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地质学

农业地质学

农业地质学

农业地质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102-02

近年来,各地纷纷组织实施了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调查方法技术,开展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将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农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实现对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多种来源、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要综合应用数据库、GIS、RS和网络技术,建立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

一、需求分析

(一)数据分析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局部地球化学评价、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的专题调查。每个专题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子专题,对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质现象和情况进行调查和勘查,形成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基础地质、遥感影像三类背景数据和各个专题的子专题的数据等。按照数据类型,可以分为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文档数据等。

具体的数据情况如下:

1.基础地理:各种比例尺的地理底图数据,MapGis格式。

2.基础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MapGis格式。

3.遥感影像:各种比例尺的遥感影像,SPOT和ETM等格式。

4.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数据: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评价、局部地球化学评价、综合评价的各个子专题的数据,主要数据类型是野外调查数据和成果图件数据。野外调查数据为Excel或Access表格形式,包括对土壤、近岸海域、水系、农田、城市等领域的调查样本及分析测试数据;成果图件为MapGis格式,包括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系列图件、土壤质量评价系列图件、各类污染物分布图件等。

5.文档数据:包括立项、总体设计、专题设计、实施、成果应用等各阶段的文件、文档(报告)、照片、多媒体及相关参照标准和政策法规等,格式主要是Word、Excel、Txt、JPEG、MPEG等。

(二)功能分析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功能需求:

1.依据项目的专业特点,结合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有效管理。

2.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各个调查评价专题和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3.为各种相关分析评价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4.为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的规划决策、科研机构的研究应用、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数据库设计

(一)总体结构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基于大型国产地理信息平台MapGis和大型商业关系数据库系统Oracle进行。在MapGis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Oracle提供的严格的数据存储和操作的关系数据模型,将海量的农业地质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集中存储管理。

由于系统涉及的数据来源广、类型多、数据量大,要想有效地存储、管理和使用数据,必须进行分类。按照数据来源的不同,将数据库划分为基础地理、基础地质、遥感影像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十多个不同的子数据库。

整个数据库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步骤。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数据库规范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开发目标及特点,将数据库设计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2.概念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将现实世界的用户需求转化为概念模型。通常采用P.P.S.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关系联系方法,用ER图表示概念模型。概念设计通常有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扩张和混合策略四种方法。

决定采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经过局部ER模型设计和全局ER模型设计两个步骤将各个专题的需求转化为ER模型。

3.逻辑设计。概念设计所得的概念模型,独立于任何DBMS,与实现无关。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的ER模型,转化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的逻辑模型。通过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的优化、设计用户子模式三个步骤,将ER模型转换为Oracle关系数据模型。

4.物理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内模式)。物理结构设计的目的,一是要提高数据库的性能,满足用户的性能需求,二是有效的利用存储空间。总之,就是为使数据库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1)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将遥感影像数据库建立为固定大小,平均放置在Raid5的各个磁盘上,在读取时通过多个磁盘同时读取,提高物理I/O读写的效率及响应速度。其它的数据,如图形数据、表格数据、索引数据、日志数据分别建立不同数据库,并存储于不同的磁盘空间中。(2)系统配置及优化。系统配置及优化工作一般在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后,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配置,并在后期用户使用中,根据用户对数据的调用频率、系统瓶颈等参数进行。主要方法及过程如下:1)通过操作系统的一些工具检查系统的状态,采用更换高性能硬件设备、优化操作系统设置等方法来改进性能。2)编写Oracle脚本,查找性能差的sql语句。占用系统资源特别大的Oracle的session及其执行的语句,并根据情况对其进行优化。3)对Oracle中访问量频繁的表,除建立索引外,还需把这些表分表空间存放以免访问上产生热点。4)改进存取方法,采取快速存取技术。把相同专题的数据集中存放在连续的物理块中,以提高访问速度。

(三)数据编码

数据的分类编码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一环,目的是节省计算机内存空间,便于用户理解使用。地理属性进入数据库之前进行编码是必要的,只有进行了正确的编码,才能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正确连接。

本系统的数据采用三级分类,按照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图层、图元、数据表和数据库等进行编码。

三、实现方案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需要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分别进行。

1.矢量数据。依次经过资料收集、资料数字化、内容正确性检查、符号库统一、分层正确性查检、拓扑结构检查、坐标系与投影方式的统一、数据入库、数据测试等步骤,完成基础和成果图件数据的建库工作。

2.属性数据。依次经过资料收集、资料数字化、资料检查、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入库、数据测试等步骤,完成属性数据的建库工作。

3.栅格数据。栅格数据经过影像解译和图像融合,然后入库。

4.文档数据。各类文档资料,经过专题技术人员确认,建立起文档对照表,然后入库。

5.元数据。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结合各个专题的实际情况,专题技术人员填写好8个元数据子集后,交由数据库建库人员入库。

四、结语

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指导,依据数据库规范化设计流程进行,力争满足政府决策、专题研究、社会信息服务等多个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子华,段学军,李向远,等.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26(2).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秦子晗.农业地质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经济市场,2007,(7).

农业地质学范文第2篇

一、实施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品种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偏低,传统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不够科学,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仍需加强,国外新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品种和含量限制层出不穷,给出口食品农产品农用化学品残留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加快提升农业化学投入品综合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全县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健全,质量安全追溯机制还不完善,企业自检自控体系的管理能力还不到位,内销和外销的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固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局部小环境的不适应性制约了我县出口农产品的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社会性、全方位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机制。目前,我县出口农产品数量增长迅速,而较低的生产管理水平与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我县农产品的高质、足量、安全、顺畅出口,迫切需要快速扩大符合出口检验检疫要求的种植基地,并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因此,为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日趋完善,适应出口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创新模式,建立一整套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机制。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随着我国区域化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应运而生的一种崭新的检验检疫管理模式,是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新要求,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国检引导,部门联动,企业支撑,全社会行动”。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由地方政府主导,检验检疫部门引导推动,发动并整合农业、工商、公安、质监等行政管理和执法资源,使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示范区内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综合管理,推行出口农产品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控、预警、评估控制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突发问题应急控制以及区域内生产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教育宣传培训,从而建立一个包含由政府部门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执法体系与依法种植和生产的安全生产体系有机结合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管理体系,将从根本上规范区域内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生产、经销和使用管理,有效提升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综合管理水平,彻底解决出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也将通过推动种植管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出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因此,实施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出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系统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着效益优先、注重生态、强化服务、重在示范的原则,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夯实外向型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工作思路。本着县人民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国检引导、部门联动、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建设方针和总体要求,整体推进我县出口农产品基地区域备案。在重点地域、品种、环节和企业,通过政府推进,相关部门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加强对质量安全示范区内农业化学投入品综合管理,实施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推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生产加工和出口管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植示范区。随之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广,将质量安全示范区规模逐步扩大,最终形成全县与国内外标准相一致的种植示范区,达到区域化管理基地建设与国际认可相对接的要求,全面建立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产地准出制度,加强生产全过程档案管理,尽快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目标任务。通过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具体要达到以下三大目标:

发展目标:我县共有10万亩辣椒、1.4万亩白菜、1千亩香葱、7千亩萝卜、5.5千亩结球甘蓝、1千亩豌豆、1千亩菠菜、1千亩青菜、1千亩娃娃菜、1.5千亩生菜、5.5千亩番茄、2.5千亩西瓜、3千亩葡萄、2.5千亩梨、1.5千亩桃子、2千亩李子纳入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一批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和通过加工厂卫生注册登记(包装厂备案)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出口农产品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控制目标:严格质量安全示范区内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基地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有关标准,出口产品合格率达100%;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投入80%以上,化学肥料投入20%以上;禁止在农业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区域建设基地;出口农产品企业全部通过检验检疫部门评审和质量控制体系认证。

管理目标:按照出口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实行统一管理,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对15万亩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争取全部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最终实现质量安全示范区认证,顺利通过检验检疫部门的考核验收并纳入备案管理;以文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中心为依托,建立健全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法销毁或另作他用;切实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实行产业化经营。

三、工作重点

(一)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是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也是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各乡镇、华侨管理区的现实情况,全县规划建设区域化标准化种植基地15万亩,并将规划任务分配到各乡镇、华侨管理区。一是抓好调查摸底。对现有基地进行调查,明确基地位置、面积、种类、所属等内容,形成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二是整合土地资源。各乡镇、华侨管理区要根据区域种植习惯和优势品种,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采取土地流转、返租倒包、协会推动、专业公司建基地等方式,把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整合土地资源,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明确种植面积、品种和收购价格,采取政府引导、协会监管等方式,保证合同有效执行,保护种植户和企业、合作社的利益。

(二)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与监督管理。抓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与监督管理,是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核心。采取县农科局牵头,各乡镇、华侨管理区积极参与,县工商、质监、安监、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县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对全县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一是对生产性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准入资格制度。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销售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到县农科局登记备案,并在取得准入资格后,方可在我县销售;二是规范经营审批程序。制定在质量安全示范区内开办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资格审查制度和经营审批程序,集中审批权。县农科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进行考核评审和达标验收,分层次设立质量安全示范区内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总店、配送中心及专营店,建立县、乡、村三级专供网络和封闭式专供体系;三是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货、运输、保管、销售台帐等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经营;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者要按照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标准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规范使用,并在生产档案中明确注明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名称、日期、数量等要素;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整合农科、工商、质检、安监、公安等部门的执法资源,组建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监管执法队伍,集中监督管理权,对不规范经营行为特别是非法经营高毒剧毒农药和滥用农药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是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形成切实可行的日常管理行政执法管理体系。一是依托文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对出口农产品质量进行定性定量检测;二是由县农科局牵头,添置仪器设备,在县级和各乡镇建立检测站(点),以农药残留速测和病虫害监测为主,开展日常抽检;三是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采取自建或者联合组建的方法,建立检测室,保证质量安全示范区内农产品检验检测无盲区;四是建立管理档案。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加工企业要在基地选择、管理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管理措施、防治措施、生产加工等内容,建立从源头管理到通关出口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县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乡镇、华侨管理区以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把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规章制度,落实经费投入,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形成县、乡、村三级共同推进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局面。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意义、目的、政策、方法、程序等,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推进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企业协会的自觉行为;二是采取印发资料、集中授课、广播电视等形式,就基地管理、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与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等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干部群众尤其是基地种植户进行培训;三是利用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网站。

农业地质学范文第3篇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农业地质学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因为人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农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农业教育“领头羊”的高等农业教育理应发挥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一、人才支持是农村人才需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呼唤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指标主要包括人才资源规模、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若干指标。农村人才是指在农村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经营理论、管理技能和劳动实践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够或已经对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农村人才现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人才资源总量不足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目标,2020年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体规模将大幅增长,从2008年的82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将增长110%。这一数字可以说明,我国农村人才规模的发展和壮大是必然趋势,也是农村人才资源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2006年末,全国乡村人口有73742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有531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量充裕;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为34874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员中的农业技术人员仅有20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仅有12万人,占乡村人口的比重过低,农村和农业人才资源总量明显不足。

(二)农村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人才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社会文化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一方面,对于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因农村人才健康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农村人才健康水平提高缓慢,身体素质难以保证;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长时期处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区域,导致农村人才产生信息闭塞、因循守旧等心理,产生政治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落后、民主思想缺失等思想道德。另一方面,对于科学文化和能力素质而言,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仅占1.2%,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仅占0.2%;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006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1.25人、1.68人、2.10人;从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006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0.2%、0.34%、0.45%[6];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农村人才科学文化和能力素质在逐年提高,但对照“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三)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分布、产业分布、供给类型等方面的失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农村人才资源出现“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格局,2006年农村劳动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东部地区占1.4%、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均占1.1%;农村人才资源大部分从事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相对较少,且第一产业内部的人员主要从事种植业,在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比例,2007年至2009年分别为66.0%、64.8%、63.4%;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将农村人才分为普通(初中及以下学历)、技能型(高中学历)和创新型(大专及以上)三种类型,目前,普通人才比重过大,占到85%以上,技能型人才短缺,仅占10.0%左右,创新型人才非常稀缺,只在2%以内。

(四)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009年,在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主要是农村中的青年,这些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的大量外流,使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结合农村人才资源的现实与发展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人才资源在规模、素质、结构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学历水平高、综合素质优、实践能力强的大批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高等农业教育是农业教育体系中的“排头兵”,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其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村人才的现实与发展需求呼唤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支持。

二、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功能

(一)输送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必然需要大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的需要,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农林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

(二)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职能

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这一任务由高等学校实现。高等学校具备如下的三种社会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网站“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全国农业院校共有81所,占全部高校总数的3.51%,其中,大学(含专门学院)41所、专科学校(含职业技术学院)40所;我国农学门类研究生4.5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研究生4.31万人;我国农学门类本专科学生51.4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农学门类普通本专科生38.54万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健全,每年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数十万的高层次农学和涉农专业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为农育才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引领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带动着整个农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着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为此,高等农业教育理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引领整个农业教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

(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类型及层级主要包括创新型研究人才(主要是研究生)、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高水平本科生)、复合型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本科生)、应用型农村人才(专科生)、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是接受过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型农民)。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型和层级人才需求实际情况,从培养理念、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途径、培养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区别,同时,因为不同区域的各个类型和层级的人才培养基本都在区域内的高等农业院校完成,其内在衔接亦为紧密,因此,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鲜明的各个类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也要有同区域内不同层级人才间的培养衔接。

目前,我国典型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8种,包括: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KAQ”模式、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平台+模块”模式、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宽口径+专业特长”模式、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两段式”模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产学研”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主两翼”模式、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代表的“SIR”模式、以长江大学为代表的“两基三段式”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构建和实践,都为深化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各个高等农业院校都可以以其为参考,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探索出符合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长远发展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为“农”办学、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

(三)积极拓展教育方式

突破目前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确立开放式、终身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1)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巩固高等农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在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开放教育学院。(2)积极吸纳政府和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合理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成立社区学院。(3)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与基层人才培养基地间的联系,建立基层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转换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开放式、终身化教育方式的确立已成必然,特别是要设计和构建好新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新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内涵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目标,以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充分拓展为原则,形成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以其他层次和类型的农业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专项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左右相连、上下贯通的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地质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人才培训技术

 abstract:from improves the farmer quality,raises the farmer technical level,strengthens the peasant laborer to train,strengthens the countryside book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he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education,trains the countryside health talented person,develops the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raises the good village official rank aspect to carry on elaborate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keywords:new countrysid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technolog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新农村建设成为深化改革的目标,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应作好以下工作。

        1.培养农村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着重大转移。如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进而改善全国发展状况是一个重大问题。如今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分为几类,一类是通过学习获取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的人员,他们相继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其素质较高,对城市的发展无疑有着推动作用。另一类是农村城市化,大量失去耕地的农民,被迫进入城市,这样的人文化素质较低。还有一类是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员,这些人文化素质也较低。如今有一部分中专,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失去职业,也属于这一类。这些人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而这些人的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状况。

        我国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牧渔林业由75%的劳动力转移为10%,可见大部分农村人口要转变为城镇人口,因此,要加快我国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是关键。只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整个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提高要坚持竞争观念,过去农村人口坚持“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而今大批农村人口要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改变这种天然的稳定的生活状态,就要从农村中选择种粮养殖技术水平高的人员从事耕作,而作为大批的人员要选择新的职业与城市人员竞争。因此,无论是留守农村,还是将来进入城市,都需要艰苦地竞争,都需要奋斗。因此,全靠祖上留下的基业维持生活的时代即将结束,而是一个全新地创业时代,这个时代,不断需要人们观念地变化,而且内在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竞争就是一个比高低比能力的时代,提高农村人员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培养大批农村人才,不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条件,而且也是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备条件。

        2.加强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上,要与城市看齐,城市所具有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在农村也应有,如今在通信,网络化时代,这一条件并不难实现,这样才能开发农村人才,才能提高素质,参与城市人员的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其实农村有着人才的巨大潜力,我国许多优秀人才都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华罗庚,陈锦润等科学家也都是由农村成长的。加强农村教育条件地改造,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较大贡献。因此,我们农村人口素质地提高,农村人才地培养也是一种革命,犹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一样。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为,我国大部分人口还是在农村,开发挖掘农村人口是重头是大戏。农村人口素质提高,首先,教育是关键,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扩展,为农村教育人才地培养提供了方便,可以通过招聘等方式招收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在农村教育部门工作,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这也是大学生增加就业的一条途径。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教师应由大学生来担任。二是扩大农村交通事业,农村交通发达了,可以与外界沟通,与城市沟通,互相往来,共同通过实践锻炼,实地学习,共同提高。三是扩大农村通讯,信息技术,由于电脑,电视地普及,农村人口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接收,学习到很多高水平的东西,与城市人共同享有同等教育文化水平。总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百年大计,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不断加强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做保证。

        3.提高农村人口技术水平

        农村还可以不断引进高技术农业,间接培养人才。传统农业,随着社会地发展不断变化,现代农业对人才技术水平地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吸引高技术现代农业,才能稳定农业发展,才能使农业不落伍,才能有力刺激农村不断培养农业人才,如种植的良种,养殖的高技术化,都需要高技术水平参与。这些措施有力的培养了农村人才。

        农村的另一大问题是大量农民工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发展是必然,剩余劳动力也应选择自己的专业,扩大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水平地提高是农村大踏步发展的另一问题。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打工,参加建筑业等领域的体力工。随着技术地发展,建筑工人要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农村也应与城市联系培养技术工人,职业技术学校也应广泛地向农村开放,扩大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面,也应向成人招生,培养大量技工,进入城市,促进发展。农村打工潮中,有不少是大学毕业学生,工人素质也提高了,但技术无止境,更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高自己,成为农业技术人才。

        农村可以通过一村一种品牌,一种技术,建立基地产业,从外面请专家,培养技术和人才,并与科研单位建立持久地联系,不简断培养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与海外华侨联系,开厂子,办品牌专业,扩大人才培养面,走出发展培养的新路子。

        通过华侨,海外企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广阔天地下,要以创业精神为指导,不断创办各类企业,行业,培养时代的企业家人才,为农民人口素质提高和农村人口转移做贡献。通过招商引资,劳务输出,培养农民不断创业精神,在技术,管理等水平上不断提高,培养出新型企业家的农民,如吴仁宝,他本身是一个农民,而现在已是一个农民企业家。

        农民工市场在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发展,城乡应归于一体,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民自身提高素质,自我培养成才。要实现农村人才成长的长远规划,如同农村培养名牌高等院校大学生一样,农村人口也要不断树立争强人才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奋斗目标,为建设新农村多做贡献。

        4.加强农民工培训,走合作发展经济之路

        农民工随着我国城市化扩展会进一步加剧扩大,如果把农民工素质提高到一定高度,那对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地发展将会起到重大作用。提高农民工素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从发展的眼光上看提高未来农民工的素质,取消用工部门地歧视政策,农民工和城市人一样用工,从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关怀农民工教育问题,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现代农业发展表明,从整个世界看,单个独立经营的农业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大农场,大集团经营农业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面对我国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我国未来农村农业也会走向集团化经营。这一趋势要求我国农业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农民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经营,即要使农民成为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大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合作经济知识,营销等方面地培训和指导。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农业合作经济,而且政府给一定的补贴。我国由于受旧的合作社的错误影响,谈合作则色变,我们应该改变这种错误做法,让农民真正体会到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的好处,而这一实现也是一个自然,逐步地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加强农村图书馆文化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道路,住房等建设要求外,各地也应办农村文化图书室,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图书室可以收藏有关农林牧渔技术方面的资料书籍和报纸,扩大信息交流,参与经济活动。笔者曾作过研究,我国江浙南方一带人才济济。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占有较大的比例,与这一带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一带从明清开始就有不少私家藏书楼,在全国最多。这些藏书楼对人才培养,文化氛围和民俗民风影响起到了重大作用,以至今日还人才济济。如今东南沿海发达,而这里的图书馆建设也非常好,阅读的人数也较多,这一传统影响和作用还在发挥着。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应扩大农村图书室,图书馆建设,使每个农村都有相应的图书室、馆,为经济建设和农村人才培养做贡献。

        6.进行现代计算机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地发展,农村也应把计算机引进入农民家庭,计算机互联网开通到农村,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收集和交流信息,进行经营活动,同时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学习,步入现代农民的行列。广东梅县最近出现了近百万农民学电脑热潮,这代表了新时代农民发展的新思潮,在不远将来电脑会普及整个农村。

        农村也应开展卫生人才地培养,改变农村卫生状况。同时还应对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经营进行指导,有利于食品安全,有助于人延年益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随着改革开放地发展,农村卫生人员却进入城市,向城市流动,农村中考入医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相继在城市工作,农村卫生状况恶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要采取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要满足城市对卫生人才地需求,且有所剩余,向农村扩展。另外是加大农村的道路建设,通讯建设,使农民有病能很快到医药人才比较集中的城镇去就医。解决农村医药人才短缺问题。

        7.加强村官素质教育

        由于农村领导者素质低,工作能力低,对政策地理解有偏差,因此,应从高层次人才中选拔人员到农村,乡镇,村任职,加强村官素质教育,增加对领导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地学习,提高领导水平和理解运用政策的能力。引进大学生自愿者到农村工作的方法,引进人才,达到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目的。用人才加强对进行科学农业,进行科学种植养殖,耕作,进行科学劳务输出地管理领导工作。

        8.崇尚民主,发展农村品牌,建设特色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在农村环境,农民收入,农村医疗方面提高和改进的前提下,加强农民民主意识建设,培养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农村村委会人选是我国唯一的直接选举机构,应鼓励农民加强科学精神,反对集团主义,种族主义,家族主义,发扬民主思想,把真正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选拔至村级领导岗位,带领农民致富。

新农村建设中也不要搞建房等政绩工程,要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新农村建设应把农村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抓龙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扩大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地推广,应用和开发,用科学技术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品牌,要注意集团经营。如陕西的苹果产业,是一个集团经营,有利于经销。使用新技术如节约用水,农业用水是占用淡水使用的大部分,采用新技术,可节约农业用水。加强电气化建设及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应与城市雷同,村村雷同,而应各具特色,建设自己的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低,能人少,建设性意见少。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广泛听取城市和科研单位人才有关农村发展的经验,定期聘请这些人才到农村去调研,研究制定农村发展的具体方法、政策,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新农村建设还要与企业联系,一方面能利用农村的资源,原料,产品,另一方面,能利用农村的劳动力,同时还能培养,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

        9.加强信息工作,树立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种致富途径,如种子,经营,推销等,可以解决有货没车,有车没货的问题,可以把农产品通过信息沟通,达到销售的目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各种技术,通过远程信息技术,电视电话等技术能够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还可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使农民感受到信息的作用。信息还可以帮助农民与工商企业联系,可以定期为农民进行专门培训,培养熟练工,同时还可以在来料加工方面为农民谋利益,为农村开办小型企业。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型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陋习,改不良习惯,树立良好村风,家风。建立群众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沛林.新农村建设“热”中的冷思考《攀枝花新论》2007.3

[2]黄彤.关于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的构想《珠江源经济》2007.3

[3]王德祥.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对策《财政与发展》2007.3

[4]郭玮.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 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要参》2007.32

[5]贺雪峰.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

[6]李昌平.农村改革与发展思路应重心调整《改革内参》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