识展示

3.通过概念与命题展示相关公式

财务管理内容中涉及的公式较多,相似的公式也比较多,现以货币时间价值公式为例,展示货币时间价值中的相关公式(如图3)。

图3 货币时间价值基本概念与名词展示

4.通过概念图规律理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引入概念图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有效的掌握所授内容,在计算机财务管理中也可根据概念图的4个基本图表特征将授课的步骤与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知识串连,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块,既可掌握操作步骤,又可加深相关理论应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不断采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引用概念图的基本思想拟改变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财务管理教学效果,同时,本文也是《概念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概念图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性形成阶段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磊.概念图策略下的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3(11):48-49.

[2]宗声.新建本科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消费电子,2013(8):120.

[3]于生生,王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刍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1-72.

[4]陆,概念图评价研究述评[J].嘉兴学院学报,2013(11):61-66.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概念图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批准号:GH13512)研究成果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微博;微型学习资源;概念图;微群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00603

0 引言

微博自创始以来,鉴于其自身的众多优点而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们正在探索微博的各种应用市场,其中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微博在教育中应用的学术论文在陆续发表,关于微博在教育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也逐步明晰,其中微博教育应用中的碎片化信息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微博140个字的限制,学习内容的表达带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不能整体地呈现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这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系统建构。

1 利用微博微群功能实现微型学习资源的组织

1.1 概念图在知识组织和呈现方面的优势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下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1]。它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JosePh,D.Novak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提出的,自兴起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概念图是个有层次的意义网络,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诺瓦克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将认知结构的组织方式具体化为概念命题层次网络图模式,它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概念,并在各个概念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然后用具体的知识或事实充实相应的概念[2]。概念图对于知识的组织和呈现符合人的认知结构,概念图中的每个概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又有层级递进关系。

1.2 利用微群功能实现碎片化学习资源之间的联结

微群,就是微博群的简称,是在微博的基础上加入了“群”的概念。微群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们,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地进行参与和交流[3]。在微群中,可以创建、查看和管理话题,同时话题形式又建立了碎片化学习资源之间的联结。微群中有多种内容标签:发言、话题、微盘等,点击“发言”标签可以查看自己的所有发言,“话题”标签可以查看群内的所有话题,“微盘”可以查看微群里共享的资源,通过这些标签,群主可以有效地管理群内的资源。微群中还有一个群内话题模块,显示群内的所有话题名称及对应的话题数目,该模块使所有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按话题查看和获取所需资源,相关的碎片化内容都通过相应话题的形式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微博呈现的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

基于微博的微群和话题功能,借助概念图工具来设计和组织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对于解决微博碎片化信息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旅游英语词汇每日学》微型学习资源设计

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特点[4]:一方面,他们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现实目标指向性;另一方面,在易受干扰的环境中所进行的片断化学习,也多以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实用学习目标为主。旅游英语词汇是成年学习者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的,因此,《旅游英语词汇每日学》微型学习资源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学习者,因此对于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求是其实用性要比较强,能快速解决成人学习者的问题。

2.1 旅游英语词汇概念图

旅游相关词汇有很多,在此,以旅游英语词汇“trip”为例来组织学习内容,与“trip”相关的内容分为“vehicle”、“gourmet”、“attractions”、“accommodation”、“formalities”五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vehicle”包括“plane”、“train”等)。知识单元及其内容确定后,可以使用概念图工具画出《旅游英语词汇每日学》的学习内容概念图,如图1所示。

3.2 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的试用

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制作并后,作者邀请了5位同学加入微群,进行了试用体验。随后进行了个人访谈,主要收集大家关于基于概念图和微群话题功能设计与组织微博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对于解决微博碎片化信息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有无帮助的看法,以及对这种设计方案的意见。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表达了自己的直观感受,表明了喜欢与否的态度,并提出了期望和建议。访谈结束后对受访者的回答进行了汇总分析,总体来说大家对该设计方案还是肯定的,认为概念图结合微群话题功能建立了微型学习资源之间的有效联结,有利于碎片化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受访者认

为以话题方式微博给人“限制感”。笔者认为随着微博平台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可以进一步对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进行探讨。

4 结语

微博发展如火如荼,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微博在教育应用中的碎片化资源组织与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究,尝试利用概念图工具和微博的微群功能设计与组织适合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微博在教育应用中碎片化学习资源的组织问题。本文中没有对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做实证研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璐琦.概念图的制作及其教学价值[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 (12).

[2] 王大平,李建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4(6).

[3] 互动百科.微群[EB/OL].http:///wiki/%E5%BE%AE%E7%BE%A4.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文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准确的概念,清晰而深入的研究将无从谈起。明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明晰的研究生质量文化概念能为我们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前提。在查阅的文献中,学者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研究时,大多没有对它进行完整的定义,对它的真正内涵只是停留在一种模糊理解的层面。但是,在没有给予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的研究,往往都是禁不住推敲的。

因此,本文先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出发,从而进一步探究出研究生质量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进入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和主要任务,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虽然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却未真正取得一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认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

(一)质量

要准确认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含义,首先要把握好“质量”这个概念。目前,对“质量”较公认的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提出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或者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1]其中“实体”包括产品、服务、活动、组织和个人,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而实体满足“需要”的特性通常表现为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周到性等等,他们是质量实体内在的固有特性,通过满足顾客需要,使顾客和生产者沟通,也使人们对实体质量衡量标准的确立有了真正客观依据。这一定义揭示了“质量”的内在本质,被认同度较高。[2]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即定的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这一提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范畴进行外延上的界定,避免了人们在探讨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时忽视了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造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其定义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学说:“科研创新说”、“层次模型说”、“三维度说”、“两种质量说”、“狭义广义说”、“系统质量说”、“需求说”、“综合说”、“学位论文说”等多种概念界定,这些概念界定视角和观点可能大不相同,但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提高质量为目的。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代表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研究生教育质量定义的代表性描述

学位论文说(张升堂)其最为直接的评价标准就是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3]

两种质量说(石邦宏)是指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和毕业研究生质量。[4]

狭义广义说(袁本涛)是指学位论文质量(狭义)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广义)。[5]

系统质量说(孙健)指研究生培养质量(微观)和结构质量(宏观),即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结构适应社会的需求。[6]

综合说(许克毅等)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其概念界定应涵盖研究生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即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7](吴苏芳)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囊括了研究生教育所有的功能和活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其主要标志。[8]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我们发现,在不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学者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各抒己见。但笔者较认同综合说,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定义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把握住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整体质量,具有一定理论和借鉴价值。

综合上述我们所有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知识、社会服务等方面满足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它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提供的社会服务质量,还包括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导师队伍质量、课程质量、管理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研究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最高层次是通过营造组织文化、影响成员思想与行为来达成组织目标。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领域的现状而言,大多数培养单位都十分注重从研究生招生到研究生毕业各个环节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这些规章制度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对文化这一内生性要素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缺乏持久动力、自我诉求和自律,未能从“源头”上完全解决质量提升的根本问题。

因此,笔者尝试从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其深刻内涵,以期为研究生质量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一)文化

1871年,英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科学概念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9]泰勒把这个划时代的定义从精神层面对文化进行了描述。

《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性的总和”。

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在其《当代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认识和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断面总是表现为物质化或形态化的形式,即表现为特定历史时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10]

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认识、界定文化概念。但是总结发现,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之间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从不同的侧重面谈论而。从文化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总体了解其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对文化的概念总结如下: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构成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一般来说,哲学家在从事文化研究时,所指的文化一般为精神方面的文化。本文研究涉及文化时,指的是广义范围的文化。

(二)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质量和文化的相加,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源于对质量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起源于工商业界。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采用价廉质次的倾销策略己难以取胜,能够制胜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产品与服务的优良质量。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中,人们才会把其作为一种共同性的价值观念,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在个性、社会背景、素质等很多方面都会有着天壤之别,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让诸多复杂的个体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意识的整体。

因此,质量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从而使人们产生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在质量文化所形成的氛围中,人们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而产生自我激励的动因,为实现质量改进目标而努力工作。[11]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对于高教育质量文化有过探究。

如唐大光认为:高校教育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质量管理经验的结晶[12]”。

唐华生教授认为“大学质量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软件”的总和”。

国内学者蒋友梅认为“大学组织内部的质量文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多重文化作用下的动态结构”。

董立平认为大学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层质量文化、行为层质量文化、制度层质量文化和道德(精神)层质量文化[13]。

张蓓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15]。

孟现志认为从高校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文化类似于一个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组成的同心圆。其最外层是由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制度文化,最内层则是高校质量管理的精神文化。江新华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应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14]。

从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研究中,笔者对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做了以下定义: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是研究生教育参与者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涉及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制度建设以及质量行为规范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它不仅是一种内隐的文化,即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质量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对质量观念、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行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而且它还可以把已内化的文化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为外显的文化。从内容上它包括质量价值观、质量管理哲学、质量伦理道德、校园文化、以及质量参与者。从层次上包括物质层质量文化、制度层质量文化、行为层质量文化和精神层质量文化,其中前三种质量文化层属于有形的,而精神层质量文化则是无形的。其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列的阶梯逻辑模型图1来表示:

图1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形成过程的阶梯模型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的结构

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存在,根据文化的层次结构。我们把研究生质量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层质量文化、制度层质量文化和精神(道德)层质量文化。我们把其结构用金字塔模型来体现,如图2所示:

图2研究生教育质量结构的金字塔模型

1、物质层质量文化。物质层面是研究教育质量文化的基础性层面,构成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金字塔的基座。它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质量文化。如带有文化色彩的研究生教育工作环境、学校环境、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服务质量形象,管理技巧、教育教学技巧、环境质量等。他是一种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实际存在的具有广博的、自然的、深邃的质量文化,从而使大学生感受一种美妙、高雅的文化气息。

2、行为层质量文化。它既受制度层质量文化的引导又受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制约,突出表现在高等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作风与行为准则方面。例如各高等学校的校训就是其行为层质量文化要求的突出体现。此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科研中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教风和学风,行政人员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的原则等等,这些都是行为层质量文化的具体体现。行为层质量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高校具体的质量管理活动的行为方式和内容得以规范,使管理工作更加容易进行。

3、制度层质量文化。是指在开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特色制度、道德规范和教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控制研究生质量的制度文化。它包括各研究生组织内部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质量规章制度、质量标准、评估指标体系等。

4、精神层质量文化。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的灵魂层。其中德是指内心的信念、品质和立身的依据;道是指所应遵循的规律规则和途径等。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设计的质量观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应是“依于德、据于道”。道德层作为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应共同信守的质量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观、质量信念和职业道德等,实际上就是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它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结构中的最深层,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组织中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价值观、质量精神来表现,是质量文化的源泉。

结语

质量文化是推动培养单位质量建设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顶层,研究生教育在承载历史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它使所有研究生教育参与者凝聚在一起,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激发参与者内心的质量需求,并在行动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邓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

[3]张升堂等.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评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0,(1).

[4]石邦宏等.市场约束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

[5]袁本涛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6]孙健.论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质量观[J].江苏高教,2011(5).

[7]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_宏观层面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5):58-63.

[8]吴苏芳,王云兰,张丽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6,(5):155-157.

[9]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页.

[10]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

[11]郝美玲.质量文化视角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2]唐大光.高校质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23-27.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院校锁培养的大学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矛盾的发展之下,人本教育理念的概念被提出来。这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全面,学生的潜力能够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在大学教育中开展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二、人本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

所谓人本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提倡人人平等,以学生本身知识的增长作为目的。这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方主要是抛开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实行个体化教学。

(二)人本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离不开教育,而传统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进行人本主义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不断重视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教育也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人本教育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被更加的重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被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出来,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人本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改变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阻碍了大学生思想的升华,对大学生的管理过于死板,违背了大学应该是纪律性和自由相统一的学术圣地这一概念。人本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大学要把学生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学风逐渐放开。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升,将学生的实践性不断加强。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加强实践性教学。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张扬个性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经过正确的引导,最终能够转变为其内在的素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要逐步实现平等化。大学教育不能延续高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不能是传统的从上往下的灌输式教学,而要引导学生重视学术性探讨,转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交流关系。

(二)改变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手段

当前社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因此以往传统的古旧的大学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对学生进行威胁,进行恐吓等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扬学生特有的创造性和活力,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但不能打压,还要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发挥出来。

人本教育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学生的性格、感情和态度入手。因此,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消除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恐惧感和敬畏感,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出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做到因材施教。

(三)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其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其首要的条件。站在大学教育管理的角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独有的意识和思想,根据个人的特性,帮助其树立独有的优势,培养学生个人充满竞争力的特点。同时,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又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正视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力争做到不歧视不轻视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很快的正确的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极力发展自己特长的同时,也尽量的将自己的短处所规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真正的人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