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物理教育特培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对物理教育特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并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了生源情况、教学素质等方面调查后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实验技能类课程课时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教学类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语言基础的不同导致语言类课程需要调整;教学实践的质和量都无法保证,且形式单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教材等存在问题。

二、综合上述问题,对物理教育特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动

1.专业课类

(1)对《高等数学》、《解析几何》课的改造:数学是物理的基础,但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需求更高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应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简化和改进。内容应侧重于在力、热、电、光学中用到的矢量运算、微分、积分及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即可,可将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程:《大学数学》,且课时数不宜增多。

具体安排如下:《大学数学》;目的: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专业识打好数学基础,能运用基本的高数和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处理物理问题;内容:以矢量运算、微积分、概率统计的概念及运算为主,多结合物理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时间:第一学期;课时:72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重点考数学方法在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2)对《专业维语》的改造:在特培生培养过程中,要求语言教学不断线,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基础维语(汉语强化)》的学习后,第三、四学期应继续学习维语或汉语,并直接学习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维、汉语表达,即训练双语教学。为使学生打好基础,能全面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双语表达,应增加课时。随着生源的变化,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己选择学习专业维语或是汉语,以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

具体安排如下:《专业维语(专业汉语)》;目的:为实现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用维语及汉语表达物理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细致讲解物理术语的维(汉)表达,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各64课时;考试形式:笔试口试相结合(笔试:闭卷,以物理专业术语的维汉翻译为主;口试:听力和口语测试相结合)。

2.专业技能课类

(1)对《课程与教学论概要》的改造:由于本课过于理论抽象,学生不宜实践,建议删除。

(2)对《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的改造:本课较理论,但涉及到对中学物理教材的详尽分析解读,是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并深挖教材的重要过程,因此非常有必要继续学习并加大课时,可设置为两门课。

具体安排如下:《初中物理教材讲练》;目的:使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查漏补缺,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及编排熟悉到了如指掌;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详尽讲解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各个知识点、实验、习题等,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学物理教学法》;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方法,明确中学物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及教学设计的要领;内容:以典型案例解析新课标及介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能力)

(3)对《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改造:本课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模拟真实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应以学生训练为主要形式,是较好的教学实战演练。

具体安排如下:《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内容:如何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备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技能,学生重点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能力)。

(4)对《中小学物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改造: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教师讲解分析实验为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机会较少,关于实验的拓展也少,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能力的目的;且实验教学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另外,中学物理仿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物理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开设这两门课能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但课时量不宜过多。

具体安排如下:《中学物理实验讲练》;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设计、重难点、操作等,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内容:对照各实验,学习实验的设计、内容、操作、教学等过程,学生重点模拟训练实验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32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能力)。

《中学物理仿真及数字化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复杂的物理实验过程,并能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内容:仿真软件制作物理课件的方法,数字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用两种办法模拟典型的中学物理实验;时间:第六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重点运用两种方法模拟中学物理实验)

三、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课程设置的想法,建议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针对每一门课做好具体的课程设计,从教学大纲开始,逐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等,以此充分体现每门课各自的特点且避免了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方法;C++程序设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缓解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教”和“学”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是深入实践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体现[1]。

建构主义理论[2]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教师或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驱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应该是逐步解决问题而获得的成就感,而不是教师不断地灌输和填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因此,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日益重视,在高等数学[3]、线形代数[4]、管理学原理[5]以及计算机原理[6]、计算机应用基础[7]等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C++程序设计语言是贝尔实验室的Bjarne stroutsup在吸收C程序设计语言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的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计算机编程语言[8]。它既能支持结

构化程序设计已保持对C语言的兼容,又通过类(class)机制实现面向对象编程。当前,C++程序设计语言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于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至关重要;另外,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非常适合采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探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程序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简介

所谓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设计合适的问题或选择典型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题驱动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遵循如下原则:(1)教师

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教改基金(2008016)资助,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20071306)资助。

作者简介:夏承遗,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复杂系统建模分析等;孙世温,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复杂系统建模分析等。

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2)所设计的问题要涵盖课程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又要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在分析答疑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问题驱动的C++程序设计教学案例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C++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和经典问题,讲解C++编程求解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C++程序设计的学习和掌握,进而提高C++程序设计能力。这里介绍几个教学案例。

1.2.1从“Hello World”程序入门

C++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学习编程的开始,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入门,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介绍C++语言的语法特点,然后介绍C++程序的基本结构,再举一些程序实例。我们正好相反,首先提出问题要求编程在屏幕上打印“Hello World”字样;然后,以特定的编译器(如Visual C++6.0)为基础,课堂上当场编写程序代码(如图1所示),同时演示C++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连接等调试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修改程序在屏幕上输出其他字样,如“The Great Wall”,等等。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使学生很快了解真实编译环境下C++程序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C++结构化程序框架

与此同时,C++语言还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类为基础重新编程实现在屏幕上输出“Hello World”(如图2),进一步使学生了解C++程序的完整结构。

最后,基于上述实例程序,总结C++程序的基本结构如下:(1)程序主要由类和函数组成,图1所示程序是图2程序的退化形式(即结构化形式,保持对C语言的兼容);(2)每一个程序有且只有一个主函数(main函数),并且是程序的入口点;(3)程序可能会用到一些系统库函数或对象,此时使用文件包含预处理,如#include 。

图2C++面向对象程序框架

1.2.2类对象的初始化问题

C++类对象的初始化是C++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引入构造函数进行初始化。为此,我们通过梳理C++中各种数据类型的初始化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对象初始化的问题,并在教学中适当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思考。

对于C++基本类型数据,初始化是一个相对容易的过程,在变量定义时直接赋初值即可。例如,int a=3;float f[3]={1, 2, 3}。前者给普通变量赋初值,后者给数组赋初值。

对于结构(struct),由于成员默认具有公有(public)的存取权限,我们也可直接进行初始化。

struct Date {

int year, month, day;

};

可以直接给结构变量赋初值,如struct Date d1= {2007, 10, 4};

但是,对于类(class),由于成员默认具有私有(private)的存取权限,试图直接进行初始化,必然是徒劳的。

class CDate {

int year, month, day;

};

给类对象直接赋初值,如CDate d1={2007, 10, 4};编译出错。实际上,这相当于直接访问类对象的私有(private)数据成员,如D1.year=2007;d1.month=10;d1.day=4;当然被禁止。

所以,类对象的初始化依靠直接赋初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另劈蹊径。另外,对于C++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如果没有初始化,我们还可以有补救的措施,例如,

int a;//定义一个变量,但未初始化

…//其它一些操作

a=3;//赋值

++a;//自增量操作

同样,这些补救措施对类对象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受到成员的私有(private)的存取权限所禁止。并且,类对象是对现实世界对象的直接模拟,要求一旦创建就应该具有一个有意义的初值,并且是立即和自动完成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初始化的任务,必然落到成员函数的身上;但普通的成员函数需要用户程序显式调用,无法自动完成,必然要一个特殊的成员函数完成初始化的过程,C++中称为构造函数,类的唯一性和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构造函数名称与类名相同。然后,通过一些实例程序来演示对象的初始化过程,学生将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构造函数进行对象的初始化。

1.2.3虚函数与多态性问题

虚函数是C++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运行时多态性的基本技术,但程序中有了虚函数未必就能够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初学者经常在这里感到费解。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同学分析图6和图7所示的两个程序实例,程序执行结果分别是什么?前者在控制台屏幕上显示“===BaseClass===”;而后者在屏幕上显示“===DerivedClass===”。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呢?其实,在图3所示的程序中,尽管在基类c_Base和派生类c_ Derived中都定义了虚函数virtual void print(),但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之后,此时将派生类对象剪切为基类对象,然后再调用print()只能使用基类中定义的函数了;而在图4的程序中,在使基类的对象指针指向派生类对象之后,基类指针代表着一个派生类对象,故能够调用派生类中定义的虚函数。再进一步,需要从编译器底层探讨C++中虚函数的实现机制,现代的编译器为每一个包含虚函数的类增加一个虚指针成员(vptr)和一个虚表(vtable),具体细节不再详述,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9, 10],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C++通过虚函数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公有继承,即继承方式为public;(2)在基类和派生类中定义虚函数;(3)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

总之,通过上述几个案例的介绍,为开展问题驱动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结合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特色与相关知识,设计合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图3通过基类对象调用虚函数

图4通过基类指针调用虚函数

1.3实验、实践与考试环节

对于像第二批以及第三批本科的学生,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我们在努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实验、实践以及考试环节的改进和设计,以提高学生动手编程的能力。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高度重

视实验环节。实验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实验前,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对实验题进行认真分析、画好程序流程图并在纸介质上写好源代码;实验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等过程,尤其要认真对待程序调试过程遇到的各种错误,排除各种错误的过程是提高编程能力的重要环节,并对程序调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特别要求学生写清实验中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 改进考试环节。结合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对考试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改变传统只进行期末笔试的方式。我们将考试分成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个阶段,并且每次考试包括笔试和上机编程考核两个方面,其中笔试主要涉及C++的一些重要的语法知识,以程序阅读和分析为主;上机主要考核学生编程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3) 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平时练习和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对重要语法知识的掌握,问题相对简单,程序规模也较小。所以,在课程结束后,结合数据结构中线形表的知识,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如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以及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一方面,对学生编制较大规模的程序有一个综合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在认真完成后,实现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程序,会有较大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

1.4教学效果的评价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在我院计算机专业2007级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明显的改进,表1给出了2006和2007两届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及格率情况,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坚定了我们继续改进和完善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信心。

表1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前后学生及格率情况

及格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笔试上机笔试上机

200675.1%50.2%80.2%48.7%

200789.3%65.6%91.8%70.5%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之后,学生在笔试和上机考核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上机考试的成绩仍不够理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吸引学生,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后布置一定的编程任务,并认真检查,同时对课程的考试环节进行必要的设计,增加上机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保持在教学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结束语

努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每门课程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进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甚至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为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软软件人才奠定基础。本文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讨论了在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开展问题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但是,仅靠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及在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2007.

[2] 张建伟,陈琦. 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 教育研究,1999,(5)56-60.

[3] 张奠宙,张萌南.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 高等数学研究,2004,7(3):8-10.

[4] 赵慧斌. 问题驱动是线性代数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J]. 高等数学研究,2008,11(4):91-94.

[5] 吴晓匀. 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2):88-93.

[6] 李英杰. 问题驱动教学法及其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12):99-101.

[7] 徐秀珍,徐学. 浅谈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462-464.

[8] Bjarne Stroutsup.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Special Edition)[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1. 专业交流能力

    专业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表达个人的专业观点,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针对初中学生,就需要具备在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够向老师反映课堂教学难点,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

    2. 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快速的分析,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给出问题的求解结果。针对初中学生要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快速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和求解问题。

    3.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相应的过程,并进行问题的演绎,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出最优的解决办法。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数字的运算缜密性,能够对图形、函数和公式有着敏感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如下:

    1. 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采用理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第一节自主学习课中,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让学生闭上课本,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2. 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合作学习就能满足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组队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习题教学为主,习题设计中应选解题方法灵活的,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设计多种解法,让学生从边长、角度和相似的角度进行求解,从而形成灵活解题的习惯。

    3. 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从而高效率地提升学习能力。

    4.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课堂上要保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解放,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用摆火柴图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5. 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表现强化教学技术,具体包括:讲述行为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讲述内容的“取”与“舍,讲述融入情感,表达对数学美的欣赏;演示行为方面,区分三种演示行为的适用范围,合理预设演示行为,加强板书行为的操作技巧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板书演示;提问行为方面,认真观察与反思,把握时机运用探问和追问的策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时思考,提高课堂观察与反思能力,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6. 专业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习题就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习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布置课后作业,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习题设计。同时,还应针对习题教学进行专门的设计,从精审题意、分析特征、纵横联系、寻求方法几方面出发,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7. 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专题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31-03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心智、经验和情感不断进步的过程,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其教师队伍状况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发展水平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中学师资队伍建设都非常重视,但也存在着重培训、轻发展,教师发展自主性不强等问题。目前亟需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成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需要教师具备专门的知识和特殊才能。Freeman提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要经历求生、巩固、更新和成熟四个阶段。Phillion强调了学习意义、教学实践、学习群体和身份认同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师发展问题并加以介绍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申继亮等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通过实验研究对教师知识、教师观念以及教师监控能力等对内在结构和形成过程提出独到见解,形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理论。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从教育学、伦理学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教师专业化理论框架。钟启泉先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述。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集体与个人访谈、参与性观察和探索性实践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通过SAS(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本调查于2012年7月~8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乡市延津县、原阳县、长垣县,濮阳市清丰县的10所初级中学实施,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占总数的94%。依据分层抽样的取样方法,调查在教学一线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和进修环境,同时了解他们的教育信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调查问卷经项目组成员在文献阅读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分为基本情况、教学现状调查和专业发展需求调查3个部分,共36个问题,其中封闭型问题34个,开放型问题2个。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对来自不同学校的30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及影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结论与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在回收的330份有效问卷中,女性教师238人,占总数的72%,男性教师92人,占总数的28%。具有初级职称的占32%,中级职称的占46%,高级职称的占23%。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1%,本科学历的占72%,研究生学历的占7%。由此可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性别比例偏差较大,女性教师明显多于男性教师。和以往的调研数据相比,近年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了79%的比率。

2.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问卷在调研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时设计了A~F六个选项,分别为:A.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总有缺憾;B.信息技术手段不足,不能有效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C.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限,对丰富课堂教学感到力不从心;D.课堂组织与管理方法单一,调控课堂教学氛围能力还需加强;E.教学工作总量大,无暇顾及有关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F.科研工作压力大,挤占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选择比率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选项A、C、B。通过对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者在困难选项的排序上表现略有不同,如图1所示:

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限,对丰富课堂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中级和高级教师则选择了信息技术手段不足,不能有效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新任职的初级教师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和掌控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教师,但是能否胜任教学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3.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问卷中设计出八项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分别为:A.课堂教学设计能力;B.课堂教学实施能力;C.学术研究能力;D.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能力;E.教学反思能力;F.学科理论知识;G.课程开发能力;H.教育科研和教改论文的撰写能力。(如图2)

教师选择的急需继续培训内容前三位分别为: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以往继续教育项目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座轻观摩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学习需求,应多开设新课标解读与案例分析,初中英语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共享与课件制作等实践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课程。

4.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如图3)在培训方式的选项中,92%的教师选择了名师答疑,90%的教师选择了案例研究,说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有待指导与解决。67%的教师选择了听说培训,说明对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较强烈的渴望。选择网络课程的教师仅占37%,说明由于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学习和网络资源的运用持有陌生感。

四、对策与建议

1.明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设计培养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变换培训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数据显示,65%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认为培训课程过于强调理论性,忽视了实践性和操作技巧的示范性;57%的教师认为培训方式多采用专家讲座,单调乏味。为了增强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在每一轮培训实施之前,都应开展详尽的学员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策划培训方案,既要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又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美国较早将教师专业化标准定义为: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统一的专业发展标准研究相对多,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层标准研究少;零散、局部性研究多,系统性的全方位的研究少。为此,应从标准的理念、结构及功能价值三个方面构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发展标准,并从初任教师、胜任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等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将标准细化。

3.教学内容多元化。以往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多偏重理论的输入,忽视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培训教师也多为高校教师,不熟悉初中英语教学,因而难以了解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困惑和学习需求。笔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应涵盖以下内容: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与应用;国内外英语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网络资源运用与多媒体教学;新课标与初中英语教材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语法专题研究;英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教育科研方法及论文写作等。

4.教学形式多样化。继续教育教学可以采用短期培训班、专家答疑、观摩课、示范课、网络平台互动等形式,培训者提供真实的课堂电视录像,真实的课堂教学,模拟教学或微型教学示范,书刊杂志或者网络资源有代表性的培训教材,有关班级、教师、学生的个例研究等资源,学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与讨论,实现能力的提升。

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为中心,根据他们的需求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继续教育项目实施之前,应当走近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了解其教学现状和专业发展需求,把集中培训和长期指导有机地结合,促进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Knezevic,A&M.School. Lear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M]. Cambridge:CUP,1996.

[2]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0,(10):5.

[3]Freeman,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J].Language Teaching,2002,(35).

[4]Phillion,J&F.M,Connelly. Narrative, Divers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J].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

[5]刘秀江.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