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档案管理 重要性 信息化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30-01

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体育档案是指在过去和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教改和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声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记录,是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理论参考。体育档案是学校各阶段体育教学、教研的历程和体育科研的成果的的真实记录和珍贵资料,是学校教学、教改的重要科学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同时,作为学校的宝贵文化财富,体育档案是研究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学校体育档案的良好管理和充分利用,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

体育档案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反映依据,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理论支撑。而体育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则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体育档案完好保存着国家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相关法规、政策和要求,可以为学校体育事业工作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思想指导和政策依据。另一方面,体育档案完善的记录和储存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体育素质的丰富历史,可以提供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参考资料和相关咨询材料,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对自身体育工作优势与不足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各类学校体育工作规划能够科学制定、切合实际,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进行体育科研的必要条件

学校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举措,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学校过去积累各类相关档案资料,可以从中提取出体育科研课题的信息资料,可以为体育科研者的观点和见解提供有力的史料依据,尤其是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全面记录。研究出的新成果又可以充当新的科研依据,循环利用,有利于学校体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评价体育教学和工作的信息依据

任何教学活动的评价,必然需要可信的信息依据。随着学校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学校体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为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客观准确的评价,体育档案可以提供真实具体的历史记录和原始材料,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体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针对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体育档案的管理趋势逐步向信息化管理发展。

(一)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论

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又称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也就是结合相关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通过计算机扫描、信息录入储存到计算机数据库里,利用计算机存储体育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变革,能够促使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的最大化效果得以实现。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通用性强、安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可视性强,方便体育信息的快捷检索,可以进行实时同步备份,所需的存储空间小,数据信息维护方便又安全。

(二)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是满足信息化时展的必然手段和必然结果。

现代科技的爆炸式发展,给学校体育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档案管理也必须跟随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进行管理理念和认知水平的改革创新,从体育档案的管理内容和评价体系出发,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体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现,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与时展的同步接轨,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结束语

作为学校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档案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可信历史见证,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为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体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是促进体育档案利用性提高的必要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丽.优化体育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6).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范文第2篇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全体师生依法治校意识;强化依法治校宣传,营造依法治校良好氛围;落实各项制度,保障依法治校具体落实;着眼学校细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努力推动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依法治校;学校;管理

依法治校是教育领域践行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推动学校管理方式改革,规范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从大的层面来说,依法治校有助于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与教育管理整体进步,为社会培养法制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统一思想,强化依法治校意识

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全校师生是否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是否具有清晰的依法治校意识,是否认识到依法治校的时代意义。“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走依法治教、有法可依之路。进一步依法治理教育事业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学习,认识到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教的基本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贯彻落实,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学校管理部门要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部署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要深入学习国家与地方依法治校的文件,领会并吃透相关文件精神,将依法治校上升为一种学校的自觉意识,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努力推进依法管理、依法执教,在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实施学校管理,确保全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营造依法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切实开展好教师法制学习与培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法制轨道中运行,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同时依法执教,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学生中,学校要使法制教育活动常态化,强化学生法制意识,使全体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地提升法制意识,用法律规范自我言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强化宣传,营造依法治校氛围

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够对全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强化依法治校宣传,不仅要发挥学校传统宣传平台作用,还要开拓创新,拓展新的宣传渠道,在全校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发挥传统宣传平台作用。学校在长期宣传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学校要借助学校橱窗、文化长廊、校园广播、教师会、学校集会、主题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等大力开展依法治校宣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将依法治校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学校班级环境中布置中,要突出依法治校内容;要结合主管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学校深入开展好依法治校专题教育活动。学校还要善于拓展宣传平台,借助学校宣传网站、家校通平台、班级网络学习平台等,开展依法治校专题宣传。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通过信息课与法制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学习与学习互动;在教师层面可以借助微媒体平台,例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开展依法治校学习,通过网络互动与跟帖,激活教师依法治校的思想认识,营造依法治校氛围。

三、落实制度,保障依法治校落实

“建章立制,崇正精神为规范学校的制度体系,是办让人民满意学校的制度保证。”制度是落实依法治校的保障,学校要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制度,确保依法治校落到实处。依法立校制度。学校要根据《教育法》的要求,完善学校办学章程,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保障教学所需硬件设施,多举措保障资金来源,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依法管理制度。学校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把依法管理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形成系统的管理思想,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依法执教制度。在新形势下,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在管理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化管理、教学为服务,在法律框架下依法执教。此外,学校还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依法治校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小到学校的日常常规等,通过制度的细化,将学校各种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置于法律运行轨道之中,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自我约束机制,推动学校依法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等;同时细化学校管理责任,使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按照法律的要求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四、着眼细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依法治校必须要着眼于细处,才能使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学校要依法治校理念的指导下,强化校风建设。教师层面,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绩与岗位履职情况,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奖惩机制,调动教师教育教学与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层面,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考试次数与难度,执行课程标准,确保学生受教育权利不受侵犯。在全校形成严谨而活泼的校风。要依法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的进程,一方面积极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包括学术、教研、工会与管理等;另一方面要主动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才能使学生自外而内地形成依法治校自觉意识;要主动引导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自觉接受家长与社会的监督,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外在压力,使学校自外而内地形成依法治校的自觉意识等。

总之,学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依法治校认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依法治校的途径,将依法治校理念内化为学校管理与学校持续发展的自我要求,努力践行依法治校,促进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构建法制化校园与和谐校园。

作者:唐东斌 单位: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三弄中学

参考文献:

[1]付晓梅、伍维根、李巍.对依法治教必要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依法治校;立足实际、务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依法治教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国家和国家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实行依法治校,是实施依法治教的关键,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来治理学校、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依法治校中的“依”,指依据;“法”,包括了《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了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包括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治”,是指治理,而不是管治、整治,是治理与服务的和谐统一。

依法治校不同于“以法治校”、“以罚治校”和片面的“以章治校”。

“以法治校”侧重于把法律作为工具和手段来管理学校和处理学校事务,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管治学校;“以罚治校”偏重于运用法律的惩戒和强制功能来治理学校,而忽视了它的评价、引导、保护及思想教育等功能。学校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治校是正确的,但片面地、没有充分法理依据地认为“以章治校”就是依法治校,则是错误的。这种治校方略体现的是“人治”的思想,它忽视了某些校规与法律不符的情况,甚至有重前者轻后者的状况,十分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校则是在依法理顺学校与社会、社区、家长、师生等关系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形成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接受监督,学校管理者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权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格局。依法治校中,法律是治理学校的依据和最高权威。

二、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三、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内容。

从广义讲,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等凡属教育活动所涉及的主体均可看作依法治校的主体;从狭义讲,学校内部工作所涉及的主体,就是学校。具体包括了校长、学校领导班子、校务会成员、教师、学生、家长等。

凡属学校管理的一切范畴,均属依法治校的内容。它可以细化为学校各部门在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安全工作、基本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实行依法治理;也可以细分为学校内部事务和外部事物的依法治理;还可以分为对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对象的依法治理。

四、依法治校提出的依据。

1、这是社会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大改革、大开放的局面,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呈空前活跃之势,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这种形势要求我国的法制建设必须要遵守国际惯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大势下,依法治校,当然就势在必行了。

2、这是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从客观上要求必须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同时,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已显著提高,这为依法治校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

3、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依法治校有利于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保障和推进作用。对学校内部而言,依法治校从理论上明晰了学校及学校内部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民主化治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五、依法治校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依法治校应当达到这样的目标:

1、教育行政部门的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

2、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

3、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4、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可依法得到保障。

5、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总体上,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起一个规范办学、规范从教,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育人环境。为此,依法治校必须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和强化制度建设。通过整章建制,完善校规,形成一个有章可循、有规可据、依法办学的良好氛围。管理中,学校必须制定完善学校的章程以及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学籍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这些制度、规定要及时向师生宣传,而且其内容应当合法,要及时修改、废止、清理与现时法律不相符的学校各种校规,对学校不同部门分别制定的校规也应当从宏观上统一整合,以防出现学校中政出多门情况的发生。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范文第4篇

学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管理标准既应考虑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强调学校内涵的提升。本标准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也是对学校和校长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的与实施,将推动学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一、基本理念

(一)育人为本 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办学水平,教好每一个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安全和谐 充满活力

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开展以生活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和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依法办学 科学治理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理能力,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民众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本标准是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鉴于全国各地区的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和本地实际提出实施意见,细化标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促进当地学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本标准对学校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校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基本要求,掌握精神实质,指导具体工作。

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范文第5篇

一、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一)法律依据方面。第一,针对现阶段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来说,大多上都是对教育行政部门权责、责任界定的条文,涉及到学生权利的内容相对较少,并且存在原则化太强的问题。例如,在高等教育法中,相关学生权利的条文原则性太强,并没有实质细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如何利用法律进行维权并没有详细的交代,导致法律缺少可诉性,高校学生在维权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依据。第二,相关法律条文不配套问题。在高等教育法中,包括了多条授权性的规定,但是在实际运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制定与之配套的规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中没有实质性的依据。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律存在空白点,在很多学生管理领域中,还没有出台有效的管理法规,尽管有学生管理法、校园安全法等,但却没有实际的司法实践依据。第四,高校校规校纪中有些内容与上位法存在抵触性。在高校校园中,很多在学校期间获得留校察看的学生,一般在毕业时没有办法获得学位,这种规定和教育法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也说明这种规定没有法律依据。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面。法治思维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治思想相对浓厚,忽视了法治思维的渗透。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往往有着上位者的态度,学生必须服从,这种思维观念给依法治学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特别权利的说法,忽视了法律的重要性,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时也会收到管理者个人意愿的影响,对学生的权利造成危害。第二,学生管理程序上存在缺陷。在高等教育法的基础上,高校对学生具有自主管理全,给了高校管理者一定的自由群贤。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权限的存在,很多管理者忽视了学生对管理的选择权、知情权以及申述权等等。在更多的时候,学生如果对受到的处分不满意,根据规定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述,但是实际中高校管理者剥夺了学生的申述权利,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常程序。第三,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对于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具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条例不够了解,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发挥监督工作的责任。

二、法治思维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景

(一)德法并序、宽严并济。德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法治体现制度化管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德法并序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建设,确保具体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做到有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在学校的制度下,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时期,应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制度,知道不遵守纪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同时从严从重处罚违纪学生,起到良好的效应,不断的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减少其思想或学习中的压力。另外,思想德育工作也是学生管理中关键的内容,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还需要耐心的进行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德育的优势,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存在,能够进行自我批评与改正。

(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校是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其前提必须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具有完善的法治体系,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所有学生信服,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具体来说,第一,国家教育部门需要根据我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推行教育立法,对高校制定规则与制度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与修缮,保证法律法规符合时展的需求;第三,加强高校立法,为学生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具体来说,高校立法还需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法律的可行性,也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便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三)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的基本理念。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是我国推行法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还需要一我国依法治国为背景,是高校管理工作必然发展的趋势。所以,高校必须在党和国家方针指导下,不断的完善高校法律建设。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之地,也是文化的集中地,在法制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前瞻性研究,不能随波逐流、亦步亦趋。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主动探索,探寻一条符合自我发展的法治之路。一方面,高校在选择管理人员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准入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法律意识高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的提升其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