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范文第1篇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月12月在我科接受输血治疗的120名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路径组60人按照路径管理方法进行操作,对照组60人采用常规方法操作。

结果:路径组在输血护理完成质量、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在输血护理中应用路径管理方法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血临床护理路径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7-01

输血在疾病临床治疗和急救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已从过去单一的全血输注方式演变为目前普遍应用的成分输血,由此对输血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护理学基础教程都未能细化输血护理操作,结果在护理实践中操作随意、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急需采用更为规范和标准化的输血护理办法,以确保输血安全和质量[1,2]。鉴此,本文将路径管理方法用于输血护理工作,通过实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以下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9人,女51人,年龄4~73岁,平均(42.7±7.3)岁。输血原因主要是外科手术、创伤等,所输注血液种类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有部分患者同时输注2种以上的血液成分。将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作为路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加路径组和对照组的护理人员在学历、职称和护龄方面也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路径表的设计。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路径组按照路径管理方法并根据输血路径表的流程进行护理。路径表分护理版和患者版两种。护理版路径表分为输血前的准备、输血中的操作及输血后的处理三大部分。输血前的准备又细分为备血、取血和取血后3个部分,备血是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填写输血申请单、采集血标本,其中包括评估患者及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程序和方法,检查人、物和环境准备情况(人指患者、护士自身,物为取血用物),核对、确认申请单等内容;取血部分规范了护士到取血科取血、“三查八对”、签名的流程;取血后部分规定了各种血液制品的保管处置方法。输血中的操作再分为输血前的核对和实施输血操作2部分,进入手术室或治疗室查对三遍(三查八对),取血人与巡回护士查对一遍,麻醉师与巡回护士再查对一遍,输血或加血时还要查对一遍,每次查对无误双方签名。实施输血操作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消毒须知、各成分血液操作流程、输血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内容。输血后的处理包括输血病例填写、文件保存及血袋保管方法,同时输血时间、输血量请麻醉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患者版路径表简单、通俗、易懂,内容包括输血目的、流程和方法,还包括满意度调查表。对照组另外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1.2.2路径表的使用。路径表(包括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按照操作次序先后排列,条目较多,但大部分内容只需在项目括号内打“√”(符合内容)和“×”(不符合内容)。为了控制医疗成本,路径表采用A4纸彩色印刷并过塑,采用白板笔书写。经扫描仪扫入电脑后即可擦去记录,再重复使用。实施路径管理前成立路径管理小组,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讲解。

1.2.3路径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临床输血质量评价标准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制定,按照患者治疗情况、文书填写、差错率等进行评分,共10条,每条10分。病人满意度也分10条,每条10分,总分≥95分为满意,85分≤总分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行X2检验,P

2结果

路径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输血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路径管理在医疗领域主要针对某一种疾病建立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护理程序,如目前不少医院已开展的临床路径和临床护理路径。引入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患者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所以通常路径时间在一日以上,输血作为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项目一般不会单独列入路径管理中,但路径管理严格按照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特点以及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治疗的模式,也非常适合输血治疗和护理。由于成分输血具有血液资源利用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血液制品种类的增多,操作趋于复杂化,采用常规输血流程操作出现错漏机会也在增加,因此规范临床输血技术流程就变得紧迫而重要了。

采用路径管理可以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本研究对比,采用路径管理的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操作,这是因为采用路径管理规范了临床输血操作流程,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了输血差错发生的概率。通过对输血各个环节的细化和程序化,有利于护理人员在输血操作上保持一致的质量,避免因人员的流动更替和素质差异而出现安全隐患,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风险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实施路径管理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在路径的准备阶段患者及其家属就能及时获得有关输血目的、流程和方法的认识,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够尽量给予理解和配合。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是改善护患关系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路径范文第2篇

1.3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在该院接受住院和手术治疗并明确手术指征:患者无精神类及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知情并自愿接受研究测试,签署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对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中任意一项方式有禁忌的;神志不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患者;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自愿退出的患者。

1.5诊断标准

①心理状态诊断标准根据zung氏焦虑自我评价以及抑郁自我评价指标。②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③健康与疾病知识问卷调查表分值。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值。⑤患者血压及心率正常标准。

1.6退出标准

研究过程中出现特殊症状的患者:不按规定且不能坚持的患者;自愿退出的患者。

1.7治疗方法

在对所有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医护人员按照规定给对比组患者以围术期一般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则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1.7.1围术期一般性护理主要分术前护理与术后护理。术前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饮食及作息指引,对于睡眠不好的,必要的时候医生给予镇静剂。患者在术前一日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术前几个小时一般禁食禁饮,医生及时观察患者每日病情、情绪变化。术后对病人进行查看和检查。手术护士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工作,病区护士了解患者术况及正在输液的药物,以及特殊注意事项。注意对病人进行保暖工作。

1.7.2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根据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不一样的临床症状绘制CNP表格,随时观察患者动态并针对其调整护理方向和内容翻。手术前2d给患者健康相关的CNP表,并对其进行解说,引导患者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有关知识和保护技能。从手术前2d至手术后4d坚持做好记录,整个护理过程始终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以免给患者造成紧张、焦虑等负面心态,遇到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以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加以开导,让患者放松。CNP表由主刀医生、麻醉师和护士组成CMP护理小组,在与患者交流的同时,记录患者身体和心理情况,将围术期诊断和护理特性与其相结合进行制定。CNP表格常规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时间、手术前的指导、护理、饮食、活动指导等。记录好每一项实施的情况,确保每项护理都能顺利完成。

1.8疗效判定

①焦虑和抑郁两项自我评定表中分别有20个项目,每一项有1到4个分值,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相当多.4分表示全部或绝多数。每项分值表示现象出现的次数。焦虑评定是将自我评定各项分值相加,总分乘以1.25得出最后评定分值,分值0.70为严重。②患者对疾病与健康有关知识的掌握,调查问卷分值1.9统计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检验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而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得到改善,如表一,观察组的术后心理状态明显优与对比组,P2值为4.62,P=0.03。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患者之间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分析

分析护理满意调查问卷的分值得知,对比组中对护理满意的患者有88例,占对比组总数的73%。观察组中有115例患者对护理过程表示满意,占观察组的96%。其中X2值为6.17,P=0.013,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通过观察,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比组中有1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其中X2值为3.93,P=0.048,两足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过上述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心理会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采用CNP模式进行术前护理使得病人在术前和术后的平均收缩压、舒展压、心率为有了明显的改善,有助于患者的手术能够顺利完成。而焦虑、抑郁表中对比结果显示,术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分别为(63.70+7)和(0.65+0.19),而在术后降为(57+5.99)和(0.59+0.28);明显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好;而在观察组中心理焦虑和抑郁下降则表现更为明显,术前是(63.90+7.62)和(0.70±0.1),术后变为(52.9±8.10)和(0.47±0.2),数据变化较对比组大。可见,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围术期一般性护理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和手术更为有作用些,从并发症数据3.2%和14%。中就可看出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率。故将患者的心理状态疏通好,患者状态稳定了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顺利进行手术。

临床护理路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行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表;护理管理

临床护理路径表(CNP)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病人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服务程序。

它由病人每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指导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工作[1]。我科室自2006年起开展了普外科常见病种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与实施,规范了临床护理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抓培训、抓管理、抓质量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护理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提高了护理质量,现介绍如下。

1设计方法

1.1路径表的设计此表在设计上应根据本地区、本科室的医疗水平,参照现有的医疗护理常规、标准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路径表,便于临床护士的操作,且不可照办他人的模式,繁琐工作程序。我科室在总结以往护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归纳护理实践经验,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设计、计划并分析和运用收集的资料制定出适合本科室特点的护理路径,制定出了护理版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1.2路径表的内容此表设计方向适用于护理人员的临床指导。此表横轴为时间:如入院第1日、第2日、术后第1日、出院前1日。纵轴为实施项目:护理宣教、护理措施、饮食、活动、并发症、特别提示。在宣教中,我们写到了具体的提示内容,以便于操作,而不是像其他路径表中说到入院宣教、术前宣教做了吗,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段给予不同的宣教内容,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护理措施中,我们详细的提到了在每项操作中的观察要点,而不是盲目的执行医嘱,单纯的护理操作。在设计别提示单独列为一栏,主要提示护士在疾病的特定阶段应重点的观察和提示的内容。

2路径表的实施

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按照所患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向患者做详细的介绍,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科室统一制定的CNP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需求有所侧重的修改并制定该患者的教育路径,以后每日各班次责任护士必须按照当日路径指示的内容进行宣教。此表要求护士按照不同的时间段,指导各项护理措施,将整体护理工作适时分段完成,满足患者的学习需求。

3体会

3.1规范临床护理工作,便于管理与监督CPN是实现对某一种疾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护理过程的全程监控,使护理质量管理从始末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责任护士必须按照当日路径内容实施护理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每项护理工作能落实到患者的身上,护士长可按照CNP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3.2提高人员素质,促进护士成长在设计中我们将并发症的观察及特别提示单独列为一栏,主要提示护士在疾病的特定阶段应观察哪种并发症的出现。护士知道每个患者的疾病观察及护理重点,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并熟知疾病诊疗常规,起到了监督医嘱及处置的作用,真正起到查对医嘱的作用。有了路径表可以训练新的护理人员,使之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和诊疗流程,提高了工作主动性,避免了处置不当,减少事故的发生[2],从而避免了由于少数护士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及能力不同而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新晨

3.3便于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工作护生在学校内熟知疾病的护理常规,可在临床的实习中,往往是一问三不知,不知道如何开展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知道疾病的护理及观察重点,只知道学习护理操作,没有将专科的护理技能学到,而路径表的设计内容不仅指导了护生的学习,而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适时宣教,便于熟知护理常规及方案,使其在思想上、语言行为及技术操作上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了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路径范文第4篇

临床护理路径(CNP)的核心理念在于:视患者的疾病情况而定,医护人员据此制定诊断康复治疗的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工作计划并加以贯彻执行[1]。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笔者随机抽取本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均6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37.5±3.4)岁。观察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36.8±2.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定期为患者换药,更换被褥,辅助其进行康复治疗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合理制定行之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为:

1.2.2.1入院路径 患者初入院时给予入院指导,熟悉院内规范、病区环境、休息饮食、医护人员、治疗器械等基本情况。视患者骨折部位而定,指导其取正确的体位,进行石膏固定以及牵引的患者需要令其关节部位保持摊直状态[2]。指导患者家属明确相应的注意事项,保持患者的饮食作息规律等,若有遗漏,可后续补充。

1.2.2.2术前路径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计划要求,患者接受手术前1d给予全天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及术前的相关准备内容,促使患者明确手术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同时向患者灌输一些基本的术后康复知识。手术当天给予晨间护理。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辅助检查,护理人员全面回收整理检查资料。采取心理护理方法,向患者介绍国内外与之类似的成功的手术案例,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患者鼓舞与科普宣教,赢取其信任与合作,继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

1.2.2.3术后路径 术后指导并辅助患者取合理的体位,就患者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血液循环情况、生命体征变化、伤口渗血情况等进行密切的观察,若患者术后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可遵照医嘱给予止疼药,对患者的生/心理需要予以满足。

1.2.2.4出院路径 护理工作不以患者出院为结束,仅是第一护理疗程的初步完成。当患者病情稳定,可回家静养。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具体疾病状态交待清楚,使其明确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与护理工作重点,涵盖伤处固定、恢复锻炼、药物治疗、复查间隔等内容。指导患者出院之后若身体状态理想,可适当在家属的陪同下自行康复锻炼。

1.3疗效评定 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问卷为自制,共设三个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8分为满意,7~5分为基本满意,4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差异以χ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

2结果

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73.33%;术后并发症为31.67%;住院时间为(20.3±2.8)d。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8.33%;术后并发症为1.67%;住院时间为(14.6±1.5)d。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涵盖骨科疾病诊治、护理、康复的全过程,以国际著名临床医学专家David Sackett所提出的"循证医学"为核心理论依据,可实时监控护理效果,省却不必要的中间环节[3]。临床立足于骨科患者的角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就患者住院流程以及护理程序进行全面的优化,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住院的费用。笔者认为,部分资历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骨科临床护理人员在繁杂的护理工作面前时常显得手足无措,未能及时而正确地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该如何配合常规的治疗活动,未能使其明确相关的注意事项,降低了骨科患者对医护工作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校统招2010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的131名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63人)和对照组(68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基础护理技术及健康评估等)的学习,年龄、前期课程授课教师以及学生考核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顺序,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的方法从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等全程讲解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辅助于挂图、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教学,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学案编制。

深入研究外科护士的职业标准、《外科护理课程标准》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结合护理职业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编制学案。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导入、学习任务描述、课前准备、课前实践、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以及自我评价等环节。其中“学习任务描述”参考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轴线提出工作任务;“课前准备”以回忆、复习学习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加入图片、文字资料,采用简述、填空、连线、选择及绘图等形式考查知识准备情况;“工作任务”是学案的“重头戏”,以临床护理路径表为依据将时间变为纵轴,编制护理工作任务流程图,向学生提出护理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主要提高工作任务难度,拓展学习空间;“自我评价”包括个人对完成任务情况的描述性评价及护士资格考试的客观评价。

(2)学习过程。

教师提前1周发放学案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提供教学录像、PPT课件,如有条件最好提供临床和(或)社区见习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查阅资料及临床见习等填写学案的有关内容,在外科模拟病房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在课堂上,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展开充分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将学生工作任务展示质量、表现,学案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1.3评价方法

(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

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

(2)理论测试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主要参考课程标准和护士资格考试,包括客观题(占60%)和主观题(占40%)两部分,客观题主要为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主观题以描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如你如何指导胃大部切除患者恢复饮食?

(3)学生评价。

教学效果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共6项。选择“达到”“基本达到”或“未达到”的唯一答案。发放问卷63份,收回63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学习态度的比较

对照组学生课堂气氛平静,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依赖教材才能解决,无主动讨论、争论问题的情况,课下预习复习完成情况较差,难以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实验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团队合作能力强,自学能力显著调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并有一定的见解,初步具备临床思维。

2.2理论测试成绩比较与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5)。

3讨论

该教学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进入护理路径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将融入临床护理路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方法、程序,践行“以患者为本”的医护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反馈及时,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为以后较快地胜任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学案导学,其原因为:①受到学时、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的适应性与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影响;②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目前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种。因此,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组织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编制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可拓展性的学案并试行该种教学。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4结语