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改制;高职;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伴随着我国铁路总公司的建立,铁路货运改革不断深入进行。铁路货运工作从传统的“站段”模式进入到了以货运营销为中心的独立经营模式。当前,货运部门从车务段、车站“以行车安全为中心”的体制模式中独立出来,是一次体制变革的历史性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做为为铁路建设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铁道高职院校,为适应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新形势,迫切需要进行《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解决了理论层面上困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得到高职教育者和企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同。我校已经完成的《货运》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货运》课程的原改革方案基本上是套用了国内高职其他课程改革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补”,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另外,在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新形势下,铁路货运工作的体制与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货运》课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新一轮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其中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体现高职教育的属性和特色,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高职学生所学与所用的差距缩小乃至消除,符合铁路改制后对《铁路货运组织》(以下简称《货运》课程的基本要求,保证实现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课程内容开发的总体思路

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铁路货运员从事的相关工作及其所应用的专业知识。根据项目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其课程内容开发主要依据铁路货运员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

1.课程的总体结构

项目课程开发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工作项目,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模块组成。项目和模块的设置一般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和模块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项目和模块均应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训练和学习结果评价等,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开发原则和“一般——特殊”的策略。

2.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主线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设计课程内容。《货运》课程的逻辑主线是货物装载加固及其相关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三、课程内容开发的案例

例如:由几种典型的普通货物装载加固开始,以具体货物为例学习货物装载相关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货物装载的基本要求、车种车型与车辆的结构、加固方法与加固材料的使用,熟悉相关货运规章。

其内容包括对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训练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具体见《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开发案例》(表1)所示。

四、课程教材开发总体设计

教材的形式采用活页式教材,每个项目为一个单元,每个任务为一个小节,各单元和小节间均可分解为独立部分。教材以各种类货物为载体,所列货物均是铁路运输中的典型货物。这样的好处是可根据货物种类变化增加典型货物数量,或根据某铁路局管内运输货物种类的不同来调整典型货物种类,形式上灵活方便。

五、新旧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基础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广泛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教师的支持。教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也是具体的实践者。教师如果缺乏贯彻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意识、参与能力和素质,即便设计再完美的课程,也无法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目标也无从得以实现。教育部明确指出:“师范院校与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理应按照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课程质量关乎师资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培养与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密不可分。基于培养合乎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的需要,创新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价值理念,其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人为本、综合化和现代化等特点。

(1)实现课程功能转变。改变以往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使其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培育合作精神,打破传统的以升学取向和精英主义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2)新课改对现行课程结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了致力于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和科学素养的课程,综合实践和科学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新课改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注重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像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类活动等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独特作用,逐渐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3)课程内容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以及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特点,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和时展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增加与终身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内容。新课改视域下的课程体系力争体现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能切实有效地反映当代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传统课程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状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价值理念,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

1.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培育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它纠正了以往教育课程偏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良好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新课程改革确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等师范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它不仅要求高等师范教育所培养和培训的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在未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能有效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便全面推进实施新课程改革。

2.新课程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

新课程具有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它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所特有的难、繁、偏、旧等现状,增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时展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新课程内容上的变化要求高等师范类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不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将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付诸实施。

3.新课程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向,改变了过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权威,以单向“灌输式”教学为主的弊病,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基于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知识的传授是基于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习过程不再像以往那样枯燥乏味而成为具有愉悦感的体验过程。

三、新课程视野下的高等师范课程改革与创新

作为新课改的关键和核心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其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其在培养综合性人才、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教学内容适应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课程目标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灵魂。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只有确立合理、有效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践行其教育使命。

在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课程价值取向是其最核心的基本要素。换而言之,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结构特点、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合理的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价值观,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教育创新与改革至关重要。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围绕“育师”、以学生发展的内在线索和逻辑来构建其课程目标及其价值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就要根据高等师范教育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积极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2.课程内容要求统筹结合学生生活、

社会和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结构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淡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确保学生能得以全面、均衡、自由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贯彻新课改教育理念,创新和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理念,培育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高等师范类课程体系,加强综合性课程、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建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权重,让学生接触和体验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使其向基础性强的通识教育方向发展。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点,并区别于其他教育职业的重要标志。

3.课程设置要求多样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高等师范院校应在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化调整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1)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重。课程的综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增加高等师范综合性课程,不是将传统分科专业简单拼凑起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具有单一学科特征的知识体系。如有的学校开设了“大综合文科教育课程”“大综合理科教育课程”,前者将现有历史、教育、语文和政教融合在一起,后者则将数、理、化等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有的学校在大一、大二时期开设综合性课程,到了大三、大四再开始分科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强化专业学习等,在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同时,又不放松其专业学习和训练。

(2)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情感、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提高与学生人文素养相关专业课程的权重。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师要想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也必须养成高尚的道德风貌。通过增设一些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通识教育课程,辅之以教师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促使其走上教师岗位后,再用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影响中小学生。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改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基于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发其学习热情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对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教学结果,同时更应该关注其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其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其学习过程;既要关注课程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知识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发展。课程评价应从统筹专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高等师范院校应着手建立多元的、开放性的、科学的、动态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创新与新课程改革的对接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只有实现两者的成功对接,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全面有效实施成为可能,才能为中小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而有效发挥新课程改革之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前言

分析当前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组织方面强调其完整性,过分强调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留在概念层次,以专业发展为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形式仍未落实;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内容陈旧,学生在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用场,缺乏可持续发展,学生不受企业欢迎。这也与高职课程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关,高职教育应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必须与时俱进。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对课程概念进行认定,对课程综合规划,课程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首先要对课程主体思路清晰,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却缺乏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弊端,要解决这种思想就必须转变观念,逐渐弱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统的能力和素质,知识的培养。只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改革所有相关的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作业和考试,甚至包括管理。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选择课程内容,职业活动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从学习到实践工作过程。

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是面向职业,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立足于社会,岗位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制定高职课程目标时就必须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的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通过研究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系统,而不能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按照科学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制定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课程建设必须注重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须重视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和综合规划的目标。除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构,还应注意改善内部和外部培训的实践条件,开展先进的课程目标培训,建立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三、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根据职业的需要,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应将内容知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教育都包含在内。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战场的作用。目前,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是适应行业,职位需求,主要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对各种专业的深入研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标准的指导方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践能力的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符合该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技术要求,而且具备一般职业能力,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也有相应的职业岗位转换能力,对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课程内容的改革

改革不仅要重视传统课程内容,而且重视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高职课程开发要不断根据情况和专业发展调整。新课程的设计、开发,一定要根据产业需要来定,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各个过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情境,和用人单位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所需的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在实践教学环节,也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实际生产,生产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积极采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老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系统等各种单元都要转变观念。课程改革要有整体观,全局观,根据各专业不同的职业特点,规划课程改革。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实践者,是课程改革主体,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专业基础扎实将会使高职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

[2]李晓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

[3]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3.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日本;韩国;课程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ses respectively some basic questions of America, Japan, Korea about a series of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1980s,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ree curriculum reform,and analyses the world of curriculum reform trend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ur ongoing basi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the USA;Japan;South Korea;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01-02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作为教育水平较为领先的三个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对本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做出一系列的改革。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5年开始着手制定《美国2061计划》,并由此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1998年6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同年12月,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由此,日本开始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韩国教育部在1997年12月30日告示,确定了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以此拉开了韩国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大幕。在这一系列的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美、日、韩三国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都表现出了较为独特的特征,比较和梳理这些特征对于看清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课程改革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1 美、日、韩三国课程改革特征比较

1.1 课程目标改革:重视基本学习能力的同时闪现人性的光辉。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著名的科学研究团体之一,它在认真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成效后认为,进入80年代的美国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既低于国际的一般标准,也未达到美国自己的教育标准。如此下去,美国的教育质量将急剧下滑,美国的人才将很难达到与别国人才竞争的能力,美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将极度锐减。为此,该学会于1985年开始着手制定《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指出,未来的社会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学习科学的基本规律是比记忆简单的结论和知识的细枝末节更加重要。因此,正规的学校教育应当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从该计划所蕴含的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重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是美国课程目标中较为突出和着重的地方。美国正在逐步调整教育课程目标,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上来,提高本国人才的基本素质,以此达到强国的目的。

自8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就针对日本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贯彻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尊重文化和传统。80年代中期,临时教育审议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应向尊重个性、营造"宽松时间"的方向改革;充实个性教育。 从这时的日本的课程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发现,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人性,以使学生能够主动灵活地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化、信息化社会。

韩国教育部在1997年12月30日告示,确定了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由此拉开了韩国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大幕。此次课改基本方向是培养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的富有创造性的韩国人。改革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此次课程改革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教育体制变化和急剧的社会变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强调培养人才的健全人性与创造性的目标是此次课程改革目标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美、日、韩三国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育与亚洲国家教育的一些区别。美国一直自诩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因此,一直以来都崇尚自由、民主的教育,培养自由个性的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课程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需要,所以,美国正逐步扭转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基本的科研能力,重视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相反,日本和韩国却将课程培养目标转变成培养富有个性的人和创造性的人,强调重视个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各国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调整课程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都是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想要达到什么目标,那么,教育课程目标就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但是无论怎样的课程目标,各国都特别强调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优良品德等等。并且,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人性的发掘和尊重,培养健全的人性也是大多数国家课程目标所提倡和采取的。

1.2 课程结构改革:稳中有变出新意。美国自80年代以来,学校课程的改革一直致力于学科秩序的整倾,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把它们作为"核心课程",并制定这些核心课程的全国标准。美国希望以此一改过去地方分权制的课程设置及重视选修课不重视必修课和基本学科的课程设置状况。以此,美国想通过调整课程结构设置达到课改的目标,改变美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从而实现对本国国民基础学习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的培育,以便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美国科学技术世界领先的霸主地位。

日本在这次改革中,重新构建和调整了课程结构和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将原有的由学科、道德、特别活动构成的"三板块",变为"四板块",即学科(基本学科领域)、道德(培养儿童道德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活动(培养儿童适应集体、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活动)、综合学习(体验型、问题解决型的学习活动),并且强调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沟通。

新开设的"综合学习时间"在小学阶段平均每周3个课时,初中阶段平均每周23个课时,高中阶段平均每周36个课时。"综合学习时间"在中小学总课时当中所占比例在10%左右。

日本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综合学习是这次课改的特色之处。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 里进行独立学习、自主发现,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韩国教育课程的构成,主要以国民共同基本教育课程为主辅之以高中选修中心的教育课程。韩国的小学很少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并竭尽全力肯定赞扬孩子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孩子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韩国中学采用的是教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获取必要的知识的指导性教学法。让学生自己筛选真正的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认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某种权威。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脑袋去创造出更新的知识,以推动社会进步。韩国的大学更是重视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大量参加研究工作的机会。例如,首尔大学的每个系和每个跨系实验室都向本科学生开放,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允许学生介入。

结合美、日、韩三国课程结构的调整来看,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三国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趋于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有关改革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调整。当然,课程结构的局部调整也是很有新意和必要的,也是必须得到重视的。在调整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化、科学化的同时,三个国家都注重了各类课程的合理结合,力求保证本国的课程结构均衡化,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1.3 课程内容改革:基础和深度并重,科学和方法看齐。在《美国2061计划》中可以看出美国课程改革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思想。报告中指出,研究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思想,确立21世纪美国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确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技能。这些基础知识、观念和技能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以及科技关联,学生应当具有的科学的观念和态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日本教育审议会指出,学校课程是一个整体,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努力使不同的课程类型相互融合和沟通。本次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的特色表现为设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并采用直接体验和活动学习方式,加强了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了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整体教育效果。

韩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为了使教育课程内容的数量和水平适当化合理化, 使学习更有深度, 设置了不同水平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考虑到学生在能力、个性、需要、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别, 为了使学生的个人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教授效果更加突出有效, 国语、数学、社会、科学、英语5个科目设置了不同水平的教育课程。

综合美、日、韩三国课程改革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以及科技关联,关注科学的观念和态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日本和韩国则关注体验和活动学习的内容,重视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总之,各国都在保证教育课程内容基础性的同时,适当追求深度,以应对日益发达的科技和时代前进的需求。并且,基础科学学科的重视与学习方法的强调也是其中显著的特色之处。

2 从美、日、韩三国课改管窥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2.1 始终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有着其独特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教育改革要以基础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强化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的进步与兴衰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是以此为导向。当然,课程改革也要杜绝夸大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盲目地无限夸大这种作用,使课程乃至教育背负太多的历史和社会重担也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育工作者要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课程在整个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课程如何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改革从某种程度上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具备这种观念,并把它置于国际间竞争的背景下去理解,才会使本国的教育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和谐统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发挥教育功能的核心手段,而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具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要求和特点,这也决定了课程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为了适应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和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具体来说,课程目标不仅要包括读、写、算基本技能,还应关注探究能力、捕捉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课程目标绝不可只片面地立足于某一点,而应当向多元转化,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才能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与80年代以前,一些国家设置课程目标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虑,忽略人性的因素相比,当今和未来的课程目标更关注课程对人性的培养,更强调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的意义。学校课程教育就是要通过学校生活的全部(不论是课程内学习还是课程外学习)关注孩子的人性与个性,使学生愉快地成长,满足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相互信赖和学习,使每一个人都切实感受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发展每个人独特的人性。因此,课程目标要注重多元化与人性化的和谐统一。

2.3 课程内容改革体现出重视基本学科与新兴学科的趋势。课程改革的目地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终身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日后能适应急剧变化的高科技社会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掌握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等基本学科将成为教育儿童面对未来世界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随着知识陈旧与更新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新水平。并且,为了培养具有深层次智力水平的人才,也需要把新兴学科和高、精、尖的学科内容纳入学校课程当中,增强反映科学技术最新成主和最新研究方法的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现代化气息更浓,时代感更强。因此,新时代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是要删减那些陈旧的或用处不大的知识,保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学科的内容,充实一些中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及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的新兴学科内容。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各国今后基础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将表现在:中小学课程将继续强调学术性科目,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小学课程内容愈趋现代化、时代化,课程内容设置趋于综合化。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郭雯霞.当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8)

[3] 孙启林.面向21世纪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1(4)

[4] 郝德永.战后英、美、日学校课程改革的比较分析[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4)

[5] 李协京.对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察[J].教育评论,2003(1)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云娟,陈辉.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