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范文第2篇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1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使大批科技人才外流,有人说“在硅谷,没有美国人的公司并不希奇,而没有中国人的公司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外流的严重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科技创新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技创新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的观念:为了人,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容、手段、方法、目的要以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服务人,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人,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助于科技人员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1.2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内部也存在着不少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问题,诸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事业内部存在的不协调,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

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关

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

未来世界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

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可持续

的科技创新观。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一

种新的科技模式,综合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生态

带来的正负效应;其次,要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方

向和领域;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

许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科技的发

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

进科技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厚

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可

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

自主发展的学术传统,并建立起能够传承和发展这

一传统的制度框架,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

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

1.4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科技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十七 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 此,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共进,互相 促进的: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产 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基本 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事业要依据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和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确立和调整科技发展 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 支撑。

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 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正如“学”与 “术”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 须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 虑、统筹运作,必须注意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 相互匹配和协调,保持科学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 合平衡。2 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 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秦汉时代由于农业技术领先,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一科技创新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也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从最初的仅占10%~15%上升到90年代的85%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开拓和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创造l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 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 65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第三,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搭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可以为人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

撑。2.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应当带动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起先导及带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生产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创新能够兼顾区域科技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科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能的增加能够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第五,科技创新能够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2.3科技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首先,科技创新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的三维加速扩张必然使人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封闭、静止、单向、滞后迅速变为开放、动态、多向和超前,其智力技能的创造性必然随之日益增强。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平台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45-0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地方高校培育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科学凝练研究方向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1]据有关资料统计,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5%以上,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相比985高校,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建设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实现人才和仪器设备共享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是确定自身的优势特色,寻求全方位合作,加大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寻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并且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具有技术研发和转移、资源共享、共建企业等作用,是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加速器。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更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担当承建重大科研的能力,获得原创的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获得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科学研究现状,增强科技的发展能力,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有益于学科间的交叉贯通、高层次多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用”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平台建设的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还未引起国家或地方性政府的重视,地方高校拥有的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太少,而且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所属学科太过于单一,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缺乏原创性成果及前沿性的研究;承担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等,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水平低;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激励政策,留不住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不够,没有大师级人物做台柱,科研团队如一盘散沙;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很难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如何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有序健康运行,是我们当前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必须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争取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建立起符合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6],将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竞争力为目的,来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一)重视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点,也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采取“开绿灯、花重金、区别化”的方针,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实施拔尖人才津贴等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才能增强学科的发展实力。同时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利用团队的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利用科技创新这个平台,培养地方高校自己的大师级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年轻人。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大担子重量,在实践中创造人才,“赛场选马”,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7]

因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首要任务是加大人才引进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形成大师加团队的新格局,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与其他高校竞争的真正实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的加大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和设备仪器的功效是显著的。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经费投入量的大小,科研经费的多寡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但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往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就必须要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投入。例如,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任务的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自身前期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阶段研究,努力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争取政府更多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在取得政府经费投入后,也要注意分阶段、重点突出地朝重点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投入和扶持。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以外的科研经费投入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争取学校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争取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方面,地方高校一方面需要省部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来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进入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多经费支持。

(三)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凝聚特色,建设特色型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紧跟国家科研热点和科研重点领域外,更要注重突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优势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标志之一。第一,地方高校应树立自身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增强地方社会发展,比如加强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跟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等,通过对资源的优势利用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长足的好处。其次,地方高校要坚持开展校企、校行、校市之间的合作,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广阔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有关的资源,结合相关的优势学科,创建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在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团队就能够更好地找准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优良成果和获得较快的科研增长速度,积累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就可以朝更具有挑战的领域出发,进一步增强实力,从而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团队。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摇篮和重要力量,同时地方高校的责任和功能之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更应该团结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地方、企业的相关资源,努力建设完整成熟的高新技术科技平台和对内外可以共享资源的科技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优势,找准合作的重点,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力度,努力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理应坚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注重基础应用,强化平台建设,培养顶尖人才”的思路,发挥团队作用,聚集和吸纳创新人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

[ 注 释 ]

[1] 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 覃永毅.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90-192.

[3] 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91-92.

[4] 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70-72.

[5] 骆丹,华小梅,宋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07(9):20-22.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范文第4篇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以来,科技创新一直被摆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位置。

作为科技部党组书记的王志刚,曾经梦想做一个军工领域的工程师,多年的一线科研经历和科技部门的管理经历,使得他对中国的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如数家珍。

总结2016年,他说“工作加一点爱好”,爱好就是看书和运动。作为安徽人,在生活中他对家乡的老母鸡汤泡炒米、李鸿章豆腐、水芹炒干子等都很是钟爱。散步时,他发现路边有共享单车时也会骑上一圈,感叹一下科技改变生活。

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及当前的“国家实验室”、人工智能、VR等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王志刚表示,国家实验室是带有战略性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跟世界相比差距不大,有些方面还有我们自己的优势。

王志刚理想中的科技体制,是让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让所有愿意创新、愿意投身科研活动的人都有平台,都能得到公平的服务。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科技更多地能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和国家安全各方面多发挥核心关键作用。”

战略性国家创新基础平台

《财经国家周刊》:国家实验室试点多年前就开始筹办,目前建设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王志刚:国家实验室多年前的试点叫国家实验室(筹),有一个“筹”字。现在讲的国家实验室,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讲到的中国科技界要做的几件大事之一。这几件大事,一是面向2030年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二是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中国科学家要牵头一些国际重大科学计划或工程。这里说的国家实验室就不是多年前筹建的那几个,而是带有战略性的国家创新基础平台。

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按照中央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我们将落实中央精神,为中央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做好科技部职能内的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那么,国家实验室决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王志刚: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出发点,是着眼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国家既然把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摆在关键的核心位置,那么,要想创新首先是能力,然后才是创新的结果,从因果关系来讲,能力是最主要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战略性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初衷,中央的决策也是这么考虑的。另外如何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支持,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围绕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科学或技术创新问题来联合攻关,这就是办国家实验室最基本的出发点。

《财经国家周刊》:它未来发展的前景如何?

王志刚:对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对其他的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形成一个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完整的科技创新基地体系,以这个整体来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科技创新各方面的工程、项目和一些课题的实施。这个体系中应该有一批国家实验室作为战略科技力量,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科技贡献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

《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对阵围棋高手屡战屡胜的AlphaGo,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你如何看待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

王志刚: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已经六十多年了,现在大热,是因为过去在关键的理论方面、方法方面(包括硬件技术方面)可能还没有突破。

今天的AlphaGo是因为大数据的发展,各种算法的进步,同时还有硬件方面的发展,才使得人工智能今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不仅是AlphaGo,包括IBM公司神经元的芯片,包括脑科学和类脑技术科学的发展,也包括无人驾驶,机器狗,很多方面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过去曾经想把中医看病规则化,算是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现在到了新的阶段,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人机交互,可以实现人机混合和群体智能等。自主控制的智能系统也算人工智能,只不过属于发展的不同阶段。

《财经国家周刊》:客观地说我们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王志刚: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跟世界相比差距不大,有些方面还有我们自己的优势,比如模式识别,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中国的语音识别不仅中国人在用,国外公司也在用。

《财经国家周刊》:有些东南沿海省份智能制造热潮兴起,机器替代人的现象已经发生,有人可能就会担忧,有一天我们会不会被机器替代?

王志刚:现在有一些已经被替代了,像东南沿海一些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在国家“数控一代”工程的推动下,把传统的制造设备通过数控技术改造,可以大量减少人的操作负担和工作量,使得原来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就被机器所替代。但像靠智力的,特别是个性化的智力,可能一时还代替不了。不用担忧,人也在进步。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VR也很火,你如何看待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这会是我们未来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吗?

王志刚: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VR技术了,你摸电门的时候可以感到手抖,自来水冲在手上也可以感觉到,那种感受是一方面,未来还可以增加触觉、味觉的感受,甚至与人实时互动,这样才显得更为真实。

VR技术本身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很重要的领域。VR虚拟现实包括一般的仿真,也包括人景交互或人在景中的AR。VR技术现在应用得很多,比如在电影和游戏中,再比如飞行员和宇航员的训练中,不可能让飞机一直飞,就搞一个虚拟现实的模拟器,模拟一下北京机场降落的时候,400码的时候怎么压低速度、怎么着陆、雷雨天怎么样、晴天怎么办、风向不同怎么办,都可以模拟。技术是推动,需求如何牵引,两个结合起来,一项技术就有不同的用处。

让科研人员能有获得感

《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重头戏,重点在哪里?

王志刚:今年科技体制改革很重要的是“落实”。年初我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就提出,将今年工作重点从抓规划部署转移到落实落地上来。

现在大家对改革的获得感还不够,特别是科技人员。我走访了很多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也请很多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到科技部座谈,有些人知道改革的政策、改革的重点,也有些人不知道。政府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产品要让我们的对象都了解,亲身感受到,并且知道怎么做才能把政策用到最好。“落实”是2017年的第一个关键词。

第二是“担当”。强调,剩下来改革的都是硬骨头,都是深水区,如果瞻前顾后,见到困难就绕,改革就推不下去。各方面意见都一致的、容易改的,都改完了,现在改革中很难讲各方面意见完全一致,但我们一是要看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这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都有了,中央也有明确部署和要求。二是要符合科技本身发展的态势,发展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既有勇气问题,作风问题,责任问题,也有能力问题。要能够把握具体的科研领域和整体的科技发展趋势,要对它过去、现在、将来有准确的判断,一个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科学发现、什么样的技术发明,今后会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对国家战略目标、战略意志的实现以及整个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大方向要把握好。

《财经国家周刊》:刚才你提到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政策会推进?

王志刚:一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规定了激励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一系列制度措施,这些激励措施跟发达国家相比,力度都是很高的。

第二,制定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使科技人员收入与贡献挂钩,让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都将从中受惠。2017年我们将积极推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文件落实。

第三,针对科研人员反映的科研经费不好用,科研项目跑路多、评审多等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文件。

《财经国家周刊》:你理想中的科技体制机制是什么样子的?

王志刚:改革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让生产力更持续和快速地提升,从而支撑我们的经济社会能有更好的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人来进行,包括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家,他们都要有积极性,让所有愿意创新、愿意投身科研活动的人都有平台,都能得到公平的服务,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还有哪些障碍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存在?

王志刚:应该还有不少。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对从要素驱动、投入驱动、成本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第二,我们的政策、法律、措施等是不是适应创新驱动的要求?第三,即使政策法律已经出台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了让每一个想创新的人都已经了解了,我们的服务是否到位了。

通过改革,要在全社会确立一个导向,构建一个环境,建立一个评价标准,有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使得大家都愿意学习创新,理解创新,最后投身创新。

与人息息相关,科技部管什么?

《财经国家周刊》:关于科技体制改革,2016年做了哪些工作?

王志刚:一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继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后,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路径。

这个《纲要》也引起了国外的重视。前一段时间,我不久前在北京会见美国总统科技顾问霍金先生,他讲到,他读了我们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里面规定的科技创新的内容、思路、目标、方法,都非常赞同。

第二是我们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科技创新方面,从科学发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包括科技部最近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很多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基础研究方面不管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包括在卫生健康领域等都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人们的吃、穿、用、健康以及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支撑和帮助。

技术创新方面包括很多,大的方面有高铁、超算、特高压输变电、核电,“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科技服务业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骑过摩拜单车,刷个卡,在云端就把锁打开了。

在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5年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实施若干规定》,国办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共同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目标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创新,能通过创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财经国家周刊》:刚刚你也提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人们的吃、穿、用等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支撑和帮助。有没有人经常问你科技部到底管什么?哪些方面跟普通百姓相关?

王志刚:科技部管的有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二是一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包括为国际科技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四是科技方面的法律、政策制定,创新生态的构建,包括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五是为科技创新的团队、机构、科技人员提供服务。

这些都是我们科技部职能之内的事情,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但关键词就一个,围绕科技创新而展开,延伸到方方面面。

改革的目的际上是让科技更多地能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和国家安全各方面多发挥核心关键作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航母、歼20、运20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像摩拜单车,都跟生活息息相关。科技带来的一个是国家竞争力提高,一个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变。

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范文第5篇

Abstract:The outlin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mid-long term from 2006 to 2020 of China was enac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February,2006,which is the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ulat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according to our present national conditions,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planned again,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value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policy in China was also reflected.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政策 价值取向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lue tendency

作者简介:郑建华(1983.2),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科技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什么样的科技价值观就会导致制定什么样的科技政策。研究我国当前科技政策,探析其中主要的价值取向,对于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促进科技政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国务院了《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在步入新世纪和新阶段党中央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规划,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未来15年我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纲要》的,赋予了科技政策新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一、科技政策的和谐价值取向

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府诸多政策中的分支,与公共政策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众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部科技政策规章或法规的颁布,将会影响到整个科技事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科技政策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科技政策的制定要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科技政策在其发展的初期往往与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处于互相联系和互相包容的状态。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政府有必要对科技活动进行独立的政策性控制,形成了科技活动的基础。目前,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仍然是无法完全分开的。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和根本,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国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如果经济跟不上去,那么其他方面发展得再好也是落后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阶段,政治、文化、科技都还比较落后,科技政策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在考虑到科技政策制定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可以说,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最终仍要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二,科技与人和自然、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存在许多自身发展问题和大量需要协调的问题。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地区的科技基础、自然环境、经济建构都有所区别,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情况出发制定科技政策,才能达到科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受制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等外部因素,又反作用于这些条件,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有赖于社会整体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离不开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政策,引领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

二、科技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科技政策所具有的价值指向性。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根据在于“科技负载价值”。普南特指出:“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 ①科技政策也是如此。科技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科技发展及其成果转化应当体现“以人文本的”核心思想,将科技发展置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利益的背景下加以考虑,从而体现科技发展对于公众福祉的终极关怀。也就是说,科技政策的制定要从人、社会、人类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发展和利益放在首位,不能与社会和人类发展背道而驰。

“以人为本”的科技政策应当把“人”放在首位,它的涵义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科技研究者这个主体因素,因为他们是科技发展的主体,科技发展和对政策的调控要依赖科技研究者,要加强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科技意识培养;另一方面,要将“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科技发展之中,更要使科技成果体现对人类利益的关怀。科技政策选择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也就是科技发展必须为了人,科技发展又必须依靠人,因为“人”是社会的根基,离开了人,一切都是不实现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一切的发展都要为了人,实现人的价值。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的科技发展观,是对新时期科技发展做出新的规划。“不仅要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而且还要突出科技创新及其科技成果是为人类发展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突出十几亿中国人民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受益者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对人民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不断扩大和提高人民利用知识资本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这里尤其强调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新科技思想,可看作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核心理论。” ②科技要以人为本,不但要注重制度创新、理念创新,还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这也是对科技成果的创新。同时,“科技以人为本”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大力培养。目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技的发展要依赖人才的竞争。新时期的科技工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三、科技政策的目标价值取向: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做主,不受其他人的干扰。自主创新不是排外,也不是一切只靠自己的创新,而是在吸收、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法宝,更应是科技政策制定的题中之意。自主创新是科技政策的灵魂,如果没有自主创新,那么科技政策不可能得到深远和长久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原始创新,这是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道路选择。当今世界知识竞争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在科学领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比如“两弹一星”、“神舟五号”飞天等等重大科技成果,更加奠定了我国的科技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实力还远远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和尖端科技方面。因此,科技创新既要有自己的东西,也要去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我国自古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优秀的文化底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传统得到传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做好原始创新,使科技水平得以加强,使公众从科技成果中受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

其次,提出加强集成创新,明确了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灵魂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被世界潮流所淘汰。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更应在科技方面积极创新,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曾经创造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科技始终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前沿科技领域上还依赖于其他强国,这势必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现实的科技环境出发制定出的科学的科技发展观。

最后,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努力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同时,也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把别人的成果拿来提升我们自己的科技水平。他说:“以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③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某一产业、某一地区的事情。相反,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国民经济、文化、教育等等的综合性发展之中,同时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不坚持创新,就无法推进社会的进程,整个社会就会落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落后,需要努力向国外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把别人的先进技术引进过来,学习其中的长处,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就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是落后的,特别是在一些尖端领域。正是因为我国科技水平的滞后性,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在一个薄弱的基础之上,科技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整个中华民族长期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才能掌握最大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和谐科技”、 “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是我国当代科技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这是科学的科技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科技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推动力,科技“以人为本”体现了科技成果为全民服务的科技理念,这三个方面构建了科技政策的负载价值及当代科技价值观。我国的科技政策是一个从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史上曾经一度辉煌,但由于近代历史体制等原因,中国现代的科技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科技事业的日新月异和新的国际环境,为增强发展中国当代科学技术,提升整体科技水平,我们应该珍惜目前这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和社会人文环境,抓住这个机遇,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科技政策,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南特.理性、真理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M]1998.第248页

[2] .在中国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9-08(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