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封闭化管理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精选

学校封闭化管理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第1篇

教官要做到“三查”“四同”“五必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查”即查操、查课、查宿舍;“四同”即同吃、同住、同自习、同娱乐;“五必到”即出操军训必到、集体活动必到、家长来访必到、学生有病必到、发生意外事故必到。

二、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实施

我校以军人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军人的严整风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行为习惯;以军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军人的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成立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机构由政教处、校团委和教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以及学校行政督察评估组组成。

2.实行全封闭管理,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和军事训练与当地派出所紧密配合,将保卫科改为警务室。进行国防知识和三大条令的教育(军队内部关系、礼节、军容风纪,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每天下午进行一节课的军事训练。

3.实施“一日生活制度”严格按照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例约束学生,按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学生,要求“内务管理整齐化、学生行动队列化、服从命令军人化、礼貌礼节规范化、校园卫生整洁化”,规范学生的仪表和行为。

三、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反思

1.成功的经验

(1)树立了学校形象。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隔绝了外界社会不良影响,纠正了学生放任自流现象。学生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校风校貌大为改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规范了学生行为。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营造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快速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纪律性,提高自制能力;有利于快速构建新的集体和团队,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利于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自然灾害,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3)磨炼了学生的品格。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学习毅力等方面得到了磨炼,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2.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教官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不和谐。教师搞教学是行家里手,组织课外活动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官开展活动足智多谋,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学校经常组织教师、教官和管理人员开会协商,由学校拟定目标,教官提出方案,教师提炼总结,按责分工实施,做到文攻武略,整体配合。

(2)学生对教官由崇拜到爱恋。中职生感情朦胧,思想开放,行为极端。教官过硬的军事技能、坚毅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塑造了权威形象,部分学生流露出了军人情结以及对青年教官的爱恋。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请家长配合,甚至撤换教官。

(3)教官方法简单粗暴,易引发冲突。中职生层次参差不齐,要注意因材施教,把严格要求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管理,从知到行,耐心训练,严格要求,逐步达标,体现以“育人”为中心。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第2篇

教育资源在我国通行的定义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3〕笔者以为这一概念实质是将“教育资源”等同于“教育投入”,外延失之过窄。所谓“资源”,据《辞海》解释是“资财的来源”,是一个描述存在的静态性的概念,其外延大于投入。因此,教育资源从字面意义上讲便是,一切可资教育活动所利用的精神和物质存在的总和,也即教育活动“资财”的来源。因此,学校应树立大教育资源的观念,不囿于学校所固有的力量,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地组织开发社区内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服务于学校工作。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少了这种理念与实践,使我国的学校教育一方面为教育投入的不足所困,另一方面又对大量可供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视而不见,致使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学校组织、开发和使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4〕。

笔者在借鉴这一分类的基础上,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5〕,它是一种无形资源,融合于社区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区成员所共享又制约着其行为和思维的方式;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动植物及博物馆、信息中心等,它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人们的有效使用和开发丰富社区生活,促进社区各项事务的发展。学校和学生作为社区中的组织和个体,一方面要受到社区内的文化、其他的个体与组织及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过学校的有效组织而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师资、场地设备的重要补充和学校管理的支持力量,有计划地作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笔者以为,后一方面更为重要,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在学生发展上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优势,因此笔者在此特别突出“社区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希望人们能正视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组织和开发这一资源。

二、教学与管理———社区教育资源组织与开发的两个维度

学校工作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教学的改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适应学生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它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上,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包括师资力量及教学场地设备的建设;学校管理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学校决策日益走向科学化、民主化。

(一)社区教育资源对学校教学的改善———校本课程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模式,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处于课程开发的中央,而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社区等则处于边缘。然而,随着英美等国20世纪六十到七八十年代的课程开发集权化的“新课程运动”的革而不新,使人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发现了这一课程模式的一个严重缺点,即它忽视了社区具体的特点和要求,也否定和闲置了社区文化、人力及物质环境等资源对课程开发的价值和限制作用,使学校课程显得单调与缺乏灵活性,降低了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因此,七八十年代以来,非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进一步受到重视,总体上要求更多的人参与课程决策;在考虑教育的目的和追求时应意识社区、学校、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等。〔6〕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兴起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以独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由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上,它要求更多地关注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一些具体特点,并有效地将社区文化、物质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组织进课程和教学中,在课程开发的力量上,它强调学校教师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力图使学校的课程更丰富、灵活。但由于受到传统上封闭、垂直的教育和课程体制影响,学校和教师们惯于服从自上而下的课程安排,长于依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因此,对于当前扑面而来的校本课程,他们在具体教学组织上也需要得到社区力量的支持,在一些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讲台让给地方官员、社区的园艺师、民间故事大王或是一位木匠或农民等。同样,传统上将教学囿于学校的作法显然也已无法满足日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挑战,因此,必须使一些教学活动在社区进行,如纽约东哈莱姆学区的学校那样,保证学生们每周有一上午的时间在社区的某一个机构学习,〔7〕这是对社区内的设备与场地的有效利用。

(二)监督、评价与建议———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等国已开展了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多项研究,内容涉及学校行政分散管理、社区压力、社区参与及社区控制等,〔8〕而我国则仍是教委管学校、学校管老师的垂直式、封闭式的管理,这不仅是导致学校陷入决策误区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与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格格不入:其一,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不少人视学校教育为一种产业,因此,家长便是最大的投资人,他们完全有权过问并促使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以保证其所得到的服务的质量;其二,根据汉娜•阿伦特的哲学理论,学校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其价值特点是公正,〔8〕但很显然,任何一个封闭和垂直的管理系统都必将导致集权,而集权则很难实现公正。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不同于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决策集团的直接指令性管理,而主要体现为一种间接的建议、监督和评价。根据欧美等国的经验,学校为了在管理上得到社区的认可和支持,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其一,学校管理体制上必须为社区人士了解学校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如东哈莱姆区的学校通过邀请社区和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这是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前提;其二,研究与认识社区应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范畴,这是学校更好地立足于社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工作的前提,早在20世纪初波士顿等城市的学校已有了专门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的责任是研究社区、家长等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协助处理学校—社区关系,以最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发展;〔9〕其三,以学校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社区群众组织,它既是学校工作的智囊团,又能形成有力的社区压力以监督学校的工作,为社区成员参加学校管理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在这方面美国早在19世纪成立的家长—教师联谊会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9〕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对学校教育改善的价值———一种教育社会学分析

(一)学校教育走向民主的重要动力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当前,关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不均等与隐性不均等。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民族、种族、性别儿童的入学机会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而日益改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偏见而导致的,大量学校“边缘儿”的存在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社区的独特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冲击甚至被抹杀。当前,学校教育中隐性的不民主问题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积极地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改进工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决策公正;同时,学校应该与社区人士共同努力,组织和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使其能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结合,使社区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迁的过程。〔8〕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因此,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首先应是认识社区,学会在社区中生活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往往只是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抽象的、笼统的、一般的经验,而对其生存的社区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学生缺少了对真实的社区事务基本的评价和参与能力,影响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其二,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堂所学与社区实际相悖,又得不到良好的解释而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出现混乱和困惑。笔者曾听到一位来自云南农村的教师讲过一件事情:在当地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长篇累牍地讲淡水资源如何缺乏,进而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但学生们则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泉水叮咚的地区,不但水资源丰富而且也无法做到节约用水。可见,完全脱离社区实际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社会认识的偏见与傲慢,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物质环境与文化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增强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培养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

(三)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新型社区。〔4〕可见,学习化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及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着眼点———改善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有一定的区别,但后者是实现前者目标的重要支持系统。首先,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它积极组织广大社区成员参与,必将在社区形成关心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这是学习化社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其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其对于社区内人力、文化及物质资源的积极组织则构成了学习化社区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障。因此,在当前学习化社区的设计与建构中应将学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利用视为重要的动力。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第3篇

评委们,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方要陈述的观点是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

管理,简单说就是作出决策并执行它。而管理包括两种模式:开放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

开放式管理,就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来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开放式管理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意识,与学校沟通,为将来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奠定基础。而封闭式管理,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学生不可能参与到管理中去,决策就不可能客观,同时也无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开放式管理在学生参与,决策人对等的基础上,学生在执行中更积极和有效果,同时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管理的主宰者。这样,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建立并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封闭式管理,在决策人不对等的基础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执行中带有抵制和抵触情绪。这样,决策无法贯彻同时自身的潜力也无法得到挖掘和培养。

综上,我方认为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谢谢。

正方一辩---张威

主席好,各位评委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所陈述的观点是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开放式管理是相对于封闭式管理而言的。具体到大学与大学生之间,就是在学校从主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将学校的管理工作进程公布给学生知晓,让学生对学校的工作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执行的准则作到心知肚明,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前苏联革命家别林斯基说:“人民是土壤,他含有一切事物的发展所必须的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学生与校方间的关系实际上就像人民与领导人民革命的先驱者。因为学校管理的是学生,所以也就是说,学生是土壤,他含有学校管理成功所必须的汁液,而学校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土壤的滋润,为植株提供养料,怎么会有花儿绽放,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因此,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校方的几个领导。那么,何种管理方式能实现学生作为主体呢?毫无疑问是开放式管理。因为在封闭式管理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受管制的地位,学校的任何信息都仅仅掌握在学校的“统治者”——校领导手上。在学生对学校工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怎能参与到管理当中呢?而且,实际上,封闭式管理还给学校提供了许多暗渡陈仓的机会,有助于贪污公家财产等不正之风的滋长啊!

另外,学校的开放式管理也让大学生受益匪浅呀。而这当中的益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包括主席和评委们都正在享受着。我们的校学生会、院学生会以及各社团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那敢问主席和各位在场的评委们,哪位不是在学生会或各社团身兼要职呢?那各位在学生会工作的过程中是否深刻而真切的感觉到自己与学校息息相关呢?有没有自己做学校主人公的责任感呢?就以这次学生会和校电台以及各社团招新活动来说,那位部长不是尽职尽责的为学校选拔人才?因此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学生会以及各社团的工作中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学校血脉相连。那生活部是否锻炼了你的组织能力?外联部是否锻炼了你受挫以及沟通的能力?这都是我们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得到的能另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宝贵的财富都缘于学校的开放式管理呀!因此,我得出了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具人性化的结论——开放式管理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胡晶晶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

首先,重申我方观点----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先来解释一下“开放”二字。开放不同于放任,更不同于放纵。它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也就是说,所谓的开放式管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胡作非为,而是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释放,才能得到施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当然是利大于弊。

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

教育部一再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难道处处限制学生,扼杀他们的个性发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吗?难道将学生封闭起来,按照一个模式教育他们,就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吗?

其次,关于大学生。第一,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是小学生,他们思想先进、开放,懂得照顾、安排自己,没必要管得太严格。第二,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试想,如果所有大学生都像温室中的花朵,被保存在真空的环境中,风刮不到,雨淋不到,那么,四年后,当他离开温室时,如何去面对雨打风吹,电闪雷鸣?

来听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就读于一家医学院,但是,他对医学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计算机十分着迷。在当时那个并不开放的时代,这所学校的校长却懂得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因此,他从各方面支持这个男孩,让他从当时零售商手中买来降价处理的IBM个人电脑,在宿舍里改装升级后卖给同学,这种电脑十分走俏,各大公司纷纷购买。二十三岁时,他就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1800万美元的资金。十年后,他创下了类似比尔盖茨般的神话,拥有资产达43亿美元。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

戴尔的成功构筑了电脑界的神话,而究其根本,还是得益于开放式管理,试想如果不是当时那位校长的开放式管理,戴尔可能至今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电脑界却损失了一位巨匠与天才。

正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斯所说---潜能无时不在,每时每刻它都等着我们去发现,而如果没有开放的管理模式,所有孩子的潜能也将被埋没。

大学生应当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了,现在不具备,还要等什么时候具备呢?工作以后吗?还是老了以后?要知道,当你还在依赖着老师、家长的封闭式管理时,你身边的人早已经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时,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当那种所谓的“对学生负责”的“封闭式管理”培养出很多社会淘汰品时,还有谁会否认开放式管理的好处?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只有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每个学生的身体内都藏有一个蓄足了火焰的黑匣子。只有开放式管理才能找到打开这个黑匣子的钥匙,使其释放出生命的最大光芒,让这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人生之路,使中国的大学生凭借卓越的能力,一流的素质,昂首阔步,走在时代最前沿!

因此,无可争议,开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正方四辩——陈文婧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请对方辩友注意的是:我们的辩题是开放式管理的利与比,而开放式管理是没有定语修饰的。其次开放式管理不等同于开放式教育。教育是方法而管理是手段。这些原则性问题请对方辩友搞清楚。

下面请允许我陈述我方观点: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也是恶劣的危险的。物欲纵横的社会充满了诱惑。有人一顿饭是山珍海味,你甘心吃馒头咸菜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谁人不想?然而,谁人能急?不能及。这是现实给予我们的答案。重庆一家经贸公司被查出其下员工为70名女,而这70名女通通为在校大学生。也许这个结果会令你痛心,但是现实就是事实,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再看看大学生本身,这里请让我重申我方观点: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还不能用理智的思维去抑制人的本性。人性本痴,人性本贪。大学生更是贪玩,贪睡。你也看到了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夜不归宿,以致课上鼾声四起。这都是我们尚未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的。若是学校实行开放式管理呢?也许教室里的鼾声是消失了,可连同消失的还有发出鼾声的人。对方辩友总是在强调:开放式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请你千万不要忘了,这是要在大学生具有强烈自我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而正如我方所强调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能力。

大学生犯错犯罪是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造成的,而不是管理造成的。我们提倡的是良性的管理,而不是扼杀性的管理。

你当然知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么,你可知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人的本性是在夏娃偷吃禁果的那天开始形成的,而社会的环境不是你我能改变的。如果不具有能力与实力的大学生想要在开放式的管理中打造出一片天地,就如同一个人想要摆脱地球的束缚去遨游太空,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飞向太阳的灭亡。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大学开放式管理是弊大于利的。

谢谢大家!

反方二辩---李宣瑾

评委、主席:

大家好!

身为反方四辩,我不得不重复我方的几条最基本的观点。虽然我方一辩、二辩在驳论和自由辩论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了我们的辩题“开放式管理”的前面是没有限制词的,但正方辩友似乎并不以为意,仍然抛出许多和辩题不符的事例。也就是说对方的许多事例和观点是建立在“适度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之上的,“适度”一词本来在词义上就有一定的偏向性,这与我们的辩题是不符的,难道不是吗?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开放式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橘,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校园虽然像一个小社会,但是相比较而言,校园还是单纯许多,首先是因为学校成员的组成部分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学生和老师,就算有一些闲杂人物数量也是极少的,不会对校园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校园实施开放式管理,相信社会上的闲杂人物在校园中的比例会大幅度增加,校园中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就多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大学生来说又会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环境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我们来说怎会有帮助呢?这样的环境又怎么能表现开放式管理的利处呢?另外,大学校园相对单纯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校里面对大学生的生活还是有多方面的限制的。如果学校实施了开放式管理,站在对方辩友的立场上,应该意味着对大学生在生活上的限制会是大大减少的。照这样看来,像夜不归宿、带闲杂人员出入宿舍、旷课、迟到早退、校园网不限制不健康网页流量学校应该都不具有管理的权利,如果这样的事情在校园中普及的话,那会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啊,那时的校园还是校园么?那时的课堂还是课堂么?那时的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着么?

其次,开放式管理对自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危险性。也许对方辩友会说,只是对自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的话,范围大窄了,不能以点盖面吧?范围真的窄么?那我想问,在场有几位同学扪心自问以后,能够坦然地说我没有在考试之前多看几眼电视,多打几次篮球,多玩两下电脑?有几位同学能够毫不犹豫地说我从小到大没有在任何一次考试中作过弊,我的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真实的?有几位同学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从小学到现在,从来没有旷过一次课?即使最最无聊的课我也都认真听?从来没有在一节课上睡过觉?从来没有为不想上的课找借口请假过?相信结果足以为我在前面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那就是:几乎没有同学自制力强到可以挡住这些诱惑。如果学校实施开放式管理的话,就像我刚才提到的,相信有不少同学都会抵挡不住网吧、歌厅、舞厅以及一些其他的诱惑夜不归宿、旷课、迟到早退吧?记得2000年的时候看过一篇报道,说一名陕西省的状元由于在清华大学中彻夜玩电脑不上课而被清华开除的实例,当陕西省的状元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可想而知他当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用多坚强的毅力挡住了多少的诱惑才换来了这样光荣的结果,但是,就算自制力如此之强的人在大学的校园中还是没能抵抗住诱惑最后被学校开除了,这能说明一个什么原因?大学的校园肯定是比他们家乡的高中管理放松很多的,相对来说,就是做出了一个“开放式管理”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更何况我们这里所议论的“开放式管理”没有加任何的限制词。

最后,我方认为,开放式管理限制了学校的职能,不利于学校在其他方面的管理,是开放式管理的不良影响在无形中扩张。学校对学生在生活上的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只有基于这一点之上,才有可能实施其他管理。比如教育管理,老师会在课堂上以简单活泼的形势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并促进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如果学校实施开放式管理,别说兴趣爱好了,恐怕连上课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话,教育管理如何能进行下去?再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如果实施开放式管理,估计大多数同学都会把这一天当成理所应当的假期吧?依此类推的话,学校召开的任何活动,想落实的任何措施恐怕都没有人积极响应,这样的学校还能称之为学校么?这种学校里的大学生还能称之为大学生么?这样的开放式管理还能够实施么?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全国高校招生并轨后,形成了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中办学、自筹经费为主的办学。那么,各校投入的体育费用在一段时间内会受到不同层度的影响。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和规划高校的场地设施,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让这些场地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目前已成了高校体育竞争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题。

1.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1.1场地大、设施好

全国共有干余所高校,因地区差异、规模大小、原则上形成了长江以北的学校人均教学专用场地较大,而长江以南的学校教学专用设施优于北方。如座落在岳麓山下拥有万余学生的中南工业大学,现有:

1.1.1标准式田径场一个。有容纳6000余人的看台,看台下有140M×4条的室内跑道,器材室及管理专用房、教室若干。

1.1.23000平方米综合体育馆一座。内有两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250平方米的器械健身房、容12张乒乓球台的室、办公室、器材室、教室若干。

1.1.3游泳池一座。内有50M×30M标准池一个,50M×15M池一个、容纳3000人的看台。

1.1.44600平方米的室外全封闭溜冰场一座,内有三个网球场的室外全封闭式场地一块,室外水泥篮排球球场17个、双杠35付,单杠28付。全校人均教学专用场地9.5平方米。

1.2开放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和服务是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为轴心。除了教学竞赛训练外,更主要的是完成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全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场馆开放都是以三种方式出现。

1.2.1控制式开放。主要是控制那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场馆按管理条例来开放使用。这部分场馆主要用于竞赛训练教学。它的特点是设施维护较好,场地破坏性小,但使率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

1.2.2自由式开放。由于建设时经费的原因或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场馆的使用和管理,造成设施不全,只能24小时任意让学生使用。它的特点是面积大、设施简单,同时破坏性也极大。不能发展和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1.2.3收费式开放。是改革以来出现的一种管理办法。各校目前只是针对那些学生感兴趣、消耗成本高,课内又无法大量安排的项目来采取有偿服务,故范围较小。它的特点是通过有偿服务达到以场养场的目的,减轻了学校的负担,深受学生欢迎。

1.2.4管理难度大

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场地使用密度大,爱护设施的自学性不够;具有专业知识及事业心的管理员缺乏,不少学校都是短期行为的聘请监时工,造成服务水平和质量都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

2、有偿服务的管理办法是发展的方向

2.1有利于场地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不少学校因缺乏和体育部门积极配合,象农村修住宅一样,有多少钱就造多大面积,所以不少的场地存在着设施上的不全和管理上的不方便。通过有偿服务,专人管理,可以将不少自由式开放的场地规化、维护和封闭,对学校体育硬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2.2有利提高场地的使用率

控制式开放的面积最大。除教学竞赛训练外,因管理人员有限,现在课外活动各项目使用率不平衡。采用有偿服务后,不但七八节课可以开放,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都可以开放。不但对学生开放,也可对教职工及家属开放。

2.3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其他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进行开发并创造了效益,体育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弃教经商,厌教改行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教师无心搞体育,将预计着高校体育的危机。采取有偿服务后,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将他们安排到各经营项目中去,一是弥补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二是发挥他体育专业的特长,三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起到了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

2.4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

管理人员少,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场地面积大,所以服务水平相对不高。久而久之,在课外活动时间内,不少学生凭学生证借不到球了、乒乓球台上也没有网子;学生也慢慢不来了。通过有偿服务后,管理人员基本上由体育教师担任,不但负责日常的开放、维修,还无偿的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较受学生的欢迎。目前,中南工业大学的游泳、男女健身、舞蹈、乒乓球、旱冰、拳击等项都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进行。

3、采用有偿服务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观念的转变

主要是指校内主管和横向部门的观念转变。他们认为学校投资修建进来的场地设施是完完全全为学生服务,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如果要采取有偿服务,是否增加了学生经济上的负担。而没考虑到现有的体育活动条件已经达不到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了学校周围的录相、电游、卡拉0K的兴旺。要改变现有的状况,吸引广大的学生参加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就必须增加管理人员并提高管理素质;改进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开放时间和提供技术指导。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有偿服务才能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加大宣传的密度和力度来完成,必须由体育部门的负责人向学校主管和横向部门做出大量的沟通工作才能完成。

3.2开放时间

首先应保证教学、竞赛、训练,然后才是课外活动的开放。在教学期内利用中午或晚上来开放,破环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制度是绝对不充许的。

3.3票价的制定

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消费水平,学校体育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共同制定一个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承受的票价。笔者对中南工业大学部分学生抽拼调查,在一至三年纪内。不包括寒暑期,平均每人每年直接消费健身活动门票为60元左右。票价要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一旦现责任人任意或变相涨价,要及时制止。否则会给有偿服务的起步阶段带来不可估量的阻力。

3.4加强责权利的管理

在考虑双方责权利的基础上要签定责任协议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责任管理中的某些问题,监督责任人必须按政策和协议来经营管理,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考虑责任人的利益,排除阻力,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扶植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结论

全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有偿服务,是发展方向,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4.1将现有的场地设施进一步规划,把学生感兴趣、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场地尽可能封闭起来、改建起来,既利于教学,又利于课外活动。

4.2从经营管理上,先采取集体直接管理的办法,也可将那些责任性强、技术指导性强、开放难度大的项目,在会上公开招标协议,责任给个或组合小集体。

4.3待取得一定成功经验后,逐步扩大有偿服务的范围,并大力宣传月票、学期票、年票的优越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长期票,直到离不开长期票。

学校封闭化管理范文第5篇

一实行宿舍封闭化管理

封闭的宿舍管理,能够强化学生的养成训练,使学生的日常生活规范化。这样既杜绝了学生无故滞留宿舍的现象,同时也保持了宿舍区环境的整洁。确保宿舍管理者能全天掌握学生在宿舍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保证了24小时不失控,避免了不文明行为的滋生。

二实行制度规范化管理

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也要有执行才能造就方圆。“徒法不能自行。”任何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果缺少执行的环节都得不到贯彻落实,不能作用于指向的对象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宿舍内务制度规范化是学生加强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内务整理方面,学校也实行了岗位责任制的大胆尝试,明确职责和目标,学生以班组为单位,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如学生卫生、纪律、行为规范等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细则,使学生的行为军事化。调动全员全天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全体学生创建文明宿舍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实行环境文明化管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保持宿舍的整洁,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宿舍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宿舍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硬环境,也就是卫生状况和宿舍文化;二是软环境,也就是宿舍文娱活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及言行举止。在抓卫生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引进了宿舍卫生奖惩机制,不仅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升华,从“要我做”转变到“我要做”的高层次上来。抓宿舍文化建设,着重突出一个“雅”字。要求既突出宿舍之间的个性美,又要统一归到简洁雅致上来。宿舍文化型不仅美化了宿舍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审美情趣,同时又避免了粗俗低调的宿舍文化的侵入。

四实行工作情感化管理

利用好宿舍这一基地,使思想教育工作直接进入学生最广阔的生活空间。宿舍教育虽有方便、深入、全面的特点,但由于宿舍环境的随意性和生活化因素的影响,宿舍内学生很难形成在教育教学区所具有的正统严谨的作风。情感是构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突出和加强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健康融洽的,充满温暖、信任和友谊的心理环境,促进教育工作成效和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