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在高职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地被丰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发展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行业性,专业技能的渗透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学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区域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出的教书育人氛围,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当前,人类社会已然迈入知识经济社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趋势。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项举措所能达到的,必须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助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2],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助推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

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仅能满足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需求,高职学生更需要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扮演着创造者、受益者的双重角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更多的技能,又可以多渠道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取全新的知识。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知识宝库”的作用,努力营造优雅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还可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举办各种报告会、读者节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各类学生社团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助推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完善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他们所接受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更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所承担的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更加严重,他们所呈现出的一些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新年晚会、运动会等活动的开展,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让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助推大学生业务素质的提升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文化的重要载体,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竞争性活动能够激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一些专业技能的展示、比赛、表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当大,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成才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校园文化能使学校形成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每个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3],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机制,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观还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团结、文明、严谨、勤奋的良好校风。要加大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校园绿化美化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建设,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发掘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等资源,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品位,努力办好每年的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校报、广播电台、橱窗、校内多种刊物以及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思潮的传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修德、励学、强技、立业的良好学风。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现有理论学习类社团要加大扶持力度,开展活动要注重实效和扩大影响,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素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可以统筹规划,增设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相应机制,组织、管理、协调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定期举办“博士论坛”、“名师讲坛”等素质教育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引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素质教育讲座与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分挂钩,引导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拓展,逐步建立内容覆盖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好高职学生实践环节多的优势,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明确目标任务、学时学分,将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进一步完善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主体,以小分队为重要形式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总结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工作经验,不断创造条件,开拓渠道,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努力做到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在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能主动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指导,学生才能积极参与。高职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内容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学校在政策上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型社团,要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大胆地开展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力争多出成果;对高职院校艺术团等兴趣爱好型社团要加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与学业、就业、成长、成才的关系;对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公益型社团要积极倡导,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鼓励他们在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提升素质,锻炼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时时渗透专业素质教育。要组建英语角、法学会、管理协会、计算机协会、汽车协会等和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各种赛事,利用英语演讲、机械绘图、计算机技能、数学建模等竞赛形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同时利用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及学科前沿,引导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

(四)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素质教育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求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此看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校园文化内涵和特点

职业学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尤为必要的,尽管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至今学术界尚未对校园文化做出明确的定义。就校园文化本质内涵来看,可以将其看做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较之企业文化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无形性。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形成于特定氛围中的师生群体,是一种无形的氛围,即便无法看得见、摸得着,但是职业学校师生仍然会遵循校园文化中蕴含的主导价值观去工作、学习和生活[1]。其二,软约束性。校园文化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在无形中对学校师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加强师生对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对校园文化产生归属感,自觉遵循核心价值理念去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校园管理工作开展起到指导的作用。其三,稳定性。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各项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氛围,对学校师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2]。尽管这种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职业学校变革和发展不断充实,具备独特的生命活力。

二、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校园文化作为中职学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被职业学校师生创造的同时,又服务于职业学校师生。校园文化由于自身特性,在无形中会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 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影响

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确立科学价值观念,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中职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提升社会适应能力[3]。尤其是在当前较为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即便是在校园内,仍然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鲜信息,主要是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这就促使中职学生可以获得很多的社会信息。中职学生在校园内,可以更加自由的发表见解,对于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明辨善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对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影响

对于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上,校园文明程度高低,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出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职学生群体是目标一致的群体,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丰富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影响

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各项素质发展有一定局限性,而中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好坏则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压力和环境刺激反应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更好的心理环境,无形中影响着中职学生的理想、道德和情感升华,影响深远。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中心思想

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将其贯穿于中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始众,从入学、军训、日常行为养成、企业实践、顶岗实习以及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开展教育工作,规范中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整合校园教育资源,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有针对性的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律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4]。

(二)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风对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影响较大,应该提高对校风建设重视程度,切实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要注重凝练学校的核心文化,要总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职业特质、学校特色、可传承发展的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进行传播,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熏陶作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宣传,创设美丽校园;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传承的平台;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充分利用重大仪式、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为中职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将素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燮.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46-47.

[2] 李少奇,郑丽萍.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162-166.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薄弱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教学为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为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第三课堂的“三个课堂”育人体系,从而全面提升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市场经济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提出应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教学、加强非技能能力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社会文化学习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组合,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与就业岗位的“接口”能力。在这种应用型知识结构中,高职人才的知识范畴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重心,以广博的相关知识为辅助。从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精神品质和内涵,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对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注意做到“四个结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性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与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从教师做起,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全体教师提升自身学位、学历,参加形势政治课程、专项技能培训等。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丰富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受益。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选修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拓宽人文教育,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选修课,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开设一系列适合高职学生的、有特色的人文课程和艺术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统一。

2.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课”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然而,目前“两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开展讲座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突出“文、史、哲、艺”的人文主题,如国学系列讲座等。

4.素质拓展课程建设

素质拓展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的重要补充。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我院组织06级学生学习《大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考试,对于通过者在其学籍档案中计入一学分。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为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养成规范、标准的意识,我院还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与考试。

5.开展新生学业生涯规划

新生进校后,组织其进行大学学习的生涯规划。通过开展一系列前期导入工作,如本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每位新生填写学业生涯规划表,树立学习目标,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对照该规划表进行必要的调整。

6.新生入学教育与大学毕业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使其明白要成才,先要学做人,使他们明确今后的目标;通过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通过做人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就业观念。

7.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同时,应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指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学校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要努力在硬环境建设中增加人文气息,通过合理布置校园景点,优化学校布局,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底蕴,提升活动的层次和品位。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创造精品项目。同时,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挥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公益劳动等;二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三是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创业实践、爱心服务等。要积极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社会服务,在锻炼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封闭单元,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实体。大学与社会始终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之中。因此,学校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促成异质的信息、知识、能量的互动、互助、互相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以积极主动的精神融入社会,加强与名校、名企、名人的交流与合作。如我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开展对口交流,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前来讲学;与西门子、三和国际、熊猫日立、旭电、BCIT、汉帮、宏图三胞等企业、院校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安排学生下厂实习锻炼。

加强人文学习的考核,建立人文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从三方面着手:(1)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设定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定分值,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2)制定学生基本人文素质考核办法,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3)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分办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必须达到的分数,并由有关机构出具鉴定,对达到规定时数者给予加分,作为其是否能够毕业的硬性指标或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

总之,通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丰富自身人文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并把自己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攀桂,彭静悦.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4).

[2]宋建军,张建羽.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余会荣.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报,2006,(4).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工 素质工程

一、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一个职业培训学校,善于发现人才、合理培养人才、有效使用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学校中,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说,职工是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二、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应把握“三确保”

1、确保素质工程建设活动常态化。

提升素质,是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构建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就是要在提升职工素质和构建学校文化之间搭建通道,相互促进。

当前,如何通过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来更好地体现职工的价值,是学校亟待创新的一个课题。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最根本、最彻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强职工求知欲望,激发职工斗志,在挑战和超越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生价值。这是有效开展职工队伍素质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学校应统一认识,把握需求,确保素质建设活动常态化。

2、确保素质建设活动长期化。

素质工程建设最终是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这就决定了素质工程建设必须要以职业学校的教学为指引,围绕职业教学的具体步骤和各项目标依次有序开展。

素质工程建设要始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始终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每一个难点,用实践来检验其效果,用实践来校正其方向。要积极搭建平台,让职工有机会用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实践彰显素质工程建设的功效,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向更深的领域挺进,并及时反馈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把素质工程建设打造成品牌工程,就要善于借势,努力造势,引导职工在素质建设过程中形成“学、练、比、赶、超”的浓郁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素质建设的形式决定了素质建设的效果。因此,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广泛深入地号召动员,强力营造“学有榜样,练有平台,比有对手,超有动力”的活动特色。

3、确保素质建设活动常效化

是否有利于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检验素质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要时刻把握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紧密围绕学校教育的大方向,做实做细,带领职工有效发挥主力军作用。实践中要以业务能手为标杆,坚持始终如一地通过提升职工整体教学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加强内部优化,提高培训质量,增强竞争能力;要以创新达标为中心,坚持始终如一地通过素质工程建设激发职工创新意识,锤炼职工创新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时期,学校调整专业结构、职工创新技能水平迫在眉睫。素质工程建设就是要通过提升职工整体技能素质来开阔其视野和见地,振奋其信心和斗志。同时,要适时扩展素质建设的内涵,多方收集职工关注的热点,就行业整体状况、学校竞争态势及自身优、劣势等内容,与职工及时沟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其提升素质建设的动力,以更高的标准和水平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铺平道路。

三、职业学校如何做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

1、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

职业学校结合年轻人才的专业素养、潜能等各方面的条件,分别制定年轻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各类培训,同时加强针对性培养,提高培训的个性化,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按照各自的发展类型分类安排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如煤矿安全培训师资班、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2、以“老带新”的形式重点培养新进学校的大学生

对于新进大学毕业生的锻炼培养,学校更要高度重视,采取“老带新”的形式重点培养。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他们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这样做既可以使他们熟悉本专业的生产流程,消化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通过与多年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和老教师的“传道”,有重点地“传帮带”和转岗培训,使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拓宽了工作视野,掌握了更多方面技能,学校也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各有特长的师资队伍。

3、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要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对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重点考察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及口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择优录取,达到选好人用好人的目的。对于管理能力强、沟通能力好,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及时把其调整到管理岗位,并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压力和磨练中快速成长,条件成熟时再赋予重任;对于专业技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强,但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管理人员,安排担任技术负责人,鼓励他们向技术方向发展,并享受同等待遇。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成才环境

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正是这一点,我们应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学校是我家”的大环境,从根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5、关爱职工,以人为本,凝聚人心

对生病或困难的职工要及时探望和慰问,在条件允许时组织职工旅游,节日探望驻外职工家属,组织一系列文体活动,改善工作环境,为职工提供切实保障等一系列措施,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总之,抓好职业学校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激发职工岗位成材的积极性,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职工的生存环境,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只有通过无情管理和精神文化的有情沟通,才能使职工与学校融为一体,保持一致,和谐发展,共铸辉煌。要努力为所培训地区、企业服务好,职业学校才会更加科学地发展,才会更加强大。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执政能力干部素质述评

一、关于领导干部素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没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在这里,一个是“关键”,一个是“重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呢?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许多研究者以《决定》中的“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为依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持这种观点者尽管他们的表述有所不同,比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等等。但意思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一些:

理由一:对执政党来说,各级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的重要因素,是党所执掌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就是要通过他们个体个人的能力素质来体现。离开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党的执政能力就无从谈起,不提高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

理由二:首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其次.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决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通过领导干部个人能力体现出来,离开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再次,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需要从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策略和体制机制上全面建没,又需要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事情总是要人去做,机制和体制的改善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去运作,从最终意义上看.迩是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理由三:党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力量,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无法完成自身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就无法团结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干部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反映和决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一方面,党的执政能力是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部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每个党员和干部的素质越高,集体智慧就越高越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党的执政理念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和执政方略如方针、政策、决策等,需要通过各行各业各层次的领导干部具体执行才能得到落实。因此,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基本保证。其次,高索质的干部队伍是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正确理论指导争党.确保正确的执政方向;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有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理顺各种关系。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保持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基础;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搞好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优化执政主体。

理由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之所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由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体制建设、制度保证、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诸多环节中,干部队伍建设最为关键,而干部队伍建设又应以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为重点。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的理解是不够的。党不是党员和党员干部人数的简单之和,党的执政能力,绝不能看作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简单汇总。作为一个整体,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能力。因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不但要落脚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上,而且更要落脚到党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上。

有的学者认为,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关键是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尚未完成前,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可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点,但最终还是要落到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上。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治本之策。

二、关于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必须搞清楚的就是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为此,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一是应努力提高政治素质。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应努力提高理论素质。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就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应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素质

还有的学者认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正确把握“高素质”的内涵。要根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的五条基本政治业务素质的要求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即,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二要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要带头遵纪守法、保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五要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当前特别要强化领导干部的五种能力,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还有的学者认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要着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三是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四要提高统筹协调能力。五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

曾厌红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耍“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第一,要善于把握全局}第二,要善于科学决策;第三,要善于求是创新;第四。要善于识人用人;第五,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第六,要善于团结协调”。”

三、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状况

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如何?同其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是否相适应呢?曾庆红同志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不适应’。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以及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所谓‘不符合’,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

很多学者都认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特别是“四化”的要求使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地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了增强。但是问题也不少。

有的学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于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敛收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领导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

有的学者认为。从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代表”蘑要思想、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幢;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

有的学者把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七化”:政治意识淡化;宗旨意识虚化;纪律意识弱化享乐意识泛化;官本位意识强化;道德意识俗化;公仆意识蜕化

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路径选择

关于领导干部索质和能力提高的途径历来是我国领导人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点主要观点有如下一些。

路径一:提高干部素质,一是要完善选人机制,拓宽选人渠道,严把用人关;二是要加强学习和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五是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路径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必须选好人、用好人。选好人、用好人最基本的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标准要明确;二是制度要健全;三是用人要公道。其次,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一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二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三是领导干部要加强“五种能力”建设。再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一是树立创新意识;二是培养服务理念;三是营造竞争的氛围;四是甥造廉洁形象。

路径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三是要努力改进领导作风;四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路径四:提高干部素质应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三,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律知识和党纪的学习和教育,明确树立党员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思想,做遵纪守法的模范。第四,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

路径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于部的学习教育、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良好的运行机制。使干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一是要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二是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三是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四是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路径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改革和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与制度,用制度保证把干部选准用好;引导和加强干部的学习与锻炼;注重和严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

路径七: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靠得住、有本领、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堪当历史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努力把领导干部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治国理政的专家。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搞好选才用人。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路径八:新时期提高领导于部素质主要有如下几条途径:一是要加强学习。包括加强理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学习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二是要加强实践锻炼。三是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四是要自觉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五、简要评价

以上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提高领导干部索质观点述要表明.我国学者对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既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成果,也为今后的领导干部素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抽象研究的多,量化分析的少。

在我们检索到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领导干部素质研究的文献中,几乎都属于经验性总结。缺少实证性研究比如,对于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状况这个问题,几乎都是抽象研究,很少有学者做深度调查,进行深入的描述,更少有系统量化分析。尤其缺乏可供分析的量化数据。这些抽象的经验性总结。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不可能推及总体

(二)“素质”和“能力”两个概念常常混淆。

大多学者在论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时候都涉及到能力,常常将“素质”与“能力”混淆,有的学者干脆把“能力”叫作“能力素质”.把它作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诸项素质中的一种。其实“素质和“能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做事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素质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从事各种活动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品质。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才,都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他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强。高素质只是为他形成某一方面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比如,一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应该说他的运动素质是很好的,但他的乒乓球就不一定打得很好。这说明“素质”和“能力”是不能等同的。另外,从我国领导人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素质”和“能力”是作了区分的。比如,曾庆红同志在《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一文中提到,“同志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落实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上”再如,“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

(三)把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简单理解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不少学者在论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时,实际上把重点放在提高领导千部个体的素质上各级领导干部个体的素质和能力固然重要,它们是构成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没有领导干部个体的高素质和能力,就不可能建成离素质干部队伍。正如一部发动机.部件质量不高。无论怎么配置。整部发动机的功率也不可能高。但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决不是每位领导f部素质和能力的简单相加。一支: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结构如何更加合理,形成单个部分所无法具有的整体机制和活力,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结构合理的班子配置。即便班子的每个成员个体素质和能力并都不差,组合后的班子作为集体也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实际中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有的干部因为能力突出而频遭磨难,仕途不顺;有的因为党政一把手都强而矛盾冲突.难以调和.最后“两败俱伤”;有的把大量的“能力”花在内耗、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令百姓反感、失望;有的班子成员虽然都有很强的事业心,想干事。但是由于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气质结构等配置不合理,导致整个班子工作效率不高;等等。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个体的素质高、能力强,并不一定等于整个班子的战斗’力强。当班子配备不合理时.甚至领导干部个体的能力相互抵消时,就会导致整个班子的战斗力下降,进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超级秘书网

(四)对领导干部素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不少学者提出提高领导=}:部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有的学者还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最为关键,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是重中之重。似乎。只要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就很好地完成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