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第1篇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卫〔2011〕47号《关于继续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卫生对接帮扶工作的通知》、綦江卫医〔2011〕47号《开展2011年“卫生下乡”活动方案的通知》和綦江卫委[2011]22号《关于深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支部联线结对共建和“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2011年“质量年”工作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卫生对接帮扶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推进卫生系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建设健康綦江作出应用的贡献。同时,结合2011年我校“质量年”的建设目标,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到我校的实际情况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二、结对帮扶的方式及要求

(一)学校结对乡镇卫生院

根据綦江卫〔2011〕47号《关于继续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卫生对接帮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对郭扶镇中心卫生院、永新镇中心卫生院、乐兴卫生院的帮扶活动。具体要求为:

1、捐助物资、开展义诊活动及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拟定捐助物质(价值每套220元的床上用品15套)。组织医务人员到结对单位所在乡镇举行每年一次义诊活动,并发放健康宣传资料。通过活动的开展,帮助结对单位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和保健知识,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

2、选派单位的骨干到帮扶医院进行业务指导,举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协助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3、帮扶领导每月到结对卫生院工作1天。结合帮扶医院具体情况,与帮扶单位研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二)手拉手·心连心支部联线结对共建活动

结合“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綦江卫委[2011]22号《关于深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支部联线结对共建和“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与我校支部结对的新盛镇石桥村支部的联系活动,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具体要求为:

1、支部书记为结对村党员上党课一次,并联系贫困党员1户。组织相关人员为结对支部党员做一次党课知识讲座。

2、校领导每人结1户“穷亲”,每年走访看望不少于2次。

3、学校帮扶1名贫困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关系给予他们最大的关爱。

4、下半年组织医务人员到石桥村举行义诊活动。并实地了解该村情况,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资援助。

5、认真做好篆塘镇白坪村的结对帮扶工作。

在整个活动中,学校领导干部要坚持“三进”: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深入开展走访活动,宣讲政策时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亲身感受基层群众和困难家庭的生活和所思所想,力争帮助联系的困难家庭摆脱贫困。

(三)党员结对班级

根据重医校支〔2011〕01号《关于开展2011年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在学校开展党员结对班级活动,一个党员结对一个班级。结对党员与班主任配合,协助做好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在学习上,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每期在结对班级讲党课一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一名。

(四)支委成员结对新教师

根据重医校支〔2011〕01号《关于开展2011年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开展支委成员结对新教师的帮扶活动,包括传授教学经验、学生管理经验及应急事件处理经验。支委成员要积极帮扶新进教师,从学校文化、人文素养、师德要求、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帮扶。不能将帮扶活动认为是走过场的事情来对待。通过帮扶活动,建立起我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面貌和过硬的专业素质。

三、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把结对帮扶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体现,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成立领导小组,以促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努力提高结对帮扶的实效。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2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这自然会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成为一个新的特殊问题。从近年来各地留守儿童的情况来看,他们心理问题严重,品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差,安全隐患多,是学校教育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单就从学校教育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 健全工作机制

为使留守儿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了“五主线教育网络”,即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以“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教育主线,以“党支部—少先大队—少先中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主体的辅导教育主线,以“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为主体的辅助教育主线。并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部署新的任务,制定落实措施。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每学期评选一次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并把留守儿童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更加深入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各班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个人情况,包括思想状况、学习情况、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另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

三、建立两支“”队伍

“家长”队伍由教师组成,校务会成员至少负责帮扶4名留守儿童,班主任至少负责帮扶2名留守儿童,任课教师至少负责帮扶1名留守儿童,“家长”要做到:每天一次学习辅导,每周一次与学生谈心,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哥哥”、“姐姐”队伍由学生组成,让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帮扶照顾。

四、实行“三个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各班级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由任课教师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班级对留守儿童要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讲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时,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五、拓展四个关爱渠道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

扶贫帮困“春雨行动”是全乡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帮互助的优越性,广泛聚集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做到扶贫帮困覆盖到我乡每个困难家庭,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老人没人管,确保困难群众与全乡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二、帮扶对象

按照县下达的任务,全乡共选定16户作为帮扶对象,由乡组织帮扶。

三、帮扶任务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围绕困难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突出抓好“医、房、学、业、保”五个方面,立足“输血”与“造血”功能定位,齐头并重,措清底数,提升帮扶的精准性、针对性,逐步从根源帮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每名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至少帮扶一户困难家庭。

(一)基本生活困难。以现金或实物资助方式,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低保线上适当提高生活水准,改善生活状况。

(二)重大特大疾病救助。资助困难家庭参加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对患重特大疾病的困难家庭,按照政策减免医疗床位、药品等费用,加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患重特大疾病,经相关医疗保障报销后,生活仍困难的帮扶家庭,帮助解决治疗及生活困难问题。

(三)危房帮建。认真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困难家庭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对无法改造的希望困难家庭,通过资金或实物配租,帮助解决住房。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危房困难对象,可按照相关政策,纳入机构供养。

(四)希望助学。帮助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因贫困辍学,帮助家庭困难的高中及以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9月30日)。

完成11户帮扶对象的确定因户因人实施帮扶。

(二)开展阶段(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按照县委县政府帮扶任务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帮扶活动并于每月24日将当月帮扶情况汇总后上报县活动办公室。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

对2014年帮扶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第4篇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6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认真开展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干部走基层,真情五为民活动,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川委发[2016]10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和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2013年-2016年定点扶贫工作意见》(高扶组[2013]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的总体要求,对对口联系的帮扶村大窝镇陈坳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活动,现将我局帮扶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定点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落实民生工程政策措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我局把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与发展作为己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单位干部不脱钩。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我局专门召开了党组会议,研究布置了具体的定点扶贫工作,成立了局长、党组书记黄应友为组长,副局长徐刚、李春兰为副组长,各股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帮扶活动的组织、检查、督促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了定点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在年初就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按时报送计划、总结和帮扶信息。三是开展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三、瞄准对象,抓住重点

我局根据部门实际,充分动员有能力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新农村建设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一是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亲临帮扶村,走访820余人次,慰问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家庭10户,送去价值3000元的米油肉等生活用品,我局还筹措了8000元,为贫困户购买了化肥,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并为张云珍、伍秀珍两户分别送去了慰问金1000元用于购买衣物,并鼓励他们要坚定生活信心,自力更生,找准致富门路,早日脱贫致富。档案局帮扶小组还向困难户发放了帮扶信息卡,确定了班子成员一对二,普通职工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二是帮助制定帮扶计划。扶贫领导小组根据对口联系的大窝镇陈坳村的具体情况,与结对帮扶村陈坳村村委共谋发展路,共商致富良策,档案局一行根据在农村工作多年的经验,建议陈坳村理清自身发展优势,谋划发展思路,放大自身资源集聚效应,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培育花卉、树木,发展茶叶,规模型扩展大窝特色水果李子、桑树等果桑产业,组织陈坳村贫困群众和党员到羊田乡参观学习先进的种茶技术和养殖技术等;同时,档案局提出将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面帮助陈坳村发展经济,早日走上致富路;三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单位有能力有爱心的退休职工加入到帮扶行列中来,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为陈坳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民增收难,生产无发展后劲,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贷款难。

强化思想引导,转变群众观念:宣传是工作开展的首要工具,组织召开社员会、户长会,向群众宣传党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富民措施和扶持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突破现在生产生活模式,引导群众怎么发家致富,怎样才能增加收入,解决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穷则思变;调查研究,合理规划:乡镇、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召集群众座谈商议,调查摸清情况,分析镇情、村情、组情,规划到田块、地块、山头,合理规划布局,找准发展产业的项目;务实工作,树立典型:党员干部,特别是涉农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农民,到田间地块,督促检查项目、产业落实情况,帮扶指导,用科技指导农户发展经济,同时搞好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把典型树立起来了,其他农户就会跟上去;部门配合,项目支撑:制定考核激励机制,抓住国家对三农工作的大量投入,争取上面的项目支持,搞好土地流转,集中成片打造产业集群,引进企业进驻,保障群众利益;增加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后劲: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返乡创业,在政策扶持、协调贷款等方面提供帮助,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业平台。

2、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在帮扶的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

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由于自身部门条件所限,在对困难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我们要转变帮扶思想,不是困难群众缺什么我们就拿什么,而是应该积极地与相关涉农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将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他们反映,与他们一道积极地争取相关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方案;同时积极地做好困难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相关的帮扶项目,帮扶方案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对贫困村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的走访力度,及时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及时地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2、对帮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授人以渔改变授人以鱼的帮扶方式。

定点扶贫工作是各级党政机关肩负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政治任务。不得不说,在定点扶贫工作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党员是人民的公仆,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会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3-2016年定点扶贫工作意见》继续贯彻执行定点扶贫工作,使帮扶的贫困群众和贫困村更好地解决温饱问题,更早地走上小康之路。

3、考虑到陈坳村信息化技术较为落后,我局计划筹资一万元为村委会购置3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以方便陈坳村村委会及村民及时了解信息,开展活动。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二)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精准扶贫四法暨建档立卡会议精神,我办事处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扩大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对我办事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会议要求严格按照5个时节点和9个步骤的程序和方法扎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贯彻落实毕节市委、市政府推进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把六个到村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切实做到五个结合、四个具体,形成1+7工作格局。即: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和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有机结合,和工业化、城镇化主战略、三化兴三农有机结合,和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两个硬化工程、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有机结合;做到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形成一个总体方案加六个子方案和一个具体任务分解方案的1+7工作格局,创新扶贫方式,改进工作方法。

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确保我办事处2015年1350人贫困人口,已经脱贫585人。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我办事处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安排办事处、村干部进村入户,认真对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通过民主评议并预以公示,审核确定出我办事处贫困人口1350人,454户。结合县扶贫办分解到我办事处2015年减贫人口任务。我办事处结对帮扶的人员有:副县级干部1名,正科级干部8人,副科级干部9人,一般干部119人,这些人分别是县人大、城管局、房管局、农发行、红旗办事处的干部。这批人分别按54321分配到石关村、路塘村、庆云村、蔬菜村对贫困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到扶贫对象家中了解情况,并填写好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信息采集表,在帮贫困农户规划,在生产上作技术指导。实现我办事处一户一帮扶责任人,做到干部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对子结成后,工作队和责任人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逐村逐户理清思路、制定规划、细化措施,重点为帮扶对象找准产业发展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建立精准扶贫帮扶部门和干部考核办法,落实帮扶责任,明确工作时限,实现结对帮扶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2、产业扶持到户

针对我办事处贫困户实际,着眼市场可持续发展,注重以特制胜,路塘村建设250万的天麻种繁基地、石关村马铃薯种植500亩;石关村辣椒育苗种植500亩,都已经落到实处,种植完成,农户得实惠,曾收入。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

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加大对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办事处、村干部加大对贫困农户适学儿童排查加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人,推进雨露计划.雨露直通车行动(到深圳学习的3人,各种职业学校补助已上报的7人,上二本线领取补助的1人);目前正在进行圆梦行动摸底,资助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杜绝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以适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等主要内容,现场操作实训,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

4、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

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美化环境。根据县生态办安排,我办事处按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户,改造资金17.58万元,已经改造结束。

5、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

主要针对搬迁进来176户移民进行后期扶持,扶持资金3.4515万元和生产技术上的指导。

6、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根据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我办事处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两个硬化5.504公里4万元,一事一议通村水泥路3公里58万元。背街小巷硬化道路12500平方米,总投资188.9万元。

线上教学帮扶方案范文第5篇

尊敬的督查组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在国家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集中全部精力、动员全部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046户、87070人,已脱贫34480户、85902人,未脱贫人口566户、1168人,贫困发生率0.28%。我县“一企连三产”“一林生四财”“一地生四金”“一业配多策”生态林业扶贫模式,在中国•南宁生态文明论坛上作为典型模式全面推广推行。“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模式,被《中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健康扶贫》蓝皮书收录,被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等单位评选为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健康扶贫优秀案例。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和省委书记王东峰同志专门莅临围场调研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省委赵一德副书记对我县的“N+1”扶贫模式,做出“围场县的扶贫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批示。

一、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压实各级责任,统筹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一)领导机制坚持高站位。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衡量政治站位的一次重大考验,强化组织领导、砸实攻坚责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部署上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统筹协调到位。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针对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巩固提升、防止返贫、问题整改等重点任务,制定出台《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目标责任分工》等政策性文件25个,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等各类会议26次,研究攻坚举措,协调解决问题,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特别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省市县1.08万名干部与3.5万建档立卡户“结对子”,全县169个贫困村和143个非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936名驻村干部全部驻扎贫困一线,确保各项帮扶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二是责任落实到位。继续保持“1+10+N”组织推进体系人员架构、职责分工稳定不变,严格明确职责定位,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县委书记带头遍访全县所有贫困村。所有县处级干部分包37个乡镇,每周至少抽出两天时间实地督导、一线调度,对发现问题立即处置、及时销号。行业部门紧盯指标,88个部门分包37个乡镇,分行业、分领域进行业务指导和实地督导,及时提供专业支持。各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员驻村入户,对剩余贫困户实行叠加包扶,确保全部脱贫。三是督责问效到位。坚持抓过程促结果、强调度促落实、严问责促成效,整合各类督导检查事项,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设路线”的方式,对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建立整改、责任、时限清单,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对因责任落实不力、工作推进不力等影响脱贫大局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二)推进机制坚持高效化。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整合资金、政策、机制等资源要素集中投放,加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步伐。一是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制定出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20年度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健全资金使用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今年,共投入县本级财政资金18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5.6亿元,安排扶贫项目42个。二是加大政策指导强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科学整合、高效对接,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双查双改双迎”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组合拳”。三是加大专班推进速度。围绕产业就业扶贫、防止返贫致贫、问题整改等关键领域,建立专班推进机制,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11个重点部门打乱股室、打乱建制,抽调整合本单位80%以上业务骨干组建专班,集中攻坚、重点突破,活跃带动脱贫全局。

(三)帮扶机制坚持高标准。抢抓协作帮扶、定点帮扶等多重政策叠加机遇,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全力争取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支持事项,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力量。一是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交流互访、分管领导深度对接、职能部门分线合作,双方互访对接13批次,互派挂职干部9名、专业技术人员32名;实施帮扶项目12个,总投资2.86亿元,预计10月底全部完工;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80人;累计争取天津各界捐款944.1万元,签定《携手奔小康协议》11份。二是借势中央省市定点帮扶。争取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资金6149.2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6个,带动40个村1.5万人受益。争取省直“五包一”、市直“三包一”帮扶资金4500万元,实施村级光伏电站、产业扶贫等各类项目70余个,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是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和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目前,全县169个贫困村与120家企业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6684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82个,帮扶贫困人口24692人。

二、坚持精准方略,聚焦重点、全面突破,确保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落实

坚持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强有力的举措全面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见效。

(一)聚焦收入“达标线”,用心用力稳定增收。坚持把贫困户稳定增收作为核心,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肉牛、肉羊、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科技扶贫等成型模式,健全完善入股分红、进园务工、土地流转等多重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打好抗疫情、促增收“组合拳”,确保贫困群众增收不降低、收入有保障,基本形成了以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肉羊、百万头肉牛、百万亩林果、百万人次乡村游、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六个百万”工程为统揽的扶贫产业体系,贫困户产业项目覆盖率、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覆盖率、贫困村技术指导覆盖率均达到100%,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实现稳定增收。一是实施农业产业扶贫。立足农业大县实际,以绿色、有机、功能为方向,持续壮强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今年共投入整合资金2.62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7个,发展种植业172万亩,肉牛存栏27万头、出栏15万头,肉羊存栏45万只、出栏15万只,农业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带动3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二是实施生态林业扶贫。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广“一林生四财”模式,充分依托围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果、种苗产业专业乡26个、专业村266个,经济林达到194万亩,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依托承德木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推行“一企连三产”模式,投入资金4700万元,发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亩,带动211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落实政策资金6080万元,累计选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7458人,每人每年获得7000至8000元稳定收入。三是实施光伏扶贫。采取多户联建模式,实施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257个,实现并网1866千瓦,带动1789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分两期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55座,总装机容量48.396兆瓦,带动159个贫困村、788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20年,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建成集中光伏扶贫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带动3400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稳定增收20年。四是实施就业扶贫。坚持科学防控疫情、有序稳定就业,注重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持续稳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加大劳务输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重大机遇,立足行业、产业、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面向京津冀“点对点”劳务输出,采取集中护送等形式,先后安置“点对点”护送农民工返岗29批次481人复岗,其中贫困劳动力87人。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增收技能,实现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人员1841人。开辟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县内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优先组织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发护林、护路、保洁等各类公益岗位,尽心尽力帮助贫困群众稳岗就业。今年以来,共落实扶贫龙头企业补贴资金2274.9万元。五是实施科技扶贫。建立健全人才下乡、科技下乡政策体系,深化科研院所与贫困村、扶贫企业的对接交流合作,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整体提升”“个十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鼓励引导科技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开展科技帮扶,全力推动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集中投放。今年以来,共设立科技服务站3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10名,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处、科技示范基地5个,辐射带动5200余人稳定增收。六是实施乡村旅游扶贫。依托塞罕坝、国家1号风景大道等知名品牌,建强文旅产业发展平台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采取“景区带示范区、企业带贫困村、客栈带贫困户”模式,实行加盟户与贫困户“1+1”利益联结,累计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

(二)聚焦民生“保障线”,落细落实兜底政策。围绕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兜住兜好贫困群众的民生底线。一是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控辍保学“八位一体”包保责任制,严格执行营养餐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今年以来,共落实政策资金1400余万元,累计资助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各阶段学生18861人,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在疫情期间,坚持“停课不停学”,采取“一对一”帮扶、送教辅资料等方式推动线上教学,实现贫困家庭学生线上教学全覆盖。二是把健康扶贫作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之举。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大力推广“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模式,落实“一站式”直接结算、先诊疗后付费、慢性病认定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强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共提高医疗保障救助待遇20.83万人,提高救助金额4223.83万元;落实财政分类资助参保缴费资金2414.27万元,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数量增加到30种;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21186份,建档率98.5%。三是把安居扶贫作为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核心基础。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一体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和“攻坚月”专项行动,紧盯“开工率、竣工率、拨付率”,全面巩固提升农村危房改造成果,全县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安置落实、拆旧复垦等工作,确保易地搬迁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县25个集中安置小区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同时,坚持“两区同建”,全面落实产业、就业等后续帮扶举措,全方位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分红性收入等各项收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四是把饮水安全作为确保群众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整合涉农资金1624.27万元,建设机井76眼,惠及54个村、1.67万人。同时,解决突发饮水安全风险点32处,实施水质监测工程,完成全县所有贫困村水样采集工作,并出具水质监测报告,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卫生水。五是把兜底扶贫作为保障特困群体生活的基本防线。将符合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把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4800元,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60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6240元,投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金6592.4万元,保障38586名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的民生底线。

(三)聚焦返贫“预警线”,建立健全防贫机制。坚持把精准防贫与脱贫攻坚同安排、共部署、齐推进,围绕“为谁防、谁来防、防什么、怎么防”,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切实从源头上筑牢贫困发生的“防火墙”。一是精准监测识别。坚持专班推进、专人管理、专项核查,参照因病、因灾、因学预警线,采取医保、教育、应急、交警“四位一体”比对,对拟纳入监测预警范围的防贫对象逐户核查审定,共识别防贫监测对象1033户、2345人,其中脱贫监测户533户、1183人,边缘户500户、1162人。二是强化防贫帮扶。制定出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精准防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准落实防贫措施,扎紧筑牢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产业就业、结对帮扶、兜底保障、孝心养老“六重”防贫保障线,确保基本消除边缘户和不稳定脱贫户,推动防贫工作逐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落实防贫保险。投入县本级资金1000余万元,与人保财险合作,设立精准防贫险,设定起付线,对因病、因学、因灾、因交通事故等致贫返贫的防贫监测对象及时报销救助,目前,第一批资金500万元,已拨付至合作保险公司。同时,投入资金8883.7万元,设置政策性农业保险8类、特色农业保险4类,切实增强防致贫、防返贫报销保障。截至目前,共落实保险93.59万元,累计救助104人。

(四)聚焦脱贫“标准线”,攻坚攻克最后堡垒。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目标,强力推进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截至6月底,全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剩余566户、1168人全部稳定达到脱贫条件。一是夯实脱贫举措。按照对标标准、分类指导的要求,多项政策精准到人、合力突击。对123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采取“一对一”方式,通过参与生产经营、产业直补、以奖代补、小额信贷、务工就业、增设公益岗等完善产业就业扶持,提升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对733名整户无劳动能力且无法从事产业就业贫困人口,统筹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并享资产收益分配等补贴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对312名长期慢病、大病贫困人口,全部进行鉴定,实现慢病、大病救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全覆盖。二是压实帮扶责任。采取“县级领导+县直部门+乡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五帮一”脱贫责任制。县级领导抓统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解决精准脱贫中的各种难题,落实包保包联责任,督导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地;县直部门抓合力,发挥行业优势,点对点组织开展社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帮扶行动,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包村、驻村干部抓落实,为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协调解决产业项目、生产经营、务工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提高帮扶针对性;包保责任人抓帮扶,定期入户走访,掌握户内信息,宣传帮扶政策,查看措施落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提高群众满意度;经营主体抓带动,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发展产业项目,对无劳动能力的,直接享受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三是确保稳定脱贫。以村为单位,逐户逐人建立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帮扶台账,明确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路径,实施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管理。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监测预警和排查处置长效机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研判、随时解决,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

三、突出重点领域,较真碰硬、真抓实干,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水平

坚持把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工作作为突破口,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以较真碰硬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见效,持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水平。

(一)坚定不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分析应对的“周报告”“月报告”工作制度,定期汇总工作开展情况,制定《支持企业稳定经营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15个,以精准之策、精准之力推动精准落实、精准见效。一是有序推进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工作台账,逐村逐人核实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就业意愿;增加招聘活动频次,加强岗位征集供给,提供专业高效的供需对接服务;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明确聘用标准,严格履行聘用程序。截至目前,全县31605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率达到90%以上;通过就业扶贫专岗安置贫困人口3006人,设置“二次分配”光伏公益岗位4316个。二是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持续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政策培训,推动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和支付联签联审“四联签”制度落实;对已批复的项目加快进行招投标,对未批复的项目完善好相关手续,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安排资金5.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2个。三是强力推进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从财税、社保、融资、审批、就业等方面对复产复工企业予以全面支持,投入资金2274万余元,对带贫能力较强的9家企业进行生产补贴;率先使用《疫情期间物资运输车辆便携卡》,为医药卫生、应急供应、生产生活等保障性物资车辆建立绿色通行通道;落实县级包联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属地乡镇、企业主体“四重”责任,切实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23家扶贫龙头企业和6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吸纳贫困劳动力264人。四是全力推进消费扶贫。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循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思路,用足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有利契机,全面加强产销对接,鼓励扶贫企业和电商企业积极开展各类线上扶贫产品销售活动,积极创新网络直播带货、电商扶贫专卖、“线上+线下”等营销模式,深度对接京津冀批发市场和帮扶单位,与天津武清区益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在武清味道电商平台销售围场农特产品,全方位打通贫困村农产品生产链、流通链、销售链和价值链。目前,在天津武清区设立消费扶贫产品线下销售店1个,围场县城内2家大型超市设立专区销售扶贫产品;上报扶贫产品供应商推荐名录25个,认定扶贫产品66个,销售额达到2.4亿元。五是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政府搭台增信、建立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带贫益贫,贫困户诚信承接贷款,保险风险兜底,建立扶贫、财政、金融办、金融机构等部门联席制度,缩短审批周期,实现一站式服务;对非主观因素和疫情导致收入不足,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帮助协调办理贷款展期、续贷。截至目前,发放政银企户保贷款7723万元、扶贫小额信贷1008.2万元,带动608户贫困户受益。

(二)坚定不移抓好问题整改。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有力抓手,较真碰硬、真抓实改,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水平。一是在压实责任上发力。成立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县长负总责,其他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地域分领域负责,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一线负责,形成三级包联责任制,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清仓到位,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达标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二是在统筹整改上发力。制定《双查双改双迎“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把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出的问题、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出的问题、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巡视、审计和督查反馈问题整改统筹推进,一体整改,实行一个问题、一个县级领导、一个部门领导、一个整改方案、一个整改台账、一个督办清单、一个长效机制的“七个一”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全面彻底抓好整改落实。三是在建章立制上发力。坚持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把具体问题整改与构建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深入分析原因,突出建章立制,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不反复。围绕资金、项目、干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用制度机制规范权力、严肃纪律、堵塞漏洞、治理源头。四是在督导检查上发力。组建整改专项督查组,查档案资料、查推进进度、查群众满意度,严防假动作、低标准、被动应付;召开整改专题“擂台赛”,对整改不力、整改缓慢、整改质量不高的单位通报批评、责令重改,确保整改方向不跑偏、整改措施不落空、整改任务见实效。截止6月底,2019年国考反馈的6个点对点问题、20个举一反三问题全部整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