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第1篇

一、明确目标,定位要准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技人才载体的定位,一般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铁”。就是载体所在的部门或企事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支撑,科研资金有保证,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就是载体的用人机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管理、决策人员,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传帮带格局,努力营造尊重个人特点、鼓励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载体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载体应有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可发展性的科研项目。这样,科技人才攻关才有目标,在技术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进步。版权所有

二、强化管理,机制要活

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科技人才使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要积极同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于引进这些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吸纳、来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二是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科技人才载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养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三是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向“硬、软环境并举”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软硬并举、协调配套、解除后忧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如,对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比较价格合理确定科技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载体人文建设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既要创造适合本地科技人才创新立业的人文条件,也要营造适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还要积极拓展适合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业的空间,尊重每个人才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

三、大力扶植,服务要优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载体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优质服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借助报刊、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关于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有关规定,大力报道科技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人才载体的设立创建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协助申报工作;对载体创建后的人才招聘引进、引智、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科技人才,应在培训进修、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查阅资料、使用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保证;应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户、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资福利、医疗社会保险、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等方面优先办理。

四、健康发展,成效要实

当前,要保证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健康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设立、轻建设”的倾向。加快创建科技人才载体,已成为许多企业决策层的共识,然而,载体的设立、挂牌,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应当迅速把工作重心转向建设,抓紧制定载体建设的标准、管理细则、考评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引智和培养管理力度,逐步扩大载体规模,充分发挥载体作用。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办讲座、组织研讨、考察交流,以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增强创新为目标,把各类载体建成科技人才强化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在载体建设的规划目标上,既要破解当前机关、企事业发展的热点、难题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载体建设的投入上,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设备的投入,更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长远的投入观念。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第2篇

今年9月,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夺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了圆满成功。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拼搏奉献,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全体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研制、建设、试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指战员,向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翟志刚同志,向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刘伯明、景海鹏同志,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向热情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决策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大以来,党中央从世界科技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适应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三步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6年来,各系统各单位和广大航天工作者团结一心、群策群力、锐意创新、拼搏奉献,突破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有力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加速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出依托重大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广大航天工作者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增添了精神力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显著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念,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成就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是自强不息、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积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奋斗的民族。

同志们!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组织重大工程建设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科学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航天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统一思想,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各阶段的建设,形成了人力、财力、物力最佳组合,确保了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促进了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当代、无愧于后人的业绩。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凝聚强大力量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全国数千家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承担研制、建设、试验任务。各系统各单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协作,自觉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全力为成功的强大合力,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强大制度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一显著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自主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广大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始终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第四,爱国主义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工作者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一切时代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始终成为激励我国各族人民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同志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努力做到后来居上。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运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们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改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改革开放须臾不可缺少的奋斗精神。只有锐意改革、不懈创新,才能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不断增添发展进步的蓬勃活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努力使改革步伐持续迈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必须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在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上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切实增强国家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加快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紧紧抓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带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整体跃升。

我们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归根到底有赖于各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必须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发扬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优良作风,自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始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保障。必须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必须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事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必须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科学统筹涉及科技发展的重大关系,加快科技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必须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鼓励企业主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各方面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载体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在充分考虑当前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实力的基础上,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规划为当前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对培育发展这些产业的载体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引言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是决定国家力量强弱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世界近代以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总会出现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日本和韩国的崛起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对新兴产业的突破实现的。美国的发展历程更表明,抓住每次新兴产业更替的机遇,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崛起而且对其保持领先优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主体、客体、载体“三体”互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载体的作用又异常的突出。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属于产业这一基本范畴,因此,其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阐释,即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部分研究还引入了种子期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阶段,本文直接划入培育期)。

1、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较小但潜力巨大的特征

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这种产业的规模较小,一般而言,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众多一般性的产业中选的,还处于萌芽期的产业,产业内部企业数量有限,总体实力仍然不强,产品销售收入也不多,总体而言规模还相对较小。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类产业多脱胎于新技术或者新的市场需求,其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成长迅速且竞争力强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后,一方面,由于国家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且其市场需求不断得到激发,从而使得行业内部产品基本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基础产品衍生出的细分产品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加速了产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了市场需求,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得行业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3、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巨大且日趋稳定

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一时期,一方面,产业规模巨大,众多的细分产业、强大的产业集群使得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步入稳定时期,产业内部的技术趋于成熟,前期迅速扩张的势头不再,产业整体处于一种平稳运行的状态。

4、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可替代性与衰弱的特征

进入衰退期后,一方面,部分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新的产业所替代,甚至退出历史舞台,或者竞争力大幅降低,已经难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改造升级,演变为另外一些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包括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基地、工业中间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和加速器。通过载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自身的作用机理。

1、培育发展载体的整体实力强劲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载体本身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一方面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如进行财政补贴、实施各种奖励计划等,另一方面,这种强大的实力能够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对于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取得 市场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之一――高新区为例,1995年,我国高新区内拥有企业数12980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1529.0、1402.6、107.4、69.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9.3亿美元,到2000年,企业数量突破2万个,达到20796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209.3、7942.0、1978.8、597.0、460.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85.8亿美元,到2010年,企业数量达到51764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7180.9、75750.3、19271.7、6261.3、4968.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476.3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0.55、9.54、9.74、10.49、10.79、13.33倍,2000-2010年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6.57%、25.30%、25.56%、26.49%、26.86%、29.56%。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丰富的培育发展资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诸多的发展资源,首先,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1995年,我国高新区的从业人员人数达到99.1万人,1996、1999、2002、2004、20052007、2008、2009年分别突破200、300、400、500、600、700、800万人,到2010年达到859.0万人。国家大学科技园人员总数达到2343人,其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留学归国人员分别达到2343、147、493、579、1247、319、46人。其次,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我国产业园区内部具有大量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资金、担保基金,这些资金使得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扶持。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2010年,大学园资金总额达到1257108万元、创业公共服务机构数达到1371个、孵化基金总额达到48673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达到82103.1万元。再次,集聚了大量其他资源,如园区内部一般拥有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三通一平”的良好条件,甚至部分地区还实现了通气等生活设施的完善,这为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形成了培育发展品牌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看,1995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为73个、1854个、364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40.2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4.2亿元;到2010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达到896、53382、36485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043.9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3329.5亿元,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强大。其次,从国家大学科技园来看,2004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为42.4978、1137、1120个,场地面积为478.4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6.2,在孵企业人数6.5万人;到2010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发展到86、6617、4363、1858个,场地面积为814.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1.6,在孵企业人数1858万人。

四、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活力的对策建议

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活力,可以着重从创新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发展人才等方面着手。

1、创新理念,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战略地位

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要在把握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培育发展载体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打造三大体系即理念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理念创新体系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突破思想上的制约,在思想上解决不想发展、不敢创新以及不会发展的问题,形成一种敢担当、想突围的思维方式,以及为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活力提供思想动力;管理创新体系即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现实需要,建立一种能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行为、保护创新产权的管理模式,并根据发展环境、企业在区域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等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发展策略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行为的持续性;制度创新即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各制度之间的衔接,构建一个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建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注重产业成果商业化的制度设计。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夯实载体基础

首先,出台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支持是载体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出台政府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策、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土地规划与用地指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次,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大力借鉴国内外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建设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增大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创新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渠道,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孵化器-加速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次,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继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非上市企业进入证券公司待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建立科技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充分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利益相关者积极性。

3、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载体活力

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收益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金政合作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4、凝聚人才,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励新机制,推进智力资本、知识资本参与生产要素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完善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鼓励科学家创新,促进企业家创业。

参考文献:

[1]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第4篇

胡锦涛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广大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向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费俊龙同志、聂海胜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向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篇章,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奏响的又一壮丽凯歌,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荣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航天工作者团结奋斗的结果。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群体的形成,特别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世界航天大国起步晚30多年的情况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广大航天工作者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科技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要把这个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运用和推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一,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全党全国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五千多年来,我国人民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支撑,为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思路 创新机制 创新载体

近年来,北兴农场工会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职工素质工程第二个五年规划》,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以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愿景目标,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为“强工、兴城、优农”、实现垦区百年梦想积蓄了正能量。2012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亿元,人均收入2.38万元。农场和农场工会先后被授予“全国扭亏增盈先进企业”、“中国重信用企业”、“中国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和“全国职工书屋”“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农林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首届黑龙江省职工读书学习优秀项目”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思路,构建学习体系。一是明思路。确立了“教育先行、立体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树理念。树立了“学习是生存”、“终身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也是管理”、“提高学习力,增强创新力和发展力”的理念。三是建体系。根据不同层面,构建了以学习型机关为龙头、以学习型行业为牵动、以学习型社区为核心、以学习型企业和管理区作业站为重点、以学习型家庭为基础、以学习型职工为细胞的社会化学习型组织和学习体系。通过专题学习,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推进了学习型机关建设;通过组织农、林、畜、工等行业培训,实现了行业与市场的互动效应,推进了学习型行业建设;通过扁平化、弹性化、持续化的学习,推进了学习型企业建设;通过完善职工学校和“北大荒职工书屋”等学习教育阵地,推进了学习型社区建设;通过科技和技能培训,打造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家庭林场“三场”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了学习型管理区、作业站建设;通过开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法律,以法护家;学科技,科技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等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推进了学习型家庭建设;通过“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全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职工队伍,推进了学习型职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