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的概念

渔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的概念

渔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本文从旅游业角度,第一次对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休闲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亚太地区。国际上,休闲渔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近邻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战略。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较早把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广纳客源的游钓业。中国的休闲渔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福建和浙江省先行。现阶段,休闲渔业旅游在国内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渔业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多为渔业经济专家。而对休闲渔业从旅游业角度也即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研究者极少。本文第一次就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渔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巢湖流域;渔民失水;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16-03

随着中韩、中日海域的重新划定,海域管理制度的变化,海洋环境的恶化,渔民失海现象增多,殷文伟[1]王春蕊[2]董晓清[3]等着力分析了失海渔民概念、就业、社会保障、转产转业等问题,这些成果饱含对渔民失水问题探究的理论成果。与渔民失海现象对应的内陆渔民失水现象研究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数据中,研究对象集中于淡水湖、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渔民群体,其失水与可持续生计问题已引起学者关注,这为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状况研究提供借鉴。关于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的研究有:易述远[4]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渔民经济收入问题;陈文江[5]从生态学领域研究水域生态建设对鱼资源、渔民生产资料和生活的影响;殷滋言[6]基于环巢湖旅游开发,提出挖掘渔民生活中的旅游效应;在社会学领域,钱东方[7]、李魏[8]将巢湖的专业渔民作为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对其收入、子女教育、健康、社会保障进行调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渔民失水原因进行考察,呈管窥之见。

失水渔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是因为环境、社会、资源、发展等原因可拥有创造生活来源的人均占有水资源数量较少,这也是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对渔民的一种较为宽泛的界定。在巢湖流域因为失水路径不一,分成如下几种:

1 资源型失水

历史上,巢湖渔业盛况在典籍记载中有所反映。明朝诗人曹祖庆的《登牛山望巢湖》:“山椒列酒荫松萝,遥听渔舟矣乃歌,帆樯几道凌空渡,烟火千门向晚多”;清朝诗人周大泉的《湖口晚望》:“渔市家家火,欧村树树烟,晚风吹正紧,好泊渡湖船”;清朝诗人潘尔侯的《月夜泛湖》:“长湖一望水如天,沽酒乘舟破晓烟。渔火依依明远屿,雁声历历度前川”等,有对渔民生活、渔村晚唱、渔民收获的描写,也有对“米贵圩淹破,只靠湖中鱼作}”生活的记忆。但是,近人诗中有“点点渔舟出”,“夹岸农渔笑语喧”,却对壮观的打渔场景记载少,如今沿湖家家户户打渔的场景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成为历史的记载和辈辈相传的回忆。鱼儿变少让人不禁想起20世纪的一句家乡话:“50年代淘米浇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随着巢湖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染使得巢湖水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加上围湖造田后农业种植的过量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巢湖一度成为“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工程之一。接踵而来的是水土流失,水位上升,目前巢湖现代淤积速大大超过地质史上的古代淤积,以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兆河、裕溪河河口三角洲地带为最,甚至有专家担忧巢湖在1 000a后将在枯水期沦为沼泽。

水质变坏,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生物系统功能退化,鱼类饵料场和产卵场生态条件恶化。再加上1962-1968年巢湖的建闸使得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完全阻塞,纳苗期失去长江水倒灌机会而不能“灌江纳苗”,鱼类种群缺少补充,造成鱼群结构简单化、鱼类个体小型化与食性单一化。渔获量变少,从巢湖的定居性凶猛肉食性翘嘴红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有900t,而到了80年代就已经下降到了200t,原来巢湖三珍的螃蟹基本绝迹。

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减少,鱼产品单一化等原因形成的资源枯竭型失水渔民,渔民生活难以为继,其过程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2 建设型失水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围湖造田与大力建设巢湖沿岸,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对原生态第一产业区域的强势入侵而孕育了建设性失水渔民。

随着国家大江大河建设项目的推动,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经济,沿湖以渔业为辅的渔民逐渐转为农民甚至市民,以渔业为主的渔民逐渐转为以渔业为辅的渔民,这一趋势最远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曹操在巢湖西岸滩涂地筑堰为田,进行屯田;孙权在巢湖一带利用险关水域,构筑东兴堤以遏湖水,阻水为田,历经宋朝和明清的广为开垦。解放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沿湖人民自发有组织对湖泊进行围垦,随之而来的湖区面积缩小,圩田增多,土地收益逐渐超越了渔业的收获,渔民逐步退出了渔业领域变成农民。其身份变迁经历了一个较为长久的历史进程,在沿湖的大王、董村、鲍圩等北岸村庄表现较为明显,如今基本上家家都有开垦地,采取的是“又渔又耕”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沿湖地区以逐步从农业村庄向现代城镇社会过渡,推动了环巢湖新一轮建设进程。以1988―2008年为例,耕地面积减少333.36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65.40km2。虽然耕地的变化面积最大,但是从变化率和动态度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上看,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变化率和动态度分别达到36.2%和2.01,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且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减少,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水域面积从1 288.23km2减至2008年1 265.21km2,近30a的年增长率为-1.28%[9]。

随着滨湖大道建设、沿岸绿道和层级公路建设占用了原有的沿湖的草滩和湿地,代之而起的人工湿地,破坏了原有沿湖村民自家鱼塘,形成了因经济社会发展而被逐渐淘汰的失水渔民群体。同时,历届政府对渔民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禁止酷渔滥捕,规范渔业执照和渔民燃油补贴,界定渔民,一方面增加专业渔民的收入,也将环湖小镇非正规化、季节性的渔民排除出水域。

3 政策型失水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我国自1995年起在黄海、东海2大海区,自1999年起在南海施行2~3个月的禁渔期,这3大海区连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至今,为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开始对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在《渔业法》和农业部令等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巢湖流域和地方政府对巢湖休渔期、禁渔期、禁渔区等明确规定;今年的最长时间禁渔达到6个月,主要包括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重点保护巢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孤山、马尾河口、南淝河口、杭埠河口、东口门等水生生物集中分布区和鱼类重要繁殖区。受禁渔政策影响,渔民无法进行春禁捕鱼活动,其收入被切断,专业渔民的生活在春禁捕鱼期就成了问题,其也成为因政策而导致的临时性失水渔民。这部分渔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引起关注。

在生态强省战略指导下,合肥着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巢湖流域成为“十二五”期间合肥构筑“1331”市域空间新格局的重要一环。渔民是生活于该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区域生态利益和环境与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客观上推动了渔民的失水进程。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建村[2013]99号)》在解决以船为家渔民最基本的安全住房前提下,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合理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及后续管理。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解决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皖政办〔2013〕12号),确定“1+6”政策体系,即以解决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定居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渔民户籍、就业、教育、医保、低保、养老及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2014年底,安徽安置17 861户渔民上岸告别“水上漂”,巢湖流域又有137户渔民上岸安居。这也是继湖光新村和滨湖景城安置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渔民的生活安置,渔民从“亲水”――与水为家过渡到“离水”――与水远离的生活状态变迁。对大多数渔民来说能够明白这样做从长远来说,是“利水”的,但告别几十年的生活环境,多有内心的感伤与惋惜。

4 能动型失水

正如历史的悖论一样,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小市小镇聚集效应逐渐明显。合肥的快速发展推动的人口密集化效应在逐步影响巢湖及沿湖地区。在城镇化的拉力作用下,产生了主观能动性失水渔民。在城市更好的收入、职业、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机会、气候条件等拉力吸引下,再加上农村的思想保守、生活水平低、就业机会少、教育落后等推力的推动下,开启了市民化进程。

经济人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其实在做经济分析时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假定单个的渔民是理性的,目标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在利益诱导下完成的,也就是渔民失水转业、继续从渔、待业等补等抉择都是收益权衡的结果。当成本大于收益,渔民转业工作就难以进行,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当转业就业收益大于成本,转业工作就会顺利进行,进而带动失水渔民群体逐渐扩大化。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当地渔民也利用地缘和亲缘关系外出打工,和农民一样,不拘泥于土地和水域,开启市民化进程。随着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比重明显增加,渔业作为第一产业的部分比重逐步下降,许多渔民利用环巢湖全域旅游发展的形势,加入旅游服务业等,进行就地创业。在调查中发现,勤恳的公交车司机、渔家乐饭馆的老板等主动放弃渔民工作,积极响应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新生活。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失水渔民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的历史演进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看,他又是一个具体概念,特别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妥善处理失水渔民群体,尤其是政策性失水和建设性失水渔民群体尤为重要。基于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加快传统的捕捞渔民向新型职业渔民、水休闲产业渔民、旅游服务型渔民转变,推动失水渔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构建与“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建设融合发展的“产业渔民、休闲渔村、生态渔业”格局,重塑渔民水生态价值观,树立失水即是益水的观念,呼吁对巢湖“水渔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关注,守护失水渔民的滨水家园梦想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利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殷文伟.失海渔民概念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

[2]王春蕊.沿海开发进程中失海渔民补偿安置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调查分析[J].经济论坛,2013(3).

[3]董晓清.沿海开发背景下失海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困境与构建路径――以江苏省沿海开发为例[J].江西农业科学,2013(3).

[4]易述远.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陈文江.巢湖生态调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2).

[6]殷滋言.环巢湖地区滨水游憩带规划与开发探讨[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6).

[7]钱东方.安徽省“连家船”专业渔民生产生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6).

渔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王金玉同志在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拜泉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拜泉坝场会议参观典型简介

搞好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加快建设渔业强市步伐

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文件”精神加速构建渔业经济新格局

挖掘资源潜力突出综合效益加快贫水区水面承包开发步伐

靠政策推进水面资源承包以开发牵动渔业生产发展

抓住机遇强化领导加快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步伐

抓水面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双鸭山市政府召开水面开发暨渔业生产宝清现场会

全省上半年水面资源承包开况总结

发挥职能作用强化保障措施切实搞好水面资源承包开发

牡丹江市召开会议率先贯彻落实拜泉现场会精神

水产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大力推进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加快水产业支柱产业建设——齐齐哈尔市水面资源承包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稻田养鱼是开发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突出群众是投资和受益的主体实现水面资源承包开发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加快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化高产高效型渔业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渔业经济

庭院养鱼使我们走上富裕路

世界水产品贸易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分析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降低牡丹江市水产养殖业成本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管理在河蟹产业中的应用初探——以江苏兴化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为例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初探——以舟山蚂蚁岛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例的实证分析

茂名市滨海休闲渔业模式与初步实践

概述生态平衡与生态经济平衡

实施渔业品牌战略势在必行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浅议漳浦无公害水产养殖推广工作

克氏螯虾与鲢、鳙鱼池塘混养技术

高密度暂养黄颡乌仔试验

双棘黄姑鱼越冬技术研究

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技术

教学局域网管理之我见

黄酒:岱山渔民不解之缘

渔业经济研究2005年总目次

国外TBT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影响的效应分析

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大连市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构建探讨

福建沿海渔港空间布局与渔业生产适应性分析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中国海岛生态旅游研究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浙江舟山水产业投资非洲之策略研究

我国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发展罗非鱼养殖的优势

浙江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关于发展渔民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

论《渔业企业管理学》新篇章

整体的产品概念与水产品整体观念

加速转换国有水产生产企业经营机制的探讨

关于建立哈尔滨市乡镇水产业综合服务站的意见

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我省水产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初步探讨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所信息部门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的探讨

扩大“渔民绿色证书”制度试点的前景——黑龙江省两期六乡镇“绿证”试点的调查

渔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低碳渔业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二、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二)低碳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三、发展低碳渔业的措施

(一)制定发展低碳渔业的规范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二)实施项目合同管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三)科研先行,推广示范,规范发展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渔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06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1 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是指人们利用渔村里的设备、空间、场地及渔具等资源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然后再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上的服务功能,让人们更多地体验和了解渔村与渔业文化,提升人们旅游品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渔村的健康发展。休闲渔业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它的经营内容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观赏渔业、垂钓渔业、观光渔业、旅游渔业及海洋休闲渔业;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生产经营型、观光疗养型、休闲垂钓型、展示型、教育型及社区型;根据经营活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运动体验型、品尝购物型、渔村风俗体验型、游览观光型及展示教育型等。除此之外,基于旅游者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不同,还可以把休闲渔业分为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及科普教育型。

2 目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

2.1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起步比较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休闲渔业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越。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的渔业生产者就利用自身资源设计了垂钓项目来吸引部分钓鱼爱好者,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当时的休闲渔业的经营模式还非常单一,人们缺乏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不断地更新、变革,休闲渔业逐渐扩展到了娱乐、餐饮、住宿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休闲娱乐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现在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已获得了非常大的经济收益,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现阶段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主要集中地

目前,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三类地区:①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在这些地方消费者的数量比较密集,客源比较稳定;②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这些地方的休闲渔业集中于交通要道的两侧,凭借地理优势来吸引游客垂钓和休闲娱乐;③具有一定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这些地区可凭借游客发展集旅游、娱乐、垂钓、住宿为一体的经营理念,让更多的消费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垂钓的乐趣,这类地区的休闲渔业大部分都是通过度假村的形式在进行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3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战略规划不科学

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不是非常的科学,其市场定位非常模糊,没有清晰的思路。市场定位是指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产品在整个休闲渔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是通过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能为消费者留下不同的印象,从而让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能有一个明确的心理倾向。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渔业产业没有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生产差异化的休闲渔业文化产品,这使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品牌效益,不能形成一定的忠实的消费群体,这非常不利于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此外,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缺乏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现机遇、抵御风险,从而使企业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让企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中的企业没有战略管理的理念,这对休闲渔业文化的营销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发展。

3.2 营销理念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在营销观念方面的思想意识比较落后。我国的休闲渔业起步比较晚,经营与管理的理念都不够先进,服务的水平与服务的意识相对落后。从总体上来说,休闲渔业的经营理念仍处于生产产品及推销服务这样传统的观念上,企业都是被动地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很多会场休闲渔村的设施都不是非常完善,其休闲渔业项目主要还是依靠饭店,并且这些项目的规模都不大,只能满足人们对吃的需求,周边没有完善的娱乐消费环境,这也阻碍了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发展。

3.3 恶性竞争

随着休闲渔业文化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户不择手段、相互诋毁,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整个黑龙江省的经济形势,很多的渔业企业都无法正常生存下来,即使生存下来的企业其经济效益也在不断降低。如果同行业间的这种恶性竞争还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让游客对渔业都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整个渔业产品的销量甚至影响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3.4 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

休闲渔业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休闲渔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没有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企业发展相对缓慢。黑龙江省我国的文化大省,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休闲渔业能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会非常明显地加快行业发展进度。黑龙江省有非常深远的冰雪文化,如果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能与冰雪文化结合在一起,一定能在经营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样做能让消费者在享受娱乐的同时还能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增加行业的文化内涵。

4 黑龙江省休闲渔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4.1 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突出地区文化特色

首先,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必须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个能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方案。企业中的竞争优势分两种:一种是喜好型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能提供非常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商品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就要利用其特有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营销。比如:在黑龙江的鹤乡之城齐齐哈尔,就可以把当地独特的资源和渔业联系起来,让游客在观赏丹顶鹤的同时还能享受垂钓的乐趣。另外一种就是价格优势,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相同的产品功能,价格要比竞争对手的低。其次,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产业必须突出文化特色,让黑龙江省的渔业和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产业只要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将会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4.2 开展文化品牌营销

休闲渔业属于服务类产业,因此它自身的流动性非常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品牌意识。在黑龙江省建立一个知名品牌来代表其自身的特色,通过文化品牌营销,提高服务质量,也带动地区的特色文化。以黑龙江的漠河为例,这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属于我国的最北方,气温最低,而且还能看到北极光,根据这一特色,漠河可以建立一个与北极光相关的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把这一文化特色与当地的渔业发展联系起来,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想要得到更加广泛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对这一产业的文化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强调品牌意识,让人们深入的了解它的不同之处,综合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同时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做好公关工作,最大程度上争取政策支持。

4.3 利用文化特色消除恶性竞争

针对于恶性竞争,政府应强调黑龙江省各个地区文化的特色,如果每个地区的文化不一样,各自都有其特色,那么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将不存在竞争。各个企业的休闲渔业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这将大大降低黑龙江地区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各个企业之间只需要突出自身的发展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由于各地区、各个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其企业的优势各不相同,竞争的环境就无从形成,同时还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更加有利于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多样化发展,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有利。休闲渔业应建立一个行业协会,协调各个企业间存在的矛盾,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按照行业标准来执行。协会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尽量避免竞争。通过运用文化差异和地区管理来促进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积极发展,从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

4.4 对休闲渔业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企业创意的源泉,独特的文化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因此,能对产品的个性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与有效地诠释产品能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就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从而熟练地运用当地文化开发出别具一格的产品。对于黑龙江省的休闲渔业文化,各个企业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必须深入挖掘黑龙江省的文化底蕴,利用文化营销的方式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把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发挥到极致来促进休闲渔业文化的发展。此外,要注重对黑龙江省渔业产品文化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对黑龙江省的整个休闲渔业作出整体的规划,使现有产品之间能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文化价值不断提升,增进黑龙江省休闲渔业的整体竞争力。

注:李玉红,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英杰.河北省休闲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河北渔业,2014(3).

[2]赵蕾,刘红梅,杨子江.基于渔文化视角的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沈凤明.休闲渔业发展与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0).

[4]张澜澜.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建议[J].黑龙江水产,2015(3).

[5]李恩元.我国休闲渔业的开发模式[J].现代渔业信息,2005(6).

[6]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3]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J]. 北京水产,2005(1) .

[7]张广海,董志文.青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

[8]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 渔业现代化,2004(2) .

[9]姜奇平.体验经济:灭了经济人理性――从休闲和游戏看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再分配[J].互联网周刊,20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