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科研管理求实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以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最终实现学校、学生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活动。我们柯桥小学在世纪交替的近几年中,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新课改的呼唤,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发扬创新精神,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层次,积累了系统管理与从实开拓的可行经验。

实践证明,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焕发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科研不息,发展不止。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管理是学校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主体需要的满足和生命质量的提升,鼓励每个教师获得充分个性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此,学校领导认为,除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外,在树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方面,还需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学校采取了“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师实际”,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构建了教研、科研、师训紧密结合,灵活、持久、经济、高效的师资培训活动管理机制。几年来,形成了三种“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特殊培训方式:

(一)“因人设学”的特殊学习方式。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庞大的实际,确立了“全面培训,形式多样;分层要求,面向全体”的培训思路。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两个目标,实现三项策略”的继续教育新机制。

“一个中心”就是以新一轮课改理念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中心。“两个目标”:其一通过学习,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之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其二,通过实践,形成符合学校实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的管理模式。“三项策略”一是师训工作科研化。以研究课题为载体,开展逐层推进的系列研究,一个课题一个阶段,前后课题内涵紧扣,并呈递进状态,促使师训工作逐层推进。二是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从实,培训形式力求多样,适合教师个体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分层运作,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培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师训一体化。把校本师训纳入学校《“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课题范畴,并与《“校本教研”实践与管理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施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了三个“载体”:

1.以“初为人师工程”为载体,把新教师的成长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确立了“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风格”的培训目标,并安排了相应的培训内容。

2.以“而立工程”为载体,着手壮大中坚力量,促使他们冲破高原现象。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实践和行动研究上。

3.以“名师工程”为载体,把34位县、市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纳入学校“名师工程”,并制订了培养和发展目标。

(二)“关注实践”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价值的问题,总是潜藏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离开了真实的教育教学现状,就不能有效地解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具体的关注教学实践的思路。几年来我们制订了《柯桥小学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开展了学科素质教育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徘徊中创出了新路,也使学科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现实表明,研究的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教学研究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新课改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我校早在2001年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和《“小课题进班级”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两个课题的系统研究,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组鉴定认为“研究成果居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三)“教学反思”的特殊言说方式。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教学故事。讲述并反思这些鲜活的教学事件,写成案例,不仅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应手、会讲、乐写的言说方式。

倡导教师的叙事反思,一方面我们要求参与“三项工程”的全体教师,加强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反思教学实践生活,勤于动笔,如实叙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即将几个重点研究课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或一个课题分阶段以若干个递进课题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扩大课题对研究成员的覆盖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从中探索规律,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叙事、反思的机会。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师成长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说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省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教科研成果(论文)194篇,获奖157项,其中《人民教育》刊载2篇,全国级获奖论文3篇。2003年,教师在县内外执教35节课,外出讲学71次。

“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完成教书型——教研型——科研型的过渡,开辟了持续发展的通达之路。二、发扬求实精神,追求“实际、实在、实效”

教育科研,其价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历程,我校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整合、从单一到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发现,在反思中改进,在总结中提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求真、求实,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根本,无论是起始、过程与归宿都必须追求与体现“实际、实在、实效”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的内容——教育中生成

学校要发展,应该在教育运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研究解决的起点,它的选择一要紧跟时代步伐,瞄准教改前沿热点。二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与遴选。三要符合学校校情。由于紧贴实际,所以也产生了实效。试举二例:

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学生长期围着学科、课堂转,闭塞了他们的思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所学的知识得不到综合性的应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于是,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扩大了第二课堂内涵,开展调查、研究、采访、社区服务等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了。在国家第八次课改前后,又相继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列入教学计划。这不仅符合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符合了学生的学情:学习领域扩充了,思维活跃了,各类知识有了应用的机会,综合素质发展—了,使学校教育更具生气和活力。

例二:学科教学的突破性探索。素质教育进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但大量的调查表明:对照新《课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其一是:学生学习中那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主体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一现象,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与模式,上挂新《课标》,下联教学实际,使教育科研抓到点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训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启动初期,课题数量不多,内容往往随大流,无个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规范,过程不扎实,收效甚微。学校领导开始关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几年下来,终于柳暗花明,使学校内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一:强化管理机构。选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几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参与,并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研究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宣传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长的教育科研参谋。自此,教育科研进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阶段。

其二: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我校规模大,立项研究课题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往往跨课题参与,负担重,精力难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时,课题之间疏于沟通,效率不高。于是,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网络化”的新思路:以“一题为中心,多题作支撑”,把几个相对独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应而促进的课题,织成课题研究网络,并明确共同的研究任务,以期实现“顾及共性,突出个性;协同研究,有机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进的目的(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5期),实践中收到网络管理与协作实践的双重效果。

其三:组建课题序列。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有些课题进入研究网络略显牵强的弱点,悟出了一条新的管理思路,即一个总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总课题的结论来自所属子课题的实践。如《“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这一辐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课题,分解成8个子课题,内涵虽有交叉,但如此分类便于实施,要求抓住本质属性,各有研究重点,交叉部分,相机协同。这种总分式研究,符合学校实情,分线作战,殊途同归。

(三)过程操作——扎实、踏实、落实

计划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项课题均事先制订实施计划,内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准则,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与扎实的措施保证,并使前后计划,环环扣紧。要实现计划,过程操作踏实是关键。我们提倡在实践中探索,反对搬抄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经验式;在探索中提炼,反对无为式。使课题研究过程做到真正落实。

(四)全程监控——审时、及时、准时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2篇

幼儿创造性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怎样申报"十五"课题

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

谈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探讨

探索小学德育新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论教学生做人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鉴定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谈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科研工作中的"破"与"立

一本对有神论系统批判的好书──《无神论:公民无神论教育读本》读后感

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融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课教学之中

优化育人环境 育新世纪人才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试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中学分制的理性思考

小学三级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谈影响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因素

中等生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谈中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件使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十五”教育科研应“八化”

谈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吉林省幼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教学的宗旨

初探口语交际教学

游戏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读促说 以说助写 读说写结合

迎接市场经济与知识社会挑战的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纪要

把幸福观教育作为当前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展开研究

“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

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过去 规划未来 开创全省教育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综述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

确保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 以德治教”方略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小学校本课程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关于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落实以德治国 弘扬传统美德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普教中的创新教育

训练数学评价思维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

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3篇

一、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教育科研的特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下为教育科研的具体特点。

1.教育性。教育科研的教育性,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教育科研一直以来都是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研究并深入地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以高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众多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自身身心建设。教育科研必须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教育性这个问题贯穿在教育科研整个过程中,于各个环节中体现教育科研方法。

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教育科研从本性上说,是按着教育科研方法的规定进行的,而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教育科研的本质在于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运用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3.探索性。教育科研是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原有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此,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好是选择那些自己非常熟悉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搞教育科研都要制订研究计划,但这种计划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制订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坚持主观计划服从于客观问题,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补充与修改。

4.创新性。别人走过的路,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再次复述这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是不允许的。应该需要做的是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达到前人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科研的创新性:第一是课题承担者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要勇于向已有的先例挑战,并能够提出大胆的具有创造性的猜想与假说。就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大胆的猜想或假说就难有创造性的成果。第二是在科研的过程中不要受制于某种理论或模式,而限制了大脑的思维,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则。凡是在实践当中反复验证了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就应该承认它,并要勇敢地发表出去,这也就是教育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性。第三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这种创新性成果必须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观点、理论,它经过实践的检验且被证实符合实际需要,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其指导意义,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5.应用性。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教育科研如要激发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为根本,以面向实际,面向教育改革,面向素质教育,着眼于实践应用为方针。众多实践证明,只有当教育科研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才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只有当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教育科研活动才能进一步开展,并得以坚持。

6.实效性。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取得新认识的同时,必须取得实际效果。这种科研过程和提高质量与效益合一的特性给予我们启示:教育科研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并将教育科研融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使教育科研工作化,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化。

7.群众性。通过三个队伍建设开展教育科研。一是专业理论队伍,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超的人才,应当充分发挥他们对于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一支是教育行政人员,丰富的领导教育工作的经验的教育行政人员,依靠其权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另一支是广大校长和教师,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他们,被称之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教育科研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需要这三个队伍的相辅相成。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众多教育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群众性是教育科研发展繁荣的条件和基础。忽视这一特点会导致教育科研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8.迟效性。教育科研中总结的众多成果及实践行推广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长久性、持续性的问题。教育科研本身就具备超前性的特色,所以只以近期所展现的效果不显著以此否定它的优势是不正确的方式。虽然教育科研展现出成效需要一段时期即所谓的迟效性,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得到激发,科研积极性得到调动,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面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了解教育科研的如上多个特点,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抓好抓实教育科研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二、教育科研的意义

如今,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科研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1. 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蓬勃发展,知识也正在不断更新。这个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更加光荣严峻的重大使命,要想培育一大批适应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的优异人才,需要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水平,向科研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鲜活并长久,其中引领各个领域的趋势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科研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才能使教育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加强 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需要。教育科研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科研的方向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符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有效地开展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如此能使之在学校中占有领先位置,才能取得更为良好的科学研究效果。

3.加强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需要。用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繁多的教育现象,并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鉴别、判断和预测,对促进领导职能的转变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功能有着指导作用。

4.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高效化的需要。高智能的信息化全面普及,运用智能工具和各种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使教育变得多姿多彩。随着政府推动的科教兴国理念深入人心,过去的那种拼体力、拼汗水、高消耗、低效益的落后做法,只凭经验,不注意科学;只知道让学生用功,不讲究指导方法;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只重投入,不讲究效率、效益等不科学的做法正在逐步摒弃。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4篇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但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足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时就应该向其家长征得同意并签订书面的同意书,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尊重家长要求幼儿随时退出的权利。当前,面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或将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没有向家长和幼儿告知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的风险和研究数据最后如何处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没有征求家长和幼儿的同意,而是直接通过幼儿保教机构发放问卷或直接进行研究。有个别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在大多数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没有幼儿的家长在场监督。甚至有些研究还具有一定的“软性”的强制性,让幼儿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坚持完成整个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诱导幼儿参与和完成研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或者研究内容给幼儿身心带来不适,也不能随意退出。个别研究甚至以隐瞒研究人员的真实身份或者研究的内容、目的等“欺骗”手段,来获得所谓的真实数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也严重地侵犯了家长和幼儿的知情权、自。“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员与幼儿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儿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绝对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自由、独立、完整,并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二)关于“无害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一切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损害幼儿性格、品质的研究都是有悖伦理的,都是应该被禁止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无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的身体、心理、情感几个方面:

1.身体方面

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全,但在个别研究活动中,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时不顾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个体差异,企图让低龄幼儿承担较重的身体负荷,或者对幼儿的运动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有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研究的数据,试图测试幼儿达到其身体或某器官的最大负荷量和超出负荷量后幼儿的反应,这都会给幼儿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在关于幼儿身体健康评价、体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中时有发生,个别研究甚至造成了幼儿的体力透支、韧带拉伤、器官功能损伤、大小便失禁等伤害。

2.心理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艾吉兰教授指出:“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其成长中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甚至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更大。”这也说明了保护幼儿心理的重要性。然而,在许多研究开始前和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很多时候会无意识地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或者所研究的内容即是对幼儿的伤害。比如在对幼儿进行分组研究时,研究人员对幼儿说:“能力强的幼儿坐到左边这一组,能力差的幼儿坐到右边这一组。”或者研究的内容是反映幼儿情绪情感变化和外部因素对幼儿心理、行为影响的一些研究,在研究中会加入一些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这其中就可能包含一些不当语言和行为或是对幼儿的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这些都很容易伤害到幼儿脆弱的心灵,这样的言语无形之中也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甚至影响幼儿终身。

3.情感方面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身心。”由此可见,幼儿的情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以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即使有的研究人员做了详尽的伦理分析,其中多数也都是关于防护研究对象的身心伤害,而情感方面的伤害往往被忽略。在许多研究中,研究数据的获得是基于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密切关系,“这一关系包含着大量伦理含义,譬如开放的观察场所、彼此的信任、承诺和保密等。”研究人员在进行观察研究、行动研究或质的研究等过程中,以研究人员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与幼儿进行接触,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亲密关系的进展情况同研究结果和数据交织在一起。有的研究人员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为了获得幼儿的信任就夸大某些事实或者作出一些美好的许诺,但是在获得了研究数据或研究结束后就断绝了一切的往来,把亲密的伙伴关系和作出的承诺一概抛之于脑后。幼儿的世界是简单的,情感是单纯的,幼儿也是极容易相信人的,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对幼儿的情感产生伤害,造成幼儿对社会的信任缺失。

(三)关于“保密性”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在科学研究中,保密性原则的目标和内容大致为:“保护研究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个人处境、行为习惯、怪癖和社会关系等个人隐私数据不受非授权散播。”作为自然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理所当然应该享有隐私权。幼儿的隐私应该包括幼儿身体上不愿意暴露的部位,幼儿的医疗信息、健康信息以及幼儿不愿意公开的其他信息等。当前的许多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对幼儿隐私权的保护相当薄弱,幼儿和家长的相关信息被泄露给其他研究人员或商家,给幼儿和家长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此外,在观察研究和访谈研究结束后,幼儿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访谈报告等信息的处理没有受到重视,也缺乏专门的监督机制,这就导致这些信息在研究结束后被随意地处置或丢弃。虽然研究人员无心散播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最终也可能被其他人了解,这不但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保密性原则,情况严重者可能会触犯法律,这需要研究人员高度重视。

三、对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指出:“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因此,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实现科学研究和伦理的平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是达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颁行各种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使得研究过程尽最大可能地尊重被研究者(被试)的权利,使研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对被试的身心伤害降低到最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伦理方面的法律,有学者多年前即撰文呼吁立法以保障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提及应在法理上明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在立法过程中,应根据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低龄、弱小等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单独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权益,以保障幼儿在研究中免受侵害。

(二)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国际社会除了通过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颁行研究原则、守则、标准等措施来规范研究行为外,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学校部门、科研单位还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研究项目计划书进行审查,确保研究活动不会危及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及相关领域内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对区域内拟开展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进行伦理审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进行随访和监督。如果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未对研究对象做到最大保护,伦理委员会应及时提出警告和意见,对于不接受警告和改正的,伦理委员会应及时予以中止,以确保研究人员从伦理上真正关心和保护幼儿的权益。

(三)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伦理素养

“研究伦理学(ResearchEthics)试图对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规范与问题给予说明和探讨,是近2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应用伦理学的新分支。”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中,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对提高研究人员的伦理意识和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国内的诸多高校和学者都认识到开设研究伦理课程是培养和提升研究人员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一意识还未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开展研究伦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兼顾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和与幼儿相关的其他专业开设研究伦理学课程,以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伦理素养,尤其是提高科学研究伦理意识和对科学研究伦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伦理观。

(四)保证在研究实施前进行伦理评估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在对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都规定,研究者在计划研究时必须对伦理的可行性进行认真评估,经过课题小组成员或者自发地针对这项研究临时成立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在项目或论文中要单独设立伦理风险报告。以当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观察研究为例,某研究人员设计实施了“不同噪声强度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会在幼儿正常游戏的环境中增加噪声,这些噪声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提纲的同时,应对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提纲中涉及的观察方法、观察内容、采集到的观察资料等方面进行伦理评价并形成伦理风险报告。其中应该明确:研究中会应用哪些强度的噪音;分别使用各种强度的噪音多长时间;这些噪音可能会对幼儿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次研究预期会得到哪些益处;研究人员在观察中会与幼儿有哪些接触;拟观察的内容中是否会有涉及隐私的内容;研究过程中是否设置监督人员;如何处置研究中突发的幼儿不适;观察报告中如何对研究对象进行隐私保护;研究结束后如何处理观察记录等涉及伦理的内容。然后将研究提纲和伦理风险报告提交给课题小组或临时的伦理问题讨论小组,对此次研究进行初步的伦理评估和改进。如果通过初评,接下来再将通过初评的研究提纲和伦理评估结果提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并将研究内容、方法、风险等讲解给幼儿及其家长,征求他们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开始前的这一系列的伦理评估,将大大减少研究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五)幼儿保教机构和家长应该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高婷(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使得人们对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使得各高校也应该对自身的教育方向进行调整,特别是那些拥有研究生的理工院校更应如此。高等学校除了要培养更多的“就业型”人才外,更要为国家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理工科院校不仅要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主要阵地,更应该成为企业家的发源地。目前我国高校中主要存在着培养人才目标的多元化与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积极地开展和设置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此我们主要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有所帮助。

一、理工科研究生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分析

我国目前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高校自主探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阶段;二是高校试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试行的虽然比较晚,但是其发展的态势是不容忽视的,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都开始准备和试行创业教育。因此,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各高校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这无论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成果来说,还是对于提高学生自身在社会中的就业能力来说,都是刻不容缓和十分必要的。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有多样化原则、综合化原则、信息化原则和活动化原则这几个方面。

(一)多样化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设置课程门类上。在课程学科的设置方面可以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比较独立的课程设置方式(例如:开发创造力课程、基础创业学等);还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英语课程的能力教学和创业意识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论坛、微型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报告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类型,把传统的活动方式和现代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例如: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协会中心开展活动等)。当然具体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作出相应的选择,如科技园基地和校办企业的大学,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与研究生课题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2]。

(二)综合化原则

从课程选择的内容上来说,创业教育不是对某个学科进行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来打破具有学科界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技能、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等各类综合创业素质。从课程组织内容上看,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活动实践、教学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并不是简单地对应。

(三)信息化原则

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是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中开展起来的,因此,研究生对转换、搜集、控制、应用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就成为衡量研究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3]。这些就要求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运用、整合和搜集信息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地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在具体创业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活动化原则

对研究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但要对其传授创业的能力和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指导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创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所以,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活动化设置应该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创业实践中来。从而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大学研究生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4]。

二、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业技能和知识

本文通过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管理经营理念和创业经营的基本理论,总结出理工科研究生在创业中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知识有以下几点:1.利用资源的综合能力。作为一个创业人员,尤其是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往往不可能具有所有创业需要的资源,成功的建立和开创一个事业需要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在法律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获取这些有效的资源就成为了创业人员实现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2.判断分析能力。如果一个创业人员具有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创业的风险,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5];3.协调沟通能力。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员都是在一个合作分工的社会中,一个创业人员的成功一定在于其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善于用人、善于合作,怎样建立一支具有高凝聚力的团队就成为创业者成败的基础环节;4.管理财务能力。要求创业人员能够低成本的、有效的使用资金、获取资金和对各项资金进行风险的合理控制,是保证企业在创业时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创业人员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

(二)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首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共同结合,这也是决定创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6]。科学精神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行为规范、价值准则和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这种表现是对整理探索的求真性,是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执著献身经验的精神、公正自觉的宽容精神等。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完善、发展、需要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从人的责任、意义、目的、良知、权利、道德、价值等各种角度探寻和追求个体的完美人性和完整的人格以及保证自然和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共存的人类精神,也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观等 [7]。

其次是创新精神,要求研究生要拥有敢于向传统挑战、质疑的创新的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的市场是成功创业的契机,这种最艰难的时刻同样也预示着离成功不远,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这都是不能争论和犹豫的,针对这些状况就需要创新的思维,否则是不容易成功的。

最后要具有豁达的胸襟和坚强的意志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要有在顺境中可以稳中取胜、沉着冷静和再接再厉的精神 [8] ,在逆境中也应该具有不气馁、镇定抉择、处变不惊的精神。

三、结语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作为教育实施载体的课程,在教育的结果中有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中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希望能对高校理工科研究生中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帮助并能够较好地促进大学生们的就业和创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焦文俊.开展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42).

[2]张喜梅,陈建.中美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212).

[3]刘虎,李阿利.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2011(231).

[4]朱永东.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8).

[5]韩美贵,刘智元.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模块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76).

[6]李倩西.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