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萌山: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是,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陕”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如何,不足在哪里?

陈萌山: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陈萌山: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有许多创新之处。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确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的“三定”非常令人振奋,非常鼓舞人心,必将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对农业科教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按照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保障和支撑生产、引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完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教育科技培训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振兴发展农业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并明确提出要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地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农业人才智力支撑,取决于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科技培训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为主导,农民是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程度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基于这种原因,开展科技培训势在必行。一是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进行种养、加工培训。联合县农业、林业等部门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地带动作用。二是紧密与县职业技术学校联系,充分利用职校平台,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岗前培训,使一批批外出务工人员学有所用,有的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经营能手,有的当上了老板。农村新型农民的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新农村建设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三是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了培训效果。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技术骨干,主要是乡、村两级干部。分散培训,是以乡村技术骨干人员为技术依托,延伸到村组培训,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科技培训带来的好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又回到了现场(基地)技术员与学员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实际指导,这样,一学就懂,一用就通。每年达到培训农民7000人次,发放资料16000余份。

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2007年,县科技局会同县农业局在高洲乡和镇建立了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基地,在技术实施小组的指导下,为示范基地实施推广了“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水稻轻型节本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产高效配套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技术、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成熟技术。基地粮食单产产量和稻米品质达到预期目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示范区得到普及和提高,增产增效双丰收。2008年,“山区优质果苗繁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经营,推广了果树育苗嫁接技术,使项目区的大部分农户学会了嫁接技术,并且发展了多个育苗专业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为本县打造万亩果业基地提供了种苗保障。

三、打造科技示范基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提高科技示范效果,树立示范榜样,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又不断发展有技术、会经营、具有产业特色的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6个、示范户691户。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奖励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依托金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了优质稻生产和延伸了产业链;以华翔农林生态科技园为技术依托支撑,做大做强了花卉苗木产业;以森美农林公司为示范,不断发展曼地亚红豆杉种植规模,正在向打造“全国红豆杉之乡”的目标奋斗;以万盛果业基地为平台,打造一个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县科技局积极组织有规模、有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企业,申报部、省级科技项目,以求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资金的引领、支撑作用。

四、开展科技宣传活动,营造了科技兴农氛围。一是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活动的机会,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大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弘扬先进文化,提高了全县干部群众科技素质;二是以经常性的科技下乡活动为契机,选择墟日在人口集中的场所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发放资料活动,激发了民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三是有序开展了“知识产权”进社区、进园区、进学校活动,把科技引向深入、普及社会,传递后代。四是定期在电视台开设专题节目,播放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走进百姓”专栏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五、开展县校科技合作。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近年来,由县政府牵头,县科技局具体运作,分别与农业大学和大学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通过政府的桥梁作用,成功地促进了企校之间的合作。如大学的孙宝腾博士为解决森美农林有限公司从曼地亚红豆杉提取高含量的紫杉醇技术达成了科技合作协议。流芳园林植物升华有限公司急求的老油茶套种杂交油茶技术,已和大学的尧成语博士实现了技术对接等。开展县校合作,有效提升了我县科技创新能力,高升贝力得有限公司生产的“菊粉”、“铁皮枫斗晶”新产品,新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其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2009年度被省科技厅认定为“自主创新产品”,而且在2007、2008年先后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2009年华翔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晋升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科技 障碍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 -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 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丁沧海.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7(3).

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农”;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18-2

0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新型科技中介机构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将服务领域由原来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三农”服务领域延伸,因此,研究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技术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的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满足农民需要放在第一位,为“三农”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技术服务。

生产力促进中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超过1600多家,且一半以上的机构都设置在区县级以下单位,直接触及基层,延伸到乡镇,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福建省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与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组建了罗源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并于2009年6月被授予福州市食用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其主要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菌种提纯复壮、繁育与保藏等工作;同时创建“福州市食用菌行业创新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为罗源食用菌产业,乃至整个福州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在菌种培育、技术咨询培训、投资决策、信息传递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罗源县甚至福州地区的食用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1.1 生产力促进中心职能不清晰

很大部分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创办的,属于政府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接受主管部门的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使得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部分事务性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强,没有形成专业的业务领域,即使有说明工作职能,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完全履行其职能。

1.2 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短缺

包括人才短缺、技术短缺和资金短缺。在人才方面,区县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业人员只占全国生产力中心总人数的1/5,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半左右的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而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本科学历只占1/3左右,因此,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急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短缺进而造成技术的短缺。在资金方面,各级政府对于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不足,社会各界对其资金援助没有固定渠道,不少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没有经费,从而限制了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农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在服务“三农”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的优势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能够为“三农”提供专业性、实用性的信息。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始终将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推广工作,而是积极研究农民对科技服务方面的需求,包括技术和市场信息。近年来,中国农业进入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对“三农”的深入调查,了解其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对口服务。如福建省罗源县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了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益,在罗源县食用菌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其在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工作,整合罗源县食用菌产业各种资源,为县政府、企业、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培训。同时,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直接接触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对于当地的需求有较深的了解。因此,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三农”提供的信息相对专业、实用。

第二,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能够较好的整合社会资源,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程服务。生产力服务中心的政府背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三农”的服务水平,但是生产力服务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其政府背景,整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甚至农业企业的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实力,如福建省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市农科所、菜科所、水产所等20多家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三农”提供较高的技术水平及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得到农业企业的支持,既可以得到相应的经费,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也可以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基础。

第三,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从原始的知识形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和良好的机制,许多农业大学、农科院等单位拥有多项技术资源,却难以与广大农民有直接的接触。供需双方的信息需要有一个沟通桥梁,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已经成为科研单位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积极协调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科源中心”秀珍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工厂化栽培白色金针菇示范基地,其采用“科研+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带动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 促进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发展的策略

目前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三农”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水平,各级政府及生产力促进中心本身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发挥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的优势。

3.1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由政府一手创办的,定性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目前既有靠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法人身份,也有自收自支的企业法人身份。但是,据调查绝大部分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都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模式的优势,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财政方面,一方面,政府需要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如根据当地科技需要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软硬件配置水平。在政策方面,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盈利的公益性单位,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其合法地位、权利,同时要加强与国家税务部门的协商,为自收自支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3.2 生产力促进中心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人才培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对于人才和技术的要求较高,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通过依托大专院校办班、聘请专家深入生产一线讲课、举办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科普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针对生产力促进中心内部的人员要从思想上和技术上进行长期、短期、研讨考察、专题培训、对流、远程、函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根据当地“三农”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适当的高新技术协会或高新技术中心,重点加快当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解决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技术和前沿技术,以科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3 生产力促进中心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是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凸显优势。因此,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借助他们雄厚的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功能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第二,加强与重要农业企业的合作。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分别关注着农业经营的不同环节,农业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因此,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单一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水平、资源都是比较有限的,不同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可以通过交流座谈等方式分享工作经验,逐步进行工作创新,合作开展多项技术工程,更好的提供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未来面向“三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锡林塔娜,吴晓红,邢慧静.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三农”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7).

[2] 常林朝,石岩,苏国平.为“三农”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01).

[3] 藩珍,林东.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J].海峡科学,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