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一、成果导向的理念及其意义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应用成果导向理念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业实践,因而探讨校企联合是以后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铁道院校普遍设置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环节、就业出路等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就业的必备技能。但事实上,高校开设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缺乏整体规划,加之学生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力较弱,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完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完善现有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应用人才为目标,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要与单位和社会运行紧密结合。从现实情况看,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供需矛盾,大量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涌向人才市场,而企业却无法吸纳这些专业学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也不能满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不完善。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学时,可以缩小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另外,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增设实践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的弊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成为完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

2.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保障

开展实践教学是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保障,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务水平,使其能较快地融入市场,胜任工作,实现顺利就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教学,不仅扎实了基础理论,也强化了实验操作、软件运用、实训技能锻炼等内容,实现校内外实践环节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1]。

3.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条件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是有一定空间的,这也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为谋求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常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而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最直接的途径和渠道,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投身企业生产建设,使学生获取更多企业提供的平台,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实践内容越具体、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越高,越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2]。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1.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办学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观念的束缚,偏重理论知识的魇冢以理论掌握程度为主要考核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论是社会实践、校内实验还是课内外实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学过程看,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型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大量理论知识,过于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较少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下的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动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并不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3]。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梳理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是一个完整体系,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由实践内涵和实训外延两方面构成,校内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内容、思路和效果以及校外实践教学的模式、手段、策略和考评要共同发挥作用。内涵条件是实践的方案设计、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外延条件是实践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基地创建等,这些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事实上,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很少从系统性角度思考实践教学过程,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论形式如何都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参与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结论,无法真正领悟所学的专业知识。

3.实践教学管理存在混乱

尽管部分高校鼓励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资源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但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却存在诸多混乱之处,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安排后,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追踪监督机制和双向沟通交流方式,而更多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实践方案设计和内容实施都没有深入研究,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经验不足,主观管理现象严重。高校与社会没有从双赢角度商议实践的具体方式,造成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缺少量化指标,学生实践效果不显著,管理上的滞后造成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环节难以落到实处[4]。

4.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

目前,高校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课程实践要求。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只局限于常规课堂教学,进入一线企业挂职的机会较少,学校、学院和实践基地的利益分配和资源对接不通畅,企业认为学生实践会造成单位负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则认为实践基地是免费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并没有给学校带来利益补偿。这样,实践基地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即使建设实践基地也只是作为实习环节的一部分,较少关注实践基地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长期效益等,导致基地利用率不高,无法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2]。

5.实践教学内容片面单调

实践教学内容是针对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殊性来设置和安排的,多数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社会调研、业务流程模拟操作、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展开,显得片面单调,即使与社会及企业有一定接触,也只是局部了解。实践教学环境、项目、目标、过程及标准等都是虚拟的,学生参与企业真正意义的运行实践非常少,多数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的保密、安全或资源的限制,并没有提供针对学生的实质性实践内容,不允许学生参与企业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运行规律和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

结合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特点,要以学生顺利就业为导向,确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具体教学策略和模式可按以下路径展开。

1.更新理念,确保师资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突出经济管理的原理方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断更新理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实践应用教学转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顺利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归宿,增加实践课时量,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服务。

在更新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往企业挂职培训,接受实务技能训练,才能将企业的需求信息、决策方式、办事流程带入课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并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教师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水平,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既要有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实践能力,才能带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5]。

2.校企合作,质量优先

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必须找到校企利益互惠和需求满足的交点,学校要尽可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研究方向和教学资源为企业改进管理流程、研发新型产品、培训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企业则要发挥其拥有的信息和资源,协助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交通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校企合作要真正实现双方共赢,就要保证合作质量,这也是推行校企合作的本质所在,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安排要与企业工作环境和要求紧密结合。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以质量为本,从实践经费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作好具体规划,并根据企业情况的改变灵活调整。

3.基地建设,注重效率

实践基地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良性运转的有力保障,要由校方和企业领导、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双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实践基地的规划和落实。

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校外企业加以推广,要持续性建设而不是一次性建设,使之真正为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渠道。因此,广泛实现产学研合作基地一体化,拓展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提高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必须将专业实践、德育实践、调研创新实践和技能实践融为一体,体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4.方式灵活,考核客观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社会调研、企业实`外,还要在校内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可根据教学需要实施情景案例分析,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通过视频播放企业治理和公司运营方面的成功案例,由教师详细解释说明,增强直观效果;配备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实训室或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务操作,强化动手能力;以实践性、应用性、调研性和建模性内容为主,改革毕业设计模式,体现论文的实用性;开展论文大赛、创意大赛、风采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还要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供经费和平台,由学生组队完成相应项目。

实践的具体形式要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避免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要做到实践活动专人负责,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选择性参与,体现实践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确立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和具体办法,分门别类的设置相应分值,由学校、学院和企业相关人员担任评委,区分学生的实践效果并给予点评并实施相应的奖励[6]。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在科学理念指导下,本着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从思路、规划和方式上确立相应策略,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深入,体现服务社会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刘尧飞:《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4期,第136-139页。

[2]党文娟:《高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期,第158-160页。

[3]牛红军、张丙乾、董继刚:《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室科学》2012年第2期,第28-31页。

[4]曹婷:《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12年第10期,第66-67页。

[5]刘玉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需突出“活”和“实”》,《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82-184页。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121-1

1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的重要意义

1.1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自身的内部要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互动和交流是由管理的需求特点所决定的,沟通是联系人们思想交流的有效手段。没有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企业管理只能是机械的命令。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想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地实施,沟通就是关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灵活性较大,需要企业管理不断地进行交流,这是它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是企业管理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自身不断发展的成果,因此,企业沟通是企业管理的自身要求,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企业是不断发展着的,企业的动态发展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不可能是静止不动或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创新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就在于此。

企业管理的沟通是全方位、多视角化的,它较为全面的特点也让企业意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和市场发展的走向和动态,以便于企业随时跟进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是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思想的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企业的管理沟通也能带给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企业管理交流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这对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的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沟通交流中各种智慧的结合,在合理有效的交流中,领导者可以取其精华,运用较为先进的理念到实际的企业发展中。

2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现状

2.1 企业对企业管理的沟通问题不重视

在企业管理中,许多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就是只注重高层领导的决策和意见,而忽视企业中其它非领导层面的员工想法,其实不然,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领导者是具备的是高屋建瓴的开拓视野,而真正处于其中的就是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者和广大的员工,他们是最了解企业某方面具体情况的人,他们的意见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管理者普遍认为领导的地位不容撼动,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思想,以至于对于管理沟通层面历来不受重视,企业的其他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2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这一特点,一方面,由于领导者长期的不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的不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管理者为了迎合领导而忽视其它交流沟通的必要性,或是员工有好的意见或建议都被管理者间接剽窃,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赔偿,这就失去沟通的公平性,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平等性的缺失将会导致员工工作和交流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具体体现在,沟通过程的无组织、缺乏核心的领导、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员工表达意见的意愿不强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致,主体的不作为会导致企业整体不具有沟通积极性的意愿,因此,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健全沟通机制非常必要。

2.3 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

企业管理还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通的特点,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重大问题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是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相互进行,员工与领导的直接交流很少或是没有,就即便是管理层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沟通交流也不直接或是存在种种弊端,总之,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依然存在。

企业管理渠道的不畅通主要体现在,员工缺乏向企业表达意愿的渠道,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交流管理的方法和渠道,企业的沟通大多是横向的交流,而缺少纵向的沟通,使得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弊端,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公司发展。

3 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对策

3.1 企业要正确认识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必须重视管理中的沟通交流作用,把企业的沟通管理纳为企业发展发展的轨道中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发展交流。作为企业的管理来说,沟通是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所以应该把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3.2 管理者应强化沟通意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识到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以全方位的视角来进行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不是简单的交流活动,而是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激活企业内部的沟通,让企业内部人员主动参与沟通活动,提高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让企业的沟通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沟通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提出一些能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意义的意见,这需要管理者自身不断强化管理能力的过程。

3.3 健全沟通管理机制

企业沟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一度处在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有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这就是体制不健全的结果。想要是沟通管理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就必须健全沟通机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开设沟通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董玉芳,何大伟.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5(28).

[2]肖志兵,徐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0(15).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信息产业、IT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以知识、信息、服务等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国际化竞争、Internet和电子商务浪潮等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宏观环境。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整个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期,并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商务正在造就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新经济时代,这种新经济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增长、新的商机、新的管理。新世纪,企业面临的也将是更为激烈的全球范围的国际性竞争,WTO更是每个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面对这些,传统管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其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述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监控不力

面对国内市场上最成功的管理软件——财务软件,我们仍然发现还是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当今的大多财务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模拟传统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大量的记账凭证还得模仿手工方式编制,账务与销售、采购、存货核算还得通过定期的对账才能保持统一。财会人员忙于“做账”,无暇顾及监控企业财务运营状况。

(二)面对WTO明显准备不足

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日益临近,随着企业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国际化,国产管理软件的先天不足已逐步暴露出来。如果财务管理规则不能满足国际化的要求,那么中外人员就无法在同一管理系统平台中交流,国际接轨谈何容易。当你面对着一个完全英文界面的屏幕和报表时,首先面对的是相互之间沟通,其次你还得向国际资本和贸易伙伴不厌其烦解释本企业运营规则。因此回避和降低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的风险成为你梦寐以求的幻想。

(三)内外资源调配不力,生产效率低下

传统管理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业务存在重复,管理往往是事后的、静态的。现代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从过去的信息匮乏到当前的信息爆炸,当今大部分企业仍一方面面对的是半成品、零部件大量库存积压;另一方面,按照客户的要求,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分批发货来解决,延误了对客户订单的及时交货,影响了企业在客户中的信誉。

(四)商家对客户缺乏交流和关怀,坐失大量商业良机

当前,多数企业的经销人员仍然是独自控制他们的销售过程,通过电话、传真、或E-mail等传统方式与客户进行联络。结果是:销售人员无法跟踪众多复杂的销售线索;信息的零散性和不一致性会造成信息的荒废;工作效率的低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延误了产品的交货期;企业会由于某位销售人员的离去而丢失重要的客户和销售信息等等。这还仅仅是在销售环节,而在市场、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客户服务等环节,由于商家对客户缺乏交流和关怀,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坐失良机。

(五)面对面接触方式的互动交流,给企业带来高昂的营运成本

一个企业营运需要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类人员互动,否则将会缺少相互的信任和感情交流,很难办成事情。但是目前企业中主要互动方式还是面对面的接触方式,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如: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接触面太小,延误时机,并且必须有掌握专业手段的人员等。

从以上问题的分析,造成此种状况的实质是缺少一个现代化的互动管理。企业首先必须实施提高内部运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系统,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者的互动,抓住商业机会,解决以上问题。

二、管理的革命:互动管理新理念

互动管理是新中大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对传统互动思想的升华,超越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软件技术,实现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从后台到前端,以及包括其客户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智能互动、信息交流和管理,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互动,人们通过互动的交流提升了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形成了理念。互动是绝对的,互动是双向的,是需要多次反复循环的。互动是信息的交流,因此需要信息是流动的。互动管理是使得互动的信息交流向着有序的方向流动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工作程序。互动管理是必然存在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可以使得互动管理信息化,即数字化媒体的互动管理。

互动管理是知识企业与关系的新观念。它推翻了传统的以技术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唯一资源的观点,开始重视人的因素。企业应该重视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尽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过去二、三十年来,管理信息技术经历了从MRP到MRPⅡ再到ERP的发展阶段,细观每次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发展,我们会发现“互动”这一主线,例如,MRPⅡ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引发了供销链管理和ERP。新中大把企业在管理中从后台到前端、从内部到外部的交互提炼为“互动管理”理念。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每次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其实无不都是由于互动的需求引起的。例如,订货点法库存管理由于缺乏与物料相关需求的互动触发了MRP管理方法,而MRP管理由于缺乏与生产能力的互动触发了闭环MRP,闭环MRP生产与库存管理方法又缺乏与设计、销售、供应、财务的互动引发了MRPII技术,MRPII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引发了供应链管理和ERP理念。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抓住“互动”这个主线,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管理的实质性问题。

尽管互动的思想由来以久,但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真正实现跨越时间、跨越国界,随时随地的互动。从而两者的结合使互动管理上升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预示着一场划时代的管理革命已经到来。新中大互动管理理念是传统互动思想与当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把它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经济资源联盟、经济交易工具、经济信息交互、定向商业寻呼。

(一)经济资源联盟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企业正迅速转向全球性商务,用电子方式把遍布全球的客户与供应商联系起来。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企业与投资商、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联系不再被局限于围绕着业务应用本身,而是被延伸到企业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的共享,相互努力提供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服务。这种新型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称之为“经济资源联盟”。企业通过共享资源可将自己的经营活动与供应商的活动连接起来,供应商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的采购需求,拟定自己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双方运转就像一个公司一样。以某一品牌产品为核心的经济资源联盟有望实现真正的ASP服务,真正实现“互动管理,让我们一起成长”。

(二)经济交易工具

在当今社会新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新的系统平台,让企业与其关系人都能达到互动的交易效果,其中关键点在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这种新型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称之为“经济交易工具”。例如:纵向贯穿企业或行业的垂直B2B电子商务平台。新中大不仅向客户提供基于互动管理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并且不断向客户提供“经济交易工具”产品,以及基于“经济交易工具”的应用服务。

(三)经济信息交互

尽管各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所面对的电子与信息环境不同,不同层次的“协同管理”仍将会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之一。这种协同管理的基础称之为“经济信息交互”,如本地分销商和远程公司总部的贸易信息交互等。新中大的产品中不仅提供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迁移、信息交换、数据接口、网络通讯等经济信息交互手段,而且还提供了具有新中大特色的数据交换方式,交互式数据库复制技术和远程透明访问等技术,还将在新一代产品中提供基于XML技术的无缝的经济信息交互。

(四)定向商业寻呼

通过网络定向的向商业合作伙伴或广播商业或贸易信息,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称之为“定向商业寻呼”。如寻求供应商对采购单的报价,定向对客户产品信息的等。新中大将把“定向商业寻呼”的机制应用在所有产品的商业信息中。

三、新中大互动管理i6解决方案

新中大的所有软件产品系列,新中大每次产品的变化与升级,都是为了满足和提升不同层次的企业对互动管理创新的需求,它们无不体现了“经济资源联盟、经济交易工具、经济信息交互、定向商业寻呼”的智能化互动管理思想。

i6系统包括六大套件产品,其中新中大国际财务软件(i6/Intfi)、新中大生产制造管理软件(i6/PM)、新中大人力资源管理软件(i6/HR)、新中大工作流管理软件(i6/WM)四大产品构成了互动管理的基石;新中大电子商务软件(i6/EC)、新中大客户关系管理软件(i6/CRM)两大产品构成了互动管理的桥梁。六大产品共同为企业提供从财务到业务、从内部到外部的全方位管理解决方案。

其中,i6/Intfi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互动管理、回避和降低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的风险;i6/PM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该软件集成了从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到车间作业计划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的交互管理与控制;i6/HR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互动管理,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i6/WM帮助企业实现有序的现代企业工作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使现代企业管理者能更规范有效地运作企业,轻松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实现企业战略目标;i6/EC是企业面向全球的互动式电子商务系统,通过它实现公司总部与分公司、分销商、商之间的B2B商务模式,在网上实现订单、发货、结算等互动管理;i6/CRM充分体现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它是企业对客户在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全方位的互动管理系统,满足企业与客户一对一互动、一对多互动和多对多互动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通过新中大互动管理技术平台,供应链上的各个商业伙伴不再是独立的,信息的流向也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动态双向的,通过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密集成,整条供应链形成动态协调。

四、展望e时代的未来

顾客的满意就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通过推动企业现代化的互动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实现集团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的互动管理

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经济资源联盟体的互动财务管理,不仅能够强化集团总部和决策者对各子公司的资金预算,汇总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状况,动态实时监控子公司经营活动,理顺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规范,充分调动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优势,还能够实现集团企业内部的生产、库存、经营、供销等业务与财务的互动管理,把实物形态的物资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业务和财务信息的交互协同。

(二)轻松面对来自世界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在即,中国的企业界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竞争压力加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为自己确立一个在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企业今后可以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伙伴在统一的交流平台上建立互动的经济资源联盟。一方面利用熟悉本土文化和国情的优势,通过互动管理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巩固国内市场。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国际市场合作伙伴建立起以经济和感情纽带为基础的信任关系,跨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

(三)营造一个没有国界的市场,有效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买卖双方均可经由i6/EC电子商务系统,拉近彼此时空的距离,以节省通讯传输及文件纸张的成本,并可串联上下游供销和经销体。系统透过i6/EC网络系统建置集中式企业间电子商务中心之供应链网络商务模式,提供企业与企业间完整紧密的线上资讯、行销、通讯、交易环境,建立企业间贸易社区之商务型态,以节省成本达成更大效益,企业仅需进入i6/EC经贸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随时随地于弹指之间去处理每一笔商务资讯及完成交易。

(四)实现超越时空的客户关怀,发现新的商机

我们认为“发现新市场和渠道”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具体来说,通过互动的客户关系管理(i6/CRM)能够使企业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增强挽留客户的能力。还可以减少销售环节,提高销售过程的效率。并能使管理层能作出快速有效的决策,为企业带来策略性的竞争优势,增加市场份额。

五、互动管理,共同成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I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品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客户成为市场的主导,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主要表现为对客户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往那种仅仅面向“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完善其内部生产管理的同时,都在延长自己的产品线,更加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以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条供应链来参与市场竞争。

交通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交通;交通文化;交通法治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52-02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对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交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如果把整个国民经济比作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交通就是这个机体的动脉。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交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交通建设的水平高低和交通关系的和谐与否既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又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交通设施的完备是交通发展的硬件和基础,交通关系的理顺则是交通发展的软件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公路到铁路,从水上到航空,交通硬件设施的配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在交通硬件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对待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交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的交通硬件建设从“又快又好”的发展思路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转变。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现阶段中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以政治文明为依托,以立法效益为中心,以交通执法和司法的公平、正义、平等、效率为价值目标,不断提高交通立法效益,提升交通执法水平,才能促进中国交通立法在数量、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上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交通行政执法与政治文明的制度追求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中国交通法治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二、既要找准突破点,又要统筹兼顾,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总体要求

交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构建真正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

首先,应把交通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待和研究,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交通改革的关系。随着大部委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搞好交通改革工作,以改革促发展。这主要涉及到交通建设管理体制、交通投融资体制、交通规费征收管理体制、道路养护体制、道路运输场站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倾听群众呼声,率先改革那些群众意见大,反响强烈的问题。比如,交通建设投资融资制度改革,如果不认真对待,交通行业的重大腐败案件就不会杜绝,交通发展的成绩就会被由于体制不科学不完善所产生的黑洞吞噬掉。

其次,应处理好交通效率和交通质量的关系,不能只重发展速度而忽略或者是牺牲发展质量。我们追求高速度,但绝不应是盲目的追求数字的增长。质量是交通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建设高质量工程就是科学的发展,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最好的节约,建设低劣工程就是最大的浪费,出现豆腐渣工程就是对人民的严重不负责任。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的内在质量,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一方面要抓好设计环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对比、优化和选择,提升设计质量;要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司乘人员、沿线群众着想。另一方面应加强施工管理。将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抓住关键环节,严格管理。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坚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监察、政府监督”的质量控制体系。此外还要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落实业绩信誉和“黑名单”档案制度,对违规施工企业和的人员坚决清理出交通建设领域。

再次,应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发展阶段,交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加强行业监管,提供优质服务,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交通行业管理,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能,向管理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路政、服务等各个管理环节,要树立交通民本思想,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本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提高交通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把侧重于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和管理的方便性,转到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上来。

第四,应牢固树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加快公路建设的整体进程;又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节约型行业。既要在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注重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合理选线,优化设计;又要在公路建设的实施中强化环保监控工作,落实环境保护的法规、措施,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最少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搞好公路建设。既要融入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要素;又要增加科技含量和环保投入,提高建设水平,注重交通基础设施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得和谐统一。严峻的资源约束要求交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交通运输的增长方式,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积极推进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

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立法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又要保证其质量和水准;既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社会承受能力,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保证交通法律法规结构的内在平衡,又要保证交通法治发展与中国社会总体发展的平衡,进一步扩大交通法律法规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使交通法律法规的价值功能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使中国的交通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向现代、从人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变。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强调交通立法速度、规模与立法效益之间的平衡,强调法律结构的内在平衡,强调立法增长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平衡,强调法律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交通立法层面,应改变那种只强调立法数量,忽视立法质量,只强调立法规模和速度,忽视立法效益,只强调立法的外在威慑作用,忽视立法结构内在平衡的功利通法治发展模式,构筑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交通行政执法层面,一方面应着手解决执法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交通执法资源的作用。在交通司法救济层面,应排除干扰,认真贯彻《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交通行政执法中,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时刻面临着被行政权侵犯的可能。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的非法侵害时,他们应该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四、培植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动力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