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仅是一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觉得它仅是对于中学语文知识量的补充,未曾关注到大学语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所有文明瑰宝,而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懂得文明的延续历程与真善美的真正含义。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倒不如将学学语文的时间去多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多学门技术。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自己具备一技之长, 就能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灏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育质量对我国技术型人才的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职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与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关,甚至与我国需要的建设人才素质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改革也应该树立以就业为向导的观念,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 以就业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1 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

教育部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培养符合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①我们从这个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生产和建设以及服务等第一生产线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是在基层做实事的人才。但是高职学生要适应这一目标,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1.2 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可以是技术能力,也可以是非技术能力。技术能力主要是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有关;非技术能力主要与人际沟通和心理素质以及身体能力等有关。其中身体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一工作时身体具备的抗疲劳能力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育需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就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改革。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

2.1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足够认识,同时他们也没有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认识,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方向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功能选位和定位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意识中,体育课的主要功能是传授体育知识,即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的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体育改革是具备就业特点的观念,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不利的。

2.2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 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员,它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来建立。但是目前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目标还不明确,其改革的内容和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主要是忽略了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现状,借鉴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验,摸索整理出一套适用自身特点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3 高职体育教育教授的理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高职体育教育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很少的。目前高职体育教育的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发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1)高职体育教育的课(下转第35页)(上接第13页)时和其他的学科的课时相比,就少了很多,导致其理论课时的减少。(2)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3)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不相符,应选择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就业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

2.4 缺乏高职体育教育的相关设施

有些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使其没有配备完善的体育教学的场所和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缺少时代的气息,体育教学的软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原则

以就业为向导的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等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合并的教学。高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改革方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教育的改革要遵守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体育教育的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发展的系统工程,其改革的方向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符,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2)健康性原则。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训练身体、树立健康的观念,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3)适应性原则。教师在体育教育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要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以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更加有活力。(4)目标性原则。体育教育必须要有目标性,传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企业中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5)灵活性原则。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职体育教育的进行改革时,既要与大多数的学生的需求相符,也要将少数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所以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6)综合性原则。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的综合的培训场所,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4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措施

4.1 转变高职体育理念

高职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体育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②高职学生在就业后,将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就需要面对劳动强度大和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要重视高职体育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终身锻炼的能力,并以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4.2 以职业特点为基础进行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很多,但大部分和学生今后的就业相差甚远。以就业为导向的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今后职业中的适应能力,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应从高职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出发,分析每一个体育专项特点,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对身体的要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制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 结束语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陶瓷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基地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问题的研究”(编号:YG2016206),主持人:胡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5-04

景德镇历史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制瓷的历史达到1700多年,自从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小镇,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官窑所在地,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唐代白瓷洁白如玉,宋代景瓷名闻天下,元明清时代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发展到颠峰,被称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凝聚了书、诗、画、雕塑等于一体,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享誉世界,不仅是中国帝国时代的皇帝的专用品,而且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中华文化和经济的交往大使,也成为的“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

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自晚清开始就已经日渐衰落,民国许之衡曾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述景德镇瓷业时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这枢纽”。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大环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种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产业也日益萧条,陶瓷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还基本处于手工制瓷的阶段,未能跟上工业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在国内的地位不断下降。建国后景德镇对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重组整合,组建了十大瓷厂,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由于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呆板,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又陷入新的危机,人才外流、资金短缺、企业倒闭。

2003年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先后评选过六个瓷都,其中2004年把“中国瓷都”荣誉称号授予了广东省潮州市,2015年世界手工艺界联合会国际专家组开展“世界陶瓷之都”评选,福建德化成为“世界瓷都”。十多年的时间,景德镇二次落选“瓷都”称号,景德镇的瓷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示着景德镇瓷器发展中的尴尬与困境[1]。

景德镇作为历史悠久的瓷都,在千年的制瓷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同r培养了大量的制瓷专业人才,人才的储备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经济的竞争最基础性的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人才也能够为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能够促进产业的大发展。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升产业的换代和升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振和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陶瓷职业教育[2]。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与当代陶瓷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前工业时期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

景德镇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几乎一统天下,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以供宫内使用,同时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官民竞市,陶瓷业在景德镇空前发展,从业者达到十几万人数之多,其中包含了大量外地来景德镇人员在此学习制瓷技艺,从事陶瓷业的生产。传统的前工业时代的景德镇陶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一是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关系是景德镇陶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教育模式,历史悠久且极为有效。师徒传承方式极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的特色,以家长制的形式和经济依附关系为核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人同时也带有感彩的父亲角色。“三年徒弟,四年伙计”,徒弟在学艺期间,还要为师傅做家务,同时师傅还是徒弟的老板。师徒传承的方式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但同籍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如匣钵业带徒弟小器有禁,三年一届。师徒相承时注重言传身教,徒弟在做中学,随时随地地学。师傅注重口诀,徒弟要依葫芦画瓢。师徒长期相处,相互熟悉,能够根据各人的性格、天资、能力和资质分类传习。师徒传承不仅教习技艺知识,同时也教习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的要求。

二是家庭传承。《礼记・学记》中记载:“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治之子必学为裘”,传统技艺的家庭世代相传,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手艺的祖传常常被作为家庭的无形资产,常常会对技艺进行高度保密以求生计。而且家庭传承还常常体现出父系的直系传承的特点,即所谓“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家庭传承中更优于师徒传承,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子”。同时由于家庭原因,家庭成员长期浸润于家庭技艺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体会技艺的精髓,更易掌握技术。

三是行帮传承。随着瓷业的迅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营业规模不断拓展,原有家庭模式人员数目有限,无法完成大规模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传承的模式遇到瓶颈,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扩大生产,即形成了行帮传承的模式。行帮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作为基础的,是师徒传承的一种扩大版。这些行帮常常以一定的纽带来联系,如籍贯等。籍贯等为基础的行帮传承事实上也是家庭传承放大,促进了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其中比较著名的行帮有都帮、徽帮和杂帮,他们分别把持了一些行业,只有同籍的人才可以入帮。

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行帮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简单易行,保留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千年传统,促进了技术的代代相传,甚至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都能够迅速恢复。但是传统的陶瓷传承模式在后工业时代后,由于其农业社会的基本属性,局限性非常明显,阻碍了景德镇瓷业的创新与发展,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落。

传统的技艺传承固步自封,具有显著的垄断性。既导致了陶瓷产业的陈旧落后墨守成规,又加大了陶瓷产业的成本。这种行业垄断壁垒森严,容易恃强凌弱哄抬价格,同时为保证自身的垄断利益又经常互相拆台。黄炎培的《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弊病:“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g竟被淘汰而无啖话,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同时这种过细的分工也导致陶瓷产业的整体性被割裂,无人能够独立承担陶瓷制作的全部工作,专业过于狭窄,非常不利于陶瓷产业创新无法参与现代竞争。

(二)同步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当代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从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动荡之中,战乱纷呈,传统社会支离破碎,传统产业面对现代工业化的竞争不堪一击,景德镇陶瓷产业也陷入了落后的困境之中,曾经行销世界的景德镇瓷器陆续退出世界市场,面对国内竞争也力不从心。传统的陶瓷教育传承模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并存,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在蹒跚而行。1776年景仰书院建立,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具有启蒙意义的陶瓷职业教育机构。1934年陶业人员养成所成立,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1955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体系就此形成[4]。我国近代陶瓷职业教育挖掘了传统的陶瓷技艺精华,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文化,同时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为:

一是“美院式”的陶瓷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陶瓷美术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传统的美院式的办学模式。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是江西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单位,但在教学历史和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用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陶瓷设计教育,而并未能够明显突出陶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同时在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也比较显著地呈现出重“艺”轻“工”,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5]。以陶瓷设计为例,如果创作瓷和设计瓷不能加以区分的话,将无法体现陶瓷的特色。

二是“灌输式”的陶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把所有教学内容都作为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极其封闭,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教学中完全远离了生活世界,基本方法机械呆板。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材被视作知识的精华,是绝对的真理,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忆,而不需要去进行检验,学生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去接受任务,尽最大的限度去吸收知识,学习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与现代批判式学习理念是相冲突的,也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在我国的陶瓷教育中也以此教学模式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冲突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服务产业升级,创新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在内外压力的形势面前,景德镇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调整了战略,国退民进、结构调整、脱茧重生。2004年在浮梁建立了陶瓷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企业,通过引进名牌陶瓷企业,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陶瓷产品,生产高新特陶瓷。在原有的艺术瓷的基础上,重建建筑卫生瓷,大力发展高新特瓷。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新崛起,既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千年传统的积淀,也是景德镇陶瓷人才储备所发挥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保证,这需要陶瓷职业教育的开展,也需要提升陶瓷职业教育的效率,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转变陶瓷职业教育的思想,提升教育质量

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以质量提升为目的,强化素质教育,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传授陶瓷行业的知识基础、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操、掌握熟练的陶瓷职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陶瓷职业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方案、该完善职业教育内容、丰富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师的自主性。

(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

陶瓷教育中应该采取动态性的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模式的转变,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学术与产业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陶瓷职业教育中。学生到企业中去工作,能够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实践操作,一方面能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到企业中还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洞悉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研究、课堂教学与产业相合作,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的学术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市场,研究更加有针对性,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产学研都得到最佳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陶瓷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的,课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陶瓷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再次应该加强操作性的实践理论学习,陶瓷职业教育涵盖了陶瓷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四)加强创意基地的建设,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陶瓷职业教育是与其他职业教育的一个区别是,它与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陶瓷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陶瓷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创意与传统工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τ谌瞬诺乃嘉习惯也有着不同,不需要人的过分严谨和墨守成规,而更多地需要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给陶瓷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内乐天陶社创意集市就为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作用,乐天陶社周边有数百个手工作坊,其中涵盖泥料生产、模具工人、拉坯艺人、青花艺人、泥雕艺人等,这些各种类型的创意作坊构成了完整的陶瓷文化产业链,是学生学习的天然场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陶瓷制作环节,直观地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学生们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既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又能够实现创业就业的直接对接。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其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质量的好坏。陶瓷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产业历史,拥有完整的陶瓷产业链,陶瓷产业中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都能够成为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教师,完全能够为陶瓷职业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安排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陶瓷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经营活动,甚至定期直接到陶瓷企业去全职挂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齐皓,张俏梅.中国陶瓷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对策[J].江苏陶瓷,2008(2):26-28.

[2]蒋小兰,高颖.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58-60.

[3]李松杰,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2011(1):139-140.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功能已达成共识,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功能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高职院校在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时缺少对其职业教育内涵的深度研究,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加强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职业教育功能,探讨有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对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性特征

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一入学就基本确定了职业方向,与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联系。以能力为本位,以人的职业素养的形成、职业意志的磨炼、职业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突出特征。如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各种校内实习基地等物质文化景观,反映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各种雕塑、橱窗、展板、标语等精神文化景观,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实习实训活动,无不具有典型的职业性。

(二)实践性特征

高职院校建设有先进的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活动强化了技能训练。校内各种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作品制作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使学生通过感受、模仿、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环节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养成了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

(三)多元性特征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忠诚意识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要将这些要素融入进去,形成一个“共生体”。通过多元融合,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协作理念、客户中心理念、创新理念、双赢发展理念、严格遵纪理念、感恩理念等走进校园文化景观,丰富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大都是近些年新建的,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职业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仅意识到校园文化景观可收到育人效果,却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景观同样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可以在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其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视。同时,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上定位不准,缺少从职业教育角度系统规划,使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偏离了服务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性”和“技能性”不突出,专业特色不鲜明,也没有形成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有的职业教育功能

(一)职业定向教育

职业教育是专业的定向教育,职业导向性强。学生入校之初,往往对所选择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校园文化景观中关于学校性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培养方向、未来职业等各种信息营造的职业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选专业,了解各种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意义,了解某一职业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制定和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对职业进行合理选择。

(二)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正在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企业,对从业者的敬业态度、吃苦精神、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经验等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进入这样的企业。

(三)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基本要求在不同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特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方面,它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最为看重的素质。校园文化景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活动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实施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室内外各种标语牌、宣传橱窗等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能力(智力、智慧),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特殊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特殊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特长、专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校园文化景观可以对包括知识、情感、应变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实习,从中可以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生产流程、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思路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凸显“高”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该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共性,具有高等教育共有的学术气息,但高职院校又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它主要开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教学总体上以职业型、实用型、技能型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岗位的学生,要凸显高职院校的“职”字,职业导向性强。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应突出“实践”氛围,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尤其是核心精神理念应体现在物质环境、制度安排、学科建设、宣传活动、管理服务等方面,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全方位齐抓共管,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共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景观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划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就业需求”和“技术目标”,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去向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三是要求学生专业素质转化为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使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一是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阶段后教育;二是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三是应用性,应该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

1.引企业入校园,使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标志性建筑亮相于校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应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引企业入校园,利用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让实训楼、实验楼、工业园区等标志性建筑亮相校园。要努力创造“校长变厂长、学校变市场、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课桌变平台、课本变工具、黑板变图纸、招生变招工、学历变技能”的新型教育环境,实现校园环境企业化。

2.引企业文化入校园,使企业标志性文化亮相于校园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注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校园内的各种雕塑、壁画、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如对于考勤制度,不仅应从一般意义上要求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提升到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充分置身于学术实践的氛围中,通过感受、模仿、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上模拟导游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文化景观,对校园进行园林构景、校园线路安排等实地导游;还可以作为新生入校时的一个活动,给新入校的学生在职业定位上以明显、形象的导向。再比如,电子系的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维修电脑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全校师生免费维修电脑,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直观的感受。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规划,使校园文化景观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景观,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教育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2]王正昱,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南京农专学报,2000,(16).

[3]陈敬佑.百年基业,育人为本――浙江林学院新校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3,(6).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再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中职教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对于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

职业素质;中职德育模式;培养

1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概述

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探究与应用,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职业素质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研究,逐渐成为中职教育教学应思考的问题。所谓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应用,主要是指中职院校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而努力。在当前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中职德育模式的应用,需要中职院校在教育活动中严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专门的课程,指导学生在相对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参与实际工作做好积极的准备。

2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应用策略

我们都知道,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劳动者自身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其从事一种行业应具备的技能。在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者需要适应综合职业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主要是指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进行的专业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应用策略探究,可以有效地完善中职德育模式,更加全面地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2.1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应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职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关注学生专业技术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其接受职业素质教育的表现。通过加大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接受职业素质培养,是促使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职教学中,重视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是很关键的教学问题。

2.2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中职教育活动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中职职业素质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职教师应重视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实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目的。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切实体会到学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参与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并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其次,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问题的一种策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3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在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应用策略研究中发现,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改革评价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还能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水平,使学生获得更加好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职业学校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探究,更加有利于中职院校培养人才职业素质。为了促使中职学生具有更好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中职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结合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其以后在社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模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汇.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5):67-69.

[2]江荣余.从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谈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J].科园月刊,2010,(19):7-8.

[3]沈豪.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六环”德育模式[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