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及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以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为依据,得出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应用于生物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88-01

生物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基本知识的丰富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即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十分必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地被推出。课堂活动设计作为上述背景之下出现的课程教学形式,已经大量地应用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研究表明,课堂活动设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一、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1)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是学生最先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生物知识,为以后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物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初步认识,以及形成原始的生物概念。

(2)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第一,形式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可以说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初中生物教师通常有很多种选择,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抽象性。初中学生首次学习生物难免会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是因为学生的生物概念还未养成,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例如,教师讲解食物发霉变质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时,大多数学生就很难全面理解这是微生物的作用造成的。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1)课堂活动设计的内容。课堂活动设计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出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活动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教学者通过课前准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将所教学的知识融入丰富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当然,这里的课堂活动的含义是丰富的。

(2)课堂活动设计的特点。第一,形式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基本特点,课堂活动设计有众多的形式与表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者设计课堂活动通常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其主要的形式就有很多选择,加上活动的引导、开展等都需要教学者进行设计,让初中生物课堂活动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第二,广泛的适应性。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众多课程的教学中,可见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课堂活动设计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应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应用,这便体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

三、课堂活动设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下面以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实例来进行分析。

(1)课堂活动设计在人体消化过程教学内容中的应用。人体消化过程的相关内容首先涉及消化过程所经过的人体器官,包括每一个人体器官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从食物到营养物质的分解变化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要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布置任务,为下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首先,要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负责两块大的知识点,一个为消化经历过程,另一个为消化物变化过程。其次,再将两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消化器官”即一个知识点。比如,一个小组的知识点为食物在胃的变化以及胃对消化过程的作用。在下次的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分别阐述消化的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上述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二,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活动设计在细胞结构认识的教学中的应用。细胞结构相对复杂,不同的细胞有着不同的结构差别以及细胞器的功能差别。课堂活动设计实例如下:教师组织一个课堂小竞赛活动,主题是介绍一个细胞。同学们选取不同的细胞,进行结构与细胞器方面的介绍。教师要设计公平合理的评判机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在设立评判机制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奖励。不论作为参赛选手的学生,还是作为听众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初始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一门具有塑造性的课程,其对学生生物概念的意识养成与基本的生物知识的了解有著重要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课堂活动设计,不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贞.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学苑教育,2011(07).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力学、电学与机械运动等知识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设计好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探究式教学的重点。下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就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展开分析,并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探究式分析

1.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特点

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中,物理的理论性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强,所以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解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初中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已经成为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2.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和意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表达交流,获得知识,进而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所以将探究式教学合理的运用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思维和探究精神,对探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统领,让课堂成为探究教学的主阵地,使得探究成为一种教学手段。将科学探究和实施进行结合,同时实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这也是当前很多院校采取的手段。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现成的知识传传承,更在于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分析

1.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模式

探究式物理教学设计有很多方式,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式也有很多。包括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以智力技能训练为目标,采用学科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此外,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弹性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新课改背景下,采用上述的三种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学生特点,进行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2.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进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应首先确定好教学目标,遵循与课程目标一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教学的原则,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以及易发展性。同时,教学设计应以多版本的物理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教师仔细研读教材,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必须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目标分析,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再来进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适当使用情境教学,保证其科学性,这样才能更高的刺激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出适应学习的氛围,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兴趣都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对于初中物理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而言,兴趣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的探究式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注意物理课堂气氛的掌握,为学生打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一方面,尽量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小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们随时处于高度兴奋和高度集中的状态,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更好的提升各项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面提到,初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基础。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考察的则是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定理、规律等方面的应用,这不仅要求学生要对物理定理与定律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而且要能够根据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答题目。因此,作为提升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有针对性。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初中教学的主旋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为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需要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进而通过生物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实践性了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听得格外认真,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到了突破口。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探索和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与生物相关的事物有很多种,如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反映了生物知识中的条件反射,成语“飞蛾扑火”就反映了生物知识中昆虫的趋光性。这些看似与生物无关的事物却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只要与生物知识进行巧妙的结合,不仅可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还能通过锻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上述以外,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广告、自然现象等也与生物知识有关,教师只要用心寻找,并将它们巧妙地与生物知识结合在一起,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科学有着其特殊性,一些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的实践和尝试感受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对实验重新设计,在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主实验寻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锻炼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学生会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通过控制光、温度等变量来设计与实验相关的对照实验,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而实验设计正是当前生物考查的重点,因此通过学生的设计实验提高应试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的一些知识点很难通过表述或板书直接表达出来,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画、图像等形式模拟一些知识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降低理解的难点。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受精过程”知识点时,单纯地通过板书和讲述根本不能让学生明白植物整个受精过程的相关变化,而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可以让学生观看设计好的植物受精动态变化视频,结合老师对每一个细节的讲解,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明白整个受精过程的变化,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将一些微观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化,进而使一些难理解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叶绿素的作用、ATP的形成方式等抽象知识点通过单一的图片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而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光合作用整个过程的变化,进而使该部分的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

四、增加课堂提问环节,确保学生有效学习

在生物课堂上增加提问环节,不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增加提问环节以后,学生会意识到如果不认真听讲,到了提问环节就会变得“捉襟见肘”,无法应对老师的提问,进而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提问的方式,尽可能地做到“一题多问”,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点的提问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给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带来了挑战,作

为生物教师,要及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环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英江,杜朝凤,刘菁.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综合性强,设计内容较多,对于后期“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以及“园林艺术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多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1-5]本文则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再研究,对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作业布置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合较多

目前使用的“园林设计初步”教材版本较多,但教材中大多内容与其他园林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处较多,如涉及《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史》《工程制图》,以及《水彩》《钢笔画》《模型制作》《平面构成》等设计类课程。

(二)为后期设计类课程的铺垫较少

讲述内容过多的涉及了三大构成、园林艺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虑较少,因而教学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重复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基础课程的先导性。

(三)课程内容有效性练习较少

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园林设计初步》教材对于园林专业而言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的练习和任务训练,学生相关设计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能力为落脚点,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对教材章节进行“四有”改革,即有删减、有补充、有侧重、有结合。

有删减是教学内容需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删除与其他课程教材重复较多的版块内容;有补充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思考和练习的环节;有侧重是针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相关训练;有结合是考虑其他设计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具体课程内容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时间一般仅有32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间分配等,是教师必须考虑和明确的。根据园林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笔者教研室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见表1)。

表1 “园林设计初步”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分别从基础篇、应用篇和实践篇进行串接学习。

基础篇首先概述园林与传统园林的类型以及园林规划设计总原则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何为园林、新型园林空间如何划分等基础理论问题。教学期间分别以常州恐龙园、红梅公园、常州2014全国花博会为例讲述主题公园、综合公园和综合性园林博览园的划分;其次,通过笔者所在城市的具体案例讲述园林的立意、选址与布局,学习如何确立设计理念和进行简单的场地分析和方案的构思;并简单了解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和中国古典园林十大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作品中的应用。本篇的重点内容是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的平、立面以及效果图的表现方式。

应用篇在前阶段的学习基础上重点学习利用植物、建筑、水体和园路等要素如何进行创作设计。例如,如何选择植物;植物在设计中如何构图;利用植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园林植物与环境如何融合等,带着以上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另外,了解园林设计程序和设计文案等相关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园林思维过程,即分别利用理性的客观思考、感性的艺术思考和理性的客观分析依次对场地进行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以及进行分析与反思。

通过以上基础篇和应用篇的讲述,使学生具备相关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手绘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方案的分析、表现和思考能力。之后,进入实践篇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并提高环境分析、作品构思和设计表达的能力。期间重点学习园林空间的形式、处理和如何围合。本环节主要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述。案例的选择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即优秀案例和存在问题的一般作品,尽可能多角度的比较、借鉴和分析现有的案例。另外,笔者走访周边公共绿地,拍照并制作PPT。选取当地园林案例的目的是学生可在课后进行亲自的实地感受,从而加深并消化理解课堂知识以融会贯通。通过以上内容的设置,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也具备了初步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式

前期基础篇多为理论知识,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并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必要时可略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后期应用篇和实践篇的学习中,分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环节。课堂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课后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任务的训练,期间学生可交流、可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业设置及考核方式

作业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能力为导向,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练习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公园(常州青枫公园)体验,进行实地感受园林的相地、立意和布局;2.园林要素线条练习;3.平面图抄绘;4.园路线型设计;5.水景与其他园林小品抄绘;6.彩铅表现;7.课程设计大作业等(见表2),作业内容由易到难、由少到多。

确保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和完成作业,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设计素材的积累,其完成结果可较好地体现教师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所以笔者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生成绩主要由课堂练习(20%)、课中发言(5%)、课后作业(30%),以及期末大作业(45%)四部分构成。

三、“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初步成效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教学方法有效性边界的拓展,其拓展之道在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与灵活应用,从而实现卓越。[6]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评价,教育公平,课程文化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能够支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吗?

    问题阐述:初中教师反映初中课程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够具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缺乏对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教学没有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初中教学不受重视,开课不足之外,初中课程内容也存在与高中内容衔接的问题。例如,初中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迁移应用的能力不够强等。

    讨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上述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1.从知识维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普及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界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时,初中教育还承担着为高中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式设计,几个必修模块选取的是生物科学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领域,这也要求初中课程的内容应该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而初中课程内容中,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对不同生物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解等内容较少,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

    对于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应深入地学习。“在科学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原则上,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学习较少的东西。”[2] 与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题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案例,没有针对重要概念的教学而设计的案例。虽然探究活动对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单纯的讲授或单纯的探究都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为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教材应加强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学习,把横向的普遍化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化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生物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生物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物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体会科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科学是它的历史的反映,科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 [3]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生物学概念产生的过程重视不够。

    生物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从来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识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把生活和社会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源于现实世界,又回归现实世界,还要高于现实世界,引领学生对现实世界有所超越,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应成为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从能力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要求当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点。但是对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学探究技能,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依据,难以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缺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案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能够以所学知识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充实自己,满足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分析,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没有要求。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了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爱祖国、爱家乡、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STS的科学价值观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如生物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发展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也应该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

    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了吗?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吗?

    问题阐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视,课下活动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难度大,对实验仪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动属于纯生物学探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3] 在科学课程中应该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反映的问题,需要在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解决。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应分层次,数量适宜,同时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