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培养

独立思考的培养

独立思考的培养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43-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未能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思考能力等方面研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八戒吃饼”的故事情境: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走着走着感觉饿了。悟空去化缘,得到一张饼。师傅说,我们把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1块。八戒不同意,流着口水对师傅说,我吃得多,多分给我一块吧。这时,悟空灵机一动,对师傅说,那就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吧。八戒听了,高兴得笑起来。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提出一些问题,如“八戒到底有没有多吃到饼”,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就应当改变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能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讲解。如果一讲到底,不留悬念,不让学生思考,就只能使学生更加依赖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留下适当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营造一种良好的思考环境,这对学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求梯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用以前学过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来帮助求解。在为学生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方法来求出梯形面积。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培养W生独立思考能力来说并不是全部有用。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从中找出有足够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情境当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运用连除计算解决问题”后,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楼房的问题,通过提问“其中有多少房间”或“有多少层”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小刚在食品厂上班,食品厂在中秋节要生产月饼,根据工作情况,小刚每天包装540块月饼,其中6块月饼放一个盒,3个盒为一手提箱。请问,小刚每天要包装多少箱月饼?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知道总数是540块,先借助除法得到一共多少盒,然后再除以3得到箱数,列算式:540÷6÷3=30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及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数学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要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2]陆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4).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际,显然没有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顽疾”的产生?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回答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一点浅显的见解。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关健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通过独立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一般上新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预习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不允许说话、讨论,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间根据课的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①找出自己的疑点;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③已经都会的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这个时间段学生完全在独立的完成一切,老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摈弃那种“等、靠、帮”的习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问题,至少自己要回答出一个。有时上课的时候还故意的设计错误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真的思考了,而且出错的时候我还故意强词夺理,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会给我正确的理论依据,此时我会恍然大迷,极力的表扬学生,学生更会有一种越师的自豪感,更加自信。

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小状元”。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问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①敢提问题;②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③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④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⑤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3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关心我们的学生,用期待、希望的眼神鼓励我们的学生,对也英雄,错也英雄,只要回答就是胜利,那么我们的学生还能不思考吗?

4 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外,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四十分钟花十几分钟讲授新知识,然后设计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的反复训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依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框框。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不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问,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多留心听一些会对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即能集思广益,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

5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因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课程资源。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什么?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问题的思索与审视,敢于向“标准答案”质疑,这样更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思维。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独立思考;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40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对其长远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

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实验、故事、史料、新闻、报道、实物、图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求,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可用“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色,是VC被氧化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2. 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融合了许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教材,合理运用化学实验,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在化学1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实验就有很多,如钠与水的反应、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这些实验无论是以演示实验还是以学生实验的形式展开,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设计逐步深入的拓展性提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诸如HCl 、HBr 、HI 、S02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1的比例混合,则同样能做出喷泉实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瓶内气体和瓶外液体接触能使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即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继续提问: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3. 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在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这时,可以把学生立即分组做以上实验,通过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泳涂梢约し⒀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4. 运用“留白”艺术,打造韵味无穷的课堂

从古至今,“留白”始终是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惯用的表达形式,恰到好处的“留白”可提升艺术作品的意境,深刻表达作者思想。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将“留白”技法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无论是提问、实验后的“留白”,还是内容设计上的“留白”,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新课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上,而把二氧化硫的具体性质讲解设计为“留白”状态,只需提示学生从物质分类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理论角度去思考、推导二氧化硫可能还具有的性质,促使学生学会静心思考。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保障

1. 类比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迁移就是学习新知的过程是以旧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新知实质性意义的过程。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孤立的、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及勒沙特列原理之后,可以让学生迁移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学生若能抓住它们的共同本质,就能将其熟练运用在有关问题情境中。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面,形成网络,完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 突破陈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可改变实验的形式,对原有的实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例如,化学1教材设计的“铜片与浓硝酸的反应装置”,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实验一旦开始,无法做到随关随停,实验结束时必然导致有毒气体的逸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此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式,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行探索,让他们来验证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总之,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既要有正确的认识,又要有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认真加以引导,要长期坚持,有意为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福州:教育出版社,2010.

[2] 段朝晖.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怀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10-02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体例编排更加侧重于情感和思想内容的整合,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和学都有了较大改变,教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学生也正在努力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他们仍然象以前的传统方式一样,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如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认为独立思考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教师就要讲清道理,让学生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学生便会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我在接手今年的这个新班级后,发现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仔细分析后,我发现了学生不爱好思考的坏毛病:计算借助于计算器,英语借助于文曲星,语言表达不做或者抄答案,做练习依赖老师和同学,不会就问,或参考答案,缺少必须的独立思考的环节,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于是我从学生希望学好的心理出发,结合月考成绩分析,连续利用两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洗脑”,晓以利害关系,并在班级禁止了标准答案的流行和计算器、文曲星等不利于学生思考的东西,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自己的见解,经过反复的教育和检查后,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起来,相信在教育之后,学生学思结合,应该会在以后的考试中

二、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应该教育学生不应一味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这给我的教学以很大的促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仅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也亲自参与到发现疑问的工作中去,不但做到了教学相长,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拔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这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与课文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境,采用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方法,整堂课学生轻松自如,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又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从以上事例我们认识到,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学习语文,我们都很重视阅读课文,学习数学同样如此

数学教材是经过许多教育专家反复编写,又经过许多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后认为是科学的,可行的才最后确定下来的,在教科书中,不仅积累了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成果,而且还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所以说数学教材是同学们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它向我们提供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特体现了数学的各种思维和研究方法,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

五、听课

在学校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而听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优劣。因此,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听好数学课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做好预习。预习是我们学习新课的前奏。预习的好坏,往往能影响到我们听课的结果。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带着问题,抓着要点来听,而且还能使我们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听课的效率更高,收效更好。

2、课堂上要精力集中,做到和老师讲课的思维同步。假如你的心理活动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相干,那么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对本节重难点问题就会因没听到或没有听好而不能理解。

3、会听课。会听课就是善于抓住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本身的重点,老师在讲课时一般会用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作为学生就应了解老师讲课的特点,知道什么情况下老师在轻描谈写,什么情况下老师在画龙点睛,而自己在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点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

4、主动思考。在很多时候,我们听课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是非常不好的。在老师读题前,我们就应积极、快速地理清题意,迅速思考,尽快形成自己的思路,同时在思考时注意手脑并用。这样不仅能使大脑的协调性得到发展,而且还会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善于自我调节。听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积极动脑思考也确定能抓住听的主动权,培养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但如果紧张有余而无小憩,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与放松,那么人就会精神疲倦,无法继续接受新知识,所以有张有弛、松紧有度的自我调节是很重要的。

六、公式、定理,活学活用

中学数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掌握、运用这些公式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公式或定理只是一知半解,在解体式指挥生搬硬套,一旦题型发生变化便无从入手。这说明这些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了解这些公式和定理,对它们推导的过程以及方法还不够重视。所以,它们制作到了记忆,却没有掌握。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关注学生本位,培养独立思维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从他”行为,关键在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者找不到独立思考的途径与方法,人云亦云,盲目信任别的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应该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1.创设自由的课堂氛围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有利环境。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使得学生也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有表达的心理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级教师夏青峰的观点是在课堂上倡导“三个允许”: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允许学生插嘴,因为许多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在插嘴中迸发出来的,再就是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坚持“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他的做法无疑给了学生极大的独立思维空间。

2.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耐心,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充满期待,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出示一张表格:

一个同学提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要多少元?

大部分学生答案:42×3+38×2=202(元)。

只有一个同学的算式是:40×(3+2)+2。

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没有急着表态,而是鼓励这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名同学说:“我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这样,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都是40元,那么,足球和排球一共有(3+2)个40元,最后还有一个足球多2元,不就可以算成:40×(3+2)+2。”

看似一个错误的解答,却折射出学生独立思维的成果,因为老师的信任而没有扼杀学生的这种独立思维成果,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二、关注教学设计,引导独立思维方向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考量,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1.材料供给多样化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案例】图形的对称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一折,完成表格。

(表格里涉及图形名称、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

小组汇报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笑着):谁是谁非,大家来用事实说话。上前面来折一折手中的三角形。

生1:大家请看(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无论怎么折,折痕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认为不是的同学一阵欢呼!)

生2:同学们看好了(演示),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两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3:(恍然大悟)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了?

生3:第二组同学手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我们组的不是等腰三角形。

原来,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却因为材料的差异性引发了一场辩论赛,是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观念得到沟通,思维得到碰撞。

2.问题设置效度高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表达不断提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具有独立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使教学过程产生质的飞跃。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学生得出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数出方格的个数,可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后出示: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1:15格的大,因为15格最多。

生2:15格的大!

(有一部分同学也陆续说15格的大。)

生3:都有可能,因为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哪一种想法?

再出示表格中的图形加以验证,强调比较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