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86-03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1],[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均将它列入高技术领域,重点投资优先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设备的研发、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于那些经典的学科,也有别于生物医学和纯粹的工程学科。它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生物医学、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组建,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各有差异,导致长期以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医工结合不紧密、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现象[3]。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该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对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结合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差异,学校自身特色和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3]。从我校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分别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惯例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

(一)按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有专业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四大模块。除实践教学类课程外,每个模块又分别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育部所规定的本科专业所必须完成的基础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职业规划;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体育、大学英语等。作为民族院校,我校还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为主的特点,通识教育类课程还包括了理科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不同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均有开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

2.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所以此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基础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及其应用、医用传感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

3.专业类课程。由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就业方向的不同,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高校中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医疗仪器设计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生物信息学、生理系统建模、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物理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图像处理;远程医疗等。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以专业课程也十分丰富。

4.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上述课程的实验部分以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类课程主要有:电工实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医疗仪器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定的课程体系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电子信息和医疗仪器为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类课程、电子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类、医学设备类课程等模块[4][5]。

1.医学基础类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是医学与工程的结合,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目前,我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电生理技术、膜片钳原理与应用等。另外还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下列课程:免疫学、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等医学类课程。

2.电子技术类课程。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以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类课程为重要的工程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DSP技术、EDA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

3.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软件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

4.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医学成像原理等课程。

5.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医学信息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医学图像处理存储与传输、软件工程、软件系统课程设计、医学模式识别、医学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6.医学设备类课程。现代医疗仪器的品种和规格繁多,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其大体分为三类进行教学[1],[2]。(1)医学诊断技术设备。这是教学的重点,包括医学成像技术与设备,超声诊断设备,电生理检测、分析与监护设备,生化分析检验设备等课程。(2)现代物理治疗技术与设备。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们选择康复医学与设备为主要课程。(3)医用信息系统与设备。包括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视野,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智能仪器、虚拟仪器、仪器仪表课程设计等课程供学生选择。

上述分类实际上是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来划分的。这种分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的分类培养,也便于组织教学,对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重点有:推进通识教学,坚持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精简课内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实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内容其实就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上述要求,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1.按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专业课。针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学生按如下发展方向进行培养(培养类型):(1)临床工程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管理。(2)工程设计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工程设计和开发。(3)科学研究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开发工作。(4)医学信息管理型。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不同的培养类型,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1)对按第一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其设备管理、使用、维护等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系统解剖学、医疗仪器原理、医疗仪器检测技术、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设备管理学等专业课程。(2)对按第二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因而开设了生物医学电子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现代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医疗仪器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不同种类的医疗仪器专门课程。(3)对按第三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因而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模式识别、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脑电信号检测与处理等专业课程。(4)对按第四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和开发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

2.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结构的优化[6],[7]。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确定了“打牢基础、结合行业、注重工程、强调能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我们确立了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重要实验课程必须独立设课,组织专家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其次,以“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工程设计——现代技术、创新能力”为认知链条,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弱化和淡化单门课程实验教学,强化课程群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目标,我们将实验课分成4个模块:生物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模块、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模块、专业课程群和课程设计模块、工程设计和创新科研模块。

同时按实验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3个层次:(1)基础层次教学。包括生物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实验、工程技术相关基础课程实验两个模块,主要是认知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对理论课内容的实验再现;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指导,学生认知和验证。(2)提高层次教学。主要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其特点是独立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是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群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实验。(3)创新层次教学。主要是探索性的教学,其特点是强调工程设计、科研、第二课堂以及开放实验室等方面相互结合的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创新课题,也可以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负责答疑,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和验证。这种分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所示。三个层次的改革体现在:突出基础层次实验“厚”,提高层次实验“宽”,创新层次实验“深”。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专业实习、医疗仪器课程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电工实训等实践课程或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改革,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体系这个重要的指挥棒,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特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样也为学生指明了就业方向,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明确目标,将来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和重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创新,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近3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确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玉林.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John D.Enderle,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詹鹤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3-148.

[4]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4(29):104-106.

[5]周静,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1):10-11.

[6]贺秋丽,李如琦,陈斌,等.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41-145.

[7]吴效明,张莉莉,劳永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02):115-117.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 :面向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课?题:课题系河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GJJG037。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基层医疗的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城乡社区基层医务人才,笔者学校自2013年以来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现将学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如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要,新的培养目标应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培养能在城乡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实用特色,着重加强“三种意识”“三种能力”“三项技能”的培养。“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三种能力”即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卫生管理能力;“三项技能”即基本诊疗技术、基本护理技术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中,把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后分为四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对基础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农村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中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增设了适合工作实际的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城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等课程;增加中医学概论和预防医学学时,从而增强学生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深入学习。增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常用护理技术等实践课程,以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学等课程,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

二、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专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基础课理论教学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和专业课的需要,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关系的内容,整合、重组课程;实验课减少不必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则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突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增加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如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

三、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1+2模式。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问题或病案,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演示法、模拟法等方法开展教学,实施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见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卫生实践,熟悉城乡社区卫生环境和城乡社区医生的工作程序。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医疗卫生调研、健康咨询宣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三学年专业课教学以工作描述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重组教学内容,以患者来院诊疗的临床场景或病案分析方式导入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在仿真医院场景中,模拟临床医疗工作岗位,以“准医生”的角色与患者沟通,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分析,并作出初步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临床课以附属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现场教学,实行工学交替,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学校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加强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引进了标准化病人技术,强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操作练习。顶岗实习除在医院学习外,必须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习两周,了解城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学习城乡社区常见医疗问题的处理技巧,训练城乡社区卫生工作的各种能力,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在城乡社区胜任工作。

四、改革教学评价系统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为此制定出符合城乡社区临床医学专业的考核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大纲、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为导向,设计考核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理论考核内容加大了临床思维题和辨析题的比例,以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考核内容则加大了基本技能操作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删除以往验证性实验、实训的考核,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分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知识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各占50%比例)来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到课率、平时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进行。实践考核单列,并将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纳入毕业考试总成绩。成绩不合格者补考或重修。

五、改革成效

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学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对2013级740名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过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满意率为98%;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满意率为100%;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满意率为97%。经教学管理部门统计,学生各课程知识考核成绩及格率均达95%以上(以往各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均在80%左右),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率均达98%以上。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医院专家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调查,认为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由于医学教育的目标同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对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探索,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为城乡社区培养更多实用型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东民,张 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赵锡荣,程卫兵.农村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

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设想在本校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1.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四、建设内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2]袁学杰.高职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2607-2608.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 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全球性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承诺。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多 ,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12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尽快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等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 据调查,1985年九江地区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仅占医师总数的15%,全市每万农民 仅有医师1.09名。由于医学本科教育培养周期长,毕业以后学生难以"下得去",下去以 后也很难"留得住"。而医学专科教育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等特 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当成为面向城乡基层、有别于本科医学教育、具有一定 特色、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层次。

 面对广大农村对医师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全面分析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坚定了为农村 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决心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专教育新模式做贡献。这 一意愿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赞赏和支持,1986年12月卫生部正式确定我校为全国医专联系点。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1988年1月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指出办好医学专科教育对我国乃 至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人力问题都将提供有益的经验。

 二、破除"本科压缩版",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

 在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专科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 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为"本科压缩版";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医学专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它需要一往无前的 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10余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学专科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 成绩。

 ( 一)推出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为特色的医专教改模式

 1 . 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 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制定了人才规格四点要求和业务具 体培养要求40条。

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 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担负着为农 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师,以及为各级医院培养高级卫生辅助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培 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我们考虑到:①我国农村人 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农村为重点是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②迄今为止农村医 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③为县乡两级培养医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 可 能单靠本科教育来满足,应成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任务。而农村要实现初级卫生保 健,迫切需要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这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 2 . 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 (1)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 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 导论 (ICM) 等形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学生从医的兴趣。 

( 2 )进行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 (基地教学)

 学生学完内基、外总后,深入到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四个县医院,边上课、边讨论 、边实践,进行为期6~12周的临床现场教学。

 ( 3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 1991年3月,我校借鉴美国医学院校职业技能实验室的经验,考虑到基层医院的设备条 件,在国内率先创建服务于培养目标、门类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它包含 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技能室、手术技能室、妇产科技能室、眼耳鼻喉科技能室、检体诊断 技能室、护理技能室、临床检验诊断室、放射诊断室、心电诊断室、超声诊断室、手术闭路 电视电化教室等12个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条件。

 ( 4)引进标准化病人 (SP) 技术,强化诊断学基 本技能训练

 SP技术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先进方法。从1991 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和引进SP技术,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评估,SP技术的应用,经历了 三个阶段:即正常问诊与查体SP,重点问诊与查体SP,多站考试SP。经过8年的初步实践, 我校已在六届学生中使用SP教学,九届学生中使用SP评估。

 1992年,我校将《诊断学》正式改为《临床诊断学》,学时增至216学时。改革后的临 床诊断学涵盖了内、外、妇产、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将原来分散于诸 学科的诊断学内容集中和系统化。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与本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技能 训练的规范化。

 1995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率先开展了临床技能毕业综合多站考试。五年 的 成功实践表明了这种临床技能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 3 .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全方位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1)设置《预防医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保护和促进健康、疾 病预防、医疗卫生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 ( 2)新生入学时进行预防战略教育,其目的在于要求学一入校就明 确自己是为促进人民健康而学习,明白自己将成为实施"三级预防"的主体。

 ( 3)提高全校教师的预防战略思想,把预防战略教育贯彻到整个教 育过程中,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形成了临床医学 专业的全方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4)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在县卫生防疫站实习预防医学三周。

 ( 5)毕业理论考试改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综合考试。

 4 . 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相应编写了教材

 在课程结构上实行"三·一"制,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优化课 程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 ( 1)精减

 普通基础课 (生物、物理、化学) ,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 教学。

 ( 2)融合

 医学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融合成为《人体结构学》、《生理学》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基础》融合为《人体功能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融 合为《病原生物学》,加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 ( 3)重组

 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纵向联系,组织若干课题的联组教学 。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压缩教学时数,又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

 ( 4)增设

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急救医学》、《常用护理技 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 5 . 更新

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坚持以精减与高中阶段重复以及繁琐的内容,突出与临床紧密 联系的内容,兼顾与医学进展相关的内容为指导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卫生学》 改革为《预防医学》,《诊断学》改革为《临床诊断学》。

 ( 二)深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 科医生"。1994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分流30名学生,率先举办全 科医学教改试点班,继续探索医专教育改革。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全科医 生 属于初级保健医生,他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所有健康问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 体化、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在全科医学教改中采取如下措施:

 1 .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精神医学》、《康复医学》等,把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 旧学科改为面向社区强调预防保健的课程,如《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 幼保健》等。

 2 . 改革教学方法 入学后每隔一周安排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将基础学科的机能实验课改为以临床问题 为引导的小组讨论;选择和设计病案,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

 3 . 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人群健康检查和疾病筛 选,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活动。

 4 .选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安排一个月全科医学实习和三个月选修。

 ( 三)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育改革

 根据国内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现状和我校10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基础课和临 床 前期课 (如内基、外总) 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改革是我 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两加强一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于1996年秋实施了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医学教 育改革新方案 (简称'96教改新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如下:

 1 . 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别在学校和医院进行

 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前期课程;在医院学习阶段, 主要完成临床各主干学科课程和毕业生产实习。

 2 .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期间,增加100学时的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跨学科的综合讨论和 机能学科的联组实验

 这种教学在基础各学科的教学中期和后期进行,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促使他 们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以及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

 3 . 在医院学习阶段,实行临床各种轮转

 上午参加查房、病案讨论、见习手术、心电图、化验、放射检查等临床活动,模拟住院 医师,并组织开展一些临床常见问题的小讲课。下午进行临床各学科的系统理论教学,教学 方法主要采用以病案为基础的临床学科教学。

 4 . 在毕业临床实习阶段,安排两个月时间由学生选修各临床学科实习

 该项改革首届试点班临床教学基地为附属医院,学生今年已毕业。第二届试点班将临床 教学基地定为修水县医院,使教学活动与农村基层社区卫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 ( 四)改革招生制度和分配办法,逐步推行和完善"定向招生、定向 培养、定向分配"制度

 1986年我校为适应边远山区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采取招收老区班的形式,适当降低 分数线,毕业后回到所在乡卫生院工作。1987年开始,对九江市所属县 (区) 考生全部采取定向招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到部队、厂矿基层医院外,绝大多数回到所 在县乡工作。据调查,九江市所属10个县临床医学专业1987-1992年六届招 生共641人,毕业生仍在当地县乡医院工作的407人,占63.49%,其中乡级317人,占在县乡 工作人数的77.8%。不少已担任县乡医院领导职务,如首届教改班毕业生张景明,毕业后安 心在农村工作,不到三年就担任乡中心卫生院院长。经过10年的努力九江地区1998年每个乡 中心卫生院平均拥有医师9.4人 (1985年为3.2人) ,乡卫生院平均拥有 医师4.2人 (1985年仅0.6人) ,基本上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 ( 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农村急需专业人才

 由于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宽窄 并存。我校1958年创办时只有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以来,我校主动适应卫生人力需求先后 开设了骨创伤、儿科、血防、检验、麻醉、影像、护理、药学等专业。近年来又根据医疗卫 生单位需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后期进行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业分流培训,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 三、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前途广阔

 处在世纪之交,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这是因为尽管由于社会的 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将逐步过渡到要求医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专科层次人才仍有广泛 的社会需求。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承担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生和为 各级医院培养辅助卫生人才的双重使命

 就前者来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尤其老少边穷地区对专科毕业生还是迫切需要的。全国农村现有2 067个县医院 ,51 277个区 乡卫生院,10.2万个厂矿企业医疗机构,100余万所大中小学医务室以及部队团营卫生所都 需要专科层次的医生。尤其是卫生部明确提出逐步停办中专医士类专业,因此,以培养医生 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临床医学类专业仍有较大量的社会需求。假如以本科医学教育取而代 之,一是短时期内从培养能力和规模上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本科生在农村基层工作还存在着 不适应、留不住的问题。

 (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急需护理、药剂、检验、放射 等高级辅助卫生人才

 这些岗位主要被中专生和无医科学历人员所占据。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在 临床实践工作中大量应用,中专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急需培养和补充高 级辅助卫生人员。我国的医学专科教育应顺应趋势,主动承担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培 养高级辅助卫生人才,并且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正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生 命力之所在。 高等护理专科教育10余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举办护理专科教育。但从全 国来看,现有护理队伍116.26万人(1996),90%以上为中专学历,医护比仅为1∶0.60。在 今后一个时期,培养大专护理人才应成为医学专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 三)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相当大量的是中专学历甚至无医学专 业学历,因此成人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任务比较繁重

 据卫生部1992年抽样调查,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医科学历者占33.76%,师级人员不 具 备专科以上学历者,高达73.06%。1996年全国仅西医士就有37.54万人,他们迫切需要提 高到大专学历。另据江西省卫生厅1996年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省现有卫技人员191 878人 ,其中本科学历占9.7%,专科学历14.18%,中专学历41.90%,无学历34.22%。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理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阶段,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的目标,是使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的毕业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逐步深入的教育和实践的过程[2]。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开始较早,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例如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于1893年,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并已成为美国医学教育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可追溯到1921年,并且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培训大纲和执行办法,但全国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且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为适应国际形势提高我国医师的专业水平,2010年上海市率先与国际接轨,试点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实行统一标准,我科荣幸成为首批临床病理培训基地。

在初步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传统的“传、帮、带”的模式[3]当中引入导师制,英文为“Tutorial”,即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采用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广。由于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目前,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导师制已经得到了深入、全面地开展。然而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还在探索阶段[4]。

住院医师规培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班主任,他是对住院医师进行全面跟踪指导,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按照他们的个性和条件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在时间上,从住院医师规培生一进入科室就开始配备相应的导师,一直到其完成住院医师的培训为止;在内容上,既要对住院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科研方法进行指导,还要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目标在于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

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长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多学科领域丰富而全面的临床病例资源,病理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同时,针对罕见、少见和疑难病,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积累了大量典型的病例资料。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室的教学实践资源,结合科室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和传统,分系统地给规培生结合档案切片讲解理论知识,并适时提问考察,引导规培生全面、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正确认识到“病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了探索、循证、求证的领域”。同时导师应该及时了解住院医师的轮转情况,在考察其基本知识和阅片技能、以及是否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根据每个人轮转的不同情况对住院医师的下一步轮转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避免了以前住院医师培训中一套方案到底的做法。

二、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们在对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训练中,以新理论、前沿知识为重点,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将来的他们将无法适应临床的需求。理论方面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举办专题讲座、文献报告、病案研讨、多学科讨论会等,既可由专家教授主讲,也可由住院医师本人来做报告,以“头脑风暴”式的冲击,使学术气氛活跃、热烈,从根本上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高素质的病理医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而且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培养研究生那样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科研实践,但也应紧密地结合临床,培养他们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在临床学习之余,由导师指定他们阅读一定量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并学会应用网络检索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综述、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回顾,为今后进一步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四、医德的培养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主要缺陷是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到规培医师表现为: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心,职业道德观念模糊,重利轻义、重效率轻公平,重自我轻社会。他们不知道在目前这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中,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规避风险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才能在当前的拜金主义大潮中淡定处之。因此,在住院医师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阅片,更要注意他们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医治疾病和减轻痛苦。

总之,导师制是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条新途径。它使住院医师的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使住院医师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培养计划、进度和带教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把问题解决到关键,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目的,为进一步培养病理学高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群.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张爱莉,薛迪,沈昭在.上海市医师专科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信息,2002,6(10):35-39.

[3]李增山,王哲,王瑞安.外科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医学信息.2011(24):526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