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协同度;

作者简介:王宏起(1958-),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向: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与全球金融危机等复杂国际环境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调基础研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科技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科技金融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多部门共同出台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等多个科技金融政策文件,积极推进各省市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在国家与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多项政策中,主要是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中心,将科技金融发展定位于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着重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环节的资金需求问题,而忽略了科技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的协同发展要求。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和科技创新对金融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Luigi等(2008)[1]、Ang(2010)[2]、Vasilescu和Popa(2011)[3]、叶子荣和贾宪洲(2011)[4]等围绕金融体系中银行、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Berger(2003)[5]、Schinckus(2008)[6]、Agbolade(2011)[7]等研究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而对科技创新与金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Perez(2002)从技术——经济范式演进的视角对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金融资本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扩散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在技术革命的爆发和狂热阶段,金融资本疯狂进入获取科技创新的利润,而在技术革命的成熟和衰退阶段,金融资本则从相关企业和部门流出,成为“闲置资金”,寻找其他的投资机会[8]。Perez的观点反映了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间的制约关系。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从1985年党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先后出现了科技贷款、风险投资、高新区债券等片段化的科技金融形式,但科技金融整体发展比较缓慢[9],它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2009年才陆续出现了科技金融的论著,赵昌文等(2009)[10]、游达明和朱桂菊(2011)[11]、周昌发(2011)[12]等从理论层面分析科技金融的内涵、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本文借鉴Perez的思想,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测度模型,动态监测国家或地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程度,以便把握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发展演化趋势,为政府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方法支持。

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

参考借鉴赵昌文等(2009)[10]、段世德和徐璇(2011)[13]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14]对科技金融的论述,本文认为科技金融是由政府、金融机构、市场投资者等各金融资源主体向从事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创新体,提供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制度安排,以实现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的有机结合。它是由各金融资源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资金融通的视角,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主体可分为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相对应科技金融分为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投入主体为政府财政部门,通过科技计划、政策性贷款、创新补贴等直接与间接投入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公共科技金融投入不以盈利为目的,更注重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率及可持续性。以风险投资、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科技创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与风险损失,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以实现其最大的投资收益。

协同学(synergetics)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现代横断学科,其研究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或时间———空间的有序结构[15]。本文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视为复合系统,它由不同属性的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复合而成,二者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强正外部性等特征,在其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阶段存在着不断放大的资金需求,有效的科技金融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审查机制对创新项目进行择优筛选,并为科技创新提供事后监督管理。科技创新子系统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其发展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同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市场科技金融的投资利润,并直接影响政府公共科技金融的投入产出绩效。另外,科技创新子系统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手段支持[5,6,7]。由此可知,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是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二者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根据协同学原理,如果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将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应,进而带动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涉及到众多的系统状态参量,依据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支配原理,通过确定序参量,降低研究的复杂性,有利于把握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发展演化方向。根据序参量的特征[15]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相互作用关系,将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金融投资绩效确定为复合系统序参量。科技创新产出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创新体的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产出的集成,科技金融投资绩效包括公共科技金融主体投入产出绩效与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收益。构建基于序参量的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型,如图2所示。

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通过资金流紧密耦合在一起,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需要科技金融子系统提供的资金支持,即资金流由科技金融主体流向科技创新主体,其中政府公共科技金融主体根据不同类型的创新项目,选择定额分期补助、事后补助、有偿使用等差异化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而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则通过债权、股权、可转债等金融工具,保障其自身投资利益。无论是政府公共科技金融主体还是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应产生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保证其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促进知识经济增长以税收的形式实现资金的回流,才能保证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的可持续性;作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必须以科技创新投资回报的方式回流资金,体现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逐利本质。在整个资金循环过程中,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金融投资绩效作为序参量决定了资金循环持续增强的关键。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金融投资绩效均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不断增加的科技创新产出,一方面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提供高额投资利润,其财富效应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使市场科技金融资金规模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绩效,促进知识经济与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进而带动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的增加。不断提高的科技金融投资绩效促进科技金融资金规模的扩张,为科技创新子系统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其事前筛选与事后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果,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规模。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通过正反馈作用实现螺旋式上升状态,使其复合系统向更高的有序结构演进。反之,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非协同发展状态下,科技创新产出较低将使得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收益减少,进而引发金融资本的外流,导致市场科技金融资金规模萎缩,并使得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绩效降低,税收增长缓慢,从而制约了公共科技金融投入的增加。科技金融资金规模的降低将制约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影响科技创新产出,如此往复,将形成恶性循环,使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向更低的层次退化。

由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可知,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之则相互制约、阻碍其发展。因此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测度模型,便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动态监控二者协同发展状态,可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定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三、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是指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在发展演化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它决定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和程度。本文借鉴孟庆松与韩文秀(2000)[16]提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测度模型,具体包括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

(一)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视为复合系统S={S1,S2},其中S1为科技创新子系统,S2为科技金融子系统。考虑子系统Sj,j∈[1,2],设其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为ej=(ej1,ej2,…,ejn),其中n≥1,βji≤eji≤αji,i=1,2,…,n,αji、βji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分量eji的上限和下限。这里假定ej1,ej2,…,ejk为正向指标,即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就越高;假定ejk+1,ejk+2,…,ejn为逆向指标,子系统的有序程度就越高,反之则子系统的有序程度就越低。其中权系数λi代表eji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定义3:假设在给定的初始时刻t0,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为u10(e1),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为u20(e2),在复合系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另一时刻t1,假定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为u11(e1),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为u21(e2),定义式(3)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度。

由定义3可知,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判定过程为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过程,从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化中分析复合系统的协同状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度C∈[-1,1],其数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协同度C为正值的充要条件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在t1时刻的有序度均大于二者在t0时刻的有序度,表明复合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状态,而当科技创新子系统或科技金融子系统在t1时刻的有序度小于其在t0时刻的有序度时,都将导致协同度C为负值,表明复合系统处于非协同演进状态。对于一个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另一个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小的情形,此时复合系统协同度虽然为正值,但其数值非常小,表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上述分析可知,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综合考虑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它提供一种对复合系统实施基于协同管理的效果的度量准则或评价标准。

(三)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是协同度准确测算的关键环节,该指标体系须能够全面反映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状态,但又不宜过于繁杂,避免信息冗余。哈肯提出的复合系统子系统间协同为动态概念,即协同产生于复合系统的发展演化之中,本文亦从时间维度测度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基于时间序列的连续动态观测,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在产出方面的协同是二者投入方面协同与过程管理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投入结构的不匹配或过程管理无效均将导致二者在产出方面的协同效果较差。为此基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产出协同的视角构建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其测算结果涵盖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投入与过程管理的协同状态。由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分析可知,序参量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金融投资绩效是决定复合系统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参量。按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逻辑顺序,科技创新产出包括研发产出、成果转化产出与产业化产出。创新税收收入为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活动所引致的税收收入,它反映了政府公共科技金融主体投入所产生的现金流回报,因此采用创新税收收入与财政科技支出的比值反映公共科技金融投资绩效。市场科技金融可细分为商业银行、科技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其中科技资本市场专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10],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绩效可用投资回报率来反映。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研究

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利用本文构建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2000-2010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各科技创新产出指标数据采用直接查找的方式,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各科技金融投资绩效指标数据需进行相应计算或替代,具体如下:

(1)创新税收收入与财政科技支出比值:尚无创新税收收入数据,因此采用相关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利税数据替代,财政科技支出数据可从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直接采集。

(2)银行科技信贷利润率:尚无银行科技信贷利润率相关数据,由于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即科技信贷利润率越高,则商业银行开展科技信贷的积极性就越大,因此采用商业银行科技信贷金额与贷款总额的比值来替代商业银行科技信贷利润率,其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3)科技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1)筛选并确定各年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借鉴李希义、房汉廷(2008)[17]对科技型上市公司的界定标准,对全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进行筛选,确定各年科技型上市公司,记为LCit,表示t年第i家科技型上市公司,各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数量为LCNt。(2)计算各年各家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年投资回报率LCrit,其中LCrit=1n(Pit*TEit/Pi(t-1)*TEi(t-1))*100%,Pit表示t年第i家科技型上市公司年末收盘价,TEit表示t年第i家科技型上市公司总股本,此处引入公司总股本,是对冲上市公司送股、配股、拆股等对该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3)计算各年科技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LCRt,其中。该指标数据来源为巨潮咨询网(http://cninfo.com.cn/)和大智慧行情软件。

(4)风险投资回报率:(1)查找各年风险投资收入和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数据,分别记为VCGt和VCCt。(2)计算各年风险投资回报率VCRt,其中VCRt=(VCGt/VCCt)*100%,由于缺少风险投资投资金额数据,此处用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替代。该指标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

运用标准化数据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进而求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相关矩阵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本步骤表述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它们的相关矩阵A为:

n其中,aii=1,,i=1,2,…,n。Ai表j=1示第i个指标对其他(n-1)个指标的总影响。Ai越大,表明第i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影响或重要性就越大,故应当赋予其越大的权重。因此,将Ai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相应各指标的权重。按上述步骤计算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中各∑Aii=1二级指标权重,见表3。由于协同度测度模型计算过程中不需要一级指标权重,故未计算。

将各指标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序参量各分量的有序度,并将结果代入公式(2),得到历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的有序度计算结果,如表4和图3所示。

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结果代入公式(3),得到2001-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结果,如表5与图4所示。

(三)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结果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波动较大,且上升趋势不是很显著,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在2008年同时出现下降。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在[-0.2,0.2]区间震荡,整体偏低,表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良性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党中央、国务院自2006年1月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专门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由科技部牵头,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共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但从2006、2007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的结果看,提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家与地方在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首要位置,而将科技金融的角色定位为匹配性服务组织,用以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科技金融尤其是市场科技金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发展壮大需要以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忽略二者间制衡关系的科技创新或科技金融发展思路,必然影响其协同发展速度与效果。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同时下降,并导致其复合系统协同度出现较深跌幅。针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出加快实施重大专项、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六项科技支撑措施。2009年、2010年科技创新子系统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出现反弹,复合系统协同度亦出现较大提升,但该发展趋势能否持续,还需关注后续的相关发展数据。

针对上述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状态,政府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从提升科技创新产出和市场科技金融投资绩效两方面着手,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进而提高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资绩效,实现全面协同。具体建议如下:(1)利用多种手段提高科技创新产出能力,通过技术预测、专利地图等方法选择财政科技资金优先支持的创新领域,并运用科技计划等政府手段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体,鼓励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18],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以保证在一定科技金融资金投入的条件下,科技创新产出的最大化。并着重培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利润提供保障。(2)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筛选能力、风险评估与控制能力、事后监督管理能力等,以此提高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绩效。加强对科技型上市公司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保障科技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权益。通过市场科技金融投资绩效的财富示范效应,促进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集聚。(3)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管理机构,动态监控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状态,综合科技创新主体与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反馈信息,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发改委等多部门,保证相关政策的有效协调配合。并定期公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公共科技金融投资绩效、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利润等调研数据,为专家学者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管理的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其研究成果亦可为协调管理机构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4)针对类似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建立重大外部事件应急机制,做好积极应对准备,以降低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不利影响。(5)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创新成果具有合法的垄断性”,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及市场科技金融主体的投资收益。

五、结论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 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欧阳洁慧(1977-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警官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广东 广州 5102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警官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若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机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学校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①,为公安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发掘和展现科技创新功能,并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

一、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含义

1.公安科技创新主体界定。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从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看主体范围虽过于狭窄,但以“谁来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和解决创新问题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来,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显见的。此外,还可按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来分类,公安院校是群体主体,其教师是个体主体。

2.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内涵。《关于加强公安科技工作的决定》指出:“公安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强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结合民警的初任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职务与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上述主体地位和成果类型,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安院校教师个体或群体综合运用公安科技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师要把创新过程和成果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并贯穿到各类公安教育培训中去,为广大民警和在读大学生所掌握;三是创新成果内容涵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成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辅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任务。着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意识和科技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为公安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创新型人才、技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促进科技在教育及警务实战中的普及与应用是总任务。具体有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要着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公安高等教育发展和以科技引领的现代警务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

二要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力争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公安院校拥有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优势等。

三要加速和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为公安实战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战场服务,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价值诉求。

四要大力加强校际、校局、校与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并建立相关有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互动,建立校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六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园示范区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二、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现状

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地警官学院展开公安科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公安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与激励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创新步履维艰等问题,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呈现“分散、封闭、低效”状况,科技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1.公安院校科技创新难点与困境。如何同时兼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联动协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联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公安院校科技成果产出率与应用转化率比例明显失调;缺乏协同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难以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科技合作,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科技创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足。两类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也就越显著。从公安院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发展现状来看,公安院校的硬环境(如科技实验室、科技仪器设备、科技研究经费等物质环境)与软环境(如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等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不仅没有对公安科技创新过程产生最佳影响,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制约公安科技创新的因素,如科技创新氛围不佳、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足。

其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②,一方面导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自由和宽广,难以形成校局科技协同创新双主体紧密联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公安院校难以科学系统地掌握自身科技创新状况,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因而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稀缺。目前缺乏创新成果推介平台,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不易发表研究成果,公安机关也不便随时获取技术支撑,在成果使用转化过程中亦无法及时提供讲解,成果使用成效无法及时反馈,不利于成果的改进和再创新。

最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实施了“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对推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应用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警察教育30多年的历史来看,其积累尚浅,效用发挥仍有限。此外,从调研情况来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学生科技发展状况的具体数据,难以了解与把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总体状况。加之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经费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创建、人才培养必然困难重重。

三、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培养科技创新主体意识。首先,从主体出发,充分认识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对推动公安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及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对公安院校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质量作为公安院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断增强做好自身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提升公安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效能。如:公安院校应当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尽快制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双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实现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与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全面对接。公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公安机关组成战略联盟,探索不同“合作创新主体之间如何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寻求一个最佳的合作模式来使整体达到最优效应”。③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最佳状态。

2.增强主体素质,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科技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质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能力表现也不同。同时,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创新,只有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明晰各类型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并在机制创新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转化等阶段给予扶持。

其次,要加强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想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提升公安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校科技教育目标,在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科技专门人才的目标;二要发动参与和从事公安科技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回顾和总结过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共同探寻解决途径;三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进而调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3.合理圈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抓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科技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科技创新的思维模式、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要讨论研究专利技术研发、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一批融合、开放的“校局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要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政府专项拨款。二要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平台内涵、推动开放运行,支撑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警务发展。

最后,要营造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加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公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共识:围绕公安院校科研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落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内容;规范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原则;从院校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的整体建设和深入推进形成指导性意见。

4.科学选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公安院校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一要分析现有的研究基础及实验条件,明确优势和不足才能因势利导地发展科技创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设为载体,注重点(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等)、线(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学校、地区)统筹考虑;三要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战性、适应性,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驱动力,减少推广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四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及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尤其要争取重点科技项目;五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力推成果转化。

其次,重点领域选择及技术专业的设置要与警务发展需求相吻合。从当前警务工作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国保、经侦、治安、刑侦、出入境管理、网络安全监察与维护、技侦、监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装备、禁毒、反恐、消防、综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统应用。根据公安部组织实施的公安科技项目申报中的技术专业,结合公安院校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积淀,公安院校应当在着重抓好已开设的法庭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行动技术、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信息通信技术、制证防伪技术专业,对警用器械装备、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专业。

最后,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建设。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动要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二要优先考虑既能与警务工作联系紧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学技术类和软件应用类项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成果形式应当包括科技制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为主。此外,公安学科建设要与培养公安科技创新人才目标相结合,还要解决好科技创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问题。

5.推动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首先,要明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对提高政府和公安院校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路径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二要确定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要完善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应当主动与公安部建立的15个“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及各省级公安机关科技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合作,推动项目评价工作。

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确立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强公安科技攻关,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才能确保为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两个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释]

①王彦吉.公安科技创新:公安院校要当生力军[N].人民公安报,2006-03-03.

②汪志波.产业技术平台系统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琼芳,孙锐.知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适应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慧.和谐社会视域下公安院校职能探析[J].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欧阳洁慧.协同创新:公安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初探[J].政法学刊,2012(3).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标准化;科技创新;全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外贸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改革新常态下的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在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无误的同时,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使日常的业务工作投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科技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于是改进产品性能、生产过程和服务大众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分工愈发细致,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需要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技术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衔接的纽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是科学思想、科技原理、科技样品和科学成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样要求科学技术标准跟上步伐,需要不断制定、修订相应的科技标准,提升科技标准中的技术含量,这也对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为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

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并不是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两者简单的融合,而是利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开创科技创新活动新型发展模式。(一)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性要求技术标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对标准化的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立项、功能测试、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市场准入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造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并在获得技术许可证、改进、利用推广的前提下,逐步形成新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为技术标准化进程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学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二)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适时地加入标准化思维能够开拓科技创新的思路,能够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普及活动,从而减少科技创新的成本、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整个行业和产业中的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相互竞争企业双方以更高的速度优胜劣汰,促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使采用科技标准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是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为前提的,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是建立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企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决定了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必定会考虑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报问题。从最初的项目确立到真正开始技术研制,再到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直至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回笼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都是企业为最终实现利润和生存所必须关注的。

三、科技创新对标准化的作用

(一)标准接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新标准普及。企业通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得新技术、新能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产品又能够改善现有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效率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更多的标准接口,产品和设备能够通过这些标准接口相互连接,开展多任务、多维度、多渠道运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标准接口方式代替慢速度的旧接口,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标准接口数量的条件下,通过相对高效的接口方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息流通。两种科技创新方式都能促进新标准普及和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进程。(二)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新标准的出现。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会带动新的商机,同时就会出现新的标准。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标准会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为满足新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会逐渐形成,从而倒逼标准的更新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品品种会不断增加,旧标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填充,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加速标准化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旦企业展开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新标准随之被推出来。(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取新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需要新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以更高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审视,标准化工作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也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加强,这都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标准化+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正确认识“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强化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短时间可能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淡薄,加上标准化人才的稀缺,从而导致滞后性的发生。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制约,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目前还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标准当作让消费者熟知产品、让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身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为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标准化活动,跑在其他对手的前面,就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成功转化为标准,那么会给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型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广大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到一步步认识和应用标准,逐渐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既熟悉英语,又熟知国际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去。因此,注重专业型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施展自身才华,更加有效地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共同发展。(三)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竞争的主体存在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主体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配套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立项要把握标准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推动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点强化各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指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结语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标准化作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利益主体广泛的融合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搜集、分析、预警的综合型需求,能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撑。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借力“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企业和检验监管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风君,刘俊华.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4)[R].中国标准研究院,2012.7.

[2]沈志凌.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策[J].管理世界,2015.4.

[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J].2014.2.2.

[4]孙志远,吴文忠.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5]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5.25.4.

[6]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建设建议

一、现代农业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当前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让现代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和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由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农业成果,让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进而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一)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技术保障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的生产力,这就需要科技的推动力。而且,面对着当下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产业规模化生产较小的现状,需要借助科技协同创新为现代农业服务。只有通过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然后优势互补,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得以解决。(二)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就是现代农业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增强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产量。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是促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打造绿色、富民、高产的现代农业的动力源泉。(三)建立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并且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科研创新和应用转化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加大科技基地的创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有利于试用科技的推广,进而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农业的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正在构建,并不断发展。但是,如何促进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为现代农业服务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科技协同创新程度不够,应用转化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家科研机构不断进行现代农业的各项研究,但是农业发展科技创新程度不高,尤其是转化体系比较薄弱,有的技术已经成熟但依然得不到具体的应用,或者是现代农业仅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得到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视,根本没有进行科研攻坚,不能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一)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科研基地建设不力由于进行农业科研较为辛苦、枯燥,尤其是要上山下乡,很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科研攻关较为困难,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也难以构建。当下,现代农业的科研基地建设不足,进程缓慢。建设科学实验基地和孵化器是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由于基地的创建不断拖延,导致了一些关键的科学技术和配套的试用科技的研究不得不延迟,进而影响到整个科研技术的推广。(二)科技转化不明显,科技交流平台不完善技术的转移交流平台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关键环节,然而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此平台尚未完善,这就导致了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应用成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而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信息对接不通畅,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以实现,造成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不能顺利进行。(三)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尤其是农田水利、道路硬化、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的限制,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也会影响到应用成果的转化。另外,机械化水平也相对落后,由于园区的规模不大,不利于大型科研项目的应用,使得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滞后,不能及时将科技转化为成果,最后影响到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三农”问题作为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各地各领导要加大重视,对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提供百分百的便利条件,国家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才能破解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建立的瓶颈,创造出国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建立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成果的迅速转化,达到科研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资源更合理的利用,使得“三农”问题通过科技的推动得以彻底解决。(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攻关,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科技研究也一样,国家要通过专门的组织彻底了解现在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难题,根据地区的需要,创建各类不同的技术攻关选题,然后由科技研发机构对选题进行有选择性的研究,这样才能解决现在农业的具体科技难题,避免“上下不一致”,使得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被当地所采用,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三)加强农技推广,完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基层的农机推广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健全基层的农技体系,并且不断推广和扩大。现在基层政府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状,农技人员更是老的老、小的小,不能很好的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应有作用,因此,一定要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建立科学的鼓励和考核机制,鼓励更多的专家人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服务于基层农民,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带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四)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资金基础现代农业科学科技的不断创新,需要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资金,才能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构建。农业科技本来就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无论是科技研究还是应用的转化,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支出向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倾斜力度。同时,国家可以积极地吸引民间投资加入,这样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有利于科研的进行。俗话说得好“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科研经费的投入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见成效。(五)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的新格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尤为重要。国家要不断加大科研机构的融合,使其不断强大,然后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聚全社会的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农业发展需要,促进资源共享,从而建立高效、便利、强大的协同创新机制。比如,某省可以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条件、自然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集中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实验室,探索科技的进步,实现协同创新的宏伟目标。

四、结语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科技和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无论是资金、人力、物力都要给予农业科技极大的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不断创新;同时,加大融合,促进协同发展,让科技成果迅速地应用到农业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壮大。(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重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SKGH265)

参考文献:

[1]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2(5):62-66.

[2]师建霞,王雯慧.协同创新、服务引领、产业融合——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举行建设5周年成果系列活动[J].中国农村科技,2015(6):14.

[3]袁方成,王明为,杨灿,等.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9-24.

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范文第5篇

**期间,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系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和特征

1.“五大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开放带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工业兴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旅游西进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为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两港五区”(新药港、信息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环**湾产业带中心区。

2.“和谐创业”突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和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点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九届党代会提出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年又适时地提出“和谐创业”的新概念,反映了新世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概括了**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体现了**的发展环境,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风格。即**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是一个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是一个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是一个设计精巧、内涵丰富的系统。

3.集成创新资源夯实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是浙江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扩散中心,具有较好的知识生产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属科研机构;几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在**;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完成。根据**年R&D调查的数据,在杭的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46%和47%。

4.科技合作交流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平台

**市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年以来,**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市属高校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鼓励各区、县(市)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名院、名校、名城联手举办“**科技合作周”,精心组织“西湖论坛”;浙江大学引进美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来杭建立了**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南方基地、中科院电子辅助设计(EDA)**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在余杭区建立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在杭建立研发中心。**市高标准建设“大学城”,支持浙江大学在杭建设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建设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进一步壮大了**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自主研发开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可喜局面

**市企业非常重视R&D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机构内部形成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市科技、经济部门和各区、县(市)联手,大力推进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设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万向国家技术中心的综合研发能力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第2名。**年,**市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立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4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进入新世纪,**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和不足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贮备不足。**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4.63%,在省内倒数第二;发明专利总80%集中在高校。企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年我市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5%,落后于金华、嘉兴。**年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仅5.4%,低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人才资源增幅偏低。**年人才资源增长比例为16.07%,仅列全省第8。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这条主线,充分挖掘**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服务和创新保障等5个系统为架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与浙江省和长三角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奋斗目标

至**期末2010年,**市科技创新体系将达到以下具体奋斗目标:

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有显著的增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664家发展到10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从318家增加到600家以上,引进大院名校的创新载体和研发中心达10家以上。

2.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取得明显实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从676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以上,占工业比重从16.6%提升到20%以上。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网络日益完善。科技孵化器形成网络化,孵化总面积从34.4万平方米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30个以上。

4.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形成有力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4%提高到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提高到5%;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从5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

5.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部级和省级科技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大幅度增加。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从**年的5932件和2831件,发展到10000件和5000件以上。全市的综合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地区历史文化为纽带,以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创新创业为主题,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外等创新要素资源正确定位、有效集聚、互动、开放的网络体系。

**市科技创新体系将包括五大子系统:⑴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⑵创新研发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这是创新链中的供给源;⑶创新产业化系统——创新成果的示范及产业化,这是创新链中的终端部分;⑷创新服务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是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和联动枢纽;⑸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市科技创新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力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加盟,力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力争与长三角及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形成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系统。

图**市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图

四、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1.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区(县市)到街道(乡镇)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

积极调整**市科技计划管理思路,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的目的,着重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支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型技术的创新,破解**“七大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业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创新项目,在计划设置中突出创新创业环境平台建设、科技初创企业和孵化器发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2.科技创新研发系统

以提升**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知识生产为目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增强研发实力,如当前**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扶持民办科研所的发展,鼓励社会和个人的专利申请和创造发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3.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两港五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值产品的发源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4.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通过发挥政府资源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整合集成**市各类科技资源,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科技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努力抓好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结合产业发展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和孵化平台建设,提升孵化能力,推动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一批骨干科技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创业在**”科技活动月和**科技合作周作为**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将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纳入到其中,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特点和特色的载体。

5.科技创新保障系统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事业,建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生活创业。贯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的方针,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宣传、贯彻《**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现行科技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法制法规建设。落实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科技政策,真正发展政策支持作用。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和谐创业”

充分发挥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和高新技术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科技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突出“创新、服务”的要求,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和谐创业”。

2.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试点城市建设步伐

大力鼓励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和品牌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专利试点城市步伐。以创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法制政策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信息和服务平台、各级专项资金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市、区、产业、企业四级专利工作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

3.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激活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大力实施“两港”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选择通讯、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高技术领域,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支持一批上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关注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培育,做大做强“两港”优势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4.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

将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作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创业在**”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实施培育工程要注重资源集成,突出培育成效,做好与孵化器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市科技局每年安排科技型初创企业扶植和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投融资洽谈、项目推荐、产权交易、包装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型初创企业与风险资本的对接。

5.积极促进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化示范作用

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要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一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体制的复归;二是要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