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生态视野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教学生活有效实施的保障,班级生态系统是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主体共同维系的生物链体系。师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生态主体不能充分有效发挥其生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就会违反生态规律,引发一系列班级生态问题。研究者通过对兰州市某中学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观察和师生的访谈,从生态视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出新型的思考方式。

一、生态视野下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活动的积淀成果,文化渗透于各个社会子系统之中,特别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文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料的构成要素[1]。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自其产生以来就承担着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既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生态系统,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教育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包括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现实形态以及它们和班级生态主体――师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及相互作用。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Cremin,L.A.)思考教育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全面地思考(thinking comprehensively)、联系地思考(thinking relationally)、公开地思考(thinking publicly),我们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探讨教育生态系统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子的表现形态以及生态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生态位作用。

二、中学班级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2]。初中学生独特的年龄阶段造成极容易变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下的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要将教师、学生与环境有机融合,在生态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1.班级自然生态环境难以真正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濡化”作用

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也就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随着各校各班级的不同主体在不同社会时代和空间背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教室环境卫生、墙壁的装饰(学习园地、名人字画)、教室盆栽、班级黑板的设置、灯光明暗等在班级中直观地呈现于师生面前的物化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是不会有的。”[3]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班级教学生活的开展有积极的“濡化”作用,但是这些“濡化”教育功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在与学生交谈中,初二1班学生反映说:“他们班级的环境布置挺好,但是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张贴名人名言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我们不太清楚这些内容的主题含义是什么,独特价值是什么”。在观察中发现,有的班级墙壁就是“白板墙”,学习园地也没有新意,只是写一些安全标语而已;有的班级对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置之不理;有的班级虽然开展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实际教育功能并没有体现出来。

2.班级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之间和生态主体之间失衡

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保持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生态主体之间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平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教室布置,学习园地,墙壁装饰等)、社会生态环境(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技术、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素养等)和规范生态环境(如班训,班徽,班风,班级目标和理念,师生关系等)以及生态主体(师生)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是不断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教师或学校制定的班级文化构建图景指引下参与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学校和班主任老师才有权制定,并参与决策。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正如2班同学所说:“我们班主任管理特别严格,每次板报的主题都是她(一个英语女教师)自己制定,班训和班歌也是她说了算。”师生之间无法保持生态主体之间的平衡。初二1班同学普遍反映说:“我们班每次开家长会都没有什么意思,就是讨论学习成绩,好多家长都会知道我们的考试成绩,回到家里训我们。”由此可见,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家长或社区之间的联系只是盲目追求和攀比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毫无作用。作为在班级文化建设生态链上的家庭或者社区根本没有发挥自己的生态位作用。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

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同样应该考虑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以及共生与竞争三种复杂关系。保持班级文化之间的共生与竞争是建设特色的班级文化以及班级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的共生与竞争包括:不同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班级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同一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主体――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与竞争。

在观察中发现每个班级教室的墙壁装饰、学习园地、教室盆栽以及班训、班规、班级评比表等都是整体划一,没有班级文化的个性特色。在访谈一位班主任时讲到:“我们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遵照学校教务处的规定,每学期、每个班级内容都统一设定。”一方面,不同班级的三种生态环境建设由学校或者班主任统一设定,在生态环境中达到了共生,但几乎没有竞争,这样不利于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班级的生态主体之间由于班级文化建设而存在不良竞争,无法发挥班级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不同班级学生经常会因为某种比赛而打架,有同学说:“我们学校运动会长跑比赛,2班A同学把我们同学推倒,本来就是我们1班赢,裁判不公平,最后2班赢了。后来我们班同学就打了2班A同学。”这两种极端的单向度的共生或者竞争是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

同一个班级内,不同任课教师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和其他教师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环境下学习教师给定的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在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在办公室的观察,同科教师很少进行教学交流,偶尔聊聊学生问题也根本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建议。有的学生说“我们班小团体有好几个,但是一般不讨论学习的事儿,只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一起玩耍,但是有的时候小团体之间因为某些小事会发生冲突”。班级内部非正式团体的存在不能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往往起到消极作用。3班学生说:“我们班学生就喜欢语文老师,因为她讲课比较幽默,而且我们有发言的机会,可以表现自己。其他老师都是自己一个人讲,我们只能听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接受知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态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只是流于表面现象的“活动”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就是教学,学生就是读书。这种“知识课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4],课堂只是讲解知识的场域。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提倡的“润泽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效创造教学的学习生活共同体。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上课依然是传统地讲授知识,偶尔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问题,教师只是提问前排学生或者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学生分组讨论看似课堂“活起来了”,但是对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和代课教师交流中了解到,目前课堂教学也几乎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关注不够,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行动;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为教而教”仍然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理念与方法,在“为学而教”方面尚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5]。与学生交流中,有几个同学说:“我们老师一般都不分组,有的时候就是前后桌4~5个同学之间讨论问题,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讨论学习问题,学生之间经常闲聊,因为课前就没有准备,什么也不会”。学生为了闲聊而“讨论问题”,教师“为教而教”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生生根本就不是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三、生态视野下班级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生态环境因子之间、各生态主体之间以及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种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在生态体系中发挥不同的生态位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班级生态规律,处理好适应与发展、共生与竞争、失衡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1.净化班级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

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是班级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基础,温馨整洁的教室是师生开展高效教学活动的良好场所。班级文化建设中三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时进行,这样班级生态主体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质文化沿着“物质―实践”的方式完成“天然”向“文化”的转变,而精神文化则沿着“精神―理论”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转变。精神文化并不必然地表现为对“自然”的现实改造,而物质文化定位于对客体“自然”的现实改造[6]。学生只有在班级文化构建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设计、布置等环节,争做“班级文化的主人”,这样才会体悟到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濡化”功能,发挥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由有形到无形的潜移默化作用。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理念和想法进行设置,在和学生交流中有个学生说:“上学期我设计的板报图案(我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物)非常好看,不过老师并没有采用”,这种远离学生美好愿景的班级文化建设当然起不到教育“濡化”作用。只有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作品,才可以彰显师生的生存状态,激励学生的思维和动力,保持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些文化意义的符号陈列。

2.在班级生态环境中建设班级文化,保持生态环境之间和生态主体之间的平衡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子必须保持有机平衡,实现良好运转。教室的环境布置,学习园地设置等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班级规范生态环境的指引下创造属于师生自己的文化作品。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室墙壁的装饰上内容不变,但是形式的呈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和爱好进行设计;教室的盆栽也可根据学生喜欢的植物购买,这样有利于营造温馨舒适的教室自然生态环境。班级社会生态环境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外部因素,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或者社区文化要以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引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不能盲目攀比学生成绩。例如,学习小组讨论汇报学习成果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PPT样式和同学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

生态主体即师生之间的生态平衡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生态链环节。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三种环境建设就是为班级生态主体师生之间的教学生活提供舒适温馨、合理有序、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在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班主任可以先听取学生的建议,采纳学生合理建议融入班训、班规、班级理想和目标等班级规范生态环境的设想和建设中。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有价值的家庭和社区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在班级三种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必须确保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关系,达到人、教育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

3.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关系中保持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

共生与竞争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必须考虑的一对关系,这一关系的恰当处理是班级三种生态环境合理建设和生态主体作用积极发挥的有力保证。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的彰显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班级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建设都要体现班级的独特文化理念,体现班级主体在班级文化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合理定位班级现状和明确班情,在教师的领导及学生协助下自主确立班级发展思路,不断更新班级文化理念,让班级生态主体即师生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呈现班级社会生态和规范生态环境的部分精神特质,比如班级墙壁可以悬挂一些家长寄语、父母之爱图册、科技前沿信息等;学习园地的设置可以凸显班级理念和班级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这三种生态环境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各具特色,在共生中合理竞争。不同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发挥自己班级的优势。优质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先进社区理念可以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给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班级生态主体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真正地教学相长,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课堂课外活动,优化班级内部和外部非正式小团体,让这些小团体以学习为主,在其中能够展现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品质。

4.加强生态课堂建设,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态课堂把学生看作课堂这一生态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活力、思想情感和兴趣爱好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体验,要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7]。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生态课堂是润泽的课堂,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朝着班级目标、班级理想不断努力进取。

课堂生态教学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三种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命体现和理想追求,反过来三种生态环境的积极建设和良好运转是生态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环境支撑。课堂生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体现于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给予的概括:“在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室环境中,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座位等,不仅会对人的生理状况产生相当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开展。”[8]生态课堂的构建有利于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内生态主体即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

[5]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

[6] 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7] 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态 班级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48-02

笔者曾担任过一次五年制高职的班主任,在学校的带领下、系部的指导下,班级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班级同学共同建设了温馨和谐的班级体,并连续两个学年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我自信地以为再次接手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再次接手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一群零零后的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喝酒、吸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刚处理完一位同学的违纪情况,另一位同学相同的违纪现象再次发生。学生每天消极地玩弄着手机,目光呆滞,没有目标,学习情绪低落,班级、宿舍的正常值日工作被动进行,缺乏主动意识,更没有主人翁精神。面对着一件件层出不穷的违纪情况我有点应接不暇,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思考,迫切地需要开展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老师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被班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业规范。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或者绝大部分成员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并自发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共同遵循。

二、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反映在学校上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竞争,还包括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竞争。新媒体发展迅猛,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利和的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各种腐朽文化也侵蚀着校园,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一定程度损害了学生的素质,进而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因此需要加强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学校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坚持加强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榈难成,坚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善。2015年是我校自2006年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问题学生”也高于往年,“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我行我素、不懂规矩、无视学校管理,与学校的发展要求极不协调。通过加强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守纪律、懂规矩、争先进”的校园氛围,坚持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温良、团结友爱、顽强意志等精神气质。

(三)班级发展的需求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迟到、旷操现象严重,班级同学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很高,学习无目标,玩手机现象严重,班级整体凝聚力不强,迫切需要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体的内涵。

(四)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要求培养爱祖国、有梦想,爱学习、有专长,爱劳动、图自强,讲文明、重修养,遵法纪、守规章,辨美丑、立形象,强体魄,保健康,树自信、勇担当的人,培养这些良好的人格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合理有效地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在不同的班级文化熏陶下会塑造不一样的人格。在专制型的班级体中,学生会有厌恶、烦闷、恐惧的心理,同学之间互相不信任,学生的上进心不强,学生的个性无法健康发展;在民主型的班级体中,同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同学间、师生间会彼此信任、关系融洽,班级体会呈现出团结协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落后的学生会不断努力,奋起直追,优秀的学生会感到自豪,并继续努力,每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会得到赞扬,会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体,学生积极的人格会得以塑造。

三、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任课老师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既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又是班级文化的主导者,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既要体现在思想上引领人,又要体现在行动上感召人。以班主任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人,熏陶人,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要有计划的开展有特色的、主题鲜明的班会,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根据社会和社会热点、焦点,确定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进而有效带动班级其他方面工作。

任课老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任课老师能够通过课堂与学生面对面接触,不仅传授学生本门课的文化知识,而且也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做到言传身教。任课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人,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不断给学生填充正能量,从而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二)选拔一支优秀且稳定的班干部

学生干部是班级体凝聚力的核心,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选拔班干部需要政治素质高,有为班集体服务的思想,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对于综合素质不高、违法乱纪、不能起到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班干部在批评教育后无转变的,要坚决踢出班干部的队伍。在班干部的选拔上,班主任一定要选拔出德才兼备、符合各岗位的同学担任。班干部一旦确立,不要轻易更换,要形成一支稳定、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来带动班级的文化建设。

(三)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针对学校对班级百分考核评比的综合纪律、教室卫生、体育、宿舍卫生、迟到这几方面制定适合本班健全的班级各项制度。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重点要围绕竞争机制,通过各种优秀、先进的评比,奖励,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成长意识,增强了他们自我素质提高的自X性。

(四)加强教室环境文化建设

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各种专题、各种形式的园地专栏,如学生的优秀硬笔书法作品、学生的优秀手抄报作品、班级活动剪影等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再张贴一张展板,上面贴着班级前5名,单科前5名,进步超过5名(含5名)的同学名单,起到激励的作用。

(五)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能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组织的班级活动应力求多样化,如调查研究我喜欢的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我喜欢的异性特征等;参观访问市纪念馆、市博物馆等;班级环境布置,日常布置、不同主题班会前的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如百善孝为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优点大家说等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比赛、电子小报比赛、硬笔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做好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赛前、赛中、赛后工作,如学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冬三项、篮球比赛等,积极做好班级赛前宣传、训练工作,并做好赛中鼓励、加油,以及赛后的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职业学校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想活跃,敢作敢想,但是非观念淡薄,辨别失误能力不强。在学校,班级是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因此基于积极心态下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成绩有了不断提高;同时,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学生心灵得以升华,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

时代在进步,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就决定了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这也要求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努力建立起独特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洁虹.浅析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J].学术研究,2016(01):252-254.

[2]李文萍.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4(12):23-24.

[3]张伟.浅谈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M].现代交际,2013.

[4]吴少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9):50-51.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Xin Cuiping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内容;特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30-01

班级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呢?

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桌椅布置;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墙(板);悬挂在教室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

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特征

班级文化泛指与教室有关的师生活动,是一种环境文化,要求学生、教师、家长在教室内的言行有一定的规范性,形成一种环境育人的倾向性。班级文化建设有如下特点:

1.整体性:教室是学生、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集体的载体,教室文化将个人的思想行为统一到班集体的整体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合力。

2.独特性:由于不同的班级师生构成不同,教室文化就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个性是创新的源泉,进而形成独特的文化要求,百花齐放。

3.可塑性:教室文化虽有一定的形式,但实质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柔性激励,使每一个同学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4.延续性:一个良好的教室文化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必然影响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态度,从而追求良好品德,接受社会的正面引导,把教育效果延续到社会生活中去。

三、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精心设计——构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学初,直接由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合作,对教室进行设计布置。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的合理张贴;教室里桌椅的整齐摆放;窗户、地面擦扫干净,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给初来乍到的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阶段:开学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教室环境,力争创设一种温馨的特色,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

第三阶段:建设一个有影响力的宣传栏或学习园地,定期更换内容,使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班集体的无声力量,让墙壁真正会“说话”。

2.自主管理——创立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使每个学生时时都按一定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和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制订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还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1)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保障。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2)交给学生《班规》的制订权。《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调整、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所以,要交给学生制订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

(3)交给学生品行考核权。“民主量化管理制度”是本着民主的原则,在《班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量化管理”即依据《班规》进行品行量化考核,并实行奖励制。坚持实行民主量化管理,把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还给学生。

3.营造氛围——焕发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硬环境”,充分发挥班级“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硬环境”,指的是班级的物质环境。班主任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创建一个整洁、美化的班级环境不仅能起到美育的作用,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良好的环境会像一个磁力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被“磁化”。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很难和它匹敌的。”为此,班主任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应重视美化功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硬件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1.净化、绿化、美化教室。

教师可以将一些花草放在教室窗台、讲桌、拐角等处;保持教室窗明几净、光线充足、优雅美观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优美的教室环境熏陶着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心、养心、护心”。

2.建设浓郁的班级文化环境。

在教室里高悬心理健康教育大字(比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张贴科学画像和班级文明用语;每天在黑板上选登一条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名人名言;张贴班主任寄语和本班的奋斗目标;建立班级图书角、报刊架,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在教室墙壁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园地;两周更换一次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黑板报,丰富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以高尚的情趣培养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充分利用班级信息技术设备。

利用电脑、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定期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科技信息、法律、健康、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利用电视机,播放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心理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利用“校园网”与全校师生平等交流,有效地促进师生关系。

总之,班级的物质情境在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班级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审美情趣,以便能以最优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从而发挥预期的“静态文化”本应该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软环境”,充分发挥班级“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谓“软环境”,就是班级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班级的“动态文化”。班级“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得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班主任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精神环境。

1.优化班风,为学生创设心理平衡发展的空间。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它使在其中工作、学习的学生,人人都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重身份,为班级的每个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在那占优势的心理气氛中不断进步。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应着力抓好班风建设,在良好班风的熏陶下,学生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厌学、恐学容易被自强、发展的气势所代替,从而使学生心理得到平衡发展。

2.优化班制度文化,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班级基本设施制度,如图书报刊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班级财产保管制度;常规管理制度,如班规、班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学生民主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的激励、约束、引导作用,引导班集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学风。

3.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班级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应不断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要抓好学生由个性向社会化发展的过渡环节,开设一些人际交往的辅导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一般常识,初步掌握待人接物的方法,还要给学生以关心、爱心、温暖,真诚地与学生交往,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4.建立班级“心理自助机构”,优化心理环境。

在班委会中增添一个新的头衔――心理健康委员(男、女各一人,一正一副),每组选两名“心理会员”(男、女各一人),构成“心理健康委员”组织领导“心理会员”下开展工作的“心理自助机构”。当选“心理自助机构”人员的条件应该是:(1)积极乐观,善于与人沟通;(2)学习好,人际关系佳,热心服务同学。当发现本班有异性“交往过密”的迹象时,“心理自助机构人员”可团队出击,有意识地与他们正常交往,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体育等课外活动,扩大他们各自的异往范围,帮助他们安全渡过人生的“危险期”。依据本班同学的心理需求,及时编导“心理剧”,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负责编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级周报》等,营造有利于班级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5.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生态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